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宁饲虎
推荐阅读:冰龙之息佣兵团、【综英美】如果和超英交换身体、364夜、痴情总裁复仇妻、穿成猫后靠玄学爆红、行不得也哥哥、全娱乐游戏帝国、殿下让我还他清誉、七零宠妻日常、九星之主、
第442章 宁饲虎
风雪初歇,镇州城厚重的城墙在铅灰色天幕下更显肃杀。
在萧砚下令将晋军、定州军,押赴镇州城外屯驻后,上万人便被收缴了甲胄与战马,驻扎在了由镇州兵将临时扎起来的营地内。
相较于疲惫的晋军与宛若惊弓之鸟的定州军,赵国兵将反倒是展现出了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服从与效率,仅用一日时间,便依托地形和简陋材料,在凛冽寒风中扎起了一座座勉强遮风挡雪的临时营地,将这两支失去武装的所谓友军三面围住,严密监视。空气中弥漫着屈辱、疲惫与惊惶不安的气息。
相较于营外的压抑,核心处的赵军大营则壁垒森严。萧砚所率百骑并未急于入城,而是驻扎于此。秦王义从已换上了赵国倾尽全力凑出的百余副精良重甲,拱卫着中央那座帅帐。篝火在寒风中明灭,炊烟袅袅,森严气象与营外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暮色四合之际,大队风尘仆仆的骑影冲破最后的天光,疾驰至大营辕门。当先一人,三旬年纪,却正是天策府司马兼河北道安抚、营田、转运等使,权知瀛洲军府事冯道。这位自萧砚尚在幽州时便追随左右,四年来默默坐镇瀛洲、统筹北地南北钱粮军需的元从心腹,由两名夜不收百户并千骑精锐护送,星夜兼程赶至。
冯道甫一下马,甚至来不及掸去满身霜尘,便疾步走向帅帐。看到帐外肃立的秦王义从和那面猎猎作响的萧字大旗,他脸上竟没有一分抵达后的松快。
待通报完毕,冯道便马上掀帘而入,却未料到萧砚竟也在向外走,居然是要亲自来迎人。眼见此景,冯道哪里还有犹豫,撩袍便拜,额头重重叩在冰冷的地面上,声音带着长途跋涉的沙哑和发自肺腑的自责。
“臣冯道,万死。坐镇瀛洲,统摄河北,竟使殿下以万金之躯,亲蹈险地,百骑止戈。此皆臣筹谋不周、措置不力之罪。未能为殿下分忧,反累殿下涉险,臣…罪该万死,请殿下重责!”
帐内一时静默。炭火的噼啪声清晰可闻。
萧砚的目光落在冯道风尘仆仆的背影上。这位昔日不过是因史书上一笔记载而被他随手拔擢的元从,两年未见,那身白胖的形容竟也清瘦了许多。萧砚略略默然,却并未即刻命他起身。
“可道(冯道字),”他只是淡笑一声,“抬起头来。”
冯道依言抬头,脸上沾着尘土,眼中布满血丝,俨然是听闻消息后便昼夜不息,自瀛州疾驰而来了。
“你我君臣,瀛洲一别,算来已近三年了罢。”
“然也。”冯道脸上莫名有了几分追忆的神采,声音也轻快了些许,“开平三年六月,殿下荡平燕地,慑服漠北诸部,凭弱冠之龄建不世奇功,以冠军侯之身凯旋汴京。彼时山河疮痍,百废待兴。臣奉殿下之命留守瀛州善后。殿下临行召见,殷殷嘱托,臣至今字字在心。”
他略一停顿,仿佛回到那个意气风发又肩负重任的情景,进而清晰地复述道:
“殿下当时言道:‘可道此去,当知燕地久罹战祸,民力疲敝,如久旱之苗。刀兵可定疆域,然欲收民心、固根本,唯在生聚养息。卿在瀛州,首务非在扩军耀武,而在安民。散府库余粮以赈饥馑,招抚流亡使之归田,轻徭薄赋以苏民困。吏治尤为根本,汰冗员,黜贪墨,择廉能者用之,使民知有生之乐,有法可依。待黄发垂髫皆得安枕,仓廪府库渐有蓄积,则河北根基方固,吾辈方有东顾西进之余裕。’”
说及此处,冯道眼中唯有感慨与敬服,望向萧砚。
“殿下彼时虽年少,然洞悉治乱之本,心怀生民之念,已非寻常雄主可及。臣谨奉明训,三载以来,夙夜匪懈。而殿下亦不负臣等所望,抚娆疆、定南平,一朝举事而暴君逊位,半载而平秦川之乱,更颁仁政,诏免天下赋税一载…军心归附,兆民拥戴……”
萧砚听罢,目光深邃,并未立刻承接这番赞誉。他缓缓踱至冯道身侧,抬手轻轻按在其肩头,力道尤为沉稳。
“可道,你只道孤在汴京、在秦川纵横捭阖,却可知孤胆敢行此雷霆手段,根基全系于河北?”
冯道心下一动,却闻萧砚的声音继续道:“若无你在瀛州殚精竭虑,输粮秣、安民庶、汰冗吏、固根本,使燕地仓廪渐实,人心归附,孤麾下那数万定霸都铁骑,岂能无后顾之忧,得以星夜兼程,直抵汴梁城下,迫朱贼退位,定鼎乾坤?”
“若无你与子明(王彦章字)坐镇河北,如砥柱中流,震慑河东,安抚北疆,孤又岂敢倾力东出,整肃禁军?更遑论亲提大军,远涉蜀中,平定两川?”
他负手而立,轻声发笑,声音虽不高昂,却自有一股沛然莫御的气势在帐中回荡。
“河北之安,乃孤心腹之安;河北之富,乃孤争衡天下之资。可道,这三载之功,非止于瀛州一隅,实乃孤今日得以立足、得以号令四方之基石。卿言‘夙夜匪懈’,孤信之。然此中艰辛,孤亦深知。”
冯道垂首聆听,当听到这里,他肩头便已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震。
三载寒暑,殚精竭虑,风霜雨雪,无数个不眠之夜,脱离中枢的寂寥,此刻都被这沉甸甸的‘基石’二字所承载。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鼻端酸涩难抑。他素来心态豁达,低调务实,此刻却觉得喉头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哽住。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江倒海的情绪,身体便要再次重重伏下:“殿下——!”
萧砚却洒然发笑,稳稳托住了他的臂肘。
“故,”萧砚的声音平稳,道,“此局非你之失,亦非韩、敬之过。晋国处心积虑,以遗命为饵,诱巴戈入彀,再借追捕之名,调驻军越境,逼赵国表态。其意在乱,非只遗命而已,亦在挑起梁赵之隙,试探孤之底线。此等阴微之局,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萧砚的声音沉了下去,“此局,除孤亲临,以雷霆之势慑其心胆,破其奸谋……”他目光扫过冯道骤然绷紧的脸,没有继续说下去。
冯道此刻脑中如电光火石。萧砚那未尽的话语,瞬间点破了所有关节。冷汗瞬间从冯道额角、脊背涔涔而下。他猛地抬头,眼中再无半分自责,只剩下惊悸与明悟:
“臣愚钝。”冯道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晋国此计,歹毒如斯。无论赵国是否阻拦,只要冲突一起,殿下苦心经营的北顾大局便顷刻瓦解。届时赵国慑于殿下责难,暗中倒向晋国与之勾连不提,或连王处直都有异心,并连自保割据。此等局面……”
他长长一叹,艰难地吐出结论:“除殿下亲临,以赫赫天威瞬息震慑战场,令二李、王镕、王处直肝胆俱裂,令数万骄兵悍将不敢妄动……又有何人能解此危局?纵使子明将军在此,亦唯有提兵鏖战一途,玉石俱焚。”
冯道深知萧砚所言非虚。与民同休的国策在前,北顾大局在后,若没有萧砚亲至,若没有其赫赫凶威与无可匹敌的震慑力,将一场燎原大火扼杀于星火之间,赵地必然反复。
这非是臣下无能,实是唯有君王之威可解的危局。
“殿下圣虑深远,非臣等愚钝所能及。”冯道声音发颤,自责未消,却更多了几分明悟与后怕,“然臣等身为股肱,不能为君分忧于前,反使君王犯险,终是失职。臣惶恐。”
“起来吧,”萧砚的声音缓和了些许,手却未松,“瀛洲之事,你处置得宜,孤心甚慰。眼下赵国甫定,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或还需靠你来拟定镇州防务与赵国善后条陈。”
“谢殿下宽宥。”冯道就着萧砚的手起身,动作间竟带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踉跄。他深吸一口气,竟从怀中贴身处,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份用厚实油布仔细包裹的文卷,恭敬呈上。
那卷宗沉甸甸的,显是早已备好,其中条陈,事无巨细,涵盖了赵国军政接管、赋税厘定、官吏考绩、户民安置等方方面面,俨然是其人殚精竭虑的心血。
萧砚接过,略一翻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随即,他转向侍立帐门、如标枪般挺立的秦王义从。
“召殿前司定霸都指挥使田道成、铁骑军厢都指挥使李思安、邢州安国节度使王景仁、邺王兼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洺州团练使阎宝、相州刺史乐从训、贝州刺史贺德伦,即刻入帐议事。”
这七人中,除却田道成和李思安,以及一个所谓邺王罗绍威外,俱是河北腹地手握重兵的梁朝节帅、大将,他们的齐聚镇州,本身便是最强烈的信号。
对赵国的处置,已从军事威慑,正式转入实质性的权力交割与疆域整合。一场无声的兼并,即将在这帅帐中落定乾坤。
——————
铅灰色的天穹沉沉压下,定州城北平王府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寂静中。
“报——”急促的脚步声撕裂了王府的死寂。
斥候几乎是扑进大堂,急声道:“大王,急报!梁…梁秦王萧砚,亲率百骑,昨夜已至赵州。赵王宫变,张文礼被斩首示众。赵国…赵国大军易帜了!”
“什么?!”王处直猛地从主位上弹起,手中把玩的玉貔貅“啪”地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他脸色瞬间煞白,如同被抽干了血液,踉跄后退一步,撞在沉重的案几上,震得茶盏叮当乱响。复而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骇和恐惧道:“百骑…百骑入赵州?王镕…王镕那个废物!”
大堂内死寂片刻,旋即炸开了锅。
“大王,此乃天赐良机,”定州都押衙和昭训猛地出列,声若洪钟,“萧砚轻骑入险地,身边不过百人,赵国新附,人心未定。且世子已按大王密令,率精兵前出镇州,正可与其呼应。请大王速发我义武镇精兵,联合世子及赵地忠义之士,星夜奔袭赵州,擒杀萧砚!萧砚一去,则河北危局立解,我定州亦可为三镇盟主!”
“不可!”节度掌书记梁汶急声反驳,须发皆颤,“萧砚用兵如神,岂会无备?百骑入赵州万一是饵又当如何?赵国大军顷刻易帜便是明证,此乃请君入瓮之局。世子之前贸然前出已是险棋,我定州若再动,正中其下怀。当速遣使召回世子,备厚礼,向秦王请罪称臣,方是保全之道。”
“召回世子?请罪?怕是晚了。”马军指挥使张嵩幽幽冷笑,“萧砚吞岐灭蜀,岂容我河北藩镇苟安?今日不战,明日便是人为刀俎。大王,当联络太原李存勖,共举抗梁大旗。唇亡齿寒,晋国必不会坐视。世子前出之兵,正可作为前锋内应。”
王处直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长子王郁前出镇州边境,本是他为在梁晋之间渔利布下的一招暗棋,此刻却成了烫手山芋。
主战派欲借机搏杀,主和派力主退缩,亲晋派则要拉晋国下水。萧砚就在百里之外,联络晋国?远水如何解近渴?他目光扫过激辩的臣子,最终死死盯住张嵩,猛地一拍案几,厉声压下喧哗:“够了!都给寡人……”
话音未落,亲卫统领面色惨白如纸,捧着一个沉重的檀木匣,脚步沉重地走进大堂,径直跪在王处直面前,声音发颤:“大王…镇州送来的…说是赵王给您的…新年贺礼…”
一股冰冷刺骨的不祥预感瞬间攫住所有人。王处直死死盯着那匣子,手指抑制不住地颤抖,复而在众人的目视下,猛地掀开盖子。
王郁惊愕惶恐、须发结满冰霜的头颅赫然其中。那双曾经桀骜的眼睛空洞地瞪着,凝固着临死前的惊怒与不甘。
“……”王处直喉头滚动,发出一声如同被扼住脖颈般的嗬嗬声,身体晃了晃,几乎栽倒。他猛地抽出悬在身后的佩剑,寒光映着他瞬间扭曲的脸,眼中所有的惊疑、恐惧尽数被暴怒和刻骨的仇恨吞噬。
“大王……”张嵩大喝一声,“梁贼欺人太甚,我等岂可……”
闻及此言,王处直本来正死死盯着匣中爱子的头颅,这会又猛地抬头,目光如同刀子,最终钉在猛然脸色大变的张嵩身上。
“张嵩!”王处直的声音如同九幽寒冰,带着毁灭一切的杀意,“你屡进谗言,蛊惑孤王联晋抗梁,陷吾亲子于死地!更欲引三镇再立祸乱赵燕,陷孤于不义!你此等晋贼走狗,留之何用?!”
“大王!末将一片忠心……”张嵩魂飞魄散,刚欲辩解。
“斩!”王处直根本不容他多言,手中佩剑带着凄厉的破空声,狠狠挥落。
“噗——”
热血喷溅,泼洒在干净整洁的大堂上。张嵩的头颅滚落在地。
大堂内瞬间死寂,落针可闻。主战派与主和派皆噤若寒蝉,被王处直这雷霆一击和丧子之痛下的暴戾彻底震慑。
王处直胸膛剧烈起伏,看也不看地上的尸首。他仿佛抽干了所有力气,猛地将佩剑掷于地上,发出刺耳的撞击声。他一把抓过案上一旁的王印,塞进旁边面无人色、浑身发抖的另一嫡子王都怀中,声音因极致的压抑。
“即刻…启程。自削‘北平王’爵,改称定州节度使……你亲自去。捧此王印,代为父缚…缚荆请罪…送质入汴梁。快——!迟一步…为父十三县…皆为齑粉!”
王都连滚带爬地冲了出去。
王处直踉跄着,当着众臣子的面,将一份与晋国秘密签订的帛书投入熊熊火盆。火焰贪婪吞噬着丝帛,跳动的火光映着他苍白扭曲的脸。他对着火焰,更像是对着自己内心那点残存的侥幸与滔天恨意,嘶声低语,如同困兽哀鸣:
“萧砚是噬骨猛虎……李存勖是断头饿狼……宁饲虎…宁饲虎…至少…还能喘口气…”
(本章完)
风雪初歇,镇州城厚重的城墙在铅灰色天幕下更显肃杀。
在萧砚下令将晋军、定州军,押赴镇州城外屯驻后,上万人便被收缴了甲胄与战马,驻扎在了由镇州兵将临时扎起来的营地内。
相较于疲惫的晋军与宛若惊弓之鸟的定州军,赵国兵将反倒是展现出了一种劫后余生般的服从与效率,仅用一日时间,便依托地形和简陋材料,在凛冽寒风中扎起了一座座勉强遮风挡雪的临时营地,将这两支失去武装的所谓友军三面围住,严密监视。空气中弥漫着屈辱、疲惫与惊惶不安的气息。
相较于营外的压抑,核心处的赵军大营则壁垒森严。萧砚所率百骑并未急于入城,而是驻扎于此。秦王义从已换上了赵国倾尽全力凑出的百余副精良重甲,拱卫着中央那座帅帐。篝火在寒风中明灭,炊烟袅袅,森严气象与营外的沉寂形成鲜明对比。
暮色四合之际,大队风尘仆仆的骑影冲破最后的天光,疾驰至大营辕门。当先一人,三旬年纪,却正是天策府司马兼河北道安抚、营田、转运等使,权知瀛洲军府事冯道。这位自萧砚尚在幽州时便追随左右,四年来默默坐镇瀛洲、统筹北地南北钱粮军需的元从心腹,由两名夜不收百户并千骑精锐护送,星夜兼程赶至。
冯道甫一下马,甚至来不及掸去满身霜尘,便疾步走向帅帐。看到帐外肃立的秦王义从和那面猎猎作响的萧字大旗,他脸上竟没有一分抵达后的松快。
待通报完毕,冯道便马上掀帘而入,却未料到萧砚竟也在向外走,居然是要亲自来迎人。眼见此景,冯道哪里还有犹豫,撩袍便拜,额头重重叩在冰冷的地面上,声音带着长途跋涉的沙哑和发自肺腑的自责。
“臣冯道,万死。坐镇瀛洲,统摄河北,竟使殿下以万金之躯,亲蹈险地,百骑止戈。此皆臣筹谋不周、措置不力之罪。未能为殿下分忧,反累殿下涉险,臣…罪该万死,请殿下重责!”
帐内一时静默。炭火的噼啪声清晰可闻。
萧砚的目光落在冯道风尘仆仆的背影上。这位昔日不过是因史书上一笔记载而被他随手拔擢的元从,两年未见,那身白胖的形容竟也清瘦了许多。萧砚略略默然,却并未即刻命他起身。
“可道(冯道字),”他只是淡笑一声,“抬起头来。”
冯道依言抬头,脸上沾着尘土,眼中布满血丝,俨然是听闻消息后便昼夜不息,自瀛州疾驰而来了。
“你我君臣,瀛洲一别,算来已近三年了罢。”
“然也。”冯道脸上莫名有了几分追忆的神采,声音也轻快了些许,“开平三年六月,殿下荡平燕地,慑服漠北诸部,凭弱冠之龄建不世奇功,以冠军侯之身凯旋汴京。彼时山河疮痍,百废待兴。臣奉殿下之命留守瀛州善后。殿下临行召见,殷殷嘱托,臣至今字字在心。”
他略一停顿,仿佛回到那个意气风发又肩负重任的情景,进而清晰地复述道:
“殿下当时言道:‘可道此去,当知燕地久罹战祸,民力疲敝,如久旱之苗。刀兵可定疆域,然欲收民心、固根本,唯在生聚养息。卿在瀛州,首务非在扩军耀武,而在安民。散府库余粮以赈饥馑,招抚流亡使之归田,轻徭薄赋以苏民困。吏治尤为根本,汰冗员,黜贪墨,择廉能者用之,使民知有生之乐,有法可依。待黄发垂髫皆得安枕,仓廪府库渐有蓄积,则河北根基方固,吾辈方有东顾西进之余裕。’”
说及此处,冯道眼中唯有感慨与敬服,望向萧砚。
“殿下彼时虽年少,然洞悉治乱之本,心怀生民之念,已非寻常雄主可及。臣谨奉明训,三载以来,夙夜匪懈。而殿下亦不负臣等所望,抚娆疆、定南平,一朝举事而暴君逊位,半载而平秦川之乱,更颁仁政,诏免天下赋税一载…军心归附,兆民拥戴……”
萧砚听罢,目光深邃,并未立刻承接这番赞誉。他缓缓踱至冯道身侧,抬手轻轻按在其肩头,力道尤为沉稳。
“可道,你只道孤在汴京、在秦川纵横捭阖,却可知孤胆敢行此雷霆手段,根基全系于河北?”
冯道心下一动,却闻萧砚的声音继续道:“若无你在瀛州殚精竭虑,输粮秣、安民庶、汰冗吏、固根本,使燕地仓廪渐实,人心归附,孤麾下那数万定霸都铁骑,岂能无后顾之忧,得以星夜兼程,直抵汴梁城下,迫朱贼退位,定鼎乾坤?”
“若无你与子明(王彦章字)坐镇河北,如砥柱中流,震慑河东,安抚北疆,孤又岂敢倾力东出,整肃禁军?更遑论亲提大军,远涉蜀中,平定两川?”
他负手而立,轻声发笑,声音虽不高昂,却自有一股沛然莫御的气势在帐中回荡。
“河北之安,乃孤心腹之安;河北之富,乃孤争衡天下之资。可道,这三载之功,非止于瀛州一隅,实乃孤今日得以立足、得以号令四方之基石。卿言‘夙夜匪懈’,孤信之。然此中艰辛,孤亦深知。”
冯道垂首聆听,当听到这里,他肩头便已几不可察地微微一震。
三载寒暑,殚精竭虑,风霜雨雪,无数个不眠之夜,脱离中枢的寂寥,此刻都被这沉甸甸的‘基石’二字所承载。一股滚烫的热流猛地冲上眼眶,鼻端酸涩难抑。他素来心态豁达,低调务实,此刻却觉得喉头像是被什么东西死死哽住。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江倒海的情绪,身体便要再次重重伏下:“殿下——!”
萧砚却洒然发笑,稳稳托住了他的臂肘。
“故,”萧砚的声音平稳,道,“此局非你之失,亦非韩、敬之过。晋国处心积虑,以遗命为饵,诱巴戈入彀,再借追捕之名,调驻军越境,逼赵国表态。其意在乱,非只遗命而已,亦在挑起梁赵之隙,试探孤之底线。此等阴微之局,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
萧砚的声音沉了下去,“此局,除孤亲临,以雷霆之势慑其心胆,破其奸谋……”他目光扫过冯道骤然绷紧的脸,没有继续说下去。
冯道此刻脑中如电光火石。萧砚那未尽的话语,瞬间点破了所有关节。冷汗瞬间从冯道额角、脊背涔涔而下。他猛地抬头,眼中再无半分自责,只剩下惊悸与明悟:
“臣愚钝。”冯道声音带着一丝颤抖,“晋国此计,歹毒如斯。无论赵国是否阻拦,只要冲突一起,殿下苦心经营的北顾大局便顷刻瓦解。届时赵国慑于殿下责难,暗中倒向晋国与之勾连不提,或连王处直都有异心,并连自保割据。此等局面……”
他长长一叹,艰难地吐出结论:“除殿下亲临,以赫赫天威瞬息震慑战场,令二李、王镕、王处直肝胆俱裂,令数万骄兵悍将不敢妄动……又有何人能解此危局?纵使子明将军在此,亦唯有提兵鏖战一途,玉石俱焚。”
冯道深知萧砚所言非虚。与民同休的国策在前,北顾大局在后,若没有萧砚亲至,若没有其赫赫凶威与无可匹敌的震慑力,将一场燎原大火扼杀于星火之间,赵地必然反复。
这非是臣下无能,实是唯有君王之威可解的危局。
“殿下圣虑深远,非臣等愚钝所能及。”冯道声音发颤,自责未消,却更多了几分明悟与后怕,“然臣等身为股肱,不能为君分忧于前,反使君王犯险,终是失职。臣惶恐。”
“起来吧,”萧砚的声音缓和了些许,手却未松,“瀛洲之事,你处置得宜,孤心甚慰。眼下赵国甫定,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或还需靠你来拟定镇州防务与赵国善后条陈。”
“谢殿下宽宥。”冯道就着萧砚的手起身,动作间竟带了几分不易察觉的踉跄。他深吸一口气,竟从怀中贴身处,珍而重之地取出一份用厚实油布仔细包裹的文卷,恭敬呈上。
那卷宗沉甸甸的,显是早已备好,其中条陈,事无巨细,涵盖了赵国军政接管、赋税厘定、官吏考绩、户民安置等方方面面,俨然是其人殚精竭虑的心血。
萧砚接过,略一翻动,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随即,他转向侍立帐门、如标枪般挺立的秦王义从。
“召殿前司定霸都指挥使田道成、铁骑军厢都指挥使李思安、邢州安国节度使王景仁、邺王兼魏博节度使罗绍威、洺州团练使阎宝、相州刺史乐从训、贝州刺史贺德伦,即刻入帐议事。”
这七人中,除却田道成和李思安,以及一个所谓邺王罗绍威外,俱是河北腹地手握重兵的梁朝节帅、大将,他们的齐聚镇州,本身便是最强烈的信号。
对赵国的处置,已从军事威慑,正式转入实质性的权力交割与疆域整合。一场无声的兼并,即将在这帅帐中落定乾坤。
——————
铅灰色的天穹沉沉压下,定州城北平王府笼罩在一片压抑的寂静中。
“报——”急促的脚步声撕裂了王府的死寂。
斥候几乎是扑进大堂,急声道:“大王,急报!梁…梁秦王萧砚,亲率百骑,昨夜已至赵州。赵王宫变,张文礼被斩首示众。赵国…赵国大军易帜了!”
“什么?!”王处直猛地从主位上弹起,手中把玩的玉貔貅“啪”地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他脸色瞬间煞白,如同被抽干了血液,踉跄后退一步,撞在沉重的案几上,震得茶盏叮当乱响。复而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惊骇和恐惧道:“百骑…百骑入赵州?王镕…王镕那个废物!”
大堂内死寂片刻,旋即炸开了锅。
“大王,此乃天赐良机,”定州都押衙和昭训猛地出列,声若洪钟,“萧砚轻骑入险地,身边不过百人,赵国新附,人心未定。且世子已按大王密令,率精兵前出镇州,正可与其呼应。请大王速发我义武镇精兵,联合世子及赵地忠义之士,星夜奔袭赵州,擒杀萧砚!萧砚一去,则河北危局立解,我定州亦可为三镇盟主!”
“不可!”节度掌书记梁汶急声反驳,须发皆颤,“萧砚用兵如神,岂会无备?百骑入赵州万一是饵又当如何?赵国大军顷刻易帜便是明证,此乃请君入瓮之局。世子之前贸然前出已是险棋,我定州若再动,正中其下怀。当速遣使召回世子,备厚礼,向秦王请罪称臣,方是保全之道。”
“召回世子?请罪?怕是晚了。”马军指挥使张嵩幽幽冷笑,“萧砚吞岐灭蜀,岂容我河北藩镇苟安?今日不战,明日便是人为刀俎。大王,当联络太原李存勖,共举抗梁大旗。唇亡齿寒,晋国必不会坐视。世子前出之兵,正可作为前锋内应。”
王处直脸色铁青,胸膛剧烈起伏。长子王郁前出镇州边境,本是他为在梁晋之间渔利布下的一招暗棋,此刻却成了烫手山芋。
主战派欲借机搏杀,主和派力主退缩,亲晋派则要拉晋国下水。萧砚就在百里之外,联络晋国?远水如何解近渴?他目光扫过激辩的臣子,最终死死盯住张嵩,猛地一拍案几,厉声压下喧哗:“够了!都给寡人……”
话音未落,亲卫统领面色惨白如纸,捧着一个沉重的檀木匣,脚步沉重地走进大堂,径直跪在王处直面前,声音发颤:“大王…镇州送来的…说是赵王给您的…新年贺礼…”
一股冰冷刺骨的不祥预感瞬间攫住所有人。王处直死死盯着那匣子,手指抑制不住地颤抖,复而在众人的目视下,猛地掀开盖子。
王郁惊愕惶恐、须发结满冰霜的头颅赫然其中。那双曾经桀骜的眼睛空洞地瞪着,凝固着临死前的惊怒与不甘。
“……”王处直喉头滚动,发出一声如同被扼住脖颈般的嗬嗬声,身体晃了晃,几乎栽倒。他猛地抽出悬在身后的佩剑,寒光映着他瞬间扭曲的脸,眼中所有的惊疑、恐惧尽数被暴怒和刻骨的仇恨吞噬。
“大王……”张嵩大喝一声,“梁贼欺人太甚,我等岂可……”
闻及此言,王处直本来正死死盯着匣中爱子的头颅,这会又猛地抬头,目光如同刀子,最终钉在猛然脸色大变的张嵩身上。
“张嵩!”王处直的声音如同九幽寒冰,带着毁灭一切的杀意,“你屡进谗言,蛊惑孤王联晋抗梁,陷吾亲子于死地!更欲引三镇再立祸乱赵燕,陷孤于不义!你此等晋贼走狗,留之何用?!”
“大王!末将一片忠心……”张嵩魂飞魄散,刚欲辩解。
“斩!”王处直根本不容他多言,手中佩剑带着凄厉的破空声,狠狠挥落。
“噗——”
热血喷溅,泼洒在干净整洁的大堂上。张嵩的头颅滚落在地。
大堂内瞬间死寂,落针可闻。主战派与主和派皆噤若寒蝉,被王处直这雷霆一击和丧子之痛下的暴戾彻底震慑。
王处直胸膛剧烈起伏,看也不看地上的尸首。他仿佛抽干了所有力气,猛地将佩剑掷于地上,发出刺耳的撞击声。他一把抓过案上一旁的王印,塞进旁边面无人色、浑身发抖的另一嫡子王都怀中,声音因极致的压抑。
“即刻…启程。自削‘北平王’爵,改称定州节度使……你亲自去。捧此王印,代为父缚…缚荆请罪…送质入汴梁。快——!迟一步…为父十三县…皆为齑粉!”
王都连滚带爬地冲了出去。
王处直踉跄着,当着众臣子的面,将一份与晋国秘密签订的帛书投入熊熊火盆。火焰贪婪吞噬着丝帛,跳动的火光映着他苍白扭曲的脸。他对着火焰,更像是对着自己内心那点残存的侥幸与滔天恨意,嘶声低语,如同困兽哀鸣:
“萧砚是噬骨猛虎……李存勖是断头饿狼……宁饲虎…宁饲虎…至少…还能喘口气…”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7426/5727650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