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变化
推荐阅读:龙头至尊、直播科普:开局获得响雷果实、我的系统狂霸又酷炫!、洪荒:剑斩百万仙,你管这叫酒鬼、快穿:谁会跟任务目标动感情啊?、万古长生,葬尽诸天仙神、从宇宙奇点回来的四合院局外人、从魔禁开始跑团诸天无限、皇明、阵问长生、
第394章 变化
大同府又叫做山西行都司,顾名思义依然属于山西管,但因为大同府的特殊性,所以设立单独的巡抚,可以直接向朝廷汇报,大同的知府也不同于山西各府的知府。
位于山西的北边,有两条主要通道。
一条自北经过宁武关到大同朔州,一条自东由代州经过平刑关到大同灵丘县。
大同州城到朔州的路途较为平坦;到灵丘县多山区,属于太行山脉延伸出来的尾架。
所以周文只在宁武关加强驻军。
关外贸易兴盛后,大同进出山西境内的商道也是走的宁武关,代州本地连汤喝的也不多。
自从宁武关增派了兵力,加强了关卡检查,聪明的商队开始寻找其他的通道,为了避免风险不少小本商人宁愿绕远路走代州。
代州境内还管辖三县。
除了五台山里的五台县,包括代州州城,还有淳县与繁峙县位于一条主道上,才两个月的时间不到,原来的道路上就变得热闹了一些。
在最后进入大同境内的繁峙县。
多了一道关卡。
“都是些什么货物。”一名吏员带着差役们检查。
“和麻布居多。”
带头的中年商人连忙回答,弯着腰讨好的看着对方,露出极热情的面容。
“小本生意。”中年商人紧张道:“比不得别人。”
“他们都是你伙计?”
“不是不是,这是我儿子,他是我弟弟,我们小本买卖,挣点吃饭的钱罢了,哪里请得起伙计。”
吏员在骡车上挑挑拣拣。
三个人赶着一架车,竟然是从徽州来的。
“怎么不走东边?”
“那边走的人多,咱们小本生意竞争不过,找些他们看不上的地方,我们挣得不多。”那中年人努力解释。
“这是什么?”
小吏眼睛一亮,找到了一个小碎布的包裹。
三人大惊。
差役们兴奋的打开一看,原来是银子,有一百多两。
“把他们带走。”
小吏笑道:“怀疑你们是歹人,跟我们走一趟。”
“岂有此理。”
中年人听多了这些事,本不敢出远门做生意,奈何大同关外贸易兴盛,多少人发了财,他们家也忍不住,想要来大同贩卖些皮革之类的商品。
皮革在关外价格低廉,关内特别是江南价格昂贵,一趟的利润可以翻本。
一百多两本钱和四十几两的货物,只要做成了这一次的买卖,运回去后转手就是三百多两。
倒霉催的,竟然被他们家给碰到了。
衙门里是万万不能去的,只要进去了就别想出来,中年人还想尽力解释:“我有路引,什么都有,可以给你看。”
那小吏冷笑着撕碎。
中年人死了心,推了一把儿子,“逃。”
和亲弟弟想要抢出骡车里下藏着的刀具,靠着这个防身,真要是遇到打家劫舍的歹人,拼了命的也要保护自己的货物。
不过这回他们面对的是差役。
“哟。”
“这不是证据?”
小吏笑的越发得意,差役们见多识广,早就防备几人狗急跳墙,不等两人摸到武器,已经被差役隔开,铁棒铁链只往两人身上招呼。
“快走啊。”
中年人拼死挡住差役们,头也不回的大吼道。
后生小子才擦了一把眼泪,知道今日全家算是栽了,心一横往旁边跑去。
差役没追上。
为了点公钱,谁上赶着拼命啊。
货物和银两被带了回去。
被抓回的两人直接丢入了牢房拷打了两天,问不出油水来,丢回牢房里自生自灭,先是弟弟死了,过了几日中年人也没熬过来。
领了赏钱,赶上了份额,终于在县老爷面前交了差,吏员回去后对差役们骂道。
“竟然让人跑了,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米饭白让你们吃了?”
“下回再不用心做事,都给爷爷滚蛋,咱们这里不养闲人。”
“听到没?”
“听到了。”
十几名差役稀稀拉拉的回应道。
隔壁大同。
清晨的时候。
城内。
“娘,我和弟弟走了。”
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在门口向母亲告别,每天清晨他和弟弟都会去孩童军,在那里吃饭、学习、操练、游玩,一直到吃了晚饭后,他们再回到家里。
自从父亲牺牲后,军队就做出了安排。
大孩子常听叔叔们说,他以后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当个大人了。大孩子被鼓舞多了,便挺起了胸膛,自己身后有好多叔叔撑腰,不怕别人欺负自己。
“路上注意安全。”妇人交代了一声,最初并不放心,后来城里的稽查队多了,又经过军队的大清查,加上两个儿子轻车熟路便不再担忧。
孩子离开后,每天往城里送蜂窝煤的车夫又来到这片街坊。
妇人在门口招手。
车夫第一眼就看到门口上方悬挂的烈士家属四个字的大牌子,有了这四个字,哪怕这家人犯了罪,县衙审问的时候,必须有军队的人陪同才能开审。
“还是一百块?”车夫客气的笑道。
虽然是个寡妇,但是没有人招惹,寡妇要是给军队里头一说,军队会亲自出来抓人,然后送到衙门里问罪,证实了罪行会因为触犯烈士家属从重处理。
军队和民间可没啥关系,再有关系的人也不敢乱来。
妇人点了点头。
车夫便熟练的搬进去一百块蜂窝煤,在老位置整齐的码放好,然后正要出门,被妇人叫住了,手里竟然捏着四角钱的粮票。
看到粮票,车夫眼睛一亮,立马讨好笑道:“不急着结账。”
妇人和气的笑道:“家里粮票用不了这么多,给你结账了吧。”
车夫这才小心翼翼的接过。
粮菜行有两种粮票,一种是需要和现钱结合用的指标,一种是可以直接购买粮食的粮票,这种粮票有十元、一元、一角、一分的四种。
十元可以兑换两石粮食,按照官方的售价也就是价值一两银子。
但这是大同内的价格。
外面一两银子别说一石米,就是三两银子都难买到一石米,至于大同一两银子两石米,外头人再眼馋也别想买走,要么手里有配额的粮票,要么是现在这种粮票。
一百斤蜂窝煤三分钱,加上黄泥做成的蜂窝煤,成本还要低,但是一百斤却要卖四分钱。
大同不光粮价稳定,物价也稳定。
从煤矿每天拉蜂窝煤出来,一百斤才挣五文钱,所以车夫们为了多挣钱,必须要跑的勤快,让更多的人买到蜂窝煤,除了刮风下雨下雪,往常一天大多能卖千斤上下,刚好一大车。
一天五十文,一个月就是一两五钱,看起来比种地要收入高多了,但是每天拖一千斤蜂窝煤必须要有牲口,大车偶尔还要修补。
零零碎碎的下来,每个月也能落到一两左右。
老婆子给城里人洗衣服做针线缝补挣个家用钱,一个老人三个孩子,全家六口都指望自己的骡子和板车了,所以车夫不敢停。
靠着前两年得来的活计,不光养活了家人,逢年过节还能尝尝腥。
不过车夫很小心。
伺候牲口比照顾自己都用心,生怕牲口病了,板车也是,修修补补尽量自己上手,只要这两头不出事,那么自己每月一两五钱就能实打实到手,等到了年节能给全家人添置新衣裳。
把钱都藏在贴身的小袋子里,车夫这才重新去找新的老主顾,跑了两年多了,街坊都熟悉,嘴角不知不觉露出笑容。
家里不缺煤不缺水。
妇人关上门去了军属场,那里有给军队制作被衣,旗帜常服等活计,优先安顿军士家属。
除了白天干活外,时不时还会唱新歌唱新戏。
“刘二家的。”
妇人刚刚来到场里,管事妇人就赶来拉着她,笑呵呵道:“有个好差事,要求高,咱们这里只有你最合适。”
管事妇人是大家推选出来的。
对谁都和气。
“我?”妇人下意识道:“我不行。”
“你嗓音最好听,大家都说你最合适。”管事妇人笑道:“还是唱新戏,只是以后唱歌军队听,让大小伙们热闹热闹,给他们鼓鼓劲。”
“那那好吧。”
听到是唱给军队听,而不是去外面唱,妇人心里不是很抵触,只是有些不好意思。
唱戏是下九流,名声多年如此。
虽然上面都在说士农工商一切平等,不存在谁比谁高,但谁也做不到扭转印象。
大旱已经两年。
而大同的改革已经三年。
新来的商人来追寻遍地黄金的大同,亲自看到后,惊讶的语无伦次,特别是看到城里人们的习以为常,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难道他们就这么改变了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伴感慨道:“可能他们一直呆在大同,所以感觉不大吧。”
不光是灾民,还有许多做生意的人。
特别是以闯荡天下闻名的徽州人居多,徽州穷困,土地多是山地,而人口又多,呆在家乡只能饿死,促使年轻人们都得出去找活路。
犹如二十世纪的福建人。
因此徽州人做生意的居多,纯粹的生意人也居多。
街道上人群很多。
虽然大多数面有饥色,但是衣服干净,看不出来穷困。
“大同不缺钱,也不缺货物,缺得是粮食,因为粮食按人口分配,倒是让生意没受影响,这却是我没有想到的,其余遭灾的地方,真应该学学大同。”
许多商人在茶楼里感慨。
茶楼里如今不提供吃食点心,只提供茶水。
街道上。
门口有个小子蹲在门口仔细听着里面的消息,明明是个乞丐,却不在意乞讨,对茶楼里特别是消息灵通人士说的话很在意。
又在远处。
“要不要抓回去问问?”
两个普通打扮的人,其中一个年轻的人问道。
年纪稍微大些的人仔细思考。
他们都是通过考核进的稽查队,考核内容简单,待遇不错,但是要求很高,比如身家要清白,乡邻必须有三户没有家人从公的人家愿意作保。
又有规定,如果向三户人家行贿收税种种手段威逼利诱的,不光会根据程度坐牢三年以上,同时还会收纳保底二十两,贿赂十倍的罚款等等。
在上班过程中触犯了法律,与普通百姓一样会受到法律惩罚,没有特殊的地方。
所以谁都不敢乱来,但是懈怠差事也不行。
被发现后会被革除,而且记录在案,永远也没有再次进入稽查队的机会。
虽然种种要求高,不比商行里当个伙计轻松,但是依然能吸引不少人。稽查队对自身的要求极多,特别是稽查队的规矩,以及大明律等律法要背的滚瓜烂熟。
如果稽查队连规矩都不懂,那还谈个屁的规矩。
证明规矩都是假的。
年纪大些的人不想工作上出错,万一被革除了怎么办,不办事也不行,农垦队那边说这个灾民不愿意去农垦队,如此不合理,他也不能不管。
否则出了事,一样是他的责任。
“先看看。”
年龄大些的决定等一等,大不了多自己辛苦一点。
门口那小子突然激动了起来,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消息。
第二日天还未亮。
王信已经出门坐上了马车,前往大同最大规模的孩童军所在的营区,马车前后三十几名亲卫骑兵护卫。
大街上的人不多。
收各家粪桶出城的粪车,收粪工在大宋是生意,所以干这些活的人工钱比较丰厚,虽然不体面,愿意干的人不多。但是到了大明,收粪工变成了徭役。
不但挣不到钱,还需要自己贴钱。
王信当然选择大宋的方式。
收粪工因为有钱挣,所以态度极好,否则城里百姓就钱给别家的收粪工了。
对于一家一户而言,分摊的钱并不多,一个月不过几分钱罢了。和送煤工一样,一百块煤也才四分银子,做饭供暖足够用一个月。
只要保证人人有粮吃,商业运转就能照旧。
街角突然闹出一阵动静,王信看过去,只见两名百姓压住了一名灾民,通过他们的动作,可以轻易看出两人是稽查队的人。
“去问问。”
王信吩咐了一句。
虽然不喜欢青天大老爷这种最令他恶心的戏码,但是遇到了必然要问的,至于不管不问,理由是事后从管理层面下手云云,那是更恶心的借口。
(本章完)
大同府又叫做山西行都司,顾名思义依然属于山西管,但因为大同府的特殊性,所以设立单独的巡抚,可以直接向朝廷汇报,大同的知府也不同于山西各府的知府。
位于山西的北边,有两条主要通道。
一条自北经过宁武关到大同朔州,一条自东由代州经过平刑关到大同灵丘县。
大同州城到朔州的路途较为平坦;到灵丘县多山区,属于太行山脉延伸出来的尾架。
所以周文只在宁武关加强驻军。
关外贸易兴盛后,大同进出山西境内的商道也是走的宁武关,代州本地连汤喝的也不多。
自从宁武关增派了兵力,加强了关卡检查,聪明的商队开始寻找其他的通道,为了避免风险不少小本商人宁愿绕远路走代州。
代州境内还管辖三县。
除了五台山里的五台县,包括代州州城,还有淳县与繁峙县位于一条主道上,才两个月的时间不到,原来的道路上就变得热闹了一些。
在最后进入大同境内的繁峙县。
多了一道关卡。
“都是些什么货物。”一名吏员带着差役们检查。
“和麻布居多。”
带头的中年商人连忙回答,弯着腰讨好的看着对方,露出极热情的面容。
“小本生意。”中年商人紧张道:“比不得别人。”
“他们都是你伙计?”
“不是不是,这是我儿子,他是我弟弟,我们小本买卖,挣点吃饭的钱罢了,哪里请得起伙计。”
吏员在骡车上挑挑拣拣。
三个人赶着一架车,竟然是从徽州来的。
“怎么不走东边?”
“那边走的人多,咱们小本生意竞争不过,找些他们看不上的地方,我们挣得不多。”那中年人努力解释。
“这是什么?”
小吏眼睛一亮,找到了一个小碎布的包裹。
三人大惊。
差役们兴奋的打开一看,原来是银子,有一百多两。
“把他们带走。”
小吏笑道:“怀疑你们是歹人,跟我们走一趟。”
“岂有此理。”
中年人听多了这些事,本不敢出远门做生意,奈何大同关外贸易兴盛,多少人发了财,他们家也忍不住,想要来大同贩卖些皮革之类的商品。
皮革在关外价格低廉,关内特别是江南价格昂贵,一趟的利润可以翻本。
一百多两本钱和四十几两的货物,只要做成了这一次的买卖,运回去后转手就是三百多两。
倒霉催的,竟然被他们家给碰到了。
衙门里是万万不能去的,只要进去了就别想出来,中年人还想尽力解释:“我有路引,什么都有,可以给你看。”
那小吏冷笑着撕碎。
中年人死了心,推了一把儿子,“逃。”
和亲弟弟想要抢出骡车里下藏着的刀具,靠着这个防身,真要是遇到打家劫舍的歹人,拼了命的也要保护自己的货物。
不过这回他们面对的是差役。
“哟。”
“这不是证据?”
小吏笑的越发得意,差役们见多识广,早就防备几人狗急跳墙,不等两人摸到武器,已经被差役隔开,铁棒铁链只往两人身上招呼。
“快走啊。”
中年人拼死挡住差役们,头也不回的大吼道。
后生小子才擦了一把眼泪,知道今日全家算是栽了,心一横往旁边跑去。
差役没追上。
为了点公钱,谁上赶着拼命啊。
货物和银两被带了回去。
被抓回的两人直接丢入了牢房拷打了两天,问不出油水来,丢回牢房里自生自灭,先是弟弟死了,过了几日中年人也没熬过来。
领了赏钱,赶上了份额,终于在县老爷面前交了差,吏员回去后对差役们骂道。
“竟然让人跑了,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米饭白让你们吃了?”
“下回再不用心做事,都给爷爷滚蛋,咱们这里不养闲人。”
“听到没?”
“听到了。”
十几名差役稀稀拉拉的回应道。
隔壁大同。
清晨的时候。
城内。
“娘,我和弟弟走了。”
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在门口向母亲告别,每天清晨他和弟弟都会去孩童军,在那里吃饭、学习、操练、游玩,一直到吃了晚饭后,他们再回到家里。
自从父亲牺牲后,军队就做出了安排。
大孩子常听叔叔们说,他以后是家里的顶梁柱,要当个大人了。大孩子被鼓舞多了,便挺起了胸膛,自己身后有好多叔叔撑腰,不怕别人欺负自己。
“路上注意安全。”妇人交代了一声,最初并不放心,后来城里的稽查队多了,又经过军队的大清查,加上两个儿子轻车熟路便不再担忧。
孩子离开后,每天往城里送蜂窝煤的车夫又来到这片街坊。
妇人在门口招手。
车夫第一眼就看到门口上方悬挂的烈士家属四个字的大牌子,有了这四个字,哪怕这家人犯了罪,县衙审问的时候,必须有军队的人陪同才能开审。
“还是一百块?”车夫客气的笑道。
虽然是个寡妇,但是没有人招惹,寡妇要是给军队里头一说,军队会亲自出来抓人,然后送到衙门里问罪,证实了罪行会因为触犯烈士家属从重处理。
军队和民间可没啥关系,再有关系的人也不敢乱来。
妇人点了点头。
车夫便熟练的搬进去一百块蜂窝煤,在老位置整齐的码放好,然后正要出门,被妇人叫住了,手里竟然捏着四角钱的粮票。
看到粮票,车夫眼睛一亮,立马讨好笑道:“不急着结账。”
妇人和气的笑道:“家里粮票用不了这么多,给你结账了吧。”
车夫这才小心翼翼的接过。
粮菜行有两种粮票,一种是需要和现钱结合用的指标,一种是可以直接购买粮食的粮票,这种粮票有十元、一元、一角、一分的四种。
十元可以兑换两石粮食,按照官方的售价也就是价值一两银子。
但这是大同内的价格。
外面一两银子别说一石米,就是三两银子都难买到一石米,至于大同一两银子两石米,外头人再眼馋也别想买走,要么手里有配额的粮票,要么是现在这种粮票。
一百斤蜂窝煤三分钱,加上黄泥做成的蜂窝煤,成本还要低,但是一百斤却要卖四分钱。
大同不光粮价稳定,物价也稳定。
从煤矿每天拉蜂窝煤出来,一百斤才挣五文钱,所以车夫们为了多挣钱,必须要跑的勤快,让更多的人买到蜂窝煤,除了刮风下雨下雪,往常一天大多能卖千斤上下,刚好一大车。
一天五十文,一个月就是一两五钱,看起来比种地要收入高多了,但是每天拖一千斤蜂窝煤必须要有牲口,大车偶尔还要修补。
零零碎碎的下来,每个月也能落到一两左右。
老婆子给城里人洗衣服做针线缝补挣个家用钱,一个老人三个孩子,全家六口都指望自己的骡子和板车了,所以车夫不敢停。
靠着前两年得来的活计,不光养活了家人,逢年过节还能尝尝腥。
不过车夫很小心。
伺候牲口比照顾自己都用心,生怕牲口病了,板车也是,修修补补尽量自己上手,只要这两头不出事,那么自己每月一两五钱就能实打实到手,等到了年节能给全家人添置新衣裳。
把钱都藏在贴身的小袋子里,车夫这才重新去找新的老主顾,跑了两年多了,街坊都熟悉,嘴角不知不觉露出笑容。
家里不缺煤不缺水。
妇人关上门去了军属场,那里有给军队制作被衣,旗帜常服等活计,优先安顿军士家属。
除了白天干活外,时不时还会唱新歌唱新戏。
“刘二家的。”
妇人刚刚来到场里,管事妇人就赶来拉着她,笑呵呵道:“有个好差事,要求高,咱们这里只有你最合适。”
管事妇人是大家推选出来的。
对谁都和气。
“我?”妇人下意识道:“我不行。”
“你嗓音最好听,大家都说你最合适。”管事妇人笑道:“还是唱新戏,只是以后唱歌军队听,让大小伙们热闹热闹,给他们鼓鼓劲。”
“那那好吧。”
听到是唱给军队听,而不是去外面唱,妇人心里不是很抵触,只是有些不好意思。
唱戏是下九流,名声多年如此。
虽然上面都在说士农工商一切平等,不存在谁比谁高,但谁也做不到扭转印象。
大旱已经两年。
而大同的改革已经三年。
新来的商人来追寻遍地黄金的大同,亲自看到后,惊讶的语无伦次,特别是看到城里人们的习以为常,更是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难道他们就这么改变了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伴感慨道:“可能他们一直呆在大同,所以感觉不大吧。”
不光是灾民,还有许多做生意的人。
特别是以闯荡天下闻名的徽州人居多,徽州穷困,土地多是山地,而人口又多,呆在家乡只能饿死,促使年轻人们都得出去找活路。
犹如二十世纪的福建人。
因此徽州人做生意的居多,纯粹的生意人也居多。
街道上人群很多。
虽然大多数面有饥色,但是衣服干净,看不出来穷困。
“大同不缺钱,也不缺货物,缺得是粮食,因为粮食按人口分配,倒是让生意没受影响,这却是我没有想到的,其余遭灾的地方,真应该学学大同。”
许多商人在茶楼里感慨。
茶楼里如今不提供吃食点心,只提供茶水。
街道上。
门口有个小子蹲在门口仔细听着里面的消息,明明是个乞丐,却不在意乞讨,对茶楼里特别是消息灵通人士说的话很在意。
又在远处。
“要不要抓回去问问?”
两个普通打扮的人,其中一个年轻的人问道。
年纪稍微大些的人仔细思考。
他们都是通过考核进的稽查队,考核内容简单,待遇不错,但是要求很高,比如身家要清白,乡邻必须有三户没有家人从公的人家愿意作保。
又有规定,如果向三户人家行贿收税种种手段威逼利诱的,不光会根据程度坐牢三年以上,同时还会收纳保底二十两,贿赂十倍的罚款等等。
在上班过程中触犯了法律,与普通百姓一样会受到法律惩罚,没有特殊的地方。
所以谁都不敢乱来,但是懈怠差事也不行。
被发现后会被革除,而且记录在案,永远也没有再次进入稽查队的机会。
虽然种种要求高,不比商行里当个伙计轻松,但是依然能吸引不少人。稽查队对自身的要求极多,特别是稽查队的规矩,以及大明律等律法要背的滚瓜烂熟。
如果稽查队连规矩都不懂,那还谈个屁的规矩。
证明规矩都是假的。
年纪大些的人不想工作上出错,万一被革除了怎么办,不办事也不行,农垦队那边说这个灾民不愿意去农垦队,如此不合理,他也不能不管。
否则出了事,一样是他的责任。
“先看看。”
年龄大些的决定等一等,大不了多自己辛苦一点。
门口那小子突然激动了起来,仿佛听到了什么不得了的消息。
第二日天还未亮。
王信已经出门坐上了马车,前往大同最大规模的孩童军所在的营区,马车前后三十几名亲卫骑兵护卫。
大街上的人不多。
收各家粪桶出城的粪车,收粪工在大宋是生意,所以干这些活的人工钱比较丰厚,虽然不体面,愿意干的人不多。但是到了大明,收粪工变成了徭役。
不但挣不到钱,还需要自己贴钱。
王信当然选择大宋的方式。
收粪工因为有钱挣,所以态度极好,否则城里百姓就钱给别家的收粪工了。
对于一家一户而言,分摊的钱并不多,一个月不过几分钱罢了。和送煤工一样,一百块煤也才四分银子,做饭供暖足够用一个月。
只要保证人人有粮吃,商业运转就能照旧。
街角突然闹出一阵动静,王信看过去,只见两名百姓压住了一名灾民,通过他们的动作,可以轻易看出两人是稽查队的人。
“去问问。”
王信吩咐了一句。
虽然不喜欢青天大老爷这种最令他恶心的戏码,但是遇到了必然要问的,至于不管不问,理由是事后从管理层面下手云云,那是更恶心的借口。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6344/6392016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