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三国:我刘辩,让大汉再次伟大 > 第299章 世家豪门版“推恩令”

第299章 世家豪门版“推恩令”

推荐阅读:女总裁的贴身战兵在反派掌心里长大[穿书]杀马特给我生崽崽 完结+番外强势宣布:这个影后,我的!重生之嫡妻不好欺丹武狂神夏小汐墨夜霆邵允琛陆瑶上门为婿无限武侠

    第299章 世家豪门版“推恩令”
    “江东孔子”这四个字,就像一记无形的重锤,狠狠敲在杨懿心头。
    不仅是他,殿内许多出身旁支的世家子弟,也都眼神闪烁,若有所思。
    像杨懿这样的旁支子弟,在世家之中都不少见。
    莫说弘农杨氏这等“三世三公”的顶级世家,即便是寻常豪强之家,也分嫡支与旁支。
    就算是寻常黔首农家,也有受到父母偏爱的孩子。
    不乏有过于偏爱长子或是幼子的爹娘,让其他儿子去代假冒被偏爱的孩子服徭役和兵役,分家时长房、次房的家产也有多寡之分。
    当然,刘辩本人就是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受益者,他不可能去动摇自己的根基。
    因此他并非是要鼓动庶子去挑战嫡子的地位,而是利用并激化世家豪门内部本就存在的嫡支与旁支之间的矛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老祖宗的智慧,即便跨越三百年光阴,依旧能为后人指点迷津。
    只不过,三百年前孝武皇帝颁布的“推恩令”,是分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的诸侯王,而今日的刘辩,则是利用了嫡支与旁支的嫌隙,分化“田连阡陌,朱门酒肉”的世家豪门。
    他给了旁支子弟一条在外开枝散叶的出路,即便眼下并未受到嫡支的刻意打压,但谁的内心深处,不曾渴望有朝一日成为一个家族的嫡支呢?
    今日你弘农杨氏风光无限,出过“关西孔子”,三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牢牢占据着嫡支的尊位。
    那来日,丹阳杨氏为何就不能出一位“江东孔子”,以同样乃至更加煊赫的家业,成为新的嫡支?
    即便在宗法名分上难以取代,大不了另立门户,不再尊奉弘农杨氏为主,只遥尊赤泉侯杨喜这位大汉的开国功臣为祖。
    不过,选择自立门户也非坦途。
    脱离了嫡支的羽翼,旁支子弟手中掌握的政治资源将远逊于嫡支,甚至可能招致嫡支的恶意打压。
    那时他们唯一能依附的,也只有刘辩这位天子了。
    然而,依附于仁德的天子,总好过继续被本家嫡支骑在头上。
    况且,难道不依附天子,就就不会被迁徙移民了吗?
    且不说那顶“汝南袁氏余孽”的帽子是绝对不能沾上半点,朝堂之上,三公默然不语,九卿也无人开口,连尚书令刘陶和尚书仆射羊续都始终没有站出来反对,那么“奉天子寿陵”这件大事,便再无人再可置喙。
    家族的嫡支是绝不会放弃基本盘迁徙去扬州的,那被推出去填这个坑的,必然是他们这些旁支子弟。
    既然注定要被迁徙,总得把自己卖出个好价钱吧?
    总不能白白被卖了,这卖身钱还全数落入嫡支的口袋吧?
    眼看一众旁支出身的世家豪门子弟似乎都已被说动,只差最后这一哆嗦。
    端坐在三公席位上的太尉袁滂,缓缓起身,手持象牙笏,离席走到殿中,俯身行礼道:“臣也欲向国家讨个恩赏。”
    刘辩嘴角噙着一抹笑意,抬手虚扶了一把,道:“太尉公且言之。”
    袁滂的目光转向尚书台席位中一位年不及三十的官员,随后对天子道:“臣有一从弟,六年前病逝,遗下三子,俱是才俊,若蒙国家不弃,臣请准许他们徙入扬州。”
    陈郡袁氏的人丁比不得昔日的汝南袁氏兴旺,却也有着几支旁系。
    最为活跃的便是袁滂的祖父袁良的次子袁腾一脉,如今这一脉虽然仅剩下三个男丁,却皆是贤良才俊。
    长子袁霸,公恪有功干,未及三十便在守孝结束后,被任命为吏曹尚书左丞。
    次子袁徽,治《费氏易》和《左氏春秋》,但醉心经学不愿入仕,故而司徒刘焉曾三度征辟,皆不应。
    三子袁敏好武艺,又善治水,如今担任河堤谒者在豫州治水。
    他的这三个从子皆非寻常人,因而袁滂也时常忧虑。
    尽管他认为儿子袁涣也是贤才,却依旧担心他寡不敌众,撑不住这份家业,最终被旁支篡夺了嫡支的位,但他又不忍去刻意打压几位从子,而此次“奉天子寿陵”迁徙扬州,倒也是个机会。
    既保全了家族和睦,也算是为几位从子谋一份前程。
    尚书台席位中的袁霸,目光深邃地看了一眼正与天子谈笑风生的袁滂,心中了然,微微摇了摇头,并未不识时务地站出来反对。
    此刻站出来,不仅扫了袁滂这位太尉的颜面,更是公然站在了天子的对立面。
    再者,这些年袁滂从未仗着官爵欺压他们这些旁系,反而多有照拂。
    当年他父亲亡故,母亲也悲伤过度月余便病倒随父亲去了,家中又贫困难以厚葬父母,丧事皆是袁滂一手操持。
    在这普遍轻视旁支的大环境下,袁滂的所作所为,已是对他们仁至义尽。
    而且……将户籍迁往扬州,未尝不是一次机遇。
    刘辩欣然应允了袁滂的请求。
    紧接着荀爽、蔡邕等秩二千石级官员也纷纷离席,提出为族中子弟移民扬州的请求,一时间仿佛能迁徙扬州,竟成了需要天子开恩赏赐的殊荣似的。
    见此情形,殿中那些出身世家旁支的朝臣们,终于不再犹豫。
    汝南李氏、汝南周氏、扶风马氏、京兆杜氏、河东卫氏、山阳王氏、泰山羊氏等中原世家豪门的旁支代表,纷纷起身离席,向天子表达忠诚,并主动请求配合朝廷安排,表示会尽快将家族迁往扬州。
    无论如何,这场大朝会终于散去了,朝臣们三五成群离开朝宫嘉德殿。
    然而,尽管是三五成群地离开,在嘉德殿高大的殿门外,人群却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拨。
    除了少数关系尚算和睦的嫡支与旁支走在一起,商议着帮衬着旁支搬迁之事,绝大多数世家豪门的旁支出身官员,自发地聚拢到了一边。
    而另一边,则多是各家的嫡支代表,眼神冰冷,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望向对面的旁支子弟。
    “叛徒!”一个嫡支官员啐了一口。
    对面立刻有人反唇相讥:“虫豸!”
    两派人马针锋相对,势同水火,下朝的短短路途,成了他们“亲切友好”地互致问候的战场。
    至于“亲切友好”问候的内容,无一例外地围绕着对方的母亲展开。
    毕竟是同根生,问候历代女性祖先的话语难免会伤及自身,只能就近问候对方的母亲了。
    但问候的方式,却还是无一例外的脏透了。
    什么你家贫困,我曾见到你母亲为了抚育你而夜入他人府邸,你如今既然为官,当好好孝顺母亲,莫要辜负了她为你而夜夜操劳的苦。
    什么我曾听闻你母亲养了七、八个年轻貌美的男仆役,也不知你母亲这把年纪为何还能如此身强体壮又如此英勇善战,回头请你代我向你母亲询问是否有什么养书秘方。
    而且为了避免留人话柄,千石问候千石,六百石问候六百石,亭侯辱骂亭侯,严格按照对等的官秩和爵位选定对手开骂,绝不给对方留下任何“以下犯上”的口实去告黑状。
    刘辩站在殿内高处,透过门窗缝隙,冷眼看着殿外这场唾沫横飞的闹剧。
    这些人若是不如此相互撕咬,他反倒会觉得奇怪了。
    不过他并不打算阻止,这些人闹得越凶,移民扬州的事情推进起来只会越顺利。
    刘辩的心情颇佳,轻轻哼起不成调的小曲,转身准备回云台阁处理政务。
    忽然,中常侍赵忠脚步踉跄地冲进嘉德殿,上气不接下气地滑跪在地,声音都变了调,急切道:“国……国家!两个时辰前,刘婕妤……刘婕妤胞浆水(羊水)已破!”
    (2607字)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645/615735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