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都市小说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58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第258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推荐阅读:(推荐)S国宇宙-你是我的云-云璟玉 缪缪拉五角游戏朋友妻他的掌心(1v1h)娇惯(校园1v1)松山书院绯闻事件(古言,NPH,骨科,父女)跳诛仙台后,穿进兽世种田文当稀有神兽(高h、np)照无眠(亲叔侄1v1)万人嫌大小姐破产后(女嬷 np)行至彼岸(兄妹)

    第258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孙处长,老师没骗你,我确实凑巧看到过!”
    林思成笑着解释,“去年秋天,老师带我到陕博学习唐代金银工艺。无意间看到馆藏的两件瓷枕。”
    “一件是八十年代晋博捐赠的童子戏莲图瓷枕,出土于侯马(山西lf市代管县)牛村古城金代墓葬。另一件是榆林(陕西)北宋墓出土的黄河诗八角枕。
    因为没标窑口,我当时还问过。馆员说,陕博只是初步推测,这两件应该出自北宋或金代时期的定、磁、巩三窑。但具体是哪一窑,一直没有定论。直到在永济时,我们收到几件瓷枕及残器……”
    说着,林思成翻出了几张照片:“上面一张,是我们在永济征集到的文物,下面两张,就是陕博馆藏的瓷枕。
    我当时觉得不大对,请黄教授做了化验分析,结果显示:四件瓷枕不但年代相近,釉料与瓷土成份没有任何区别……
    之后赵师兄说,他在首博、河博也见到过类似的瓷枕,然后商量了一下,赵师兄就去了京城……”
    还真是凭记性好?
    孙嘉木看了看王齐志,王齐志的眼珠子却嘟碌碌的乱转。
    没错,林思成确实是和他一块去的省博,但前后不过两三次,林思成什么时候去过陶瓷馆,见过什么瓷枕?
    然而照片都拿了出来,肯定不会有假。但王齐志想破脑袋,也回忆不起来……
    不知道他在搞什么怪,孙嘉木也没在意,盯着几张照片看了看:
    “别说,我也有印象:首都博物馆、恭王府、明十三陵,好像都有类似的瓷枕珍藏……如果能证明出自河津,而非之前论断的定窑或磁州窑,意义不可谓不大……”
    孙嘉木帮他数了一下:“再加上老窑头清窑、北午芹唐窑、古垛金窑、元窑,以及焦炭遗址,申报一下今年的考古新发现,想来没什么大问题……”
    何止是没问题,应该说是绰绰有余。只不过孙嘉木身份不一样,没敢把话说太满。
    林思成也明白孙处长的意思:万一最后没找到宋窑,也没必要灰心。就现有这些,已经足够让你名动考古界和文博界。
    “谢谢孙处长!”林思成点点头,“宋窑应该能找到,无非就是大与小!”
    “我知道!”孙嘉木笑了笑,“我的意思是,万一没找到卵白玉,也还有一座新石器时期遗址打底。所谓有始有终,你总不能扔下就走吧?再说了也耗不了多久,发掘加研究,至多两三个月搞定……”
    王齐志愣了愣:就说这几天,孙处长怎么跟这么紧,原来在这里等着呢?
    但说实话,王齐志觉得可能性不大。不是林思成愿不愿意去,而是孙嘉木所说的万一。
    用林思成的话说:有唐窑,有金窑、元窑,乃至清窑,不可能到宋朝的时候,突然就不烧了?
    既然有宋窑,那就肯定有卵白玉……
    正转着念头,对讲机“兹兹”的一响,里面传来田杰的声音:“林老师,找到了……白瓷,好多白瓷……白釉瓷、刻瓷、诗文枕、白玉碗……和咱们在永济征集到的一模一样……”
    林思成徐徐的吐了一口气:“具体位置?”
    “不远,就在北涧,你回过头就能看到!”
    “好,辛苦田所,我们马上过去!”
    林思成的语气很淡然,好像早就料到一样,但其它人精神一振:白玉碗,不就是卵白玉?
    惊愕然,所有人回过头。
    确实不远,可能三百米,也可能四百米。影影绰绰间,能看到穿着迷彩服的考古队员,立在台地边缘的机架,更能看到新竖起来的几杆红旗。
    怔愣好久,一群专家回过头,看着引擎盖上的那几张图。最中间的那一张,偌大的“北涧”两个字,像是针一样的扎进了瞳孔里。
    其它的窑址林思成是怎么找到的,他们只是听说。但后面几处,孙处长亲自跟着看过:
    一处比一处准,一处比一处快。
    一周之内,找到了四处窑址,平均两天不到就一处,比传言中的还要夸张。
    包括林思成画的那张图,专家们昨天也见过。当时还私下讨论了一下:
    根据已发现窑址,推测疑似存在的遗址范围,这本来就是野外考古的必修课程。
    但有一点:即便推测,只是推测大致范围,而非确切地点。而林思成那张图上的北涧有多大?
    只是固镇村北的一处台地,当地人称北涧疙瘩,总面积不过三亩大小。
    这已经不是推测范围,而是直接指定,所以专家们都有些怀疑。
    好了,亲眼见到了,不用怀疑了吧。
    林思成让方进收拾图纸,他没坐车,而是提着探钎下了沟地,顺着田道往北走。
    孙嘉木和一群专家紧随其后。
    王齐志跟在最后面,暗暗的叹了一口气:就说放着遗址不发掘,孙处长却给专家团放了一天假,又带到这儿来参观?
    来,都看看,别觉得人家年纪小,人家是有真本事的。
    等于无形中,把林思成的权威竖立了无限高。
    等以后哪一天,林思成万一进了文物局,再让他接手什么考古任务,或是负责什么研究项目,是不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王齐志敢保证,到时绝对没有人反对。就算有人不知情,想置疑,也会先打问打问。然后一听,好家伙……这还置疑个屁?
    别说,孙处长想的挺远……
    不过三百来米,转瞬就到。
    谈武已经安排人立好了围栏,将整座台地圈了起来。四台钎探机由外到里,正在探边。
    田杰和高章义各领着一队人,已经将探明的两处灰坑揭开了面。
    没敢用村民探方,坑底全是技工刮面。县里抽调的工作人员站在坡中和坡顶,居中转运文物。
    坑上面铺了软毯,七八个文物局的科员正在用毛刷细心的清理瓷片。
    再看清好的那些,一群人愕然不言。
    白瓷,好多白瓷:剔、刻、印、白釉。
    碗、盏、盘、瓶、匣、枕……应有尽有。
    还有少量的黑瓷和三彩陶,但数量不足三分之一。
    看了一阵,孙嘉木拿起一块白瓷片,眼睛眯了一下:胎白质密,既坚且薄。
    有多薄?
    也就将将一毫米。
    釉色油亮,莹润如玉。微微测光,釉层中泛出几丝微青。
    但很淡,若隐若现,似有似无。
    恰如林思成所说的:所谓的卵白玉,就如看一颗煮熟的鸡蛋,隔着蛋青看蛋黄的那种呈色。
    孙嘉木不敢说自己是瓷器专家,但干了半辈子考古,发掘过的瓷窑多到数不清,他至少敢肯定:之前绝对没见过这种呈色,这种质地的白瓷。
    有多好不敢说,但绝对够独特。
    他不由叹了一口气:还真让这小子给找到了?
    正感慨着,田杰仔细汇报:“初步探明,遗址面积应该在一千平方左右:其中半倒焰式馒头窑两座,结构包括通风口、扇形单火膛、窑床及双烟室……”
    “窑洞式作坊两处,保留澄泥池、沾浆缸、灶址、石磨盘、石臼等……涵盖原料制备、制坯、晾坯全流程……”
    “灰坑八座,含窑炉残渣、残次瓷片及窑具。预估瓷片及窑具标本在八百公斤到一吨左右,其中一半为窑具,四分之一为白瓷枕与三彩陶枕,其余为细白瓷……”
    算一算,细白瓷样本,也就两百公斤?
    林思成点点头:“谈秘书长,通知各实验中心派人来领样本!”
    谈武愣了一下:他之前以为,林思成会全部拿走?
    暗暗转念,他忙拿出手机,正要拨号码,又觉得还是提前问一下的好:“好的林老师,那配额怎么分配?”
    林思成毫不犹豫:“就现有的六家,平均分!”
    哪六家?
    西大文物修复中心,省陶瓷研究中心,省考古中心,省文遗中心,及市陶瓷研究中心和文遗中心。
    两百公斤样本六家分,一家才三十来公斤?
    在场都是行家,从来没听说过哪个机构研究复原已失传的制瓷工艺,样本是以“公斤”论的?
    少说也得是“吨”。
    就几十公斤,估计连釉料成分构成都分析不出来。更别说什么窑温、气氛、结釉过程。
    与其这样,为什么不集中留给研究能力最强、最有可能复原工艺的那一家?
    孙嘉木刚要说话,王齐志摇了摇头。
    要说哪家最强,哪家的研究进度最快,当然是西大修复中心:其余五家都还不知道卵白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林思成就已经尝试调配卵白玉的釉料配比了。
    但其余五家即便这么觉得,也不会承认:涉及到级别、职称、工资、待遇,乃至成果归属,说什么也要争一争,试一试。
    俗话说的好:万一呢?
    所以与其扯皮,还不如平均分配。
    至于能不能研究的出来,那就看各家本事……
    谈武到一边打电话,孙嘉木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林思成,样本就几十公斤,你们怎么研究?”
    “有窑炉,有作坊,遗存都比较全,基本可以推导出基本的工艺流程。
    其次,细白瓷虽然少,但古垛两处遗址发掘的金代的粗白瓷却很多,差不多两吨左右。虽然说工艺有所退化,但毕竟保留了一部分技术,研究价值还是挺大的……”
    孙嘉木瞪着眼睛:用退化的劣质瓷推导精品瓷的巅峰工艺?林思成,你这不是扯淡?
    制瓷工艺中最复杂的哪个环节?
    烧制。
    要知道怎么控温:分几个阶段,哪个阶段多少度,是素烧还是釉烧,是投柴还是投煤,频率多少。
    更要知道气氛:是还原还是氧化,更或是中性,怎么量化,怎么控制。
    更关键的是要搞清楚,这种釉色的呈色主体元素:是铁、铜、硅、钙,更或是哪种微量元素。
    说直白点:虽然都是白瓷,但粗白瓷和细白瓷用的压根就不是同一套烧制工艺。包括温度、氛围,乃至釉料配比。
    就说一点:为什么古垛和上下八里发掘出来的是青白瓷和黄白瓷,而不是卵白玉?
    说是工艺退化,其实是核心技术已断代,至于断的是哪一部分,连金代的古人都不知道。如果古人知道的话,就不会越烧质量越差,最后不得不转烧黑瓷。
    所以,想要复原工艺,就只有一个办法:需要海量的卵白玉精瓷样本,通过分析化验,不断推导,一点点的健全数据。
    但就这几十公斤?
    不是孙嘉木小看他:别说林思成,中科院来了都不行……
    孙嘉木盯着他:“林思成,你要不好说,我来和地方部门沟通!”
    林思成笑了一下,又摇了摇头:“谢谢孙处长,但这些,都是提前说好的……”
    又是这一句?
    让他进专家组,负责新石器遗址的时候,他就这么说:谢谢孙处长,和省文物局说好的,要先找到卵白玉遗址……
    孙嘉木张了张嘴,想要说什么,又叹了口气:算了,不劝了。
    说心里话,对林思成而言,走的太顺,也并非全是好事。
    早点搞砸,也好早点让他进文物局……
    暗暗思忖,孙嘉木抬起头:“林思成,要不咱们打个赌:你要能复原出工艺,但凡能烧出一件仿品,剩下的局里给你包了:期刊推荐、申报考古发现、申遗……你连计划书和申请书都不用作,到时修签个字就行……”
    “如果复原不出来,那就别钻牛角尖,先帮我把南台地遗址弄出来。完了之后,河津窑肯定要进行系统性的发掘研究,窑址全是你找出来的,你得负责到底……”
    林思成的眼睛“噌”的一亮:还有这样的好事?
    看他跃跃欲试,感觉不大对劲,孙嘉木连忙打补丁:
    “先说好,只限细白瓷样本,你研究完就算完,别拿粗白瓷糊弄人……还有,说不好河津窑得搞两三年,你考虑清楚……”
    何止两三年?
    前世,河津窑断断续续,整整发掘了五年多。五年的时间,他硕博连读都够了。
    当然,那是他赌输的前提下……
    暗暗转念,林思成笑眯眯:“孙处长,君子一言?”
    孙嘉木斩钉截铁:“驷马难追!”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782/6398942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