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363纳头便拜(迟了点,抱歉)
推荐阅读:跟我睡一下怎么了?(1v1 青梅竹马 先婚后爱)、猛兽隔离区(校园1v1)、[盗墓笔记]眼前无路怎回头、松山书院绯闻事件(古言,NPH,骨科,父女)、声声慢、小狗响铃(1v1)、煦日逢雨【姐弟骨科】、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玉桐【np】、c级向导的上位(np、
第353章 363纳头便拜(迟了点,抱歉)
“距离文州州城还有多远?”
“回少卿,还有半个时辰的路。要不要提前派人去通告一声?”
“自然”,见随侍的属下正要策马离开,尉迟弼忽然出声。
“等等。”
“少卿?”
“李使君是两州之长,如今是一方要员,将来也必是王侯之尊,务必恭敬,要比对我更加恭敬,明白吗?”
“.明白。”
“切记,切记,去吧。”
骏马疾驰,转瞬留下一道拉长的烟尘轨迹。
尉迟弼幽幽叹了一口气,目光下意识转动,落在马车中以支架端放的诏旨上。
那是任命乌斯藏赞普为都护府大都护的圣旨。
他如今在鸿胪寺任从四品少卿,地位仅在鸿胪寺卿、越国公叶静能之下。
鸿胪者,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主管外宾及番邦朝贡事。
此次乌斯藏主动归附,顺理成章地该由鸿胪寺接手。
而叶静能是李存孝的老丈人,阴暗点说,即使作为人质也不能随意出京。
如此,自然轮到尉迟弼这位二把手出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这些依附于十三爷的“旧党”,如今在朝堂中不是很得意。
乱世之中,军功才是升迁最快的途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年前李存孝离开京师的时候,军中依然还是大太保、三太保、老将苌从简这些人坐大。
他们之所以让族中子弟去西南避祸,还不就是怕上前线捞不到军功,还要被这些河东军头拿去当炮灰?
军中强者为尊,军中也有人情世故。可惜一年前的那时候,他们两样都占不到。
但眼下形势又有变化。
不管李存孝是靠自己,还是靠师父契此,总归是让一方诸侯王国归附。
在如今大秦和大梁战事焦灼的时候,这无疑是件很提气的事。
远在前线的李翼圣得知消息之后,龙颜大悦,直接越过中书省、门下省下旨,让礼部尚书兼宗人令李贤处理此事。
李贤是陇西李氏的族长,和李存孝的关系不用多说。
除了没让叶静能这个老丈人来看望女儿女婿,其他方面,自然是在权限范围内大开绿灯。
从李存孝的奏疏抵达京师,再到朝廷的册封队伍出发,只用了三天时间。
尉迟弼带着各家赠送的物资和朝廷的赏赐离开京师,一路穿过秦州、成州、武州,直奔文州而来。
“爹!你快看,好威风的队伍啊!”
“这,使君不是前几天才带兵回来吗?”
“老刘,这你就不懂了,瞧瞧那旗帜,都不是咱们使君的飞龙旗,我看呀,肯定是朝廷的人,来封赏咱们使君来了。”
“啊?封赏?那使君该不会要被调走吧?”
“这”
看热闹的也好,插秧闲聊的农夫也好,闻言动作都是一顿,一个个直起身来,面面相觑。
好像,还真有可能啊?
毕竟他们这个地方,穷山恶水,地窄民贫,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李使君到任一年,却像是把过去几十年历任知县做不到的事都给办了。
开山修路、挖渠架桥、除魔剿匪、清丈土地、打击豪强.
时至今日,文州和抚州的老百姓还像是活在梦里一样,不敢相信,却也不愿醒来。
此时朝廷派人来,除了升官调任,也实在想不到别的可能。
这一下,众人顿时慌了起来,却也不敢去拦尉迟弼的车架,各自都赶紧回村去通报消息了。
而尉迟弼看见这一幕,不免生出误会,叹息道:
“你们看此地田亩,皆是照料得当,那些农夫也面无菜色,说明去年收成尚可。”
“李使君到任一年,就能将贫瘠之地治理成这般模样,实在是功莫大焉。”
“可老百姓见了我们,却像是见了老虎,唉。”
年少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悄然浮现心中,尉迟弼惆怅良久。
为了家族,他也不知不觉改变了很多啊。
但这种惆怅,很快就被疾驰的马蹄声所驱散。
掀开车帘,就见一支骑兵队纵马而来,在百步距离时便缓缓放慢速度,领头之人大声问道:
“可是鸿胪寺使者当面?”
“正是”,尉迟弼下了马车,就见对面五十人的骑兵队齐刷刷下马,动作整齐划一,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
铁札甲以赤红皮绳连缀,黑幞头外裹红色抹额。
腰挂横刀,鞍悬长枪,飞龙旗帜,迎风猎猎。
“好一支锐卒”
尉迟弼下意识赞了一声,没想到骑兵的队正闻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上官过誉了,俺们只是普通龙甲军,使君麾下的御龙直,那才叫真的精锐呢。”
“哦?”尉迟弼心中一动,干脆也换上一匹马,任由骑兵护卫两旁,自己和这队正交谈起来。
不谈还好,越谈越是心惊,原本的许多打算也统统被推翻。
等到抵达州城外一里时,远远已经可以看到迎接的队列。
随从正要提醒尉迟弼更衣,好等下宣读旨意。
没想到后者下了马,稍微整理了下衣冠,便直接双手捧起黄绢诏旨,快步小跑朝着城门口奔了过去。
等到看见那尊鹤立鸡群的高大身影后,尉迟弼更是干脆低下头颅,施展身法,真气加持下,转眼已经到了迎接队伍之前,单膝下跪:
“李使君心系民生,日理万机,一纸诏书,本该我入府宣读,今日却劳动大驾,实在是罪过!”
“嗯?”
李存孝看着双手高高举起的诏旨,还有那颗低垂的脑袋,欲言又止。
以前看故事,总有带头大哥虎躯一震,小弟们纳头便拜。
如今自己也算一方豪强,想必在别人眼中,也算有那么些王霸之气了?
“尉迟少卿请起,你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我已经设宴招待,为你接风洗尘。”
说着,自然而然便接过诏旨,展开扫视,却是没有了什么使者宣读的繁文缛节。
规矩,是用来约束那些无力打破规矩的人。
如今他已经成为宗师,又是一方封疆大吏,除非李翼圣亲至,谁又有资格在其面前摆谱,让他弯腰?
诏旨的内容并不复杂,其一自然是关于乌斯藏都护府,将原本的赞普嘉祖如以及其它臣僚各自授官。
按理来说,授官的这些人也该到场领旨谢恩才行。
但尉迟弼给出了诏旨后便不发一言,只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直白地表现出绝不干涉的态度,让李存孝十分满意。
其二,则是封赏促成乌斯藏归附的李存孝,于原本的两州刺史、太尉、太保之外,再加爵位县候。
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李存孝在后方牵制蜀王,整备后勤,输送丹药,当然有功。
再加上促成乌斯藏归附,等于是解决了一个宗师级别的隐患。
在他的预想中,封一个县子应该没问题,可要是封县侯,那就直接戳到李存审、康君立这些义兄的肺管子。
要知道这些人血战至今,也不过是一个县侯,李翼圣如此封赏,在外人看来多少是有些偏心。
但李存孝却知道,这老狐狸对名器看得很重,俗话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这么做肯定是要给他加担子了。
果不其然,李存孝一番搜索,最后在乌斯藏都护府的朝贡定额上发现了蹊跷。
除了雪山特有的一些天材地宝,还要求上贡珍稀的妖魔材料。
这些材料,最低的都在六阶以上,有一些妖魔的名号,听都没听说过。
如果真的按照这清单去上贡,只怕头发掉光也凑不齐。
然而仁慈的大秦皇帝也给出了替代方案,如果凑不出这些材料,那用丹药来充抵也行。
李存孝掐指一算,如果把这部分多出来的上贡换算成丹药,等于是把之前朝廷要求文州、抚州上贡的份额翻了一倍!
“贪得无厌的老东西。”
李存孝心中无语,知道李翼圣这旨意根本就不是给“嘉祖如”,完全就是奔着自己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朝廷对丹药的需求如此旺盛,也能从侧面说明前线战事之激烈。
“李使君,这些马车,除了朝廷的赏赐,剩下的,是李敏尚书还有我等几家国公府对您教导子弟的一点答谢,还请不要推辞。”
等到排成长龙的马车到来,尉迟沐从怀中掏出两份清单,一份上面盖着礼部的大印,另一份显然就是几家的“心意”。
“诸位对存孝真是关怀备至,我也就不客气了。”
李存孝坦然笑纳,说着便亲切地把住尉迟弼的臂膀,准备带其入宴。
然而就在这时,不远处忽然响起一片嘈杂。
李存孝皱了皱眉,旁边的御龙直亲卫立刻飞奔而去,不用盏茶功夫便跑了回来:
“将军,是附近几个乡的百姓,他们不知道哪里听到传言,说您要调任别处,几个乡里的老人都来了.”
尉迟弼闻言,立刻反应过来,告罪道:
“应当是此地百姓见我等车队都是陌生人,闹了误会,卑职惭愧”
李存孝托住其双臂,“这话太重了。”
“尉迟兄是为我而来,尽忠职守,哪里有错?”
“既然你在此处,正好与我去见见百姓,解除误会,也是一个宣扬王化的好机会啊。”
宣扬王化?
尉迟弼听到这话,心里忽然打了个激灵,只是一时没有头绪。
但处于职业素养,他还是赶紧叫随从拿来朝服,换上进贤冠、白纱中单、绛纱袍、赤罗裳、蔽膝,又在革带之上悬挂绶带和玉组佩。
如此一身庄重服饰,和普通人日常穿戴的幞头和圆领袍截然不同。礼服也正是因为不方便,所以才有约束之后的严肃和正式感。
至少当御龙直引着近千百姓过来之后,看见端庄整肃的朝廷使者,原本众人汹涌的情绪也不由得冷静了几分。
大秦存续六百余年,到底威望还是在的。
“诸位父老,本官是鸿胪寺少卿,陛下派来的使者。”
“此来是因为李使君保境安民、于国有功,特意传旨恩赏侯爵。”
“今后,李使君仍然奉旨刺史文州、抚州,并无调任一说.”
围观的群众听着,情绪这才真正缓和下来,这时候,李存孝也适时登场,顿时引发一阵欢呼。
青鸾甲在内,在外披着紫袍,一只袖子脱下扎在腰间,做文武袖打扮,于英武中又多了一份儒雅。
然而尉迟弼看着这官民一家亲的场面,却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这时候,“宣扬王化”这四个字一下跳入他的脑海,就像闪电一般破开了迷雾。
如今朝堂之上,皆是以大爷党和三爷党为首,玉华寺的两位高僧和紫金光禄大夫苌从简则保持中立。
唯有他们这些十三爷身边的人,只能捞个鸿胪寺、光禄寺的闲职,被排挤在核心之外。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得让作为大腿的李存孝尽快壮大起来。
十三爷的话语权越大,他们的话语权也才会越大。
而如今李存孝虽然也在此处编练新军,但至今也才一年,而前线的局势却是一天一个样。
这样的局势,只是站队够吗?只是送些物资来够吗?
李存孝,是甘居人下的人吗?
宣扬王化,又该宣扬谁的王化?
“陛下对李使君十分赏识”,尉迟弼忽然开口,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百姓们闻言一静,李存孝的眼神闪了闪,没有打断对方。
“他曾说,十三太保之中,论治理一方,以李使君为最上。”
“其他诸太保虽然作战悍勇,然而不恤民众,不通政务。”
“如今伪梁残害百姓、挑起边衅,我大秦连战连胜。”
“将来平定了叛乱,还得要李使君这样的爱民之人来治理地方才是啊!”
话音落地,百姓们纷纷附和,爆发出一阵阵赞颂,细数着李存孝的仁政爱民,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说出太子监国之类的话。
尉迟弼口舌发干,只觉这百十来个字,像是用尽了浑身力气,背心都已经湿透了。
作为皇帝的使者,是不应该说这种话的,更不要说还在这里拉高踩低,狠狠掺杂私货。
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假传圣旨!
“尉迟兄这是何必”,李存孝不知何时出现在身侧,搀扶住对方发抖的身体。
“大义名器交到我手中,把柄却给了别人。”
语带叹息,却似乎又有些满意。
“不过尉迟兄放心,这里山高路远,消息传不到京师。”
“另外,还要告诉尉迟兄一件事。”
“我已成就宗师。”
轻飘飘丢下一句话,李存孝将尉迟弼交给一旁的亲卫,自己则走入人群之中,接受着欢呼,嘴角微微翘起。
而尉迟弼的脑海中,却像是着了魔一般,被那一句轻飘飘的话来回冲击。
宗师宗师二十几岁的宗师.
震惊渐渐转化为狂喜,扯得他眉毛弯弯,嘴角咧弧,心情像是一下子从九地之下冲到九霄之上。
本是下决心孤注一掷,谁想到回报已经近在眼前。
赌对了!
赌对了!
二十几岁的宗师!
将来的天下,除了李存孝,还有谁能主宰?!
(本章完)
“距离文州州城还有多远?”
“回少卿,还有半个时辰的路。要不要提前派人去通告一声?”
“自然”,见随侍的属下正要策马离开,尉迟弼忽然出声。
“等等。”
“少卿?”
“李使君是两州之长,如今是一方要员,将来也必是王侯之尊,务必恭敬,要比对我更加恭敬,明白吗?”
“.明白。”
“切记,切记,去吧。”
骏马疾驰,转瞬留下一道拉长的烟尘轨迹。
尉迟弼幽幽叹了一口气,目光下意识转动,落在马车中以支架端放的诏旨上。
那是任命乌斯藏赞普为都护府大都护的圣旨。
他如今在鸿胪寺任从四品少卿,地位仅在鸿胪寺卿、越国公叶静能之下。
鸿胪者,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主管外宾及番邦朝贡事。
此次乌斯藏主动归附,顺理成章地该由鸿胪寺接手。
而叶静能是李存孝的老丈人,阴暗点说,即使作为人质也不能随意出京。
如此,自然轮到尉迟弼这位二把手出面。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这些依附于十三爷的“旧党”,如今在朝堂中不是很得意。
乱世之中,军功才是升迁最快的途径,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年前李存孝离开京师的时候,军中依然还是大太保、三太保、老将苌从简这些人坐大。
他们之所以让族中子弟去西南避祸,还不就是怕上前线捞不到军功,还要被这些河东军头拿去当炮灰?
军中强者为尊,军中也有人情世故。可惜一年前的那时候,他们两样都占不到。
但眼下形势又有变化。
不管李存孝是靠自己,还是靠师父契此,总归是让一方诸侯王国归附。
在如今大秦和大梁战事焦灼的时候,这无疑是件很提气的事。
远在前线的李翼圣得知消息之后,龙颜大悦,直接越过中书省、门下省下旨,让礼部尚书兼宗人令李贤处理此事。
李贤是陇西李氏的族长,和李存孝的关系不用多说。
除了没让叶静能这个老丈人来看望女儿女婿,其他方面,自然是在权限范围内大开绿灯。
从李存孝的奏疏抵达京师,再到朝廷的册封队伍出发,只用了三天时间。
尉迟弼带着各家赠送的物资和朝廷的赏赐离开京师,一路穿过秦州、成州、武州,直奔文州而来。
“爹!你快看,好威风的队伍啊!”
“这,使君不是前几天才带兵回来吗?”
“老刘,这你就不懂了,瞧瞧那旗帜,都不是咱们使君的飞龙旗,我看呀,肯定是朝廷的人,来封赏咱们使君来了。”
“啊?封赏?那使君该不会要被调走吧?”
“这”
看热闹的也好,插秧闲聊的农夫也好,闻言动作都是一顿,一个个直起身来,面面相觑。
好像,还真有可能啊?
毕竟他们这个地方,穷山恶水,地窄民贫,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而李使君到任一年,却像是把过去几十年历任知县做不到的事都给办了。
开山修路、挖渠架桥、除魔剿匪、清丈土地、打击豪强.
时至今日,文州和抚州的老百姓还像是活在梦里一样,不敢相信,却也不愿醒来。
此时朝廷派人来,除了升官调任,也实在想不到别的可能。
这一下,众人顿时慌了起来,却也不敢去拦尉迟弼的车架,各自都赶紧回村去通报消息了。
而尉迟弼看见这一幕,不免生出误会,叹息道:
“你们看此地田亩,皆是照料得当,那些农夫也面无菜色,说明去年收成尚可。”
“李使君到任一年,就能将贫瘠之地治理成这般模样,实在是功莫大焉。”
“可老百姓见了我们,却像是见了老虎,唉。”
年少时治国平天下的志愿悄然浮现心中,尉迟弼惆怅良久。
为了家族,他也不知不觉改变了很多啊。
但这种惆怅,很快就被疾驰的马蹄声所驱散。
掀开车帘,就见一支骑兵队纵马而来,在百步距离时便缓缓放慢速度,领头之人大声问道:
“可是鸿胪寺使者当面?”
“正是”,尉迟弼下了马车,就见对面五十人的骑兵队齐刷刷下马,动作整齐划一,好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般。
铁札甲以赤红皮绳连缀,黑幞头外裹红色抹额。
腰挂横刀,鞍悬长枪,飞龙旗帜,迎风猎猎。
“好一支锐卒”
尉迟弼下意识赞了一声,没想到骑兵的队正闻言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上官过誉了,俺们只是普通龙甲军,使君麾下的御龙直,那才叫真的精锐呢。”
“哦?”尉迟弼心中一动,干脆也换上一匹马,任由骑兵护卫两旁,自己和这队正交谈起来。
不谈还好,越谈越是心惊,原本的许多打算也统统被推翻。
等到抵达州城外一里时,远远已经可以看到迎接的队列。
随从正要提醒尉迟弼更衣,好等下宣读旨意。
没想到后者下了马,稍微整理了下衣冠,便直接双手捧起黄绢诏旨,快步小跑朝着城门口奔了过去。
等到看见那尊鹤立鸡群的高大身影后,尉迟弼更是干脆低下头颅,施展身法,真气加持下,转眼已经到了迎接队伍之前,单膝下跪:
“李使君心系民生,日理万机,一纸诏书,本该我入府宣读,今日却劳动大驾,实在是罪过!”
“嗯?”
李存孝看着双手高高举起的诏旨,还有那颗低垂的脑袋,欲言又止。
以前看故事,总有带头大哥虎躯一震,小弟们纳头便拜。
如今自己也算一方豪强,想必在别人眼中,也算有那么些王霸之气了?
“尉迟少卿请起,你千里迢迢,舟车劳顿,我已经设宴招待,为你接风洗尘。”
说着,自然而然便接过诏旨,展开扫视,却是没有了什么使者宣读的繁文缛节。
规矩,是用来约束那些无力打破规矩的人。
如今他已经成为宗师,又是一方封疆大吏,除非李翼圣亲至,谁又有资格在其面前摆谱,让他弯腰?
诏旨的内容并不复杂,其一自然是关于乌斯藏都护府,将原本的赞普嘉祖如以及其它臣僚各自授官。
按理来说,授官的这些人也该到场领旨谢恩才行。
但尉迟弼给出了诏旨后便不发一言,只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直白地表现出绝不干涉的态度,让李存孝十分满意。
其二,则是封赏促成乌斯藏归附的李存孝,于原本的两州刺史、太尉、太保之外,再加爵位县候。
这就有点不对劲了。
李存孝在后方牵制蜀王,整备后勤,输送丹药,当然有功。
再加上促成乌斯藏归附,等于是解决了一个宗师级别的隐患。
在他的预想中,封一个县子应该没问题,可要是封县侯,那就直接戳到李存审、康君立这些义兄的肺管子。
要知道这些人血战至今,也不过是一个县侯,李翼圣如此封赏,在外人看来多少是有些偏心。
但李存孝却知道,这老狐狸对名器看得很重,俗话说预先取之必先予之,这么做肯定是要给他加担子了。
果不其然,李存孝一番搜索,最后在乌斯藏都护府的朝贡定额上发现了蹊跷。
除了雪山特有的一些天材地宝,还要求上贡珍稀的妖魔材料。
这些材料,最低的都在六阶以上,有一些妖魔的名号,听都没听说过。
如果真的按照这清单去上贡,只怕头发掉光也凑不齐。
然而仁慈的大秦皇帝也给出了替代方案,如果凑不出这些材料,那用丹药来充抵也行。
李存孝掐指一算,如果把这部分多出来的上贡换算成丹药,等于是把之前朝廷要求文州、抚州上贡的份额翻了一倍!
“贪得无厌的老东西。”
李存孝心中无语,知道李翼圣这旨意根本就不是给“嘉祖如”,完全就是奔着自己来的。
但话又说回来,朝廷对丹药的需求如此旺盛,也能从侧面说明前线战事之激烈。
“李使君,这些马车,除了朝廷的赏赐,剩下的,是李敏尚书还有我等几家国公府对您教导子弟的一点答谢,还请不要推辞。”
等到排成长龙的马车到来,尉迟沐从怀中掏出两份清单,一份上面盖着礼部的大印,另一份显然就是几家的“心意”。
“诸位对存孝真是关怀备至,我也就不客气了。”
李存孝坦然笑纳,说着便亲切地把住尉迟弼的臂膀,准备带其入宴。
然而就在这时,不远处忽然响起一片嘈杂。
李存孝皱了皱眉,旁边的御龙直亲卫立刻飞奔而去,不用盏茶功夫便跑了回来:
“将军,是附近几个乡的百姓,他们不知道哪里听到传言,说您要调任别处,几个乡里的老人都来了.”
尉迟弼闻言,立刻反应过来,告罪道:
“应当是此地百姓见我等车队都是陌生人,闹了误会,卑职惭愧”
李存孝托住其双臂,“这话太重了。”
“尉迟兄是为我而来,尽忠职守,哪里有错?”
“既然你在此处,正好与我去见见百姓,解除误会,也是一个宣扬王化的好机会啊。”
宣扬王化?
尉迟弼听到这话,心里忽然打了个激灵,只是一时没有头绪。
但处于职业素养,他还是赶紧叫随从拿来朝服,换上进贤冠、白纱中单、绛纱袍、赤罗裳、蔽膝,又在革带之上悬挂绶带和玉组佩。
如此一身庄重服饰,和普通人日常穿戴的幞头和圆领袍截然不同。礼服也正是因为不方便,所以才有约束之后的严肃和正式感。
至少当御龙直引着近千百姓过来之后,看见端庄整肃的朝廷使者,原本众人汹涌的情绪也不由得冷静了几分。
大秦存续六百余年,到底威望还是在的。
“诸位父老,本官是鸿胪寺少卿,陛下派来的使者。”
“此来是因为李使君保境安民、于国有功,特意传旨恩赏侯爵。”
“今后,李使君仍然奉旨刺史文州、抚州,并无调任一说.”
围观的群众听着,情绪这才真正缓和下来,这时候,李存孝也适时登场,顿时引发一阵欢呼。
青鸾甲在内,在外披着紫袍,一只袖子脱下扎在腰间,做文武袖打扮,于英武中又多了一份儒雅。
然而尉迟弼看着这官民一家亲的场面,却总感觉差了点什么。
这时候,“宣扬王化”这四个字一下跳入他的脑海,就像闪电一般破开了迷雾。
如今朝堂之上,皆是以大爷党和三爷党为首,玉华寺的两位高僧和紫金光禄大夫苌从简则保持中立。
唯有他们这些十三爷身边的人,只能捞个鸿胪寺、光禄寺的闲职,被排挤在核心之外。
要想改变这一情况,就必须得让作为大腿的李存孝尽快壮大起来。
十三爷的话语权越大,他们的话语权也才会越大。
而如今李存孝虽然也在此处编练新军,但至今也才一年,而前线的局势却是一天一个样。
这样的局势,只是站队够吗?只是送些物资来够吗?
李存孝,是甘居人下的人吗?
宣扬王化,又该宣扬谁的王化?
“陛下对李使君十分赏识”,尉迟弼忽然开口,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百姓们闻言一静,李存孝的眼神闪了闪,没有打断对方。
“他曾说,十三太保之中,论治理一方,以李使君为最上。”
“其他诸太保虽然作战悍勇,然而不恤民众,不通政务。”
“如今伪梁残害百姓、挑起边衅,我大秦连战连胜。”
“将来平定了叛乱,还得要李使君这样的爱民之人来治理地方才是啊!”
话音落地,百姓们纷纷附和,爆发出一阵阵赞颂,细数着李存孝的仁政爱民,甚至有人已经开始说出太子监国之类的话。
尉迟弼口舌发干,只觉这百十来个字,像是用尽了浑身力气,背心都已经湿透了。
作为皇帝的使者,是不应该说这种话的,更不要说还在这里拉高踩低,狠狠掺杂私货。
说得严重一点,这就是假传圣旨!
“尉迟兄这是何必”,李存孝不知何时出现在身侧,搀扶住对方发抖的身体。
“大义名器交到我手中,把柄却给了别人。”
语带叹息,却似乎又有些满意。
“不过尉迟兄放心,这里山高路远,消息传不到京师。”
“另外,还要告诉尉迟兄一件事。”
“我已成就宗师。”
轻飘飘丢下一句话,李存孝将尉迟弼交给一旁的亲卫,自己则走入人群之中,接受着欢呼,嘴角微微翘起。
而尉迟弼的脑海中,却像是着了魔一般,被那一句轻飘飘的话来回冲击。
宗师宗师二十几岁的宗师.
震惊渐渐转化为狂喜,扯得他眉毛弯弯,嘴角咧弧,心情像是一下子从九地之下冲到九霄之上。
本是下决心孤注一掷,谁想到回报已经近在眼前。
赌对了!
赌对了!
二十几岁的宗师!
将来的天下,除了李存孝,还有谁能主宰?!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5557/6391882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