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 第212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

第212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第212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朱標造他反?
    文华殿內,太子朱標高居首位,胡惟庸这个中书省丞相,带著相应的官员向朱標匯报工作。
    如同他们之前面对朱元璋时那样。
    朱元璋这要饭子,对他儿子真好!
    如此放权,也不怕今后有一天朱標的翅膀硬了,不甘寂寞了,会也来个玄武门,把朱重八直接从皇位上给赶下去,或是囚禁起来,再或者直接杀了。
    以往的歷史证明,过早交出权力的皇帝,过的大多都不怎么好。
    朱元璋如此作为,今后肯定也很难落一个好。
    真要发生这种事儿,那可就让人捧腹大笑了,想想就开心。
    胡惟庸在心中腹誹。
    “太子殿下,工部尚书薛祥所上奏章该如何处理,还请殿下明示。”
    胡惟庸望著朱標请示。
    朱元璋把朱標安排在这个位置,让朱標做这些事儿,明显就是在给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进行爭权。
    这让一向对权力看得很重的胡惟庸,那是一点儿都忍不了。
    自从朱標接下这么个任务后,他一直愤愤不平,心中老大不痛快,也没少给朱標使绊子,找麻烦。
    其中最常规的手法,就是事无巨细,全部都报告给朱標,让朱標来处理。
    所为的就是使劲折腾朱標,让朱標承受不住。
    可谁能想到,这么长时间了,朱標愣是坚持了下来。
    不仅如此,在处理政务方面,也变得愈发熟练起来。
    胡惟庸在感到有些挫败的同时,也越发的不满和急切,想要找到棘手的事儿让朱標来处理,好好的难为朱標。
    只要朱標感到为难,心里面不痛快,他这边就是开心的。
    而这一次,工部尚书薛祥所送的这奏章,就很符合他的心意。
    这件事看起来很简单,也不复杂,好处理,可实际上並非如此。
    因为牵扯实在是太大了。
    兴修水利从来都是一件大好事,更別说是治理黄河了。
    朱元璋在北元未灭的情况之下,就敢投入这么多去修理黄河。
    说他大心胸,大气魄都是可以的。
    可在胡惟庸看来,除了大气魄大心胸之外,同样也可以用大傻蛋来形容。
    黄河泛滥,是多年以来的沉疴旧疾。
    黄河可和別的河不一样,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河。
    一到夏秋季多雨之时,就会发狂,疯了的巨龙一样咆哮往东而去。
    所过之处,房倒屋塌。
    自黄河决口以来这么多年,哪里有什么根治黄河的办法?
    之前的那些皇帝,是不想著治理黄河吗?
    不是,而是因为治理黄河所需要的钱財,人力物力,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最为关键的是,难度还特別大。
    並不是说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就一定能將黄河给治理好。
    种种原因夹杂在一起,所以这两百多年来,黄河基本上都没怎么治理过。
    结果到了朱元璋这里时倒好,这么快就开始治理黄河。
    而且,还是准备从根本上治理黄河。
    调子起得如此之高,投入如此之大。
    结果现在却遇到了这么大的困难。
    这下子,有朱元璋受的了。
    想想看,投入那么多,费那么大,调子起的那么高。
    结果却在这个时候,因为找不到特別好的办法,而不得不暂时停工,或者是修缮好后没用上多少年,这么大力气治理的黄河就再次决口,一泻千里,那这乐子可就更大了。
    这玩意儿,与其大力气对其进行修缮,反倒不如选择视而不见。
    在这件事情上,可谓是做的越多错的越多。
    朱元璋雄心万丈,现在就挨了当头一棒,惊喜吧?
    调子气这么高,投入又这么大,只能硬著头皮做下去。
    可硬著头皮做下去,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做的越多只会赔的越多。
    这就叫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骑虎难下,下不来台!
    这件事处理起来,猛的一看似乎很简单。
    选择薛祥都给做好了,要么同意薛祥所言,朝廷发召令,在全国范围內,徵集在水利上面有知识有想法的人,匯集天下智慧,想出根治黄河的办法。
    或者是不同意薛祥提议,让薛祥接著往下修。
    可是,这看似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著太多太多的考量,关係著大明,也关係著朱元璋的脸面,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
    就目前而言,在胡惟庸看来,不论怎么选择,都不不行。
    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薛祥子这个奏章上的好!
    接下来,有朱標和朱元璋头疼的了。
    对於薛祥此时的遭遇,胡惟庸同样是拍手称快。
    这傢伙身为工部尚书,本该对自己这个丞相毕恭毕敬。
    结果这傢伙,在经歷中都城的事上,没怎么受到朱元璋的惩罚,反而在后面將其给提拔成为了正式的工部尚书。
    自此之后,这傢伙似乎一副以朱元璋心腹自居的样子。
    不怎么把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放在眼中。
    这让胡惟庸想想就觉得恼火。
    这个时候,薛祥主持修黄河,闹出了这样的事来,他自然乐得看戏。
    薛祥这傢伙,以为他的智慧才能有多么的出眾,觉得他能彻底根治黄河。
    怎么可能!
    黄河的问题若是有那么好解决,何至於决口两百多年了,这么长的时间里,也都没人能將其给治理好。
    这傢伙还妄想著,通过彻底治理黄河,一举成名流传千古,拿下这么个大功绩。
    现在好了,抓不到狐狸反惹一身骚。
    看来经歷了这次的事情后,薛祥还有什么脸面爱继续傲气。
    这封奏章,不仅是把天大的难题拋给了朱標,朱元璋,同时也將薛祥的无能,给公诸於眾。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这个工部尚书,能力也不怎么行。
    这样的结果,对於一个想要通过修理治理黄河,来求得虚名的人而言,別提有多么的酸爽。
    其实,在胡庸看来,黄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
    两百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不都好好的?
    朱元璋非要想不开去治理黄河,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给自己找麻烦吗?
    黄河治理好,是能带来不少的好处,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实在是太大了。
    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治理黄河这事皇帝盯得紧,又全权交给薛祥进行负责。
    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钱財,看著就让人眼馋。
    结果,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却从里面捞不到什么好处,这就让他很难受。
    对治理黄河抱有的敌意更大。
    能让他从中捞取大量好处的,那就是好工程,捞不到好处那就是坏工程,就是这么简单。
    皇帝说什么黄河治理,泽被苍生,惠及百姓,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善政,歷史將会铭记,子孙后代將会传扬。
    皇帝还说什么要號召大家一起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为了华夏能够更加的昌盛,要一起努力等等……
    在胡惟庸看来,这些都是在纯粹的放屁,就是皇帝用这些话来骗人的。
    这些都是假的,只有能拿到自己手里的利益,才是实实在在。
    皇帝可以用这些话骗上一些人,却还骗不住他胡惟庸。
    黄河根本就不应该去修,就这样下去挺好。
    每年黄河会泛滥,冲毁房屋,淹没农田,淹死人……可那又如何呢?
    两百多年来,不是一直都这样过了的?
    那些百姓怎就如此愚蠢,明知道黄河会泛滥,很容易就会发生水患,造成这样的灾难,还偏偏要跑到黄河泛滥的区域去生活,不知道规避危险。
    那遭了灾,死了人不也纯粹是活该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些蠢人,给朱元璋和朱標这个猪崽子,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在他看来还挺不错。
    也算是这些愚蠢之人,所发挥出来的一点儿价值。
    朱標听了胡惟庸的话,略点了点头,並没有立刻开口。
    目光还在薛祥所上的奏章上停留。
    胡惟庸见到朱標的这副反应,禁不住心中得意。
    就知道,面对这么一封奏章,朱標会感到分外为难。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这件事先放一放,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
    在我请示了父皇后再说。”
    沉默了一阵儿后,朱標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胡惟庸暗自一笑,他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
    但,就算是找了朱元璋又能如何?
    治理黄河这种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事,不好糊弄,专业性太强了,太难做了。
    就算是请了朱元璋也白搭。
    在场的这些官员,有的如胡惟庸一样幸灾乐祸,看乐子。
    也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掛掛起。
    但也同样有一些人,心中为之沉重。
    为不能有效的治理黄河,而感到担忧。
    当今陛下乃是一代雄主,黄河已经泛滥了两百多年,都没能將其给治住。
    当今陛下也要治理黄河,那可以说是距离彻底治住黄河最为成功的一次。
    若是连当今陛下在位时都不能將黄河给治理好,那么指望后面的人能把黄河给治理好,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
    黄河不治理,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水灾。
    会有大量的黄泛区存在,將很多的沃土变得不好耕种。
    每年黄河泛滥都会带来大量的灾难,不断的给大明放血!
    与此同时,京杭大运河这个连接南北的珍贵水脉,也会因为黄河泛滥的缘故,导致大量泥沙淤积,通航能力大大下降,不利於贯穿南北。
    不说別的,单从这上面来看,杜充这个杂碎都是千古罪人!
    掘了黄河,金人没有淹死几个,也对局势於事无补。
    可却让多少华夏子民百姓,因此而受到灭顶之灾。
    一直遗祸至今,甚至於还很有可能会继续遗祸!
    有人在幸灾乐祸,有人在忧虑,还有人在绞尽脑想的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解决这个事儿。
    也有的人,不住地祈祷,希望大明能得天助,真的有好办法把黄河的这个问题给解决。
    ……
    “父皇,薛上书上了奏章,治理黄河遇到了大难题,父皇,你看看吧……”
    武英殿里,朱標单独拿著薛祥的那份奏章见朱元璋,眉宇之间带著一抹化不开的忧愁。
    朱元璋接过奏章,仔细观看。
    看完后点了点头,面带讚许之色。
    “薛祥確实不错,咱没有看错人,让薛祥来治理黄河是对的。”
    朱元璋没说问题,先夸起了薛祥。
    他夸薛祥也是有依据的。
    对一个喜欢治水的人而言,自己之前对他进行的许诺,加上治理黄河的大名声,诱惑有多大可想而知。
    这样大的功劳,一般人都会將之给牢牢的握在自己手里,而不会分润出去分毫。
    可结果现在,薛祥为了能把黄河治理好,却公然上了这么一道奏书。
    可见在功名利禄这上面,薛祥选择了干实事。
    自己给他的那些许诺,还有千古留名的机会,薛祥自然想要。
    可是相对於这些,他还是把黄河给彻底治理好,放在了第一位。
    这样的人值得信任,也值得人为之而欣喜。
    朱元璋很相信,依照薛祥在治河上面的能力,真的想要贪图这些名声和奖励。
    完全不用上这份奏书,可以採用不少的办法將黄河给暂时治理好。
    至少二三十年间,不出现什么问题。
    依照薛祥的年纪,到了那时黄河决口了,他早就已经尘归尘土归土,功成名就了。
    又有黄河早些年就经常泛滥的情况在,薛祥治河二三十年后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多少人会怪罪到他的头上去。
    可薛祥並没有怎么做,这种品质很难得。
    “薛祥確实很不错。”
    朱標对自己家父皇的这个评价给予肯定。
    “只是……父皇,这事儿要如何做才好?”
    朱標自然也希望,黄河能够被彻底的束缚。
    可是黄河的泥沙,確实是个大问题,分外棘手。
    “要不……就按照薛祥所言,先暂时放缓修治理黄河的速度,从全国范围內,召集有才能之士,为治理黄河建言献策?”
    朱元璋摇了摇头:“这个倒不必了。”
    朱標听了自己父皇的话,多少有一些意外。
    父皇这么大的力气治理黄河,却不想著根治,这可不像自己家父皇的风格啊!
    “治理黄河泥沙的事,咱这边已经有了办法。”
    嗯?!
    朱標眉顿时围著一扬。
    惊喜又意外。
    父皇已经有办法了?这……父皇也太厉害了吧!
    怎么什么都懂?
    “想要治理黄河泥沙,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首先就要弄明白,为什么黄河多泥沙。
    这是因为黄河上游经过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土质疏鬆,大雨冲刷很容易就將大量的泥土给带入到河里去。
    在更之前的时候,黄河的水也没这么黄,泥沙含量没有这么多。
    是黄河上游,也就是关中,以及更上面的一些地方,过度开发,植被破坏的严重,没有办法保持水土。
    所以,想要减少黄河泥沙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根本措施,就是恢復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植被。
    在那些靠近黄河,而且地势比较陡,不適合耕耘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
    多种树,种草,用树根,用草根来锁住泥土……”
    朱標眼前一亮,这確实是个办法。
    只是这事儿耗费的时间太久了。
    还有,如今这黄河的河床上,就有著大量的泥沙,河道清理也很困难。
    而且,就算是如同父皇所说那样,在上游大量种植树来减少水土流失。
    可还会有数量不少的泥沙,进入黄河河道,並逐渐的在河床上淤积。
    时间一长,河床还会抬高,还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个事儿,同样难以解决。
    朱元璋道:“这是其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针对下游河道清理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束水攻沙。”
    提出並实践束水攻沙的潘季驯,是一个极其有才之人,想到这样的办法来治理黄河。
    效果很好,成绩斐然,
    他的思路,其实就是通过一些工程,来製造一把超级大的水枪,利用水的强大衝击力,来把沉积的河床上的泥沙给冲走。
    为什么黄河中下游地区河床会有大量泥沙淤积,更上游的地方,这个问题並不严重?
    就是因为上游地区,河道窄,且落差大,水流湍急。
    水中的眾多泥沙,来不及沉淀,就会隨著水往东而去。
    到了中下游之后,地势平坦开阔,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变慢。
    河水里面所携带的泥沙,便开始沉淀。
    那么,若將河道变窄了,並在將在一些特定的关键地方,修建出一些工程,行束水攻沙之策,让水流重新快速流动。
    泥沙的问题不就被解决了?
    而这个办法,也很符合薛祥所追求的一劳永逸之策。
    虽然做不到如同都江堰那样,一旦建成,便可以万世沿用。
    束水攻沙的工程做好,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维修。
    可是,只要维修得当,用上几百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成问题!
    朱元璋这边亲自写信,將植树造林,以及束水攻沙,还有其余一些比较零碎的、他在后世所知道的治沙的办法写下,让人加急送往薛祥那边。
    相信依照薛祥的能力,在看到束水攻沙之策,是能够明白,也能够將之给做出来的……
    ……
    胡惟庸期待满满的等了两天,等来的消息並不是如同他所想的那样,同意薛祥提议,將朝廷的脸面以及朱元璋的脸面都给丟了。
    或者是让薛祥按照现在的路数继续修,对根治黄河的问题置之不理,採取掩耳盗铃的办法。
    而是说皇帝这边已经有了办法,给了薛祥指示。
    意外之后,禁不住心中冷笑。
    朱元璋他懂什么治水?也敢在这等事情上瞎指挥?
    且看今后,他在这事上丟多大的丑吧!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7854/6118837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