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0章 公判
推荐阅读:重生归来,冷眼扫渣、八女帝全背叛,重生悔到肠断、天启大明、技能改一个字,他们被我玩坏了、英灵召唤:开局一个碗都没人选?、武侠:杀敌爆修为,我功力滔天!、高武:从肝二郎神天赋开始变强(已改名:高武:从武道生到宇宙天尊)、诸天:从黄金圣斗士开始、大秦:从战场捡属性开始变强长生、长生万古,苟到大帝再出关!、
第390章 公判
“李骐,跟我们走一趟。”
知府衙门。
督查队闯了进来,差役们不敢阻拦。
人们纷纷看向典史。
典史李骐三十来岁,穿着一身长袍,披着一件绸褂,惊疑不定的看向四名穿着黑色长衣裤的督查员,保持镇定道:“本官凭什么跟你们走。”
“有证据确定你贪污,以及指使差役杀人。”
带队队长严肃道。
“姑且我有没有做。”李骐反问道:“你有什么权利要我跟你走?这里是衙门重地,生人勿进,谁让你们进来的?”
“对啊,滚出去。”
“杀人放火,那也是官府来定罪,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老夫子摇头感叹。
在众人的指责中,带队的队长平静道:“我们督查队分节度府之命”
“节度府只管军事,无权管民事。”李骐大声说道,一副不畏强权的气势。
“说得好。”
“这官司打到京城也不怕。”有人叫好。
李骐反而小声下来,他只想把事情拖过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愿意与节度府起冲突。
那带队队长充耳不闻,继续道:“据大周律,任何违法犯罪,欺负民间的官吏,民间百姓都有抓捕的权力,我们督查队虽不是官身,但也是大周百姓,有权利抓你,如果你不配合,接下来我们要采取强制手段。”
那队长又向周边看了一眼,提高声音道:“依据大周律,阻碍包庇者同罪!”
众人安静了下来。
李骐脸色苍白,底气不足道:“大周律早就没有这些规矩了,你们凭什么说有。”
“大周开国皇帝宣言,大周承袭明制!”
“大明律有,大周律就有!”
“带走!”队长说完条律和法理依据,不再客气。
众人不敢挡。
“请问。”刚才那老夫子大着胆子问道:“如果属实,典史会怎么样?”
队长打量了下公房里的人,以及公房门口赶来的人们。
“根据大明律六赃中规定,受财枉法和受财不枉法等罪名,超过八十贯绞刑,另外有官员杀害百姓的行为,根据故意、过失、谋杀、伤害及后果,适用不同条款,且罪加一等。”
那队长的眼神,没人敢看,各个低下头。
冷哼一声,那队长沉声道:“他贪污和杀人的程度都到了定格,如果证据确凿,不但会被公审杀头,还会抄家罚没一切不当财物,其余家产巨额赔偿受害百姓之后,还要面临赃款数额的十倍罚款。”
众人惊呆了。
这是把人往死里逼啊。
老夫子嘴角颤抖,说不出话来。
队长猜到有些人的想法,冷笑道:“包庇者与帮助隐瞒财产者同罪,还是请有些人好自为之,不如早日自首轻判一等。”
仿佛打开了鸡窝门。
一只只手伸入。
一队接一队的督查队来到衙门提人,连判官都被带走了。
到了下午,人们发现知府大人不见了。
“知府跑了?”
知府衙门上下都无语。
菜市场消停了。
但是菜市场又活跃了起来。
一排罪犯跪在高台上,旁边有人念着名字,同时报出此人的罪名,念完之后,列出所有证据,以及请来其同族族老,还有街坊邻居共同画押。
铁证如山后,如果到了杀头的一步,需要邀请族人和街坊邻居来对证,只有一件事,确定证据确凿,除非他们找出证据里的漏洞,否则刑期照旧。
“大同府典史李骐,指使差吏把外地商人谭明抓入牢房,编造罪名图财害命,除了现银六百七十二两七钱,还有字画两副,编造罪名杀害外地商人。”
“包庇差吏打死百姓,伪造罪名污蔑十里庄村民夏牛,哄骗手段拐卖其女.”
一条接一条。
“杀了他!”
“杀了他!”
“儿啊。”有个老乞丐跛着脚,哭天喊地,对着老天大喊大哭道:“老天终于开眼了啊,你的冤屈,今日洗清了啊。”
老乞丐家破人亡,拼着一口气努力的活着,看到今日的场景,他哭的像个孩子。
官吏们做的事。
老百姓们还能不清楚?
老乞丐的情绪,在场的哪个百姓不能感同身受。
平日里之乎者也,圣人语录,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一百个老百姓都讲不过他们,但事实就是事实,老百姓们心里怎么会没有仇恨。
哪怕饿着肚子也要来亲自看着这些人被砍头。
“罪证确凿,公审公示,杀头以正视听,大同节度府批!”台上节度府的文书最后念道。
查案是督查队查。
但是审批需要节度府,节度府只看人证物证。
大同何时砍过这么多脑袋。
但是老百姓们不但不觉得残忍,只觉得心里通透,浑身毛孔像吃了人参果似的舒爽,只觉心里的压抑一扫而空。
李骐哇的一声吐了出来。
整个人有气无力倒在自己的呕吐物里,已经恐惧的说不出话来,两眼慌张的看着所有人。
“起来。”
“你欺负人的气势呢。”
刽子手鄙视道。
李骐眼泪鼻涕齐流,哀求道:“我错了,我错了,给我个机会,请饶我一命啊,让我做什么都行。”
“原来他们也怕死。”
最前面的百姓把李骐的模样看得一清二楚,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不过如此,一个个又痛恨又鄙视,只觉得恶心。
台上里的人中还有周圭。
他们都被反手束缚,腿上也被捆绑。
周圭喉咙里仿佛塞了一块布似的,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如果不是背后的柱子支撑,早就瘫软在地上了。
“少东家不行啊。”
几名伙计赶来看,他们已经变化了薛唐粮菜行的人,印象里的原少东家本事大得很,向来不变色,没想到轮到自个头上表现的还不如别人呢。
“唉,少东家那么大的家业,为什么还要杀人抢劫放火啊。”一名伙计无法理解,感叹道:“我要是少东家,平平安安享福多好。”
“谁知道呢。”
周圭的罪名已经公布,同样很长。
不久之后。
一个个开始砍头。
血水染红了断头台,但是却点燃了百姓们内心的红火。
看着往日一个个欺负他们的大恶人死了,仿佛就看到了天亮了。
正如王信所想。
杀罪证确凿,人神共愤的恶人们,不光不会影响节度府的名声,只会让百姓们更加看到希望,然后有了希望,才会更加支持节度府。
大同全民缩衣节食,自产自救。
不是一句空话。
节度府在百姓们中的信任,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情得以提升。
到处都是军士和督察队的身影,但是各处的治安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许多百姓主动指路,更多的百姓踊跃站出来,揭发官员大户们的罪名。
在大灾荒的年景里。
竟然有百姓去节度府门口送粮食,自家的老母鸡,或者一竹篮野菜。
最后都被士兵们追上还回去。
当兵的还跑不过老百姓?亲兵们一个个互相调侃。
节帅府。
住进来的客人,薛宝钗有些迷茫。
院子里。
因为薛宝钗是客人,她也自己带了许多粮食,没想到起了作用,王信也沾了光,两大碗米饭,还有几碟酱菜,王信终于吃饱了一天。
看着眼前狼吞虎咽的男人,薛宝钗越发迷糊了。
“怎么了?”
王信笑道,薛宝钗是个聪明的女子,她一定是遇到了不懂的事。
因为她的支持,节度府轻松了很多。
“大同的根基是商业,周家他们虽然是本地的大户,但也是本地的大商号,如今的年节,大同更依赖商业,难道不怕影响自身根基吗?”
薛宝钗好奇问道。
听闻,王信感慨,不愧是薛宝钗。
关外牧民为何疯子一样的几千年不停的去闯关?
别看史书记载了关内多少次大败,但是关外牧民死的比例远比内地高。
因为不能自给自足啊。
大同虽然比关外要好一些,但也是如此,必须要于内地交易,也就是商业贸易。
大同所有说道生产自救,都是建立在与外部商业的循环上。
粮食在短缺。
矿产却还在,商品不受影响,这些都是更稳定的。
商业依然要运转,正因为有商业的支撑,大同还能在刀尖上起舞,否则根本玩不转。
王信笑道,“你的困惑,来源于大商贾养民,但是实际上是只要生态位在,商贾必然存在,反而是生态位不在了,商贾在也没用。”
薛宝钗微微蹙眉,没有太明白。
“百姓的劳动是一切的根基,而百姓劳动的价值,是商业的核心,所以不是商贾养民,而是民养商贾,没有百姓劳动,商贾又从何而来?”
王信看着薛宝钗努力思考的模样,也希望眼前这个天资聪慧的少女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商人,耐心道:“只要百姓们的劳动存在,认可百姓们的劳动价值,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的商业才能不停的走下去,永远不停,否则只会越走越难,最终走不下去。”
薛宝钗艰难猜测道:“所以周家对百姓伤害深,在信叔叔看来对商业反而是阻碍?”
王信笑了。
没办法。
老天是公平的,老天也是不公的。
所有人都在开盲盒。
博士的孩子可能是学渣,大字不识文盲的孩子可能是学霸——在公平的环境下。
与聪明人论道其实非常舒适。
而且王信也需要更多理解他的人,比如薛唐粮菜行,如果是传统商人的思维,比如薛岩,哪怕他在聪明,最后也会与自己渐行渐远。
“我从来是支持商业的,而且我不认为惩罚杀人放火的周家会影响大同的商业气氛,相反,正是因为处理了周家这种行业毒瘤,我相信大同的商业会更加繁荣。”
薛宝钗思考了良久。
缓缓开口。
“叔叔好像不喜欢大商号,特别是叔叔所言的垄断商号,犹如此次的粮菜行,明明是薛家付出一切,但是仍然分出一部分给别的商号,难道不是不公平吗?”
“最初的时候,贵族的地位是世袭的,后来剥夺贵族世袭的地位,有人问过勋贵们是否公平吗?”王信轻声问道。
薛宝钗无语。
“所有绝对权力,或者绝对垄断都要遭受限制。”王信淡然道:“一切都会如此。”
薛宝钗听出了王信话里的深意。
有些彷徨,也有些兴奋。
此次大同之行,与她料的不差,但也不同,远超她的预料。
这种藐视天下的高度,薛宝钗脸颊微红,不适应的同时,又有格外的刺激,更有一种不同的心情滋生,原来还能如此。
“以叔叔的实力,大同并不是麻烦,麻烦主要在朝廷,杀周家容易,如何应付朝廷呢?”薛宝钗关心道。
“我按律法从事,何须应付。”
王信一脸淡然。
话虽如此,王信已经做好了准备。
无论别人怎么做,自己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走正确的路。
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就行了。
明知道不可为还要为止。
是莽夫还是枭雄?
大同的实力和局势,薛宝钗心里很清楚,特别是自家参与如此之深,她就算不想知道也不可能。
自己这回的赌注,仿佛下大了些吧。
薛宝钗有些小怕了。
王信见薛宝钗没有了话问,主动说道:“我想请薛家做几件事。”
“叔叔请说。”
“薛家在江南有海外的商贸,我想请薛家在江南出面,以关外开中法的办法,说动商船在海外来大周时,用粮食压舱,大同可以高价收购。”
“节度府应该没有这么多钱吧。”薛宝钗没有问多少钱收,而是问出了关键。
“大同节度府会把未来十年的税收用来收取海外粮食,但是现在节度府就需要用钱,所以节度府的十年总预期为七百万两,计划抵押四百万两,十年到期后,四百万两的抵押卷可兑换七百万两。”
王信拿出了一套方法。
商业需要一个有价值的投资项目。
比如铁道。
比如肥沃土地的开发。
或者关外农牧业开发。
除了一个良好的项目,还需要一个良好的信誉本书。
天下间还有比大同节度府对商业做得更好的地方?
不要说内地商人本质上是乡绅,权力如何如何大云云,这并不是商业,而是权力的运作,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种模式才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更加巨大。
大同背靠关外贸易,又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所以发行十年到期地方债务,王信认为问题不大,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以开中法的形势,这次的对象是海商。
“难道海外就没有天灾?”薛宝钗好奇道。
“海外当然也有。”王信笑道:“人家的官员与大周的官员没有区别,同样只认钱。”
历史上大明商人也有从朝鲜与日本购买粮食的记载,而且正值两国百姓们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时期,依然对外售卖大量粮食。
虽然海外运粮的效率不高,但是每种方法都去尝试,积少成多下来不也是一笔可观的数量。
每一笔粮食背后都对应了多少灾民的性命。
哪怕只多救一个也不嫌少。
他不嫌麻烦。
用尽办法,问心无愧。
(本章完)
“李骐,跟我们走一趟。”
知府衙门。
督查队闯了进来,差役们不敢阻拦。
人们纷纷看向典史。
典史李骐三十来岁,穿着一身长袍,披着一件绸褂,惊疑不定的看向四名穿着黑色长衣裤的督查员,保持镇定道:“本官凭什么跟你们走。”
“有证据确定你贪污,以及指使差役杀人。”
带队队长严肃道。
“姑且我有没有做。”李骐反问道:“你有什么权利要我跟你走?这里是衙门重地,生人勿进,谁让你们进来的?”
“对啊,滚出去。”
“杀人放火,那也是官府来定罪,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老夫子摇头感叹。
在众人的指责中,带队的队长平静道:“我们督查队分节度府之命”
“节度府只管军事,无权管民事。”李骐大声说道,一副不畏强权的气势。
“说得好。”
“这官司打到京城也不怕。”有人叫好。
李骐反而小声下来,他只想把事情拖过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愿意与节度府起冲突。
那带队队长充耳不闻,继续道:“据大周律,任何违法犯罪,欺负民间的官吏,民间百姓都有抓捕的权力,我们督查队虽不是官身,但也是大周百姓,有权利抓你,如果你不配合,接下来我们要采取强制手段。”
那队长又向周边看了一眼,提高声音道:“依据大周律,阻碍包庇者同罪!”
众人安静了下来。
李骐脸色苍白,底气不足道:“大周律早就没有这些规矩了,你们凭什么说有。”
“大周开国皇帝宣言,大周承袭明制!”
“大明律有,大周律就有!”
“带走!”队长说完条律和法理依据,不再客气。
众人不敢挡。
“请问。”刚才那老夫子大着胆子问道:“如果属实,典史会怎么样?”
队长打量了下公房里的人,以及公房门口赶来的人们。
“根据大明律六赃中规定,受财枉法和受财不枉法等罪名,超过八十贯绞刑,另外有官员杀害百姓的行为,根据故意、过失、谋杀、伤害及后果,适用不同条款,且罪加一等。”
那队长的眼神,没人敢看,各个低下头。
冷哼一声,那队长沉声道:“他贪污和杀人的程度都到了定格,如果证据确凿,不但会被公审杀头,还会抄家罚没一切不当财物,其余家产巨额赔偿受害百姓之后,还要面临赃款数额的十倍罚款。”
众人惊呆了。
这是把人往死里逼啊。
老夫子嘴角颤抖,说不出话来。
队长猜到有些人的想法,冷笑道:“包庇者与帮助隐瞒财产者同罪,还是请有些人好自为之,不如早日自首轻判一等。”
仿佛打开了鸡窝门。
一只只手伸入。
一队接一队的督查队来到衙门提人,连判官都被带走了。
到了下午,人们发现知府大人不见了。
“知府跑了?”
知府衙门上下都无语。
菜市场消停了。
但是菜市场又活跃了起来。
一排罪犯跪在高台上,旁边有人念着名字,同时报出此人的罪名,念完之后,列出所有证据,以及请来其同族族老,还有街坊邻居共同画押。
铁证如山后,如果到了杀头的一步,需要邀请族人和街坊邻居来对证,只有一件事,确定证据确凿,除非他们找出证据里的漏洞,否则刑期照旧。
“大同府典史李骐,指使差吏把外地商人谭明抓入牢房,编造罪名图财害命,除了现银六百七十二两七钱,还有字画两副,编造罪名杀害外地商人。”
“包庇差吏打死百姓,伪造罪名污蔑十里庄村民夏牛,哄骗手段拐卖其女.”
一条接一条。
“杀了他!”
“杀了他!”
“儿啊。”有个老乞丐跛着脚,哭天喊地,对着老天大喊大哭道:“老天终于开眼了啊,你的冤屈,今日洗清了啊。”
老乞丐家破人亡,拼着一口气努力的活着,看到今日的场景,他哭的像个孩子。
官吏们做的事。
老百姓们还能不清楚?
老乞丐的情绪,在场的哪个百姓不能感同身受。
平日里之乎者也,圣人语录,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一百个老百姓都讲不过他们,但事实就是事实,老百姓们心里怎么会没有仇恨。
哪怕饿着肚子也要来亲自看着这些人被砍头。
“罪证确凿,公审公示,杀头以正视听,大同节度府批!”台上节度府的文书最后念道。
查案是督查队查。
但是审批需要节度府,节度府只看人证物证。
大同何时砍过这么多脑袋。
但是老百姓们不但不觉得残忍,只觉得心里通透,浑身毛孔像吃了人参果似的舒爽,只觉心里的压抑一扫而空。
李骐哇的一声吐了出来。
整个人有气无力倒在自己的呕吐物里,已经恐惧的说不出话来,两眼慌张的看着所有人。
“起来。”
“你欺负人的气势呢。”
刽子手鄙视道。
李骐眼泪鼻涕齐流,哀求道:“我错了,我错了,给我个机会,请饶我一命啊,让我做什么都行。”
“原来他们也怕死。”
最前面的百姓把李骐的模样看得一清二楚,平日里高高在上的老爷们不过如此,一个个又痛恨又鄙视,只觉得恶心。
台上里的人中还有周圭。
他们都被反手束缚,腿上也被捆绑。
周圭喉咙里仿佛塞了一块布似的,发出含糊不清的声音,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如果不是背后的柱子支撑,早就瘫软在地上了。
“少东家不行啊。”
几名伙计赶来看,他们已经变化了薛唐粮菜行的人,印象里的原少东家本事大得很,向来不变色,没想到轮到自个头上表现的还不如别人呢。
“唉,少东家那么大的家业,为什么还要杀人抢劫放火啊。”一名伙计无法理解,感叹道:“我要是少东家,平平安安享福多好。”
“谁知道呢。”
周圭的罪名已经公布,同样很长。
不久之后。
一个个开始砍头。
血水染红了断头台,但是却点燃了百姓们内心的红火。
看着往日一个个欺负他们的大恶人死了,仿佛就看到了天亮了。
正如王信所想。
杀罪证确凿,人神共愤的恶人们,不光不会影响节度府的名声,只会让百姓们更加看到希望,然后有了希望,才会更加支持节度府。
大同全民缩衣节食,自产自救。
不是一句空话。
节度府在百姓们中的信任,通过一件一件的事情得以提升。
到处都是军士和督察队的身影,但是各处的治安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有许多百姓主动指路,更多的百姓踊跃站出来,揭发官员大户们的罪名。
在大灾荒的年景里。
竟然有百姓去节度府门口送粮食,自家的老母鸡,或者一竹篮野菜。
最后都被士兵们追上还回去。
当兵的还跑不过老百姓?亲兵们一个个互相调侃。
节帅府。
住进来的客人,薛宝钗有些迷茫。
院子里。
因为薛宝钗是客人,她也自己带了许多粮食,没想到起了作用,王信也沾了光,两大碗米饭,还有几碟酱菜,王信终于吃饱了一天。
看着眼前狼吞虎咽的男人,薛宝钗越发迷糊了。
“怎么了?”
王信笑道,薛宝钗是个聪明的女子,她一定是遇到了不懂的事。
因为她的支持,节度府轻松了很多。
“大同的根基是商业,周家他们虽然是本地的大户,但也是本地的大商号,如今的年节,大同更依赖商业,难道不怕影响自身根基吗?”
薛宝钗好奇问道。
听闻,王信感慨,不愧是薛宝钗。
关外牧民为何疯子一样的几千年不停的去闯关?
别看史书记载了关内多少次大败,但是关外牧民死的比例远比内地高。
因为不能自给自足啊。
大同虽然比关外要好一些,但也是如此,必须要于内地交易,也就是商业贸易。
大同所有说道生产自救,都是建立在与外部商业的循环上。
粮食在短缺。
矿产却还在,商品不受影响,这些都是更稳定的。
商业依然要运转,正因为有商业的支撑,大同还能在刀尖上起舞,否则根本玩不转。
王信笑道,“你的困惑,来源于大商贾养民,但是实际上是只要生态位在,商贾必然存在,反而是生态位不在了,商贾在也没用。”
薛宝钗微微蹙眉,没有太明白。
“百姓的劳动是一切的根基,而百姓劳动的价值,是商业的核心,所以不是商贾养民,而是民养商贾,没有百姓劳动,商贾又从何而来?”
王信看着薛宝钗努力思考的模样,也希望眼前这个天资聪慧的少女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商人,耐心道:“只要百姓们的劳动存在,认可百姓们的劳动价值,那么在此基础之上的商业才能不停的走下去,永远不停,否则只会越走越难,最终走不下去。”
薛宝钗艰难猜测道:“所以周家对百姓伤害深,在信叔叔看来对商业反而是阻碍?”
王信笑了。
没办法。
老天是公平的,老天也是不公的。
所有人都在开盲盒。
博士的孩子可能是学渣,大字不识文盲的孩子可能是学霸——在公平的环境下。
与聪明人论道其实非常舒适。
而且王信也需要更多理解他的人,比如薛唐粮菜行,如果是传统商人的思维,比如薛岩,哪怕他在聪明,最后也会与自己渐行渐远。
“我从来是支持商业的,而且我不认为惩罚杀人放火的周家会影响大同的商业气氛,相反,正是因为处理了周家这种行业毒瘤,我相信大同的商业会更加繁荣。”
薛宝钗思考了良久。
缓缓开口。
“叔叔好像不喜欢大商号,特别是叔叔所言的垄断商号,犹如此次的粮菜行,明明是薛家付出一切,但是仍然分出一部分给别的商号,难道不是不公平吗?”
“最初的时候,贵族的地位是世袭的,后来剥夺贵族世袭的地位,有人问过勋贵们是否公平吗?”王信轻声问道。
薛宝钗无语。
“所有绝对权力,或者绝对垄断都要遭受限制。”王信淡然道:“一切都会如此。”
薛宝钗听出了王信话里的深意。
有些彷徨,也有些兴奋。
此次大同之行,与她料的不差,但也不同,远超她的预料。
这种藐视天下的高度,薛宝钗脸颊微红,不适应的同时,又有格外的刺激,更有一种不同的心情滋生,原来还能如此。
“以叔叔的实力,大同并不是麻烦,麻烦主要在朝廷,杀周家容易,如何应付朝廷呢?”薛宝钗关心道。
“我按律法从事,何须应付。”
王信一脸淡然。
话虽如此,王信已经做好了准备。
无论别人怎么做,自己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
走正确的路。
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就行了。
明知道不可为还要为止。
是莽夫还是枭雄?
大同的实力和局势,薛宝钗心里很清楚,特别是自家参与如此之深,她就算不想知道也不可能。
自己这回的赌注,仿佛下大了些吧。
薛宝钗有些小怕了。
王信见薛宝钗没有了话问,主动说道:“我想请薛家做几件事。”
“叔叔请说。”
“薛家在江南有海外的商贸,我想请薛家在江南出面,以关外开中法的办法,说动商船在海外来大周时,用粮食压舱,大同可以高价收购。”
“节度府应该没有这么多钱吧。”薛宝钗没有问多少钱收,而是问出了关键。
“大同节度府会把未来十年的税收用来收取海外粮食,但是现在节度府就需要用钱,所以节度府的十年总预期为七百万两,计划抵押四百万两,十年到期后,四百万两的抵押卷可兑换七百万两。”
王信拿出了一套方法。
商业需要一个有价值的投资项目。
比如铁道。
比如肥沃土地的开发。
或者关外农牧业开发。
除了一个良好的项目,还需要一个良好的信誉本书。
天下间还有比大同节度府对商业做得更好的地方?
不要说内地商人本质上是乡绅,权力如何如何大云云,这并不是商业,而是权力的运作,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种模式才不确定,带来的风险更加巨大。
大同背靠关外贸易,又有良好的商业信誉。
所以发行十年到期地方债务,王信认为问题不大,而且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以开中法的形势,这次的对象是海商。
“难道海外就没有天灾?”薛宝钗好奇道。
“海外当然也有。”王信笑道:“人家的官员与大周的官员没有区别,同样只认钱。”
历史上大明商人也有从朝鲜与日本购买粮食的记载,而且正值两国百姓们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时期,依然对外售卖大量粮食。
虽然海外运粮的效率不高,但是每种方法都去尝试,积少成多下来不也是一笔可观的数量。
每一笔粮食背后都对应了多少灾民的性命。
哪怕只多救一个也不嫌少。
他不嫌麻烦。
用尽办法,问心无愧。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6344/639182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