第162章 诸葛亮的攻心计,羸者为民壮者杀胡
推荐阅读:华娱从代导开始、圣拳!、我在次元聊天群里疯狂剧透、镜穿诸天从射雕开始、宇智波重瞳写轮眼,灭族夜镇压鼬、我在一战当财阀:开局拯救法兰西、无职转生:剑,魔法帽与恋爱系统、从巨神公司到人类帝国、重生的我只想当学霸、副本莽夫:我能看到状态栏、
第162章 诸葛亮的攻心计,羸者为民壮者杀胡(2更)
关羽的威压令人心悸,诸葛亮的智慧洞察人心,而刘备的仁德则有感化人心之力。
在短短的时间内,浮云便接连体验了这截然不同的“威”、“智”、“仁”,对刘备如拉家常般的亲切询问,浮云几乎下意识地有问必答。
刘备不问黑山诸帅的情报,只关切浮云个人的经历,未等马车行至国相府,浮云竟连儿时家中几口人的情形都和盘托出。
身具汉室后裔尊荣、贵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威震幽州的豪雄,骨子里仍残留着游侠习气,这老游侠头子的气质,在私下交谈时,意外地与浮云这般在生死义气中挣扎至今的黄巾渠帅投契。
浮云渐渐觉得,刘备与他们这些黄巾渠帅,像是同源之水,却奔向了不同的河道:一个自上而下施行仁义,一个自下而上追求仁义,但殊途同归,皆是为了庇护追随者在乱世中求得一方安稳。
越是与刘备攀谈,浮云越是坚定了来时的想法。
故而。
在入了相国府后,浮云在饮了一樽清酒后,再无犹疑,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悲戚而道:“恳请左将军救我黑山十余万军民。”
“义士快请起。”刘备忙近前扶起浮云。
早在车中攀谈时,刘备便察觉眼前这位自称张燕麾下渠帅的中年男子与众不同。
那是一种历经生死磨砺的沉冷,一种不甘沉沦的倔强,更蕴含着对后辈未来的殷切期盼,让刘备想起十多年前那些为信仰而战的黄巾渠帅。
岁月流转,大部分黄巾渠帅早已忘却初衷,沦为只知劫掠的凶徒。
唯有极少人,还能忆起大贤良师揭竿而起的初衷:为万千黎民求活路,而非手足相残。
而浮云却如同遇到了知音一般,声泪俱下:“左将军,我黑山军民并非天性乐为贼寇,实为苛政所迫,无路可走,这才遁入山林苟活。十余年挣扎求存,早已身心俱疲,所求者不过是妻儿老小能见天日,青壮儿郎得脱贼名,能堂堂正正的立于世间!将军仁义之名响海内,非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能比,恳请将军救我等于水火,我等必肝脑涂地,以报将军再生之恩!”
此言一出,刘备心头剧震。
但刘备并未立即允诺浮云。
此行常山,收服黑山军民固是主要目的,但如何施为、何时进行,都需仔细考量,绝非一句承诺便可了事。
黑山军为生计所迫侵扰地方有其情由,可常山百姓为保家园亲眷奋起抗贼亦是情非得已。
彼此积怨,已非一日之寒。
良久。
沉默良久,刘备才沉声开口:“天下纷乱,根源在于朝纲不振,吏治崩坏,豪强无道。非尔等之罪。然而尔等今日为寇,累年侵扰常山诸县,彼此结怨深重。若只凭我一句空口承诺便欲消弭双方的仇恨,实为虚妄。”
浮云身形一僵,眼中光芒瞬间黯淡。
刘备的话并非虚言,累年积怨,又岂是刘备一句空口承诺就能消除的?
常山士民多少亲朋丧于黑山军民之手?
黑山军民中又有多少血脉折于常山人之刃?
彼此真能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正当浮云心灰意冷之际,诸葛亮清朗的声音自外传入:“将军既欲救黑山生民,又不愿令常山士民寒心,亮有一折中之法。”
闻听此言,浮云惊喜抬头。
刘备忙拱手相询:“军师有何良策?”
诸葛亮向刘备微一欠身,目光转向浮云:“累年积怨,仇恨入骨。不是你死我亡,便是互戮不休。纵使有人愿意平息纷争,也定会有挑唆煽动再起祸端,最终导致祸乱再起,令双方无辜者蒙难。此绝非将军所愿。”
话音一转,诸葛亮又道:“当下中原板荡,左将军志在匡扶。然而屠各、乌桓、鲜卑诸胡,趁乱南下掠我子民,罪不可赦!尔等若真欲令家小重见天日,令儿郎摆脱贼名,可将山中羸弱妇幼择出为民,随左将军于常山屯田安居;剩余精壮者为军,远赴胡虏肆虐之疆,杀胡寇、立战功、保边境。待他日左将军扫清六合,必为尔等正名;而尔等留在常山的家小,亦得将军翼护!”
浮云闻言惊愕:“我等纵使有心,可无粮草支持,又如何能杀胡?”
诸葛亮语气骤然转冷:“尔等既有余力侵扰常山,劫掠乡邻仓廪,为何不能侵扰屠各、乌桓、鲜卑部落,夺取胡人牛羊骡马?莫非尔等手中刀枪,只敢对准汉民,不敢指向胡虏?若果真如此,便是贼性不改!亮必助左将军挥师进剿,犁庭扫穴,寸草不留!”
诸葛亮语声虽平,浮云却从中感受到如潮水般汹涌的杀意,心中更是惊骇难言:此人如此年轻,何以竟有百战宿将的凛凛威煞?
刘备见状,适时开口,面带不忍:“军师,此计是否……”
诸葛亮低声断然道:“将军虽然重仁义,但万不可效宋襄公式的仁义!将军现如今仍在大将军帐下。收弱者为民屯田,尚可托辞需要人力;若收壮者为民,大将军岂能不征调?将军若是应允,则对黑山军民失信是为不义;将军若是拒绝,则大将军必疑将军有异志。届时,十余万黑山军民皆会因将军一念而灭!将军万不可因小仁而误大仁啊!”
刘备顿感为难:“若如此岂非我害了义士?军师,当真别无他法了吗?”
诸葛亮摇了摇头:“将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说一和,看似是诸葛亮在劝刘备要果断,实则是说给浮云听的。
而在两人“争执”未止时,浮云忽地抬头,目光已复坚定:“左将军不必为难!诸葛军师一言,如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山中习惯了厮杀劫掠者,纵然得了左将军恩义留在常山,也未必能安心为民。屠各、乌桓、鲜卑诸胡,亦曾劫掠黑山!往日我等势弱,只得忍气吞声。若左将军愿意庇护山中妇幼老弱,我愿返回劝说张大帅以及诸位渠帅,愿为左将军执戈杀胡,以战赎名!”
今天要带小孩去领入学通知书,暂时2更,剩下的下午回来再写。
(本章完)
关羽的威压令人心悸,诸葛亮的智慧洞察人心,而刘备的仁德则有感化人心之力。
在短短的时间内,浮云便接连体验了这截然不同的“威”、“智”、“仁”,对刘备如拉家常般的亲切询问,浮云几乎下意识地有问必答。
刘备不问黑山诸帅的情报,只关切浮云个人的经历,未等马车行至国相府,浮云竟连儿时家中几口人的情形都和盘托出。
身具汉室后裔尊荣、贵为左将军宜城亭侯、威震幽州的豪雄,骨子里仍残留着游侠习气,这老游侠头子的气质,在私下交谈时,意外地与浮云这般在生死义气中挣扎至今的黄巾渠帅投契。
浮云渐渐觉得,刘备与他们这些黄巾渠帅,像是同源之水,却奔向了不同的河道:一个自上而下施行仁义,一个自下而上追求仁义,但殊途同归,皆是为了庇护追随者在乱世中求得一方安稳。
越是与刘备攀谈,浮云越是坚定了来时的想法。
故而。
在入了相国府后,浮云在饮了一樽清酒后,再无犹疑,当下推金山,倒玉柱,纳头便拜,悲戚而道:“恳请左将军救我黑山十余万军民。”
“义士快请起。”刘备忙近前扶起浮云。
早在车中攀谈时,刘备便察觉眼前这位自称张燕麾下渠帅的中年男子与众不同。
那是一种历经生死磨砺的沉冷,一种不甘沉沦的倔强,更蕴含着对后辈未来的殷切期盼,让刘备想起十多年前那些为信仰而战的黄巾渠帅。
岁月流转,大部分黄巾渠帅早已忘却初衷,沦为只知劫掠的凶徒。
唯有极少人,还能忆起大贤良师揭竿而起的初衷:为万千黎民求活路,而非手足相残。
而浮云却如同遇到了知音一般,声泪俱下:“左将军,我黑山军民并非天性乐为贼寇,实为苛政所迫,无路可走,这才遁入山林苟活。十余年挣扎求存,早已身心俱疲,所求者不过是妻儿老小能见天日,青壮儿郎得脱贼名,能堂堂正正的立于世间!将军仁义之名响海内,非公孙瓒、袁绍、曹操等人能比,恳请将军救我等于水火,我等必肝脑涂地,以报将军再生之恩!”
此言一出,刘备心头剧震。
但刘备并未立即允诺浮云。
此行常山,收服黑山军民固是主要目的,但如何施为、何时进行,都需仔细考量,绝非一句承诺便可了事。
黑山军为生计所迫侵扰地方有其情由,可常山百姓为保家园亲眷奋起抗贼亦是情非得已。
彼此积怨,已非一日之寒。
良久。
沉默良久,刘备才沉声开口:“天下纷乱,根源在于朝纲不振,吏治崩坏,豪强无道。非尔等之罪。然而尔等今日为寇,累年侵扰常山诸县,彼此结怨深重。若只凭我一句空口承诺便欲消弭双方的仇恨,实为虚妄。”
浮云身形一僵,眼中光芒瞬间黯淡。
刘备的话并非虚言,累年积怨,又岂是刘备一句空口承诺就能消除的?
常山士民多少亲朋丧于黑山军民之手?
黑山军民中又有多少血脉折于常山人之刃?
彼此真能尽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正当浮云心灰意冷之际,诸葛亮清朗的声音自外传入:“将军既欲救黑山生民,又不愿令常山士民寒心,亮有一折中之法。”
闻听此言,浮云惊喜抬头。
刘备忙拱手相询:“军师有何良策?”
诸葛亮向刘备微一欠身,目光转向浮云:“累年积怨,仇恨入骨。不是你死我亡,便是互戮不休。纵使有人愿意平息纷争,也定会有挑唆煽动再起祸端,最终导致祸乱再起,令双方无辜者蒙难。此绝非将军所愿。”
话音一转,诸葛亮又道:“当下中原板荡,左将军志在匡扶。然而屠各、乌桓、鲜卑诸胡,趁乱南下掠我子民,罪不可赦!尔等若真欲令家小重见天日,令儿郎摆脱贼名,可将山中羸弱妇幼择出为民,随左将军于常山屯田安居;剩余精壮者为军,远赴胡虏肆虐之疆,杀胡寇、立战功、保边境。待他日左将军扫清六合,必为尔等正名;而尔等留在常山的家小,亦得将军翼护!”
浮云闻言惊愕:“我等纵使有心,可无粮草支持,又如何能杀胡?”
诸葛亮语气骤然转冷:“尔等既有余力侵扰常山,劫掠乡邻仓廪,为何不能侵扰屠各、乌桓、鲜卑部落,夺取胡人牛羊骡马?莫非尔等手中刀枪,只敢对准汉民,不敢指向胡虏?若果真如此,便是贼性不改!亮必助左将军挥师进剿,犁庭扫穴,寸草不留!”
诸葛亮语声虽平,浮云却从中感受到如潮水般汹涌的杀意,心中更是惊骇难言:此人如此年轻,何以竟有百战宿将的凛凛威煞?
刘备见状,适时开口,面带不忍:“军师,此计是否……”
诸葛亮低声断然道:“将军虽然重仁义,但万不可效宋襄公式的仁义!将军现如今仍在大将军帐下。收弱者为民屯田,尚可托辞需要人力;若收壮者为民,大将军岂能不征调?将军若是应允,则对黑山军民失信是为不义;将军若是拒绝,则大将军必疑将军有异志。届时,十余万黑山军民皆会因将军一念而灭!将军万不可因小仁而误大仁啊!”
刘备顿感为难:“若如此岂非我害了义士?军师,当真别无他法了吗?”
诸葛亮摇了摇头:“将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一说一和,看似是诸葛亮在劝刘备要果断,实则是说给浮云听的。
而在两人“争执”未止时,浮云忽地抬头,目光已复坚定:“左将军不必为难!诸葛军师一言,如拨云见日,令我茅塞顿开!山中习惯了厮杀劫掠者,纵然得了左将军恩义留在常山,也未必能安心为民。屠各、乌桓、鲜卑诸胡,亦曾劫掠黑山!往日我等势弱,只得忍气吞声。若左将军愿意庇护山中妇幼老弱,我愿返回劝说张大帅以及诸位渠帅,愿为左将军执戈杀胡,以战赎名!”
今天要带小孩去领入学通知书,暂时2更,剩下的下午回来再写。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2967/5955297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