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其他小说 > 1900:游走在欧洲的物理学霸 > 第182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第182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推荐阅读:月亮为证(1v1,校园)[海贼王]为了赚钱我被迫下海(nph)我付出的可是金钱(1v1)阴暗菟丝花(nph.兄妹伪骨.亲父女.天降竹马)出轨后男友病娇了Café Erotica至尊獵艷路这爱真恶心[快穿]每个世界遇到的都是变态炽焰(骨科 校园 1V1)

    第182章 华夏物理学发展史,未来的科学世家
    后世研究者梳理华夏的物理学史时,都习惯从民国成立开始。
    真实历史上,1913年,京师大学开办物理学专业,这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开始。
    在何育杰和夏元瑮的指导下,华夏本土培养的第一批物理学专业本科生于1916年毕业。
    他们当中有后来成为了实验物理学家的丁绪宝、孙国封。
    这一时期的物理学,主要注重知识的普及和科学思维的建立。
    真正开展物理学研究则要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
    当时国内本土的物理学有四条最主要的发展轨迹。
    第一条是华清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和吴有训的执掌下,利用庚子赔款作为经费,吸引了强大的师资和优秀的生源。
    华清大学物理系为国内的物理学培养了一批细分学科创始人,如钱学森等。
    仅在抗战前毕业的9届53名大学毕业生中,后来就出了9位华夏科学院院士,4人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这是华夏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可惜再也不能复现了。
    第二条是燕京大学物理系。
    这所教会大学在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当校长后,焕发出新的生机。
    该校实行自由教学。
    其中物理系的定位是培养物理教师。
    1934年前,燕大毕业的学生全部做了教师。
    这为后来华夏物理学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底蕴。
    第三条是京师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简称京研物理所)。
    1931年,严济慈被聘请为京研物理所所长,在他的带领下,研究所的知名度和研究水平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更是培养出了钱三强等十余位物理学家。
    第四条是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虽然是华夏物理学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但是学校因为其特殊的地位,一直处于漩涡之中。
    从而导致物理系主任频繁更迭,影响了正常教学。
    直到1933年,饶毓泰受聘加盟,任物理系主任,京大物理系才重新崭露头角。
    但随即抗战爆发,京大的教学又被打断,因此始终没有画出一条完整的物理学发展轨迹,甚为遗憾。
    抗战前六七年,事实上成为华夏物理学乃至华夏学术的“黄金时期”。
    后来,华夏物理学之父,吴大猷先生曾痛心地说道:
    “八余年的抗战,使萌芽的华夏物理学夭折,至战后复员重拾起来,损失者非八年时间,而系发展的锐气及持续性也。”
    以上这四条路径中涉及到的所有老师和学生,很多都有国外的留学经历,美国最多。
    有的人最后回来了,有的人最后没有回来。
    这就是华夏接下来四十多年的物理学发展情况。
    但是如今李奇维是在1904年,这个时间点,华夏的物理学连开始都算不上,最多是萌芽时期。
    何育杰和夏元瑮还是毛头小子,变成自己的弟子了。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对于华夏物理学,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就是现在站在李奇维面前的王季烈,点亮华夏物理学教育星星之火的重要人物之一。
    对方虽然没有真正从事过物理研究,也没有任何物理成果。
    但他依然是华夏近代著名的物理教育家,是华夏物理学发展史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
    真实历史上,王季烈于1873年出生,今年31岁。
    1894年,考中举人。
    1898年,他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译著工作。
    在此期间,他自学和钻研西方近代物理学。
    1900年,王季烈翻译了樱国的物理学教科书,并将书名定为《物理学》。
    是他将“物理”二字选为“physics”的国文名称。
    在此之前,“physics”的国文名称一直是“格致”。
    物理一词,也并非王季烈生造的,汉语早已有之。
    《周书·明帝纪》中记载:“天地有穷已,五常有推移,人安得常在,是以生而有死者,物理之必然。”
    物理指的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或道理。
    在这本《物理学》中,内容涉及力学、声学、热学、磁学、电学等。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很多专业名词,比如加速运动、减速运动、直线运动、物质、重力、向心力、绝缘体、蓄电池等。
    这些物理学名词一直沿用到后世。
    该书由江南制造局在1901年出版,是我国第一套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教科书。
    接着,王季烈开始在全国各地开展物理学教学工作。
    但是在李奇维没有回来之前,王季烈的这些工作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就和徐启泰的爷爷徐寿一样。
    导致何育杰在编写他自己的《物理学》时,根本就不知道市面上还有这本书。
    而李奇维也不知道,华夏物理学界还有这号人物。
    要怪就怪此时大清的交流方式太简陋原始了,连电报都没有多少。
    现在李奇维看见王季烈,当然表现出极大的好奇。
    “你好,王季烈,你我素不相识,今日找我有何事情吗?”
    “而且你自称学生,看伱打扮,想必走的是科举一途。”
    “我连四书五经都背不全,当不得你的自谦。”
    王季烈依然恭敬地说道:“您在物理一道上的成就,足以称为大宗师。”
    “而且您还是当今皇上的老师,那自然就是全天下读书人的老师。”
    “古语云:达者为先。”
    “季烈虽然痴长您几岁,但是论学问,却远远不及您。”
    李奇维乐了,笑道:“你既然知道我的事迹,就明白我不喜欢国内那一套繁琐的规矩。”
    “你我年纪相差不大,平辈称呼即可。”
    “不知王兄此次前来指教?”
    王季烈内心震惊,心想这位大佬果然和传闻中一样,是个深度西化的物理大宗师。
    明明已经有这么高的地位,对待自己还如此平易近人。
    这和他平时见到的那些官员,简直判若两人。
    于是,王季烈也就不再矜持,笑着说道:“李兄果然乃人中龙凤之姿。”
    “我前段时间看到《科学周刊》的报道,对李兄的气魄和才华深感敬佩。”
    “故特意来此学习一二。”
    “实不相瞒,在下几年前在江南制造局时,也做过一些物理学的相关工作。”
    “当我看到李兄你的弟子,何育杰编写的《物理学》时,顿时惊为天人。”
    “说来惭愧,在下也曾翻译过一本书,名为《物理学》。”
    “但是与何育杰的比起来,犹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争辉。”
    李奇维配合着表现出惊讶的神情,三两下就让王季烈把自己的经历说个底朝天。
    “想不到国内物理学还有王兄你这样的大才。”
    “失敬失敬。”
    “如今我的黄埔理工大学正在招生,同时招聘老师。”
    “王兄若不嫌弃,我以教授之职虚位以待。”
    王季烈一阵心动,他来之前,就对黄埔理工深入了解过。
    这所由当今帝师创办的私人大学,注重自然科学技术的培养,很符合他们王家的理念。
    但是,他现在却不能答应。
    “承蒙李兄厚爱。”
    “但是今年年末我就要赴京参加会试。”
    “若是不中,在下一定来黄埔理工大学谋个差事。”
    “到时候还希望李兄能收留我。”
    李奇维看着王季烈,心中一阵感慨,科举对自然科学的毒害可见一斑。
    如果历史不变,王季烈将在今年赴京参加会试并高中。
    接着参加殿试,并获得二甲,赐进士出身。
    虽然王季烈对物理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他出自科举世家。
    在家族眼里,他在江南制造局的工作都是不入流的,参加科举才是正途。
    虽然明知道科举可能会在明年取消,但是依然阻挡不了无数读书人对科举的渴望。
    因为考上了就能当官!
    真实历史上,王季烈考中后,第二年,就在新成立的学部中任职。
    学部下设5司12科,他是“专门司”的郎中,负责各种教育领域专业书籍的编译编撰工作。
    后来民国成立,王季烈由于深受儒家“忠孝礼义”的思想影响,决定归隐不仕,迁居天津,潜心研究昆曲艺术。
    他的物理和教育之路就这么遗憾地提前结束了。
    李奇维以后世的眼光,当然会得出王季烈是迂腐之人的观点。
    但是如果代入对方的视角,也许就会得出不一样的感受。
    所以,他对于王季烈并没有偏见。
    既然今世他来了,自然就不会让这位大佬再误入歧途,浪费才华,怎么也得想办法把对方给掰回正确轨道。
    李奇维看重的除了王季烈本身,还有他的家族和未来的子女们。
    王家从王季烈这一辈开始,就从科举世家变成了科学世家。
    王季烈是王家长子,他的父母一共有十个孩子,其中第三子早殇。
    其余人分别是:
    次子王季同,数学家与机电专家;
    四子王季点,化学家,京师大学教授;
    五子王季绪,剑桥大学博士,京师大学教授;
    长女王季昭,留学日本,主攻生物;
    次女王季茝(chai,三声),化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
    三女王季玉,教育家,振华女校校长;
    四女王季山,实业家和教育家;
    五女王季常,教育家,安定中学创办人。
    可以看出,果然孩子还是人家的好,个个都是人才。
    其中,次子王季同是最早在国际刊物发表数学论文的华夏学者。
    次女王季茝是华夏第一个化学女博士,被称为“皮蛋博士”。
    因为她在1918年完成博士论文,题目是《华夏皮蛋和可食用燕窝的化学研究》。
    四女王季山有三个女儿,其中一个女儿叫何泽慧,她的丈夫是钱三强。
    而王季烈的下一辈更是人才济济。
    其中以王季同的子女为最,他共有12个孩子,夭折5个,还剩7个,他们分别是:
    三女王淑贞,医学博士,上海妇产医院创始人,我国妇产科学奠基人之一;
    四子王守竞,物理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曾在1931年-1933年,担任京师大学的物理系主任;
    五女王明贞,物理学家,燕大本科毕业,华清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七女王守璨,留学英国,从事物理文献翻译;
    九子王守融,精密机械专家,南开大学教授;
    十子王守武,微电子学家,华夏科学院院士;
    十二子王守觉,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华夏科学院院士。
    王家之所以能培养出如此多的顶级人才,王季烈的父母功不可没。
    王家所属的王氏家族是苏州一个集商业、科举、文化于一身的顶级江南望族。
    明清两代共出过进士12人,举人16人。
    王季烈的父亲王颂蔚,是光绪五年进士。
    他在1890年任会试考官时,曾力荐过蔡元培的考卷,因此被认为是蔡元培的恩师。
    此外王颂蔚还提倡士人“学习测量、化学、光学”。
    王季烈的母亲本名谢长达,嫁入王家后,改为夫姓,故又名王谢长达。
    她是华夏著名的女权活动家和教育家。
    她非常重视女性权益,曾说过:肢体完善固为莫大幸福,但不学无才终为社会诟病。
    于是,她在朋友的帮助下成立女校。
    并且她只要看到妇女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就会挺身而出,打抱不平。
    她还重视现代科技教育,鼓励孩子们学习西方科学知识。
    正是王颂蔚和王谢长达这种开明的新式教育思想,才对子女们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当然,王季烈作为长子,虽然有父母的指导,但是他受到家族传统影响太深,所以才走上科举之路。
    毕竟,这时候,谁也不知道科技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王氏的长辈们,还是希望后代有人能走科举之路,也许是两头下注吧。
    面对如此传奇的家族,李奇维心中只有敬佩。
    他对于王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也许其中有人能为他所用。
    “哈哈,王兄你多虑了。”
    “此番进京,你必然金榜题名,名震天下。”
    “到时候,还怎么会愿意来我这小地方。”
    王季烈连忙道不敢不敢,“李兄,你这话就折煞我了。”
    “不过,我兄弟姊妹众多,其中有几个对西方科学很感兴趣。”
    “而且他们无心科举之道。”
    “此次回去后,我定然和他们宣传李兄的求贤若渴之心。”
    “想必他们一定愿意成为黄埔理工的学生。”
    “届时,希望李兄能考校一番,若是合格,收下他们为学生。”
    李奇维听完,恍然大悟,原来你的目标在这里。
    他一直纳闷,既然王季烈不愿意现在就来这里任职,那他来拜见自己做什么。
    原来是为他的弟弟妹妹谋出路。
    这就是世家大族子弟为人处世的手段吗?
    怪不得王氏能屹立望族那么久,单凭这份先见之明,就足以和普通人拉开巨大的差距。
    当王氏发现科举已经到头,而科学技术成为社会主流后,立马全力支持家族子弟从事科学领域。
    不然离开家族的支持,王家这一脉也不会发展的那么顺利。
    果然不能小觑任何一个能延续百年甚至千年的家族,他们积累的经验和资源不是普通人能够想象的。
    同时,李奇维也在幻想,看来自己也得多生点孩子了。
    以他未来的地位,到时候李氏家族绝对会成为世界第一科学世家。
    但是他也怕出现后世那种:父母都是华清大学的,培养的孩子只能上蓝翔技校。
    “那真是太好了,王兄你可是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你都已经如此优秀,想必弟妹们也是惊才绝艳之辈。”
    “什么考校不考校,来了我就要。”
    王季烈心中大喜。
    如今国内虽然也有几所西式学堂,但是哪一个能比得上李奇维的大学。
    他自己就研究过物理,自然明白李奇维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
    家族子弟若是能在对方的门下学习,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如今趁着对方还在草莽初创阶段,越早加入以后的地位就越牢固。
    世家大族之心思,恐怖如斯。
    而李奇维也想借此机会,把王家的未来“一网打尽”。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6280/546055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