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1章 雾里看花,难辨忠奸
推荐阅读:修仙从返老还童开始、桃花山刘家修仙传、我有道观通异世、诡异修仙,我有一座五脏庙、我师兄实在太奸诈了、苟在凛冬废土修仙、太上金阙、这个洪荒不正经!、老祖,时代变了、家族崛起:从每日情报开始、
第1031章 雾里看,难辨忠奸
营寨之内,中军大帐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徐增寿与周德兴相对而坐,
面前方桌上摆着几样小菜,与周遭纷乱环境格格不入。
空气中隐隐飘来的血腥气,
让桌上的菜色都显得黯淡了几分。
李芳英站在方桌不远处,
看着帐内的氛围,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父亲去参加过的一场宴会,
那是中山王宴请韩国公、胡惟庸,
他年纪尚小,但那顿饭中的微妙气氛却让他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却。
帐内沉默了许久,徐增寿才端起酒杯,对着周德兴一举,面露感慨:
“江夏侯爷,这次若不是您前来支援,我等恐怕会损失惨重。”
周德兴笑了笑,也举起酒杯,淡淡道:
“我看你们准备得周全,
就算本侯不来,也能安然度过这一关,战场之上,死些人不算什么。”
徐增寿哑然失笑,对这位历经战事的侯爷而言,
死人或许真的稀松平常,
但对他这等新晋将领来说,死千百人都足以让他心痛不已。
“江夏侯为何会来此地?您早知道这些叛军要作乱?”
他试探着发问,言语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警惕。
周德兴却已察觉,笑着点头:
“本侯虽不懂商贾算计,但对军事调动还有几分敏感。
这些人聚集了大批军卒,早被留守司盯上,
只是一直按兵不动,想看看他们究竟图谋什么。
起初我还不解,直到你们进入凤阳,才摸清了脉络,便一直暗中关注。”
说到这儿,周德兴笑了笑,坦言道:
“你们行事警惕,战阵严密。
本侯查到,还未进入凤阳时,就有人暗中盯上了你们。
若非你们防备周全,他们早动手了,不会拖到落马坡。”
徐增寿一愣,他原以为叛军在落马坡动手有特殊谋划,没想到这里只是他们最终选定的动手地点。
见他神情,周德兴指了指帐外,轻声道:
“落马坡三面环山,只有南北两个进出口。
当初修这条官道,是为了抵御由北向南的外敌,
只要留守司守住南口,就算敌军十万来犯,也得在落马坡与我军决战。
没想到这官道修了近二十年,
没用来抗外敌,反倒用在了对付自己人身上。”
听到此处,徐增寿彻底恍然。
刚进落马坡时,他还疑惑为何河南与直隶边界会有这般险隘地形,
原来竟是朝廷特意布置的军事要道。
“江夏侯爷,这么说来,我等倒是替留守司测试了这处陷阱,
果然名不虚传啊,一旦进入其中,若南北遭袭,只能固守待援,
就算想突破,也因山口狭窄而难如登天。”
周德兴点了点头,笑道:
“你年纪尚轻,对战阵地势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以往朝廷北征,大军只会留少量辎重走落马坡,主力多是乘船渡河,根本不会走这条路。”
徐增寿一愣,笑着说:
“下次断然不会再走这儿了。”
周德兴发出一阵畅快的大笑。
笑声渐歇,周德兴脸色重新变得严肃,郑重地看着徐增寿发问:
“京中局势如何?”
徐增寿面露尴尬,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眼前这位江夏侯,在京中已被划入逆党嫌疑之列,
沉默片刻,他轻声开口:
“江夏侯爷,京中局势紧张。
逆党想阻止迁都,动用了各种手段,所幸被朝廷一一化解。”
周德兴摆了摆手,语气坦然:
“若是不赞同迁都就是逆党,那本侯也是逆党!”
此话一出,帐内气氛骤然凝固。
两侧亲卫悄无声息地握住刀柄,一股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徐增寿不动声色,握着酒杯的手却悄悄攥紧,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侯爷不赞同迁都?”
周德兴一脸狐疑的看着他,坦然点头:
“本侯是凤阳濠州人,与陛下自幼相识,打小就在一块儿和泥巴。
陛下在外边混得风生水起,便回乡招兵,
我这才机缘巧合随他参军,才有了今日的身家地位。
虽说跟着陛下征战三十年,平定广西、经略福建,
但家乡始终在凤阳、在中都。
若迁都北方,让我远离故土,我实在不愿。
况且本侯年纪大了,耐不住北方严寒,只想在老家安度晚年,
若是因为如此,本侯就被划归为逆党之列,那这逆党也太掉价了。”
说到这儿,周德兴似想起往事,点了点徐增寿:
“当年你爹与陛下,常在中军大帐争吵,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意见时常相左。
照这说法,你爹也是逆党?”
徐增寿沉默以对,大明朝廷还没霸道到持反对意见就是逆党的地步。
他在五军都督府当值时,见惯了都督们因议事面红耳赤、甚至动手的场景,
若以此判定忠奸,未免太过偏颇。
想到此处,徐增寿不再绕弯,压低声音道:
“侯爷,京中传来消息,前些日子炒地的钱财,有一部分来自留守司的红叶造船坊。”
周德兴脸色变凝重了一些,点了点头:
“此事我知晓,红叶造船坊的主事,是当年鄱阳湖水战身残的老兄弟,
其中的一些伙计也都是军武退出来的人,
他们对大明有功劳,朝廷也愿养着他们,
但他们拿钱去京城炒地,
本侯相信只是一小部分人心怀不轨,
大部分人并不知情,甚至就连本侯也不知情。”
“侯爷竟不知情?听说红叶造船坊是留守司数一数二的工坊。”
“虽说是顶尖工坊,但留守司的工坊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本侯实在难以面面俱到。
况且,本侯乃世袭勋贵、右柱国、正留守,位极人臣。
钱财本侯会看在眼里吗?
只要本侯想,无数人愿意踏破侯府门槛,
你们这些小辈儿看重一个红叶造船坊,但在本侯眼中,还不如百余名军卒。”
徐增寿沉默许久,轻轻点头,
许多武将确实不插手商贾运作,只会从中分润,行事简单直接,周德兴的说法合情合理。
“听说,周骥在宫中犯了事,被内庭当场拿下。”
此话一出,周德兴脸色骤然阴沉,缓缓点头,骂道:
“这个兔崽子,向来胆大包天,
他作乱宫廷之事,本侯已上书陛下解释,
总不能因他一人,就断定本侯是逆党吧?”
帐内气氛再度凝固。
摇曳的烛火散发着橙红光芒,将两人的影子映得忽大忽小。
两侧亲卫屏住呼吸,似在等待一场风暴。
最终,徐增寿打破沉寂,轻声道:
“仅凭此事,的确不能证明侯爷是逆党。
但如今京中局势紧张,不少人对侯爷心存疑虑,还请侯爷早日澄清,以免京中生乱。”
周德兴摆了摆手,声音沉重:
“本侯年过六十,已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还能活几年尚未可知。
就算陛下撤了我的职,我也无话可说,甚至会暗自庆幸,终于能回家歇息了。”
听到这话,徐增寿忽然想起一事,
周骥作乱宫廷已近两月,
宫中却迟迟未对其处置,甚至有刻意搁置的迹象。
这般态度,或许已经说明了什么。
见徐增寿不语,周德兴继续道:
“今日我帮你们剿灭逆党,并非赞同迁都,
而是你们身负朝廷政令,代表的是朝廷颜面。
若你们不明不白死在逆党手里,朝廷颜面尽失,我这世袭勋贵也脸上无光。”
徐增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开国勋贵大多有主人翁意识,认定大明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
纵使有人捞钱时毫不手软,却绝容不得外人染指,
在他们看来,自己拿是家事,外人伸手便是谋逆。
“多谢江夏侯爷,小子明白了。”
周德兴点头:
“既然话已说清,本侯便告辞了。
剩下的事你们自行处置,
若缺军械军资,可送信到留守司,本侯为你们筹备。”
说罢,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徐增寿也随之饮尽杯中酒。
周德兴走到帐门口,忽然驻足,轻声道:
“逆党之事,本侯回去后会追查,
这般大张旗鼓调兵,简直没把本侯放在眼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徐增寿站在方桌后,沉声道:
“还请侯爷以大明安定为重,查清逆党,莫留漏网之鱼。”
周德兴闻言轻笑,留下一句话便转身离去:
“逆党太多,本侯查不清。”
中军大帐内再度陷入沉默,桌上酒菜纹丝未动,透着几分萧瑟。
徐增寿伫立良久,直到李芳英走进帐内,才发出一声叹息:
“是啊,逆党太多,怎么查得清?”
他很清楚,这三千号称退役老卒的叛军,
绝非邹氏父子能调动,
就算十个邹氏,也凑不齐这般成建制的军械、甲胄与战马,必然有许多势力在后面添砖加瓦,雪中送炭。
“将军,人员伤亡已清点完毕。
损失不大,轻伤者居多,不影响继续赶路。”
李芳英汇报道。
徐增寿木然点头,吩咐道:
“让军中参谋写一封信,将今日之事一五一十、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送回京城,交给市易司陆大人。”
“是!”
“另外,再写一封送都督府,隐去燧发枪相关事宜。”
“是!”
李芳英连忙退下,浑身洋溢着激动,
虽不算正式大战,但他也算上阵杀敌、冲锋陷阵过了。
等回京城,定要跟一众狐朋狗友好好吹嘘一番。
临近十一月中旬,整个应天城都变得忙碌起来,秋收进入尾声。
城外的田地里,随处可见身穿短衫的农户,
他们提着竹筐,忙着从地里刨出甘薯。
看着一个个裹着泥土的圆滚滚甘薯,不少人脸上都漾着笑意。
随着对甘薯种植技术的钻研,亩产逐年提升。
有些懂算学的里正比对去年收成,
发现今年产能足足增加了两成,
这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两成粮食,足以养活更多人。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莫名困惑,且愈发浓烈。
尤其是京畿附近的庄子,
以往种地只为糊口,今年却猛然变了。
挨饿的日子或许再也不会有了,
单是这一茬甘薯,就够一家人吃三年。
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以至于明年种什么、怎么种都变得不那么急切,
农户们开始琢磨起别的事,既然不用挨饿,干点啥呢?
这份困惑,从句容县的田间地头,一直蔓延到京城脚下。
直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才打断了农户们的思绪。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十余骑快马朝着京城方向疾驰,
往日这般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会让骑手若隐若现,狼狈不堪。
但如今京畿官道皆为水泥铺设,
骑手们显得体面许多,身上的甲胄也清晰可见。
“血!他们甲胄上有血!又打仗了?”
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从地里直起身,满脸泥污,明亮的眼睛盯着甲胄上的暗红血迹,失声惊呼。
农户们纷纷抬头,其中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看到骑手腰间的红色令旗,脸色一变:
“八百里加急!难道真的打仗了?”
“阿爹,我能不能去参军?”少年忽然雀跃起来。
中年汉子顿时破口大骂:
“你这兔崽子!家里粮食够你吃到老,参什么军?
老实在家待着,好好读书!
你要是能中个秀才,咱老何家也算光宗耀祖了!”
少年撇了撇嘴,只觉得脑袋发晕,学堂里的书全是迷糊汤,一听就犯困。
这时,一旁三十多岁的婶子笑着开口:
“以前上学堂要钱,现在工坊出钱请先生,你们这些娃只管去识字。
这放在以前,能有口吃的就知足了,哪敢想读书的事。”
“是啊,洪武老爷的大恩大德,咱们得记一辈子。”
中年汉子一边挥锄头,一边感慨,嘴角带着笑意。
少年却嘟囔道:
“阿爹,地是咱们自己种的,洪武老爷也没帮忙啊。”
“混账话!”
中年汉子瞪了他一眼:
“你爹我像你这么大时,天下大乱,到处打仗。
若不是侥幸生在洪武老爷的地界,
早被抓去送死了,哪有你?
现在朝廷在村里开了工坊,你娘都可以进去做工,
以前全家靠三分薄田过活,为了养你,
我和你娘都快饿死了,才吃饱几天,就敢说这浑话?
回去就给我去读书,不读出个名堂来打断你的腿!”
周遭农户纷纷笑了起来,
他们身处京畿,天子脚下,
就算收成差些也有官府接济,
不至于饿死,但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
也就这两年,功法开到了村里,手里才有余钱,
才真正实现了顿顿吃饱,甚至顿顿有肉。
京城北城门,十余骑快马验明身份后进入京城,
一队往都督府而去,一队直奔市易司。
他们刚进城,就被城门附近的诸多眼线察觉,纷纷转身去向自家主子通报,
原本平静的京城,竟然又有了几分暗流涌动。
(本章完)
营寨之内,中军大帐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徐增寿与周德兴相对而坐,
面前方桌上摆着几样小菜,与周遭纷乱环境格格不入。
空气中隐隐飘来的血腥气,
让桌上的菜色都显得黯淡了几分。
李芳英站在方桌不远处,
看着帐内的氛围,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父亲去参加过的一场宴会,
那是中山王宴请韩国公、胡惟庸,
他年纪尚小,但那顿饭中的微妙气氛却让他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却。
帐内沉默了许久,徐增寿才端起酒杯,对着周德兴一举,面露感慨:
“江夏侯爷,这次若不是您前来支援,我等恐怕会损失惨重。”
周德兴笑了笑,也举起酒杯,淡淡道:
“我看你们准备得周全,
就算本侯不来,也能安然度过这一关,战场之上,死些人不算什么。”
徐增寿哑然失笑,对这位历经战事的侯爷而言,
死人或许真的稀松平常,
但对他这等新晋将领来说,死千百人都足以让他心痛不已。
“江夏侯为何会来此地?您早知道这些叛军要作乱?”
他试探着发问,言语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警惕。
周德兴却已察觉,笑着点头:
“本侯虽不懂商贾算计,但对军事调动还有几分敏感。
这些人聚集了大批军卒,早被留守司盯上,
只是一直按兵不动,想看看他们究竟图谋什么。
起初我还不解,直到你们进入凤阳,才摸清了脉络,便一直暗中关注。”
说到这儿,周德兴笑了笑,坦言道:
“你们行事警惕,战阵严密。
本侯查到,还未进入凤阳时,就有人暗中盯上了你们。
若非你们防备周全,他们早动手了,不会拖到落马坡。”
徐增寿一愣,他原以为叛军在落马坡动手有特殊谋划,没想到这里只是他们最终选定的动手地点。
见他神情,周德兴指了指帐外,轻声道:
“落马坡三面环山,只有南北两个进出口。
当初修这条官道,是为了抵御由北向南的外敌,
只要留守司守住南口,就算敌军十万来犯,也得在落马坡与我军决战。
没想到这官道修了近二十年,
没用来抗外敌,反倒用在了对付自己人身上。”
听到此处,徐增寿彻底恍然。
刚进落马坡时,他还疑惑为何河南与直隶边界会有这般险隘地形,
原来竟是朝廷特意布置的军事要道。
“江夏侯爷,这么说来,我等倒是替留守司测试了这处陷阱,
果然名不虚传啊,一旦进入其中,若南北遭袭,只能固守待援,
就算想突破,也因山口狭窄而难如登天。”
周德兴点了点头,笑道:
“你年纪尚轻,对战阵地势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以往朝廷北征,大军只会留少量辎重走落马坡,主力多是乘船渡河,根本不会走这条路。”
徐增寿一愣,笑着说:
“下次断然不会再走这儿了。”
周德兴发出一阵畅快的大笑。
笑声渐歇,周德兴脸色重新变得严肃,郑重地看着徐增寿发问:
“京中局势如何?”
徐增寿面露尴尬,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眼前这位江夏侯,在京中已被划入逆党嫌疑之列,
沉默片刻,他轻声开口:
“江夏侯爷,京中局势紧张。
逆党想阻止迁都,动用了各种手段,所幸被朝廷一一化解。”
周德兴摆了摆手,语气坦然:
“若是不赞同迁都就是逆党,那本侯也是逆党!”
此话一出,帐内气氛骤然凝固。
两侧亲卫悄无声息地握住刀柄,一股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徐增寿不动声色,握着酒杯的手却悄悄攥紧,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侯爷不赞同迁都?”
周德兴一脸狐疑的看着他,坦然点头:
“本侯是凤阳濠州人,与陛下自幼相识,打小就在一块儿和泥巴。
陛下在外边混得风生水起,便回乡招兵,
我这才机缘巧合随他参军,才有了今日的身家地位。
虽说跟着陛下征战三十年,平定广西、经略福建,
但家乡始终在凤阳、在中都。
若迁都北方,让我远离故土,我实在不愿。
况且本侯年纪大了,耐不住北方严寒,只想在老家安度晚年,
若是因为如此,本侯就被划归为逆党之列,那这逆党也太掉价了。”
说到这儿,周德兴似想起往事,点了点徐增寿:
“当年你爹与陛下,常在中军大帐争吵,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意见时常相左。
照这说法,你爹也是逆党?”
徐增寿沉默以对,大明朝廷还没霸道到持反对意见就是逆党的地步。
他在五军都督府当值时,见惯了都督们因议事面红耳赤、甚至动手的场景,
若以此判定忠奸,未免太过偏颇。
想到此处,徐增寿不再绕弯,压低声音道:
“侯爷,京中传来消息,前些日子炒地的钱财,有一部分来自留守司的红叶造船坊。”
周德兴脸色变凝重了一些,点了点头:
“此事我知晓,红叶造船坊的主事,是当年鄱阳湖水战身残的老兄弟,
其中的一些伙计也都是军武退出来的人,
他们对大明有功劳,朝廷也愿养着他们,
但他们拿钱去京城炒地,
本侯相信只是一小部分人心怀不轨,
大部分人并不知情,甚至就连本侯也不知情。”
“侯爷竟不知情?听说红叶造船坊是留守司数一数二的工坊。”
“虽说是顶尖工坊,但留守司的工坊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本侯实在难以面面俱到。
况且,本侯乃世袭勋贵、右柱国、正留守,位极人臣。
钱财本侯会看在眼里吗?
只要本侯想,无数人愿意踏破侯府门槛,
你们这些小辈儿看重一个红叶造船坊,但在本侯眼中,还不如百余名军卒。”
徐增寿沉默许久,轻轻点头,
许多武将确实不插手商贾运作,只会从中分润,行事简单直接,周德兴的说法合情合理。
“听说,周骥在宫中犯了事,被内庭当场拿下。”
此话一出,周德兴脸色骤然阴沉,缓缓点头,骂道:
“这个兔崽子,向来胆大包天,
他作乱宫廷之事,本侯已上书陛下解释,
总不能因他一人,就断定本侯是逆党吧?”
帐内气氛再度凝固。
摇曳的烛火散发着橙红光芒,将两人的影子映得忽大忽小。
两侧亲卫屏住呼吸,似在等待一场风暴。
最终,徐增寿打破沉寂,轻声道:
“仅凭此事,的确不能证明侯爷是逆党。
但如今京中局势紧张,不少人对侯爷心存疑虑,还请侯爷早日澄清,以免京中生乱。”
周德兴摆了摆手,声音沉重:
“本侯年过六十,已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还能活几年尚未可知。
就算陛下撤了我的职,我也无话可说,甚至会暗自庆幸,终于能回家歇息了。”
听到这话,徐增寿忽然想起一事,
周骥作乱宫廷已近两月,
宫中却迟迟未对其处置,甚至有刻意搁置的迹象。
这般态度,或许已经说明了什么。
见徐增寿不语,周德兴继续道:
“今日我帮你们剿灭逆党,并非赞同迁都,
而是你们身负朝廷政令,代表的是朝廷颜面。
若你们不明不白死在逆党手里,朝廷颜面尽失,我这世袭勋贵也脸上无光。”
徐增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开国勋贵大多有主人翁意识,认定大明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
纵使有人捞钱时毫不手软,却绝容不得外人染指,
在他们看来,自己拿是家事,外人伸手便是谋逆。
“多谢江夏侯爷,小子明白了。”
周德兴点头:
“既然话已说清,本侯便告辞了。
剩下的事你们自行处置,
若缺军械军资,可送信到留守司,本侯为你们筹备。”
说罢,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徐增寿也随之饮尽杯中酒。
周德兴走到帐门口,忽然驻足,轻声道:
“逆党之事,本侯回去后会追查,
这般大张旗鼓调兵,简直没把本侯放在眼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徐增寿站在方桌后,沉声道:
“还请侯爷以大明安定为重,查清逆党,莫留漏网之鱼。”
周德兴闻言轻笑,留下一句话便转身离去:
“逆党太多,本侯查不清。”
中军大帐内再度陷入沉默,桌上酒菜纹丝未动,透着几分萧瑟。
徐增寿伫立良久,直到李芳英走进帐内,才发出一声叹息:
“是啊,逆党太多,怎么查得清?”
他很清楚,这三千号称退役老卒的叛军,
绝非邹氏父子能调动,
就算十个邹氏,也凑不齐这般成建制的军械、甲胄与战马,必然有许多势力在后面添砖加瓦,雪中送炭。
“将军,人员伤亡已清点完毕。
损失不大,轻伤者居多,不影响继续赶路。”
李芳英汇报道。
徐增寿木然点头,吩咐道:
“让军中参谋写一封信,将今日之事一五一十、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送回京城,交给市易司陆大人。”
“是!”
“另外,再写一封送都督府,隐去燧发枪相关事宜。”
“是!”
李芳英连忙退下,浑身洋溢着激动,
虽不算正式大战,但他也算上阵杀敌、冲锋陷阵过了。
等回京城,定要跟一众狐朋狗友好好吹嘘一番。
临近十一月中旬,整个应天城都变得忙碌起来,秋收进入尾声。
城外的田地里,随处可见身穿短衫的农户,
他们提着竹筐,忙着从地里刨出甘薯。
看着一个个裹着泥土的圆滚滚甘薯,不少人脸上都漾着笑意。
随着对甘薯种植技术的钻研,亩产逐年提升。
有些懂算学的里正比对去年收成,
发现今年产能足足增加了两成,
这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两成粮食,足以养活更多人。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莫名困惑,且愈发浓烈。
尤其是京畿附近的庄子,
以往种地只为糊口,今年却猛然变了。
挨饿的日子或许再也不会有了,
单是这一茬甘薯,就够一家人吃三年。
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以至于明年种什么、怎么种都变得不那么急切,
农户们开始琢磨起别的事,既然不用挨饿,干点啥呢?
这份困惑,从句容县的田间地头,一直蔓延到京城脚下。
直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才打断了农户们的思绪。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十余骑快马朝着京城方向疾驰,
往日这般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会让骑手若隐若现,狼狈不堪。
但如今京畿官道皆为水泥铺设,
骑手们显得体面许多,身上的甲胄也清晰可见。
“血!他们甲胄上有血!又打仗了?”
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从地里直起身,满脸泥污,明亮的眼睛盯着甲胄上的暗红血迹,失声惊呼。
农户们纷纷抬头,其中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看到骑手腰间的红色令旗,脸色一变:
“八百里加急!难道真的打仗了?”
“阿爹,我能不能去参军?”少年忽然雀跃起来。
中年汉子顿时破口大骂:
“你这兔崽子!家里粮食够你吃到老,参什么军?
老实在家待着,好好读书!
你要是能中个秀才,咱老何家也算光宗耀祖了!”
少年撇了撇嘴,只觉得脑袋发晕,学堂里的书全是迷糊汤,一听就犯困。
这时,一旁三十多岁的婶子笑着开口:
“以前上学堂要钱,现在工坊出钱请先生,你们这些娃只管去识字。
这放在以前,能有口吃的就知足了,哪敢想读书的事。”
“是啊,洪武老爷的大恩大德,咱们得记一辈子。”
中年汉子一边挥锄头,一边感慨,嘴角带着笑意。
少年却嘟囔道:
“阿爹,地是咱们自己种的,洪武老爷也没帮忙啊。”
“混账话!”
中年汉子瞪了他一眼:
“你爹我像你这么大时,天下大乱,到处打仗。
若不是侥幸生在洪武老爷的地界,
早被抓去送死了,哪有你?
现在朝廷在村里开了工坊,你娘都可以进去做工,
以前全家靠三分薄田过活,为了养你,
我和你娘都快饿死了,才吃饱几天,就敢说这浑话?
回去就给我去读书,不读出个名堂来打断你的腿!”
周遭农户纷纷笑了起来,
他们身处京畿,天子脚下,
就算收成差些也有官府接济,
不至于饿死,但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
也就这两年,功法开到了村里,手里才有余钱,
才真正实现了顿顿吃饱,甚至顿顿有肉。
京城北城门,十余骑快马验明身份后进入京城,
一队往都督府而去,一队直奔市易司。
他们刚进城,就被城门附近的诸多眼线察觉,纷纷转身去向自家主子通报,
原本平静的京城,竟然又有了几分暗流涌动。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937/644218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