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8章 带头发疯
推荐阅读:魔王大人,勇者他又招了、不是游戏吗?怎么你们真修仙啊!、投喂顶级兽人后,我被全星际团宠、修仙弃徒,回乡种田唱歌、守序暴君、日夜游神、我在西游做神仙、红楼之扶摇河山、帝国王权、仗剑独行斩鬼神、
第1778章 带头发疯
“从‘虚幻之爱’开始到‘航行’结束,情绪在旋律、歌词和演唱之中完成一次蜕变与成长,一个完美闭环。
一次自我探索,一次回归初心,一次破茧重生。
安森-伍德完完全全专注自己,在离别和伤痕、分离和孤独之中重新找到自己,再次踏上人生旅途。
一切的一切,最后迎来‘黎明破晓’的时刻。
难怪!
难怪专辑如此命名,难怪‘向日葵’没有正式收录,而是以隐藏曲目的方式出现。
‘向日葵’像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也如同一个璀璨的未来,它可以成为‘航行’的下一步,但安森拒绝了,专辑只是在‘航行’止步,把‘向日葵’传递出来的曙光放在外面,静静享受黎明破晓前蓝色时刻的静谧。
如果把安森的整张专辑想象为一次午夜公路旅行,在夜深人静时刻出发,在黎明破晓时分抵达大海,静静地坐在驾驶座里登顶朝阳喷薄而出的刹那,歌曲的情感脉络轻而易举能够触碰到内心柔软。
毋庸置疑,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专辑之一。
不仅完整而且流畅,浑然一体地在情感的隐秘和流露之间来回摇摆,同时又具备正面直击的冲击力,当整张专辑播放完毕的时候,遗留在脑海里的激荡层层迭迭连绵不绝,在意识到之前,已经沦陷。
即使放在新世纪千禧年以来的坐标里,‘黎明破晓’也能够在巅峰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盛夏午夜’全凭直觉和天赋横冲直撞的青春洋溢到这里,安森-伍德展现他作为一名创作者的成长与成熟,对音乐的理解、对创作的理解,一个艺术人格正在渐渐成型,这才是最值得称赞的部分。
因为这让我开始期待安森-伍德的下一步。”
赞誉。
而且,不仅仅是普通赞誉而已,狂热、激情、澎湃,仅仅通过文字也能够深深感受到情绪的汹涌。
当然,一百分的评价也是响当当的证明,在2004年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横空出世,荣膺年度最佳。
“滚石”,毫无保留。
一小部分音乐爱好者可能并不买账,因为“滚石”这些年权威地位一直在下降,渐渐往流行趋势靠拢不是核心问题,令人失望但可以理解并且并非全部都是坏事,真正的灾难还是娱乐至死的八卦新闻越来越多,导致杂志丢掉自身专业的品牌形象,即使是一百分赞誉,也没有了早些年的冲击和震撼。
反正,屡见不鲜。
不过,这次稍稍不同,“滚石”不是唯一一家。
就在“黎明破晓”发行上市的第一天,专业乐评人的目光蜂拥而至,当时“盛夏午夜”低调发行,悄无声息,华纳唱片也没有按照惯例提前派送专辑给专业乐评人,邀请他们提前试听、评论、给予推广;但这次,“黎明破晓”的待遇截然不同,乐评人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加入这场提前试听的狂欢里。
毫无疑问地,华纳唱片展现自己的野心。
第一批乐评就迎来井喷,足足四十七篇乐评全面登场,令人应接不暇,赞誉一波接着一波汹涌而至。
“曼妙而哀伤,轻盈却深刻。安森-伍德在‘黎明破晓’里流露出些许真诚与脆弱,允许听众进入他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窥探那个神秘而幽深的宇宙,难以置信的是,他确实能够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柔软。”
“流行。摇滚。民谣。爵士。嘻哈。安森-伍德在自己这张专辑里展开探索,不同元素不同质感碰撞在一起,却完全没有预期之中的混乱和嘈杂,反而在喧嚣之中找到内心的坚韧与安静,宛若涓涓细流穿过丛林一般,他正在创造自己的艺术人格。”
“一切返璞归真,安森-伍德试图探索自己的声音——他完成一项出色的工作。”
“也许人们并不赞同,但在这张专辑里,我听到了安森-伍德的野心,一种和八月三十一日乐队彻底割裂并且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的野心,一种在不同音乐类型里寻找自己声音的野心;但真正令人赞叹的是,他在旋律与歌词的碰撞之中找到了化学反应的沸点。”
“旋律的曼妙动人无疑是一大亮点,安森-伍德真的太擅长写旋律了,和弦的碰撞总是能够令人沉醉;但真正令人沉溺沦陷的却是歌词,安森-伍德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诗意和潇洒为这张专辑赋予了灵魂。”
“十首歌,将近四十分钟的漫游,安森-伍德在瓶标签和音乐才子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呼吸的空间。”
“当人人都在讨论安森-伍德的时候,他却在名利、金钱、家园、记忆里寻找自己,‘黎明破晓’绝对不止是一张个人专辑而已。”
“当‘向日葵’将期待值推向全新高峰的时候。安森-伍德毫无畏惧的一个转身,带来一张毫无关系的专辑,并且丢下一枚重磅,静静地看着我们惊慌失措,这毫无疑问是2004年最有趣也最好玩的一幕。”
“‘盛夏午夜’是狂奔,情绪的宣泄与释放;‘黎明破晓’则是漫游,在自我思绪里迷失方向惬意地徜徉漂泊,安森-伍德在音乐的世界里塑造出一个截然不同却又格外真实的自我,令人忍不住想要窥探更多。”
“年度最佳!”
好评,好评,还是好评。
一百分。九十九分。又是一百分。又是九十九分。
清一色地,众口一致,全面爆发。
精彩,一波接着一波,强势刷屏,仅仅只是翻阅这些专业乐评人的评论也演变为一种派对,全新的狂欢模式,肾上腺素持续不断地井喷,一个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忍不住惊叹这一波狂潮没有尽头。
那些专业乐评人集体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切入视角稍稍不同,也许每个人的直观感受也不太一样,但这恰恰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艺术的魅力,如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将回响和反馈留给每一位欣赏者,等待艺术和灵魂的碰撞,此时此刻也成为集体见证艺术发生的重要时刻。
最高分一百分,最低分九十八分,专业乐评人达成高度一致,相差无几,但比起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来说,在分数背后的那些文字才是真正带有温度的交流,如同乐评人和安森在不同频道的对话一般。
最终,“黎明破晓”的媒体综评定格在九十九分,距离满分只有一步之遥,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专辑,以横扫千军的姿态登陆市场,甚至掀起比“盛夏午夜”更加疯狂更加强烈的浪潮,全面铺陈。
(本章完)
“从‘虚幻之爱’开始到‘航行’结束,情绪在旋律、歌词和演唱之中完成一次蜕变与成长,一个完美闭环。
一次自我探索,一次回归初心,一次破茧重生。
安森-伍德完完全全专注自己,在离别和伤痕、分离和孤独之中重新找到自己,再次踏上人生旅途。
一切的一切,最后迎来‘黎明破晓’的时刻。
难怪!
难怪专辑如此命名,难怪‘向日葵’没有正式收录,而是以隐藏曲目的方式出现。
‘向日葵’像是一个美丽的意外,也如同一个璀璨的未来,它可以成为‘航行’的下一步,但安森拒绝了,专辑只是在‘航行’止步,把‘向日葵’传递出来的曙光放在外面,静静享受黎明破晓前蓝色时刻的静谧。
如果把安森的整张专辑想象为一次午夜公路旅行,在夜深人静时刻出发,在黎明破晓时分抵达大海,静静地坐在驾驶座里登顶朝阳喷薄而出的刹那,歌曲的情感脉络轻而易举能够触碰到内心柔软。
毋庸置疑,这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出色的专辑之一。
不仅完整而且流畅,浑然一体地在情感的隐秘和流露之间来回摇摆,同时又具备正面直击的冲击力,当整张专辑播放完毕的时候,遗留在脑海里的激荡层层迭迭连绵不绝,在意识到之前,已经沦陷。
即使放在新世纪千禧年以来的坐标里,‘黎明破晓’也能够在巅峰位置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从‘盛夏午夜’全凭直觉和天赋横冲直撞的青春洋溢到这里,安森-伍德展现他作为一名创作者的成长与成熟,对音乐的理解、对创作的理解,一个艺术人格正在渐渐成型,这才是最值得称赞的部分。
因为这让我开始期待安森-伍德的下一步。”
赞誉。
而且,不仅仅是普通赞誉而已,狂热、激情、澎湃,仅仅通过文字也能够深深感受到情绪的汹涌。
当然,一百分的评价也是响当当的证明,在2004年已经接近尾声的情况下横空出世,荣膺年度最佳。
“滚石”,毫无保留。
一小部分音乐爱好者可能并不买账,因为“滚石”这些年权威地位一直在下降,渐渐往流行趋势靠拢不是核心问题,令人失望但可以理解并且并非全部都是坏事,真正的灾难还是娱乐至死的八卦新闻越来越多,导致杂志丢掉自身专业的品牌形象,即使是一百分赞誉,也没有了早些年的冲击和震撼。
反正,屡见不鲜。
不过,这次稍稍不同,“滚石”不是唯一一家。
就在“黎明破晓”发行上市的第一天,专业乐评人的目光蜂拥而至,当时“盛夏午夜”低调发行,悄无声息,华纳唱片也没有按照惯例提前派送专辑给专业乐评人,邀请他们提前试听、评论、给予推广;但这次,“黎明破晓”的待遇截然不同,乐评人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加入这场提前试听的狂欢里。
毫无疑问地,华纳唱片展现自己的野心。
第一批乐评就迎来井喷,足足四十七篇乐评全面登场,令人应接不暇,赞誉一波接着一波汹涌而至。
“曼妙而哀伤,轻盈却深刻。安森-伍德在‘黎明破晓’里流露出些许真诚与脆弱,允许听众进入他的世界里,小心翼翼地窥探那个神秘而幽深的宇宙,难以置信的是,他确实能够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柔软。”
“流行。摇滚。民谣。爵士。嘻哈。安森-伍德在自己这张专辑里展开探索,不同元素不同质感碰撞在一起,却完全没有预期之中的混乱和嘈杂,反而在喧嚣之中找到内心的坚韧与安静,宛若涓涓细流穿过丛林一般,他正在创造自己的艺术人格。”
“一切返璞归真,安森-伍德试图探索自己的声音——他完成一项出色的工作。”
“也许人们并不赞同,但在这张专辑里,我听到了安森-伍德的野心,一种和八月三十一日乐队彻底割裂并且探索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的野心,一种在不同音乐类型里寻找自己声音的野心;但真正令人赞叹的是,他在旋律与歌词的碰撞之中找到了化学反应的沸点。”
“旋律的曼妙动人无疑是一大亮点,安森-伍德真的太擅长写旋律了,和弦的碰撞总是能够令人沉醉;但真正令人沉溺沦陷的却是歌词,安森-伍德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诗意和潇洒为这张专辑赋予了灵魂。”
“十首歌,将近四十分钟的漫游,安森-伍德在瓶标签和音乐才子之间的缝隙里找到了呼吸的空间。”
“当人人都在讨论安森-伍德的时候,他却在名利、金钱、家园、记忆里寻找自己,‘黎明破晓’绝对不止是一张个人专辑而已。”
“当‘向日葵’将期待值推向全新高峰的时候。安森-伍德毫无畏惧的一个转身,带来一张毫无关系的专辑,并且丢下一枚重磅,静静地看着我们惊慌失措,这毫无疑问是2004年最有趣也最好玩的一幕。”
“‘盛夏午夜’是狂奔,情绪的宣泄与释放;‘黎明破晓’则是漫游,在自我思绪里迷失方向惬意地徜徉漂泊,安森-伍德在音乐的世界里塑造出一个截然不同却又格外真实的自我,令人忍不住想要窥探更多。”
“年度最佳!”
好评,好评,还是好评。
一百分。九十九分。又是一百分。又是九十九分。
清一色地,众口一致,全面爆发。
精彩,一波接着一波,强势刷屏,仅仅只是翻阅这些专业乐评人的评论也演变为一种派对,全新的狂欢模式,肾上腺素持续不断地井喷,一个个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忍不住惊叹这一波狂潮没有尽头。
那些专业乐评人集体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切入视角稍稍不同,也许每个人的直观感受也不太一样,但这恰恰是音乐的魅力也是艺术的魅力,如同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般,将回响和反馈留给每一位欣赏者,等待艺术和灵魂的碰撞,此时此刻也成为集体见证艺术发生的重要时刻。
最高分一百分,最低分九十八分,专业乐评人达成高度一致,相差无几,但比起这些冷冰冰的数字来说,在分数背后的那些文字才是真正带有温度的交流,如同乐评人和安森在不同频道的对话一般。
最终,“黎明破晓”的媒体综评定格在九十九分,距离满分只有一步之遥,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年评分最高的专辑,以横扫千军的姿态登陆市场,甚至掀起比“盛夏午夜”更加疯狂更加强烈的浪潮,全面铺陈。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1676/5933759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