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章 寿

推荐阅读:[综英美] 和韦恩结婚后失忆到纽约[海贼王同人] 别人航海,我种田酥心蜜意(美食)被渣后,我怒踹渣男转投王爷怀抱[综韩同人] 在南韩靠造星系统爆红第七根肋骨我渣过的昏君重生了大佬都想养我纯情村姑狠狠钓她每晚入我梦中

    第1477章 寿
    “去东德?东德在哪?”
    听儿子提起最近的行程,刘茵一下子就愣住了,“在东边?”
    “在西边。”李学武轻笑着给母亲解释道:“就是原来的德意志国,现在一分为二,分为东德国和西德国。”
    “去那么老远干啥啊?”
    刘茵放下包了一半的饺子,走到里屋门口看着屋里的儿子问道:“坐船过去?不得猴年马月才能到那啊?”
    “妈——都什么年代了!”
    李雪好笑地抬起头给母亲解释道:“二哥是同其他集团领导一起乘坐飞机飞过去。”
    “飞机?那得飞多久?”
    刘茵有些慌,搓着手里的白面看向儿子问道:“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其实她哪里关心德国是东边的还是西边的,她是担心儿子此行是否安全。
    李学武笑着点点头,安慰母亲道:“又不是只有我一个,整个工业系统要去六十多人呢。”
    这一次老李之所以心里没底,怕在外面露了怯,还就是人太多了。
    你想吧,副总*带队出访,随团的最低也得是企业副职,还得是关键副职。
    李怀德能把李学武的名字报上去,还得说李学武以往的工作成绩,以及在辽东负责的工业企业集群具有影响力。
    工业系统名额有限,给一机部的名额就更少了,一般都是一个名额。
    为啥红星钢铁集团这么特殊?
    原因有很多,首先红星钢铁集团的实力虽然还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涉及到的产业规模非常可观,发展潜力十足。
    其次集团职工总人数即便是削减了将近3万人,可在整个工业系统内也算得上是超大型企业了。
    最后便是集团开展的对外进出口与技术合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上级也希望此次出访能达成一系列切实可观的合作。
    上面在挑选工业代表的时候首先要看发展潜力,再看生产规模和业务范围,最后才看负责人的资质和能力。
    要真是看资质和能力,老李或许得排到100名以外去,可谁让他占着一个懂管理,出成绩的先决条件呢。
    红星钢铁集团有自己的工业企业集群,构成了重工业和重、轻混工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闭合经营管理。
    尤其在汽车、电子、飞机、船舶、钢铁等典型重工业行业领域创造出了优秀成绩。
    在对外合作与贸易工作中,建立了联合储蓄银行,创办了国际事业部,打通了与国际贸易市场接轨的渠道。
    这种独特的产业优势在行业内和系统内都属于拔尖和特殊的存在。
    迭加了如此之多的buff,全系统上下谁又能争得过红星钢铁集团呢。
    别说李怀德要多带一位副职,就算带两个上面也不会说啥的。
    这一次去东德实际目标和正治意义非同一般,如果能达成实际合作,对于内地打开国际市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他企业长时间与国际市场断联,这一次出去真不一定能找到合作的机会。
    可红星钢铁集团不一样,早有对外贸易基础,这次随团出访,带着政策谈合作,绝对是如虎添翼的存在。
    如果真能促成红星钢铁集团与东德一些重工业企业和轻工业企业的合作,上面完全可以扩大红星钢铁集团的经营性政策条件,给予和放宽约束限制。
    既然已经选择红星钢铁集团作为市场化经济的试点企业,那就给予更多的发展条件,促成企业的进一步变革。
    李怀德也是听了杜主任的解释,这才了解了此次行程的目的和意义。
    红星钢铁集团有什么业务可以作为合作经营的资本?
    或者换个思路考虑,东德有什么值得红星钢铁集团学习和合作的。
    这个问题不仅是留给李学武的作业,组织和参与此次出访任务的工作组都在思考和整理资料。
    看似红星钢铁集团参与此次出访任务由总经理李怀德带队,秘书长李学武陪同,相关经济干部随同,实际上呢?
    就在李学武知道这个消息以前,李怀德已经授权给总经济师高雅琴、总会计师景玉农和总工程师薛直夫共同组建工作小组来筹备和策划了。
    不要觉得李学武什么都知道,他对于此时的东德了解甚少,只知道东西两德是在90年重新合并在一起的。
    这还是他学习和研究北毛解散和平演变历史教训经验时记住的。
    谁的大脑能记住所有的历史事件,就算是历史高材生也不可能把社会、经济、正治、医学等等全部学科都记住。
    不了解不等于不能了解,国内的封闭只是相对来讲的,就算李学武不知道,不是还有上层渠道和外企渠道嘛。
    李学武从集团出来的时候就同圣塔雅集团、三禾株式会社以及吉利星船舶的凯瑟琳通过电话了。
    很简单,直白地讲出了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此时东德的所有资料。
    有人问了,明明红星钢铁集团与这三家早就开展合作的外企有联系,凭什么还要等他回来联系?
    很简单,集团已经就相关诉求向所有关联单位发出了求助函,可这份信函是发给对方单位的,不是主要负责人。
    而李学武就不一样了,直接电话联系对方的总裁、主管或者总经理。
    早在李学武负责经济对外联系的时候,这三家企业就是他的关系户。
    这一次集团也给驻港办事处去了消息,请国际事业部的同志收集消息。
    工作组发出的消息主要针对东德的工业发展状况,企业目录以及发展规模,更重要的是产品市场和技术优势。
    李学武除了问这些还问什么?
    他想问东德的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知道对方的产品和技术不是全部,谈判更需要结合实际环境来出招。
    今天他当然没有时间考虑这个,同老李详细谈过工作组的工作细节以后,又同关系外企通过电话他就回家了。
    老太太过六十整寿,他再忙也得回家尽一尽孝心,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
    况且三叔李同赶巧来京,他不能抻到晚上再回家,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如果按老太太的想法,别说六十整寿,就是六十六、八十八也不会过的。
    不办寿,不收礼,老太太就是这么绝对,她说过寿等于折寿,她还想多活几年,好看看儿孙长大成人。
    李顺是一家之主,自然要听母亲的意见,只是也要为老人考虑。
    老太太身下有三个儿子,因为种种原因,真是天南海北,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见上一面。
    就是他的儿孙,这还得说二儿子有能耐,把所有兄弟姐妹聚在京城,否则他也要承受这种亲人离别相思之苦呢。
    可特别就是二儿子李学武偏偏不在京城工作,一个月也就回来两三次。
    老太太最在意哪个儿孙?
    也别说谁远谁近,经常能见到的她就不会那么的思念和在意,越是见不着,越是不好见的才想念。
    李学武的三叔李同回来的次数最少,因为他在部队身不由己。
    李学武这一年,上半年工作忙,下半年工作累,就是回来也只能跟老太太坐一会,说不了几句话。
    老太太想这二孙子,不招待,不收礼,但家里人聚一聚热闹一下没毛病。
    李顺也是应儿子们的要求,这才同老太太商量的。
    去年丈人,也就是李学武的姥爷六十整寿,家里人也是这么热闹的。
    既然有大姥在前,老太太也就没再坚持,只是强调不要收外面人的礼。
    这一点李学武同父亲都同意老太太的意见,也认同不场面做寿的道理。
    家和万事兴,还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不收礼,只叫家里人一起吃饭,可总挡不住亲朋故旧的拜访。
    早就惦记老太太的整寿,李学武的干妈前几天拎着东西来看过老太太了。
    李顺和儿子们当时都没在家,刘茵想不收,可哪能拒绝王淑华的好意。
    两家的关系可处的不远,尤其是李学武回来以后,真拿干妈当亲妈看的。
    逢年过节李学武是要去家里看的,平日里工作忙回不来,沈国栋一定是要代为看望的。
    平时王淑华来家里带东西都收,这一次来看老太太怎么能说不收的。
    王淑华都来了,在家的沈国栋那是必然要来给老太太磕头的。
    这不是别人,这是干奶奶。
    他和李学武是把兄弟,是磕头的兄弟,叫李顺和刘茵干爹干妈,跟老太太平日里叫老太太,但也当奶奶叫的。
    沈国栋来磕头,比他高一辈的费善英则也抱着孩子拎着东西来看了。
    躲不过去,李学武随着李文彪同闻三儿叫舅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可叫是叫了。
    现在李学武身边围着的几个兄弟,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关系比亲兄弟没两样,所以叫闻三儿舅舅也是真亲的。
    反过来,闻三儿同李顺,同老太太也是亲近的,费善英也是一样。
    这些人带来的礼物不能拒绝,是亲朋关系,邻里关系呢?
    这个可以拒绝,但傻柱、于丽来看老太太怎么拒绝?
    沈国栋他们同李学武是把兄弟,傻柱同李学武也不远啊,见着了要喝酒的。
    于丽就更不用说了,当初还是老太太保了她,平日里娘俩处的好着呢。
    当然了,这些人送礼不全是冲着李学武和李家来的,是真心看望老太太的。
    所以李顺和李学武决定张罗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就都给信儿了。
    不是什么正经的招待,但席面绝对够看,傻柱更是没装客人,亲自下厨。
    就在倒座房,还是更宽敞的西屋。
    现在回收站的仓储业务转移去了大库,这边都没有三轮车停靠了。
    也不是不开展业务了,只是对接零售,也就是街坊邻居们过来卖破烂。
    平时呢,主要是作为工作室的性质来使用的,大姥要在这边做木工活。
    二爷回来的时间少了,每次回来不是对账就是整理库房里积存的古董。
    这些年虽然没再有过当初那几个月的疯狂,可二爷从未放弃过古董收集。
    攒够一库房了,李学武找时间就会带走,悄无声息的。
    二爷过来是给这些古董做鉴定和保养,贴上鉴定标签,再进行妥善封存。
    李学武手里已经有足够创建一座博物馆的古董资源了,他知道二爷喜欢这些老物件,给他的资金一直都是不限量的。
    二爷没有子女,李学武倒是不怕他藏私,就算是十三太保,二爷心疼他们,但也不会拿这些玩意给他们招惹祸端。
    年轻也不喜欢这个,玉石翡翠啥的不认好东西,金子银子又太惹眼了。
    李学武倒是大方,允了二爷挑自己喜欢的留下,算是他送的礼物。
    二爷倒是没太在意,他早就看透了,这玩意儿虽然是个念想,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他拿了也是放在手里把玩,绝对不会藏在哪喂耗子去。
    从大库被启用,李学武回来便能明显感觉到回收站安静了下来。
    没有了小子们的笑闹,也没有了早晚出车收车的热闹,就是倒座房都空了出来,只有大姥在这边住。
    有的时候谁找不开宿了也来这边对付一宿,傻柱就经常干这种事。
    喝多了,怕回家挨收拾,借口跟大姥聊天,晚上就住在这边。
    迪丽雅也知道他是个什么德行,只要不在外面睡都不管他。
    傻柱还真有一套行李在倒座房,平时就迭在柜子上。
    李学武也知道大姥这两年孤寂,不像前几年人多热闹时开心了。
    可没办法,他是同大姥说了,要养他老,来家里住或者跟他去钢城都行。
    大姥什么性格,来姑爷家生活已经是千难万难了,李学武要真如当年回来时一穷二白,狗屁没有,他也就认了。
    自己亲外孙,自己没后人,可不就得照看着点孩子嘛。
    可李学武没给他机会,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他反倒不想跟李学武过了。
    守着自己亲闺女,不比去隔辈人家里住松快的多?
    再说了,李学武也不是光棍一个人,老婆孩子生活习惯能一样嘛。
    他也是混个营生,重新拿起了家伙事,研究起了家具。
    现在沈国栋同黄干搞的那个家具厂样式都是大姥给提供的,好看还实用。
    平日里安静惯了,突然热闹也有点受不了,看着满屋的孩子,大姥的眼睛都不够用了。
    大人们要在西屋说话聊天,小孩子则被安排在了东屋。
    李家的孩子有李姝、李唐、李宁、李悦,李悦还在襁褓之中。
    还有就是张新民、何壮和闻远。
    张新民年龄最大,比李姝都要大三岁,正儿八经的大哥哥了。
    可上小学的他也正是淘气的时候,尤其是被闻三儿给惯的。
    幸好闻三儿常年不在家,否则这小子要翻天了。
    他妈管他管的厉害,不听话还能耐心说教,不学习那是真打。
    李学武遇见过一次,完全不敢劝,费善英本就是刚强性子,发起火来严肃的可怕。
    今天没有外人,全家老小齐上阵,就连大医生李学才都伸手帮忙了。
    李学文这个当大哥的也没捞着闲,一边照看着小闺女,一边看其他孩子。
    你能想象带着大框眼镜的他是如何看孩子的吗?
    赵雅芳不放心,时不时地从厨房出来看他一眼,很怕把孩子看丢了。
    李学武等人就在西屋坐着说话,他是家里唯一一个特殊的,就连顾宁都在婆婆身边学着包饺子。
    本来刘茵是不让赵雅芳帮忙的,毕竟刚坐完月子,不能沾凉受累。
    赵雅芳哪里肯在这个日子摆大奶奶的谱,坚持要帮忙。
    姬毓秀和顾宁照顾她,不让她干累的活,妯娌三个抢着干活的场景可算是把李同给羡慕坏了。
    “什么时候学函也能找着这么好的媳妇就得了。”
    “呵呵,三叔你急什么。”
    李学武笑着拿了茶壶给他的茶杯里续了热水,道:“多说也就这几年的事。”
    他是看着三叔面相见老,可见信中所说辛苦不是假的。
    与那一年他去羊城出差时所见至少老了十岁,才四十出头的年龄竟然有白头发了,他说熬过这几年就痛快了,可没说这几年到底是几年啊。
    要真继续这么熬下去,恐怕人都熬没了。
    李学武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他,想要动用丈人的关系帮他,可又怕他反对。
    这跟上一次出手相助不同,三叔也是个要强的人,不能帮侄子忙也就算了,哪里肯借侄子的光。
    不过这一次回老家看望老娘,明显能看出三叔是很高兴的。
    李学武劝他喝了茶,嘴里打趣道:“说不定您明年就能当爷爷了。”
    “嗯,我真怕他没那个能耐。”
    李同哼哼两声,好笑又无奈地说道:“6月份大院里有婶子给他介绍对象,是后勤主任的闺女,偏嫌人家胖。”
    “胖点不好吗?”刘茵笑着讲道:“谁不想说个富态的姑娘。”
    “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李同不满地讲道:“我问他有没有对象,他说没有,给他介绍还挑三拣四的,真打光棍就知道着急了。”
    “那不能,学函长得好,随他妈了。”刘茵笑着夸赞道:“他们哥几个还就属学函最有模样,有南方人的秀气。”
    “太娇气了一些,他妈也是惯得。”李同依旧不满地讲道:“我说安排他当兵去,洪敏非说再等两年。”
    “学函今年18了吧?”
    刘茵想了想,问道:“高中毕业了?”
    “早都毕业了。”李同喝了一口热茶,放下茶杯后讲道:“在家晃荡了大半年,我要送他去乡下,他妈非不干。”
    “这不嘛,还在家晃悠呢。”
    “是得找点营生了,18了。”
    李顺当大爷的,自然有资格说侄子的事,这会儿也是皱眉讲道:“再不给安排就晚了。”
    “这次回去说啥都得送他去当兵。”李同像是下定了决心,目光再一次看向了侄子李学武。
    曾经的侄子甚至比儿子现在还要小两岁,就敢跟他说要上前线。
    那时候他可想了一个晚上,最后还是代大哥、大嫂决定送侄子拼前程。
    当得知侄子负伤的时候,他差点晕厥过去,那时候他只想着侄子到底怎么样了,真有个三长两短怎么跟大哥大嫂交代。
    李学武虽然不是大哥唯一的儿子,可养了这么大,谁能舍得自己儿子。
    当初把孩子送他这来也是为了归置,他也听说侄子在家惹的祸了。
    只要看着现在的侄子,他就信一句话,再不好的孩子送去当兵,经过大熔炉一改造,回来也是个好孩子。
    不过说起来,李学函到底跟他二哥不一样,李学武可天生带着血性。
    男孩要是没有一点狠劲,还能在弱肉强食的大环境里活下来?
    李学函就是生活的太好了,也是洪敏太娇惯了,这才失了狠勇。
    他就喜欢厉害的小子,最好像是李学武这样从胡同里打架打出来的兵。
    天不怕地不怕,让冲上去绝对不会掉队,这样才能打胜仗。
    李同嘴里说着回去就送儿子去当兵,可心里也在隐隐地担忧。
    不是那块料,也打不出好刀来。
    真逼着孩子去当兵,到头来惹出什么祸来倒是毁了他一生。
    什么叫儿女债啊,这就是。
    李学武见三叔看向自己的目光就知道他在想什么,赶紧转移了话题。
    他不想三叔沉浸在这种忧愁当中,今天是老太太过寿,再掉下两滴眼泪来,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气氛就毁了。
    “说了吗?什么时候走?”
    李顺也看出了儿子转移话题的意思,主动问起了他的行程。
    李学武则顺着父亲的话解释道:“还没定呢,得等上面通知。”
    “我回来也不是为了准备出国,而是集团这边有工作会议。”
    他给炕上坐着的几人简单介绍了钢城的工作,以及正在忙的事情。
    爷们几个就着他的话题说起了闲话,主要还是各自的工作。
    “还是你省心啊——”
    听着大哥几个孩子的情况,李同感慨道:“那些年不白挨累。”
    “你大哥当年比你现在难。”
    刘茵借着以前的事劝了他,道:“你想吧,那时候经济不稳定,全家吃喝都指着你大哥。”
    “四个孩子都上学,半大小子吃死老子,还得给我们家贴补呢。”
    她说的都是实话,也是真心话,能伺候李顺也是真心的。
    凭什么?
    就凭那些年最苦的时候,李顺能从家里的口粮掰出一份来给她家里。
    那时候李学武的姥姥还活着呢,只是身体不好,经常吃药。
    李家就是大夫,这药钱能省下不少,可李学武的姥爷干活要耽误啊。
    啥叫上班?
    不上班老请假,哪有那么多工资,开不出工资来可不就挨饿嘛。
    刘茵其实早就跟李顺商量过了,要接父母来这边养,李顺也是同意了的。
    是她们家老太太不同意,说了就算是死也得死在家里。
    后世有没有这个说法不知道,但这个时候老人一上岁数就不串门了。
    你要说家里亲戚孩子结婚,老人能不去就不去,就算亲自来接也不去。
    怕有这个风险,不想去讨人嫌。
    你说有没有点背的?
    真要死在人家怎么算啊,大喜事由着你躺在地上,日子还过不过了?
    这个时候的老年人都有这个自觉,知道自己身体不好,轻易不会离开家。
    也有那没脸没皮的,哪都想去,尤其是亲孙子、孙女,或者外孙子外孙女,结果就影响人家结婚的大喜事了。
    是,自己的晚辈,说也说不出什么来,可也是一辈子的大事。
    李学武的姥姥就不来,任由李顺和刘茵怎么接都不来,结果真就死在家里了。
    也是有感于母亲的倔强,又悲伤子欲养而亲不待,刘茵发了狠,这才把老爹从乡下接来了家里。
    大姥来家里了,李顺这才停了给那边的贴补,不然哪年都不落下。
    你都说李顺工资不少,刚开始献医献方那会儿就能赚五十多块钱,后来慢慢涨到了现在的七十多块钱。
    有人不理解李顺赚这么多工资怎么还不够用,家里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生活账架不住算,一算哪哪都要钱。
    刘茵也是跟着他相濡以沫从苦日子过来的,自然深有体会。
    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说起了过去的生活,以及曾经遭遇过的困难。
    她说这些不是为了倒苦水,更不是为了说自己辛苦,而是劝李同,也是说给儿女们的。
    不能说李学文哥几个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是现在的生活好了,不能忘记过去吃过的苦。
    屋里几个爷们都听着,老太太时不时地也说几句,对比现在的好生活,气氛倒不觉得苦闷。
    忆苦思甜,刘茵用自己过去的亲身经历给全家上了一堂正治课。
    ***
    “雨水咋还没回来呢?”
    眼瞅着饺子都包好了,傻柱那边也起锅烧油准备炒菜了,刘茵这才发现不仅何雨水没回来,连于丽也没回来。
    于丽没回来她理解,何雨水啥情况?
    本来是想着叫王亚梅的,可肚子大了以后王亚梅就歇了。
    或许是真决定老闺女养老,王亚梅的父母对帕孜勒和女儿肚子里的孩子也是真心实意地在乎。
    王亚梅在这边上班,他们早前是认同的,可结婚以后有想让她真歇了。
    帕孜勒都无所谓,现在他的工资也不少,再加上王亚梅父母的,绝对够一家人生活的。
    只是王亚梅不干,在回收站上班不全是为了拿工资,还有个自己的生活。
    她还年轻,本来就不想过在家带孩子的生活,不能像费善英前几年那样。
    所以也是跟家里说好了,孩子可以生,但不能耽误她上班。
    直上到了7个月的时候,肚子实在太大了,这才被沈国栋撵回家去的。
    王亚梅在家里现在可牛了,谁都管不了她,沈国栋的话她倒是真听了。
    其实吧,当初一起玩的时候她还真就不怕沈国栋,连李文彪她都不怕啊。
    你想吧,李学武跟她姐在房间里那啥她都敢趴着门缝往里面看,这小妮子胆子不仅大,性格也是足够豪爽。
    她是能听得进去沈国栋关心她的话,也知道沈国栋要是管不了她,一定会找李学武来说她,所以没讨这个麻烦。
    李学武说话就这么好使?
    直到现在她也拿李学武当姐夫看,别人不知道,她可知道她姐在哪呢。
    虽然她姐先李学武一步去了钢城,可要说没有李学武的安排,她姐在红星钢铁集团有多大的能耐她还不知道的?
    至于说她姐和李学武现在有没有那种关系她是不知道的,也没打听过。
    就算现在没有,还能否定以前啊?
    所以她在这边上班完全是心安理得,真拿这里当自己家的买卖用心。
    只是今天来不了,她爹她妈如何都不会放这个时候的她出来串门。
    于丽那就不用说了,今天早晨出门的时候她看见于丽了,让她下午回家来吃饭,于丽说了有工作忙,回不来。
    是真回不来还是假回不来,刘茵心里清楚,这是她少有认同的“编外儿媳妇”。
    二儿子是个什么德行她太了解了,当初的娄晓娥,后来的秦淮茹,再加上于丽,这院里就没有他够不上的。
    也别说是人家主动的还是他愿意的,她就说苍蝇不盯没缝的蛋。
    娄晓娥应该是没消息了,反正这么多年也没听人再提起过。
    秦淮茹去年结婚搬走了,相信李学武不会做这种亏心事。
    唯独剩下于丽,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对家里也是尽心尽力。
    要说起于丽啊,刘茵真是有很多话要说,真不是没有人给介绍啊。
    于丽可守着东院的大房子呢,这年月女人离婚能有房子的都少见。
    她自己有房子不说,还有工作,每个月都不少挣,穿着打扮也年轻。
    于丽也确实年轻,比李学武还小呢,当初叫嫂子,其实是闫解成大。
    李姝在家养的那段时间,于丽都拿李姝当自己眼珠子疼,一年四季的衣服鞋子,都是她亲手给做的。
    也就是现在李姝大了,于丽也怕顾宁不高兴,所以不敢再亲近了。
    她是怕孩子记住她的好,嘴里再说出来,惹了顾宁,再影响了孩子。
    李学武粗心可能注意不到这个,可老太太和刘茵能注意不到?
    今天虽然没能叫她回来吃饭,可刘茵心里也记着她呢。
    不能说亏心话,她认的儿媳妇只有三个,可于丽是唯一特殊的。
    这么多年都没搬出去,于丽也是个可怜人,是守着李学武以前的生活当指望呢,她咋说不搭理人家了。
    都是李学武欠的桃债,她这当妈的能说什么。
    何雨水不同,她不喜欢何雨水,跟何雨水的性格和为人没关系,就是单纯地不喜欢从小没有父母养育的孩子当儿媳妇。
    这一点不是歧视谁,更不是心狠,而是老一辈的思想如此,选择儿媳妇的想法也是尽善尽美。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缺少父母疼爱和陪伴的孩子可能没有安全感,在生活中会有偏激和执拗的可能。
    而家庭生活,尤其是家庭成员较多的情况下,偏执和执拗的性格往往会有钻牛角尖的危险,产生不和谐的矛盾。
    你要说何雨水人咋样,要给别人介绍刘茵一定愿意,给李学武就算了。
    当初给李学文都没要呢。
    就李学武那驴脾气,再找个何雨水这样执拗性格的闺女,那日子没法过了。
    她不问于丽,只问何雨水,也正是心理没有负担的表现。
    她是知道儿子现在工作忙,跟何雨水没什么交集了,就算是有也会避讳。
    刘茵是不想儿子再祸害人家姑娘去,惹了一身骚,亏了顾宁了。
    “她回不来,不用等她。”
    何雨柱一边把菜下锅翻炒,一边解释道:“她今天有工作,说了回不来。”
    “那就给她留饺子。”
    刘茵叮嘱道:“反正现在天也凉了,晚一点煮坏不了。”
    “别了,不用管她,她回不回来都说不定呢。”
    何雨柱笑着回头讲道:“她在工人新村的房子装修好了,已经搬过去住了。”
    “是嘛,怪不得最近老见不着她呢。”刘茵问道:“不回来住了?”
    “回来,回来的少了。”
    傻柱边忙活边介绍道:“工人新村有去她单位的班车,说上下班更方便。”
    “再一个,她单位休息也方便。”
    傻柱很快便炒好了一盘菜,正在煮饺子的姬毓秀回身要去端,顾宁已经伸手端着菜上桌了。
    儿媳妇多就是这点好,动手的人多,活都不够干的。
    当然了,儿媳妇也不能太多了,十个八个的凑在一起准打起来。
    “雨水出息了,独立了。”
    刘茵笑着夸奖道:“现在工作也稳定了,你也放心了。”
    “嗨——婶儿啊,亲妹妹啊。”
    傻柱感慨道:“就是一辈子我都得惦记着她,想着她,放不下呢。”
    “可不是嘛,兄妹两个。”
    刘茵看着跟着忙活的李雪,笑着说道:“就这哥几个都还惦记着呢。”
    “李雪可是好的。”傻柱转头看了李雪说道:“一家有女百家求啊。”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6662/641433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