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299昊天灵相,三坛海会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第290章 299昊天灵相,三坛海会
“这就是《洞玄经》啊”
太乙注视著那页天书的瞬间,便不可抑制地沉浸其中。
双眼之中,好似有无数云篆冲刷、解构、重组,激动之下,甚至於眼角流下两行清泪。
李存孝懂得对方的这种感受。
在他以三具灵相晋升玄关之后,龙舟器灵面对这前无古人.至少是后无来者的恐怖天赋,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喜悦。
那一瞬间,灵宝认主,器灵赤龙的身上,彻底打上李存孝元神的烙印。
除非他身死魂灭,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够將其夺走。
隨之而来的,自然是对龙舟和秘境的全面掌控,所有的一切都微缩为一个小小舟船模型,漂浮在他的泥丸神宫之中。
只要他愿意,隨时都能查看和掌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当然,龙舟的核心,作为灵宝先天本源的《洞玄经》也完全对他展露真容。
李存孝还记得,在尝试阅读的一瞬间,他的整个元神都像是都吸进去了一样,回过神来时已经置身於一片宇宙当中。
瀚海一般的法则、知识交织重迭,在这通达了天地根源的角落,构建出难以想像的奇景。
短短的几个呼吸,他几乎完全迷失在这个美妙的世界,迷失在这个伸手便可触及天道,掌握真理的所在.
但李存孝还是清醒了过来。
因为他的脑子根本装不下那些东西。
这种感受,和凝聚灵相,架起天地桥时的感受很像。
不同之处在於,武者的天地桥想要沟通灵气和魔气,是比较艰难的,全看元神的强度如何;
而在洞玄经之中,这一切又有些太过轻易,以至於根本无法选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感悟,脑子就已经被无穷无尽“道”与“理”撑爆了。
在那之后,李存孝缓了很久才缓过来,这也是他闭关七天的原因之一。
让人感到无奈的是,脑海中的那些记忆、符號,真正理解並保留的很少,大多数还是和上一次看到洞玄经时一样,很快就遗忘了。
但是太乙和契此不同,两人都是三元合一的宗师,实力强劲,阅歷丰富。
在他们这里,洞玄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李存孝看著老道士动容的模样,大概能猜到对方此时心中的感动。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太乙真人对于丹道,对於造化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当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摆在面前,老道士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师父这个状態,该不会在秘境里顿悟什么的,直接晋升大宗师吧?”
李存孝忍不住小声嘀咕,又觉得自己异想天开。
天下十六道,每一道都有宗师。可陆地神仙,却是不足十指之数,。
若是楼观道有两个大宗师坐镇,那就算朱全忠和明尊,也得好好掂量。
“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和尚的声音忽然响起,李存孝这下吃了一惊,却见对方已经將目光从洞玄经上移开。
“师父,您不继续参悟吗?”
“洞玄经不愧是造化之枢机,大道之精要。”
契此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感慨了一声。
“宗师三元合一,一举一动,勾连天地。若是这牛鼻子忘乎所以,搞出事来,你怎么办?”
李存孝闻言一愣。
有著镇压前周数位宗师的战绩在,他对於灵宝其实是有些盲目自信了,下意识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此时经契此提醒,他才醒悟过来。
灵宝的存在和运行,也是要依託天地之力的。
但龙舟的存在,又不像太清宫和两仪幡,有人专门供养维护。
荒废了六百余年,还要镇压人魔,龙舟的內部循环和平衡早就已经濒临极限。
再这么干下去,可就会对灵宝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了!
想到这里,李存孝不由惊出冷汗,连忙拱手:
“师父教训的是。”
“你是第一次当灵宝的主人,有不懂的很正常。”
“当初我们净土一脉的灵宝,就是因为武宗灭佛,和朝廷高手连番大战,结果透支本源导致一分为二。”
契此神情有些伤感,从肩上的布袋里取出一册淡金色的经书。
“这一卷贝叶经,是你师爷留下来的,里面是净土一脉掌门驾驭灵宝的心得。”
李存孝不敢怠慢,双手托住,只觉触手的感觉不似纸张,也不似布帛,十分坚韧,像是某种树皮、树叶。
贝叶经,顾名思义是写在贝叶上的经书。这种贝叶来自於贝多罗树,入水不朽,浴火不焚,使用时要以铁刀雕刻,能保存上千年。
毕竟宗师虽然能不靠文字,神授心传,但万一人忽然死了,还是得要有实物才够保险。
楼观道中必然也有类似这一卷贝叶经的存在,但严道通显然有些忌讳,没有提及。
毕竟李存孝名义上还是太乙的弟子,青龙阁主,薛天运才是正儿八经的候选掌门。
跳过正主,把掌教才有资格接触的机密告知李存孝,显然是不合適的。
哪怕薛天运表现出来的人品再怎么可靠,在这种事情上,还是不要去赌一个人的心胸。
不过李存孝托住了贝叶经,却发现大和尚手指还捏著另一半没放开,不由疑惑抬头:
“师父?”
“存孝,你的灵相,给为师看看。”
李存孝闻言瞭然。
本来他也没打算隱瞒两位师父,对於薛天运自然是另当別论。
“师父,你可別眨眼。”
琥珀色蔓延双瞳,赤金色的火焰如同海潮自体內澎湃而出。
隨即,有菩提树浴火,生根发芽,参天而起!
菩提树叶化为翠瓦,龙华主干色作琉璃;
树枝横生,化作大梁斗拱;根茎扭曲,化作绕柱虬龙;
赤面天王端坐其中,戴宝冠,著瓔珞,穿金甲。
左手执长槊,右手持赤索;
矗立须弥,网罗霄汉!
这尊天王的形象实在过於出眾,以至於契此一眼就认了出来:
“西方大龙,广目天王”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大和尚失神低语,一时间想要开口,却说不出话来。
佛门之中,龙的寓意很多,有时指蛇,有时指龙,有时譬喻佛法。
而成佛者也被称为大龙,因为龙行欲、色、无色三界无碍,其在世间,亦能飞天、钻地、潜水,无所不能,又有神通大力。
如此种种表现,正如佛陀超脱世间,不受六道拘束,以佛法降伏一切。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当然,广目天王的位格还不至於到那个高度。但作为护世四天王,其本身也有大神通、大法力。
其一,是神通“净天眼”。
佛经中说,广目天王等四王,“以净天眼过於人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
净天眼的存在,让李存孝超越凡俗的肉眼,能够直观看到天地间灵气和魔气的运作,从而实现更精妙的操控。
同样地,当对方操纵天地之力时,他也能够清楚看到其中的波动,预先做出对策。
不过限於修为,这个观察的范围也是有限制的,百米方圆便是李存孝目前的极限,所以之前和薛天运交手,他才会选择近身。
其二,自然是御龙。
佛经中说,广目天王“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
不过眼下李存孝身边並没有蛟龙之属的妖魔,所以没法实证。
不过在晋升玄关之后,囚龙索运用越发得心应手倒是真的,或许也是有原材料是一整张七阶龙皮的缘故。
“玉华寺殫精竭虑地拥护李翼圣这个北方多闻天王,想要重振山门。”
“真没想到,我的弟子却也是一尊天王。你小子,以后说不得要和李翼圣对上呢。”
感慨之后,契此激动的心情平復下来,还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你双目之中,蕴含神通,是天目通之类的吧?”
李存孝点了点头。
这也不难猜,毕竟佛门六通就那几个。
“欲练神通,必求神功。你啊,虽然有洞玄经在手,但自创神功这种事.”
眼看契此又要陷入自我怀疑,李存孝赶紧打断了对方:
“师父,您给我讲讲神通的事吧。”
那可是神功啊真是妖孽,难不成真是世尊投胎?
大和尚百感交集,还是勉强收敛,道:
“神通两字,要拆开来解。”
“神是元神,是心意,通是通达感应。”
“所谓神通,是己心感应天地,所谓『天人合一』。”
“一般来说,想要练成神通,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就是神功,第二则是至少达到玄关的第三个小境界,交感。”
“建神宫,起重楼,修內景,內景小天地与外景大天地共鸣,是为交感。”
“交感天地的过程中,有机率网罗天地法则,將其烙印己身,这就是神通。”
“神通的奇妙,不言而喻,不学而能,与其说是武学,不如说是一种天赋。”
“真正由上天所赐的稟赋。”
契此说到这顿了顿,下意识又看了眼端坐龙华宝殿的天王灵相。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神通是仙佛神圣之能。”
“我辈武者种魔、化魔,最后降魔。”
“降魔的目的,在道门叫飞升成仙,在佛门叫觉悟成佛,在儒教称修身成圣。”
“第八境的宗师,斩尽魔念,三元合一,復返先天。由此胎化链形,成就神体、佛体、仙体,自然就获得神通。”
原来如此。
李存孝闻言瞭然,心中疑惑豁然开朗。
也就是说,神通实际上是少部分第七境武者,依靠强大天赋,提前获取了第八境宗师的能力。
按照这个说法,显然《西方护世大龙广目天王经》比他想的还要厉害,在玄关重楼的境界就让他的双眼具备了“佛体”的特徵。
『不过,也还有另一个可能。』
契此讲话的空隙,李存孝收回了身后灵相。
广目天王和龙华宝殿一同回到泥丸的神宫之中。
而在这座神宫之外,还有两座神宫。
居右的那一座,青龙灵相在其中上下飞腾,恰好和广目天王分列两侧。
佛道之间,还有一座神宫。
这同样是一座四九神宫,足以修炼至十二重楼圆满,可这不是最特殊的地方,因为另外两座神宫同样如此。
这座神宫乍一看,像是什么都没有。
比起威严的天王和雄伟的青龙,居於当中的神宫显得空空荡荡。
但这怎么可能呢?
李存孝当时发现煞气还算充足,第一个想法就是撇开《玉光剑气》,直接上手《昊天上帝古文书》。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门来自於大秦太宗武道残影的武学对煞气的需求大得恐怖!
一尊半入魔的宗师,一尊重创的人魔大宗师,二者临死前爆发的煞气,只是將这门神功推进到入门层次,就消耗了总量的一半!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哪怕只是入门,这门神功造就的本尊在入主泥丸后,隱隱便打破了莲化身勉强维繫的佛道平衡。
无奈之下,李存孝只好放弃了继续提升的打算,转而以《中道》为蓝本,试图推演出平衡三教使其合一的法门。
好消息是推演出来了,如今儒释道三教灵相不仅不会衝突,还能互补,將来合为一体也完全可以展望。
坏消息是煞气不足,推演出来的法门是残缺的——只有一个总纲,没法进行修炼。
泥丸之中,三座神宫散发光辉,照破混沌。
看似独立,隱隱间又存在联繫。
而这一丝联繫,正是来自於三方祭坛。
一方祭坛位於青龙身下,一方祭坛位於龙华殿中,天王宝座之下。
还有一方,孤零零地夹在佛道神宫之间。
祭坛为圆形,十二陛阶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並统一指向圆心;
十二陛阶如同日晷,划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
陛阶之间的灰白坛体上,刻画著二十八星宿与附属一百三十五星座。
而祭坛中心的空洞,仿佛在说这还不是它的完全形態。
李存孝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昊天上帝古文书》还只是入门。
按照功法所说,从入门、小成、大成直到圆满,每升一级,祭坛便会多一层。
而奇异的是,这门神功並没有修炼的方法,也没有用於斗战的武学,只有一条初看不解,细看耐人寻味的效果:
“天人感应”。
这恐怕就是李存孝刚刚突破就获得神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天人感应”的效果加持,李存孝对於天地之力的亲和与应用,完全不是同级武者可以比擬。
这一方祭坛,某种意义上就是李存孝的儒门灵相。
再加上另外两座神宫中的两方祭坛,三者便构成了他实现三教合一的“总纲”:
《三坛海会真经》
(本章完)
“这就是《洞玄经》啊”
太乙注视著那页天书的瞬间,便不可抑制地沉浸其中。
双眼之中,好似有无数云篆冲刷、解构、重组,激动之下,甚至於眼角流下两行清泪。
李存孝懂得对方的这种感受。
在他以三具灵相晋升玄关之后,龙舟器灵面对这前无古人.至少是后无来者的恐怖天赋,表现出强烈的亲近和喜悦。
那一瞬间,灵宝认主,器灵赤龙的身上,彻底打上李存孝元神的烙印。
除非他身死魂灭,否则没有任何人能够將其夺走。
隨之而来的,自然是对龙舟和秘境的全面掌控,所有的一切都微缩为一个小小舟船模型,漂浮在他的泥丸神宫之中。
只要他愿意,隨时都能查看和掌握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当然,龙舟的核心,作为灵宝先天本源的《洞玄经》也完全对他展露真容。
李存孝还记得,在尝试阅读的一瞬间,他的整个元神都像是都吸进去了一样,回过神来时已经置身於一片宇宙当中。
瀚海一般的法则、知识交织重迭,在这通达了天地根源的角落,构建出难以想像的奇景。
短短的几个呼吸,他几乎完全迷失在这个美妙的世界,迷失在这个伸手便可触及天道,掌握真理的所在.
但李存孝还是清醒了过来。
因为他的脑子根本装不下那些东西。
这种感受,和凝聚灵相,架起天地桥时的感受很像。
不同之处在於,武者的天地桥想要沟通灵气和魔气,是比较艰难的,全看元神的强度如何;
而在洞玄经之中,这一切又有些太过轻易,以至於根本无法选取自己想要的知识和感悟,脑子就已经被无穷无尽“道”与“理”撑爆了。
在那之后,李存孝缓了很久才缓过来,这也是他闭关七天的原因之一。
让人感到无奈的是,脑海中的那些记忆、符號,真正理解並保留的很少,大多数还是和上一次看到洞玄经时一样,很快就遗忘了。
但是太乙和契此不同,两人都是三元合一的宗师,实力强劲,阅歷丰富。
在他们这里,洞玄经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李存孝看著老道士动容的模样,大概能猜到对方此时心中的感动。
朝闻道,夕死可矣。
太乙真人对于丹道,对於造化的追求,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当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摆在面前,老道士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师父这个状態,该不会在秘境里顿悟什么的,直接晋升大宗师吧?”
李存孝忍不住小声嘀咕,又觉得自己异想天开。
天下十六道,每一道都有宗师。可陆地神仙,却是不足十指之数,。
若是楼观道有两个大宗师坐镇,那就算朱全忠和明尊,也得好好掂量。
“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和尚的声音忽然响起,李存孝这下吃了一惊,却见对方已经將目光从洞玄经上移开。
“师父,您不继续参悟吗?”
“洞玄经不愧是造化之枢机,大道之精要。”
契此没有第一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感慨了一声。
“宗师三元合一,一举一动,勾连天地。若是这牛鼻子忘乎所以,搞出事来,你怎么办?”
李存孝闻言一愣。
有著镇压前周数位宗师的战绩在,他对於灵宝其实是有些盲目自信了,下意识就忽略了这个问题。
此时经契此提醒,他才醒悟过来。
灵宝的存在和运行,也是要依託天地之力的。
但龙舟的存在,又不像太清宫和两仪幡,有人专门供养维护。
荒废了六百余年,还要镇压人魔,龙舟的內部循环和平衡早就已经濒临极限。
再这么干下去,可就会对灵宝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了!
想到这里,李存孝不由惊出冷汗,连忙拱手:
“师父教训的是。”
“你是第一次当灵宝的主人,有不懂的很正常。”
“当初我们净土一脉的灵宝,就是因为武宗灭佛,和朝廷高手连番大战,结果透支本源导致一分为二。”
契此神情有些伤感,从肩上的布袋里取出一册淡金色的经书。
“这一卷贝叶经,是你师爷留下来的,里面是净土一脉掌门驾驭灵宝的心得。”
李存孝不敢怠慢,双手托住,只觉触手的感觉不似纸张,也不似布帛,十分坚韧,像是某种树皮、树叶。
贝叶经,顾名思义是写在贝叶上的经书。这种贝叶来自於贝多罗树,入水不朽,浴火不焚,使用时要以铁刀雕刻,能保存上千年。
毕竟宗师虽然能不靠文字,神授心传,但万一人忽然死了,还是得要有实物才够保险。
楼观道中必然也有类似这一卷贝叶经的存在,但严道通显然有些忌讳,没有提及。
毕竟李存孝名义上还是太乙的弟子,青龙阁主,薛天运才是正儿八经的候选掌门。
跳过正主,把掌教才有资格接触的机密告知李存孝,显然是不合適的。
哪怕薛天运表现出来的人品再怎么可靠,在这种事情上,还是不要去赌一个人的心胸。
不过李存孝托住了贝叶经,却发现大和尚手指还捏著另一半没放开,不由疑惑抬头:
“师父?”
“存孝,你的灵相,给为师看看。”
李存孝闻言瞭然。
本来他也没打算隱瞒两位师父,对於薛天运自然是另当別论。
“师父,你可別眨眼。”
琥珀色蔓延双瞳,赤金色的火焰如同海潮自体內澎湃而出。
隨即,有菩提树浴火,生根发芽,参天而起!
菩提树叶化为翠瓦,龙华主干色作琉璃;
树枝横生,化作大梁斗拱;根茎扭曲,化作绕柱虬龙;
赤面天王端坐其中,戴宝冠,著瓔珞,穿金甲。
左手执长槊,右手持赤索;
矗立须弥,网罗霄汉!
这尊天王的形象实在过於出眾,以至於契此一眼就认了出来:
“西方大龙,广目天王”
“了不得,真是了不得”
大和尚失神低语,一时间想要开口,却说不出话来。
佛门之中,龙的寓意很多,有时指蛇,有时指龙,有时譬喻佛法。
而成佛者也被称为大龙,因为龙行欲、色、无色三界无碍,其在世间,亦能飞天、钻地、潜水,无所不能,又有神通大力。
如此种种表现,正如佛陀超脱世间,不受六道拘束,以佛法降伏一切。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当然,广目天王的位格还不至於到那个高度。但作为护世四天王,其本身也有大神通、大法力。
其一,是神通“净天眼”。
佛经中说,广目天王等四王,“以净天眼过於人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
净天眼的存在,让李存孝超越凡俗的肉眼,能够直观看到天地间灵气和魔气的运作,从而实现更精妙的操控。
同样地,当对方操纵天地之力时,他也能够清楚看到其中的波动,预先做出对策。
不过限於修为,这个观察的范围也是有限制的,百米方圆便是李存孝目前的极限,所以之前和薛天运交手,他才会选择近身。
其二,自然是御龙。
佛经中说,广目天王“是大龙王,以无量百千诸龙而为眷属,守护西方。”
不过眼下李存孝身边並没有蛟龙之属的妖魔,所以没法实证。
不过在晋升玄关之后,囚龙索运用越发得心应手倒是真的,或许也是有原材料是一整张七阶龙皮的缘故。
“玉华寺殫精竭虑地拥护李翼圣这个北方多闻天王,想要重振山门。”
“真没想到,我的弟子却也是一尊天王。你小子,以后说不得要和李翼圣对上呢。”
感慨之后,契此激动的心情平復下来,还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你双目之中,蕴含神通,是天目通之类的吧?”
李存孝点了点头。
这也不难猜,毕竟佛门六通就那几个。
“欲练神通,必求神功。你啊,虽然有洞玄经在手,但自创神功这种事.”
眼看契此又要陷入自我怀疑,李存孝赶紧打断了对方:
“师父,您给我讲讲神通的事吧。”
那可是神功啊真是妖孽,难不成真是世尊投胎?
大和尚百感交集,还是勉强收敛,道:
“神通两字,要拆开来解。”
“神是元神,是心意,通是通达感应。”
“所谓神通,是己心感应天地,所谓『天人合一』。”
“一般来说,想要练成神通,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就是神功,第二则是至少达到玄关的第三个小境界,交感。”
“建神宫,起重楼,修內景,內景小天地与外景大天地共鸣,是为交感。”
“交感天地的过程中,有机率网罗天地法则,將其烙印己身,这就是神通。”
“神通的奇妙,不言而喻,不学而能,与其说是武学,不如说是一种天赋。”
“真正由上天所赐的稟赋。”
契此说到这顿了顿,下意识又看了眼端坐龙华宝殿的天王灵相。
“当然,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神通是仙佛神圣之能。”
“我辈武者种魔、化魔,最后降魔。”
“降魔的目的,在道门叫飞升成仙,在佛门叫觉悟成佛,在儒教称修身成圣。”
“第八境的宗师,斩尽魔念,三元合一,復返先天。由此胎化链形,成就神体、佛体、仙体,自然就获得神通。”
原来如此。
李存孝闻言瞭然,心中疑惑豁然开朗。
也就是说,神通实际上是少部分第七境武者,依靠强大天赋,提前获取了第八境宗师的能力。
按照这个说法,显然《西方护世大龙广目天王经》比他想的还要厉害,在玄关重楼的境界就让他的双眼具备了“佛体”的特徵。
『不过,也还有另一个可能。』
契此讲话的空隙,李存孝收回了身后灵相。
广目天王和龙华宝殿一同回到泥丸的神宫之中。
而在这座神宫之外,还有两座神宫。
居右的那一座,青龙灵相在其中上下飞腾,恰好和广目天王分列两侧。
佛道之间,还有一座神宫。
这同样是一座四九神宫,足以修炼至十二重楼圆满,可这不是最特殊的地方,因为另外两座神宫同样如此。
这座神宫乍一看,像是什么都没有。
比起威严的天王和雄伟的青龙,居於当中的神宫显得空空荡荡。
但这怎么可能呢?
李存孝当时发现煞气还算充足,第一个想法就是撇开《玉光剑气》,直接上手《昊天上帝古文书》。
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门来自於大秦太宗武道残影的武学对煞气的需求大得恐怖!
一尊半入魔的宗师,一尊重创的人魔大宗师,二者临死前爆发的煞气,只是將这门神功推进到入门层次,就消耗了总量的一半!
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哪怕只是入门,这门神功造就的本尊在入主泥丸后,隱隱便打破了莲化身勉强维繫的佛道平衡。
无奈之下,李存孝只好放弃了继续提升的打算,转而以《中道》为蓝本,试图推演出平衡三教使其合一的法门。
好消息是推演出来了,如今儒释道三教灵相不仅不会衝突,还能互补,將来合为一体也完全可以展望。
坏消息是煞气不足,推演出来的法门是残缺的——只有一个总纲,没法进行修炼。
泥丸之中,三座神宫散发光辉,照破混沌。
看似独立,隱隱间又存在联繫。
而这一丝联繫,正是来自於三方祭坛。
一方祭坛位於青龙身下,一方祭坛位於龙华殿中,天王宝座之下。
还有一方,孤零零地夹在佛道神宫之间。
祭坛为圆形,十二陛阶均匀地分布在圆台四周,並统一指向圆心;
十二陛阶如同日晷,划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辰;
陛阶之间的灰白坛体上,刻画著二十八星宿与附属一百三十五星座。
而祭坛中心的空洞,仿佛在说这还不是它的完全形態。
李存孝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昊天上帝古文书》还只是入门。
按照功法所说,从入门、小成、大成直到圆满,每升一级,祭坛便会多一层。
而奇异的是,这门神功並没有修炼的方法,也没有用於斗战的武学,只有一条初看不解,细看耐人寻味的效果:
“天人感应”。
这恐怕就是李存孝刚刚突破就获得神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有“天人感应”的效果加持,李存孝对於天地之力的亲和与应用,完全不是同级武者可以比擬。
这一方祭坛,某种意义上就是李存孝的儒门灵相。
再加上另外两座神宫中的两方祭坛,三者便构成了他实现三教合一的“总纲”:
《三坛海会真经》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5557/6120643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