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5章 争储夺嫡

推荐阅读:修仙从返老还童开始桃花山刘家修仙传我有道观通异世诡异修仙,我有一座五脏庙我师兄实在太奸诈了苟在凛冬废土修仙太上金阙这个洪荒不正经!老祖,时代变了家族崛起:从每日情报开始

    第1035章 争储夺嫡
    陆云逸走出东宫时,秋日的斜阳已沉到宫墙西角。
    余晖将他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青石板路上,像一道沉重印记。
    他脚步放缓,就这么沿着宫墙一步步往外走,衬得身影愈发孤寂。
    从东宫到市易司不过一刻路程,他却走了近半个时辰。
    等抵达市易司衙门时,天已擦黑。
    门首的两盏气死风灯已然点亮,昏黄的光映着市易司三个鎏金大字。
    吏员依旧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大人回来了!”
    门口的差役见他走来,连忙躬身行礼,声音惊动了门内的人。
    侯显急匆匆跑出来,手里还攥着一本账簿:
    “大人,您可算回来了,应天商行的账册出了点纰漏,账房先生正等着您定夺呢。”
    陆云逸摆了摆手,径直往内堂走:
    “让韩宜可过来,我有要事跟他说。”
    不多时,韩宜可快步赶来。
    他穿着一身绯红官袍,须发梳理得一丝不苟,
    脸上带着常年伏案的疲惫,手里还攥着一卷文书:
    “陆大人,您找我?
    方才都督府派人来问宝钞的新定额,还有户部那边催着要上月的商税汇总.”
    陆云逸坐在主位上,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吧,先不说这些。”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韩宜可脸上的疑惑,缓缓开口:
    “应天商行的账册纰漏,让账房按往年旧例处置,优先保证宝钞兑换。
    都督府那边,就说宝钞定额需陛下最终批复,暂缓回复。
    户部的商税汇总,你亲自盯着,明日一早送过去,别出岔子。”
    韩宜可一一记下,心里的疑惑更重:
    “大人,可是宫里有什么吩咐?”
    陆云逸拿起桌上的茶盏,抿了一口冷茶,喉结滚动了一下,才轻声道:
    “我要离京了。”
    “离京?”
    韩宜可猛地站起身,手里的文书啪地掉在地上,眼中满是震惊:
    “大人,您这是.要去哪?市易司这边离不开您啊!
    宝钞刚推行到一半,商行的分号还在扩张,那些弹劾您的官员还盯着呢.”
    “回大宁,回北平行都司。”
    陆云逸打断他,语气平静得像是在说一件寻常事:
    “陛下已经准了,等最后一茬甘薯收完,我就动身。”
    韩宜可僵在原地,足足愣了半晌,才缓缓坐下。
    脸上的震惊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了然的沉重。
    他如今深知宝钞推行背后的波澜,
    也清楚陆云逸在朝中的处境,
    如今突然离京,哪里是回任,分明是局势有变,陛下要暂歇锋芒了。
    “大人,是.宫里的意思?”韩宜可声音压得很低。
    陆云逸点了点头:
    “太子殿下身子不适,陛下心绪不佳,迁都、宝钞这些事,得缓一缓。
    市易司以后就交给你了,记住三件事。”
    他伸出三根手指,语气郑重:
    “第一,宝钞兑换绝不能断,
    哪怕动用市易司的储备银,也要保证百姓能换到钞、用得出钞,这是朝廷根基。
    第二,应天商行的生意别再扩张了,稳住现有分号,
    尤其别掺和京畿权贵的产业,安心做百姓的生意,少惹是非。
    第三,工坊那边,燧发枪的改良继续,
    但要加大力度推进水泥和甘薯的种植技术,这些是民生根本,没人会苛责。
    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不会有人来找市易司的麻烦。
    现在市易司的钱太多,容易遭人眼红,不过也无妨,他们拿不走。”
    韩宜可重重点头,苍老的脸庞上,罕见地浮现几分局促:
    “大人放心,下官就算拼了这把老骨头,也会守好市易司。
    只是您就这么走了,
    那些弹劾您的人,怕是要趁机发难。”
    “发难就发难吧。”
    陆云逸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几分释然:
    “我走了,他们反而能消停一些,你不用替我辩解,安安稳稳做事就行。”
    交代完市易司的事,陆云逸没多留,带着巴颂往刘府去。
    自从岳父刘思礼升迁太子宾客后,地位愈发扶摇直上,
    在京中商界人脉极广,
    如今又有了官职,许多正三品官员都不及他。
    刘府坐落在城南广丰街二十号,门口挂着两盏红灯笼,门楣上的刘府匾额透着几分古朴。
    管家见是陆云逸,连忙迎进去:
    “姑爷来了,老爷正在书房呢。”
    刘思礼穿着一身素色锦袍,正坐在窗边翻看账目,
    见陆云逸进来,放下书卷,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宫里的事,我听说了。”
    陆云逸愣了愣:“岳父怎么知道的?”
    “京里的风比箭还快。”
    刘思礼笑了笑,给他倒了杯热茶:
    “你刚从东宫出来,就有人把消息递到我这儿了,离京回大宁,是陛下的意思?”
    陆云逸接过茶杯,心里的沉重稍稍缓解:
    “是,等甘薯收完就走,
    今日来,是想跟您说,应天商行以后别掺和京中的纷争了,
    安心做买卖,保证粮、布这些民生货物的流通,就不会有事。”
    刘思礼端着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
    “我懂,迁都之争暂歇,宝钞推行放缓,
    商行夹在中间,本就容易被当成靶子。
    你放心,我已经吩咐下去,
    各地分号只做寻常生意,不再碰那些权贵产业,也不参与任何借贷拆借。”
    他顿了顿,看向陆云逸,眼中带着长辈的关切:
    “你在京中这半年,太累了,每日天不亮就去衙门,深夜才回府。
    回大宁也好,那边局势简单,你正好歇歇,养养精神。”
    陆云逸心中一暖,点了点头:
    “多谢岳父体谅。”
    刘思礼拍了拍他的肩膀:
    “京中的事你不用挂心,有我在,商行和市易司那边不会出乱子。
    你只需记住,不管京中怎么变,
    守住大宁,守住边地,就有根基。”
    “是小婿明白。”
    从刘府出来时,夜色已深。
    街上灯笼次第亮起,车马行人渐渐稀少,
    只有巡夜军卒提着灯笼走过,脚步声在巷子里回荡。
    陆云逸翻身上马,踏着夜色往府中走,
    他知道,用不了多久,离京的消息就会传遍整个应天城。
    果不其然,第二日一早,消息就炸开了锅。
    户部衙门里,几个官员拿着奏疏,脸上带着喜色:
    “陆云逸要走了!宝钞这事总算能缓一缓,再这么推下去,咱们得被人骂死!”
    翰林院的编修们聚在一起,低声议论:
    “听说他是被陛下打发回大宁的,看来陛下也知道他操之过急了。
    迁都、宝钞,哪一件不是动摇根基的事,哪能这么急着办?”
    甚至连京中诸多酒楼里,富商权贵们也在举杯庆祝:
    “陆云逸一走,咱们的产业总算能安稳些了。
    以前他盯着咱们的账,查咱们的税,这下可好了!”
    当然,也有惋惜之声。
    市易司的吏员们私下叹息:
    “陆大人是个干实事的,宝钞让百姓能方便兑换,商行让粮价稳了不少。
    他这一走,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但叫好声终究盖过了惋惜。
    陆云逸在京中半年,单是稳住地价一事就得罪了几乎所有富商,
    这些人弹劾他的奏折堆起来,足足能装满一个房间。
    如今他黯然离京,自然有人拍手称快。
    而在城北的刘府,气氛却截然不同。
    庭院里的银杏树下,摆着一张石桌,刘三吾和茹瑺正在对弈。
    刘三吾穿着一身灰色常服,须发皆白,手指枯瘦却稳健,捏着棋子缓缓落下。
    茹瑺则穿着兵部尚书的绯红官袍,神情有些急躁。
    “啪。”
    茹瑺落下一子,抬头道:
    “刘公,您听说了吗?陆云逸要离京回大宁了。”
    刘三吾拈着棋子的手顿了顿,眼皮都没抬:
    “听说了。”
    “您不意外?”
    茹瑺诧异:“那小子在京中闹得风生水起,又是宝钞又是商行,连勋贵都敢得罪,怎么突然就走了?”
    刘三吾微微一笑,将棋子落在棋盘上,恰好堵住茹瑺的去路:
    “有什么意外的?他本就是颗棋子,如今棋局暂缓,棋子自然要归位。”
    茹瑺看着棋盘,脸色更沉:
    “棋局暂缓?你是说迁都和宝钞真要停了?”
    “不是停,是缓。”
    刘三吾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陛下为何要缓?不用我说,你应该也猜得到。”
    茹瑺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色:
    “太子殿下的病.当真这么严重?”
    刘三吾没直接回答,只是指了指棋盘:
    “你看这盘棋,我让你三子,你还是赢不了。
    为何?
    因为你心浮气躁,只盯着眼前棋子,却没看到整盘棋的走势。
    陛下如今就是这般,东宫是根本,
    根本动摇了,就算有再多妙棋,也下不下去了。”
    他落下最后一子,棋局已定,茹瑺输得彻底。
    刘三吾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神情平静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
    茹瑺连忙问道:
    “您这是要去哪?棋还没下完呢。”
    “不下了。”
    刘三吾摇了摇头,目光望向皇宫的方向:
    “去太子府,求见太子妃。”
    茹瑺一愣:
    “见太子妃做什么?您是外臣,贸然去见太子妃,于礼不合啊。”
    刘三吾脚步顿了顿,转过头,脸上露出一抹微妙的神情,声音压得很低:
    “比起大明根基,这点礼数算什么。
    陛下让陆云逸离京,看似是放缓新政,
    实则是在告诉所有人,太子的身体,怕是撑不住了。”
    茹瑺瞳孔骤缩:“刘公,这话可不能乱说。”
    “我没乱说。”
    刘三吾沉声道:
    “陛下是什么人?逐北元、平江南,何等杀伐果断。
    迁都、宝钞,哪一件不是他想做的事?
    若是太子安好,就算前方阻力重重,
    他也会力排众议强行推进,
    怎么会因为一点阻力就让陆云逸离京?这点风波算什么?”
    他看着茹瑺震惊的神情,继续道:
    “但凡有一点办法,陛下都不会放弃。
    如今他这么做,不过是想稳住局面,在太子病重之时,再引发朝堂动荡。
    可储位之事,岂能拖延?
    太子妃是东宫之主,有些事,该让她早做准备了。”
    说完,刘三吾不再多言,转身往府外走去。
    秋日的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
    即便身形佝偻,此刻却显得格外高大。
    茹瑺坐在石桌旁,看着棋盘上的残局,
    又望向刘三吾远去的背影,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他拿起茶杯,却发现茶水早已凉透,
    就像此刻的应天城,看似平静,底下却暗流涌动。
    太子府的门庭依旧威严,
    只是门柱上的朱漆似比往日暗淡了几分。
    守门禁军见是刘三吾,不敢怠慢,连忙通报。
    不多时,内侍匆匆出来引路,脚步轻缓,生怕惊扰了府中沉郁的气氛。
    穿过前院,便闻一阵清朗的读书声,从东侧的书房飘来。
    刘三吾侧目望去,只见窗纸上映着两道身影,一坐一站。
    内侍低声道:“刘大人,是方孝孺先生在给允炆殿下授课呢。”
    刘三吾点点头,脚步未停,却隐约听见书房里传来方孝孺的声音:
    “《尚书》有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殿下当记,治国之道,在养民而非驭民”
    话音未落,便见一个身着宝蓝色儒衫的孩童起身应答,声音清润:
    “先生所言极是,如今甘薯丰收,
    百姓得以饱腹,正是养民之效,若再轻徭薄赋,民心自安。”
    刘三吾脚步微顿,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
    太子妃吕氏正在后院偏厅理事。
    案上堆着些东宫的用度账簿,旁边放着一碗早已凉透的汤药。
    她穿着一身淡紫色宫装,发髻上仅插着一支碧玉簪,脸上带着几分憔悴,却依旧保持着东宫主母的端庄。
    见刘三吾进来,吕氏有些诧异,做了个请的手势:
    “刘公来了,快请坐。”
    刘三吾躬身回礼,开门见山道:
    “臣今日前来,有要事相商,还请屏退左右。”
    吕氏心中一紧,虽不知何事,
    却察觉出刘三吾神情中的凝重,当即对侍立在旁的宫女、内侍道:
    “你们都退下,没有传唤,不许进来。”
    待众人退去,偏厅内只剩二人,气氛瞬间沉了下来。
    吕氏端起茶杯,指尖微微发颤:
    “刘公,有什么变故?”
    刘三吾摇了摇头,却也不绕弯子,直言道:
    “殿下的病情,臣不敢妄议。
    但陛下近日的举动,您应当有所察觉,
    陆云逸离京,新政暂缓,这并非陛下本意,
    实在是东宫根基动摇,陛下不得不稳。”
    吕氏握着茶杯的手猛地收紧,茶水溅出几滴在案上:
    “刘公的意思是陛下觉得太子他.”
    话说到一半,便哽咽着说不下去,眼中泛起水光。
    “臣不敢断言,但事到如今,您需早做准备。”
    刘三吾语气沉重:
    “储位之事,关系大明社稷,容不得半分侥幸。
    允炆殿下虽是殿下长子,却非嫡出,
    如今允熥殿下有军队支持,朝中亦有不少老臣念及常氏旧情,
    若不早做打算,恐生变数。”
    吕氏猛地抬头,眼中的慌乱褪去几分,多了几分东宫主母的锐利:
    “刘公有话不妨直说,本宫愿听教诲。”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937/644218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