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没人敢出版《在人间》?
推荐阅读:破案:开局融合警犬嗅觉基因、亿万宠溺:腹黑老公小萌妻、我,落难王子,打钱、逢春、废柴修成仙、雾海帆影、艾尔登法环,但是带着风灵月影、说好练武,你三千大道映照诸天?、贷款武圣、红龙之下、
“是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里的第二部《在人间》。”女秘书言简意賅道。
弗拉基米尔闻言瞬间坐直,立即冲门口招了招手:“快快快,快让伊戈尔教授进来!”
“好的,我马上去和警卫员说。”女秘书看出了弗拉基米尔对这部小说的钟爱,留了个心眼,准备之后好好调查一下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的情况,看看能不能把原作者请来和弗拉基米尔秘书长见个面。
而且弗拉基米尔秘书长既然对这本书那么上心,她自然也不会放过面对面和伊戈尔教授交谈的机会——
那种让秘书长厌烦的人,她才会全权委託人高马大的警卫员去应付,反正和那种人交好也没用。
而像伊戈尔教授这类能让秘书长开心的人,她会主动迎上去,看能不能在对方那儿刷一波存在感。
在门外焦急等候的伊戈尔终於等回了女秘书,他看向女秘书,担忧地问道:“弗拉基米尔秘书长怎么说?他愿意看一看这份翻译稿么?”
“秘书长很乐意看这部小说,您请跟我来。”女秘书笑著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伊戈尔感受到了女秘书的態度变化,悬著的心顿时放下大半。
最初他来找这位几近权倾沙俄政坛的秘书长时,这个女秘书一副肉眼可见的死妈脸,好像一句话都懒得和他多说。
可现在,女秘书比谁都热情,这显然不是伊戈尔自己的魅力。
至於他为什么突然找上了这位从特工转型成政客的弗拉基米尔秘书长,还得从《在人间》的手稿从日本国到他手里后开始说起。
有了《童年》的愉快合作后,北川秀直接和《新世界》编辑部打了招呼,希望系列作的后续两部也能继续由伊戈尔来翻译。
对伊戈尔而言,这既能先將小说一睹为快,又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从阿列克谢那里拿到手稿后,伊戈尔马上请了个长假,专心致志地在家中开始了翻译工作。
他先是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直接把总字数约32万的《在人间》给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伊戈尔整个人都是懵的,久久没能从《在人间》带给他的那种震撼里走出来。
好不容易了一天的时间把状態给调整了回来,为了更好的翻译原著,伊戈尔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在人间》。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於是他又耽搁了两天时间,外加小半天的休整时间。
当阿列克谢找上门,得知过去一个礼拜了,伊戈尔竟然一个字都还没写,他便忍不住询问起了原因。
由於没有翻译作,伊戈尔只能简单口述《在人间》的剧情,绞尽脑汁描绘著它的伟大。
“如果只是一本《童年》,我认为北川老师还不足以和那些歷史上顶级的文学家媲美,但要是再加上《在人间》的话.”
伊戈尔是这么对阿列克谢说的。
阿列克谢当场就傻眼了。
“你的意思是,他真能比肩那些『传奇』?”阿列克谢觉得那些名字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歌德.”
“这就不是我能评价的事情了,只能说在我个人心目中,看完《在人间》后,北川老师够资格和他们並驾齐驱,站在同一高度俯瞰当下的整个世界文坛。”
伊戈尔不是一个会隨便说这种话的人,他给了《在人间》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这部小说在《童年》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无愧於“当代沙俄文坛第一小说”的称號。
意识到这点后,阿列克谢立即表示他会马上和出版社高层联络,看能不能把《在人间》的宣发资源等级提到最高。
当初《童年》见刊,《新世界》虽说诚意十足,但也没有把它列为最高级別的小说来对待,只是提高了北川秀的分成收益比例和版权买断价格。
如果提到最高级別,相当於《新世界》默认这部小说就是当下沙俄文学的最高杰作!
这倒也没什么,伊戈尔觉得《在人间》配得上这份荣誉,整个沙俄文坛也確实找不出比它更优质的纯文学作品。
但他还是拦住了火急火燎的阿列克谢。
伊戈尔认为《新世界》是否能让《在人间》见刊都是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办公室里的弗拉基米尔听完伊戈尔的敘述后,忍不住低声问道。
他原本想先一睹为快《在人间》,没想到赶来的伊戈尔是故意用《在人间》的翻译稿来“诱骗”他见面,实际上稿子还是日文原版。
见到弗拉基米尔后,伊戈尔就把前因后果一古脑儿倒了出来。
说到他认为《新世界》不一定能让《在人间》见刊时,弗兰基米尔终於又来了兴致。
“《在人间》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青少年时期生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只能一边与外祖母卖野果餬口,一边当绘图师的学徒、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工人等。
应该是详细查阅过资料,外加採风时做过这些工作,北川老师笔下的那个时代惟妙惟肖,风俗人情和典型特徵都非常动人”
谈论起《在人间》,伊戈尔就有些止不住话匣子,讚美的话语一句接著一句,宛如滔滔洪水般连绵不绝。
“那不是好事么?这种严谨而认真的创作行为更值得表彰和提倡啊,让我们的文学家们向他学习难道不好吗?”
弗拉基米尔越听越迷糊。
既然这小说那么好,为什么还可能没法在《新世界》上见刊?
“问题是,小说里有非常多的剧情聚焦在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严峻和黑暗上。
第一部《童年》,故事主要发生在外祖父的小作坊和家中,是以小见大的群像式写法,虽然有意无意书写著农奴制度改革时期底层民眾的生活艰苦,但至少没有多少正面描写。
第二部《在人间》完全不同。
北川老师把故事的舞台设置在人来人往的下诺夫哥罗德,阿廖沙在这个『人间』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平事』。
我能感受到,北川老师字里行间都在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是指莫斯科公国一种形式的独裁,在这个政治体系下,所有的权力和財富分布被沙皇一个人所控制,类似隔壁的封建制度。
但与隔壁不同的是,即便这个制度早已被推翻和取代,可沙俄国內还一直存在著大量支持它的拥躉。
这批人以旧时代的保守主义者、沙俄贵族、亲隔壁反美者为核心,在沙俄各界的影响力极大。
沙皇专制制度的核心是沙皇本人,具有绝对的权威,享有无限制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他也被认为是所有臣民的父亲。
此外与西欧不同,沙俄没有政教爭权问题,这也是那些支持者坚定认为西方政权体系不適合沙俄的最主要原因。
它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还包括世界级文学家杜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卡拉姆津、阿克萨科夫等。
这些文学界的先贤早已离世,但他们的传人和后人还活跃在沙俄文学界。
《在人间》如此明確地指出这个问题,並毫不避讳的进行批判,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大肆反对。
《新世界》背靠的沙俄財团里有不少这个制度的拥躉和受益者,和它相关联的文人集团也基本传承自杜斯妥耶夫斯基他们。
《童年》里有这个问题,但问题不大,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没人会和金钱过不去。
可《在人间》直接把问题摆在檯面上说,外加瑞典文学院的那次公开课,北川秀又直截了当抨击了另一大西方势力“白左群体”。
伊戈尔是真担心稿子会被《新世界》扣下来,或者乾脆进行大幅度修改后再发。
“北川老师希望我能继续翻译,还把自己的手稿寄给了我。
这是因为他足够信任我,那我也得肩负起这个责任才对。”
伊戈尔不让阿列克谢过早去通知编辑部,只是简单说了下这个问题,以及他的翻译难度。
在弗拉基米尔这儿,他才原原本本把问题的严重性给说了一遍。
“听你这么说,我甚至觉得最符合出版资格的《现代人》可能也接不了这个烫手山芋。”
弗拉基米尔面色凝重,明白了伊戈尔的顾虑和担忧。
至於对方为什么会找上自己。
因为他恰好是实权人物里最有可能帮到这本书,也最有立场和理由帮忙的那个。
弗拉基米尔和大多数的沙俄权贵不同。
他出身於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母亲是名工厂女工,父亲则在海军服役过。
初高中时期,他的理科成绩很一般,但文学和政治成绩非常好,这也是他非常热爱文学的原因。
从特工转型为政客后,弗拉基米尔一手打掉了多个沙俄寡头,將那些尸位素餐的傢伙们一个个送进了监狱。
他之所以能身居高位的同时干这些利民利国的事,全赖他有过类似阿廖沙的童年、青少年经歷。
那些支持专制制度的人,也大多是他的政敌和对头。
在沙俄,政治和文学紧密相连,没有官方大佬的撑腰和背书,很多文学家根本不敢隨便发作品。
伊戈尔找他,就是希望弗拉基米尔能为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背书。
“《现代人》肯定不愿意。他们背后的財团寡头可是当年的『余孽』。”伊戈尔不屑地撇嘴道,“我认为能接管这部系列小说的,现在只剩下您亲自掌控的莫斯科国际出版社了。”
莫斯科国际出版社就是沙俄的官方传媒,类似隔壁的xx日报。
弗拉基米尔目前掌管国家的所有安全监管部门,重中之重的媒体自然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內。
不过莫斯科国际出版社目前只出版官方文件、报纸杂誌和官方小说,还从未有过出版纯文学作品的先例。
“这本小说,真有你说的那么.敏感吗?”弗拉基米尔心动了,但要说服莫斯科国际的那些顽固老头,也得费不少力气。
他得有比较充分的理由才行。
“这是我临时翻译的一小段,请您看看。”早有准备的伊戈尔立即递上了几张全新的稿纸。
弗拉基米尔接过来直接读道:“有一天,老保尔一身湿透了从城里回来,秋天老下雨,他在门槛处像麻雀似的浑身一抖,郑重说道:『嘿,你们两个閒人,明天就得收拾东西挪窝!』
『又要赶我们去哪儿?』外婆生气问道。
『去你妹妹马特里奥娜那里,去她儿子那里.』
『亏你想得出来!』
『住嘴!蠢货!你们在我这儿骗吃骗喝多久了!去那里,或许他还有机会成为一名绘图员。』
外婆一声不吭地低下头。
晚上我告诉柳德米拉,我要去城里,要去那里生活。
『我也很快要去城里。』她说话时却是满脸恐惧,『爸爸想把我这条好腿也截去卖了,说这样日子会好过一些.』
整个夏天,因为失去了一条腿,她瘦了不少,此时说起这条好腿,她脸色发青,眼睛变得更大。
『害怕吗?』我问。
『害怕。』她说,不出声地哭泣了起来。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安慰她,我自己都害怕去城里生活。
我们身子紧紧依靠在一起,默默地在惆悵中坐了很久。
要是在夏天,我会劝说外婆去流浪討饭,就像她年轻时那样,那就可以把柳德米拉一起带走了。
我可以把她放在手推车里,她不用担心少了一条腿的问题。
但这是秋天,街上吹著潮湿的风,天空密布著乌云,大地皱著脸,变得骯脏而淒凉。
当我终於鼓起勇气敢和外婆说柳德米拉的事情时,她却先一步去了城里。
『这是好事,阿廖沙。』外婆这么安慰我。”
读到这里,弗拉基米尔一边讚嘆著北川秀的细腻笔触,一边忍不住点头道,
“这確实是一件好”
然后他顿住了。
“『这是好事。』我也试图这么安慰我自己。
直到我看见一辆载著垃圾的破旧手推车来到我的面前,早已没有了生气,也並不完整的柳德米拉就像个破布娃娃被丟在里面。
『这不是一件好事.』”(本章完)
弗拉基米尔闻言瞬间坐直,立即冲门口招了招手:“快快快,快让伊戈尔教授进来!”
“好的,我马上去和警卫员说。”女秘书看出了弗拉基米尔对这部小说的钟爱,留了个心眼,准备之后好好调查一下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的情况,看看能不能把原作者请来和弗拉基米尔秘书长见个面。
而且弗拉基米尔秘书长既然对这本书那么上心,她自然也不会放过面对面和伊戈尔教授交谈的机会——
那种让秘书长厌烦的人,她才会全权委託人高马大的警卫员去应付,反正和那种人交好也没用。
而像伊戈尔教授这类能让秘书长开心的人,她会主动迎上去,看能不能在对方那儿刷一波存在感。
在门外焦急等候的伊戈尔终於等回了女秘书,他看向女秘书,担忧地问道:“弗拉基米尔秘书长怎么说?他愿意看一看这份翻译稿么?”
“秘书长很乐意看这部小说,您请跟我来。”女秘书笑著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伊戈尔感受到了女秘书的態度变化,悬著的心顿时放下大半。
最初他来找这位几近权倾沙俄政坛的秘书长时,这个女秘书一副肉眼可见的死妈脸,好像一句话都懒得和他多说。
可现在,女秘书比谁都热情,这显然不是伊戈尔自己的魅力。
至於他为什么突然找上了这位从特工转型成政客的弗拉基米尔秘书长,还得从《在人间》的手稿从日本国到他手里后开始说起。
有了《童年》的愉快合作后,北川秀直接和《新世界》编辑部打了招呼,希望系列作的后续两部也能继续由伊戈尔来翻译。
对伊戈尔而言,这既能先將小说一睹为快,又能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
从阿列克谢那里拿到手稿后,伊戈尔马上请了个长假,专心致志地在家中开始了翻译工作。
他先是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直接把总字数约32万的《在人间》给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看完之后,伊戈尔整个人都是懵的,久久没能从《在人间》带给他的那种震撼里走出来。
好不容易了一天的时间把状態给调整了回来,为了更好的翻译原著,伊戈尔忍不住又看了一遍《在人间》。
本书首发101??????.??????,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於是他又耽搁了两天时间,外加小半天的休整时间。
当阿列克谢找上门,得知过去一个礼拜了,伊戈尔竟然一个字都还没写,他便忍不住询问起了原因。
由於没有翻译作,伊戈尔只能简单口述《在人间》的剧情,绞尽脑汁描绘著它的伟大。
“如果只是一本《童年》,我认为北川老师还不足以和那些歷史上顶级的文学家媲美,但要是再加上《在人间》的话.”
伊戈尔是这么对阿列克谢说的。
阿列克谢当场就傻眼了。
“你的意思是,他真能比肩那些『传奇』?”阿列克谢觉得那些名字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歌德.”
“这就不是我能评价的事情了,只能说在我个人心目中,看完《在人间》后,北川老师够资格和他们並驾齐驱,站在同一高度俯瞰当下的整个世界文坛。”
伊戈尔不是一个会隨便说这种话的人,他给了《在人间》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这部小说在《童年》的基础上又更进了一步,无愧於“当代沙俄文坛第一小说”的称號。
意识到这点后,阿列克谢立即表示他会马上和出版社高层联络,看能不能把《在人间》的宣发资源等级提到最高。
当初《童年》见刊,《新世界》虽说诚意十足,但也没有把它列为最高级別的小说来对待,只是提高了北川秀的分成收益比例和版权买断价格。
如果提到最高级別,相当於《新世界》默认这部小说就是当下沙俄文学的最高杰作!
这倒也没什么,伊戈尔觉得《在人间》配得上这份荣誉,整个沙俄文坛也確实找不出比它更优质的纯文学作品。
但他还是拦住了火急火燎的阿列克谢。
伊戈尔认为《新世界》是否能让《在人间》见刊都是个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办公室里的弗拉基米尔听完伊戈尔的敘述后,忍不住低声问道。
他原本想先一睹为快《在人间》,没想到赶来的伊戈尔是故意用《在人间》的翻译稿来“诱骗”他见面,实际上稿子还是日文原版。
见到弗拉基米尔后,伊戈尔就把前因后果一古脑儿倒了出来。
说到他认为《新世界》不一定能让《在人间》见刊时,弗兰基米尔终於又来了兴致。
“《在人间》的剧情主要讲述的是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青少年时期生活。
这段时期他为了生活,只能一边与外祖母卖野果餬口,一边当绘图师的学徒、洗碗工、圣像作坊的工人等。
应该是详细查阅过资料,外加採风时做过这些工作,北川老师笔下的那个时代惟妙惟肖,风俗人情和典型特徵都非常动人”
谈论起《在人间》,伊戈尔就有些止不住话匣子,讚美的话语一句接著一句,宛如滔滔洪水般连绵不绝。
“那不是好事么?这种严谨而认真的创作行为更值得表彰和提倡啊,让我们的文学家们向他学习难道不好吗?”
弗拉基米尔越听越迷糊。
既然这小说那么好,为什么还可能没法在《新世界》上见刊?
“问题是,小说里有非常多的剧情聚焦在当时底层人民生活的严峻和黑暗上。
第一部《童年》,故事主要发生在外祖父的小作坊和家中,是以小见大的群像式写法,虽然有意无意书写著农奴制度改革时期底层民眾的生活艰苦,但至少没有多少正面描写。
第二部《在人间》完全不同。
北川老师把故事的舞台设置在人来人往的下诺夫哥罗德,阿廖沙在这个『人间』里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不平事』。
我能感受到,北川老师字里行间都在批判沙皇专制制度”
沙皇专制制度,是指莫斯科公国一种形式的独裁,在这个政治体系下,所有的权力和財富分布被沙皇一个人所控制,类似隔壁的封建制度。
但与隔壁不同的是,即便这个制度早已被推翻和取代,可沙俄国內还一直存在著大量支持它的拥躉。
这批人以旧时代的保守主义者、沙俄贵族、亲隔壁反美者为核心,在沙俄各界的影响力极大。
沙皇专制制度的核心是沙皇本人,具有绝对的权威,享有无限制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他也被认为是所有臣民的父亲。
此外与西欧不同,沙俄没有政教爭权问题,这也是那些支持者坚定认为西方政权体系不適合沙俄的最主要原因。
它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还包括世界级文学家杜思妥耶夫斯基、尼古拉·卡拉姆津、阿克萨科夫等。
这些文学界的先贤早已离世,但他们的传人和后人还活跃在沙俄文学界。
《在人间》如此明確地指出这个问题,並毫不避讳的进行批判,势必会引起这些人的大肆反对。
《新世界》背靠的沙俄財团里有不少这个制度的拥躉和受益者,和它相关联的文人集团也基本传承自杜斯妥耶夫斯基他们。
《童年》里有这个问题,但问题不大,大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没人会和金钱过不去。
可《在人间》直接把问题摆在檯面上说,外加瑞典文学院的那次公开课,北川秀又直截了当抨击了另一大西方势力“白左群体”。
伊戈尔是真担心稿子会被《新世界》扣下来,或者乾脆进行大幅度修改后再发。
“北川老师希望我能继续翻译,还把自己的手稿寄给了我。
这是因为他足够信任我,那我也得肩负起这个责任才对。”
伊戈尔不让阿列克谢过早去通知编辑部,只是简单说了下这个问题,以及他的翻译难度。
在弗拉基米尔这儿,他才原原本本把问题的严重性给说了一遍。
“听你这么说,我甚至觉得最符合出版资格的《现代人》可能也接不了这个烫手山芋。”
弗拉基米尔面色凝重,明白了伊戈尔的顾虑和担忧。
至於对方为什么会找上自己。
因为他恰好是实权人物里最有可能帮到这本书,也最有立场和理由帮忙的那个。
弗拉基米尔和大多数的沙俄权贵不同。
他出身於一个普通工人家庭,母亲是名工厂女工,父亲则在海军服役过。
初高中时期,他的理科成绩很一般,但文学和政治成绩非常好,这也是他非常热爱文学的原因。
从特工转型为政客后,弗拉基米尔一手打掉了多个沙俄寡头,將那些尸位素餐的傢伙们一个个送进了监狱。
他之所以能身居高位的同时干这些利民利国的事,全赖他有过类似阿廖沙的童年、青少年经歷。
那些支持专制制度的人,也大多是他的政敌和对头。
在沙俄,政治和文学紧密相连,没有官方大佬的撑腰和背书,很多文学家根本不敢隨便发作品。
伊戈尔找他,就是希望弗拉基米尔能为阿廖沙自传体三部曲背书。
“《现代人》肯定不愿意。他们背后的財团寡头可是当年的『余孽』。”伊戈尔不屑地撇嘴道,“我认为能接管这部系列小说的,现在只剩下您亲自掌控的莫斯科国际出版社了。”
莫斯科国际出版社就是沙俄的官方传媒,类似隔壁的xx日报。
弗拉基米尔目前掌管国家的所有安全监管部门,重中之重的媒体自然也在他的管辖范围內。
不过莫斯科国际出版社目前只出版官方文件、报纸杂誌和官方小说,还从未有过出版纯文学作品的先例。
“这本小说,真有你说的那么.敏感吗?”弗拉基米尔心动了,但要说服莫斯科国际的那些顽固老头,也得费不少力气。
他得有比较充分的理由才行。
“这是我临时翻译的一小段,请您看看。”早有准备的伊戈尔立即递上了几张全新的稿纸。
弗拉基米尔接过来直接读道:“有一天,老保尔一身湿透了从城里回来,秋天老下雨,他在门槛处像麻雀似的浑身一抖,郑重说道:『嘿,你们两个閒人,明天就得收拾东西挪窝!』
『又要赶我们去哪儿?』外婆生气问道。
『去你妹妹马特里奥娜那里,去她儿子那里.』
『亏你想得出来!』
『住嘴!蠢货!你们在我这儿骗吃骗喝多久了!去那里,或许他还有机会成为一名绘图员。』
外婆一声不吭地低下头。
晚上我告诉柳德米拉,我要去城里,要去那里生活。
『我也很快要去城里。』她说话时却是满脸恐惧,『爸爸想把我这条好腿也截去卖了,说这样日子会好过一些.』
整个夏天,因为失去了一条腿,她瘦了不少,此时说起这条好腿,她脸色发青,眼睛变得更大。
『害怕吗?』我问。
『害怕。』她说,不出声地哭泣了起来。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话来安慰她,我自己都害怕去城里生活。
我们身子紧紧依靠在一起,默默地在惆悵中坐了很久。
要是在夏天,我会劝说外婆去流浪討饭,就像她年轻时那样,那就可以把柳德米拉一起带走了。
我可以把她放在手推车里,她不用担心少了一条腿的问题。
但这是秋天,街上吹著潮湿的风,天空密布著乌云,大地皱著脸,变得骯脏而淒凉。
当我终於鼓起勇气敢和外婆说柳德米拉的事情时,她却先一步去了城里。
『这是好事,阿廖沙。』外婆这么安慰我。”
读到这里,弗拉基米尔一边讚嘆著北川秀的细腻笔触,一边忍不住点头道,
“这確实是一件好”
然后他顿住了。
“『这是好事。』我也试图这么安慰我自己。
直到我看见一辆载著垃圾的破旧手推车来到我的面前,早已没有了生气,也並不完整的柳德米拉就像个破布娃娃被丟在里面。
『这不是一件好事.』”(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7018/606869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