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红楼兵圣 > 第312章 空谈

第312章 空谈

推荐阅读:申公豹传承灵异世界的旁门道士真灵九转从武圣开始我师兄实在太奸诈了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桃花山刘家修仙传诡异修仙,我有一座五脏庙天倾之后遮天:从圣崖金乌开始

    第312章 空谈
    顺正十九年七月初三。
    上午。
    左云城。
    大同有四个散州,七个县。
    这些州县分別为大同县、怀仁县、广灵县、广昌县、灵丘县、山阴县、马邑县,以及蔚州、朔州、应州和浑源州。
    大同西军的辖区分別是山阴县、马邑县和朔应州二州。
    其中大本营所在的左云,严格来说是前明的大同左卫军屯所在地,也是以前大同五军中的驻地,如今成为王信大同西军的驻地。
    也就说一军镇,两县城,两散州,加上团山口和威远关,这一块区域属於大同西军的防区。
    左云城其实算是军城。
    城並不大。
    参將府在西北区域,东北区域是粮仓,东南区域是料仓,东北区和东南区交界处是主要的居住区,不光有鼓楼还有关帝庙和文庙,西南区域则有校场、寺庙、钟楼。
    城中生活的百姓大概有几百户,二三千人。
    整个大同西军却有一万二千人,这就是边军军镇与內地军队的区別,边军军镇离不开內地的供应,否则决计无法维持庞大的军士数量。
    因此朝廷拖欠军餉,对边军的伤害非常大,远超內地军队承受的痛苦。
    曾直从外头赶来,急匆匆的赶路。
    公房里薛看到曾直连忙起身。
    “將军在不在?”
    “在,我去通传。”
    薛蝌主动说道。
    曾直是国子监的监生,举人身份,还是辽东大户子弟,手头上大方,跟著將军来到大同后,被任为从事中郎,参与军事决策、文书处理等,为將军出谋划策。
    自己只是主簿之一。
    平日负责军营的文书章程处理、印信保管,同时还处理府內的一些日常事务,比如將军要商议、记录值班出勤等。
    与自己一同进府的郑昂,已经是功曹,负责考核府內人员的功绩、品德等情况,为將军在人员赏罚、任用晋升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
    不过薛蝌並不气。
    曾直和郑昂二三十岁,自己才十九岁,何况曾直还是举人身份,自己虽然落后他们,但並不用著急。
    不久。
    曾直看见王信,把这几日自己跑的几个州县情况上报给將军。
    “已经知会各县供应粮草,不过將军不要抱太大希望,否则可能会失望。”曾直苦笑,也不忘记提醒王信。
    王信心中瞭然。
    王信虽然比自己还年轻,但是身为上官,却不会强迫下面办事的人。
    什么事情严苛,什么事情讲实情,分的门清,在这方面,自己还要向將军学习。
    曾直感慨道:“各县都在叫苦,可能听到了风声吧。”
    “他们苦什么。”
    王信鄙视道。
    和人们想像的不同,大周地方其实很有钱。
    大周承袭明制,明制是朱元璋设定。
    税收收入。
    中央与地方六四开。
    如大明的朝廷,行省,县衙。
    县府一级的主要税收是丁银、夏秋粮/折银、驛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
    但到了省一级,主要税收变为夏秋粮/折银、驛站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缺少了“丁银”这个巨大的进项。
    如嘉靖西安府的主要收入是粮八十五万石、驛站银二十四万两。
    等到了全国一级,主要税收是夏秋粮/折银、马草/折银、布丝绢绵商/折银,少了驛站银和丁银。
    所以到了《万历会计录》这个朝廷纂修的財政会典里,当年西安府的主要財政收入就只剩下了粮八十五万石,驛站银二十四万两和不菲的丁银未纳入其中。
    丁银是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以及摊派百姓役的主要手段,不参加役的就要缴纳丁银。
    丁银加上驛站银,这两样占据总税收的四成,同时也是地方和百姓博弈,至少占了七成的主要社会矛盾。
    这就是大明朝入不敷出了两百年,而地方照样河清海晏。
    甚至隆庆万历年间还能再创辉煌,其原因就是入不敷出的是中央財政,和各省、各府县没有关係,各省、各府县的財政依旧充沛,正常运作。
    朝廷破產是朝廷破產,影响不到地方,地方的主要收入不来自朝廷拨款。
    大明彻底熄火的原因是地方也破產了。
    所以可以看见大明一边是中央朝廷財政破產,內忧外患,一边地方上又社学发达,动輒举办上万读书人参与讲学的所谓盛况。
    显得奇不可思议。
    而到了清朝。
    一切收入归朝廷,地方支出需要等朝廷拨款,所以大清的財政收入变多,代价是地方变穷,陷入恶性经济循环,与大明亡国原因是不同的。
    朝廷的税收主要来自於由亩。
    而田亩又逐渐被大户兼併,大户又不用交税,朝廷的税收越来越少,求助於地方,地方也的確没钱,因为地方的钱都被了出去。
    不但了出去,还越欠越多,越欠越多,的也越来越多。
    因为担心朝廷“借钱”
    反正都是出去,不如自己出去。
    所以歷史上海瑞升官后,在江南时除了治理贪官外,最关注的就是禁止各级官吏浪费。
    比如对公文用纸的规定,驛站使用的规定,官员出行的规定等等。
    这些吃喝乱用占了地方支出的大头。
    可惜海瑞只是一个人,他无法改变时代王信对这些官府之间的积弊很清楚,曾直同样也清楚,他本身也是其中一员,更在王信身边保持一股清流,追求的无非是更大的利而已。
    曾直摇头道:“那我们怎么办?”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北征的事情,大同巡抚张文锦亲自去京城商討诸事,涉及数万大军的北征大事,绝不是短时间內就能办成。
    “熬。”
    王信平静道。
    “熬?”
    曾直愣了愣,原以为將军会有办法。
    王信余光扫到曾直的样子,不禁有些好笑,放下笔笑道:“打仗的事情急不得,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胡人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看谁先熬得住吧。”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予盾。
    大清消灭大明的过程中,自身的矛盾从来没有消停过,只不过大明的矛盾更多,大明先没有熬过去而已。
    “光熬就行了吗?”
    曾直好奇道。
    王信摇了摇头,说道:“煎熬的过程中,更要打磨好自身,才能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不辜负。”
    努尔哈赤与弟弟舒尔哈齐的反目成仇,
    努尔哈赤之死,汗位之爭。
    大明一个机会也没有抓住,因为自身问题无法解决。
    反观后金崛起的过程中。
    熬的同时,解决一个个自身的问题,才能在抓住大明露出短板,每个机会都没有放过,一步一步灭掉了大明。
    “欧彦虎下毒杀死莫必胜,投机取巧,不光彩的手段,虽然靠著自身实力压服了其余诸部,可很多人內心是不服的,所以才给了我可乘之机,一个个消灭。
    如果各部团结一心,怎么会给我机会出手呢,更不会有今日的局面。
    所以我们有很多不利的因素,欧彦虎也有他的麻烦,做事情要用心,需要快,但又急不得,如同治国如烹小鲜。”
    王信笑著举了个例子,“很多台吉恐怕寧远双输,也不愿意欧彦虎单贏,哪怕明知道大周的威胁,也不愿意乖乖效忠欧彦虎。”
    曾直恍然大悟。
    “不瞒將军,最初认识將军的时候,原以为將军带兵打仗厉害,谁知道接触越久,才知道自己有眼不识泰山,將军懂得真多。”
    王信笑了笑,“我收下你这个马屁。”
    后世烂大街的消息和信息,泛滥到沦为垃圾信息的地步。
    犹如古人无法想像几方吨的概念是什么,
    而后世一艘船就能运输几万吨。
    金箍棒也才几吨,最普通小货车的运载量而已,而最大运输的船,一次性可以运输八十二万吨,等同於十二万余根金箍棒。
    古人根本无法想像出来。
    大周面临的问题,以及外部的困境,后世只要是稍微关注歷史的人,谁都能说上几句,而且一针见血,比大部分古人要看得清。
    趁著这段空隙。
    王信又开始了巡边。
    不能让下面人閒著,閒著就容易出问题,
    大同西军有九千民兵。
    民兵的作用是在军营打杂、挖战壕、守城,守边等,残酷些说用来降低精锐的伤亡。
    真正负责野战的还需要精锐。
    也就是王信带出来的三千精兵。
    这些精兵不弱於家丁。
    很多一镇总兵手里也才两三千家丁,更多的是千余家丁,数百人家丁的总兵也有,而王信不过是参將,手里却有可用於野战的三千精锐。
    一般而言,普通参將手里能有几百家丁就不错了。
    王信等於是別人的十倍。
    代价也很大。
    不光是王信自个不向上官孝敬,还推动了聚眾昌这样的商行模式出来,大部分起到治理稳定关外的作用,少部分弥补军费。
    否则打下了前套地区又有什么用,要不了三五年,胡人又会捲土重来。
    只有把土地占住,並且发展出可以循环下来的生產方式,才能杜绝后患。
    先南后北。
    从雁门关出发,再到朔州,然后是马邑、山阴、应州,最后往北到怀仁。
    同时各部先后开拔。
    主要是民兵各部,开拔到左云,同时派出一部分先锋去充实关外诸城,以及內部调派部分粮草,把事情做到前头,王信志在必得。
    原来老部队中不少老兵和校官调到民兵之中。
    王信主要检阅各部战斗力情况如何。
    “立定!”
    “稍息!”
    “立定!”
    “稍息。”
    王信在高台上。
    来自朔州的八百民兵站立於台下,穿著號衣,每人一把鸟统,腰间绑著布袋,每个布袋分別用来装铅弹等各类军事物资。
    至於火药则用竹筒装著,系在腰间一侧。
    民兵原本是没有战斗力的。
    短兵相交的气势,没有长期训练的新兵决计会崩。
    所以常常有一触即溃的现象发生。
    但是远程射击就不同,哪怕是个乡村里老实巴交的村夫,只要让他手持鸟在远处放枪,虽然可能会畏惧等负面情绪,可他多半能坚持下来。
    只要他能坚持下来,无论是谁手中射出的子弹,杀伤力是一样的。
    这就是火器的最大威力。
    普通的民兵也能使用鸟,在远处杀死一名骑兵,哪怕胡骑只等同於轻骑兵。
    大周培养一名骑兵需要耗费的物资,能养活二十名以上的民兵。
    那么让庞大的民兵提升战斗力,哪怕只是原基础上提了三分,总量也將会是无与伦比的数字。
    以往想要起到这样的效果,需要让民兵学会射箭。
    所以大宋时期有庞大的民间弓箭社,但是以大宋的財力,封建国家的经济巔峰,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何谈其他朝代。
    对於下面的民兵,王信表现的很客气。
    虽然自己给的足,但是每个月也才几钱银子,还要让人家上战场,这些民夫从来没有过过好日子。
    享福指望不到,打仗却要用他们。
    百姓也是人,他们心里怎么会没有想法。
    奈何朝廷是暴力机关。
    他们就算不满,也只能如此。
    在源子河一带,前往牛心山的路上,遇到了一支歇息的民兵部队。
    王信下了马,顺势也在此地歇息。
    “老乡是哪里人啊?”
    “河南的。”
    “哦,派到咱们这里当兵,感觉怎么样?”
    王信同样蹲在地上,和眾人没有区別。
    史平等人牵著马远远的站著,只有石头跟著將军。
    士兵们知道眼前的人是大官,畏惧的躲开,那二十出头的后生咽了口口水,紧张的说不出话来,只能勉强道:“好,很好,非常好。”
    王信有些无语,不过拍了拍那士兵的肩膀。
    “此次打仗是为了保家卫国,消灭胡虏,为的是你我民族的未来,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只是辛苦了诸位,打贏了这仗,大家都是民族的英雄。”
    王信大声的说道。
    “將军,真的要打仗了吗?”
    有人胆大的问道。
    王信点了点头。
    確认要打仗了,周围的人变得黯然了些,有些人更加紧张。
    王信嘆了口气。
    自己也到了向士兵们光谈理想的地步吗。
    谈理想谈大义,种种危机,亡国亡种......就是给不了钱。
    正常而言。
    谁为国家牺牲和付出的多,谁就应该享受更多的好处,拿更多的钱。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6344/6120523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