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这犬入的比我还会舔!
推荐阅读:跟我睡一下怎么了?(1v1 青梅竹马 先婚后爱)、猛兽隔离区(校园1v1)、[盗墓笔记]眼前无路怎回头、松山书院绯闻事件(古言,NPH,骨科,父女)、声声慢、小狗响铃(1v1)、煦日逢雨【姐弟骨科】、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玉桐【np】、c级向导的上位(np、
第335章 这犬入的比我还会舔!
汉兴二年,七月十七日。
河南尹,开封县。
时值初秋,溽暑未消,刘辩骑在一匹雄健的白马之上,顶着烈日,随着左武卫营的队伍在官道上不疾不徐地前行。
阳光将黑色的玄甲与旌旗晒得滚烫,但左武卫营的武卫们依旧沉默行进,只闻踏地声与甲胄摩擦的沉闷声响。
而原本在官道上行进的车马行人,远远地望见天子仪仗后,便迅速退向官道两旁避让,无人敢驻足观望,更无人敢延误半分。
大汉的官道虽允许百姓、商贾使用,却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官方人员的使用,必须立刻让出道路。
尽管大多数百姓并不识得天子仪仗,但他们认识刀兵,知晓这是军队在行进。
若是无意阻碍到邮卒、郡县官吏,顶多只是挨几记笞刑或是罚些钱,但若胆敢阻挠军队行进,便是杀身之祸。
即便还有胆大包天的蠢人,也早被安排在沿途的官吏厉声驱散。
作为天子,微服私访这种事情是不必奢望的。
他今天敢玩儿微服私访,明天就有大臣敢排着队撞死在皇宫里向他死谏。
白白送来的名留青史机会,不知会有多少人闻风而动,死他个轰轰烈烈,成全家族几百年的名望。
此次刘辩前往陈留郡巡视,即便是有心做些什么,但行程路线早已下发文书,沿途州郡的诸侯王、国相和刺史、郡守皆已知悉,以免生出不必要的误会并及时迎驾朝见。
刘辩略微侧首,目光越过道旁扬起的细微尘土,望向约十丈开外(23米)的田野。
绿油油的稻田漫延开去,其间已有点点金黄色的稻穗初露锋芒。
河南尹东部与陈留郡西部交界一带,有一条北起陈留郡浚仪县,跨陈国,南抵达汝南郡项县,连通鸿沟水系最终汇入颍川下游,灌溉出一整片水田。
故而此处亦有水田,田间水渠纵横,鸿沟的浊流被木戽斗引入田中,汩汩流淌,润泽着稻禾。
且此时正值七月初秋,稻禾也正是抽穗扬之际,如金粒般在阳光下闪烁的稻穗也正处于逐渐趋于饱满,却尚未彻底饱满和成熟的时刻。
田埂间,有农夫赤足行走,将蓑衣斜挂肩头,俯身从绿油油的稻禾中择取一穗,掐下几粒稻穗,用粗粝的手指小心拨开,仔细检视谷粒的饱满程度,眉头微微蹙起。
小冰河时期气候紊乱,未必按照节气来,仅凭朝廷颁发的汉历远不足以种不好田。
故而看天吃饭的农民除了依据老人们代代传承和积累的经验,便是使用这般最朴实而无华的方式,来判断收成之时。
察觉稻谷离成熟尚早,那农夫便有些失落地一屁股坐在了田埂上,向后仰倒,将脑袋枕在田埂上,嘴里叼起一根青草,望着天空含糊地哼起小调。
偶尔有云朵遮日,带来片刻阴凉,旋即烈日便再度逞威,农夫抬头望了望那白晃晃的日头,喃喃着咒骂了几句,扯过斗笠盖在脸上,似是想在田埂上小憩片刻。
但田间的农民总是闲不住的,不过片刻他又翻身坐起,赤着脚踩入水田之中,俯下身子熟练地薅去几株稗草,几尾游鱼悄无声息地从他脚边滑过,稻田深处不时传来几响蛙声与凫鹜的叫声。
凫鹜,便是家鸭。
但听到鸭叫声,那农夫却猛地警觉起来,匆忙从田埂边抄起一根木棍,快步涉水,挥舞着棍子,厉声大喝,将闯入稻田的鸭群驱赶出去。
这稻-鸭-鱼共生的农业系统,只是源于刘辩这个“云玩家”提出的构想。
初推行时,虽有效减轻了蝗虫、螟虫的危害,清除了许多虫卵和幼虫,但亦因此而造成了一定损失。
譬如鸭群若放入水田过早,刚插下的秧苗根系未稳,非常脆弱,此时放入鸭群,蹼足划水和啄食的动作极易将秧苗拔起或踩倒,造成“浮秧”,鱼群亦是同理。
故而鱼和鸭的品种亦有讲究,长江以北以较为温顺的鲤鱼为最,鸭禽选取的品种则必须是经过驯化的家鸭,而不能是野外抓来的野鸭。
鸡鸭作为杂食动物,野性未褪的野鸡和野鸭亦是吃鱼和谷苗的,但家鸭经过驯化,在前汉时期许多农户家中便有蓄养鸭禽和鸡禽的习惯,且经过一代代的筛选进化,如今后汉的这些家鸡、家鸭通常情况下会选取杂草、昆虫啄食,而非破坏谷物。
但待稻谷生长至孕穗期和抽穗期之时,鸭群的碰撞便会损伤稻穗。
因此在成熟前后的这两个月里,断不可让鸭群再入稻田。
尽管驱赶鸭群为农夫们平添了些许劳累和麻烦,但相较于它们在治虫、增肥、活水、除草上的贡献,以及饲养鸭群所能增添的那份额外收入而言,这点麻烦实在不算什么。
而所有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来自那些被世家豪门视若蝼蚁的农夫们的智慧。
刘辩轻轻勒动缰绳,白马顺从地向官道左侧靠近了几分。
凝望着这片因自己颁布的政令而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刘辩深深吸了口气。
空气中分明只弥漫着稻叶的清涩与湿泥的咸腥,但他仿佛从中嗅闻到了稻谷的芬芳,嘴角含笑,手执马鞭指向那十丈外的水田,对身旁随驾的治书常侍路粹道:“瞧,这便是深宫里瞧不见的美景,亦是朕每日批阅奏疏的动力源泉。”
路粹见天子心情愉悦,当即拱手,朗声附应道:“这亦是臣等追随在国家身后的缘由,唯有国家这般不世出的圣天子,方能致天下大治,万民殷富!”
刘辩闻言,转过头,伸出食指隔空朝着路粹虚点了几下,脸上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道:“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照此说来,你路文蔚这是在自比待时而动的贤才了?”
“臣不敢自称‘贤’!”路粹神态自若,毫无谄媚之色,反而语气坚定道,“但昔年五羖大夫(gu)在虞国不得入仕,在晋为奴,在楚牧牛,直至七十古稀之年得遇秦穆公,始拜上大夫,方展其才。”
“若无明主慧眼,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如何?”
路粹毫不吝啬对于天子的褒赞,话语略微一顿,继续道:“臣闻孔子教导弟子倡导因材施教,而明君用人亦是如此。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亦能将之置于能发挥作用的职位上,令好私斗者为国征战,令贪婪之人充盈国库,令刻薄小人监察不法,此皆圣君方能为之而庸主不能为之也。”
“臣这般不肖之人,难道不是因此国家圣命方才忝列朝堂,置于如今这个合适的位置上吗?”
刘辩听得一怔,随即放声大笑,伸出手用力拍打着路粹的肩膀。
有学问的人说起奉承话来,确实格外动听,竟比与妃嫔们大被同眠更觉舒爽愉悦。
况且,路粹所言,难道不是事实?
好私斗的典韦等人都成为了大汉战功赫赫的将军,曹嵩这般贪婪敛财之人自担任大司农后国库收入逐年增长,逐渐开始淡出权力中心的张让、赵忠、郭胜也时常打探世家豪门违法乱纪之事,并向廷尉府和御史台实名检举。
尽管心里认同,但面上还是要故作谦虚,因而刘辩摆手推辞道:“如今不过是天下大体恢复安宁,还远远不算大治,文蔚还是要多务实些,莫要净拣这些好听的来说与朕听。”
不过刘辩这边听得舒畅,一旁的侍中朱儁却暗暗撇嘴咋舌。
这些个酸文人,吹捧起天子来还真是一套一套的,还张口闭口都是圣人的道理。
而与路粹同出蔡邕门下的阮瑀则是微眯双目,嘴角悄然勾起一抹弧度,摇头晃脑地几次都险些坠下马来,随着马背起伏,摇头晃脑,状甚引人注目。
“元瑜这是在作甚?”
刘辩明知阮瑀是故意惹人眼球,却也愿意去配合。
路粹和阮瑀这对师兄弟,虽然出自蔡邕门下,却完全没有蔡邕的清直,进部的意愿十分强烈。
二人始终以高标准履职尽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完成天子交办的每一项差事,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敢于面对,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不避重就轻。
最为关键的是,路粹和阮瑀坚持原则,坚定立场。
嗯,坚守作为天子近臣的原则,对天子的忠诚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立场坚定,始终保持对天子的忠诚。
故而刘辩时常将二人带在身旁,此次前往兖州视察,也特意带上了这两位出身陈留郡的近臣。
阮瑀恍然睁开眼眸,仿佛被天子从梦中被惊醒一般,稍作舒缓方才拱手开口道:“臣闻国家一路谈论民生,又闻文蔚兄高论,心有所感,偶得五言小赋一篇,只是尚未及斟酌词句,润色完善。”
五言赋,或者唤作五言八句的律诗更为妥帖。
但此刻尚未有明晰的诗、赋、歌之分,四言和散句结合的汉赋,如屈原的《九章》、《天问》亦唤作汉赋,就连太祖高皇帝八言三句的《大风歌》亦唤作汉赋。
后汉初立,汉赋不仅逐渐将格式统一化,以四言、六言骈文为主流,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等都逐渐讲究公式化。
同时汉赋逐渐舍去了诸如司马相如《上林赋》等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华丽的特点,并被诸多文坛大家指责大赋舍本逐末、缺乏情感。
随后文人墨客逐渐创作出新的赋体,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其中蔡邕便是小赋中流砥柱的名家,他的文名有近半便是得益于小赋带来的名望。
作为蔡邕的亲传弟子,阮瑀自然擅长作小赋。
刘辩笑着令阮瑀将他口中“未成”的小赋道出,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元瑜才思敏捷,又素有才情,但文蔚(路粹)、正南(审配)、子绪(杜袭)、孔明(胡昭)等人亦善诗赋,不妨道出,朕与众人一同为你参详润色。”
阮瑀故作羞赧,略作沉吟,旋即舒展手臂而呼。
“奕奕天门开,大汉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
“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众人闻赋,尽皆扼腕叹息,为阮瑀的才情而感叹,更又自愧弗如,为与阮瑀同处一个时代而既庆幸又悲伤。
庆幸能见到阮瑀这般古今少有的俊才而庆幸,却也为与这位传承了蔡邕诗赋方面的才学而将独领风骚的俊才同处一个时代,而对自己难以写出胜过他的诗赋,将永远屈居于他之下而感到悲伤。
饶是刘辩,也由衷地盛赞了阮瑀的才情。
巍峨的宫门开启,象征大汉顺应天命而中兴。
君主的车驾巡游天下九州,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百姓都诚心归服。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恩情与道义广泛传播、畅达天下,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扰乱国家呢?
诗赋间不仅盛赞了如今大汉治下,天子受万民爱戴,故而大汉将顺应天命中兴,更是宽慰他,既然他这个天子传播教化、广施仁德和恩义,那么即便有些许如刘宠这般不知恩义的逆贼作乱,也是无法扰乱天下的。
即便不是阮瑀临机而作,出雒阳堪堪第十日,阮瑀便作下此等应景的诗赋,这份才情确实令人为之震撼。
然而,在无人注意的间隙,路粹与阮瑀这对师兄弟飞快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目光碰撞,几乎要迸出火。
他妈的!
这犬入的比我还会舔!
(4242字)
——
ps: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杀死孔融,令路粹给孔融罗织罪名,路粹数奏孔融罪状,可见是没有什么清直骨气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路粹转任曹操的秘书令,又得到曹丕的欢心,可见路粹的舔技过人.
至于阮瑀……态度可以用“前倨后恭”一词概述。
曹操派人征召阮瑀,他逃往山中,曹操因此派人焚山,阮瑀因此才出仕。
因阮瑀此前多次拒绝出仕,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曹操将他安排在乐队中演奏乐曲,想煞一下他的傲气,不想阮瑀精通音律,即兴抚弦而歌“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一诗。
一方面歌颂了曹操的事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愿为曹操效忠的意向,因此曹操大喜,拜他为司空府军谋祭酒,也就是司空府首席谋士,掌记室,和陈琳一起草拟公文书檄,曹操军中檄文多出自他和陈琳之手。
(本章完)
汉兴二年,七月十七日。
河南尹,开封县。
时值初秋,溽暑未消,刘辩骑在一匹雄健的白马之上,顶着烈日,随着左武卫营的队伍在官道上不疾不徐地前行。
阳光将黑色的玄甲与旌旗晒得滚烫,但左武卫营的武卫们依旧沉默行进,只闻踏地声与甲胄摩擦的沉闷声响。
而原本在官道上行进的车马行人,远远地望见天子仪仗后,便迅速退向官道两旁避让,无人敢驻足观望,更无人敢延误半分。
大汉的官道虽允许百姓、商贾使用,却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碍官方人员的使用,必须立刻让出道路。
尽管大多数百姓并不识得天子仪仗,但他们认识刀兵,知晓这是军队在行进。
若是无意阻碍到邮卒、郡县官吏,顶多只是挨几记笞刑或是罚些钱,但若胆敢阻挠军队行进,便是杀身之祸。
即便还有胆大包天的蠢人,也早被安排在沿途的官吏厉声驱散。
作为天子,微服私访这种事情是不必奢望的。
他今天敢玩儿微服私访,明天就有大臣敢排着队撞死在皇宫里向他死谏。
白白送来的名留青史机会,不知会有多少人闻风而动,死他个轰轰烈烈,成全家族几百年的名望。
此次刘辩前往陈留郡巡视,即便是有心做些什么,但行程路线早已下发文书,沿途州郡的诸侯王、国相和刺史、郡守皆已知悉,以免生出不必要的误会并及时迎驾朝见。
刘辩略微侧首,目光越过道旁扬起的细微尘土,望向约十丈开外(23米)的田野。
绿油油的稻田漫延开去,其间已有点点金黄色的稻穗初露锋芒。
河南尹东部与陈留郡西部交界一带,有一条北起陈留郡浚仪县,跨陈国,南抵达汝南郡项县,连通鸿沟水系最终汇入颍川下游,灌溉出一整片水田。
故而此处亦有水田,田间水渠纵横,鸿沟的浊流被木戽斗引入田中,汩汩流淌,润泽着稻禾。
且此时正值七月初秋,稻禾也正是抽穗扬之际,如金粒般在阳光下闪烁的稻穗也正处于逐渐趋于饱满,却尚未彻底饱满和成熟的时刻。
田埂间,有农夫赤足行走,将蓑衣斜挂肩头,俯身从绿油油的稻禾中择取一穗,掐下几粒稻穗,用粗粝的手指小心拨开,仔细检视谷粒的饱满程度,眉头微微蹙起。
小冰河时期气候紊乱,未必按照节气来,仅凭朝廷颁发的汉历远不足以种不好田。
故而看天吃饭的农民除了依据老人们代代传承和积累的经验,便是使用这般最朴实而无华的方式,来判断收成之时。
察觉稻谷离成熟尚早,那农夫便有些失落地一屁股坐在了田埂上,向后仰倒,将脑袋枕在田埂上,嘴里叼起一根青草,望着天空含糊地哼起小调。
偶尔有云朵遮日,带来片刻阴凉,旋即烈日便再度逞威,农夫抬头望了望那白晃晃的日头,喃喃着咒骂了几句,扯过斗笠盖在脸上,似是想在田埂上小憩片刻。
但田间的农民总是闲不住的,不过片刻他又翻身坐起,赤着脚踩入水田之中,俯下身子熟练地薅去几株稗草,几尾游鱼悄无声息地从他脚边滑过,稻田深处不时传来几响蛙声与凫鹜的叫声。
凫鹜,便是家鸭。
但听到鸭叫声,那农夫却猛地警觉起来,匆忙从田埂边抄起一根木棍,快步涉水,挥舞着棍子,厉声大喝,将闯入稻田的鸭群驱赶出去。
这稻-鸭-鱼共生的农业系统,只是源于刘辩这个“云玩家”提出的构想。
初推行时,虽有效减轻了蝗虫、螟虫的危害,清除了许多虫卵和幼虫,但亦因此而造成了一定损失。
譬如鸭群若放入水田过早,刚插下的秧苗根系未稳,非常脆弱,此时放入鸭群,蹼足划水和啄食的动作极易将秧苗拔起或踩倒,造成“浮秧”,鱼群亦是同理。
故而鱼和鸭的品种亦有讲究,长江以北以较为温顺的鲤鱼为最,鸭禽选取的品种则必须是经过驯化的家鸭,而不能是野外抓来的野鸭。
鸡鸭作为杂食动物,野性未褪的野鸡和野鸭亦是吃鱼和谷苗的,但家鸭经过驯化,在前汉时期许多农户家中便有蓄养鸭禽和鸡禽的习惯,且经过一代代的筛选进化,如今后汉的这些家鸡、家鸭通常情况下会选取杂草、昆虫啄食,而非破坏谷物。
但待稻谷生长至孕穗期和抽穗期之时,鸭群的碰撞便会损伤稻穗。
因此在成熟前后的这两个月里,断不可让鸭群再入稻田。
尽管驱赶鸭群为农夫们平添了些许劳累和麻烦,但相较于它们在治虫、增肥、活水、除草上的贡献,以及饲养鸭群所能增添的那份额外收入而言,这点麻烦实在不算什么。
而所有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来自那些被世家豪门视若蝼蚁的农夫们的智慧。
刘辩轻轻勒动缰绳,白马顺从地向官道左侧靠近了几分。
凝望着这片因自己颁布的政令而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刘辩深深吸了口气。
空气中分明只弥漫着稻叶的清涩与湿泥的咸腥,但他仿佛从中嗅闻到了稻谷的芬芳,嘴角含笑,手执马鞭指向那十丈外的水田,对身旁随驾的治书常侍路粹道:“瞧,这便是深宫里瞧不见的美景,亦是朕每日批阅奏疏的动力源泉。”
路粹见天子心情愉悦,当即拱手,朗声附应道:“这亦是臣等追随在国家身后的缘由,唯有国家这般不世出的圣天子,方能致天下大治,万民殷富!”
刘辩闻言,转过头,伸出食指隔空朝着路粹虚点了几下,脸上露出一抹玩味的笑容,道:“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照此说来,你路文蔚这是在自比待时而动的贤才了?”
“臣不敢自称‘贤’!”路粹神态自若,毫无谄媚之色,反而语气坚定道,“但昔年五羖大夫(gu)在虞国不得入仕,在晋为奴,在楚牧牛,直至七十古稀之年得遇秦穆公,始拜上大夫,方展其才。”
“若无明主慧眼,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又能如何?”
路粹毫不吝啬对于天子的褒赞,话语略微一顿,继续道:“臣闻孔子教导弟子倡导因材施教,而明君用人亦是如此。即便是鸡鸣狗盗之徒,亦能将之置于能发挥作用的职位上,令好私斗者为国征战,令贪婪之人充盈国库,令刻薄小人监察不法,此皆圣君方能为之而庸主不能为之也。”
“臣这般不肖之人,难道不是因此国家圣命方才忝列朝堂,置于如今这个合适的位置上吗?”
刘辩听得一怔,随即放声大笑,伸出手用力拍打着路粹的肩膀。
有学问的人说起奉承话来,确实格外动听,竟比与妃嫔们大被同眠更觉舒爽愉悦。
况且,路粹所言,难道不是事实?
好私斗的典韦等人都成为了大汉战功赫赫的将军,曹嵩这般贪婪敛财之人自担任大司农后国库收入逐年增长,逐渐开始淡出权力中心的张让、赵忠、郭胜也时常打探世家豪门违法乱纪之事,并向廷尉府和御史台实名检举。
尽管心里认同,但面上还是要故作谦虚,因而刘辩摆手推辞道:“如今不过是天下大体恢复安宁,还远远不算大治,文蔚还是要多务实些,莫要净拣这些好听的来说与朕听。”
不过刘辩这边听得舒畅,一旁的侍中朱儁却暗暗撇嘴咋舌。
这些个酸文人,吹捧起天子来还真是一套一套的,还张口闭口都是圣人的道理。
而与路粹同出蔡邕门下的阮瑀则是微眯双目,嘴角悄然勾起一抹弧度,摇头晃脑地几次都险些坠下马来,随着马背起伏,摇头晃脑,状甚引人注目。
“元瑜这是在作甚?”
刘辩明知阮瑀是故意惹人眼球,却也愿意去配合。
路粹和阮瑀这对师兄弟,虽然出自蔡邕门下,却完全没有蔡邕的清直,进部的意愿十分强烈。
二人始终以高标准履职尽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尽心尽力地完成天子交办的每一项差事,并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敢于面对,勇于承担责任,不推卸责任,不避重就轻。
最为关键的是,路粹和阮瑀坚持原则,坚定立场。
嗯,坚守作为天子近臣的原则,对天子的忠诚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并在面对重大问题时立场坚定,始终保持对天子的忠诚。
故而刘辩时常将二人带在身旁,此次前往兖州视察,也特意带上了这两位出身陈留郡的近臣。
阮瑀恍然睁开眼眸,仿佛被天子从梦中被惊醒一般,稍作舒缓方才拱手开口道:“臣闻国家一路谈论民生,又闻文蔚兄高论,心有所感,偶得五言小赋一篇,只是尚未及斟酌词句,润色完善。”
五言赋,或者唤作五言八句的律诗更为妥帖。
但此刻尚未有明晰的诗、赋、歌之分,四言和散句结合的汉赋,如屈原的《九章》、《天问》亦唤作汉赋,就连太祖高皇帝八言三句的《大风歌》亦唤作汉赋。
后汉初立,汉赋不仅逐渐将格式统一化,以四言、六言骈文为主流,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等都逐渐讲究公式化。
同时汉赋逐渐舍去了诸如司马相如《上林赋》等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华丽的特点,并被诸多文坛大家指责大赋舍本逐末、缺乏情感。
随后文人墨客逐渐创作出新的赋体,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其中蔡邕便是小赋中流砥柱的名家,他的文名有近半便是得益于小赋带来的名望。
作为蔡邕的亲传弟子,阮瑀自然擅长作小赋。
刘辩笑着令阮瑀将他口中“未成”的小赋道出,道:“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元瑜才思敏捷,又素有才情,但文蔚(路粹)、正南(审配)、子绪(杜袭)、孔明(胡昭)等人亦善诗赋,不妨道出,朕与众人一同为你参详润色。”
阮瑀故作羞赧,略作沉吟,旋即舒展手臂而呼。
“奕奕天门开,大汉应期运。”
“青盖巡九州,在东西人怨。”
“士为知己死。女为悦者玩。”
“恩义苟敷畅,他人焉能乱。”
众人闻赋,尽皆扼腕叹息,为阮瑀的才情而感叹,更又自愧弗如,为与阮瑀同处一个时代而既庆幸又悲伤。
庆幸能见到阮瑀这般古今少有的俊才而庆幸,却也为与这位传承了蔡邕诗赋方面的才学而将独领风骚的俊才同处一个时代,而对自己难以写出胜过他的诗赋,将永远屈居于他之下而感到悲伤。
饶是刘辩,也由衷地盛赞了阮瑀的才情。
巍峨的宫门开启,象征大汉顺应天命而中兴。
君主的车驾巡游天下九州,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百姓都诚心归服。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恩情与道义广泛传播、畅达天下,其他人又怎么能够扰乱国家呢?
诗赋间不仅盛赞了如今大汉治下,天子受万民爱戴,故而大汉将顺应天命中兴,更是宽慰他,既然他这个天子传播教化、广施仁德和恩义,那么即便有些许如刘宠这般不知恩义的逆贼作乱,也是无法扰乱天下的。
即便不是阮瑀临机而作,出雒阳堪堪第十日,阮瑀便作下此等应景的诗赋,这份才情确实令人为之震撼。
然而,在无人注意的间隙,路粹与阮瑀这对师兄弟飞快地交换了一个眼神,彼此目光碰撞,几乎要迸出火。
他妈的!
这犬入的比我还会舔!
(4242字)
——
ps: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杀死孔融,令路粹给孔融罗织罪名,路粹数奏孔融罪状,可见是没有什么清直骨气的。
建安十九年(214年),路粹转任曹操的秘书令,又得到曹丕的欢心,可见路粹的舔技过人.
至于阮瑀……态度可以用“前倨后恭”一词概述。
曹操派人征召阮瑀,他逃往山中,曹操因此派人焚山,阮瑀因此才出仕。
因阮瑀此前多次拒绝出仕,在一次大宴宾客时,曹操将他安排在乐队中演奏乐曲,想煞一下他的傲气,不想阮瑀精通音律,即兴抚弦而歌“奕奕天门开,大魏应期运”一诗。
一方面歌颂了曹操的事业,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愿为曹操效忠的意向,因此曹操大喜,拜他为司空府军谋祭酒,也就是司空府首席谋士,掌记室,和陈琳一起草拟公文书檄,曹操军中檄文多出自他和陈琳之手。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645/639453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