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大明神探1546 > 第236章 第一次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第236章 第一次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推荐阅读:你也是我老婆的梦男吗(NPH)拯救退环境傲娇男主发情期(兄妹abo)魔性美人(良寂系列三)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强制np】人生存盘失效后另类童话(1v1h 破镜重圆)我教日月竞风流【nph】清香木(1v1校园)淫荡黑童话(高h)

    第236章 第一次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朝天宫。
    位于阜成门内,建于明代宣德八年,是仿照南京朝天宫建成的,但规模比南京的朝天宫大得多,“建三清殿,以奉上清、太清、玉清。建通明殿,以奉上帝。建普济、景德、总制、宝藏、佑圣、靖应、崇真、文昌、玄应九殿,以奉诸神。”
    当时北京城最大的道馆是白云观,等朝天宫建完后,白云观只能排第二了。
    可惜天启六年的一场大火,把北京朝天宫的十三进大殿全部烧毁,后世想看,只能去南京那座保存下来的宫观参观了。
    如今的邵元节,是在嘉靖五年被敕封为致一真人,统辖京师朝天、显灵、灵济三宫,由此是朝廷认定的总领道教第一人。
    年轻的朱厚熜,对于修道虽然称不上狂热,但也明显是爱好,闲暇时间多有打坐,观摩炼丹,也吞服过丹药,对于邵元节当然礼敬有加。
    这个习惯如果维持到现在,锦衣卫查到邵元节头上,孙维贤说不定就懂事地让沈墨闭嘴了。
    区区一个媒婆,死就死了,岂能让真人烦恼红尘?
    但现在,宫内丹炉寂冷,香篆残消,陛下仿佛一夜之间,就不喜欢修道了。
    那对于初入京师的孙维贤来说,道教真人也是一个可以捏的软柿子。
    毕竟不抓一批位高权重之辈,怎知我锦衣卫的威风?
    不得不说,这次海玥还真的认同对方。
    “请秉公执法,将案子彻查下去!”
    “呵!我还真想看看,在嘉靖朝大肆抓捕道士,是一种什么场面!”
    “当然前提是,道士真的在为非作歹……”
    目送孙维贤兴冲冲地离去,海玥的神情里颇为期待,这是独属于后世的反差感,当代人还理解不了。
    不过恶趣味了片刻,他目光闪烁,又沉吟起来。
    清幽的香气自身后袅袅而至,朱玉英手捧茶盏,纤指轻落在肩头:“相公这般出神,所虑何事?”
    海玥指尖轻叩案上,将沈墨所述细细道来:“若此人所供不虚,推官与秦氏勾结谋夺盛氏家产,是为了独占宅院月余之久,且要避人耳目,夫人觉得这般大费周章,所图为何?“
    “密室?”
    朱玉英眸光一动:“莫非盛宅有一间外人难以进入的密室,才要用这种法子将整座宅院夺下来?”
    “从目前看来,这是最有可能的……”
    海玥点了点头,开口唤道:“弓豪!”
    “少爷!”
    一个精干汉子走了进来。
    既已成家,独立为户,自然免不了招收仆婢。
    古代不比后世,各种工具一应俱全,如果不想整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就必须有人替代,这是很冰冷的现实。
    而家中的下人挑选也很重要,海玥信不过外人,也不愿买奴婢,就从英略社中聘请人手。
    这个弓豪就是英略社子弟,原是逃荒的流民,后来得社中收养,年近三十,已然娶妻生子,夫妇俩都是沉稳本份之人。
    海玥选了弓豪在身边当书童,其妻依旧留在社内,同时朱玉英身边的婢女折梅,和后厨的仆妇叶氏,也都是类似的情况。
    这些下人出身英略社,都有一定的武力,忠诚有保证,海玥夫妇也不是苛刻的性格,如此才能让家中安定。
    在黎渊社、白莲教粉墨登场,现在连道教真人那边都开始不安分的情况下,不得不防。
    唤来弓豪,吩咐一二,这位匆匆离去。
    待得此人再度回归,马上开始禀告:“少爷,锦衣卫将盛宅围起来了,里面传来挖掘的声音,带头的是千户谭经。”
    “果然!”
    海玥点了点头。
    锦衣卫别的不成,有两项能力是最专业的。
    一是用刑,二是抄家。
    孙维贤绝不愚蠢,他获得这份证词,肯定也会想到盛宅中藏有秘密,这不就对应上锦衣卫的抄家天赋了么?
    尤其孙维贤还对密藏孜孜不倦,恐怕掘地三尺,也要把隐藏的宝贝挖出来。
    “锦衣卫既然出马,接下来就拭目以待,看看能从盛宅找出什么吧!”
    ……
    “没有?”
    海玥照常在翰林院深造,弓豪则每日盯住盛宅,发现锦衣卫出动的人手越来越多,抬出的碎裂砖石也越来越多。
    但随着动静逐渐增大,街头巷尾流传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即便是锦衣卫的淫威,都压不住了。
    关键是没有收获。
    弓豪甚至不用偷偷接近,就能听到里面的千户谭经发出愤怒的吼声,鞭策手下继续挖,往下深挖。
    当这个过程持续了十天,海玥就知道,之前的思路肯定不对了。
    哪怕沈墨的计划成功,与秦氏暗害了盛娘子,又把杀人的罪名推到小弟子顾氏头上,将盛宅拿入手中,他们也绝不可能这样折腾。
    原因很简单,锦衣卫可以大张旗鼓地砸地敲砖,贼人却不可能那么做,必须放轻手脚,避免惊动左邻右舍。
    锦衣卫忙碌十天都一无所获,即便别说给贼人一个月,三四个月恐怕都无济于事。
    “如果密室的思路是错误的,对方费尽心思,夺下盛宅,又是为了做什么?”
    海玥生出了好奇,却未轻动。
    因为他近来颇有些万众瞩目。
    这一日还未放衙,一道身影又颠颠地赶来了。
    赵文华是晨昏定省,从不缺席,如今翰林院都适应这位刑部主事整日跑来问安。
    “会首!”
    此时到了面前,赵文华满是崇敬地道:“张首辅与严阁老又起争执,严阁老已公然支持《定边九策》,如今六部官员纷纷响应,会首这道奏疏呈上,当真令人叹服啊!”
    海玥闻言微笑:“也是骂声滔滔,朝野震惊~”
    明廷上下由于连番大胜,生出轻敌之心,认定安南亡国在即,眼见三军骄纵,已现危兆,他不仅嘱托了临行的陆炳,还毫不迟疑地上了《定边九策》的奏疏。
    从辨伪正名、明军之利、安南之险、兵略三阶、粮饷筹划、人心经略、战后建制、防弊六诫、宗藩新约、长远固边,九个角度,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安南的战事与交趾的重归。
    海玥很有自知之明,由于自己并未深入安南,也未经历过前线战况,这封奏疏上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内容。
    但他也不妄自菲薄,基于对后世中越关系,种种战事摩擦的了解,奏疏里面又有着许多高屋建瓴的建议。
    于是乎。
    九策一出,群臣侧目。
    事实上,有此忧虑的朝臣绝不止海玥一人,只不过被淹没在了求胜心切的浪潮中,渐渐的就没人敢出头了。
    现在他这位新科翰林一出头,顿时醒目至极。
    首先是小小年纪,又无资历,居然就敢在此等国家大事上谏言?
    等到他们看了奏疏后,才骇然发现,这九策是新科翰林写的?
    别说对方出身琼海,对安南有一定的了解,即便是生活在广西境内的官员,都万万写不出这等奏疏……
    据传张璁于内阁阁房见了,都是细细看了三遍,这才开始怒斥。
    张璁并非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站在这位力推新政的首辅角度,有更多的考量。
    一个最大的不得已,就是目前大明的国库很不充盈,根本支持不起长期的战争消耗。
    事实上任谁都清楚,稳扎稳打的战争是赢面最大的,可打仗实在太费钱粮了,此番战事启动得本就有些勉强,若不能乘胜追击,一举平定莫氏伪政权,收复交趾之地,万一陷入战争的泥沼,大明根本耗不起。
    所以张璁才要速胜!
    也必须速胜!
    唯有速胜,接下来才有经略此地的财力,更要做好与境内叛臣长期拉锯的准备,哪能把兵粮耗在这个关头?
    既然张璁驳斥,一时间大礼议新贵们纷纷怒斥,科道言官也多有上书,指责海玥身为新科翰林,资历浅薄,就妄言大话,霍乱军心。
    张璁打击异己从不客气,这股威势可比历史上徐阶所受的待遇严重多了。
    但徐阶随之而来的是被贬出京师,险些一辈子在地方上任职,而面对海玥,打压归打压,对于贬官是提都没提。
    想要把这位简在帝心的一心会首贬出京师,根本不现实。
    可眼见张璁只骂战不贬官,支持海玥的朝臣也多了起来,之前不敢发言的朝臣纷纷上疏,请求慎重。
    就在近日。
    严嵩参战。
    “安南虽连失七城,然其莫贼据险死守,暗中联结国内义军,多有让步,反观我军千里转输,士卒疲敝,若蹈唐征南诏之覆辙,恐胜势转瞬即溃……”
    这就是重复了《定边九策》的观念,当这位阁老一开口,局势再度不同,赵文华的兴奋程度可想而知。
    ‘不愧是严嵩啊,出手的时机果然恰到好处!’
    海玥毫不意外。
    严嵩此时声援,有百利而无一害。
    若是大胜,这般老成持重之言,也不算什么错误;
    可若是前线真的失利了,两相对比之下,对于张璁的威望就是巨大的打击。
    而海玥也预见到了这一点。
    他的奏疏,除非一开始就被直接摁下去,连朵浪都翻不起来,不然的话,一定能得到张璁反对者的支持。
    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这都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鸣惊人!
    震动朝野!
    当然海玥最希望看到的,还是真能在安南战事上起到一定的影响,助大明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彻底收复交趾!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6656/5567821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