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 意外之喜
推荐阅读:玩具箱杀人事件、我给县令做师爷、高冷总裁求放过、山海间、出狱后的彪悍人生、与极品老婆的荒岛生活、中宫记、陆少追妻心机深、逃夫、妙法莲华(师徒H)、
第560章 意外之喜
在绝大多数时候,贵族阶级押注储君,都如同一场真正的专业赌局一样——需要做许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概率最高的结果。
比如,太祖高皇帝时期,朝堂内外一致认可并坚持扶保孝惠皇帝,本质并非是‘我想让他当储君’;
而是:我认为他最有机会最储君,所以我才坚定地支持他。
因为孝惠皇帝是嫡长,有高后吕雉为其托底,还有汉家开国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吕氏外戚作为孝惠皇帝的靠山。
在当时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的评估当中,孝惠皇帝为储,是对太祖高皇帝刘邦而言,最有利于宗庙、社稷稳定的选择。
反观赵隐王刘如意,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低概率、高风险的选择。
还有太宗小文皇帝年间,朝堂内外也同样是在评估过后,得出‘皇长子刘启为储概率更大’的结论。
而以上两次——分别认定孝惠皇帝和孝景皇帝,为获立为储概率最大的评估当中,最核心的评估标准,便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那句总结归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没有这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太祖高皇帝年间,不单会有人错误的认为赵隐王刘如意机会更大——甚至可能有人押注齐悼惠王刘肥!
在太宗皇帝年间,不止会有人认定梁怀王刘揖,才是太宗皇帝的最终选择——甚至可能有人,押宝梁孝王刘武,乃至历史上毫无存在感的代孝王刘参!
类似的事,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其实是先帝年间,朝堂内外对先帝子嗣的押注态度。
——在太宗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位之后,朝堂内外首先是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先帝皇长子:刘荣身上。
因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先帝无嫡子,且不可能有嫡子,所以作为庶长子的刘荣,天然就成了概率最大的储君备选。
但是,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让刘荣的‘行情’产生了变数。
馆陶公主刘嫖,向刘荣的生母、彼时的栗姬求情被拒,刘荣自此失去——至少是理论上失去东宫太后的支持。
这让原本八九不离十的赌局结果,出现了一个极为关键性的转折和变数。
时至今日,朝堂内外都还在讨论:当年,窦老太后之所以会‘突发奇想’,生出让梁孝王刘武为储君皇太弟,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就是因为栗姬拒绝馆陶主刘嫖的联姻建议。
如果栗姬没有拒绝刘嫖,堂邑侯家族成功和当今刘荣联姻,东宫窦老太后达成心愿,那便不可能让窦老太后,再生出储君皇太弟的奇怪念头。
在窦老太后心满意足的,将自己的宝贝外孙陈阿娇,嫁给汉家未来的太子过后,就不可能再节外生枝。
恰恰是这一心愿没能得到满足,才让窦老太后恼怒间,报复性的生出了储君皇太弟之年。
彼时,窦老太后的大致心里活动,或许便是:你刘荣不娶我的宝贝阿娇,还想当太子?
哼!
那我就让你看看,在储君册立这个问题上,我这个东宫太后,究竟拥有怎样的绝对话语权!
时至今日,这一切都已如同云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
但朝堂内外,但凡当时就已经在朝中的官员,以及绝大多数勋贵,都因为当年的事,而对如今的栗太后颇有微词。
——整什么活儿啊!
——差点就让结局已定的赌局产生变故,害得我们差点猜错人、押错宝!
而且,朝堂内外功侯百官、功侯贵戚,之所以有这种微词,几乎完全无关乎当今刘荣。
而是作为贵族阶级,单纯的对曾经,险些威胁自身家族的、‘灵机一动’的蠢人,所生出的原始怨念。
这一层怨念,暂时还影响不了什么。
毕竟这怨念不针对刘荣,便不影响刘荣执掌朝政;
而在窦老太后尚在的当下,栗太后也根本没有执掌大权的可能。
但在未来,在窦老太后宫车晏驾,栗太后试图掌权,并试图做点什么的时候,这怨念便会让整个朝堂内外,都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抗拒。
——对于储君的押注,是一个又一个轮回。
上一个轮回,栗太后节外生枝,差点害的许多贵族阶级,如历史上那般押错宝、站错队,从而葬送整个家族的政治生涯。
对于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不稳定因素,朝堂内外在下一个轮回当中,必然是严防死守,尽最大的可能,避免新一轮轮回也被栗太后‘左右’,从而再度生出不必要的变数。
而且,上一轮的赌局,也就是当今刘荣获立为储、即位为帝的整个过程,也让汉家的朝堂内外贵族阶级,对这一赌局有了新的思考。
——对于贵族阶级而言,这个赌局,自然是先评定谁做储君的概率最大,然后去选这个概率最大的目标押宝。
通常情况下,这个‘概率最大’的评判,是需要同属于贵族阶级的大部分成员广泛认同的。
好比说当年,在栗姬还没有拒绝刘嫖的联姻请求时,贵族阶级几乎人人都认为:刘荣做储君太子,是八九不离十的事。
大家都在这么说,那就基本是这么个情况了。
但刘荣先成为最有价值的押注对象,之后又因为母亲栗太后的骚操作,而让朝堂内外心生疑虑,最终又凭借自身能力,真正成为太子储君,并成功继承皇位。
这一过程带给汉家朝堂内外的思考便是:押注储君,未必只有‘选概率最大的那个’这一条路。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尤其是形式不大明朗、‘概率最大者’没有那么确定的情况下,贵族阶级完全可以选择身份最有利,同时也最有能力的那一个。
比如先帝年间,作为皇长子,且自身能力不俗的刘荣。
选定了这一押注目标之后,再去竭力帮助,让这个可能性不低的选择,在自己的帮助下成为有极大概率获立为储的人选——这也同样是一条路。
当年,这么做的人很少。
——在刘荣最困难,最不被朝堂内外看好的时间段,有如此魄力的勋贵家族很少。
但这些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当今刘荣即位之后,获取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不单是金石珠玉、彻侯食邑,亦或是当今刘荣的亲近;
而是当今刘荣几乎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给自己的这些‘从龙功臣’,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
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机会;
当然,也包括让这些勋贵家族显赫,且长久显赫下去的机会。
常言道:锦上添易,雪中送炭难。
放在押注储君这一特殊赌局之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押注可能性最大的那一个,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毕竟人家本来就有很大概率做储君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记你的人情,不过是为了礼尚往来,外加做给其他人看,真正对你的感激和感恩,不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但在一位身份没问题、能力没问题,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朝堂内外评定为‘获立为储的概率大大降低’的落魄皇子面前,任何一份支持,都是值得永远铭记,并竭力给出回报的。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因梁怀王刘揖愈发得势,而地位愈发不稳,甚至一度被舆论认定‘早晚被废’的太子刘启;
再比如,先帝年间,因为栗姬拒绝馆陶主刘嫖联姻,而被朝堂内外认定‘无法过东宫那一关’的当今刘荣。
你要说,这两个时期的先帝刘启、当今刘荣,真的就‘几乎不可能成为储君,并即位为帝’了吗?
其实不竟然。
这父子二人,均是时任天子没有嫡子,且不可能拥有嫡子的前提下,以皇庶长子的身份,为‘嫡长子继承制’托底的次选。
如果这二人无法成为储君、无法即位为帝,那嫡长子继承制便形同虚设。
正如历史上,孝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皇十子刘彻,便是对嫡长子继承制,造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巨大打击。
哪怕刘彻这个皇十子,被孝景帝包装为了‘嫡长子’,也依旧不影响孝景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在汉家的影响力——尤其是皇位传承层面,已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铁律。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发生于历史上汉武大帝在位时期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的向死而生,未必就不是因为父亲刘彻‘非嫡非长’而为天子,为刘据所带来的巨大危机感。
因为在刘彻之前,汉家几乎是从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
太祖高皇帝刘邦,只有一个嫡子刘盈,所以再怎么不喜欢、再怎么厌恶刘盈,再怎么担心刘盈的母族外戚:吕氏,太祖高皇帝最终,也仍旧让刘盈成为了孝惠皇帝;
刘盈无嫡,便立庶长刘恭;
太宗皇帝‘无嫡’,便与立理论上的‘嫡长’,实际上的庶长子刘启——饶是彼时的刘启荒诞不经,已然化身棋盘侠,也仍旧没有轻易放弃培养刘启。
最终,父子二人联袂促成文景之治。
抛开吕太后废前少帝,而后所扶立的后少帝刘弘,以及诸吕之乱后入主长安的太宗皇帝刘恒——除了这两个极端特殊情况,汉家从开国一直到汉武大帝,始终都是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始终都是在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
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改变,那戾太子刘据即便再怎么担心自己,最终也可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刘据会对自己说:没事,别怕;
我是嫡长子;
是父皇唯一的嫡子;
我要沉住气,我要稳住阵脚……
但有了汉武大帝,以皇庶十子的身份,成功得立为储,并最终继承皇位的先例摆在那里,戾太子就无法保持淡定了。
——汉武大帝可以,刘弗陵也照样可以!
王娡能为儿子谋来太子之位,甚至天子之位,钩弋夫人赵氏,也同样可以!
至于嫡、庶?
呵;
汉武大帝庶出,而后被人工改造为‘皇后所出之嫡子’,刘弗陵又为何不能成为‘钩弋皇后’所生的嫡子?
在窦老太后、王太后皆已宫车晏驾的彼时,废后另立,从而人造嫡子,对于彼时的汉武大帝而言,不过一封天子诏书的事而已……
所以刘荣才会说:先孝景皇帝,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嫡子’,实际上却仍旧是太宗庶长子。
因为人造嫡子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皇帝在打破嫡长子继承制,打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公认价值体系,与立庶幼之后,为自己扯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看呐!
——朕立的虽不是长子,却仍是嫡子!
——朕还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
但实际上,有这么一套人造嫡子的流程在,就等于说是人人都可为嫡子。
但凡是个幌子,只要皇帝决心要立你,那就能想办法给你搞定嫡长子的身份。
只不过,这种掩耳盗铃的操作模式,也就骗骗自己了,却根本骗不了天下人。
也同样是因为这些原因,刘荣才会在自己第一个子嗣:皇庶长子刘玄降生的同时,将自己的意图直白不讳表露给朝堂内外。
皇庶长子,不会为储!
朕根本不在意皇庶长子是贤是昏,是智是愚;
仅仅只因为其‘庶长’而非‘嫡长’的身份,朕就要直接否决皇长子的争储资格!
于是,‘无嫡立长’的选择被刘荣早早驳回,汉家下一轮回的皇位传承模式,自然就只能是:有嫡立嫡。
接下来,朝堂内外功侯贵戚,也就不需要再去头疼:该押注哪位公子了。
——只需耐心等着,等皇后曹淑孕育子嗣,然后去押宝曹淑的长子,也就是汉家未来的皇嫡长子即可。
只不过,这也同样有一个隐患。
即:平阳侯曹氏家族,在确认自己能成为未来天子母族外戚的前提下,很可能会得意忘形。
但也就是在刘荣因此,而生出些许忧虑时,意外之喜应声而至。
——当代四世平阳侯曹时,于未央宫外请见。
(本章完)
在绝大多数时候,贵族阶级押注储君,都如同一场真正的专业赌局一样——需要做许多方面的数据分析,从而得出一个概率最高的结果。
比如,太祖高皇帝时期,朝堂内外一致认可并坚持扶保孝惠皇帝,本质并非是‘我想让他当储君’;
而是:我认为他最有机会最储君,所以我才坚定地支持他。
因为孝惠皇帝是嫡长,有高后吕雉为其托底,还有汉家开国过程中,功勋卓著的吕氏外戚作为孝惠皇帝的靠山。
在当时的朝臣百官、功侯贵戚的评估当中,孝惠皇帝为储,是对太祖高皇帝刘邦而言,最有利于宗庙、社稷稳定的选择。
反观赵隐王刘如意,则是一个极为明显的低概率、高风险的选择。
还有太宗小文皇帝年间,朝堂内外也同样是在评估过后,得出‘皇长子刘启为储概率更大’的结论。
而以上两次——分别认定孝惠皇帝和孝景皇帝,为获立为储概率最大的评估当中,最核心的评估标准,便是嫡长子继承制的那句总结归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如果没有嫡长子继承制,没有这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那太祖高皇帝年间,不单会有人错误的认为赵隐王刘如意机会更大——甚至可能有人押注齐悼惠王刘肥!
在太宗皇帝年间,不止会有人认定梁怀王刘揖,才是太宗皇帝的最终选择——甚至可能有人,押宝梁孝王刘武,乃至历史上毫无存在感的代孝王刘参!
类似的事,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其实是先帝年间,朝堂内外对先帝子嗣的押注态度。
——在太宗皇帝驾崩、先孝景皇帝即位之后,朝堂内外首先是将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了先帝皇长子:刘荣身上。
因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先帝无嫡子,且不可能有嫡子,所以作为庶长子的刘荣,天然就成了概率最大的储君备选。
但是,一个意外的小插曲,让刘荣的‘行情’产生了变数。
馆陶公主刘嫖,向刘荣的生母、彼时的栗姬求情被拒,刘荣自此失去——至少是理论上失去东宫太后的支持。
这让原本八九不离十的赌局结果,出现了一个极为关键性的转折和变数。
时至今日,朝堂内外都还在讨论:当年,窦老太后之所以会‘突发奇想’,生出让梁孝王刘武为储君皇太弟,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就是因为栗姬拒绝馆陶主刘嫖的联姻建议。
如果栗姬没有拒绝刘嫖,堂邑侯家族成功和当今刘荣联姻,东宫窦老太后达成心愿,那便不可能让窦老太后,再生出储君皇太弟的奇怪念头。
在窦老太后心满意足的,将自己的宝贝外孙陈阿娇,嫁给汉家未来的太子过后,就不可能再节外生枝。
恰恰是这一心愿没能得到满足,才让窦老太后恼怒间,报复性的生出了储君皇太弟之年。
彼时,窦老太后的大致心里活动,或许便是:你刘荣不娶我的宝贝阿娇,还想当太子?
哼!
那我就让你看看,在储君册立这个问题上,我这个东宫太后,究竟拥有怎样的绝对话语权!
时至今日,这一切都已如同云烟,早已消散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之下。
但朝堂内外,但凡当时就已经在朝中的官员,以及绝大多数勋贵,都因为当年的事,而对如今的栗太后颇有微词。
——整什么活儿啊!
——差点就让结局已定的赌局产生变故,害得我们差点猜错人、押错宝!
而且,朝堂内外功侯百官、功侯贵戚,之所以有这种微词,几乎完全无关乎当今刘荣。
而是作为贵族阶级,单纯的对曾经,险些威胁自身家族的、‘灵机一动’的蠢人,所生出的原始怨念。
这一层怨念,暂时还影响不了什么。
毕竟这怨念不针对刘荣,便不影响刘荣执掌朝政;
而在窦老太后尚在的当下,栗太后也根本没有执掌大权的可能。
但在未来,在窦老太后宫车晏驾,栗太后试图掌权,并试图做点什么的时候,这怨念便会让整个朝堂内外,都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本能抗拒。
——对于储君的押注,是一个又一个轮回。
上一个轮回,栗太后节外生枝,差点害的许多贵族阶级,如历史上那般押错宝、站错队,从而葬送整个家族的政治生涯。
对于这样一个‘有前科’的不稳定因素,朝堂内外在下一个轮回当中,必然是严防死守,尽最大的可能,避免新一轮轮回也被栗太后‘左右’,从而再度生出不必要的变数。
而且,上一轮的赌局,也就是当今刘荣获立为储、即位为帝的整个过程,也让汉家的朝堂内外贵族阶级,对这一赌局有了新的思考。
——对于贵族阶级而言,这个赌局,自然是先评定谁做储君的概率最大,然后去选这个概率最大的目标押宝。
通常情况下,这个‘概率最大’的评判,是需要同属于贵族阶级的大部分成员广泛认同的。
好比说当年,在栗姬还没有拒绝刘嫖的联姻请求时,贵族阶级几乎人人都认为:刘荣做储君太子,是八九不离十的事。
大家都在这么说,那就基本是这么个情况了。
但刘荣先成为最有价值的押注对象,之后又因为母亲栗太后的骚操作,而让朝堂内外心生疑虑,最终又凭借自身能力,真正成为太子储君,并成功继承皇位。
这一过程带给汉家朝堂内外的思考便是:押注储君,未必只有‘选概率最大的那个’这一条路。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尤其是形式不大明朗、‘概率最大者’没有那么确定的情况下,贵族阶级完全可以选择身份最有利,同时也最有能力的那一个。
比如先帝年间,作为皇长子,且自身能力不俗的刘荣。
选定了这一押注目标之后,再去竭力帮助,让这个可能性不低的选择,在自己的帮助下成为有极大概率获立为储的人选——这也同样是一条路。
当年,这么做的人很少。
——在刘荣最困难,最不被朝堂内外看好的时间段,有如此魄力的勋贵家族很少。
但这些家族,有一个算一个,都在当今刘荣即位之后,获取了极为丰厚的回报。
不单是金石珠玉、彻侯食邑,亦或是当今刘荣的亲近;
而是当今刘荣几乎不计成本、不计得失的,给自己的这些‘从龙功臣’,提供更多的机会。
在战场上立功的机会;
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机会;
当然,也包括让这些勋贵家族显赫,且长久显赫下去的机会。
常言道:锦上添易,雪中送炭难。
放在押注储君这一特殊赌局之上,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
押注可能性最大的那一个,顶多只能算是‘锦上添’——毕竟人家本来就有很大概率做储君了,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
记你的人情,不过是为了礼尚往来,外加做给其他人看,真正对你的感激和感恩,不说没有,只能说很少。
但在一位身份没问题、能力没问题,却因为某些原因,而被朝堂内外评定为‘获立为储的概率大大降低’的落魄皇子面前,任何一份支持,都是值得永远铭记,并竭力给出回报的。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因梁怀王刘揖愈发得势,而地位愈发不稳,甚至一度被舆论认定‘早晚被废’的太子刘启;
再比如,先帝年间,因为栗姬拒绝馆陶主刘嫖联姻,而被朝堂内外认定‘无法过东宫那一关’的当今刘荣。
你要说,这两个时期的先帝刘启、当今刘荣,真的就‘几乎不可能成为储君,并即位为帝’了吗?
其实不竟然。
这父子二人,均是时任天子没有嫡子,且不可能拥有嫡子的前提下,以皇庶长子的身份,为‘嫡长子继承制’托底的次选。
如果这二人无法成为储君、无法即位为帝,那嫡长子继承制便形同虚设。
正如历史上,孝景帝废太子刘荣,立皇十子刘彻,便是对嫡长子继承制,造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巨大打击。
哪怕刘彻这个皇十子,被孝景帝包装为了‘嫡长子’,也依旧不影响孝景之后,嫡长子继承制在汉家的影响力——尤其是皇位传承层面,已经不再是不容置疑的铁律。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发生于历史上汉武大帝在位时期的巫蛊之祸——戾太子刘据的向死而生,未必就不是因为父亲刘彻‘非嫡非长’而为天子,为刘据所带来的巨大危机感。
因为在刘彻之前,汉家几乎是从不违背嫡长子继承制的。
太祖高皇帝刘邦,只有一个嫡子刘盈,所以再怎么不喜欢、再怎么厌恶刘盈,再怎么担心刘盈的母族外戚:吕氏,太祖高皇帝最终,也仍旧让刘盈成为了孝惠皇帝;
刘盈无嫡,便立庶长刘恭;
太宗皇帝‘无嫡’,便与立理论上的‘嫡长’,实际上的庶长子刘启——饶是彼时的刘启荒诞不经,已然化身棋盘侠,也仍旧没有轻易放弃培养刘启。
最终,父子二人联袂促成文景之治。
抛开吕太后废前少帝,而后所扶立的后少帝刘弘,以及诸吕之乱后入主长安的太宗皇帝刘恒——除了这两个极端特殊情况,汉家从开国一直到汉武大帝,始终都是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始终都是在坚持‘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
如果这样的情况没有改变,那戾太子刘据即便再怎么担心自己,最终也可能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刘据会对自己说:没事,别怕;
我是嫡长子;
是父皇唯一的嫡子;
我要沉住气,我要稳住阵脚……
但有了汉武大帝,以皇庶十子的身份,成功得立为储,并最终继承皇位的先例摆在那里,戾太子就无法保持淡定了。
——汉武大帝可以,刘弗陵也照样可以!
王娡能为儿子谋来太子之位,甚至天子之位,钩弋夫人赵氏,也同样可以!
至于嫡、庶?
呵;
汉武大帝庶出,而后被人工改造为‘皇后所出之嫡子’,刘弗陵又为何不能成为‘钩弋皇后’所生的嫡子?
在窦老太后、王太后皆已宫车晏驾的彼时,废后另立,从而人造嫡子,对于彼时的汉武大帝而言,不过一封天子诏书的事而已……
所以刘荣才会说:先孝景皇帝,仅仅只是理论上的‘嫡子’,实际上却仍旧是太宗庶长子。
因为人造嫡子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皇帝在打破嫡长子继承制,打破‘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公认价值体系,与立庶幼之后,为自己扯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看呐!
——朕立的虽不是长子,却仍是嫡子!
——朕还是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的!
但实际上,有这么一套人造嫡子的流程在,就等于说是人人都可为嫡子。
但凡是个幌子,只要皇帝决心要立你,那就能想办法给你搞定嫡长子的身份。
只不过,这种掩耳盗铃的操作模式,也就骗骗自己了,却根本骗不了天下人。
也同样是因为这些原因,刘荣才会在自己第一个子嗣:皇庶长子刘玄降生的同时,将自己的意图直白不讳表露给朝堂内外。
皇庶长子,不会为储!
朕根本不在意皇庶长子是贤是昏,是智是愚;
仅仅只因为其‘庶长’而非‘嫡长’的身份,朕就要直接否决皇长子的争储资格!
于是,‘无嫡立长’的选择被刘荣早早驳回,汉家下一轮回的皇位传承模式,自然就只能是:有嫡立嫡。
接下来,朝堂内外功侯贵戚,也就不需要再去头疼:该押注哪位公子了。
——只需耐心等着,等皇后曹淑孕育子嗣,然后去押宝曹淑的长子,也就是汉家未来的皇嫡长子即可。
只不过,这也同样有一个隐患。
即:平阳侯曹氏家族,在确认自己能成为未来天子母族外戚的前提下,很可能会得意忘形。
但也就是在刘荣因此,而生出些许忧虑时,意外之喜应声而至。
——当代四世平阳侯曹时,于未央宫外请见。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6732/6096079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