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 第1031章 雾里看花,难辨忠奸

第1031章 雾里看花,难辨忠奸

推荐阅读:修仙从返老还童开始桃花山刘家修仙传我有道观通异世诡异修仙,我有一座五脏庙我师兄实在太奸诈了苟在凛冬废土修仙太上金阙这个洪荒不正经!老祖,时代变了家族崛起:从每日情报开始

    第1031章 雾里看,难辨忠奸
    营寨之内,中军大帐里的气氛有些微妙。
    徐增寿与周德兴相对而坐,
    面前方桌上摆着几样小菜,与周遭纷乱环境格格不入。
    空气中隐隐飘来的血腥气,
    让桌上的菜色都显得黯淡了几分。
    李芳英站在方桌不远处,
    看着帐内的氛围,忽然想起小时候跟父亲去参加过的一场宴会,
    那是中山王宴请韩国公、胡惟庸,
    他年纪尚小,但那顿饭中的微妙气氛却让他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却。
    帐内沉默了许久,徐增寿才端起酒杯,对着周德兴一举,面露感慨:
    “江夏侯爷,这次若不是您前来支援,我等恐怕会损失惨重。”
    周德兴笑了笑,也举起酒杯,淡淡道:
    “我看你们准备得周全,
    就算本侯不来,也能安然度过这一关,战场之上,死些人不算什么。”
    徐增寿哑然失笑,对这位历经战事的侯爷而言,
    死人或许真的稀松平常,
    但对他这等新晋将领来说,死千百人都足以让他心痛不已。
    “江夏侯为何会来此地?您早知道这些叛军要作乱?”
    他试探着发问,言语中带着不易察觉的警惕。
    周德兴却已察觉,笑着点头:
    “本侯虽不懂商贾算计,但对军事调动还有几分敏感。
    这些人聚集了大批军卒,早被留守司盯上,
    只是一直按兵不动,想看看他们究竟图谋什么。
    起初我还不解,直到你们进入凤阳,才摸清了脉络,便一直暗中关注。”
    说到这儿,周德兴笑了笑,坦言道:
    “你们行事警惕,战阵严密。
    本侯查到,还未进入凤阳时,就有人暗中盯上了你们。
    若非你们防备周全,他们早动手了,不会拖到落马坡。”
    徐增寿一愣,他原以为叛军在落马坡动手有特殊谋划,没想到这里只是他们最终选定的动手地点。
    见他神情,周德兴指了指帐外,轻声道:
    “落马坡三面环山,只有南北两个进出口。
    当初修这条官道,是为了抵御由北向南的外敌,
    只要留守司守住南口,就算敌军十万来犯,也得在落马坡与我军决战。
    没想到这官道修了近二十年,
    没用来抗外敌,反倒用在了对付自己人身上。”
    听到此处,徐增寿彻底恍然。
    刚进落马坡时,他还疑惑为何河南与直隶边界会有这般险隘地形,
    原来竟是朝廷特意布置的军事要道。
    “江夏侯爷,这么说来,我等倒是替留守司测试了这处陷阱,
    果然名不虚传啊,一旦进入其中,若南北遭袭,只能固守待援,
    就算想突破,也因山口狭窄而难如登天。”
    周德兴点了点头,笑道:
    “你年纪尚轻,对战阵地势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以往朝廷北征,大军只会留少量辎重走落马坡,主力多是乘船渡河,根本不会走这条路。”
    徐增寿一愣,笑着说:
    “下次断然不会再走这儿了。”
    周德兴发出一阵畅快的大笑。
    笑声渐歇,周德兴脸色重新变得严肃,郑重地看着徐增寿发问:
    “京中局势如何?”
    徐增寿面露尴尬,一时不知如何作答,眼前这位江夏侯,在京中已被划入逆党嫌疑之列,
    沉默片刻,他轻声开口:
    “江夏侯爷,京中局势紧张。
    逆党想阻止迁都,动用了各种手段,所幸被朝廷一一化解。”
    周德兴摆了摆手,语气坦然:
    “若是不赞同迁都就是逆党,那本侯也是逆党!”
    此话一出,帐内气氛骤然凝固。
    两侧亲卫悄无声息地握住刀柄,一股肃杀之气油然而生。
    徐增寿不动声色,握着酒杯的手却悄悄攥紧,眼中闪过一丝锐利。
    “侯爷不赞同迁都?”
    周德兴一脸狐疑的看着他,坦然点头:
    “本侯是凤阳濠州人,与陛下自幼相识,打小就在一块儿和泥巴。
    陛下在外边混得风生水起,便回乡招兵,
    我这才机缘巧合随他参军,才有了今日的身家地位。
    虽说跟着陛下征战三十年,平定广西、经略福建,
    但家乡始终在凤阳、在中都。
    若迁都北方,让我远离故土,我实在不愿。
    况且本侯年纪大了,耐不住北方严寒,只想在老家安度晚年,
    若是因为如此,本侯就被划归为逆党之列,那这逆党也太掉价了。”
    说到这儿,周德兴似想起往事,点了点徐增寿:
    “当年你爹与陛下,常在中军大帐争吵,三日一小吵,五日一大吵,意见时常相左。
    照这说法,你爹也是逆党?”
    徐增寿沉默以对,大明朝廷还没霸道到持反对意见就是逆党的地步。
    他在五军都督府当值时,见惯了都督们因议事面红耳赤、甚至动手的场景,
    若以此判定忠奸,未免太过偏颇。
    想到此处,徐增寿不再绕弯,压低声音道:
    “侯爷,京中传来消息,前些日子炒地的钱财,有一部分来自留守司的红叶造船坊。”
    周德兴脸色变凝重了一些,点了点头:
    “此事我知晓,红叶造船坊的主事,是当年鄱阳湖水战身残的老兄弟,
    其中的一些伙计也都是军武退出来的人,
    他们对大明有功劳,朝廷也愿养着他们,
    但他们拿钱去京城炒地,
    本侯相信只是一小部分人心怀不轨,
    大部分人并不知情,甚至就连本侯也不知情。”
    “侯爷竟不知情?听说红叶造船坊是留守司数一数二的工坊。”
    “虽说是顶尖工坊,但留守司的工坊没有一万也有八千,本侯实在难以面面俱到。
    况且,本侯乃世袭勋贵、右柱国、正留守,位极人臣。
    钱财本侯会看在眼里吗?
    只要本侯想,无数人愿意踏破侯府门槛,
    你们这些小辈儿看重一个红叶造船坊,但在本侯眼中,还不如百余名军卒。”
    徐增寿沉默许久,轻轻点头,
    许多武将确实不插手商贾运作,只会从中分润,行事简单直接,周德兴的说法合情合理。
    “听说,周骥在宫中犯了事,被内庭当场拿下。”
    此话一出,周德兴脸色骤然阴沉,缓缓点头,骂道:
    “这个兔崽子,向来胆大包天,
    他作乱宫廷之事,本侯已上书陛下解释,
    总不能因他一人,就断定本侯是逆党吧?”
    帐内气氛再度凝固。
    摇曳的烛火散发着橙红光芒,将两人的影子映得忽大忽小。
    两侧亲卫屏住呼吸,似在等待一场风暴。
    最终,徐增寿打破沉寂,轻声道:
    “仅凭此事,的确不能证明侯爷是逆党。
    但如今京中局势紧张,不少人对侯爷心存疑虑,还请侯爷早日澄清,以免京中生乱。”
    周德兴摆了摆手,声音沉重:
    “本侯年过六十,已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还能活几年尚未可知。
    就算陛下撤了我的职,我也无话可说,甚至会暗自庆幸,终于能回家歇息了。”
    听到这话,徐增寿忽然想起一事,
    周骥作乱宫廷已近两月,
    宫中却迟迟未对其处置,甚至有刻意搁置的迹象。
    这般态度,或许已经说明了什么。
    见徐增寿不语,周德兴继续道:
    “今日我帮你们剿灭逆党,并非赞同迁都,
    而是你们身负朝廷政令,代表的是朝廷颜面。
    若你们不明不白死在逆党手里,朝廷颜面尽失,我这世袭勋贵也脸上无光。”
    徐增寿沉吟片刻,点了点头,
    开国勋贵大多有主人翁意识,认定大明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
    纵使有人捞钱时毫不手软,却绝容不得外人染指,
    在他们看来,自己拿是家事,外人伸手便是谋逆。
    “多谢江夏侯爷,小子明白了。”
    周德兴点头:
    “既然话已说清,本侯便告辞了。
    剩下的事你们自行处置,
    若缺军械军资,可送信到留守司,本侯为你们筹备。”
    说罢,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徐增寿也随之饮尽杯中酒。
    周德兴走到帐门口,忽然驻足,轻声道:
    “逆党之事,本侯回去后会追查,
    这般大张旗鼓调兵,简直没把本侯放在眼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徐增寿站在方桌后,沉声道:
    “还请侯爷以大明安定为重,查清逆党,莫留漏网之鱼。”
    周德兴闻言轻笑,留下一句话便转身离去:
    “逆党太多,本侯查不清。”
    中军大帐内再度陷入沉默,桌上酒菜纹丝未动,透着几分萧瑟。
    徐增寿伫立良久,直到李芳英走进帐内,才发出一声叹息:
    “是啊,逆党太多,怎么查得清?”
    他很清楚,这三千号称退役老卒的叛军,
    绝非邹氏父子能调动,
    就算十个邹氏,也凑不齐这般成建制的军械、甲胄与战马,必然有许多势力在后面添砖加瓦,雪中送炭。
    “将军,人员伤亡已清点完毕。
    损失不大,轻伤者居多,不影响继续赶路。”
    李芳英汇报道。
    徐增寿木然点头,吩咐道:
    “让军中参谋写一封信,将今日之事一五一十、毫无遗漏地记录下来,送回京城,交给市易司陆大人。”
    “是!”
    “另外,再写一封送都督府,隐去燧发枪相关事宜。”
    “是!”
    李芳英连忙退下,浑身洋溢着激动,
    虽不算正式大战,但他也算上阵杀敌、冲锋陷阵过了。
    等回京城,定要跟一众狐朋狗友好好吹嘘一番。
    临近十一月中旬,整个应天城都变得忙碌起来,秋收进入尾声。
    城外的田地里,随处可见身穿短衫的农户,
    他们提着竹筐,忙着从地里刨出甘薯。
    看着一个个裹着泥土的圆滚滚甘薯,不少人脸上都漾着笑意。
    随着对甘薯种植技术的钻研,亩产逐年提升。
    有些懂算学的里正比对去年收成,
    发现今年产能足足增加了两成,
    这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两成粮食,足以养活更多人。
    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莫名困惑,且愈发浓烈。
    尤其是京畿附近的庄子,
    以往种地只为糊口,今年却猛然变了。
    挨饿的日子或许再也不会有了,
    单是这一茬甘薯,就够一家人吃三年。
    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以至于明年种什么、怎么种都变得不那么急切,
    农户们开始琢磨起别的事,既然不用挨饿,干点啥呢?
    这份困惑,从句容县的田间地头,一直蔓延到京城脚下。
    直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才打断了农户们的思绪。
    众人抬头望去,只见十余骑快马朝着京城方向疾驰,
    往日这般疾驰,马蹄扬起的尘土会让骑手若隐若现,狼狈不堪。
    但如今京畿官道皆为水泥铺设,
    骑手们显得体面许多,身上的甲胄也清晰可见。
    “血!他们甲胄上有血!又打仗了?”
    一名十三四岁的少年从地里直起身,满脸泥污,明亮的眼睛盯着甲胄上的暗红血迹,失声惊呼。
    农户们纷纷抬头,其中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汉子看到骑手腰间的红色令旗,脸色一变:
    “八百里加急!难道真的打仗了?”
    “阿爹,我能不能去参军?”少年忽然雀跃起来。
    中年汉子顿时破口大骂:
    “你这兔崽子!家里粮食够你吃到老,参什么军?
    老实在家待着,好好读书!
    你要是能中个秀才,咱老何家也算光宗耀祖了!”
    少年撇了撇嘴,只觉得脑袋发晕,学堂里的书全是迷糊汤,一听就犯困。
    这时,一旁三十多岁的婶子笑着开口:
    “以前上学堂要钱,现在工坊出钱请先生,你们这些娃只管去识字。
    这放在以前,能有口吃的就知足了,哪敢想读书的事。”
    “是啊,洪武老爷的大恩大德,咱们得记一辈子。”
    中年汉子一边挥锄头,一边感慨,嘴角带着笑意。
    少年却嘟囔道:
    “阿爹,地是咱们自己种的,洪武老爷也没帮忙啊。”
    “混账话!”
    中年汉子瞪了他一眼:
    “你爹我像你这么大时,天下大乱,到处打仗。
    若不是侥幸生在洪武老爷的地界,
    早被抓去送死了,哪有你?
    现在朝廷在村里开了工坊,你娘都可以进去做工,
    以前全家靠三分薄田过活,为了养你,
    我和你娘都快饿死了,才吃饱几天,就敢说这浑话?
    回去就给我去读书,不读出个名堂来打断你的腿!”
    周遭农户纷纷笑了起来,
    他们身处京畿,天子脚下,
    就算收成差些也有官府接济,
    不至于饿死,但饥一顿饱一顿是常态。
    也就这两年,功法开到了村里,手里才有余钱,
    才真正实现了顿顿吃饱,甚至顿顿有肉。
    京城北城门,十余骑快马验明身份后进入京城,
    一队往都督府而去,一队直奔市易司。
    他们刚进城,就被城门附近的诸多眼线察觉,纷纷转身去向自家主子通报,
    原本平静的京城,竟然又有了几分暗流涌动。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937/6442183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