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保密

推荐阅读:(推荐)S国宇宙-你是我的云-云璟玉 缪缪拉五角游戏朋友妻他的掌心(1v1h)娇惯(校园1v1)松山书院绯闻事件(古言,NPH,骨科,父女)跳诛仙台后,穿进兽世种田文当稀有神兽(高h、np)照无眠(亲叔侄1v1)万人嫌大小姐破产后(女嬷 np)行至彼岸(兄妹)

    第265章 保密
    天高云淡,日上三竿。
    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在地毯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吴晖推开窗户,微风拂面而来,清新而自然。
    深吸了几口,感觉脑子里清醒了好多,吴晖捏了捏发涨的眉心:“再不喝了!”
    孙嘉木瞄了他一眼:“领导,昨天、还有前天,甚至大前天,你都是这么说的!”
    吴晖愣住,无言以对。
    他仰着头,想了好久,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都怪王齐志!”
    “对!”孙嘉木重重点头,“赖王齐志!”
    算一算,两人到西京已经五天了。看了大雁塔,逛了芙蓉湖,去了省博,还参观了景陵、杜陵。甚至还到终南山上转了一圈,见识了一下现代隐士的修道生活。
    逛了一整天,晚上是不是得消遣一下?
    王齐志主打一个好客,哪儿好吃,哪儿有特色,就带他们去哪。
    而每天临上桌之前,两人都信誓旦旦:今晚绝对滴酒不沾。
    但毫无例外,每天都喝多。
    自然而然,第二天等起床,都快中午了。吃顿午饭,再随便逛逛,天又黑了。
    然后,原封照旧。
    五天,十年的茅台喝了三箱,但林思成的研究中心门朝哪开,两人都还不知道?
    “再不能上当了!”吴晖叹了口气,“今天任王齐志说出来,咱们哪都不去。”
    孙嘉木想了想:“都逛五天了,应该没地方了可去了吧?”
    “谁说的?”吴晖“呵”的一声,“兵马俑你去了?”
    “咦?”
    搞考古的来了西京,竟然不看一下兵马俑,着实说不过去。
    啧,又拖了一天?
    正嘀咕着,“当当”的两声,孙嘉木打开房门。
    看着探头探脑的王齐志,他斜着眼睛,“呵”的一声:“王教授,今天又准备带我们去哪逛?”
    “不逛了,景点看多了也没意思,剩下的改天再去!”王齐志一本正经,“今天带两位领导看研究中心!”
    “哈,不拖了?”吴晖笑了一声,“琢磨了五天,林思成准备拿什么糊弄我俩?”
    “放心,绝对不糊弄!”王齐志振振有词,“肯定让两位领导满意!”
    两人对视了一眼:真的假的?
    其实第一天,他俩就觉察到了。
    虽然林思成说,有了点重大发现,需要侧重研究一下,最多三五天。但两人怀疑,林思成应该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很正常,两人也表示理解:这不是种菜,种子埋地里再浇点水,就能长出苗来。这是复原失传上千年的古代工艺,遇不到难题才稀奇。
    同时,两人也在琢磨:是不是从一开始,林思成就在放空枪?
    可能并不像他说的,有上吨的样本,更或是,压根就没找到?
    但把他俩哄到西京,林思成肯定是要拿出点真东西来的,所以吴晖和孙嘉木耐着性子,跟着王齐志胡混了五天。
    终于要见分晓了?
    两人精神一振,简单收拾了一下,跟着王齐志下了楼。
    宾馆就在学校边上,拐个弯就到。进了校门,王齐志直直的把他们领到文遗学院实验中心。
    左右瞅了瞅,孙嘉木眯住眼睛:“王教授,这地方不对吧?我记得你说过,你们那研究中心,是单独的三层楼?”
    “我怕待会吓你们一跳,先带两位铺垫铺垫!”王齐志笑着指了指,“我实验室就在上面!”
    “搞铁器文物保护研究那个?”
    “对!”
    两人眼睛一亮。
    这个项目,几家顶尖机构也才开始涉足,比如国家文物局文研院(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院),比如国博,比如北大。
    可以这么说:这几家基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甚至还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换种说法:都在使劲的往里砸钱,却砸得不明不白。
    按王齐志的说法,他和林思成也是摸着国博和文研院过河,但吴晖直觉没这么简单。
    连文研院和国博自己都不敢保证:他们的研究方向一定就是对的,砸进去的那么多钱会不会白,你怎么摸?
    “上去看看!”
    王齐志带路,径直上了三楼。
    没怎么介绍,只说是带朋友来看一下,各组打了声招呼,各司其职。
    王齐志本来想解说一下,但吴晖压根不上套。
    搞了半辈子研究,负责的还是文物考古领域最顶尖、最权威的部门,吴晖坚信一个道理:
    搞学术领导的,十个有八个都爱瞎寄巴吹,一斤话里能挤出七两的水份。
    你得看具体搞技术研究的在怎么干。
    他摆摆手,意思让王齐志别说话,他自个会看。
    王齐志从善如流,带着他们进了实验室。
    与年前相比,实验室的规模扩大了近一倍,上了好几套新设备,原有的两个实验组扩大到了三个。
    包括辅助人员,人数增加了一倍有余。
    一如既往,各司其职,专注而又投入。
    吴晖暗暗点头。
    他一直认为,搞研究的还是纯粹一点的好,就比如像眼前:你看你的,我干我的。
    不需理会是不是领导,又是谁带来的,我把我的活干好就行,其他的自然有上面的领导顶着。
    由此可见,林思成的实验室管理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暗暗转念,如走马观,大致看了一圈。
    但看的越多,吴晖越是觉得不对劲:不是……这研究的都是什么?
    几个组都在做实验,做的都是金属防锈的钝化处理,但实验的标本,却让他有些看不懂:
    牛油、菜籽油、茶叶、松脂、食用碱水、磷矿石、泡碱(天然矿石,俗称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甚至还有葡萄?
    他看了好久:“王齐志,这是在研究什么?”
    “古代金属防锈技术中的吸膜成份!”
    吴晖愣住,嘴张了好半天。
    一直说铁器文物保护,但同类型的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却有本质的区别:
    文研院的研究方向是出土铁器文物保护研究,属于田野方向。
    国博的研究方向则是馆藏铁质文物技术研究,主要针对文博机构。
    两个课题均属国家文物局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
    但不管是哪一种,也不管是文研院,国博,还是后来的北大,或是北工大,都是以“已出土文物”、“现代保护技术”为重心。
    说白了:防止金属文物出土后,发生“崩溃性”的病害锈蚀现象。
    比如有些青铜器,刚出土时金光锃亮,但有的几分钟之内,就能锈的跟刷了一层黑漆一样。
    更有些会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点点的锈成渣,碎成粉。
    所以,林思成和王齐志搞的这个“古代金属防锈”,不是南辕北辙,相背而行?
    那王齐志之前说的,“摸着文研院和国博过河”,又是怎么摸的?
    吴晖皱了皱眉头:“核心数据呢,能不能看一看?”
    “看倒是能看!”王齐志沉吟了一下,“但领导,你得保密!”
    吴晖都被气笑了:王齐志,你没吃过猪肉,难道没见过猪跑?
    大学毕业就进文研院,一干就是七八年,学的是金属文保,干的也是金属文保,好歹也是领过部级奖项的研究员,你学生有没有研究对,你自己看不出来?
    抛开这些全都不谈,你老丈人总姓单吧,要什么资料找不到,看什么数据看不到?
    结果,就这?
    我没指着你鼻子笑话你就不错了,你倒好,让我保密?
    “好,我保密!”吴晖又气又笑,“给老子开电脑!”
    电脑本就是开着的,王齐志输了密码。
    吴晖挥挥手,让他起开。
    刚点开文件夹,他稍稍一顿:金属类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与工艺。
    子目录:出土铁器保护研究、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
    都挺对啊?
    与国博、文研院的课题题目一个字都不差,十有八九就是照着资料抄的。
    转着念头,吴晖先点开了第一个子文件夹,也就是“出土铁器”。
    这个研究的比较早,国家文物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立项,初步性的解决了铁器脱盐与缓蚀的技术难题,九六年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但之后,再没有取得过明显的进展,基本一直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微创新。
    仔细再看:文件的前半部分是一些已攻破的重点技术的引用,比如金属文物劣化机理研究、埋藏环境中的腐蚀机制、科技手段解析锈蚀产物的成分。
    后面则是保护修复技术开发、预防性保护体系,以及预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评估。
    照这个看,王齐志没说谎:他们确实是在摸着两家国字头过河。甚至可以说,覆盖面也罢,研究方向、课题重心也罢,都是照着文研院和国博抄的。
    但为什么抄到最后,能歪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暗暗狐疑,吴晖继续往下看,翻开了项目计划书。
    咦,好像不大对?
    抄歪了不说,竟然还能抄得多出来?
    除了附膜材料,林思成还做了封固和修复可逆性等材料的研究计划。但吴晖记得,文研究和国博,好像都还没开始研究?
    他仰着头,努力的回忆:从文研院调到考古司才两年,记性再差,也不可能差到这个地步?
    就是没有!
    想了好久,他指了指屏幕,“这两个方向是从哪来的,就这个封固和修复可逆材料?”
    “创新!”王齐志言简意赅,“总不能一直跟屁股后面抄吧,不然吃那啥都赶不上热的,当然得想办法弄点自己的新东西。”
    吴晖恍然大悟,下意识的回过头:那几个实验组正研究的牛油、茶籽油、茶叶、松脂,就是文件中所指的附膜材料。
    剩下的,则是封固和修复可逆性材料。
    照这么看,林思成的研究方向基本是对的。
    比如文研所和国博现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缓蚀剂吸附金属,降低电化学腐蚀对文物的损害。也就是林思成计划中的附膜材料。
    不过两家都是以化合物为主:或是改良,比如早期的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或是研发,比如胺类化合物,主要研究的是化合物附膜中分子渗透缓蚀技术。
    而林思成实验的这些,则是天然物和无机盐。文研院和国博不是没考虑过,但一是过度依赖物理隔理,隔离的只是文物表面,持久性差。
    二是效果不稳定,有时会起反面作用。像动植物油脂,易氧化腐败,反而会加速文物腐蚀。
    所以,林思成的方向是对的,但方案偏了。
    再看文件中剩下的两项,也就是所谓的封固材料、可逆性修复材料,应该就是实验室后面验究的那些:食用碱水、磷矿石、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等等。
    这两个方向当然也是对的,但吴晖觉得,有些过于超前。
    因为只有突破缓蚀剂这一关,然后才能有所谓的封固和修复。
    说简单点:你首先要保证文物不再上锈,不再腐蚀,才能修复并封固。不然修也是白修。
    照这么看,林思成现在就研究这个,就像是在照着空气打靶。
    但吴晖没吱声。
    搞研究,最难的是敢想,更难的是敢干。林思成能凭空设计出研究方向,并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研究人员。
    至少比王齐志强。
    所以,错了没关系,大不了从头再来,但坚决不能打击积极性。
    思忖间,吴晖大致看了看,又点第二个文件夹,也就是“馆藏文物”那一份。
    和第一份大差不差,基本延袭国博的研究方向和路线:
    围绕“劣化机理-评估技术-保护材料-防治规程”全链条研究,建立馆藏文物综合病害防治体系。
    别说,抄的……哦不,跟的挺紧:像超声波辅助脱盐,三维有限元分析这两项,国博也才开始涉足。
    咦,等等,不对。
    下面这是什么?
    苯骈三氮唑(bta)缓蚀剂复配工艺体系?
    这不就是国博正在研究的,含氮化合物缓蚀剂的改良工艺?
    霎时间,吴晖睁大眼睛:这是国家专项核心技术,王齐志关系再硬,胆子再大,也不可能把这样的东西拿来给他的学生抄。
    再说了,还在研究阶段,都还没来得及往上报,他除非跑到国博的实验室照着电脑抄。
    吴晖一下来了精神,滚动鼠标,逐字逐句:
    一、溶剂基础复配体系。
    溶剂类型:水、丙酮、乙醇。
    应用场景:1、青铜器保护。
    浓度……配比工艺……作用与机制……
    效果:缓蚀效率从50%提高到75%。
    2、铁质文物保护:
    浓度……配比工艺……作用与机制……
    效果:缓蚀效率从30%提高到70%。
    吴晖的眼睛一点点的睁大:国博现阶段的bta缓蚀率是多少?
    铜,65%,铁,60%!
    等于林思成改良后的配方,比国博的还高10%?
    乍一看,就觉得既可笑,又滑稽。
    打个比方:学渣抄学霸的试卷,学霸才考了八十,学渣却抄成了一百?
    但吴晖却笑不出来。
    因为后面还有:创新复配工艺替代bta,降低环境毒素。
    注:专利技术。
    一、低毒体系,无机盐协同型:
    1、钼酸盐/钨酸盐复配
    应用场景:铁质文物防返锈
    复配组成:bta +钼酸钠(namoo)或钨酸钠(nawo)
    作用机制:形成 femoo/moo-feo或 wo-feo复合钝化膜,增强阳极阻滞。
    配比与工艺:bta与钨酸盐摩尔比 2:1,复配溶液总浓度 5x10 mol/l……
    2、磷酸盐/硅酸盐复配
    bta +磷酸盐(如三聚磷酸钠)或硅酸盐(如水玻璃)
    作用机制:复合缓蚀剂可促进不稳定锈层(γ-feooh)转化为稳定锈层(α-feo)
    二、无毒型复合配方体系:
    1、多功能环保型复合配方
    bta +聚天冬氨酸+钨酸钠+葡萄酸锌……
    bta +乙醇胺+葡萄酸钠……
    效果:缓蚀率≥96%,且无毒性着色。
    2、植物源-无机复配。
    单宁酸+bta……
    儿茶素+bta……
    三、有机材料复合封护体系:
    1、树脂复合型:环氧/聚氨酯/bta……
    2、石墨烯改性复合封护材料:氧化石墨烯基b72……
    四、标准及工艺流程……
    五、关键控制参数……
    不知不觉,鼠标滚到了最后。
    似是不敢置信,吴晖又从头开始看,一遍,两遍,三遍……
    最后,他扭过脖子,看向实验室:
    牛油、菜籽油、茶叶、松脂、食用碱水、磷矿石、水玻璃、石墨、环氧树脂、葡萄……
    再回过头,看电脑:有机物、植物源、无机盐……
    王齐志矜持的笑了笑:“领导,保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782/6398944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