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激荡1979! > 第365章 魏明英文首作震撼发布

第365章 魏明英文首作震撼发布

推荐阅读:万古第一杀神我和无数个我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豪门生活观察日志苟在明末当宗室共享天赋:化神诸天聊天群多我一个后富怎么了原配宝典雪落之前就分手鱼的密室

    第365章 魏明英文首作震撼发布
    魏明知道,吴玉如和吴作人、吴祖缃并称茂林三吴。
    一个小村镇诞生了三位吴姓艺术大家,确实罕见,其中吴祖缃是文学,吴作人是美术,吴玉如则是书法。
    至于他的书法水平有多高,擅长哪种字体,魏明却是不太清楚的。
    于是吴作人好好科普了一下这位年长他十岁的老乡。
    “吴玉如他自幼随父亲学习书法,以王羲之、王献之为根基,深入临摹《兰亭序》《圣教序》,书风端丽秀劲、空灵飘逸,楷、行、草、隶无一不擅,小楷尤称绝品。”
    吴作人又道:“启功的书法造诣当然也不俗,但对魏晋风骨的感悟可能不如玉如先生,而且启功对玉如先生也非常推崇,誉其三百年来无此大手笔。”
    一听吴玉如先生这经历,好像还真的更合适一些。
    其实一个女主角的书法镜头不会太多,甚至用镜头语言也能轻易糊弄过去,但龚樰毕竟有书画的底子,不想糊弄,能找到最合适的当然还是选最合适的。
    前世她为了演《秋瑾》就曾苦练剑法和书法。
    魏明又问:“那吴玉如先生家住哪里啊?”
    “虽然玉如先生和我一样祖籍茂林,但生于南京,久居天津。”
    “天津啊~”魏明顿时打了退堂鼓,自己和雪姐相处的时间本就不多了,还要跑天津,未婚男女,住也是一个问题。
    吴作人笑道:“虽然他建国后就一直住在天津,不过最近却住在他大儿子家里,他大儿子在燕京,而且你八成也认识。”
    “啊?我认识?”
    ~
    下午,魏明回到图书馆的库本室,放下自己的包后就来到了隔壁的古籍库。
    在这里的基本都是些头发白的老学究,除了图书馆的人外,以中文系和历史系的人居多。
    吴小如教授既是中文系的,同时也在历史系授课,对文学史、古文献学、俗文学、戏曲学都有很深造诣。
    不过因为他教授的课程“中国戏曲史”“中国诗歌史”不是魏明感兴趣的,所以他和金开诚教授算是为数不多魏明没怎么光顾过的中文系教授。
    但因为吴小如教授是古籍库和库本室的常客,所以魏明跟他经常打照面,偶尔也会聊起文学史上的趣事。
    魏明是万万没想到,他竟然是吴玉如先生的长子,谁家父子这么取名的呀?大仲马小仲马咩?
    后来他想明白了,这两个名字其实都不是本名,吴小如教授给自己取这个名字大概是出于对父亲的崇拜吧。
    “吴教授,我这次从德国回来带了一些德国香肠,给您拿了两条,你尝尝啊。”魏明买了太多太多,送礼送了两天都没送完。
    “魏老师客气了,”正在看书的吴小如一愣,然后推辞道,“不过无功不受禄。”
    魏明:“实际上我是有事相求。”
    吴小如道:“那可以收,不过先说事,看我能不能办到。”
    吴教授学术成就很高,这种能沉下心搞学术的人都严谨,绝对不能先收礼再办事。
    魏明把自龚樰的事说了一下,虽然老魏那边也表示他跟启功也认识,不过估计也就是泛泛之交,而自己跟吴教授却是同事,所以还是选择了吴玉如。
    “我父亲现在年事已高,都八十多的人了,愿不愿意教人还不一定,我回去问问吧。”吴教授想着等自己得了准信儿再通知他。
    “也行,这香肠您拿着,出了这个门就得让图书馆那群同事瓜分了,我留不住的。”魏明塞给吴教授赶紧就跑了。
    晚上魏明就留在华侨公寓等吴小如的电话。
    约定明天下午五点在吴小如家见面,他家住北大中关村小区,也不远。
    魏明噔噔噔又出了门,许淑芬跟老魏嘀嘀咕咕:“估计是帮小雪的忙。”
    老魏则感慨:年轻真好啊~
    ~
    次日下午,魏明带着龚樰在某栋居民楼下见到了吴小如教授,吴教授看到龚樰着实有些意外,这可是当下最红的电影明星,他和夫人也被那部片子骗了好些眼泪。
    他和龚樰认识了一下,三人上楼。
    吴玉如先生今年已经八十有三,魏明不知道先生具体的生卒日期,不过他这个人看着虽然苍老,但不病态。
    老人喜欢笑,可能是在哏儿都生活太久导致的,说话还有点相声味儿。
    “昨儿吃了你们的香肠,确实美味,所以忙肯定要帮,能为了拍电影学习书法,这种态度就很好,不过我想先问问电影的背景和角色的身份。”玉如先生这是要针对性地施教啊。
    龚樰当即把《笔中情》的人物和故事简单讲了一下。
    “赵旭之?”听到男主角的名字吴玉如笑了笑,“莫非是取自赵孟頫、张旭和王羲之?”
    龚樰对剧本也有研究:“编剧应该是这个意图,不过男主角的经历主要还是取自王羲之,比如竹扇题字,东床快婿,还有喜欢大鹅这些。”
    “那你扮演的角色也就是郗璿了,女中仙笔,确实要写的一手好字这个角色才能立得住。”
    王羲之的妻子郗璿也是家学渊源的书法大家,传闻她的书法水平和家族中的男子相当,有“女中仙笔”之称。
    龚樰恭敬道:“正是。”
    吴玉如道:“你先写几个字看看基础,不会没基础吧?”
    魏明忙道:“龚樰同志的父亲是一名画师。”
    吴玉如稍微放心了一些,书画不分家,起码是经常接触笔墨的,如果连毛笔字都不会用,他宁愿再买两根肠补给人家。
    魏明当即就要从书包里把文房四宝拿出来,他自己带了家伙事儿的。
    不过吴小如打开一个房间,那里有书桌和笔墨纸砚,让龚樰在这里写即可。
    毕竟是大书法家的儿子,他也好这个,书房里挂着好些父子俩的作品,只不过两父子都不以“书法家”自称,写字,就图个喜欢。
    这点魏明也是如此,不指望成什么家,写写字自己赏心悦目,心情好就行。
    被两位大师盯着,龚樰稍微有些紧张,但实力还是发挥出来了,写了“笔中情”三个小楷字。
    写完后她乖巧站到一旁,目光恰好看到旁边一幅字,也是小楷,水平云泥之别,差着好几层境界。
    吴玉如先生倒是并没有说什么重话,他上上下下打量着龚樰的笔锋,问:“能学多久?”
    本来龚樰是想着一周后就回魔都,跟着剧组成员一起学习书法、礼仪这些东西。
    不过能遇到这样的大家名师,机会难得,她咬咬牙:“差不多下个月这个时候电影要开机,那时候我就必须要去魔都了。”
    “一个月,每天过来学一小时,回家练四五个小时,应该来得及。”
    龚樰道:“开机之后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才会拍书法部分。”
    她跟导演讨论过,等开机之后剧组仍会继续找老师教书法,先拍其他戏份,书法部分最后再拍,给几位主要演员充足的学习和提升时间。
    吴玉如笑道:“那来二十天即可,每天练三四个小时。”
    之后他又让儿子找几个贴出来。
    魏明忙跟上吴小如,小声问:“吴教授,我能不能跟着一起学啊。”
    “可以啊。”
    魏明又道:“那我是不是要准备一些束脩啊。”
    听吴作人讲,吴玉如先生不怎么卖字,日子过的还挺清苦的。
    吴小如摆摆手:“不必不必,我父亲并不缺吃短喝,退休工资好几十,有时候还能得到一些润笔,足矣。”
    魏明想说我刚赚了一百多万,可又有炫耀之嫌,见吴家这么多字帖,想必玉如先生也好这个,以后倒是可以寻摸寻摸这些东西送给老人家。
    过了一会儿吴小如夫人也买菜回来了,见到魏明和龚樰那叫一个激动,硬是要留他们在家里吃饭。
    这就是个几十平的两居室,格局跟平安叔家差不多,加上魏明两人,显得拥挤而热闹。
    老太太很爱看电影,现在特别迷南龚雪北朱琳,不住地打听龚樰新片的情况。
    她还问呢:“龚樰同志,你跟朱霖同志熟吗,前段时间《喜盈门》我也看了好几遍。”
    龚樰有些脸红,她撇了小魏一眼:“熟,我们是很好的朋友,昨天我还去她家里拜访了呢。”
    “我就说嘛,漂亮的人都爱跟漂亮的人玩。”老太太很热情,拉着龚樰说个不停,都忘了做饭,龚樰也跟她分享了朱霖最近的拍戏动态。
    于是魏明默默去厨房,熟练地系上围裙。
    “哎呀,小魏老师你住手,放着我来,你们两个抓紧学习,争取给我们贡献更多好电影。”
    学完书法吃了饭,魏明和龚樰回了北池子四合院,很多笔墨纸砚都放在这边了,今晚在这边住一宿,明天运一些去团结湖,然后还要去琉璃厂买点宣纸。
    每天几小时的练习,这玩意儿消耗量肯定不小,以前魏明每天顶多也就写半个小时。
    龚樰先是练了一会儿字,觉得手腕发酸了,这才坐下写信。
    “我给剧组写封信,说一下这边的情况,请求晚些去魔都。”
    去了魔都也是跟上影厂找的老师学习,现阶段上影厂不可能找得到比吴玉如更权威的魏晋书法老师。
    要不是老先生年岁太大,魏明都想建议上影厂把他请到魔都授课了。
    除了龚樰,两个男主角白龙马和唐僧也都有大量写书法的戏份。
    魏明从后面搂住雪姐:“万一开拍的时候你书法练的比男主角还强可就尴尬了。”
    龚樰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后来明白了:“你别这么说,人家肯定也在努力练习,再不济还可以切特写镜头,用手替。”
    接下来几天魏明和龚樰每天下午去吴小如教授家上课,魏明平时还要上班,日常练习的时间倒是不多,但也觉得非常受用。
    到了第五天,魏明让龚樰自己去学习,并帮自己请个假。
    因为云云要生了!
    这天魏明一家,梅文化一家齐聚妇产科,魏明是叫上小红一起来的,他们到的时候大家都到了,梅文化在外面急的团团转,这都推进去好几个小时了。
    过了一会儿就连彪子都闻讯赶来了,梅文化赶紧问他这个过来人。
    “燕子当时生了多久啊?”
    “进去没半小时就出来了,医生还说我闺女个子大,要不然更快。”
    魏明赶紧咳嗽。
    小梅听了就觉有些眩晕,云云都进去两个多钟头了。
    还是梅文化大嫂说话好使:“虽然我没生过,但我在我们医院见多了,推进去四五个小时都没生出来的都不稀奇。”
    魏明也道:“对,燕子是习武之人,体质特殊,生孩子头一个月还能上蹿下跳呢,咱不跟她比。”
    随后他又问许淑芬:“给大舅他们打电话了吗?”
    “没呢,急匆匆的早忘了。”
    魏明:“那我去邮电局打个长途说一声,让大舅、大姨他们如果可以就都来看看。”
    “明哥你等一下,我儿子的名字呢。”小梅拉住魏明,还真的准备了一个鼓鼓的红包,起码得好几百。
    魏明当即也拿出一个红包:“里面有名字,孩子生了再拆。”
    “好,好。”
    大概过了一个多钟头,魏明回来了,产房外面已经没人了,这是生啦?
    好不容易找到了病房,彪子小红他们几个在外面呢。
    看见魏明回来了,梅文化大嫂忙道:“舅舅来了,快让舅舅看看咱家梅长苏。”
    魏明进去后瞅了瞅文文静静的小梅长苏,但不敢抱,小孩子太软了,彪子家小凤凰他也是等满月后才敢抱的。
    梅大哥,梅大嫂还有梅妈妈对魏明起得这个名字都非常满意,魏明的铁杆书迷梅大嫂表示:“侄子的名字这么好听,将来我儿子可该怎么办啊?”
    魏明笑道:“嫂子,我都提前帮你想好了。”
    梅大嫂惊喜不已:“叫啥?”
    魏明:“梅长苏的弟弟,叫梅长海怎么样。”
    梅大嫂想了一下:“所以苏是江苏的苏,海是魔都的海?好名字啊!”
    魏明摇摇头:“想象力再放飞一下。”
    梅文化大哥梅胜利想了一下:“莫非是苏联的苏,中南……那个海!”
    见魏明微笑点头,两口子更喜欢这个名字了,恨不得现在就造个人出来把“梅长海”安他头上。
    只有梅和平(梅爸爸)嘀嘀咕咕,“长海儿,怎么听着这么像我们老家的二傻子啊~”
    而且他对“梅长苏”这个名字也不太满意,觉得有一股子小资味儿,不符合他们军人世家的硬派作风。
    其实他也想了好几个,“梅军舰”“梅东风”还有“梅原子”,多霸气啊。
    可惜势单力孤,就连两个儿子都站在自己对立面,只能听这个青年文豪的。
    母子需要休息,暂时留下婆婆妈妈照顾,小梅也跟着出来了。
    然后魏明递给他一个红包。
    “大哥你这是干啥?”
    魏明:“我还能真靠起名赚钱啊,小外甥出生了我这个当舅的肯定要表示表示的。”
    “哎呀,这多不好意思啊。”小梅接过之后看了一下,惊喜不已,竟然是一沓美钞,一张一百,起码上千了!
    这么多外汇他都拿不出来,这笔钱足够去友谊商店给云云买很多高档补品了。
    “大哥,你这~”梅文化非常不好意思,“我之前给你的红包你给我吧,我再给你包个大的。”
    魏明摆摆手,另一只手掏出那个红包:“还得多大啊,这厚度应该不到一百张,我猜是八百八十八对吧。”
    然而当他打开红包,看到里面整整齐齐的一分钱时,魏明:“靠,八块八毛八啊!这一分钱现在都停发了吧~”
    “什么,八块八毛八!”彪子在一旁煽风点火道,“你起码塞点毛票啊,小梅你可太不当人了,哪找这么好的大舅哥啊!”
    “哥,亲哥,我就是开个小玩笑,我错了。”小梅赶紧诚恳认错。
    魏明其实都已经原谅他了,不过彪子不依不饶:“认错有用的话还要公安干什么,小梅你简直太过分了,兄弟对你很失望!”
    梅文化忙道:“这样,下周末法国有个艺术家来咱们这里开演唱会,内场票,大哥你开口,要多少我弄多少!”
    彪子:“啥艺术家啊?别是什么混子吧。”
    小梅跑掉了,过了一会儿他回来道:“我问了问我妈,那人叫让·米歇尔·雅尔,据她说在国外很有名,跟明哥一样,是个大音乐家。”
    一听这个名字,魏明来了兴趣:“行,到时候你安排吧,我朋友可多。”
    彪子也开心地笑了,这个朋友肯定包括自己吧。
    因为是顺产,而且没有其他症状,云云第三天就出院了,就这还是梅家走了些关系,要不然第二天就得出来。
    龚樰等云云出院后特意去看望了一下,也是巧了,燕子和云云生孩子都是龚樰在京城,朱霖不在。
    这天魏明大舅和大姨也到了燕京,龙小洋这次没来,跟他爸看着家里的饲料厂呢。
    魏明还说让大舅住自己那里呢,让他们在北池子四合院凑合凑合。
    结果小梅说不用:“我也买了一套四合院,虽然还没拾掇,但住着也不赖。”
    彪子急了:“多大的四合院啊?”
    “就两百多平的一进院子。”
    见明哥和小梅都积极置产,手里有些闲钱的彪子也动了这个心思,这年头没两套房子都不好意思跟他们打招呼了。
    时间进入11月份,在法国人来之前,一篇来自英国人的报道引起了新华社的注意。
    新华社不仅自己外派记者,同时也会关注全球其他媒体的最新动态,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纸媒,有时候也会转载国外热门文章。
    《泰晤士报》是英国数一数二的大报,和《卫报》《每日电讯报》并称“英国三大报”,也是三大里面创刊最早的,1785年创刊面世。
    1785年,乾隆还硬朗着呢。
    这篇被《泰晤士报》放在头版头条,标题加粗加大的文章叫《光辉岁月——记一个斗士的六十年!》,讲的是南非民族斗士纳尔逊·曼德拉的人生经历。
    为了反抗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曼德拉被当局关在一座孤岛监狱里,过着非人般的生活。
    这个人,这个事新华社也知道,国际上很多官方的民间的媒体都知道,此前也有过报道,所以并不稀奇。
    顶多就是这篇文章写得比较好一些,资料详尽一些,极具煽动性。
    真正让新华社对这条新闻特别关注的是文章的作者——mr.why。
    要说魏明老师如今在国际上也是有一号的,而且他这个笔名这么独特,应该没人会故意跟他取相同的笔名吧?
    而且从文章内容来看,这个作者刚刚参加了法兰克福书展,经历也对得上。
    可要说这是魏明本人写的,可为什么作者后面没有译者名字呢。
    像《泰晤士报》这种大报,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啊。
    除非,除非这篇文章就没有译者!
    不少熟悉魏明的人都知道魏明英语说的还不错,但听说和读写还差着一些难度呢,更何况还能把文章写得这么有力量。
    尤其那句“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在肤色斗争中”,哪怕不相干的其他肤色人种看到了都对这个叫“曼德拉”的家伙肃然起敬。
    新华社立即去了电报询问这个“mr.why”是他们中国的那位吗,另外还想问一下转载的问题。
    当他们注意到的时候,这篇文章在英国已经发布三天了,而且在欧美世界引发了不小的讨论。
    很多英属国家和地区看到老大这个态度,纷纷转载,或者发文支持曼德拉,抨击南非当局。
    一时间国际上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讨论声越来越大,“曼德拉”这个名字也名声大涨。
    选择英国媒体算是选对了,英国跟南非白人统治阶级是世仇,有国际著名作家带头为黑人兄弟发声,他们当然乐得多多推广。
    甚至就连香港的《明报》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名字那里写的是“魏明(mr.why)”,他们还问了一下香港的新华分社,有没有魏明的中文原稿,如果有的话省得翻译了。
    结果被告知没有“我们都没有,自己翻吧~”
    《明报》老老实实自己翻了,而新华社机灵,直接联系上魏明,请他自己翻,翻好了《人民日报》的版面给他留着~
    ……
    (今天保底~)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1021/6068977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