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全民抗倭令
推荐阅读:我在元宇宙和继子玩剧本杀、说好开发消消乐,大闹天宫什么鬼、督公、九龙夺嫡,从稳健皇子开始吃瓜、太虚至尊、重生1977大时代、我成了女魔头的心魔、武魂罗三炮?我乃龙帝临世!、完美:开局成为石毅亲弟、错练邪功,法天象地、
第694章 全民抗倭令
南京紫禁城的清晨,薄雾笼罩着金碧辉煌的宫殿群。朱元璋站在奉天殿外的汉白玉栏杆前,眺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已经六十有五,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未能磨灭他眼中的锐利光芒。
“陛下,浙江八百里加急!“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跑来,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封的奏折。
朱元璋眉头一皱,接过奏折迅速拆开。随着阅读,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握着奏折的手微微颤抖。
“又是倭寇!“朱元璋猛地合上奏折,声音如同闷雷,“浙江台州沿海三个村庄遭袭,百姓死伤二百余人,粮食财物被洗劫一空!“
身旁的太监王景弘连忙上前:“陛下息怒,保重龙体要紧。“
“息怒?“朱元璋转身,龙袍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自朕登基以来,这些倭国贼寇屡犯我大明海疆,杀我子民,掠我财物。如今竟敢如此猖狂!传旨,即刻召太子及兵部、五军都督府要员入宫议事!“
不到一个时辰,奉天殿内已聚集了大明最高军事决策层。太子朱棣站在武将之首,年仅三十出头的他面容刚毅,眼神中闪烁着与父亲相似的锐利光芒。
朱元璋将奏折重重拍在龙案上:“诸位爱卿,倭寇之患已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今日召诸位前来,就是要议出一个彻底解决倭患的方案。“
兵部尚书茹瑺上前一步:“陛下,倭寇之患由来已久。自前朝起,这些海上盗匪就时常骚扰我沿海地区。他们船小灵活,来去如风,沿海卫所防不胜防。“
“那就加强沿海防御!“朱元璋厉声道,“增派兵力,增设卫所,修筑更多烽火台!“
“父皇,“朱棣突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儿臣以为,单纯的防御只会让我们疲于奔命。倭寇选择攻击的时间和地点,我们永远处于被动。“
朱元璋眯起眼睛:“燕王有何高见?“
朱棣走到大殿中央悬挂的巨大地图前,指向东海位置:“儿臣建议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主动出击,直捣倭寇巢穴。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朝鲜、琉球等国,结成海上联盟,共同打击倭寇。“
“主动出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徐达的遗子徐辉祖皱眉道,“殿下,跨海作战风险极大。我军水师多年未战,船只装备老旧,如何能与熟悉海战的倭寇抗衡?“
朱棣转身面对众臣,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变革。儿臣查阅史籍,发现宋朝时期,我国水师曾是世界一流。我们可以借鉴宋制,改良战船,训练水军。“
大殿内一时议论纷纷。朱元璋凝视着儿子自信的面容,心中暗自欣慰。这个四子虽然并非嫡长子,但胆识谋略确实出众。
“陛下,“老臣刘伯温缓缓开口,“老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倭寇之患,非一日之寒。若要根治,必须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方能震慑宵小。“
朱元璋沉思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好!就依太子之议。传朕旨意:第一,即刻着手组建东海、南海两支水师,由兵部统筹,工部配合建造新式战船;第二,选派得力将领前往沿海训练水军;第三,派遣使者出使朝鲜等国,共商抗倭大计。“
众臣齐声应诺。朱元璋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此次抗倭,关系大明海疆安危,朕要的是结果!各部务必通力合作,不得推诿拖延!“
会议结束后,朱棣被单独留下。父子二人漫步在后园中,初春的梅开得正艳。
“棣儿,“朱元璋突然开口,“你可知朕为何同意你的主动出击之策?“
朱棣恭敬地回答:“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朱元璋停下脚步,摘下一朵白梅:“因为防守永远无法赢得战争。当年朕打天下时,若只知守城,如何能推翻元朝?倭寇虽小,但其心可诛。他们看准了我大明重陆轻海,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父皇圣明。“朱棣深施一礼,“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期望。“
“朕要你亲自负责水师组建。“朱元璋目光炯炯,“你去沿海实地考察,了解倭寇战法,训练出一支能打胜仗的水军。“
朱棣眼中闪过惊喜:“儿臣领旨!“
与此同时,倭寇再次袭击的消息已传遍南京城。在城南的一处茶馆里,百姓们义愤填膺地议论着。
“听说台州那边死了好多人,连小孩都不放过!“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拍桌怒道。
“这些天杀的倭寇!“茶馆老板咬牙切齿,“朝廷就该派大军剿灭他们!“
角落里,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默默听着,手中的茶杯越握越紧。他叫方孝孺,是国子监的学生。突然,他站起身,高声道:“诸位乡亲,倭寇欺我大明太甚!我虽是一介书生,也愿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茶馆内顿时一片喝彩声。类似的情景在南京各处上演,民众的抗倭情绪空前高涨。
三日后,朱元璋颁布《全民抗倭令》,号召青壮年自愿参军,保家卫国。诏书一出,应者云集。各地报名处排起长龙,其中不乏读书人和商贾子弟。
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年轻渔民陈海生正在收拾行装。
“海生,你真要去参军?“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泪眼婆娑。
“娘,“陈海生坚定地说,“我从小在海上长大,熟悉水性。如今国家需要水军,正是我用武之地。等打跑了倭寇,儿子就回来孝敬您。“
这样的场景在大明沿海各地不断重复。一股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在全国蔓延,百姓们自发捐钱捐物,支持抗倭大业。
十日后,奉天殿再次召开军事会议。这次殿内多了几位水师将领和造船工匠。
朱棣指着沙盘讲解:“根据儿臣调查,倭寇主要使用一种叫'关船'的小型战船,灵活快速,但抗风浪能力差。我军现有福船体型庞大,适合运输却不善战斗。“
工部侍郎黄福上前:“殿下,微臣与工匠们研究出一种新式战船,结合了福船的稳定性和广船的灵活性,配备新型火炮,可在海上与倭寇一战。“
“好!“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先造二十艘,尽快下水试航。“
这时,兵部送来最新战报:倭寇袭击福建沿海,被当地卫所击退,但我方也损失惨重。
朱元璋面色阴沉:“看来倭寇是在试探我大明反应。传旨,沿海各省进入战备状态,所有港口加强戒备!“
(本章完)
南京紫禁城的清晨,薄雾笼罩着金碧辉煌的宫殿群。朱元璋站在奉天殿外的汉白玉栏杆前,眺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已经六十有五,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却未能磨灭他眼中的锐利光芒。
“陛下,浙江八百里加急!“一名侍卫急匆匆地跑来,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火漆密封的奏折。
朱元璋眉头一皱,接过奏折迅速拆开。随着阅读,他的脸色越来越阴沉,握着奏折的手微微颤抖。
“又是倭寇!“朱元璋猛地合上奏折,声音如同闷雷,“浙江台州沿海三个村庄遭袭,百姓死伤二百余人,粮食财物被洗劫一空!“
身旁的太监王景弘连忙上前:“陛下息怒,保重龙体要紧。“
“息怒?“朱元璋转身,龙袍在晨风中猎猎作响,“自朕登基以来,这些倭国贼寇屡犯我大明海疆,杀我子民,掠我财物。如今竟敢如此猖狂!传旨,即刻召太子及兵部、五军都督府要员入宫议事!“
不到一个时辰,奉天殿内已聚集了大明最高军事决策层。太子朱棣站在武将之首,年仅三十出头的他面容刚毅,眼神中闪烁着与父亲相似的锐利光芒。
朱元璋将奏折重重拍在龙案上:“诸位爱卿,倭寇之患已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今日召诸位前来,就是要议出一个彻底解决倭患的方案。“
兵部尚书茹瑺上前一步:“陛下,倭寇之患由来已久。自前朝起,这些海上盗匪就时常骚扰我沿海地区。他们船小灵活,来去如风,沿海卫所防不胜防。“
“那就加强沿海防御!“朱元璋厉声道,“增派兵力,增设卫所,修筑更多烽火台!“
“父皇,“朱棣突然开口,声音沉稳有力,“儿臣以为,单纯的防御只会让我们疲于奔命。倭寇选择攻击的时间和地点,我们永远处于被动。“
朱元璋眯起眼睛:“燕王有何高见?“
朱棣走到大殿中央悬挂的巨大地图前,指向东海位置:“儿臣建议组建一支强大的水师,主动出击,直捣倭寇巢穴。同时派遣使者前往朝鲜、琉球等国,结成海上联盟,共同打击倭寇。“
“主动出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徐达的遗子徐辉祖皱眉道,“殿下,跨海作战风险极大。我军水师多年未战,船只装备老旧,如何能与熟悉海战的倭寇抗衡?“
朱棣转身面对众臣,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需要变革。儿臣查阅史籍,发现宋朝时期,我国水师曾是世界一流。我们可以借鉴宋制,改良战船,训练水军。“
大殿内一时议论纷纷。朱元璋凝视着儿子自信的面容,心中暗自欣慰。这个四子虽然并非嫡长子,但胆识谋略确实出众。
“陛下,“老臣刘伯温缓缓开口,“老臣以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倭寇之患,非一日之寒。若要根治,必须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方能震慑宵小。“
朱元璋沉思片刻,突然拍案而起:“好!就依太子之议。传朕旨意:第一,即刻着手组建东海、南海两支水师,由兵部统筹,工部配合建造新式战船;第二,选派得力将领前往沿海训练水军;第三,派遣使者出使朝鲜等国,共商抗倭大计。“
众臣齐声应诺。朱元璋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此次抗倭,关系大明海疆安危,朕要的是结果!各部务必通力合作,不得推诿拖延!“
会议结束后,朱棣被单独留下。父子二人漫步在后园中,初春的梅开得正艳。
“棣儿,“朱元璋突然开口,“你可知朕为何同意你的主动出击之策?“
朱棣恭敬地回答:“儿臣愚钝,请父皇明示。“
朱元璋停下脚步,摘下一朵白梅:“因为防守永远无法赢得战争。当年朕打天下时,若只知守城,如何能推翻元朝?倭寇虽小,但其心可诛。他们看准了我大明重陆轻海,才敢如此肆无忌惮。“
“父皇圣明。“朱棣深施一礼,“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期望。“
“朕要你亲自负责水师组建。“朱元璋目光炯炯,“你去沿海实地考察,了解倭寇战法,训练出一支能打胜仗的水军。“
朱棣眼中闪过惊喜:“儿臣领旨!“
与此同时,倭寇再次袭击的消息已传遍南京城。在城南的一处茶馆里,百姓们义愤填膺地议论着。
“听说台州那边死了好多人,连小孩都不放过!“一个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拍桌怒道。
“这些天杀的倭寇!“茶馆老板咬牙切齿,“朝廷就该派大军剿灭他们!“
角落里,一个身着青衫的年轻书生默默听着,手中的茶杯越握越紧。他叫方孝孺,是国子监的学生。突然,他站起身,高声道:“诸位乡亲,倭寇欺我大明太甚!我虽是一介书生,也愿投笔从戎,保家卫国!“
茶馆内顿时一片喝彩声。类似的情景在南京各处上演,民众的抗倭情绪空前高涨。
三日后,朱元璋颁布《全民抗倭令》,号召青壮年自愿参军,保家卫国。诏书一出,应者云集。各地报名处排起长龙,其中不乏读书人和商贾子弟。
在长江边的一个小渔村,年轻渔民陈海生正在收拾行装。
“海生,你真要去参军?“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泪眼婆娑。
“娘,“陈海生坚定地说,“我从小在海上长大,熟悉水性。如今国家需要水军,正是我用武之地。等打跑了倭寇,儿子就回来孝敬您。“
这样的场景在大明沿海各地不断重复。一股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在全国蔓延,百姓们自发捐钱捐物,支持抗倭大业。
十日后,奉天殿再次召开军事会议。这次殿内多了几位水师将领和造船工匠。
朱棣指着沙盘讲解:“根据儿臣调查,倭寇主要使用一种叫'关船'的小型战船,灵活快速,但抗风浪能力差。我军现有福船体型庞大,适合运输却不善战斗。“
工部侍郎黄福上前:“殿下,微臣与工匠们研究出一种新式战船,结合了福船的稳定性和广船的灵活性,配备新型火炮,可在海上与倭寇一战。“
“好!“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先造二十艘,尽快下水试航。“
这时,兵部送来最新战报:倭寇袭击福建沿海,被当地卫所击退,但我方也损失惨重。
朱元璋面色阴沉:“看来倭寇是在试探我大明反应。传旨,沿海各省进入战备状态,所有港口加强戒备!“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603/556542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