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邓艾继司马丞相遗志北伐中原,陆逊
推荐阅读:快穿:谁会跟任务目标动感情啊?、我的酒壶能修仙、洪荒:剑斩百万仙,你管这叫酒鬼、一剑擎天、龙头至尊、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从宇宙奇点回来的四合院局外人、从魔禁开始跑团诸天无限、长生炼器师、直播科普:开局获得响雷果实、
第425章 邓艾继司马丞相遗志北伐中原,陆逊与姜维 郭淮联手,大破魏军
章武十六年,盛夏。
成都皇城之内,铜雀栖檐,蝉鸣聒耳。
魏王宫中,冰鉴散出的凉气难解满殿沉闷。
曹叡身着玄色王袍,斜倚案前,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虑。
阶下,镇西将军邓艾躬身而立。
他双手高举奏章,声如洪钟:
“臣艾昧死以闻:今刘备病体沉重,李翊半退,陈登病死。”
“前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又调离了关中,齐国局势如此动荡,此天赐良机也。”
“目今刘备放权使太子刘禅监国,刘禅懦弱,中国将危。”
“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
“臣愿领王师,兴兵北伐,克服中原。”
“匡扶正统,以报大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内侍接过奏章,呈于曹叡。
曹叡展卷细览,指尖轻敲案几,不发一言。
这时,尚书令谯周出班奏道:
“大王不可!近者,大将军曹真、丞相司马懿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士载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邓艾转身面对谯周,目光如炬:
“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
“何日可以恢复中原乎?”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谯周捋须摇头,“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谯大夫此言差矣!”
邓艾声调激昂,“吾随丞相征战多年,深知兵法。”
“且此前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
“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殿上群臣窃窃私语,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曹叡终于抬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诸卿之意,孤已尽知。”
“然则……”
他停顿片刻,望向殿外远方、
“自庄王败走关中,已二十余载。”
“我等偏安蜀地,日夜思归。”
“今中原空虚,确是天赐良机。”
谯周急道:
“大王!诸葛亮虽离关中,然其经营中原多年,法令严明,民心归附。”
“且闻其子弟姜伯约才略不凡,更兼有陆伯言为辅。”
“庞令明更是骁勇善战之辈。”
“若轻启战端,恐……”
“尚书令多虑了!”
邓艾出声打断道。
“李子玉已老,中原一帮功勋老将,仗着资历高,大多心怀鬼胎,不服中央。”
“据我们的探子回报说,京中不少老臣,都过着奢靡的日子。”
“如今刘备病重,刘禅暗弱,此正是我大魏重振之时!”
曹叡闭目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卿既欲北伐,可尽忠竭力。”
“勿堕我国锐气,以负孤命。”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
他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比如,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
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此一来,便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而司马懿与曹真也真的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
四位辅政大臣仅剩赵俨一人未出都城。
但他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曹叡的权力影响有限。
通过以上策略,曹叡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
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而在司马懿、曹真相继死后,曹叡更是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
邓艾作为魏国年轻一辈的将领。
曹睿既想培养他,又不想让他在成都积累太多势力。
以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既然邓艾主动请缨北伐,那曹叡自无不允的道理。
一旦功成,便是自己这个君主慧眼识珠,竟二王未竟之大业。
万一失败,也能进一步削国中将领的兵权。
邓艾伏地拜谢: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王恩!”
退朝后,
谯周忽然追上邓艾,拉住他的衣袖说道:
“士载,何故如此急切?”
“且不论齐国是否真的虚弱。”
“即便中原真虚,然百足之虫,亦是死而不僵啊。”
“以弱魏伐强齐,诚不智也。”
邓艾叹道:
“谯先生,非我急切,实乃时不我待。”
“齐国强魏国数十倍,每拖一日,齐国便强我一分。。”
“若再蹉跎,此生终老于蜀,何颜见先王于地下?”
“然则兵者,国之大事……”
“我岂不知?”
邓艾遥指北方,“然今之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待刘备驾崩,李翊还政,则此生再无机会矣!”
谯周默然,良久方道:
“既如此,愿将军珍重。”
三日后,邓艾领敕辞朝,同司马昭及一众蜀将径到汉中。
临行前,曹叡亲赐宝剑一把,叮嘱道:
“孤与中原,有国仇家恨。”
“卿此行,关系社稷存亡,慎之,重之。”
邓艾再拜: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重托!”
……
汉中大营,旌旗蔽日。
邓艾召集诸将议事,帐中悬挂巨幅地图,标注着汉魏双方的势力分布。
征西将军张翼首先发言:
“将军,我军虽精,然不过五万。”
“闻中原仅是在关中便屯兵有十万,何以敌之?”
邓艾笑道:
“……不然,据我所知。”
“中原朝廷一直主张减少关中军费开支,所谓十万之兵,恐所言不实。”
“且纵真有十万人,其分驻各处,调度不易。”
“我已有计较矣。”
话未毕,亲兵来报:
“将军,羌族使者到了。”
邓艾大喜:
“快请!”
不多时,三位身着羌族服饰的使者入帐。
为首者抚胸行礼:
“邓将军,我家族长命我前来,愿与将军共图大事。”
邓艾亲自下阶相迎:
“有羌族勇士相助,此战可期!”
待羌使退下,邓艾环视诸将:
“今得羌兵万余,可为奇兵。”
“我意已决,分三路出兵:”
“一路出祁山,佯攻长安。”
“一路出子午谷,直取潼关。”
“我自领主力,出斜谷,断中原军后路。”
护军黄崇忧虑道:
“……此计虽妙,然风险极大。”
“若被陆逊识破,回师救援,我军危矣。”
邓艾点头:
“……黄护军所虑极是。”
“故我已遣细作往中原,散布流言,称鲜卑人将攻幽州。”
“诸葛亮必分兵防备,如此,关中空虚。”
诸将闻言,皆露喜色。
邓艾立于军帐之前,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目光如炬。
“句安、李歆听令!”
邓艾转身,声音铿锵。
两名将领应声出列:
“末将在!”
“今命你二人引一万五千兵,前往麴山前连筑二城。”
“句安守东城,李歆守西城。”
“此二城如匕首,直指雍州腹地。”
“关系我军北伐大计,不可有失!”
句安、李歆齐声道:
“末将必不负将军重托!”
次日,大军开拔。
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一万五千精锐浩浩荡荡向麴山进发。
不数日,大军抵达麴山。
但见两座山峰对峙,中有要道贯通雍凉,确为兵家必争之地。
李歆策马环视,对句安道:
“此地险要,若筑城其上,可扼雍州咽喉。”
“然距敌甚近,恐遭围攻。”
句安笑道:
“……将军多虑矣。”
“邓都督既命筑城,必有后援。”
“且我观此地山势,易守难攻。”
“纵有敌军来犯,亦不足惧。”
遂命士卒采石伐木,日夜赶工。
不过旬月,两座城池已初具规模。
城墙高约三丈,互为犄角,烽火相望。
与此同时,
已经出任雍州刺史的陆逊也得到了细作急报。
其雍州刺史一职乃诸葛亮保举。
朝廷没有急着复设新的雍凉大都督。
而是分别命李严出任凉州刺史,陆逊出任雍州刺史。
显然,朝廷是希望二人相互制衡。
理由也很简单,
李严虽是荆州出身,根正苗红的汉将。
但经过几年相处,诸葛亮觉得此人权力熏心,私欲极重。
若当真放大权给他,容易误事。
至于陆逊,能力与人品并没有什么大缺陷。
但他毕竟是吴国降将,那朝廷肯定是要卡他政审的。
且他本就是江南大族,势力不小。
所以决定让二人在雍凉相互制衡。
至于姜维,他毕竟还年轻。
不论如何,总不能让他跟两位前辈平起平坐。
所以,让他接着在二人身边打下手,历练历练。
“邓艾遣兵筑城麴山?”
陆逊放下军报,眉头微蹙,“此城若成,如鲠在喉。”
他即刻修书,遣快马送往洛阳。
随后召众将议事。
“伯约,”
陆逊看向姜维,“你久居陇上,与羌人熟悉。”
“今邓艾必结羌人为援,你可速往羌王处,陈说利害,令其勿要助纣为虐。”
姜维拱手道:
“……维领命。”
“然羌人反复,恐难一说即服。”
陆逊颔首:
“尽人事,听天命。”
“若羌王不允,亦当使其迟疑不决,为我军争取时日。”
姜维即日启程,单骑往羌族部落而去。
陆逊又唤来副将郭淮:
“伯济,命你引兵三万,速往麴山。”
“务必在城池未固之前破之!”
郭淮慨然应诺:
“淮必竭尽全力,破此二城!”
麴山城外,尘烟滚滚。
郭淮率三万大军蜂拥而至,将东西二城围得水泄不通。
句安在东城上望见,对副将道:
“……果然来了。”
“遂传令各军,严守城池,待都督援军至。”
话音刚落,城外已响起战鼓。
郭淮令军士四面攻打,云梯、冲车齐上,箭如飞蝗。
句安亲立城头,指挥若定:
“滚木擂石,准备——放!”
霎时间,
滚木擂石如雨而下,砸得攻城士卒头破血流。
热油倾泻,火光四起,惨叫声不绝于耳。
西城李歆亦率军死战,亲自挽弓射箭,连毙数名敌将。
激战终日,郭淮见城池坚固,一时难下。
遂改变策略,分兵断其粮道,将二城团团围困。
旬日之后,陆逊亲率援军赶到。
他登高观察地势,见二城虽险,却处高地,不禁忻然而喜。
回到寨中,陆逊对郭淮道:
“此城山势高阜,必然水少。”
“若断其上流,蜀兵皆成渴死之鱼也。”
郭淮恍然大悟:
“使君高见!淮即刻命军士掘土堰断上流。”
不出陆逊所料,城中果然断水。
起初尚有存水可支。
数日后,井枯河干,军士唇裂喉燥。
李歆见形势危急,对部将道:
“如此困守,无异坐以待毙。”
“我当引兵出城取水。”
遂率五百精兵,开门突袭。
不料汉军早有准备,四面围合。
李歆左冲右突,血染战袍。
方才夺回数桶清水,而士卒折损过半。
句安在东城亦遭同样困境,两军会于一处,商议对策。
“邓都督之兵,至今未到,不知何故。”
句安满面愁容,“城中粮草将尽,又兼无水,军心已乱。”
李歆咬牙道:
“我当舍命杀出求救。”
“将军守城待援,若歆不归,亦当有讯息传回。”
是夜,
李歆选数十精锐骑兵,乘夜色朦胧,悄悄开启西门。
“随我冲!”
李歆低喝一声,一马当先,杀向敌营。
初时顺利,连破两重围困。
至第三重时,郭淮与庞德率军拦截。
“李歆休走!”
庞德大喝,挺枪来战。
李歆更不答话,挥刀迎上。
二将战十余合,李歆气力不支,心急如焚。
虚晃一刀,拍马便走。
庞德紧追不舍,暗取弓箭,一箭射中李歆后背。
李歆负痛,仍奋力冲杀。
随行骑兵纷纷落马,至天明时分,仅剩李歆一人。
他已身带数处重伤,方才冲出重围。
回首望去,随行将士皆已没于乱军之中。
而此时东西二城内,情势更加危急。
军士饥渴难耐,多有瘫软不能持兵者。
句安巡城,见士卒皆露绝望之色,心中凄然。
正无计可施之际,忽觉面上一凉。
抬头望去,
但见北风大起,阴云布合,片片雪从天而降。
“下雪了!下雪了!”
城中士卒欢呼雀跃。
句安却面露忧色。
雪虽可解渴,然天寒地冻,守城更加艰难。
是夜,大雪封山,麴山二城尽成银白世界。
魏兵分粮化雪而食,暂解口渴之困。
然粮草将尽,外援未至,前途依然渺茫。
句安立于城头,望着漫天飞雪,喃喃自语:
“李将军,但愿你已突围成功,早日请得援军……”
风雪愈急,掩盖了战场血迹。
却掩不住弥漫在二城上下的绝望气息。
而此时的李歆,正负伤冒雪,艰难地向南行进。
每行一步,背上箭伤便传来钻心疼痛。
鲜血滴在雪地上,红得刺目。
“绝不能倒下……”
李歆咬牙坚持,“二城将士性命,皆系于我身……”
他回头望了一眼麴山方向,只见群山茫茫,二城早已不见踪影。
李歆伏在马上,背上的箭伤随着马匹颠簸阵阵作痛。
鲜血已浸透战袍,在寒风中凝成暗红色的冰痂。
他咬紧牙关,紧握缰绳,沿着西山小路艰难前行。
“绝不能倒下……句安和万余将士……还在等着援军……”
李歆喃喃自语,意识已开始模糊。
两日两夜,他不眠不休,全凭一股意志支撑。
雪地难行,他数次从马背跌落,又挣扎着爬起。
干粮早已用尽,只能抓把雪塞入口中,暂缓饥渴。
第三日黎明,
李歆终于力竭,从马背上滚落雪地。
恍惚间,他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和行军脚步声。
“是……是魏军旗号……”
李歆努力睁开双眼,只见前方山谷中。
一支大军正蜿蜒而行,帅旗上赫然绣着“邓”字。
“邓都督……”
李歆用尽最后力气呼喊,“邓都督!”
前军哨骑闻声而来,见雪地中倒着一员血染征袍的将领,急忙下马查看。
“是李歆将军!快禀报都督!”
不多时,邓艾在亲兵簇拥下疾驰而至。
见李歆奄奄一息,急忙下马相扶。
“李将军!麴山情况如何?”
李歆见到邓艾,泪如雨下,伏地泣告:
“都督!麴山二城,皆被陆逊重兵围困,绝了水道。”
“句安将军与末将死守待援,将士渴死者已逾百人。”
“幸得天降大雪,化雪度日。”
“然粮草将尽,情势危急!”
邓艾面色凝重,扶起李歆:
“吾非来迟,为聚羌兵未到,因此误了。”
“将军受苦了。”
随即唤来军中医官:
“速送李将军入川养伤,好生照料。”
李歆急道:
“末将愿随都督杀回麴山!”
邓艾摇头:
“将军伤重,不可再战。”
“待伤愈后,再随我征战不迟。”
送走李歆后,邓艾召众将议事。
年轻的司马昭站在邓艾身侧,目光锐利。
邓艾忧心忡忡:
“羌兵未至,陆逊围城甚急。”
“若等羌兵到来,恐麴山二城已陷。”
“不知二公子有何高见?”
司马昭略一沉思,走到地图前:
“将军,吾料雍州兵必尽来麴山攻打,雍州定然空虚。”
“将军可引兵径往牛头山,抄在雍州之后。”
“陆逊、郭淮闻讯,必回救雍州,则麴山之围自解矣。”
邓艾闻言,抚掌大笑:
“妙哉!此计最善!”
“攻其必救,围魏救赵之策也!”
当即传令三军,改变行军方向,望牛头山而去。
与此同时,
麴山城外汉军大营中,郭淮得知李歆突围成功的消息,急忙来见陆逊。
“使君,李歆已突围两日。”
“若其见到邓艾,邓艾料我大兵皆在麴山,必抄牛头山袭我之后。”
陆逊捻须沉吟:
“伯济之意是?”
郭淮指着地图:
“使君可引一军暗取洮水,断绝蜀兵粮道。”
“吾分兵一半,径往牛头山击之。”
“彼若知粮道已绝,必然自走矣。”
陆逊凝视地图良久,忽然笑道:
“伯济此计大妙!邓艾若往牛头山,正入我彀中!”
当即分兵:
陆逊亲率一万精兵,悄取洮水。
郭淮亦领一万兵,直奔牛头。
;剩余兵马继续围困麴山。
临行前,陆逊特意嘱咐郭淮:
“邓艾多谋,司马昭亦非庸才。”
“将军往牛头山,需多设疑兵,虚张声势,不可轻易接战。”
郭淮拱手:
“使君放心,淮自有计较。”
话分两头,
邓艾率军行至牛头山深处,忽闻前军发喊,蹄声杂乱。
一骑探马飞驰来报:
“都督!前方有齐兵截住去路!”
邓艾神色一凛,催马至军前。
但见山谷隘口处,郭淮率军严阵以待。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郭淮见邓艾到来,纵马出阵,大笑道:
“邓士载!汝欲袭吾雍州,殊不知吾已在此等候多时矣!”
邓艾大怒,挺枪直指郭淮:
“郭伯济!汝这叛国降将,安得在此狺狺狂吠?”
“今不过侥幸识破吾计,何敢如此猖狂耶!”
说罢挺枪纵马,直取郭淮。
两马相交,枪来刀往。
战不三合,郭淮虚晃一刀,拨马败走。
邓艾正要追击,司马昭急呼:
“将军谨防有诈!”
邓艾勒马观察,见郭淮军马虽退而不乱,心知有异,遂令:
“前军追击,中军策应,后军留守隘口!”
魏军依令而行,追出三里许。
忽见郭淮军分作两翼,占住山头。
霎时间,滚木擂石如雨而下。
邓艾急令退兵,已在牛头山下损兵千余。
只得就地下寨,掘壕立栅,与汉军对峙。
此后数日,邓艾每日令兵搦战。
郭淮或战或守,时而佯败,时而坚守。
两军互有胜负,战局胶着。
这日傍晚,司马昭入帐谏言:
“将军,此处非久停之所。”
“连日交战,不分胜负,此乃郭淮诱兵之计耳,必有异谋。”
“不如暂退,再作良图。”
邓艾凝视图上地势,沉吟道:
“二公子所言甚是,然若此时退兵,恐遭追击……”
正言间,忽有哨骑踉跄入帐,浑身浴血:
“都督!大事不好!郭淮分兵取洮水,已断我粮道!”
邓艾拍案而起,面色骤变:
“粮道被断!全军危矣!”
司马昭急道:
“将军速决!”
邓艾当机立断:
“二公子先退,吾自断后!”
“传令三军,连夜撤兵!”
夜色如墨,魏军悄悄拔寨。
行不至十里,忽闻四面杀声震天,火把如星。
郭淮分兵五路,从各方杀来。
邓艾横枪立马,独拒五路总口,大喝道:
“吾在此!谁敢来战!”
汉军见邓艾威风凛凛,一时不敢近前。
邓艾且战且走,护着大军缓缓后撤。
至天明时分,退至洮水河畔。
邓艾正要下令渡河,忽见对岸一军杀出。
帅旗之下,陆逊白袍银甲,朗声道:
“邓士载!已中吾计,何不早降!”
前有阻截,后有追兵。
邓艾环视左右,见士卒皆露惧色,遂振臂高呼:
“诸军听令!今日有死无生,唯有力战!”
魏军见主将如此,士气复振。
邓艾亲率精锐,往来冲突。
汉军层层围困,密如铁桶。
激战至午,邓艾身被数创,血染战袍。
亲兵护卫多已战死,魏军折损大半。
正在危急时刻,邓艾见西南方向汉军阵形稍薄。
遂集中残兵,奋力冲杀。
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往阳平关方向败退。
行至关前十里,忽见前方尘头大起,一军拦住去路。
为首大将横枪立马,生得相貌堂堂,正是从凉州赶回的姜维。
“邓艾!汝已穷途末路,还不下马受降!”
姜维声如洪钟。
邓艾大怒:
“姜维孺子!焉敢阻吾归路!”
拍马挺枪,直刺姜维。
姜维挺枪相迎。
二将战作一团,枪影交错,火星四溅。
战约数合,邓艾因久战力疲,渐渐不支。
司马昭在关上望见,急令:
“弩手准备!”
就在邓艾险象环生之际,忽闻关上鸣金之声。
邓艾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姜维正要追击,忽见城上弩箭齐发。
这弩非同寻常,一弩可发十矢。
正是司马懿生前仿制汉朝连弩所制。
箭雨铺天盖地,汉军顿时人仰马翻。
姜维急令退兵,检点损失,折兵数百。
望着阳平关上飘扬的魏旗,姜维感慨道:
“不想魏国军工竟已至此。”
“连弩本是我朝利器,今反为其所制。”
转身对副将道:
“回朝后,我当上书朝廷,严格管制工匠,禁止其私自传授技艺。”
副将叹道:
“……将军所言极是。”
“只是技术既已流传,恐难完全禁绝。”
姜维默然片刻,忽道:
“传令全军,暂退三十里下寨。”
“来日再图破关之策。”
而此时阳平关上,邓艾已是精疲力尽。
司马昭亲自为邓艾包扎伤口,见其浑身创伤,不禁叹道:
“今日若无先父所制连弩,恐阳平关已失。”
邓艾苦笑道:
“吾自负知兵,今日几为陆逊、郭淮所算。”
“若非二公子机警,后果不堪设想。”
遥望关下汉军连营,邓艾神色凝重:
“此战虽败,然天下之争,方兴未艾。”
“来日再与姜维决个高下!”
与此同时,
麴山城中,已是人间地狱。
句安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头巡视,所见皆是奄奄一息的士卒。
城内存粮早已告罄,战马也已宰杀殆尽。
昨日又有一百三十七名士兵在睡梦中再未醒来——不是死于刀剑,而是亡于饥寒。
“将军……”
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墙角传来。
句安走近,见是一名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士兵,面色惨白如雪。
“援军……何时能到?”
句安喉头哽咽,无法作答。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雪飘落在他的脸上,冰冷刺骨。
回到军帐,众将齐聚,个个面如死灰。
副将王韬声音嘶哑:
“将军,城中能站立的士兵已不足三千。”
“若再守下去……”
另一将领接口:
“邓都督若来,早该到了。”
“恐怕……”
句安缓缓闭目,脑海中浮现出出征前邓艾的嘱托:
“麴山二城,关系北伐大计,望将军死守待援。”
死守待援……可援在何方?
当夜,句安独坐帐中,面前摊开地图,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亲兵送来半碗稀粥,这是城中最后的存粮。
“将军,用些粥吧。”
句安挥手:
“分给伤兵。”
三更时分,句安终于做出决定。
他召集众将,声音低沉而坚定:
“明日……开城。”
众将默然。
副将泣道:
“将军!我等愿与城池共存亡!”
句安摇头,眼中含泪:
“吾亦愿战死沙场,以全忠义。”
“然城中数千将士何辜?岂能随我等葬身于此?”
翌日清晨,麴山城门缓缓开启。
句安率众将卸甲出城,面向汉军营寨单膝跪地。
陆逊、郭淮并骑而出。
见句安等人形销骨立,不禁动容。
句安双手奉上佩剑: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唯愿将军善待城中士卒,句安任凭处置。”
陆逊下马,扶起句安:
“将军坚守孤城,力尽而降,非战之罪也。”
“吾必奏明朝廷,厚待将军及麾下将士。”
同日,
洛阳皇宫内,太子刘禅正在偏殿与近臣宴饮。
忽闻殿外传报:“
雍州八百里加急捷报!”
刘禅醉眼朦胧,挥手道:
“呈上来!”
内侍展开军报,高声诵读:
“雍州刺史陆逊上表:麴山已克,句安率众归降。”
“邓艾败走阳平,损兵万余……”
刘禅闻言大喜,举杯道:
“好!好!我军对魏军连连取胜,已形成强大血脉压制!”
“看来灭蜀……不不,灭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刘禅这段时间压力也是巨大。
因为父皇把灭蜀重任交给了他。
这很有可能是父皇对他最后的考验。
同时,一旦灭了魏国,那对刘禅个人的君主威望也是极大的提升。
席间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坐在角落的李翊眉头紧锁。
这位须发皆白的相父突然拍案而起,声震殿宇:
“太子何出此言!”
满殿寂然。
刘禅手中酒杯险些跌落,酒醒大半。
李翊大步走到殿中,须发皆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太子身为监国,岂可轻言战事?”
刘禅慌忙起身:
“相父息怒……”
在刘禅的记忆中,相父的脾气其实是相当好的。
但唯独言及军事时,他便变得非常严肃。
李翊目光如炬,环视殿内诸臣:
“尔等可知,古来多少名将,拥兵百万而一夕溃败?”
“项羽钜鹿之胜,终有垓下之围。”
“曹操赤壁之火,徒留华容之叹。”
“今虽小胜,安敢轻敌?”
他转向刘禅,语重心长:
“今南方初定,西土未平。”
“太子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岂可因一时之胜而忘形?”
刘禅面红耳赤,躬身施礼:
“相父教诲,禅谨记于心。”
李翊神色稍缓,以目视诸葛亮。
诸葛亮会意,出列奏道:
“太子,陆逊、郭淮等将士浴血奋战,立此大功。”
“朝廷当速行封赏,使三军感念天恩。”
“此所谓恩出于上也。”
刘禅点头:
“诸葛丞相所言极是,该如何封赏?”
诸葛亮早有成算:
“陆逊可加封为镇西大将军,郭淮为征虏将军,姜维升为中护军。”
刘禅深吸一口气,肃容道:
“就依诸葛丞相所议,重赏雍州将士。”
“另传令各州,严加防备,不可因胜而骄。”
他走到殿门,望向西方天际,轻声道:
“这天下之争,果然还远未结束。”
殿内群臣躬身领命,唯有李翊看着刘禅的背影。
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
(本章完)
章武十六年,盛夏。
成都皇城之内,铜雀栖檐,蝉鸣聒耳。
魏王宫中,冰鉴散出的凉气难解满殿沉闷。
曹叡身着玄色王袍,斜倚案前,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忧虑。
阶下,镇西将军邓艾躬身而立。
他双手高举奏章,声如洪钟:
“臣艾昧死以闻:今刘备病体沉重,李翊半退,陈登病死。”
“前雍凉大都督诸葛亮又调离了关中,齐国局势如此动荡,此天赐良机也。”
“目今刘备放权使太子刘禅监国,刘禅懦弱,中国将危。”
“臣在汉中有年,兵精粮足。”
“臣愿领王师,兴兵北伐,克服中原。”
“匡扶正统,以报大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
内侍接过奏章,呈于曹叡。
曹叡展卷细览,指尖轻敲案几,不发一言。
这时,尚书令谯周出班奏道:
“大王不可!近者,大将军曹真、丞相司马懿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士载只宜待时,不宜轻动。”
邓艾转身面对谯周,目光如炬:
“不然!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
“何日可以恢复中原乎?”
“……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谯周捋须摇头,“我等皆不如丞相远甚,丞相尚不能恢复中原,何况我等?”
“谯大夫此言差矣!”
邓艾声调激昂,“吾随丞相征战多年,深知兵法。”
“且此前久居陇上,深知羌人之心。”
“今若结羌人为援,虽未能克复中原,自陇而西,可断而有也。”
殿上群臣窃窃私语,分为两派,争论不休。
曹叡终于抬头,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
“诸卿之意,孤已尽知。”
“然则……”
他停顿片刻,望向殿外远方、
“自庄王败走关中,已二十余载。”
“我等偏安蜀地,日夜思归。”
“今中原空虚,确是天赐良机。”
谯周急道:
“大王!诸葛亮虽离关中,然其经营中原多年,法令严明,民心归附。”
“且闻其子弟姜伯约才略不凡,更兼有陆伯言为辅。”
“庞令明更是骁勇善战之辈。”
“若轻启战端,恐……”
“尚书令多虑了!”
邓艾出声打断道。
“李子玉已老,中原一帮功勋老将,仗着资历高,大多心怀鬼胎,不服中央。”
“据我们的探子回报说,京中不少老臣,都过着奢靡的日子。”
“如今刘备病重,刘禅暗弱,此正是我大魏重振之时!”
曹叡闭目沉思良久,终于开口:
“卿既欲北伐,可尽忠竭力。”
“勿堕我国锐气,以负孤命。”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深谙制衡之道。
他即位不久就政由己出,使几个辅政大臣形同虚设。
比如,藉由战事多次将曹休、曹真与司马懿调往边境。
令其停留都城的时间十分有限。
如此一来,便有效降低了三人对中央朝政的影响力。
而司马懿与曹真也真的在频繁的战事调度中,相继去世。
四位辅政大臣仅剩赵俨一人未出都城。
但他并未掌握军权,因而对曹叡的权力影响有限。
通过以上策略,曹叡巧妙地将四位辅政大臣中实力最强的三人调离中央。
成功收揽权柄掌握大权。
而在司马懿、曹真相继死后,曹叡更是一直牢牢掌握魏国最高权力。
邓艾作为魏国年轻一辈的将领。
曹睿既想培养他,又不想让他在成都积累太多势力。
以威胁到自己的权力。
既然邓艾主动请缨北伐,那曹叡自无不允的道理。
一旦功成,便是自己这个君主慧眼识珠,竟二王未竟之大业。
万一失败,也能进一步削国中将领的兵权。
邓艾伏地拜谢:
“臣必肝脑涂地,以报王恩!”
退朝后,
谯周忽然追上邓艾,拉住他的衣袖说道:
“士载,何故如此急切?”
“且不论齐国是否真的虚弱。”
“即便中原真虚,然百足之虫,亦是死而不僵啊。”
“以弱魏伐强齐,诚不智也。”
邓艾叹道:
“谯先生,非我急切,实乃时不我待。”
“齐国强魏国数十倍,每拖一日,齐国便强我一分。。”
“若再蹉跎,此生终老于蜀,何颜见先王于地下?”
“然则兵者,国之大事……”
“我岂不知?”
邓艾遥指北方,“然今之势,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若待刘备驾崩,李翊还政,则此生再无机会矣!”
谯周默然,良久方道:
“既如此,愿将军珍重。”
三日后,邓艾领敕辞朝,同司马昭及一众蜀将径到汉中。
临行前,曹叡亲赐宝剑一把,叮嘱道:
“孤与中原,有国仇家恨。”
“卿此行,关系社稷存亡,慎之,重之。”
邓艾再拜: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大王重托!”
……
汉中大营,旌旗蔽日。
邓艾召集诸将议事,帐中悬挂巨幅地图,标注着汉魏双方的势力分布。
征西将军张翼首先发言:
“将军,我军虽精,然不过五万。”
“闻中原仅是在关中便屯兵有十万,何以敌之?”
邓艾笑道:
“……不然,据我所知。”
“中原朝廷一直主张减少关中军费开支,所谓十万之兵,恐所言不实。”
“且纵真有十万人,其分驻各处,调度不易。”
“我已有计较矣。”
话未毕,亲兵来报:
“将军,羌族使者到了。”
邓艾大喜:
“快请!”
不多时,三位身着羌族服饰的使者入帐。
为首者抚胸行礼:
“邓将军,我家族长命我前来,愿与将军共图大事。”
邓艾亲自下阶相迎:
“有羌族勇士相助,此战可期!”
待羌使退下,邓艾环视诸将:
“今得羌兵万余,可为奇兵。”
“我意已决,分三路出兵:”
“一路出祁山,佯攻长安。”
“一路出子午谷,直取潼关。”
“我自领主力,出斜谷,断中原军后路。”
护军黄崇忧虑道:
“……此计虽妙,然风险极大。”
“若被陆逊识破,回师救援,我军危矣。”
邓艾点头:
“……黄护军所虑极是。”
“故我已遣细作往中原,散布流言,称鲜卑人将攻幽州。”
“诸葛亮必分兵防备,如此,关中空虚。”
诸将闻言,皆露喜色。
邓艾立于军帐之前,望着远处连绵的群山,目光如炬。
“句安、李歆听令!”
邓艾转身,声音铿锵。
两名将领应声出列:
“末将在!”
“今命你二人引一万五千兵,前往麴山前连筑二城。”
“句安守东城,李歆守西城。”
“此二城如匕首,直指雍州腹地。”
“关系我军北伐大计,不可有失!”
句安、李歆齐声道:
“末将必不负将军重托!”
次日,大军开拔。
旌旗招展,刀枪如林。
一万五千精锐浩浩荡荡向麴山进发。
不数日,大军抵达麴山。
但见两座山峰对峙,中有要道贯通雍凉,确为兵家必争之地。
李歆策马环视,对句安道:
“此地险要,若筑城其上,可扼雍州咽喉。”
“然距敌甚近,恐遭围攻。”
句安笑道:
“……将军多虑矣。”
“邓都督既命筑城,必有后援。”
“且我观此地山势,易守难攻。”
“纵有敌军来犯,亦不足惧。”
遂命士卒采石伐木,日夜赶工。
不过旬月,两座城池已初具规模。
城墙高约三丈,互为犄角,烽火相望。
与此同时,
已经出任雍州刺史的陆逊也得到了细作急报。
其雍州刺史一职乃诸葛亮保举。
朝廷没有急着复设新的雍凉大都督。
而是分别命李严出任凉州刺史,陆逊出任雍州刺史。
显然,朝廷是希望二人相互制衡。
理由也很简单,
李严虽是荆州出身,根正苗红的汉将。
但经过几年相处,诸葛亮觉得此人权力熏心,私欲极重。
若当真放大权给他,容易误事。
至于陆逊,能力与人品并没有什么大缺陷。
但他毕竟是吴国降将,那朝廷肯定是要卡他政审的。
且他本就是江南大族,势力不小。
所以决定让二人在雍凉相互制衡。
至于姜维,他毕竟还年轻。
不论如何,总不能让他跟两位前辈平起平坐。
所以,让他接着在二人身边打下手,历练历练。
“邓艾遣兵筑城麴山?”
陆逊放下军报,眉头微蹙,“此城若成,如鲠在喉。”
他即刻修书,遣快马送往洛阳。
随后召众将议事。
“伯约,”
陆逊看向姜维,“你久居陇上,与羌人熟悉。”
“今邓艾必结羌人为援,你可速往羌王处,陈说利害,令其勿要助纣为虐。”
姜维拱手道:
“……维领命。”
“然羌人反复,恐难一说即服。”
陆逊颔首:
“尽人事,听天命。”
“若羌王不允,亦当使其迟疑不决,为我军争取时日。”
姜维即日启程,单骑往羌族部落而去。
陆逊又唤来副将郭淮:
“伯济,命你引兵三万,速往麴山。”
“务必在城池未固之前破之!”
郭淮慨然应诺:
“淮必竭尽全力,破此二城!”
麴山城外,尘烟滚滚。
郭淮率三万大军蜂拥而至,将东西二城围得水泄不通。
句安在东城上望见,对副将道:
“……果然来了。”
“遂传令各军,严守城池,待都督援军至。”
话音刚落,城外已响起战鼓。
郭淮令军士四面攻打,云梯、冲车齐上,箭如飞蝗。
句安亲立城头,指挥若定:
“滚木擂石,准备——放!”
霎时间,
滚木擂石如雨而下,砸得攻城士卒头破血流。
热油倾泻,火光四起,惨叫声不绝于耳。
西城李歆亦率军死战,亲自挽弓射箭,连毙数名敌将。
激战终日,郭淮见城池坚固,一时难下。
遂改变策略,分兵断其粮道,将二城团团围困。
旬日之后,陆逊亲率援军赶到。
他登高观察地势,见二城虽险,却处高地,不禁忻然而喜。
回到寨中,陆逊对郭淮道:
“此城山势高阜,必然水少。”
“若断其上流,蜀兵皆成渴死之鱼也。”
郭淮恍然大悟:
“使君高见!淮即刻命军士掘土堰断上流。”
不出陆逊所料,城中果然断水。
起初尚有存水可支。
数日后,井枯河干,军士唇裂喉燥。
李歆见形势危急,对部将道:
“如此困守,无异坐以待毙。”
“我当引兵出城取水。”
遂率五百精兵,开门突袭。
不料汉军早有准备,四面围合。
李歆左冲右突,血染战袍。
方才夺回数桶清水,而士卒折损过半。
句安在东城亦遭同样困境,两军会于一处,商议对策。
“邓都督之兵,至今未到,不知何故。”
句安满面愁容,“城中粮草将尽,又兼无水,军心已乱。”
李歆咬牙道:
“我当舍命杀出求救。”
“将军守城待援,若歆不归,亦当有讯息传回。”
是夜,
李歆选数十精锐骑兵,乘夜色朦胧,悄悄开启西门。
“随我冲!”
李歆低喝一声,一马当先,杀向敌营。
初时顺利,连破两重围困。
至第三重时,郭淮与庞德率军拦截。
“李歆休走!”
庞德大喝,挺枪来战。
李歆更不答话,挥刀迎上。
二将战十余合,李歆气力不支,心急如焚。
虚晃一刀,拍马便走。
庞德紧追不舍,暗取弓箭,一箭射中李歆后背。
李歆负痛,仍奋力冲杀。
随行骑兵纷纷落马,至天明时分,仅剩李歆一人。
他已身带数处重伤,方才冲出重围。
回首望去,随行将士皆已没于乱军之中。
而此时东西二城内,情势更加危急。
军士饥渴难耐,多有瘫软不能持兵者。
句安巡城,见士卒皆露绝望之色,心中凄然。
正无计可施之际,忽觉面上一凉。
抬头望去,
但见北风大起,阴云布合,片片雪从天而降。
“下雪了!下雪了!”
城中士卒欢呼雀跃。
句安却面露忧色。
雪虽可解渴,然天寒地冻,守城更加艰难。
是夜,大雪封山,麴山二城尽成银白世界。
魏兵分粮化雪而食,暂解口渴之困。
然粮草将尽,外援未至,前途依然渺茫。
句安立于城头,望着漫天飞雪,喃喃自语:
“李将军,但愿你已突围成功,早日请得援军……”
风雪愈急,掩盖了战场血迹。
却掩不住弥漫在二城上下的绝望气息。
而此时的李歆,正负伤冒雪,艰难地向南行进。
每行一步,背上箭伤便传来钻心疼痛。
鲜血滴在雪地上,红得刺目。
“绝不能倒下……”
李歆咬牙坚持,“二城将士性命,皆系于我身……”
他回头望了一眼麴山方向,只见群山茫茫,二城早已不见踪影。
李歆伏在马上,背上的箭伤随着马匹颠簸阵阵作痛。
鲜血已浸透战袍,在寒风中凝成暗红色的冰痂。
他咬紧牙关,紧握缰绳,沿着西山小路艰难前行。
“绝不能倒下……句安和万余将士……还在等着援军……”
李歆喃喃自语,意识已开始模糊。
两日两夜,他不眠不休,全凭一股意志支撑。
雪地难行,他数次从马背跌落,又挣扎着爬起。
干粮早已用尽,只能抓把雪塞入口中,暂缓饥渴。
第三日黎明,
李歆终于力竭,从马背上滚落雪地。
恍惚间,他听见远处传来马蹄声和行军脚步声。
“是……是魏军旗号……”
李歆努力睁开双眼,只见前方山谷中。
一支大军正蜿蜒而行,帅旗上赫然绣着“邓”字。
“邓都督……”
李歆用尽最后力气呼喊,“邓都督!”
前军哨骑闻声而来,见雪地中倒着一员血染征袍的将领,急忙下马查看。
“是李歆将军!快禀报都督!”
不多时,邓艾在亲兵簇拥下疾驰而至。
见李歆奄奄一息,急忙下马相扶。
“李将军!麴山情况如何?”
李歆见到邓艾,泪如雨下,伏地泣告:
“都督!麴山二城,皆被陆逊重兵围困,绝了水道。”
“句安将军与末将死守待援,将士渴死者已逾百人。”
“幸得天降大雪,化雪度日。”
“然粮草将尽,情势危急!”
邓艾面色凝重,扶起李歆:
“吾非来迟,为聚羌兵未到,因此误了。”
“将军受苦了。”
随即唤来军中医官:
“速送李将军入川养伤,好生照料。”
李歆急道:
“末将愿随都督杀回麴山!”
邓艾摇头:
“将军伤重,不可再战。”
“待伤愈后,再随我征战不迟。”
送走李歆后,邓艾召众将议事。
年轻的司马昭站在邓艾身侧,目光锐利。
邓艾忧心忡忡:
“羌兵未至,陆逊围城甚急。”
“若等羌兵到来,恐麴山二城已陷。”
“不知二公子有何高见?”
司马昭略一沉思,走到地图前:
“将军,吾料雍州兵必尽来麴山攻打,雍州定然空虚。”
“将军可引兵径往牛头山,抄在雍州之后。”
“陆逊、郭淮闻讯,必回救雍州,则麴山之围自解矣。”
邓艾闻言,抚掌大笑:
“妙哉!此计最善!”
“攻其必救,围魏救赵之策也!”
当即传令三军,改变行军方向,望牛头山而去。
与此同时,
麴山城外汉军大营中,郭淮得知李歆突围成功的消息,急忙来见陆逊。
“使君,李歆已突围两日。”
“若其见到邓艾,邓艾料我大兵皆在麴山,必抄牛头山袭我之后。”
陆逊捻须沉吟:
“伯济之意是?”
郭淮指着地图:
“使君可引一军暗取洮水,断绝蜀兵粮道。”
“吾分兵一半,径往牛头山击之。”
“彼若知粮道已绝,必然自走矣。”
陆逊凝视地图良久,忽然笑道:
“伯济此计大妙!邓艾若往牛头山,正入我彀中!”
当即分兵:
陆逊亲率一万精兵,悄取洮水。
郭淮亦领一万兵,直奔牛头。
;剩余兵马继续围困麴山。
临行前,陆逊特意嘱咐郭淮:
“邓艾多谋,司马昭亦非庸才。”
“将军往牛头山,需多设疑兵,虚张声势,不可轻易接战。”
郭淮拱手:
“使君放心,淮自有计较。”
话分两头,
邓艾率军行至牛头山深处,忽闻前军发喊,蹄声杂乱。
一骑探马飞驰来报:
“都督!前方有齐兵截住去路!”
邓艾神色一凛,催马至军前。
但见山谷隘口处,郭淮率军严阵以待。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郭淮见邓艾到来,纵马出阵,大笑道:
“邓士载!汝欲袭吾雍州,殊不知吾已在此等候多时矣!”
邓艾大怒,挺枪直指郭淮:
“郭伯济!汝这叛国降将,安得在此狺狺狂吠?”
“今不过侥幸识破吾计,何敢如此猖狂耶!”
说罢挺枪纵马,直取郭淮。
两马相交,枪来刀往。
战不三合,郭淮虚晃一刀,拨马败走。
邓艾正要追击,司马昭急呼:
“将军谨防有诈!”
邓艾勒马观察,见郭淮军马虽退而不乱,心知有异,遂令:
“前军追击,中军策应,后军留守隘口!”
魏军依令而行,追出三里许。
忽见郭淮军分作两翼,占住山头。
霎时间,滚木擂石如雨而下。
邓艾急令退兵,已在牛头山下损兵千余。
只得就地下寨,掘壕立栅,与汉军对峙。
此后数日,邓艾每日令兵搦战。
郭淮或战或守,时而佯败,时而坚守。
两军互有胜负,战局胶着。
这日傍晚,司马昭入帐谏言:
“将军,此处非久停之所。”
“连日交战,不分胜负,此乃郭淮诱兵之计耳,必有异谋。”
“不如暂退,再作良图。”
邓艾凝视图上地势,沉吟道:
“二公子所言甚是,然若此时退兵,恐遭追击……”
正言间,忽有哨骑踉跄入帐,浑身浴血:
“都督!大事不好!郭淮分兵取洮水,已断我粮道!”
邓艾拍案而起,面色骤变:
“粮道被断!全军危矣!”
司马昭急道:
“将军速决!”
邓艾当机立断:
“二公子先退,吾自断后!”
“传令三军,连夜撤兵!”
夜色如墨,魏军悄悄拔寨。
行不至十里,忽闻四面杀声震天,火把如星。
郭淮分兵五路,从各方杀来。
邓艾横枪立马,独拒五路总口,大喝道:
“吾在此!谁敢来战!”
汉军见邓艾威风凛凛,一时不敢近前。
邓艾且战且走,护着大军缓缓后撤。
至天明时分,退至洮水河畔。
邓艾正要下令渡河,忽见对岸一军杀出。
帅旗之下,陆逊白袍银甲,朗声道:
“邓士载!已中吾计,何不早降!”
前有阻截,后有追兵。
邓艾环视左右,见士卒皆露惧色,遂振臂高呼:
“诸军听令!今日有死无生,唯有力战!”
魏军见主将如此,士气复振。
邓艾亲率精锐,往来冲突。
汉军层层围困,密如铁桶。
激战至午,邓艾身被数创,血染战袍。
亲兵护卫多已战死,魏军折损大半。
正在危急时刻,邓艾见西南方向汉军阵形稍薄。
遂集中残兵,奋力冲杀。
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往阳平关方向败退。
行至关前十里,忽见前方尘头大起,一军拦住去路。
为首大将横枪立马,生得相貌堂堂,正是从凉州赶回的姜维。
“邓艾!汝已穷途末路,还不下马受降!”
姜维声如洪钟。
邓艾大怒:
“姜维孺子!焉敢阻吾归路!”
拍马挺枪,直刺姜维。
姜维挺枪相迎。
二将战作一团,枪影交错,火星四溅。
战约数合,邓艾因久战力疲,渐渐不支。
司马昭在关上望见,急令:
“弩手准备!”
就在邓艾险象环生之际,忽闻关上鸣金之声。
邓艾虚晃一枪,拨马便走。
姜维正要追击,忽见城上弩箭齐发。
这弩非同寻常,一弩可发十矢。
正是司马懿生前仿制汉朝连弩所制。
箭雨铺天盖地,汉军顿时人仰马翻。
姜维急令退兵,检点损失,折兵数百。
望着阳平关上飘扬的魏旗,姜维感慨道:
“不想魏国军工竟已至此。”
“连弩本是我朝利器,今反为其所制。”
转身对副将道:
“回朝后,我当上书朝廷,严格管制工匠,禁止其私自传授技艺。”
副将叹道:
“……将军所言极是。”
“只是技术既已流传,恐难完全禁绝。”
姜维默然片刻,忽道:
“传令全军,暂退三十里下寨。”
“来日再图破关之策。”
而此时阳平关上,邓艾已是精疲力尽。
司马昭亲自为邓艾包扎伤口,见其浑身创伤,不禁叹道:
“今日若无先父所制连弩,恐阳平关已失。”
邓艾苦笑道:
“吾自负知兵,今日几为陆逊、郭淮所算。”
“若非二公子机警,后果不堪设想。”
遥望关下汉军连营,邓艾神色凝重:
“此战虽败,然天下之争,方兴未艾。”
“来日再与姜维决个高下!”
与此同时,
麴山城中,已是人间地狱。
句安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城头巡视,所见皆是奄奄一息的士卒。
城内存粮早已告罄,战马也已宰杀殆尽。
昨日又有一百三十七名士兵在睡梦中再未醒来——不是死于刀剑,而是亡于饥寒。
“将军……”
一个虚弱的声音从墙角传来。
句安走近,见是一名年仅十六七岁的少年士兵,面色惨白如雪。
“援军……何时能到?”
句安喉头哽咽,无法作答。
他抬头望向灰蒙蒙的天空,雪飘落在他的脸上,冰冷刺骨。
回到军帐,众将齐聚,个个面如死灰。
副将王韬声音嘶哑:
“将军,城中能站立的士兵已不足三千。”
“若再守下去……”
另一将领接口:
“邓都督若来,早该到了。”
“恐怕……”
句安缓缓闭目,脑海中浮现出出征前邓艾的嘱托:
“麴山二城,关系北伐大计,望将军死守待援。”
死守待援……可援在何方?
当夜,句安独坐帐中,面前摊开地图,却一个字也看不进去。
亲兵送来半碗稀粥,这是城中最后的存粮。
“将军,用些粥吧。”
句安挥手:
“分给伤兵。”
三更时分,句安终于做出决定。
他召集众将,声音低沉而坚定:
“明日……开城。”
众将默然。
副将泣道:
“将军!我等愿与城池共存亡!”
句安摇头,眼中含泪:
“吾亦愿战死沙场,以全忠义。”
“然城中数千将士何辜?岂能随我等葬身于此?”
翌日清晨,麴山城门缓缓开启。
句安率众将卸甲出城,面向汉军营寨单膝跪地。
陆逊、郭淮并骑而出。
见句安等人形销骨立,不禁动容。
句安双手奉上佩剑:
“败军之将,不敢言勇。”
“唯愿将军善待城中士卒,句安任凭处置。”
陆逊下马,扶起句安:
“将军坚守孤城,力尽而降,非战之罪也。”
“吾必奏明朝廷,厚待将军及麾下将士。”
同日,
洛阳皇宫内,太子刘禅正在偏殿与近臣宴饮。
忽闻殿外传报:“
雍州八百里加急捷报!”
刘禅醉眼朦胧,挥手道:
“呈上来!”
内侍展开军报,高声诵读:
“雍州刺史陆逊上表:麴山已克,句安率众归降。”
“邓艾败走阳平,损兵万余……”
刘禅闻言大喜,举杯道:
“好!好!我军对魏军连连取胜,已形成强大血脉压制!”
“看来灭蜀……不不,灭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
刘禅这段时间压力也是巨大。
因为父皇把灭蜀重任交给了他。
这很有可能是父皇对他最后的考验。
同时,一旦灭了魏国,那对刘禅个人的君主威望也是极大的提升。
席间众臣纷纷附和,唯有坐在角落的李翊眉头紧锁。
这位须发皆白的相父突然拍案而起,声震殿宇:
“太子何出此言!”
满殿寂然。
刘禅手中酒杯险些跌落,酒醒大半。
李翊大步走到殿中,须发皆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太子身为监国,岂可轻言战事?”
刘禅慌忙起身:
“相父息怒……”
在刘禅的记忆中,相父的脾气其实是相当好的。
但唯独言及军事时,他便变得非常严肃。
李翊目光如炬,环视殿内诸臣:
“尔等可知,古来多少名将,拥兵百万而一夕溃败?”
“项羽钜鹿之胜,终有垓下之围。”
“曹操赤壁之火,徒留华容之叹。”
“今虽小胜,安敢轻敌?”
他转向刘禅,语重心长:
“今南方初定,西土未平。”
“太子当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岂可因一时之胜而忘形?”
刘禅面红耳赤,躬身施礼:
“相父教诲,禅谨记于心。”
李翊神色稍缓,以目视诸葛亮。
诸葛亮会意,出列奏道:
“太子,陆逊、郭淮等将士浴血奋战,立此大功。”
“朝廷当速行封赏,使三军感念天恩。”
“此所谓恩出于上也。”
刘禅点头:
“诸葛丞相所言极是,该如何封赏?”
诸葛亮早有成算:
“陆逊可加封为镇西大将军,郭淮为征虏将军,姜维升为中护军。”
刘禅深吸一口气,肃容道:
“就依诸葛丞相所议,重赏雍州将士。”
“另传令各州,严加防备,不可因胜而骄。”
他走到殿门,望向西方天际,轻声道:
“这天下之争,果然还远未结束。”
殿内群臣躬身领命,唯有李翊看着刘禅的背影。
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3012/6392981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