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 第695章 就好这一口!!!

第695章 就好这一口!!!

推荐阅读:这辈子人设都不可能崩娇养(作者:荣槿)军婚诱情:陆少,宠妻上瘾我,孔雀,公的,要下崽!邪王嗜宠:惊世替嫁妃陆先生,你命里缺我旧爱晚成快穿炮灰:男主求放过穿成白月光后我做了霸总绔少宠妻上瘾

    第695章 就好这一口!!!
    秋天来了。
    这对于刘家庄人们来说,是一年中最令人期待的日子。
    燕京的秋天,美不胜收,无论是郊外的素秋风光,还是城市里的文化韵味,都有一番风情。
    到了十月,京西刘家庄地区的秋色便越来越浓了。
    繁似锦的春天、热情奔放的夏天都已经过去,刘家庄呈现出一派凉爽恬静的景象。
    这里的行道树两旁,枫树的叶片已然飘浮一片独特的颜色——灿烂的金黄。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刘勇开车回老宅路过河西家老羊肉汤店时,就闻到飘来的羊肉的香味,让人垂涎欲滴。
    刘勇缓缓将车停靠在路边,推门走进那家远近闻名的老字号卤味店。
    店里飘散着浓郁的卤香,勾人食欲。
    他精心挑选了一只现宰的本地山羊,又让老板称了几只卤得金黄透亮的羊头和羊腿。
    这家店是刘家庄的老字号,历经三代人经营,卤味手艺堪称一绝。
    特别是那秘制卤汁,据说用了二十多种香料,慢火熬制三天三夜才成。
    刘勇的大伯刘之野最爱吃这家的卤味,几十年了怎么吃也没吃够。
    听说大伯刚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正在家休养,刘勇特意前来探望。
    大伯这些年着实不容易,肩负重任,三个子女虽然事业有成,却都在外地,很少能回家陪伴。
    作为家族里唯一还在京城工作的二代子弟,刘勇深感自己有责任替兄弟姐妹们多照顾这些长辈。
    刘勇拎着沉甸甸的卤味礼盒,心里盘算着待会要好好陪大伯喝两盅,聊聊家常。
    刘勇走出卤味店时,夕阳的余晖正洒在青石板路上。他小心翼翼地抱着礼盒,生怕颠簸会破坏卤味的完美形态。礼盒上印着老店的金字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车子驶过熟悉的街巷,刘勇想起小时候大伯常带他来这家店的情景。
    那时大伯总会多买一些,让刘勇带回家给父母尝尝。
    如今角色对调,他不禁莞尔。
    转过最后一个路口,大伯家的四合院已映入眼帘。
    院门口那棵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记得大伯说过,这是老太爷当年亲手栽下的。
    刘勇停好车,整了整衣领,突然听到院内传来悠扬的京胡声——是二叔公最爱的《夜深沉》。
    看来他老人家今天心情不错,这让刘勇也松了口气。
    他轻轻叩响朱红色的大门,京胡声戛然而止,随即传来二叔公洪亮的声音:“来了来了!”脚步声由远及近,刘勇仿佛已经闻到了院里飘来的茉莉茶香。
    刘竟斋已年逾八旬,这些年来养尊处优,不仅耳聪目明,身子骨也颇为硬朗。
    当他推开四合院那扇朱漆斑驳的厚重大门时,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哟,这不是小勇回来了吗!”
    “呵呵,二叔公,我回来看您来了,您老近来身体可好啊?”刘勇将手里的东西放下,赶紧去搀扶刘竟斋。
    刘竟斋笑着摆摆手,示意不用搀扶,自己拄着拐杖稳稳地迈过门槛。
    阳光透过院中的老槐树,斑驳地洒在青石板上,映出几分岁月的痕迹。
    “你这孩子,回来就回来,还带这么多东西做什么?”刘竟斋指了指地上的礼物,眼中满是慈爱。
    刘勇挠了挠头,笑道:“都是些补品,听说对老人家身体好。
    另外,那些吃食是我大伯爱吃的,晚上我不走了,陪长辈们喝几杯。”
    刘竟斋哈哈一笑,拍了拍刘勇的肩膀:“我这把老骨头,硬朗着呢!倒是你,听说在市局干得不错?”
    刘勇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自豪:“还成吧,负责刑侦处工作,总算没给您跟我大伯丢脸。”
    两人边说边往院里走,刘竟斋忽然停下脚步,指着墙角的一株兰:“瞧,你小时候差点弄死的那株,今年开得特别好。”
    刘勇尴尬的一笑:“嘿嘿,叔公,您老记性可真好!”他小时最为调皮,闯下的祸着实不少。
    屋内,刘之野正沉浸在书页间,忽闻院中传来熟悉的脚步声,他嘴角不自觉地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人上了年纪,总爱追忆往昔,更盼着儿孙绕膝、其乐融融的温馨时刻。
    “是小勇来了吧?快进屋坐!”他放下手中的书卷,声音里透着掩不住的欢喜。
    “叔公,大伯唤我呢,我先去给他老人家请安,您在这儿歇会儿。”刘勇小心翼翼地搀扶着刘竟斋,将他安顿在葡萄架下的藤椅上。
    斑驳的阳光透过绿叶间隙洒落,在老人身上投下细碎的光影。
    “去吧去吧!”刘竟斋眯着眼笑道,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你大伯昨儿还念叨着,说你们兄弟几个都忙,也没空回来看他呢!”
    刘勇应了一声,转身朝正屋走去。
    刘竟斋望着他的背影,目光中满是慈爱。
    他伸手抚摸着藤椅扶手上斑驳的漆痕,这椅子还是老爷子当年亲手做的,如今传到了刘竟斋手上,已陪伴他度过了大半辈子。
    葡萄架上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刘竟斋抬头望去,只见几只麻雀在枝叶间欢快地跳跃。
    他想起刘勇小时候和刘武、刘文这些兄长们一起在这个院子里追逐打闹的情景。
    那时的阳光也是这样温暖,葡萄架下总是回荡着孩子们的笑声。
    ……
    夕阳西下,葡萄架下摆开了晚餐的阵势。
    初秋的晚风轻拂,带着几分凉意却不失温暖,正是最宜人的时节。
    葡萄藤蔓间漏下斑驳的月光,为这场家宴平添了几分诗意。
    刘勇特意带来的那只肥羊,此刻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俨然成了今晚餐桌上的主角。
    刘之野望着眼前热气腾腾的铜锅,思绪万千。
    他这一生尝遍珍馐美味,山珍海味早已不足为奇。
    可说来也怪,越是上了年纪,反倒越是怀念那些简单质朴的味道。
    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忆苦思甜“吧。
    刘之野打小最喜欢这个季节,在燕京,秋风一起,不但气候风物是一年的最佳时刻,就是普通家门口的零食小吃,也丰富多彩。
    可口消闲之物,随季上市,品多质美,加上那婉转多姿的吆喝叫卖的声音,的确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生活享受。
    一到秋天,刘之野就不免引起对当年儿时的怀念。
    早秋,不过中元前后,晨间,有叫卖羊头肉的首唱;
    晚秋,在暮云庭院,瑟瑟西风中,有灯下剥“半空儿”的乐趣;
    入冬以后,新寒乍袭,晚间卖水萝卜的吆喝声,断断续续在北风中传来的情味,都是一种感受。
    虽然这几种食物,都是极平常的市井之物,但它引起平凡生活中一种家居的恬然乐趣,则是无穷的,不能以价值观念衡量。
    就比如说,刘之野最爱吃的这个羊头肉。
    记得小的时候和如今不太一样。
    那会儿羊头肉是早点范围中的铺助食品,和烧饼油条豆腐浆等主食不同,在季节上表现极为突出。
    立秋这天,一定要上市叫卖。
    尽管天气还热,也不失时。
    反之,天气已凉但未到立秋,也不见上市。
    燕京老住户,到立秋这天,都注意听着这第一声的叫卖:“啊,羊……头肉喂!”
    意味着秋深已在眼前,给人以极亲切的季节感。
    羊头肉,一律白切,但不宜佐酒,也不能下饭,只配合早晨的烧饼油炸果最相宜。
    如果能同时吃到后门邬家的“焦圈、小螺丝转儿”,配上一碗杏仁儿茶,那真可说是味美绝伦了。
    入秋,是吃羊肉的最佳时刻,夏天风靡一时的烧羊肉已下市了。
    羊肉的头、脚没有销路,羊肉铺子就把多余的头、脚批给小贩,上街叫卖“羊头肉”。
    刘之野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燕京城里有许多这样的卖羊头肉的小贩。
    小贩肩挑一担,一边是一只扁圆箩筐,另一面的筐只贮杂物。
    箩筐上置一圆形木盖,盖分两片,切肉时,揭开半片,翻过来就是砧板。
    羊头肉比猪头肉简单,除一只羊头外,别无他味,顶多带一些羊脚蹄或蹄筋,也一律白煮。
    一只头中劈为两片,部位分脑、眼、两颊肉和羊舌。
    羊舌名“芯子”,颊肉称“脸子”,都可以零切零售,几个铜子儿就可以,半只脸子只售二十几个铜子儿。
    一只整芯子,不过十多个铜子儿,眼、脑都在二分钱上下。
    羊蹄、蹄筋,一二个铜子儿就行了,极便宜。
    吃早点时配上一点羊头肉,不费很多钱,而风味绝胜……
    年近六旬的刘之野,食量之惊人令在场众人无不惊叹。
    这位精神矍铄的长者,竟一口气消灭了两个卤香四溢的羊头,外加数盘鲜嫩多汁的羊肉。
    那风卷残云般的架势,让一旁正值壮年的刘勇都暗自咋舌。
    他虽自诩身强力壮,但在大伯这惊人的胃口面前,也只能甘拜下风。
    饭后,月光下伯侄二人唠起了工作。
    跟刘之野一样,刘勇也是刚刚侦破一桩重大案件,这才得以抽身,享受片刻闲暇。
    夜风轻拂,带着初秋的凉意,却丝毫不能冷却他们讨论工作的热情。
    刘勇格外珍惜与大伯的每一次交谈。
    在刘之野丰富阅历的点拨下,那些困扰他的案件疑云总能豁然开朗。
    这些谈话就像黑夜里的明灯,总能为他照亮前路,让他获益良多。
    今天,刘勇就跟刘之野说起了他办的一件“无名尸骸案”终于沉冤昭雪的办案经过。
    这件案子是这样的。
    那是今年7月的某天下午四点,天突然就变了脸。
    东边滚滚的乌云跟潮水似的往西边压过来,没一会儿就把那毒辣辣的太阳给挡了个严严实实。
    可怪就怪在这儿,乌云密布却一滴雨都没下,北边还能瞅见点儿蓝天,就是没一丝风。
    抬头看天的人,心里头都跟压了块大石头似的,又热又闷,烦得不行。
    就在s山风景区八大处公园附近,有个营区招待所,招待所北边有个工地。
    工人们正热火朝天地挖地基、清理松土呢。
    突然,有个叫小李的工人挖出了一块褐色的衣服。
    他手一拽,好家伙,滚出来个骷髅头!
    小李吓得一哆嗦,扯着嗓子就喊:“你们快来看呐,这儿有颗人头!”
    大家呼啦一下全围过来了。
    有人就说:“再挖挖,看看还有啥玩意儿没。”
    小李跟另外两个工人小心翼翼的,接着清理埋头颅的地方。
    还真又挖出了人体的四肢骨。
    工人们一下子就反应过来:“这尸骨埋在这儿肯定不正常,得赶紧报案”
    小李撒腿就往营院派出所跑。
    这消息一传开,来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一时间,各种离奇荒唐的传闻满天飞。
    派出所接到报案后,一点儿没耽搁,马上就跟分局汇报了情况。
    分局刑警大队长张成福和副队长李莫带着侦查技术人员,风风火火地就直奔现场去了。
    到了现场,他们当场就做了几个决定:先派人把现场保护起来;赶紧把围观的群众劝走。
    市局刑侦处和分局的领导和技术人员也先后赶到了。
    现场勘查工作就由市局刑侦处技术人员分局的人一起开展。
    刘勇当时亲抵达了现场,他见这死者的尸骨都白骨化了,就剩个头颅和四肢,躯干没了。
    腿骨和颈椎骨上还有被锯断的明显痕迹。
    跟尸骨一块儿埋着的,还有豆沙色的女式风衣、平光变色镜、黑色尼龙手套、黑色中跟牛皮鞋、梳篦式塑料发卡这些东西。
    刘勇带着张成福、李莫围着现场转了一圈,凭着他们多年侦查办案的经验和那股子敏锐劲儿,首先就想到,埋尸骨的这地方原来是个防震棚小院,环境挺特殊的。
    这周围里住的人可不少,流动人口也多,可从来没听说谁失踪过。
    这么一看,死者很可能是外面来的人。
    这肯定是一起杀人碎尸的重大恶性案件啊!
    专案组就这么成立了,由刘勇和sj山分局王副局分别当侦破指挥组组长,副组长。
    下面还分了重点人询问查证、调查访问、安全控制、技术侦查、社会关系调查、后勤保障6个小组。
    现场勘查完了,案情分析会就紧急召开了。
    会议室里闷得要命,刑侦技术人员一个个表情严肃,都在琢磨这事儿,然后开始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尸骨被肢解、躯干没了这情况来看,这案子肯定是杀人碎尸。
    被害人肯定是被人谋杀了,凶手为了销尸灭迹,才把尸体给肢解了。
    躯干部分虽然没找到,但肯定离埋头颅、四肢的地方不远,很有可能就在附近。
    第二,从颅骨特征、牙齿、骨骼还有那些埋着的东西判断,死者是个年轻女性,平时还挺爱打扮的,因为奸情被杀的可能性很大。
    第三,从尸骨都白骨化了,还有一些植物的根须都长到头颅里了这情况来看,死者被害的时间最少得有3年以上了。
    第四,从埋尸的环境和包尸体的东西分析,杀人现场离埋尸现场肯定不远,那个防震棚极有可能就是第一杀人现场。
    刘勇马上做了决定:以现场周围的住户为侦查范围;
    把防震棚小院的主人当成侦查重点;从五年以来燕京市走失的青年女性里找线索,看看能不能确定死者是谁;
    再根据尸骨和那些遗留物品的特征,进行技术鉴定,把死者的基本特征给刻画出来。
    参战人员都清楚案情了,领了任务,就赶紧展开侦查工作了。
    一场跟杀人恶魔的较量就这么开始了!
    7月6号半夜,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雨还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就跟有个冤魂在哭似的。
    侦查人员被雨浇得浑身湿透,脚上粘满了泥,一个个都陆续走进了侦破指挥部。
    刘勇听侦查人员汇报查证的情况。
    埋尸骨的中心现场那个防震棚是七十年代末建的,建好后老职工侯某某就围成了个小院,一直由他们家管着用着。
    侯家有四个儿子,老大侯京玉、老四侯京泉经常在防震棚里住。
    现场周围的人员情况都摸清楚了,一共有265户,1985人,有劣迹和前科的有28人。
    现场南边是两个招待所,对外开放,每天接待的人可多了。
    可死者身源的查证工作太难了,调查人员到市局查看了上千件失踪人员的卡片,根本没法确定这尸骨是哪个失踪者的。
    这茫茫人海,面对这么一堆残缺不全的尸骨,上哪儿去找死者身源啊?
    又怎么查获杀人凶手呢?
    凌晨两点,会议室里还亮着灯呢。
    刘勇听完大家的汇报,更加坚定了原来的分析判断,又强调了一下这案子的侦查范围和侦查方向。
    埋尸现场在个偏僻的三角地,是个防震棚小院,环境特别特殊,埋尸现场很有可能就是杀人碎尸现场,院主跟埋尸现场肯定有关系。
    第二,现场虽然挨着招待所,流动人员多,成分也复杂,但外人作案,跑到侯家挖坑藏尸的可能性太小了。
    栽赃陷害、把尸体埋在这儿的可能性也应该排除。
    第三,得从埋尸现场入手,把防震棚院主侯某某的四个儿子当成重点,深入调查访问,看看能不能发现线索。
    还得严密控制侯家,防止他们家的人逃跑、自杀、毁灭罪证这些事儿发生。
    天快亮了,侦查技术人员都忘了累了,随便吃了点儿早点,就又接着投入查证工作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7469/5935490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