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随驾马步都部署
推荐阅读:异族犯边,刚成状元的我领兵出征、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四合如意、龙头至尊、美漫:蝙蝠侠能有什么坏心思?、我的系统狂霸又酷炫!、亮剑:从区小队开始发展、一升气能跑多远?我一生气不跑了、无敌,无敌,这个道士强了亿点、快穿成反派大佬的女儿后我躺贏了、
第221章 随驾马步都部署
初为人父的喜悦在心头萦绕,李奕特意告假一日,待在后宅陪伴妻子儿女。
然而,温馨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二次南征在即,留给李奕偷闲的机会不多了。
恰在出征前几日,为提振军心、彰显朝廷恩威,世宗柴荣亲临皇家苑圃,依例举行迎春宴射活动。
凡禁军各部军都指挥使及以上将帅,台、寺、馆、阁等清要职事官,中书门下诸司员外郎及以上者,乃至东西头供奉、左右班殿直等大小使职,并所有在京供职的五品以上常参官员,悉数奉召赴宴。
御苑之内,春意渐浓。亭台楼阁间,珍馐罗列,美酒飘香,一派皇家气象。
众臣武将依序而坐,酒过三巡,气氛渐炽。
柴荣目光扫过座下群臣,朗声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乃古礼以习戎事。今南疆未靖,正需诸卿同心戮力。此间良辰,当以弓马助兴,望诸卿各展所长!”
话音甫落,却见不远处空旷的校场上,静候多时的殿前诸班卫士,正有条不紊地将数十个箭靶依次排开。
依照仪典旧制,群臣齐齐躬身,异口同声道:“臣等恭请陛下亲射首箭,以彰天威,以启盛事!”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御座之上的皇帝却笑着摆了摆手。
“诸卿心意,朕心领矣。然朕久居宫阙之内,每日案牍劳形,晨昏批览奏章,此等弓马骑射之事……实已生疏久矣。”
柴荣微微一顿,目光扫过阶下,语气带着几分慵懒与坦率,“今日盛会,旨在观诸卿英姿,朕便不献丑了。”
皇帝金口玉言,说不射,那便是真不射。群臣再三恭请,言辞恳切,柴荣只是含笑摇头,心意已决。
众人见此,也只得作罢。
但这“首射”之名,却瞬间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皇帝亲射是荣耀,皇帝不射,谁若第一个站出来,难免有“僭越”、“逞能”之嫌?
众人彼此目光交错,或含笑拱手示意对方请,或垂眸盯着自己的桌案,仿佛那上面画着绝世美人。
场中立时陷入一种微妙的静默与推让,也潜藏着几分不愿争先的谨慎。
最终,还是御座上的柴荣一锤定音,打破了这僵持的局面。
他的目光带着几分审视,缓缓扫过下方众臣的面庞,最后抬手指向李奕,扬声道:“既诸卿这般谦让,那便由朕来指定……李卿开这首射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瞬间聚焦于李奕一身。
“臣?”李奕略显愕然。
他方才神思不属,一颗心早已飞回府中,惦念着尚在坐月子的娇妻,以及刚出生不久的一双儿女。
正盘算着这宴射活动何时能结束,好快马加鞭赶回去,趁着出征前的这几天,把儿女多抱在怀里稀罕几次。
毕竟南征战事一起,归期难料,怕是要错过孩子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宝贵光阴了。
李奕本想低调地混过这次宴射,没想到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他在心中飞快的腹诽了一句:陛下您可真会点将!
李奕面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起身从座次内迈出,躬身行礼道:“陛下厚爱,臣惶恐!然在场宿将如云,英才济济,臣何德何能,敢担此重任?还望陛下另择良选,以免臣技艺生疏,扰了首射的好兆头。”
柴荣端坐御座之上,闻言唇角勾起和煦的笑意,抬手虚扶了一下。
“爱卿过谦了!你之骑射本事,禁军上下、朝堂诸公,何人不知?当年校场演武,百步穿杨的英姿,朕还记忆犹新!”
柴荣温声言道,语气带着一丝君臣间的亲近。
“况且爱卿新得一双麟儿,正是喜气盈门之际,开此首射,正当其时!也让在场诸卿,都沾沾爱卿的这份福运,为我大周再添新功!”
这番话带着真假半掺的玩笑意味。一时之间,因推让产生的微妙气氛,立时就被彻底冲散。
群臣闻言,纷纷露出会意的笑容,连声道:“陛下圣明!”“正是此理!”
皇帝金口玉言,又说得如此合情合理,李奕担此首射,便不再是出风头,而是奉旨行事,顺理成章。
“臣谨遵圣命!”李奕躬身再拜,也就不再推辞。
待他行至校场,卫士恭敬地奉上一把鎏金鸟兽纹的角弓,以及一囊尾羽修长的雕翎箭。
李奕深吸一口气,伸手接过箭囊系于腰间,又握住卫士递来的角弓,然后走到射位站定,脊背挺得笔直,身形如山岳般沉稳。
他的目光先是越过空旷的校场,精准地落在最远端的箭靶之上,那一点鲜红的鹄心在他眼中迅速放大。
李奕感受着微风拂过面颊的细微力道,判断着距离与风向。
约莫百步左右的距离,又是难度稍低的步射,对于他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压力。
李奕收回目光,右手拇指戴上勾弓弦用的扳指,又在左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蓄势待发。
眼见他准备妥当,一旁的太常寺官吏,当即朗声道:“弓矢既具,有司请射!”
话音刚落,李奕左手三指并拢,将沉甸甸的雕翎箭搭上弓弦,箭镞寒光凛冽。
一个标准的开弓步法摆开,左臂前伸如抱满月,右手控弦引弓如揽星河。
坚韧的弓弦在巨大的张力下,发出细微而令人心悸的“吱嘎”声,厚重的复合弓臂被拉出一道惊心动魄的弧度,积蓄着足以撕裂空气的磅礴力量!
整个校场内外,鸦雀无声。高台上的皇帝和群臣,正饶有兴致的观摩着这一切。
李奕的眼神锐利如鹰隼,瞳孔深处只剩下远处那一点朱红。
他屏住呼吸,全身的精气神在这一刻高度凝聚,汇于指尖,与那冰冷的箭镞融为一体。
手臂、肩背的肌肉在官袍下绷紧如铁石,纹丝不动。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所有人的心神都系于那支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利箭,以及那个如山岳般巍然不动的身影。
下一刻——
“嘣!!!”
弓弦惊雷般炸响!
一道乌黑的流光撕裂了凝固的空气,带着刺耳的尖啸,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如流星赶月般,直贯远方!
“笃——”
一声沉闷而清晰的穿透声从百步之外传来。
那支雕翎箭,不偏不倚,正中红心!
尾羽犹自嗡嗡震颤!
紧接着,一发未息,二发已至……三发,四发,全中靶心!
真可谓:支左屈右何大工,象弭急收如列缺。
“四射,毕!”太常寺官吏高喝一声。
“好!”“彩!”“李都使神射!”
震天的喝彩声如同潮水般轰然爆发,群臣无不抚掌赞叹。
连御座上的皇帝,眼中也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之色,嘴角那抹温煦的笑意更深了几分。
李奕缓缓收弓,紧绷的肩背线条松弛下来。
他转过身,面向御座,躬身拜道:“臣幸不辱命!”
柴荣朗声大笑,声音中充满了赞许:“好!四箭皆中,大吉之兆!此番南征,我大周定能扫荡不臣,开疆拓土!”
“众卿,共饮此杯,壮我军威!”
内侍早已捧上御酒,柴荣擎杯而起,群臣同举。
待李奕首射过后,禁军骁将、各部悍勇,乃至通晓射艺的文臣僚属,皆摩拳擦掌,纷纷下场试射。
一时间,弓弦铮鸣,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喝彩与惋惜之声此起彼伏。
宴射继承唐代以来形成的惯例,既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又在政治上起到了拉拢臣僚、促进君臣关系的作用。
按规制算是典礼之一,但其实更像是皇帝请客吃饭,射箭则可以看作宴席中的娱乐活动。
箭术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可以尽情发挥。
事实上,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乱世中,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骑马和射箭都算是基本功,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毕竟射箭除了战争属性之外,本身也是古代的娱乐项目,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庶百姓,谁都可以习练。
至于骑马这方面,更是不用说。
因为五代至宋都承袭唐制,官员出行必须一律骑马,只有年高体衰及德勋特许者,或贵妇女子才可以坐轿子代步。
哪怕到了南宋限制有所放宽,但官员骑马出行仍是主流。
……
不多时,宴饮告一段落。世宗柴荣在侍从簇拥下起身离席,移驾至专门用于讲武校阅的宣榭。
这座高台之上的敞轩,无封闭墙壁,视野开阔,正对着下方宽阔的校场。
侍臣早已在榭内布置好御座,柴荣于主位落座,群臣依序侍立两侧或于下首落座,目光皆投向演武场。
雄浑激昂的《破阵乐》骤然响起,如金戈铁马踏破云霄,瞬间点燃了肃杀的演武气氛。
校场之上,烟尘微扬。首先登场的是精锐骑兵马队。
骑士们控缰如臂使指,战马嘶鸣,蹄声如雷,在校场上往来驰骋。
他们在疾驰中挽弓搭箭,“嗖嗖”声不绝于耳,箭矢流星般射向远处移动的靶标。
紧接着,骑士们抽出长枪,呼喝着演练冲阵劈杀之技,寒光闪烁,气势逼人,将骑兵的迅猛剽悍展现得淋漓尽致。
骑兵演练方歇,鼓点节奏一变。
号令声中,一队队身披全甲、手持长矛盾牌的步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隆隆踏入校场中央。
他们演练着复杂的阵型变换,时如铜墙铁壁般推进,时如灵蛇出洞般穿插分割,盾牌相击发出沉闷的金铁之声。
整个校场俨然成了微缩的战场。
就在这金鼓齐鸣、杀声震天的演武高潮之际,向训不动声色地挪近了几步,凑到正凝神观看演武的李奕身旁。
他压低了声音,在李奕耳边快速而清晰地说道:“贤弟,官家此次有意命你为随驾都部署!”
这话虽轻,却如平地惊雷,李奕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是一凛。
向训语速加快,继续道:“虽范相及几位老成持重之臣,担心你年纪尚轻,资历太浅,不能当此重任。然官家力排众议,决意用你!”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御座方向,声音压得更低,“最迟明后两日,关于出征的各项诏令,想必就会下发……贤弟心中要提前有个准备!”
李奕听得真切,饶是他心性还算沉稳,此刻也不由得微愣片刻。
随驾都部署……此职权重责大,乃皇帝亲征时统领中军、协调诸部的心腹大将。
李奕迅速收敛心神,他嘴角微动,轻声而郑重地向身旁的向训致谢:“多谢向兄提点!”
向训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轻轻摇了摇头,不再多言。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气势如虹的演武场,仿佛刚才那番低语从未发生。
场中,步兵阵型演练已近尾声。
高踞宣榭之上的皇帝,手按凭几,看得十分专注。
他时而凝神观察阵型变化,时而微微颔首,显然对殿前卫队的操练颇为满意。
而此刻的李奕,虽然表面上与周围同僚一样,全神贯注于场中激烈的演练,但内心却思绪万千。
向训告知的消息,绝对不会有假。他是皇帝的近侍重臣,常被召见商讨政事,又跟宰相王溥走得近,自然能第一时间得知内情。
而且向训也没必要拿假消息来诓骗自己吧?
李奕脑海中飞速盘算着——
随驾马步都部署虽是临时的差遣,或许等到了前线后立马就要卸任,皇帝会对自己另做安排。
但从开封到淮南,少说七八百里的路程,数万大军的行进调度,粮秣军械的运输保障……无数细节、无数可能面临的状况。
若想要安然无虞的抵达淮南,并非是容易的事。
思及此处,皇帝的信重让李奕既感振奋,亦觉压力如山。
范质等重臣的疑虑并非全无道理,自己确实年轻,资历远不及那些宿将老臣,各方面的经验也不足。
但皇帝力排众议的决断,无疑是对他能力和忠诚的最大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不容有失。
李奕忍不住又回忆了一下,皇帝指定自己首射时说的话,越想越觉得似乎每一句都暗含深意。
(本章完)
初为人父的喜悦在心头萦绕,李奕特意告假一日,待在后宅陪伴妻子儿女。
然而,温馨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二次南征在即,留给李奕偷闲的机会不多了。
恰在出征前几日,为提振军心、彰显朝廷恩威,世宗柴荣亲临皇家苑圃,依例举行迎春宴射活动。
凡禁军各部军都指挥使及以上将帅,台、寺、馆、阁等清要职事官,中书门下诸司员外郎及以上者,乃至东西头供奉、左右班殿直等大小使职,并所有在京供职的五品以上常参官员,悉数奉召赴宴。
御苑之内,春意渐浓。亭台楼阁间,珍馐罗列,美酒飘香,一派皇家气象。
众臣武将依序而坐,酒过三巡,气氛渐炽。
柴荣目光扫过座下群臣,朗声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乃古礼以习戎事。今南疆未靖,正需诸卿同心戮力。此间良辰,当以弓马助兴,望诸卿各展所长!”
话音甫落,却见不远处空旷的校场上,静候多时的殿前诸班卫士,正有条不紊地将数十个箭靶依次排开。
依照仪典旧制,群臣齐齐躬身,异口同声道:“臣等恭请陛下亲射首箭,以彰天威,以启盛事!”
然而,出乎众人意料,御座之上的皇帝却笑着摆了摆手。
“诸卿心意,朕心领矣。然朕久居宫阙之内,每日案牍劳形,晨昏批览奏章,此等弓马骑射之事……实已生疏久矣。”
柴荣微微一顿,目光扫过阶下,语气带着几分慵懒与坦率,“今日盛会,旨在观诸卿英姿,朕便不献丑了。”
皇帝金口玉言,说不射,那便是真不射。群臣再三恭请,言辞恳切,柴荣只是含笑摇头,心意已决。
众人见此,也只得作罢。
但这“首射”之名,却瞬间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皇帝亲射是荣耀,皇帝不射,谁若第一个站出来,难免有“僭越”、“逞能”之嫌?
众人彼此目光交错,或含笑拱手示意对方请,或垂眸盯着自己的桌案,仿佛那上面画着绝世美人。
场中立时陷入一种微妙的静默与推让,也潜藏着几分不愿争先的谨慎。
最终,还是御座上的柴荣一锤定音,打破了这僵持的局面。
他的目光带着几分审视,缓缓扫过下方众臣的面庞,最后抬手指向李奕,扬声道:“既诸卿这般谦让,那便由朕来指定……李卿开这首射吧!”
此言一出,所有人的目光“唰”地一下,瞬间聚焦于李奕一身。
“臣?”李奕略显愕然。
他方才神思不属,一颗心早已飞回府中,惦念着尚在坐月子的娇妻,以及刚出生不久的一双儿女。
正盘算着这宴射活动何时能结束,好快马加鞭赶回去,趁着出征前的这几天,把儿女多抱在怀里稀罕几次。
毕竟南征战事一起,归期难料,怕是要错过孩子们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宝贵光阴了。
李奕本想低调地混过这次宴射,没想到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
他在心中飞快的腹诽了一句:陛下您可真会点将!
李奕面上却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起身从座次内迈出,躬身行礼道:“陛下厚爱,臣惶恐!然在场宿将如云,英才济济,臣何德何能,敢担此重任?还望陛下另择良选,以免臣技艺生疏,扰了首射的好兆头。”
柴荣端坐御座之上,闻言唇角勾起和煦的笑意,抬手虚扶了一下。
“爱卿过谦了!你之骑射本事,禁军上下、朝堂诸公,何人不知?当年校场演武,百步穿杨的英姿,朕还记忆犹新!”
柴荣温声言道,语气带着一丝君臣间的亲近。
“况且爱卿新得一双麟儿,正是喜气盈门之际,开此首射,正当其时!也让在场诸卿,都沾沾爱卿的这份福运,为我大周再添新功!”
这番话带着真假半掺的玩笑意味。一时之间,因推让产生的微妙气氛,立时就被彻底冲散。
群臣闻言,纷纷露出会意的笑容,连声道:“陛下圣明!”“正是此理!”
皇帝金口玉言,又说得如此合情合理,李奕担此首射,便不再是出风头,而是奉旨行事,顺理成章。
“臣谨遵圣命!”李奕躬身再拜,也就不再推辞。
待他行至校场,卫士恭敬地奉上一把鎏金鸟兽纹的角弓,以及一囊尾羽修长的雕翎箭。
李奕深吸一口气,伸手接过箭囊系于腰间,又握住卫士递来的角弓,然后走到射位站定,脊背挺得笔直,身形如山岳般沉稳。
他的目光先是越过空旷的校场,精准地落在最远端的箭靶之上,那一点鲜红的鹄心在他眼中迅速放大。
李奕感受着微风拂过面颊的细微力道,判断着距离与风向。
约莫百步左右的距离,又是难度稍低的步射,对于他来说确实没有什么压力。
李奕收回目光,右手拇指戴上勾弓弦用的扳指,又在左手臂上套好护臂,左手执弓,右手的指间夹一支箭,蓄势待发。
眼见他准备妥当,一旁的太常寺官吏,当即朗声道:“弓矢既具,有司请射!”
话音刚落,李奕左手三指并拢,将沉甸甸的雕翎箭搭上弓弦,箭镞寒光凛冽。
一个标准的开弓步法摆开,左臂前伸如抱满月,右手控弦引弓如揽星河。
坚韧的弓弦在巨大的张力下,发出细微而令人心悸的“吱嘎”声,厚重的复合弓臂被拉出一道惊心动魄的弧度,积蓄着足以撕裂空气的磅礴力量!
整个校场内外,鸦雀无声。高台上的皇帝和群臣,正饶有兴致的观摩着这一切。
李奕的眼神锐利如鹰隼,瞳孔深处只剩下远处那一点朱红。
他屏住呼吸,全身的精气神在这一刻高度凝聚,汇于指尖,与那冰冷的箭镞融为一体。
手臂、肩背的肌肉在官袍下绷紧如铁石,纹丝不动。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所有人的心神都系于那支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利箭,以及那个如山岳般巍然不动的身影。
下一刻——
“嘣!!!”
弓弦惊雷般炸响!
一道乌黑的流光撕裂了凝固的空气,带着刺耳的尖啸,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如流星赶月般,直贯远方!
“笃——”
一声沉闷而清晰的穿透声从百步之外传来。
那支雕翎箭,不偏不倚,正中红心!
尾羽犹自嗡嗡震颤!
紧接着,一发未息,二发已至……三发,四发,全中靶心!
真可谓:支左屈右何大工,象弭急收如列缺。
“四射,毕!”太常寺官吏高喝一声。
“好!”“彩!”“李都使神射!”
震天的喝彩声如同潮水般轰然爆发,群臣无不抚掌赞叹。
连御座上的皇帝,眼中也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之色,嘴角那抹温煦的笑意更深了几分。
李奕缓缓收弓,紧绷的肩背线条松弛下来。
他转过身,面向御座,躬身拜道:“臣幸不辱命!”
柴荣朗声大笑,声音中充满了赞许:“好!四箭皆中,大吉之兆!此番南征,我大周定能扫荡不臣,开疆拓土!”
“众卿,共饮此杯,壮我军威!”
内侍早已捧上御酒,柴荣擎杯而起,群臣同举。
待李奕首射过后,禁军骁将、各部悍勇,乃至通晓射艺的文臣僚属,皆摩拳擦掌,纷纷下场试射。
一时间,弓弦铮鸣,箭矢破空之声不绝于耳,喝彩与惋惜之声此起彼伏。
宴射继承唐代以来形成的惯例,既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又在政治上起到了拉拢臣僚、促进君臣关系的作用。
按规制算是典礼之一,但其实更像是皇帝请客吃饭,射箭则可以看作宴席中的娱乐活动。
箭术好的,或者不好的,都可以尽情发挥。
事实上,在崇尚武力的五代乱世中,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骑马和射箭都算是基本功,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罢了。
毕竟射箭除了战争属性之外,本身也是古代的娱乐项目,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庶百姓,谁都可以习练。
至于骑马这方面,更是不用说。
因为五代至宋都承袭唐制,官员出行必须一律骑马,只有年高体衰及德勋特许者,或贵妇女子才可以坐轿子代步。
哪怕到了南宋限制有所放宽,但官员骑马出行仍是主流。
……
不多时,宴饮告一段落。世宗柴荣在侍从簇拥下起身离席,移驾至专门用于讲武校阅的宣榭。
这座高台之上的敞轩,无封闭墙壁,视野开阔,正对着下方宽阔的校场。
侍臣早已在榭内布置好御座,柴荣于主位落座,群臣依序侍立两侧或于下首落座,目光皆投向演武场。
雄浑激昂的《破阵乐》骤然响起,如金戈铁马踏破云霄,瞬间点燃了肃杀的演武气氛。
校场之上,烟尘微扬。首先登场的是精锐骑兵马队。
骑士们控缰如臂使指,战马嘶鸣,蹄声如雷,在校场上往来驰骋。
他们在疾驰中挽弓搭箭,“嗖嗖”声不绝于耳,箭矢流星般射向远处移动的靶标。
紧接着,骑士们抽出长枪,呼喝着演练冲阵劈杀之技,寒光闪烁,气势逼人,将骑兵的迅猛剽悍展现得淋漓尽致。
骑兵演练方歇,鼓点节奏一变。
号令声中,一队队身披全甲、手持长矛盾牌的步兵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隆隆踏入校场中央。
他们演练着复杂的阵型变换,时如铜墙铁壁般推进,时如灵蛇出洞般穿插分割,盾牌相击发出沉闷的金铁之声。
整个校场俨然成了微缩的战场。
就在这金鼓齐鸣、杀声震天的演武高潮之际,向训不动声色地挪近了几步,凑到正凝神观看演武的李奕身旁。
他压低了声音,在李奕耳边快速而清晰地说道:“贤弟,官家此次有意命你为随驾都部署!”
这话虽轻,却如平地惊雷,李奕表面不动声色,心中却是一凛。
向训语速加快,继续道:“虽范相及几位老成持重之臣,担心你年纪尚轻,资历太浅,不能当此重任。然官家力排众议,决意用你!”
他顿了一顿,目光扫过御座方向,声音压得更低,“最迟明后两日,关于出征的各项诏令,想必就会下发……贤弟心中要提前有个准备!”
李奕听得真切,饶是他心性还算沉稳,此刻也不由得微愣片刻。
随驾都部署……此职权重责大,乃皇帝亲征时统领中军、协调诸部的心腹大将。
李奕迅速收敛心神,他嘴角微动,轻声而郑重地向身旁的向训致谢:“多谢向兄提点!”
向训闻言,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轻轻摇了摇头,不再多言。他重新将目光投向气势如虹的演武场,仿佛刚才那番低语从未发生。
场中,步兵阵型演练已近尾声。
高踞宣榭之上的皇帝,手按凭几,看得十分专注。
他时而凝神观察阵型变化,时而微微颔首,显然对殿前卫队的操练颇为满意。
而此刻的李奕,虽然表面上与周围同僚一样,全神贯注于场中激烈的演练,但内心却思绪万千。
向训告知的消息,绝对不会有假。他是皇帝的近侍重臣,常被召见商讨政事,又跟宰相王溥走得近,自然能第一时间得知内情。
而且向训也没必要拿假消息来诓骗自己吧?
李奕脑海中飞速盘算着——
随驾马步都部署虽是临时的差遣,或许等到了前线后立马就要卸任,皇帝会对自己另做安排。
但从开封到淮南,少说七八百里的路程,数万大军的行进调度,粮秣军械的运输保障……无数细节、无数可能面临的状况。
若想要安然无虞的抵达淮南,并非是容易的事。
思及此处,皇帝的信重让李奕既感振奋,亦觉压力如山。
范质等重臣的疑虑并非全无道理,自己确实年轻,资历远不及那些宿将老臣,各方面的经验也不足。
但皇帝力排众议的决断,无疑是对他能力和忠诚的最大肯定,同时也意味着不容有失。
李奕忍不住又回忆了一下,皇帝指定自己首射时说的话,越想越觉得似乎每一句都暗含深意。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5183/6392062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