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未雨绸缪
推荐阅读:桃运通天、被师弟炼成傀儡后我无敌了、篮坛活菩萨、混子的挽歌、我的绝美总裁老婆、网游之三国狂想、渺月何时掇(大学校园)、问道红尘、丹朱、黄金遁、
第694章 未雨绸缪
王老汉闻言,身形略显萧索。
儿子心中的苦闷与不理解已经积蓄很多年了,对此他也理解。
生活在和平年代,连饥饿都很少体会过的孩子,你如何能强求他们懂得自己这一代人经历过的苦痛。
缓缓起身,走到老槐树下的石凳旁坐下。
树皮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刚到辽东时,也是这般抚摸着荒芜滩涂上稀稀拉拉的荆棘。
那时的他也就只有儿子这么大,整个人饿的皮包骨头,如果不是陛下仁善,哪有今日这番光景。
自从那时起,他就知道,陛下的恩情,他这一辈子都偿还不清。
陛下是个伟人,这些年通过官府的公告、报刊和村子里一些小吏的教育,他知道陛下都干下了多大的事业。
陛下拯救了几千万个和他一样的贫苦百姓,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这其中,他们桃沟也付出了不少、牺牲了不少,一些村民不自觉的会有意见。
因为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平白无故要承受起物资短缺的窘境,大半的劳动成果甚至都要拨付出去。
但他从未抱怨过。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是那几千万人中的一员,他也希望得到陛下的拯救。
他有如今的生活,并不只是他的努力,更多的是他的幸运。
幸运的早早遇上了陛下,幸运的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这些年,官府的教育和宣传从未停止过。
但是曾经令他们信服无比的那些真理,放在他的子孙辈身上,却失去了那“无往不利”的影响力。
就如他的儿子,也知道以国为重和牺牲小我。
但当涉及到攸关自身较大利益的问题时,也不自觉的会退缩。
他们懂得很多。
懂得“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等这些大道理。
懂得如何争取利益、顾全自身。
但是,王老汉总觉得他们缺了些什么。
然而,他也清楚,自己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行加诸在子女身上,因此他只能摸了摸老槐树皲裂的树皮。
“大狗,你知道正常情况下一颗老槐树要生长到这么粗,需要多久吗?”
王大狗在发泄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委屈后,也觉得自己说的有些过分,不禁恢复了恭敬的语气,说道:“至少两三百年吧,应该。”
王老汉轻轻的在槐树上扣下一块碎屑。
“这棵树,只长了二十年。”
王大狗点头道:“我知道,是因为陛下,父亲您和我说过多少年了。”
王老汉轻轻的摇了摇头:“你没听懂我的意思。”
目光轻轻扫过远处的肥沃的黑土地,不少百姓正在田地间收割着小麦:“以前咱们村的耕地可不是黑土地,而是盐碱地。”
“若是失去了陛下的支持,咱们村的耕地不说恢复盐碱地,产粮也会减少大半。”
“到时,你觉得我们村,还能这么舒服的生活下去吗?”
王大狗闻言,顿时犹如雷击。
“父亲,您的意思是。”
“陛下是对的。陛下想要做的事,没人能够阻止。”
“即便陛下不忍,几十年后,若是陛下……桃沟终究会恢复成穷乡僻壤。”
王老汉从桃沟建立之初便生活于此,他对于此地的情况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水源充足,周围群山环绕也不用担心战乱和天灾等问题。
但前提是有这片黑土地可以耕种。
一旦没了这片耕地,桃沟根本养不活多少人。
“陛下仁善,现在搬迁,虽然多半是出于更高层面对于大局的考量,对于我们从长久而言,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晚搬不如早搬,一步到位,陛下绝对不会亏待我们的。”
时代是一个轮回,其实这并不是王老汉第一次经历搬迁了。
此前有数次,村子号召村民搬迁至中原和南方等地,回归原本的家乡。
他也是感觉故土难离、担心家中孩子还小,所以未曾报名。
现在看来,当初的迟疑,只能换来一时的安稳,反而导致了现今更加艰难的选择。
王老汉的一番话,完全颠覆了王大狗的认识,他只觉得脑中一片混沌,不自觉的开始梳理起了这其中的道理。
此时的他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父亲,懂的道理竟然比上过几年学堂的他还要深奥。
“父亲,那您的意思是。”王大狗虚心的请教道。
“去找村长谈了谈,说一下家中的情况。了解一下相关的补贴、福利、赔偿标准,最关键的是对于你媳妇和小婉的保障问题。”
“这些官府应该都会有所考量,如果没有考量,那就尽力争取。直到争取到一个你和大部分村民都能接受的条件,尽快搬。”
“这种事情,宜早不宜迟。”
“咱们身后可没有其他的官员可以撑腰,除非你有被官府针对的心理准备,否则的话,永远不要当出头鸟,配合就行。”
王大狗闻言,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父亲你果然厉害!怪不得村长总是说当初如果不是你主动辞让,他那个村长的位置就是你的,你不当官真是可惜了。”
王老汉笑着摇摇头道:“混小子。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要么就得丢了良心,要么就得承受的起全村人的重责。”
“老曾虽然脑子有时不太灵光,但是论起魄力,却比我强得多。”
王大狗咧嘴一笑:“这倒是。要是让父亲您去干这个事,估计都抹不开脸。”
他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吃了亏都不吱声的主。
虽然因此受了些苦,但人缘和口碑很好,极受村民尊敬,甚至连县里都没少表彰奖励。
但奖励的那些东西都被他捐给村里了。
对于父亲的这种精神,他很钦佩,但却做不到。
“对了,你这两天趁早去趟县里,找西街铁匠铺的老张,去打辆好一点的马车,到时记得提我的名,喊张叔,让他帮忙上心些。”
“接下来很可能要长期在外,你媳妇和小婉受不得颠簸,好一点的马车能少受不少罪。”
(本章完)
王老汉闻言,身形略显萧索。
儿子心中的苦闷与不理解已经积蓄很多年了,对此他也理解。
生活在和平年代,连饥饿都很少体会过的孩子,你如何能强求他们懂得自己这一代人经历过的苦痛。
缓缓起身,走到老槐树下的石凳旁坐下。
树皮粗糙的触感从掌心传来,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刚到辽东时,也是这般抚摸着荒芜滩涂上稀稀拉拉的荆棘。
那时的他也就只有儿子这么大,整个人饿的皮包骨头,如果不是陛下仁善,哪有今日这番光景。
自从那时起,他就知道,陛下的恩情,他这一辈子都偿还不清。
陛下是个伟人,这些年通过官府的公告、报刊和村子里一些小吏的教育,他知道陛下都干下了多大的事业。
陛下拯救了几千万个和他一样的贫苦百姓,让他们有饭吃、有衣穿,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这其中,他们桃沟也付出了不少、牺牲了不少,一些村民不自觉的会有意见。
因为一群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他们平白无故要承受起物资短缺的窘境,大半的劳动成果甚至都要拨付出去。
但他从未抱怨过。
因为他知道,如果他是那几千万人中的一员,他也希望得到陛下的拯救。
他有如今的生活,并不只是他的努力,更多的是他的幸运。
幸运的早早遇上了陛下,幸运的拥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后盾。
这些年,官府的教育和宣传从未停止过。
但是曾经令他们信服无比的那些真理,放在他的子孙辈身上,却失去了那“无往不利”的影响力。
就如他的儿子,也知道以国为重和牺牲小我。
但当涉及到攸关自身较大利益的问题时,也不自觉的会退缩。
他们懂得很多。
懂得“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等这些大道理。
懂得如何争取利益、顾全自身。
但是,王老汉总觉得他们缺了些什么。
然而,他也清楚,自己不应该将自己的意志强行加诸在子女身上,因此他只能摸了摸老槐树皲裂的树皮。
“大狗,你知道正常情况下一颗老槐树要生长到这么粗,需要多久吗?”
王大狗在发泄了自己多年以来的委屈后,也觉得自己说的有些过分,不禁恢复了恭敬的语气,说道:“至少两三百年吧,应该。”
王老汉轻轻的在槐树上扣下一块碎屑。
“这棵树,只长了二十年。”
王大狗点头道:“我知道,是因为陛下,父亲您和我说过多少年了。”
王老汉轻轻的摇了摇头:“你没听懂我的意思。”
目光轻轻扫过远处的肥沃的黑土地,不少百姓正在田地间收割着小麦:“以前咱们村的耕地可不是黑土地,而是盐碱地。”
“若是失去了陛下的支持,咱们村的耕地不说恢复盐碱地,产粮也会减少大半。”
“到时,你觉得我们村,还能这么舒服的生活下去吗?”
王大狗闻言,顿时犹如雷击。
“父亲,您的意思是。”
“陛下是对的。陛下想要做的事,没人能够阻止。”
“即便陛下不忍,几十年后,若是陛下……桃沟终究会恢复成穷乡僻壤。”
王老汉从桃沟建立之初便生活于此,他对于此地的情况再清楚不过了。
虽然水源充足,周围群山环绕也不用担心战乱和天灾等问题。
但前提是有这片黑土地可以耕种。
一旦没了这片耕地,桃沟根本养不活多少人。
“陛下仁善,现在搬迁,虽然多半是出于更高层面对于大局的考量,对于我们从长久而言,其实也是一件好事。”
“晚搬不如早搬,一步到位,陛下绝对不会亏待我们的。”
时代是一个轮回,其实这并不是王老汉第一次经历搬迁了。
此前有数次,村子号召村民搬迁至中原和南方等地,回归原本的家乡。
他也是感觉故土难离、担心家中孩子还小,所以未曾报名。
现在看来,当初的迟疑,只能换来一时的安稳,反而导致了现今更加艰难的选择。
王老汉的一番话,完全颠覆了王大狗的认识,他只觉得脑中一片混沌,不自觉的开始梳理起了这其中的道理。
此时的他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读过多少书的父亲,懂的道理竟然比上过几年学堂的他还要深奥。
“父亲,那您的意思是。”王大狗虚心的请教道。
“去找村长谈了谈,说一下家中的情况。了解一下相关的补贴、福利、赔偿标准,最关键的是对于你媳妇和小婉的保障问题。”
“这些官府应该都会有所考量,如果没有考量,那就尽力争取。直到争取到一个你和大部分村民都能接受的条件,尽快搬。”
“这种事情,宜早不宜迟。”
“咱们身后可没有其他的官员可以撑腰,除非你有被官府针对的心理准备,否则的话,永远不要当出头鸟,配合就行。”
王大狗闻言,恍然大悟,不禁赞叹道:“父亲你果然厉害!怪不得村长总是说当初如果不是你主动辞让,他那个村长的位置就是你的,你不当官真是可惜了。”
王老汉笑着摇摇头道:“混小子。官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要么就得丢了良心,要么就得承受的起全村人的重责。”
“老曾虽然脑子有时不太灵光,但是论起魄力,却比我强得多。”
王大狗咧嘴一笑:“这倒是。要是让父亲您去干这个事,估计都抹不开脸。”
他爹可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实人,吃了亏都不吱声的主。
虽然因此受了些苦,但人缘和口碑很好,极受村民尊敬,甚至连县里都没少表彰奖励。
但奖励的那些东西都被他捐给村里了。
对于父亲的这种精神,他很钦佩,但却做不到。
“对了,你这两天趁早去趟县里,找西街铁匠铺的老张,去打辆好一点的马车,到时记得提我的名,喊张叔,让他帮忙上心些。”
“接下来很可能要长期在外,你媳妇和小婉受不得颠簸,好一点的马车能少受不少罪。”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1386/5727055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