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噩梦降临
推荐阅读:今天丘比特降临、无限副本唯一指定清道夫、斗罗:我用影子开修罗、谁让他玩游戏王的!、我在诡异世界继承神位后、成为领主的我被迫种田、CS:才16岁,让我老登逆袭?、残血玩家、侯爷的掌心娇是朵黑心莲、死灵法师在末世疯狂屯兵、
第410章 噩梦降临
马寻將一些事情当真了,就意味著不少人的压力很大。
先敲打了一些季亨这样的地方官,接下来的一些人就会变得更加不好过了。
现在皇权强势、勛贵势大,所以一些文官就在叫苦不迭。可是如果一旦文官做大,他们可不见得就会对皇权、勛贵客气。
在堡宗之后文官集团的势力不断强大,皇帝和文官爭权的事情非常常见,一些矛盾也激化的厉害。
堡宗一口气几乎葬送了所有的勛贵实力,那时候勛贵在朝堂上几乎没有发言权。
作为天子爪牙的锦衣卫指挥使,也会被文官直接在朝堂打死。
忧国忧民的士绅,直接打死官吏、不许朝廷的官员下到地方查税。
所以谁也別笑话谁,无非就是谁的权力大而已,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马寻居高临下俯视著士子,“听闻你们对朝廷政见多有异议,正好本公在陛下面前还算有些薄面,你们说与我听,我去奏报陛下。”
好几个士子身体微微一抖,这显然是怕了。
朱棣立刻蹦出来,“本王乃皇帝陛下四子,受封燕王。你们畅所欲言,本王必奏报陛下!”
脸色惨白的士子们摇摇欲坠了,豆大的汗珠不断的滴落。
平时大家高谈阔论,那是因为没有什么所谓的贵人,那就嘴巴上没把门。可是现在面对亲王、
国公,哪还敢说什么。
白衣傲王侯,说笑呢!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真有那个才华和本事,早就被徵召了,早就去国子学读书了,朝廷现在依然缺官严重,有才不怕没官当,而不是结社互相吹捧。
马寻扫视一圈,平静问道,“陛下早前规定学子安心读书,不许结社、妄议朝政,你等为何不遵律法?”
这些学子更加瑟瑟发抖,他们做了些什么,自然也都心里有数。
马寻继续问道,“唐时有读书人切学问,志趣相投,倒也有文人社集。真要算起来的话,魏晋之时就有不少文人雅客聚会,这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你们是在效仿前人?”
一个士子慌忙开口,“回徐国公,我等就是切学问、探討经义。”
如果结社只是切学问等等,这自然没什么问题,朝廷不是不许读书人往来,你切学问、共同提高,没人说你的问题。
现在这个年代户籍比较严格,出门都是需要路引等等,但是秀才这样有功名的学子就无需路引,他们可以四处走动,
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去其他地方求学,朝廷都不阻止,只要你自认为有必要、只要你的经济条件允许。
“切学问?”马寻有些嘲讽的问道,“你们探討的是救亡图存,还是治理天下?我先前倒是留意一下,你们之中还有白身吧?”
季亨等地方官也开始害怕了,说到底就是这些学子实在是太放肆了。
平时这些官员也懒得管这些“雅事”,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子们越来越放肆,从最初的探討学问变成了到对朝政的择击等等。
马寻看著这些人,说道,“蒙元好啊,汝等倘若在蒙元,你等就是儒户!”
有些人忍不住身体一抖,因为在最初蒙元统治时期,这些所谓的儒户是和僧侣、道士一个概念,儒家子弟就是和尚、道士,这是有宗教意义的。
“你们可是江南人,知道吧?”马寻指了指这些学子,调侃说道,“以你们的才学,也得不到儒户,说不定还得是奴僕。”
知道点歷史的士子更是心里发抖,他们也都明白马寻的意思。
在元初,很多儒户最初都是奴隶,可以通过身份认同脱籍。再者就是在整个明朝,北方的儒户待遇都是元朝南方士子,北人和南人就是身份的区別。
马寻冷著脸说道,“我记得蒙元之时,江南各地学粮,赡土兴学,不需政府负担,是不是这么回事?”
明朝的读书人免赋税、免役,其实元朝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也是这待遇。
但是听听马寻说的那些,江南这边的类似於生等是朝廷给与补贴。但是在元朝的时候,各地自筹、兴建学舍等元朝政府一概不管。
听起来很糟糕,但是一些学子还是趋之若鶩。
原因非常简单,在元朝哪怕只是参加过乡试,回乡都比一般百姓身份高一头。
他们不仅继续维护儒家规范,也成了地方与国家之间的枢纽。
当时的元代基层管理说到底其实靠这些落榜土子稳住江山。
马寻指了指在场的士子,“两宋倒好,刑不上大夫,无非是给四处发配、折腾罢了。百姓承担役赋税,土地兼併无需限制,朝廷允许地主等放高利贷等,这倒是对你等都好。”
有些人更是忍不住瑟瑟发抖,其实这一次来的读书人,都是有些家底的。
所以不管是在元朝还是在宋朝,他们的待遇都会非常好。
虽然现在的明朝看似给读书人的待遇也不错,只是有些政策是宋朝、元朝才能享受的。
这些人又不是寒门子弟,自然对於寒窗苦读、改天换命不太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地位。
甚至在学一些宋朝的“隱士”,闹出来了名声等等,这也可以得到朝廷的注意。
毕竟现在的明朝入仕可不只是科举这么一条路,还有举荐等等,没有功名也可以当官。
马寻直接果断的说道,“开革汝等功名、学籍,可有不满?”
一个学子乞求说道,“还请徐国公开恩,我等寒窗苦读、从稚童时便勤学不缀,倘若革除功名,实在太重了!”
“重?”马寻反倒是笑了起来,“朝廷三令五申不许结社,不许你等妄议朝政,你等此前怎么不考虑这些?”
另一个学子哀求说道,“徐国公,我等年少无知,还望网开一面、宽恕我等这一回!”
“等等、等等。”马寻指了指开口的人,“你今年高寿?我今年二十六,你这面相看著比我还要老啊!怎么,是我老成持重才想到这些?”
年龄,你真要是十岁左右,那我没什么可说的,毕竟除了极少数神童之外,確实没必要將一些孩子的话太当真。
可是你二十多岁、三十岁,还是饱读诗书有些见识的人说年少无知,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信!
季亨鼓起勇气开口说道,“徐国公,朝廷此前並无因结社之事开革学生功名之例。”
王行更是焦急的说道,“徐国公,若是开革他们功名,需奏报学衙、需礼部等覆核允准。”
將学子的功名给革除,那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县府向上报,一路到礼部等衙门,这样才可以开除学籍。
“巧了,我掌管国子学。”马寻盯著王行说道,“训导官,你这么教书育人、督促学子进益,
也不怪他们被革除功名。”
王行这一下觉得不只是这些学子们惨了,他的仕途也很有可能毁於一旦。
正常来说学子们革除功名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大明现在的学子,名义上也是归马寻管。
一个『理国子学事”,那可不只是管著国子学就行了,这是管著天下士子。
而王行这些的训导是朝廷官员,负责文教。他的政绩是需要礼部、吏部考评,主要就是读书人的数量、文教的事例,以及学子的功名。
马寻不管礼部、吏部,但是他在中书省也有官职,这是管著六部的衙门。
马寻看著这些学子,说道,“我不指望你们先天下之忧而忧,也不指望你们想著匡扶社稷。少添些乱,本分一些即可。回家吟诗作对、寄情山水,没有那见识少在那针砭时政!”
隨即马寻指了指远处,“我在岛上,那是在治天。你等想著掌握大权做些蝇营狗苟之事,我不似你等俗气!”
朱棣立刻准备拍马屁,不过先衝出来一脚端翻一个士子,“舅舅,就是这人!他是沈家的,和那沈万三有些关係!就是他说您让人出海经商,还说您在福建就是私自出海过!”
被端翻的沈姓士子连忙爬起来,以头抢地,
这燕王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打听出来的消息,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禁海使得海商叫苦不迭。
看到马寻眯著眼,朱棣继续添油加醋,“他还说舅母二哥在福州卫,就是在做出海的营生。”
马寻目光锐利,“怎么?是朝廷砸了你的饭碗,让你沈家没了好处?江南第一豪绅,现在心有不甘了!”
沈万三在马秀英的力保下去了云南安置,但是他的一些族人还在苏州。
刘姝寧的二哥刘璟確实是被马寻安排到福州卫了,这里面也確实有马寻的小心思。
可是有些人的消息渠道倒是广,这些事情也都知情了。
现在说只是书生意气,说只是年少轻狂,你觉得我信吗?
朱棣立刻说道,“舅舅,这里头肯定有人推波助澜、行污衊之事。这是拿舅母的清名在作恶,
这是害驴儿的前程!舅舅,我继续查,肯定將背后之人挖出来!”
朱急了,你个老四有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说一声,只想看自己邀功。
你手上锦衣卫才多少人啊,早知道有人说舅母和驴儿的坏话,我带兵去灭了他们啊!
舅舅,看看我,我也要为舅母、为驴儿出气!
马寻將一些事情当真了,就意味著不少人的压力很大。
先敲打了一些季亨这样的地方官,接下来的一些人就会变得更加不好过了。
现在皇权强势、勛贵势大,所以一些文官就在叫苦不迭。可是如果一旦文官做大,他们可不见得就会对皇权、勛贵客气。
在堡宗之后文官集团的势力不断强大,皇帝和文官爭权的事情非常常见,一些矛盾也激化的厉害。
堡宗一口气几乎葬送了所有的勛贵实力,那时候勛贵在朝堂上几乎没有发言权。
作为天子爪牙的锦衣卫指挥使,也会被文官直接在朝堂打死。
忧国忧民的士绅,直接打死官吏、不许朝廷的官员下到地方查税。
所以谁也別笑话谁,无非就是谁的权力大而已,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马寻居高临下俯视著士子,“听闻你们对朝廷政见多有异议,正好本公在陛下面前还算有些薄面,你们说与我听,我去奏报陛下。”
好几个士子身体微微一抖,这显然是怕了。
朱棣立刻蹦出来,“本王乃皇帝陛下四子,受封燕王。你们畅所欲言,本王必奏报陛下!”
脸色惨白的士子们摇摇欲坠了,豆大的汗珠不断的滴落。
平时大家高谈阔论,那是因为没有什么所谓的贵人,那就嘴巴上没把门。可是现在面对亲王、
国公,哪还敢说什么。
白衣傲王侯,说笑呢!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真有那个才华和本事,早就被徵召了,早就去国子学读书了,朝廷现在依然缺官严重,有才不怕没官当,而不是结社互相吹捧。
马寻扫视一圈,平静问道,“陛下早前规定学子安心读书,不许结社、妄议朝政,你等为何不遵律法?”
这些学子更加瑟瑟发抖,他们做了些什么,自然也都心里有数。
马寻继续问道,“唐时有读书人切学问,志趣相投,倒也有文人社集。真要算起来的话,魏晋之时就有不少文人雅客聚会,这也是高山流水觅知音,你们是在效仿前人?”
一个士子慌忙开口,“回徐国公,我等就是切学问、探討经义。”
如果结社只是切学问等等,这自然没什么问题,朝廷不是不许读书人往来,你切学问、共同提高,没人说你的问题。
现在这个年代户籍比较严格,出门都是需要路引等等,但是秀才这样有功名的学子就无需路引,他们可以四处走动,
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去其他地方求学,朝廷都不阻止,只要你自认为有必要、只要你的经济条件允许。
“切学问?”马寻有些嘲讽的问道,“你们探討的是救亡图存,还是治理天下?我先前倒是留意一下,你们之中还有白身吧?”
季亨等地方官也开始害怕了,说到底就是这些学子实在是太放肆了。
平时这些官员也懒得管这些“雅事”,导致的结果就是学子们越来越放肆,从最初的探討学问变成了到对朝政的择击等等。
马寻看著这些人,说道,“蒙元好啊,汝等倘若在蒙元,你等就是儒户!”
有些人忍不住身体一抖,因为在最初蒙元统治时期,这些所谓的儒户是和僧侣、道士一个概念,儒家子弟就是和尚、道士,这是有宗教意义的。
“你们可是江南人,知道吧?”马寻指了指这些学子,调侃说道,“以你们的才学,也得不到儒户,说不定还得是奴僕。”
知道点歷史的士子更是心里发抖,他们也都明白马寻的意思。
在元初,很多儒户最初都是奴隶,可以通过身份认同脱籍。再者就是在整个明朝,北方的儒户待遇都是元朝南方士子,北人和南人就是身份的区別。
马寻冷著脸说道,“我记得蒙元之时,江南各地学粮,赡土兴学,不需政府负担,是不是这么回事?”
明朝的读书人免赋税、免役,其实元朝得了功名的读书人也是这待遇。
但是听听马寻说的那些,江南这边的类似於生等是朝廷给与补贴。但是在元朝的时候,各地自筹、兴建学舍等元朝政府一概不管。
听起来很糟糕,但是一些学子还是趋之若鶩。
原因非常简单,在元朝哪怕只是参加过乡试,回乡都比一般百姓身份高一头。
他们不仅继续维护儒家规范,也成了地方与国家之间的枢纽。
当时的元代基层管理说到底其实靠这些落榜土子稳住江山。
马寻指了指在场的士子,“两宋倒好,刑不上大夫,无非是给四处发配、折腾罢了。百姓承担役赋税,土地兼併无需限制,朝廷允许地主等放高利贷等,这倒是对你等都好。”
有些人更是忍不住瑟瑟发抖,其实这一次来的读书人,都是有些家底的。
所以不管是在元朝还是在宋朝,他们的待遇都会非常好。
虽然现在的明朝看似给读书人的待遇也不错,只是有些政策是宋朝、元朝才能享受的。
这些人又不是寒门子弟,自然对於寒窗苦读、改天换命不太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进一步的提升自己的地位。
甚至在学一些宋朝的“隱士”,闹出来了名声等等,这也可以得到朝廷的注意。
毕竟现在的明朝入仕可不只是科举这么一条路,还有举荐等等,没有功名也可以当官。
马寻直接果断的说道,“开革汝等功名、学籍,可有不满?”
一个学子乞求说道,“还请徐国公开恩,我等寒窗苦读、从稚童时便勤学不缀,倘若革除功名,实在太重了!”
“重?”马寻反倒是笑了起来,“朝廷三令五申不许结社,不许你等妄议朝政,你等此前怎么不考虑这些?”
另一个学子哀求说道,“徐国公,我等年少无知,还望网开一面、宽恕我等这一回!”
“等等、等等。”马寻指了指开口的人,“你今年高寿?我今年二十六,你这面相看著比我还要老啊!怎么,是我老成持重才想到这些?”
年龄,你真要是十岁左右,那我没什么可说的,毕竟除了极少数神童之外,確实没必要將一些孩子的话太当真。
可是你二十多岁、三十岁,还是饱读诗书有些见识的人说年少无知,你好意思说我都不好意思信!
季亨鼓起勇气开口说道,“徐国公,朝廷此前並无因结社之事开革学生功名之例。”
王行更是焦急的说道,“徐国公,若是开革他们功名,需奏报学衙、需礼部等覆核允准。”
將学子的功名给革除,那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县府向上报,一路到礼部等衙门,这样才可以开除学籍。
“巧了,我掌管国子学。”马寻盯著王行说道,“训导官,你这么教书育人、督促学子进益,
也不怪他们被革除功名。”
王行这一下觉得不只是这些学子们惨了,他的仕途也很有可能毁於一旦。
正常来说学子们革除功名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是大明现在的学子,名义上也是归马寻管。
一个『理国子学事”,那可不只是管著国子学就行了,这是管著天下士子。
而王行这些的训导是朝廷官员,负责文教。他的政绩是需要礼部、吏部考评,主要就是读书人的数量、文教的事例,以及学子的功名。
马寻不管礼部、吏部,但是他在中书省也有官职,这是管著六部的衙门。
马寻看著这些学子,说道,“我不指望你们先天下之忧而忧,也不指望你们想著匡扶社稷。少添些乱,本分一些即可。回家吟诗作对、寄情山水,没有那见识少在那针砭时政!”
隨即马寻指了指远处,“我在岛上,那是在治天。你等想著掌握大权做些蝇营狗苟之事,我不似你等俗气!”
朱棣立刻准备拍马屁,不过先衝出来一脚端翻一个士子,“舅舅,就是这人!他是沈家的,和那沈万三有些关係!就是他说您让人出海经商,还说您在福建就是私自出海过!”
被端翻的沈姓士子连忙爬起来,以头抢地,
这燕王也不知道是从哪里打听出来的消息,但是可以肯定的就是禁海使得海商叫苦不迭。
看到马寻眯著眼,朱棣继续添油加醋,“他还说舅母二哥在福州卫,就是在做出海的营生。”
马寻目光锐利,“怎么?是朝廷砸了你的饭碗,让你沈家没了好处?江南第一豪绅,现在心有不甘了!”
沈万三在马秀英的力保下去了云南安置,但是他的一些族人还在苏州。
刘姝寧的二哥刘璟確实是被马寻安排到福州卫了,这里面也確实有马寻的小心思。
可是有些人的消息渠道倒是广,这些事情也都知情了。
现在说只是书生意气,说只是年少轻狂,你觉得我信吗?
朱棣立刻说道,“舅舅,这里头肯定有人推波助澜、行污衊之事。这是拿舅母的清名在作恶,
这是害驴儿的前程!舅舅,我继续查,肯定將背后之人挖出来!”
朱急了,你个老四有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也不说一声,只想看自己邀功。
你手上锦衣卫才多少人啊,早知道有人说舅母和驴儿的坏话,我带兵去灭了他们啊!
舅舅,看看我,我也要为舅母、为驴儿出气!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4198/6097700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