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帝玺

推荐阅读:(推荐)S国宇宙-你是我的云-云璟玉 缪缪拉五角游戏朋友妻他的掌心(1v1h)娇惯(校园1v1)松山书院绯闻事件(古言,NPH,骨科,父女)跳诛仙台后,穿进兽世种田文当稀有神兽(高h、np)照无眠(亲叔侄1v1)万人嫌大小姐破产后(女嬷 np)行至彼岸(兄妹)

    第217章 帝玺
    赵修能专精瓷器,郝钧专精杂项。书画他们只是不精,而非不懂。
    包括这个“不精”,也只是相对于林思成而言。
    之所以走了眼,主要还是受了林思成的影响:从前到后,林思成就扫了几眼,都没用到一分钟。
    所以两人走马观,只是匆匆一扫。就感觉画的很普通,装裱材料也是普通的松木和民间常见的宣纸,而且薰的已经开始褪色,就以为这画只是一般。
    而且说实话,哪怕现在再看,抛开纸、墨、颜料,这画依旧一般。
    但问题是,这难道是仿的好不好,艺术水准有多高的问题吗?
    一幅不知底细,不知作者来历的画作,却仿自皇宫大内,那其它的那些呢?
    一群人默不作声,看着林思成打开囊匣,一件一件的往外拿。
    三幅画,三方印,一本相书,并一樽香炉。林林总总共八件,稀稀落落的摆在办公桌上。
    而后,他展开那幅《长春真人》,又在电脑上一顿敲。
    一群人围了过来,仔仔细细的看。
    依旧还是仿作,落款还是樊正,整体而言,艺术水准比那幅《砺剑图》要高一些,保存的也比较好。
    仔细再看,这次的装裱材料好了很多:裱背为罗文生宣,天地为苏造湖色绫,轴头则为紫檀木。虽达不到宫廷大内级别,但至少也是官贾一级。
    再看画心,郝钧和赵修能面面相觑:又是贡纸、贡墨、贡色(颜料)?
    说明什么,说明这幅画也是在皇宫中仿的。
    但这幅又没被烟薰,当时怎么就没看出来?
    正不知该说点什么,叶安宁“咦”的一声:“贺长春真人……长春真人?”
    “还有这个道号,有点耳熟?”
    赵修能怔了一下:“景道士说过,这上面画的是全真掌教丘处机!”
    肯定不是丘处机。
    叶安宁没回应,扬起头努力回忆:“还有这画,好像在哪里见过?”
    见过就对了:仿画的原作,如今就藏在故宫。
    叶安宁觉得道号耳熟,是因为雍正赐给乾隆的道号是“长春居士”,樊道人以示崇敬,称为“真人”。
    至于觉得画眼熟:故宫藏画数万幅,叶安宁不可能每一幅都记得。能隐约有点印象,感觉见过,都得夸一声她记性好。
    林思成笑了一下,转过了电脑屏幕。
    一群人往前一凑,但只是看了一眼,就跟蛇吐信子似的,响起一连串的吸气声:“嘶”、“嘶”、“嘶”、“嘶”、“嘶”……
    头戴冬朝冠,劲围黑龙披领,身穿明皇龙袍……这谁?
    旁边就有题:乾隆元年八月吉日。
    这是乾隆登基画像……都不用猜,绝对是郎世宁执笔的写实像。
    再看另一幅,七八个人齐齐的睁大眼睛。
    倚树斜靠的那个男道士,和乾隆画像上的,难道不是一个人?
    仔细再看,越看越像,越看越像……
    正愕然不已,林思成一点鼠标,屏幕上的画面一变,又换成几乎一模一样的一幅。
    一模一样的服饰,一模一样的构图,一模一样的景物,乃至于线条、渲染、设色都别无二致。
    唯有一点:画中的男道士稍有差别。
    再看电脑上那幅的题词:《胤禛行乐图·乘槎成仙》!
    即便叫个小学生过来也能看的出来:桌上这一幅,就是照着电脑上这一幅仿的。唯一的区别,不过是把青年时期的雍正换成了青年时期的乾隆。
    所以,这难道不是乾隆的肖像画?
    有多稀有?
    可以这么说:有据可考存世的乾隆肖像画拢共七十二幅,其中的六十九幅珍藏在故宫、雍和宫、布达拉宫。
    剩下的三幅在国外:大英博物馆两幅,美国弗利尔美术馆一幅。
    民间珍藏,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不管是名家还是佚名所作,一幅都没有。
    关键的是,这一类作品压根就不用看什么艺术水准,意境神韵,就看像不像。
    再看,像不像?
    不敢说百分百,至少七八成。
    但并非樊道人没画好,而是前者为写实肖像,要求就一点:有多像要多像。
    后者为道教修仙题材的工笔设色叙事画,必须保留一定的艺术加工成分。
    反而言之,故宫藏的再多,也不可能拿出来拍卖,国外的那三幅更是想都别想。这样一来,这一幅,岂不就是民间唯一流通的乾隆肖像图?
    郝钧双眼泛光:如果把这幅画给他,他能开一个“御容”拍卖专场。以后他这个荣宝斋的经理,天王老子来也换不掉……
    顿然,呼吸就粗重起来,郝钧刚嗫动嘴唇,林思成摆摆手:“郝师兄你先别急……”
    说着,他打开最后一幅,也就是那幅乘槎成仙,然后在键盘上一敲。
    几个人齐唰唰的一瞅,不知道说点什么的好。
    桌上:《胤禛行乐图·乘槎成仙》!
    电脑屏幕上:故宫珍藏,《雍正肖像图》。
    甚至于,比乾隆那两幅还要像。唯一的区别:画上,道装的雍正五十岁。电脑上,戴翎,执金林芝的雍正四十岁。
    这个更少,不论国内国外,拢共只有十七幅。同样的,民间一幅没有。
    等于,这就是雍正的第十八幅肖像图?
    至于价格……压根就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过,谁他妈敢估?
    霎时间,郝钧嘴唇一哆嗦,刚要说什么,林思成笑了笑:“郝师兄,最后肯定会允一件给你,不过你先等我说完!”
    而后,他又拿出那樽香炉:
    “《清实录》载:尚(雍正)为雍亲王,广寻高士,自号“圆明居士”……《清史稿》又载:(康熙四十年)(雍正)予潜邸服饵、烧丹……”
    “包括《藩邸集》(雍正皇子时期文集)、《圆明居士语录》(雍正自纂修道心得)中都有详细记载:大致从二十二三岁开始,雍正皇帝已开始修道,一直修到驾崩去世……”
    “但前期因为康熙皇帝对道教不是很感冒,称其‘幻妄无实’、‘多为无衣无食游手好闲之人’,所以雍正修的很收敛。”
    “之后登基,因为政务系忙,时断时停。直到雍正八年大病一场,举大内上百御医束手无策,却被李卫寻来的道士贾士芳治好后,雍正便一发不可收拾……”
    “《活计档》(造办处档案)记载:自雍正八年,雍正在乾清宫、养心殿、澄瑞亭、钦安殿、雍和宫等处立斗坛(祈福、斋醮、告天),并公开谕令各省总督,‘访医术精湛、精通丹药之人进京’,之后集中安排住在后园千秋亭……”
    “包括内务府采购的木炭、矿银、硫磺、黑铅等炼丹材料,都有详细记载……而炼丹的地方,则设在圆明园的廓然大公……
    这里是圆明园的二十四景之一,传说建成时有双鹤栖于此,又称双鹤斋。所以凡供奉、炼丹、陈设等器,皆铭双鹤……”
    林思成指了指炉腹,又把香炉翻了过来:“也是那一年,雍正改道号‘圆明居士’为‘破尘居士’,意为‘脱胎换骨’‘涅槃破尘’……”
    几人愕然无言,紧紧的盯着炉腹上两只飞鹤,并炉底的底款:破尘居士。
    都知道雍正崇道、炼丹,甚至于史学家对于雍正暴毙,十有八九是服丹过量导致铅汞中毒的推断,知道的也不少,包括王齐志、商妍、郝钧、赵修能。
    但前后拢共不到六年,之后又被乾隆下了封口令,文献烧的烧,东西砸的砸。所以知道起因、详细经过,乃至于在哪里祈福,哪里炼丹,道士住在哪里,各处修道和陈设器具各有什么特征等等等等,能有几个?
    叶安宁应该知道一些,但她跟着单望舒在故宫混了整整十年。至于林思成,迄今为止,他连紫禁城的门朝哪开都没见过。
    所以,活该他捡漏……
    办公室里出奇的安静,几个人盯着香炉和两幅画,心中复杂莫名。
    好久,王齐志呼了一口气:“剩下的呢?”
    林思成拿起那方和田玉的《清和散人》:“这就是景道长的开山祖师樊清和,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传人。原名樊正,字正则,《兰州府志》称其:家累万金,弃而学道……且精内丹、易学、相术、医学、书画……”
    “怎么到的京城不知道,何时入的宫也不知道,但想必深受雍正、乾隆宠信……看这几幅的笔力、画功,也就中上水平。最后却能带出这么多东西出来,所以我估计,樊清和医术应该很高……”
    这还用得着估计?
    清代宫廷画家何其多,那时的郎世宁、焦秉贞、冷枚等宗师正值盛年,哪轮的着一个道士给两位皇帝画像?
    《清实录》记载的更清楚,乾隆刚即位就下了封口令,又把给雍正炼丹的那伙道士赶出了宫:
    皇考(雍正)万几余暇,闻外间有炉火修炼之说,圣心深知其非,聊欲试观其术……因将张太虚、王定乾等置于西苑空闲之地。圣心视之,如俳优人等耳,未曾听其一言,未曾用其一药……今朕将伊等驱出,各回本籍。”
    “伊等平时不安本分,狂妄乖张,惑世欺民,有干法纪……若捏称在大行皇帝(雍正)御前一言一字,一经访闻,定严行拏究,立即正法……”
    清史学家就是依此推断,雍正是服丹过量,铅汞中毒导致暴毙。但樊清和能把皇帝的画像带出宫,还能被雍正御赐香炉,可见圣眷之重?
    算来算去,也就剩医术了。
    所以,就凭那樽香炉,就凭两幅画,哪怕樊清和在史志上一个字都没留,这方印也称得上珍宝。
    林思成又拿起田黄石的《一明山人》:“刘一明,本名刘万州,山西平阳人,号一明,自号素朴散人……祖上为晋商,刘氏世代都是平阳豪强……十七岁时身患重病,前后五年,访遍晋、陕、甘三省名医,百药不医……”
    “后来到榆中栖云山,遇樊道人,一个月就给治好了。之后,刘一明拜樊清和为师,尽承衣钵,后创自在门,号自在道人……所以严格来说,刘一明才是景道士的开山祖师……”
    “相对而言,刘一明比樊清和更有名:《兰州府志》、《皋兰县志》,龙门派《还丹要旨》中均有记载:丹、易、占、相、医、书、画、文等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留下的著作也极多:《道书十二种》(丹道要义)、《素朴游记》(地理学)、《青囊秘纂》(占经),《周易阐真》、《阴符经注》(医学)、《仙传济世方》(医书),《素朴相经》(相术)等等等等……堪称是奇才中的全才……”
    说《自在真人》、《素朴散人》,肯定没人知道,说《一明山人》,估计知道的也没几个。
    但一说“刘一明”,赵修能恍然大悟:早些年,老太太身体还硬朗,还帮兰州博物馆补过刘一明的两幅画。
    再看这一方印,光是两寸见方的田黄石,也值个五六万。再加上刘一明三个字,少说也翻两倍。
    暗暗思忖,赵修能打定主意,稍后问问林思成,如果出手,立马就往兰州打电话。
    最多不出三天,买家就会上门。
    “这个呢,也是景道士的祖师道印?但怎么这么小……”
    王齐志念叨着,把最后那一方拿了起来。
    林思成正准备解释,话都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
    一点儿都不夸张,拿起印的一刹那,王齐志猛的一怔。随后,两颗眼珠子一点一点的往外突,恨不得钉到印上。
    这什么……圆明居士?
    刚才林思成说什么来着?
    雍正八年,雍正改道号“圆明居士”为“破尘居士”……话说完有没有三分钟?
    再看印,材质只是寿山石,关键是印文和刻工:标准的玉箸篆,肥瘦均匀,藏锋不露,圆润如玉筷一般。
    线条挺劲厚重,章法协调均衡,布局疏密得当,甚至连笔画深浅都一般无二……这分明就是宫廷造办处玉作坊的刻工风格。
    所以这印,还能是谁?
    看他怔愣不动,商妍偏着头瞅了一眼。先是一怔愣,而后,就像见了鬼一样,猛的往后一仰。
    郝钧和赵修能一头雾水,心想这东西再好,还能好得过两幅帝王肖像?
    狐疑间,也往上一凑,然后,眼睛就跟瞎了一样。
    这是什么?
    这他妈是帝玺……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782/6398933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