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40章 设立內阁,群相併治

第340章 设立內阁,群相併治

推荐阅读:家父吕奉先榷香令LOL:红温型中单,整顿LPLZ世代大陆落魄药女养家日常我,落难王子,打钱说好上单教学,你世界赛打素材?惊!天降老公竟是首富郡主不可以登基吗?重生后,心机殿下被我娇养了

    第340章 设立內阁,群相併治
    “既是娘娘发问,臣自是不能不答。”
    “请娘娘试问之!”
    呵……
    袁瑛转过头来,凤目中带著探究。
    “以卿之才,运筹帷幄不输张子房,治国理政不亚萧何,统兵才能又可比肩淮阴。”
    “何以却会甘居於人下,为陛下效忠?”
    李翊闻言轻笑。
    难怪袁瑛说她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
    毕竟这问题太敏感了。
    之前刘备虽然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但那毕竟是两人私下的对话。
    何况问话之人是刘备。
    但凡是第三个人问,这个问题都显得无比敏感。
    “阿姊……”
    袁莹察觉到了话题的敏感性,轻轻推搡了一下姊姊。
    似乎在提醒她,不要为难李翊。
    李翊却一伸手,示意袁莹,仿佛再说无妨。
    “不瞒娘娘,这个问题早在月前陛下也曾问过臣下。”
    “那丞相是如何回答的?本宫倒真有几分好奇。”
    袁瑛凤目微睁,凝视著李翊。
    所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同样的问题面对不同的人,李翊的答案也不一样。
    他並未著急回答,只是轻轻捋了捋頷下鬍鬚,然后轻笑著问道:
    “娘娘可曾听过高祖与韩信之论兵?”
    “高祖曾问韩信,自己能將多少兵。”
    “韩信答曰,『陛下不过能將十万兵,而臣多多益善』。”
    “高祖便问,『既然卿之统兵远胜於朕,何以为朕效力?』”
    “韩信答曰,『陛下虽不善將兵,但善將將』。”
    “韩信虽能统兵,但御人之术不如高祖,故为其效力也。”
    袁瑛一挑眉,插嘴道:
    “丞相这是在自比韩信么?”
    “可韩信终究不諳『將將』之道,落得未央宫之祸。”
    “而卿非但善於统兵,也善將將。”
    说著,她指向车窗外隱约可见的工坊轮廓。
    “那纸坊中的匠人各司其职,令行禁止,这岂非『善將將』之能乎?”
    车厢內烛火摇曳,映得李翊面容半明半暗。
    他忽然反问:
    “娘娘以为,当皇帝就一定好,而为臣就一定不好么?”
    “自然。”
    袁瑛不假思索,“九五之尊谁人不慕?纵使丞相位极人臣,终究……”
    她似乎意识到自己说的有些过火,乃噤声闭嘴。。
    “终究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李翊接过话头,却不见恼色。
    “孝景帝遭梁王怨懟,孝武帝晚年巫蛊之祸,更不必说少帝、质帝……”
    “帝王家的事,翊为臣子,不该多言。”
    “臣但求做好分內之事耳。”
    袁瑛纤指倏地收紧裙裾:
    “丞相举得终究是个例,可不得善终的权臣更甚!”
    “霍光族诛,王莽分尸。”
    “若照丞相的说法,岂非不做皇帝,不入官场是最好的?”
    “……呵呵,若不为此,恐为其辈所欺也,同样不得善终。”
    袁瑛一怔,被李翊这么一说,她突然感到人世怎么如此艰难。
    都已经做到皇帝之位,丞相之位了,都还会有这么多的烦恼吗?
    她想著,如此看来,岂非做平头百姓是最好的。
    至少他们每天只忧虑一件事,那就是吃饱饭。
    而皇帝与丞相要烦恼的事就太多了。
    怪不得自古皇帝大多短命呢。
    “丞相,你与本宫说了这么多。”
    “却还未正面回答本宫的问题。”
    “本宫很想得到一个答案。”
    烛光在李翊眼中跳动,他再次反问道:
    “那臣便斗胆再问娘娘一个问题。”
    “陛下是因乃大汉天子,我们方才听其命令。”
    “还是因我们听其命令,陛下方为大汉天子?”
    这……
    袁瑛一怔,“自然是因为陛下是大汉天子。”
    “向者,陛下为齐王时,不过御齐国之民。”
    “今为汉家天子,便是万民之主,可御天下子民。”
    “……既然如此,那魏吴之民,为何不奉詔?”
    “难道他们不是汉朝子民吗?”
    “之前陛下为齐王时,我等又可曾少效半分忠心?”
    车帘忽被夜风吹起,几片落叶捲入车內。
    袁瑛望著其中一片枯叶在案几上打转,朱唇微启却无言以对。
    李翊轻轻拾起落叶置於掌心:
    “当年涿郡卖履舍郎,今坐未央宫汉家天子。”
    “这其间差別……”
    他吹落叶至半空,“不过是为了共同的志向,而为之效死罢了。”
    袁瑛猛地抬头,却见李翊已恢復恭谨姿態,仿佛方才锐利言辞皆是幻听。
    她很想顺势继续问下去,那你李翊这么捨命,志向到底是什么呢?
    可犹豫一下,到底没能问出口。
    她知道已无继续问下去的必要了。
    因为像他这样的人,早晚会去做,也一定会去做的。
    自己只需要拭目以待就可以了。
    “看来娘娘已明臣意。”
    他拱手微笑,“前方便是宫门,臣就不復多言了。”
    当马车停在丹墀前时,袁瑛忽然按住李翊欲掀车帘的手。
    “今日之言……”
    “不过是臣与娘娘品评史册。”
    李翊低头,將一方迭好的雪纸塞入她手中。
    “此乃纸坊產出的最新白纸,比绢帛更宜书写。”
    “娘娘若有所悟,不妨录之。”
    袁瑛接过,望著手上白纸,旋即郑重其事地说道:
    “丞相今日之善言,本宫铭记於心。”
    ……
    夜风微凉,丞相府內灯火未熄。
    袁莹望著袁瑛的马车消失在宫门方向,转身蹙眉道:
    “夫君,方才那些话,实在危险。”
    “即便她是妾身的姐姐,也不该多言。”
    “须知您现在是丞相,有千万双眼睛盯著。”
    “或许只是无心的一句话,但被有心之人利用,便可能大做文章。”
    “夫君一向谨慎,今日又何必多言呢?”
    李翊闻言一笑,拉她入自己腿上坐下。
    “莹儿看来成长了,居然还能有这般觉悟。”
    “只是……”
    话锋一转,李翊看向李治,目光深远。
    “有些道理,早明白比晚明白好。”
    这时,一直站在廊下的李治走了过来,仰头问道:
    “父亲是在考校孩儿吗?”
    李翊伸手抚了抚他的发顶,眼中带著几分期许:
    “適才汝亦在现场,可听懂了什么?”
    李翊这也是想试试李治的成长成果。
    距离当初的少不更事,擅救钦犯,顶撞自己,已经过去三年了。
    这三年间,李治一直跟隨李翊在衙署里听政。
    倒也不要他做什么,就让他在旁边看著,听著。
    看看李翊是怎么跟手下人相处,是怎么吩咐他们做事,给他们安排任务,以及赏罚的。
    三年了……
    李治的心智已非孩童时可比,李翊必须看看他是变得否更加成熟稳重了。
    李治挺直腰背,声音清亮:
    “父亲与皇后娘娘的对话,孩儿觉得不外乎是《韩非子》中的一句话。”
    “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
    “两者是一个道理。”
    “父亲想要论证的是,身份与权力之间的关係,对吗?”
    李翊眼中闪过一丝讚许,却未置可否。
    李治见状,追问道:
    “那权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父亲已经位极人臣,为何还要紧握不放?”
    夜风拂过庭院,竹影婆娑。
    李翊沉默片刻,道:
    “这个问题,为父不能回答你。”
    “你需要自己去寻找答案。”
    “那孩儿该去哪里寻找答案?”
    “洛阳南郊新起了一间纸坊。”
    李翊指向城南方向,“明日你就去那里做工。”
    袁莹闻言,脸色骤变:
    “夫君!治儿才十二岁,怎能与那些黔首匹夫一同劳作?”
    李翊看向妻子,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
    “治儿九岁时,我便带他去衙署旁听政务,他耳濡目染,学了不少。”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唯有亲身体验,方能刻骨铭心。”
    他转向李治,肃然道:
    “记住,到了工坊,不许透露说你是我的儿子。”
    袁莹急得眼眶发红:
    “可治儿从小锦衣玉食,哪里吃得了这种苦?”
    李治却拉住母亲的手,眼中闪烁著好奇与坚定:
    “母亲,让孩儿试试吧。”
    袁莹看著儿子稚嫩却坚毅的脸庞,又望向丈夫不容反驳的神情,最终长嘆一声:
    “罢了……但你得答应我。”
    “若实在受不了,就立即回来。”
    李翊微微一笑,拍了拍儿子的肩:
    “善!这才是我李翊的儿子。”
    话落,又看向袁莹:
    “你替治儿收拾些细软,明天一大早就出发。”
    话落,便准备出门了。
    麋贞见状,赶忙追了出去:
    “夫君刚回来,这又是要去哪儿?”
    “进宫,面圣!”
    这丟下短短的四个字,李翊头也不回地便走了。
    “夫人。”
    桃红走过来,挽著麋贞的胳膊,轻声安慰她。
    麋贞不发一言,望著案前熬得八宝粥,將粥杵隨手一搁。
    “看来今日这粥是白熬了!”
    “夫人莫气,等相爷回来再吃罢。”
    “……呵,他若是进宫面圣,那必然是要聊到深夜的。”
    说著,麋贞偏过头去,对桃红吩咐道:
    “去把姊妹们都叫来,我们自己把粥吃了。”
    “……喏。”
    桃红喏喏称是,又望了眼屋渐行渐远的背影,嘆了口气。
    “相爷,唉……”
    未央宫外,风霜卷著落叶扫过玉阶。
    李翊刚至殿前,值守的小黄门便堆著笑脸迎上来:
    “相爷来了!陛下正在里头批奏章呢,您直接进去便是。”
    李翊挑眉,故意道:
    “若是陛下此刻不想见人,本相这般闯进去,你就不怕被治个纠察不严的『擅放之罪』么?”
    小黄门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相爷说笑了!陛下谁都可能不见,唯独不会不见您哪!”
    “何况陛下早就叮嘱过奴婢,相爷求见,无需通稟。”
    “您既是亲自,儘管进去便是。”
    “奴婢能有幸和您搭上话,那也是奴婢的福气。”
    呵呵。
    李翊摇头轻笑,他算是明白皇帝身边的太监为什么得宠了。
    旋即,拂袖迈入殿中。
    殿內烛火通明,刘备正伏案疾书,眉间拧成一个“川”字。
    忽听脚步声近,头也不抬便斥道:
    “朕不是说过——”
    “说过不见任何人?”
    李翊笑吟吟地立在阶下。
    刘备猛地抬头,笔毫在奏摺上拖出一道墨痕。
    见是李翊,他紧绷的面容顿时舒展,隨手將笔一掷:
    “是丞相啊!快,赐座!”
    侍从连忙搬来茵褥,李翊却不急著坐,反而从袖中取出一个油纸包。
    “臣带了城南老铺的胡麻饼,陛下用些点心再批不迟。”
    刘备接过尚带余温的饼,忽然觉得腹中空空,咬了一大口才道。
    “爱卿此来有何要事?”
    李翊盘腿坐下:
    “臣听闻……陛下与皇后娘娘有些不愉快?”
    刘备咀嚼的动作一顿,鬍鬚上沾著饼屑。
    “是她去找你的罢?”
    “哼!朕日理万机,她偏要朕陪著说些家长里短……”
    说著重重拍案,震得茶盏叮噹响。
    “荆州水患的摺子还没看完,益州的军报又堆了三尺高!”
    “须知朕的时间是有限的,哪里有空去聊这些?”
    李翊慢条斯理地给刘备斟了杯茶。
    “那此刻陛下与臣閒谈,岂不也是在耽误朝政?”
    “这如何一样!”
    刘备咽下饼子,声音陡然提高。
    “皇后絮叨的无非是御园新开了海棠,哪个宫女手脚不勤。”
    “可丞相你——”
    他眼中忽然泛起光彩,“你来找朕聊的,必然是国事,正事,而不是那些家长里短,儿女情长。”
    “即便不是什么正事,那也必然是一些豪气纵横之事。”
    “朕听了很是受用,岂非胜过与妇人聊白?”
    一跟李翊聊天,刘备便似换了个人般,神采飞扬。
    殿外传来更鼓声,刘备这才惊觉已是辰时。
    不知不觉,他居然通宵批了一夜的奏摺。
    他望著案头堆积如山的竹简,又看向李翊。
    暗想,李翊是一大早起来便来找自己。
    还是他昨夜也熬了一晚上未睡,在忙自己的事呢?
    毕竟袁瑛如果真的去找了,那时间段必然是在凌晨三四点的样子。
    念及此,刘备竟有些哭笑不得。
    “说来也怪,与卿聊这半晌,朕反倒觉得神清气爽,未知疲倦。”
    李翊举杯轻笑:
    “所以陛下恼的不是说话,而是说话之人。”
    他意有所指地顿了顿,“皇后深居后宫,眼中所见不过方寸之地,自然只能聊些家长里短。”
    刘备若有所思地摩挲著杯沿,忽问:
    “丞相今日进宫,就只为说这个?”
    “臣是来请陛下用早膳的。”
    李翊指一本正经地说道。
    “听值守的小黄门说,您已忙了一晚上。”
    “国事虽重,但宜保重龙体。”
    “否则陛下有失,汉室江山必然倾覆。”
    哈哈哈……
    刘备闻言大笑,即令侍从们排宴。
    晨光微熹,君臣二人一同转入未央宫偏殿。
    侍从们鱼贯而入,將热气腾腾的早膳摆上案几。
    粟米粥、醃菘菜、新蒸的黍糕,还有一碟城南老铺刚出炉的胡饼,香气四溢。
    刘备揉了揉发酸的手腕,笑道:
    “丞相啊,若非卿来,朕竟未察觉天已亮了。”
    李翊接过侍从递来的热巾,拭了拭手。
    “陛下勤政,竟至通宵达旦。”
    “料天下百姓,一定会感念陛下之勤勉。”
    “丞相不也是风尘僕僕而来么?”
    刘备夹起一块黍糕,“连爱卿都宵衣旰食,朕又岂敢鬆散懈怠?”
    两人对坐而食,先聊了些家常。
    李翊说起自家幼子李安昨日背《论语》时闹出的笑话,刘备听得哈哈大笑,眉间郁色渐消。
    但转念又一想,李安那孩子他要没记错的话,好像才五岁吧?
    五岁就让他背《论语》,看来李翊抓教育抓得很紧。
    看来,他也不能放鬆永儿和理儿的功课了!
    待早膳用罢,侍从撤下食案,李翊方敛容说回正事道:
    “陛下彻夜批阅奏章,为国事操劳憔悴,臣心实难安也。”
    刘备摆了摆手,道:
    “无妨,朕早晚会习惯的。”
    “似如此这般,往后的日子还长著呢。”
    “若陛下愿意——”李翊轻叩案几,身子轻轻前倾,“臣愿代为分忧。”
    刘备一愣,问:
    “丞相已是位极人臣,尚要处理全国军政,每日亦是操劳至半夜。”
    “如何再替朕分忧?”
    李翊微微一笑:
    “臣斗胆提议——陛下可新设一衙署。”
    “什么衙署?”
    “內阁。”
    “內阁?”
    刘备眉头皱起,沉声问:
    “何谓內阁?”
    “內者,禁中也;阁者,藏书之所也。”
    李翊有条不紊地向刘备解释。
    “设立內阁,分置群相,如此便能使繁杂的国家事务——”
    “庖丁解牛,恢恢乎游刃有余。”
    备眼中精光一闪:
    “这不就是尚书台的变种?”
    “非也。”李翊摇头。
    “尚书台乃外朝机构,內阁独立於朝中。”
    晨光穿过窗欞,照在刘备骤然明亮的眼眸上,他沉声问道:
    “丞相可为朕道其详来。”
    “內阁设置群相,以首相为领导。”
    “分置左相、右相辅政。”
    “然后於左相、右相之下,设置九相。”
    “分为户相、兵相、刑相、工相、礼相、农相、商相、监相、学相,共九人。”
    嘶……
    刘备摸了摸自己的下巴,仔细思考李翊这项提案。
    “听爱卿所言,此岂非与三公九卿类似?”
    “只是换了个称谓?”
    虽然刘备对李翊提到的什么兵相、户相、礼相这些新兴概念感到陌生,但当了统治者这么多年。
    大致也能理解这几相的概念。
    这不就是三公九卿换了个名称吗?
    虽然具体的职能范围可能有偏差,但绝对是大同小异。
    可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搞个內阁出来呢?
    李翊也知道刘备不能理解,事实上他要搞得內阁,就不是本时代人能够理解的。
    於是,便耐心地,深入浅出地为刘备解释:
    “陛下误会了,臣非是要取代原来的三公九卿、四方將军。”
    “正如臣適才所言,內阁他独立於朝中,与眾公卿无干。”
    讲到这里,刘备也察觉到了一丝古怪。
    李翊的內阁明显是要和九卿爭权的,如果独立出去,具体权力该怎么分?
    “爱卿可为朕详细言之。”
    “譬如这户相一职,他主掌全国的户籍、赋税、钱粮调度,审计官府开支等职能。”
    刘备连忙打岔道:
    “若户相为此,令大司农何为?”
    大司农其实干的就是户部尚书的活。
    按李翊这个意思,你內阁户相掌管了財权,那我大司农干什么?
    如果是户相平替大司农,又何必留下这个虚职当摆设?
    这岂不是白白浪费政治资源吗?
    两个岗位明显是有职能衝突的。
    李翊当即开口解释:
    “地方赋税仍然由大司农负责徵收。”
    “而內阁户相只负责制定税率、审计开支。”
    “待章程定下之后,由大司农负责执行便可了。”
    刘备点了点头,如此一来大司农与户相的职能確实是不衝突了。
    但仍然觉得有些地方不对。
    具体是哪里不对,刘备又暂时说不上来。
    因为李翊刚刚提出的,正是三权分立。
    户相掌握了立法权与司法权,而大司农则只拥有行政权。
    三权虽然分工不同,但立法权是根本依据。
    行政权力与司法权力均需在法律的框架內运行。
    也就是说,李翊的提案让內阁掌握了最为重要的立法权。
    古代並没有明確的三权分立概念,所以刘备想不明白其中关节很正常。
    但是,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他也注意到了李翊这项提案中有一个巨大的问题。
    那就是內阁制度,暗藏削弱皇权的冷箭!
    正常来说,税率通常是由皇帝本人亲自来制定。
    亦或者由皇帝授权给中央机构,让他们来颁布执行。
    可李翊適才的提案中,似乎完全没有提到刘备。
    等於是间接剥夺了皇帝本人的立法权。
    当然,
    刘备具体不理解立法、司法这些概念,但他清楚內阁会分走自己的权力。
    按照李翊的逻辑,如果税率是由户相决定。
    那其他部门的所有规章制度,岂非都是由內阁来决定?
    如此一来,內阁岂非是凌驾於皇权之上了?
    “诚如卿之所言,大司农负责徵税,户相负责制定税率。”
    “那期间,朕为之何?”
    刘备眉头皱起,问出了当中最为关键的问题。
    因为李翊的这项提案,怎么看都像是在架空皇帝。
    刘备必须得问个清楚。
    “陛下,臣知道您在担心什么。”
    “但请陛下放心,臣之所为,绝非是为了一己私慾。”
    “而是为了汉室江山社稷著想。”
    “內阁不仅要保汉朝子民,也会为刘氏皇帝世代效忠。”
    “如何效忠?”
    刘备沉声问,“卿之人品,朕信得过,可后来首相如何保证对皇室的忠诚?”
    “后来首相又如何与朕的子孙,建立你我之间鱼水般的信任?”
    这便是刘备与李翊的特殊感情纽带。
    即便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到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衝突了。
    但刘备依然愿意耐下性子,给李翊一个解释的机会。
    “只要歷代皇帝能够掌控內阁,便掌握了国家大权。”
    “如此,內阁便能世世代代为刘氏与汉室效力了。”
    要同时保证內阁服务於皇家与天下子民,李翊做到这个地步真的已经竭尽全力了。
    他设计的这套“內阁群相制”,本质上是双轨並行体系。
    內阁负责实际的行政决策,而传统朝官仍保留名义职权。
    形成“內阁理实,朝官守虚”的格局。
    到这里,也不难看出李翊搞得並非是歷史上明朝的內阁制度。
    明朝的內阁也好,清朝的军机处也好,本质上都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处。
    两者的產生,其实都源於君主权力不断扩大,然后和相权爭权的博弈过程。
    从汉代开始,皇帝就在不断加强自身权力。
    比如用三公来取代丞相,分化他的权力。
    刘备恢復丞相位,本质上是为了补偿李翊,勉励他多年的劳苦功高。
    但將来李翊死后,刘备不认为后来者还有机会当丞相。
    至少丞相的权力会被大削的。
    因为在他看来,后世的君主很难像他一样,如此信任自己的手下。
    刘备知道这一点,李翊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李翊必须趁著自己还在,趁著自己的威望正高,趁著刘备这个君主对自己有足够多的信任——
    把內阁搞出来。
    李翊不反对加强中央集权,但他反对加强皇权。
    因为封建王朝最大的弊端,就是国家的运转太依赖於君主个人的贤明程度了。
    遇上个明君还好,可要遇上个昏君、暴君、甚至是爱折腾的君主。
    什么事都只是他脑袋一热,直接就拍板决定了。
    那受苦的终究是老百姓、终究是皇朝子孙。
    因为国家大事,全都繫於了君主的一句话。
    如司马衷之辈,能喊出:“何不食肉糜?”之类的话来。
    要是文武百官、底层百姓摊上这样的君主,该怎么办?
    所以李翊必须趁著自己身体还好,设置內阁。
    他清楚,除了自己,再没有人有机会搞出內阁了。
    李翊的內阁制度確实是偏西化的,但又不完全西式化。
    英式的內阁是议会至上,完全架空了皇帝。
    而明朝內阁则是皇帝至上,是加强皇权的工具。
    李翊的內阁自然不是奔著加强皇权去的,那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但他也不会完全搞出一个英式內阁出来。
    首先时代基础就不匹配。
    何况,
    在他这个年代,要想完全架空皇权,威望能力高如李翊也是做不到的。
    他只能综合一下。
    削弱皇权的同时,加强相权。
    使皇权与相权达成一个均势,谁也干不掉谁。
    如此一来,君主的能力不足可以由內阁弥补。
    而內阁又具备被君主反制的缺陷,保障了皇室的特权。
    为了维持住两边的平衡,李翊为此已经筹备了不知多少个日夜了。
    当然了,你说李翊的做法对刘备公不公平?
    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毕竟现在是“家天下”的年代,施行的是“宫有制”制度。
    说难听点,整个天下的权力,都是皇帝的私人財富。
    而李翊现在的做法,就是让皇帝本人分出一部分財富出来,以便賑济天下子民。
    但李翊並不觉得自己做法是错的。
    他不单单是忠於皇帝本人,更是忠於整个汉朝。
    他的目光必须得放得更加长远。
    君主集权的加强,只会进一步压制社会的活性。
    李翊再也不会找到比现在更好的机会了。
    因为君权的扩大並压制相权,这是歷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架空皇帝是对刘备的背叛,而李翊也不具备完全架空皇权的能力。
    接下来,他用由深入浅、深入浅出的方式给刘备介绍了。
    皇帝应该如何反制內阁。
    那就是皇帝本人掌握最重要的、最终裁决的仲裁权。
    若朝官质疑內阁决策,可上奏皇帝。
    但皇帝只能选择支持或否决,不能够进行修改。
    这是为了避免皇权直接干预行政。
    若皇帝具备修改的能力,那內阁就跟歷史上的內阁没区別了。
    其次,皇帝保留对首相、监相的任免权。
    首相的权力是最大的,所以皇帝保留了限制首相的特权。
    而为什么还有一个监相呢?
    因为监相主要负责的是统领御史台,监察百官腐败、以及最重要的弹劾內阁成员的能力。
    保留皇帝对这二人的任命权,便使得皇帝极大加强了对內阁的掌控。
    但同时,李翊又在条律章程中补充了一点,那就是皇帝无权直接撤换其他八相。
    其他八相的裁换,只能由首相提出。
    当然,李翊只是大致的跟刘备描绘了一下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平衡。
    然后又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內阁工相提议修建漕运,需要先报首相批准。
    假如这时候传统的朝官,时任九卿的將作大匠站出来反对,声称这是劳民伤財的行为。
    那么这时候由內阁裁定。
    如果裁定结果通过执行,那么工相便可强制推行。
    这时候將作大匠仍然拒绝执行的话,那么便由监相出面弹劾。
    声称其“抗命”,然后冻结其所有职权。
    这时候,便由皇帝本人负责仲裁。
    如果皇帝支持內阁,那么將作大匠將被免职,换人执行。
    如果皇帝支持这名朝官,那么该项工程则被搁置。
    通过这个例子,李翊大致向刘备描绘了內阁制度实施后,它与皇帝之间分別扮演著怎样的角色。
    “陛下!”
    李翊站起身来,郑重地向刘备躬身一拜。
    “夫治国者,非一人之智可周万物,非独夫之力能安兆民。”
    “陛下圣明烛照,然日理万机,犹恐百密一疏。”
    “今设內阁,非为分陛下之权,实为广纳群智。”
    “以便使庙堂之策,必经眾议研磨,如砥矢礪刃,而后可行。”
    “內阁诸相,其议必稟圣裁。”
    “陛下握乾纲独断之权,可一言废之。”
    “犹持太阿之剑,未尝授柄於他人啊!”
    “且子孙嗣位,承此良制,譬如乘舟得楫,御马有轡,反可免权臣欺幼主之祸。”
    “內阁与皇权,乃车之双轮。”
    “陛下垂拱而治,內阁竭力以谋。”
    “则政令必精,民受其惠啊!”
    李翊言辞激烈,极力向刘备表明他的內阁制度,並没有架空皇权。
    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確確实实是暗藏了削弱皇权的冷箭。
    但並不至於取而代之。
    相反,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权臣的出现。
    须知,汉朝歷史上出了多少个幼帝被权臣欺凌的案例?
    內阁设立之后,最大的权臣就是首相。
    首相的权力虽然极大,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並且,还有一条规定李翊並没有跟刘备说。
    因为这条规定,同样影响颇大。
    李翊不想一股脑地全倒给刘备,怕他一时间接受不了。
    刘备以手抚摸下巴,陷入了沉思。
    而李翊的话还在继续:
    “陛下请察之,若得以推行內阁制度。”
    “倘使桀紂之君临朝,內阁可缓衝其暴。”
    “遇尧舜之主在位,內阁能光大其德。”
    “此乃上安宗庙,下济苍生之良法也。”
    “伏惟陛下察纳雅言,试行此制。”
    “则汉室之基,当如南山之固。”
    “圣君之名,必耀千秋之史。”
    刘备眼眸微动,李翊最后提出的观点確实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好处。
    至少对汉朝江山,汉朝百姓而言,是莫大的好处。
    “丞相啊丞相,你可真是一位天生的政治怪物。”
    “……呵呵,那微臣姑且当做这是陛下对臣的勉励。”
    “內阁之事先置一边,朕这里倒也有一样东西想请丞相一观。”
    “什么东西?”
    李翊睁大眼睛问。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3012/6096310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