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俗世二两染铜臭,哪个不是夺利人
推荐阅读:仙人就该是这样、阵问长生、万灵仙族、两界:别叫我邪魔!、我的模拟长生路、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泼刀行、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长生从炼丹宗师开始、山海提灯、
第232章 俗世二两染铜臭,哪个不是夺利人
“那这该怎么办?”赵勿庸听见没追上人顿时有些慌乱,要知道陆崖被当今武林称作天下第一,而如今他们五个人都没能打过和追上那人,可见此人功夫在他们之上,若是那人再杀回来,那赵韫初或者是杨成瀚就危险了。
但陆崖却说起了另一番话:“赵老爷您大可放心,昨日之事怪我,我被那人激了一番心境有些乱这才让他跑了。不过,我后来想了想,那人似乎对成瀚和韫初并没有恶意,反倒是想保护他们。”
赵勿庸有些不解,他问道:“此话何意。”
陆崖答道:“昨日交手时他曾说过,我们几人帮了‘他/她’这才没继续与我们纠缠,虽然不知道他口中的‘他/她’到底是成瀚还是韫初,但由此可见那人确实没有恶意。只是他不肯表明身份,但我想此人隐藏身份应该是有什么缘由的。”
赵勿庸闻言微微蹙眉,他说:“虽说没有恶意,但能让你们都吃亏,此人功夫必然极高,若不查明其身份,老夫还是寝食难安。”
陆崖起身说道:“还请赵老爷子放心,他若还敢再现身陆某必将其捉住。”
但赵勿庸还是有些担心:“他能让你吃一亏,也能吃第二次,还是小心为好。”
陆崖笑道:“陆某既然敢说这话,必然有拿他的办法,您放心便是。”
赵勿庸也相信陆崖的话,他说:“既然如此,那就劳烦陆公子了。”
“应该的。”说着,陆崖对赵勿庸忽然行了一礼,说道:“既然已跟几位说明了原委,那我们几人也先行离开,等到夜里之时我们再过来。”
赵勿庸回应着:“也好。今日正巧约了武国商人,按时辰他们也快到了。”
“告辞。”
陆崖行礼道。
郑棣、吴坷、孙诚、王淮几人也纷纷起身与赵勿庸行礼道:“告辞。”
说罢,几人转身便离开了大堂。
待几人走后,赵勿庸面露忧愁,一旁的赵韫初见状连忙问道:“爹,陆哥他们不是说一定能把那人捉住吗?你怎么还愁眉苦脸的?”
安芷兰也觉得有些奇怪,于是问道:“老爷,您是不是不放心陆崖他们?”
杨成瀚本也想开口,可他却不知道说什么,只好安静的坐在一边。
赵勿庸蹙眉起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大堂门口,他看着守在堂外的护院,以及赵韫初的两个贴身丫鬟,随后转身看着杨成瀚,缓缓说道:“我不是不放心陆崖,而是担心与他们交手之人。他若是奔着韫初的来的我倒还放心些,若是奔着成瀚来的,我反而担心。”
“爹,为什么啊?”赵韫初有些不明所以,什么叫奔着自己来的放心?奔着杨成瀚来的反而担心起来了?
赵勿庸来到杨成瀚身边,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看着他说:“死在你爹手上的人太多了,我怕会是那些人的传人。”
“可,陆哥不是说因为他们帮了成瀚哥哥,才没继续跟他们纠缠的吗?”
赵韫初越听越迷糊。
“人心隔肚皮,最是言巧语能骗天下人。若那人故意这么说的又该如何?”
赵勿庸的话使得整个大堂鸦雀无声,安芷兰和赵韫初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杨成瀚,炙热的目光让他坐立难安,沉默片刻后他向赵勿庸问道:“叔父,我爹因为那只妖真的杀了那么多人吗?”
“真的.”
赵勿庸的答案如同一颗巨大的石头死死的压在杨成瀚的心头,使得他无法喘息,:“可我听陆公子说,他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可他赔上了很多人命。”
赵勿庸低头看着杨成瀚无奈的摇了摇头:“他的想法惊世骇俗,也不为世人所认同,大势的车轮从他身上碾过,他虽独战满江湖,可终究还是错了。”
“那伯父为什么不像那些人一样,一起讨伐父亲?”
杨成瀚的话让赵勿庸不知该如何回答,是说自己也支持他,还是说他也认为杨天慊做的是对的?他也难以说得清楚:“人不可逆大势而为。就像我们做生意一样,要明进退,懂取舍”
“好了,老爷。”
安芷兰虽说同样担心,可她认为那人说的也未必不是真话,他赶紧安慰杨成瀚道:“不管那人说的是真是假,至少目前你是没事的。在者,陆崖既然敢向我们保证,那他也是真的有办法,所以老爷你也就别再提那些往事了。如今,在我面的是瀚儿,而且他的身份除了我们和陆崖知道外,在没有其他人知道。我就不信那人一眼就能认出成瀚来。”
安芷兰的话,让赵勿庸的心情舒缓了许多,他再度拍了拍杨成瀚的肩膀,说道:“你叔母说的也没错,你也别太提心吊胆,我真就不信在黄州城还有人能在我的眼皮底下伤了你。”
“侄儿明白了。”
巳时二刻,受赵勿庸所邀的武国商人早已到了宅子里。
赵勿庸让杨成瀚领着几人先在宅院里转转,等到差不多快午时的时候才去往大堂。
而负载采购的赵家下人也买了不少新鲜的食材回来,应赵勿庸的要求宅子里今日的饮食都偏清淡。灶房里的忙碌与大堂中的安静相比稍显突兀,而赵勿庸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端着一碗茶一边刮着茶沫,又吹了吹茶的热气,最后轻轻抿了一口。
他“嗯”了一声,似乎是在对茶水的惊叹。
当他放下茶杯后,拍了拍袖口,对着坐在客位上的武国商人说道:“武国的普洱果然名不虚传,浓醇、厚苦,后味余甘。”
说着,他又端起闻了闻茶香,仔细打量起茶色,又道:“茶汤橙黄明亮,尤其是这茶叶脱圆后大小均匀很是肥硕啊。”
“哪里,相比于我朝的普洱,我更喜欢衍朝的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尤其甚爱叙府龙芽,与之甘苦,不如郁郁清香。”
武国商人共三人,他们体态圆润,肤色俏白,或许是因武国气候与饮食有关。武国地处西南方气候常年如春,林木郁郁葱葱,虽不及江南的烟雨轻柔,但胜过大衍的四季缺二,只有冬夏。
两国饮食也大有差别,如果说衍朝主以麻、辣为主,那武国就是嫩甜、酸辣闻名。因为武国地域位置的特殊,他们食材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烹饪方式也都很简单,既保留了食材的关键味道,也能在其上根据食材的特性配料,既满足了口欲,也享受到了真正的山珍海味。
这也导致武国之人中年过后大多会变圆润。
赵勿庸闻言微微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们说回正事。”
“黄州城与京城不同,京城之人的衣食住行几乎少有变化,而黄州城汇聚天下往来人,衣食住行千奇百怪,按几位先前所说你们是想将蚕丝所制衣物和布料贩至黄州,如今大衍的丝绸行情每匹在十八到二十左右,蚕丝的行情是二十三两。而武国的丝绸行情大致是在每匹十二两,蚕丝十六两。你们将织好的丝绸和衣裳进给我来替你们售卖,按你们的说法是加上人工和当地市价折合后卖三十两一匹,我抽三分利也就是每匹我能得九两银子,加上商铺的工费我再抽一分利,一共就是十二两白银。三十两减去十二两你们得利十八两。以武国市价最高十六两,你们每匹从中得利二两。这样算来,你们可就吃亏了。”
赵勿庸仔细算了一番后,如此感慨道。
武国商人也是无可奈何说道:“七年前,武国大败,国运大减,各行各市大受影响,也就这两年才缓过劲来,如今大衍国运畅通,行市亨利,赵老爷愿意同我们合流能从中得二两利已然是难求。”
“恕在下直言,在此之前,我们也曾寻过其他富商,而他们给出的利不过毫厘,大家都是生意人,取利那是理所当然,只是这般将人往死路上逼,必然是毫无诚心合作。且如今定价三十两也不过是先试试行情,若是可以自然还会往上再涨些。”
“赵老爷也知道我们蚕丝质量,是其他的蚕丝不能比的,涨了之后从中得的利自然也会涨,也就不必在意这毫厘之间。”
赵勿庸也是赞同的点着头,说道:“你们的料子着实与其他的不同,不然你也不敢定这么高的价。”
“除去丝绸之外还有珠宝。”
这时,另一位商人也站了起来,他对着赵勿庸行礼道:“先前给将珠宝给赵老爷看过了。至于具体的定价小商还未定完,不过按照利来算,一件珠宝可让赵老爷四分利,商铺额外给七两白银。等小商将价定好之后会将价谱送到府上,给赵老爷过目。”
赵勿庸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片刻后他又开口道:“大家都是做买卖的,也都知道做买卖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那其中的一点利,几位既然把话也都说的这么明白我也不好拒绝。但有句丑话我先说在前面,现在是现在,日后卖价如何还得看行情来。”
几人闻言面面相觑,面露一丝难色,但很快又恢复如初,只见他们起身说道:“那就先谢过赵老爷。”
“事情既然谈下来了,我们也就先告辞了。”
其中一人说着,又从自己的袖口里拿了一个木盒子出来递给赵勿庸:“这里面的是一块药木,是小商四处行走时从一颗古树上折下来的,此木以三十二味良药所泡三年后而成,时常拿在手掌盘摸有养心安神之效。”
赵勿庸接过盒子看了一眼里面那颗犹如人参般的木枝笑道:“有心了。还请吃过饭再走也不迟。”
那商人明显愣了一下,他们没想到赵勿庸会留他们吃饭
午后。
赵勿庸带着杨成瀚来到后院躺在长椅上,两名婢女则坐在胡床上,在两人头边轻轻的扇着扇子。
赵勿庸闭目养神,而杨成瀚却在心中盘算着赵勿庸和那几名商人的对话,片刻后赵勿庸开始出题了。
“成瀚,叔父问你,最先与我说话的那人叫什么,武国哪里人士,多大年岁。”
杨成瀚在心中默想一会后,答道:“那丝绸商人姓顾,单名一个懿字。武国雄城人,年四十二岁。家中世代经商,不过在上元五十二年时家道败落。他和自己的夫人靠着家中最后的积蓄一直维持至今。”
“不错,不错。”
面对杨成瀚的答案,赵勿庸还是有些惊奇的,他本以为杨成瀚最多只能答出前面的问题,没想到就连顾懿家道败落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不过,我有些好奇你是怎么知道他的家境之事?”
杨成瀚如实答道:“先前与其在院中闲步时,几位商人问过成瀚与叔父的关系,也知道了我是来跟您学商的,而后他们也就说起了自己的往事,还说让我在您面前说说好话。”
“那你可知道他们为什么愿意跟你说这些吗?”赵勿庸知晓缘由后又问道。
杨成瀚默思一番后,答道:“应该是知道我与叔父的关系后的一种.讨好?”
讨好二字杨成瀚有些说不出口,毕竟都是商人,但从之前在大堂时的情形看说是一种讨好也不为过。
“对,但不完全对。”赵勿庸微笑道。
杨成瀚不解,问道:“叔父这是何意?”
赵勿庸看着一眼杨成瀚道:“你啊,也就只能别人学了点皮毛。”
“他们跟你说的这些其实是在跟你卖惨,说是讨好还便宜他们了。”
赵勿庸的语气里满是瞧不上他们。
“卖惨?”杨成瀚皱起眉头,随后又在心里仔细复盘,道:“叔父的意思是,他们跟我说这些是因为我是您的侄儿,是因为这层关系。而他们卖惨的原因也就是他们最后跟我说的话。”
赵勿庸笑道:“反应倒还算快。”
“如果你不是我的侄儿,他们根本不会跟你说这些。”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跟他们说的,你是来跟我学商的,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赵勿庸叹了口气说道:“俗世二两染铜臭,哪个不是夺利人?”
(本章完)
“那这该怎么办?”赵勿庸听见没追上人顿时有些慌乱,要知道陆崖被当今武林称作天下第一,而如今他们五个人都没能打过和追上那人,可见此人功夫在他们之上,若是那人再杀回来,那赵韫初或者是杨成瀚就危险了。
但陆崖却说起了另一番话:“赵老爷您大可放心,昨日之事怪我,我被那人激了一番心境有些乱这才让他跑了。不过,我后来想了想,那人似乎对成瀚和韫初并没有恶意,反倒是想保护他们。”
赵勿庸有些不解,他问道:“此话何意。”
陆崖答道:“昨日交手时他曾说过,我们几人帮了‘他/她’这才没继续与我们纠缠,虽然不知道他口中的‘他/她’到底是成瀚还是韫初,但由此可见那人确实没有恶意。只是他不肯表明身份,但我想此人隐藏身份应该是有什么缘由的。”
赵勿庸闻言微微蹙眉,他说:“虽说没有恶意,但能让你们都吃亏,此人功夫必然极高,若不查明其身份,老夫还是寝食难安。”
陆崖起身说道:“还请赵老爷子放心,他若还敢再现身陆某必将其捉住。”
但赵勿庸还是有些担心:“他能让你吃一亏,也能吃第二次,还是小心为好。”
陆崖笑道:“陆某既然敢说这话,必然有拿他的办法,您放心便是。”
赵勿庸也相信陆崖的话,他说:“既然如此,那就劳烦陆公子了。”
“应该的。”说着,陆崖对赵勿庸忽然行了一礼,说道:“既然已跟几位说明了原委,那我们几人也先行离开,等到夜里之时我们再过来。”
赵勿庸回应着:“也好。今日正巧约了武国商人,按时辰他们也快到了。”
“告辞。”
陆崖行礼道。
郑棣、吴坷、孙诚、王淮几人也纷纷起身与赵勿庸行礼道:“告辞。”
说罢,几人转身便离开了大堂。
待几人走后,赵勿庸面露忧愁,一旁的赵韫初见状连忙问道:“爹,陆哥他们不是说一定能把那人捉住吗?你怎么还愁眉苦脸的?”
安芷兰也觉得有些奇怪,于是问道:“老爷,您是不是不放心陆崖他们?”
杨成瀚本也想开口,可他却不知道说什么,只好安静的坐在一边。
赵勿庸蹙眉起身,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大堂门口,他看着守在堂外的护院,以及赵韫初的两个贴身丫鬟,随后转身看着杨成瀚,缓缓说道:“我不是不放心陆崖,而是担心与他们交手之人。他若是奔着韫初的来的我倒还放心些,若是奔着成瀚来的,我反而担心。”
“爹,为什么啊?”赵韫初有些不明所以,什么叫奔着自己来的放心?奔着杨成瀚来的反而担心起来了?
赵勿庸来到杨成瀚身边,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看着他说:“死在你爹手上的人太多了,我怕会是那些人的传人。”
“可,陆哥不是说因为他们帮了成瀚哥哥,才没继续跟他们纠缠的吗?”
赵韫初越听越迷糊。
“人心隔肚皮,最是言巧语能骗天下人。若那人故意这么说的又该如何?”
赵勿庸的话使得整个大堂鸦雀无声,安芷兰和赵韫初也纷纷将目光投向杨成瀚,炙热的目光让他坐立难安,沉默片刻后他向赵勿庸问道:“叔父,我爹因为那只妖真的杀了那么多人吗?”
“真的.”
赵勿庸的答案如同一颗巨大的石头死死的压在杨成瀚的心头,使得他无法喘息,:“可我听陆公子说,他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可他赔上了很多人命。”
赵勿庸低头看着杨成瀚无奈的摇了摇头:“他的想法惊世骇俗,也不为世人所认同,大势的车轮从他身上碾过,他虽独战满江湖,可终究还是错了。”
“那伯父为什么不像那些人一样,一起讨伐父亲?”
杨成瀚的话让赵勿庸不知该如何回答,是说自己也支持他,还是说他也认为杨天慊做的是对的?他也难以说得清楚:“人不可逆大势而为。就像我们做生意一样,要明进退,懂取舍”
“好了,老爷。”
安芷兰虽说同样担心,可她认为那人说的也未必不是真话,他赶紧安慰杨成瀚道:“不管那人说的是真是假,至少目前你是没事的。在者,陆崖既然敢向我们保证,那他也是真的有办法,所以老爷你也就别再提那些往事了。如今,在我面的是瀚儿,而且他的身份除了我们和陆崖知道外,在没有其他人知道。我就不信那人一眼就能认出成瀚来。”
安芷兰的话,让赵勿庸的心情舒缓了许多,他再度拍了拍杨成瀚的肩膀,说道:“你叔母说的也没错,你也别太提心吊胆,我真就不信在黄州城还有人能在我的眼皮底下伤了你。”
“侄儿明白了。”
巳时二刻,受赵勿庸所邀的武国商人早已到了宅子里。
赵勿庸让杨成瀚领着几人先在宅院里转转,等到差不多快午时的时候才去往大堂。
而负载采购的赵家下人也买了不少新鲜的食材回来,应赵勿庸的要求宅子里今日的饮食都偏清淡。灶房里的忙碌与大堂中的安静相比稍显突兀,而赵勿庸似乎并不在意这些,他端着一碗茶一边刮着茶沫,又吹了吹茶的热气,最后轻轻抿了一口。
他“嗯”了一声,似乎是在对茶水的惊叹。
当他放下茶杯后,拍了拍袖口,对着坐在客位上的武国商人说道:“武国的普洱果然名不虚传,浓醇、厚苦,后味余甘。”
说着,他又端起闻了闻茶香,仔细打量起茶色,又道:“茶汤橙黄明亮,尤其是这茶叶脱圆后大小均匀很是肥硕啊。”
“哪里,相比于我朝的普洱,我更喜欢衍朝的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尤其甚爱叙府龙芽,与之甘苦,不如郁郁清香。”
武国商人共三人,他们体态圆润,肤色俏白,或许是因武国气候与饮食有关。武国地处西南方气候常年如春,林木郁郁葱葱,虽不及江南的烟雨轻柔,但胜过大衍的四季缺二,只有冬夏。
两国饮食也大有差别,如果说衍朝主以麻、辣为主,那武国就是嫩甜、酸辣闻名。因为武国地域位置的特殊,他们食材大多都是就地取材,烹饪方式也都很简单,既保留了食材的关键味道,也能在其上根据食材的特性配料,既满足了口欲,也享受到了真正的山珍海味。
这也导致武国之人中年过后大多会变圆润。
赵勿庸闻言微微笑道:“既然如此,那我们说回正事。”
“黄州城与京城不同,京城之人的衣食住行几乎少有变化,而黄州城汇聚天下往来人,衣食住行千奇百怪,按几位先前所说你们是想将蚕丝所制衣物和布料贩至黄州,如今大衍的丝绸行情每匹在十八到二十左右,蚕丝的行情是二十三两。而武国的丝绸行情大致是在每匹十二两,蚕丝十六两。你们将织好的丝绸和衣裳进给我来替你们售卖,按你们的说法是加上人工和当地市价折合后卖三十两一匹,我抽三分利也就是每匹我能得九两银子,加上商铺的工费我再抽一分利,一共就是十二两白银。三十两减去十二两你们得利十八两。以武国市价最高十六两,你们每匹从中得利二两。这样算来,你们可就吃亏了。”
赵勿庸仔细算了一番后,如此感慨道。
武国商人也是无可奈何说道:“七年前,武国大败,国运大减,各行各市大受影响,也就这两年才缓过劲来,如今大衍国运畅通,行市亨利,赵老爷愿意同我们合流能从中得二两利已然是难求。”
“恕在下直言,在此之前,我们也曾寻过其他富商,而他们给出的利不过毫厘,大家都是生意人,取利那是理所当然,只是这般将人往死路上逼,必然是毫无诚心合作。且如今定价三十两也不过是先试试行情,若是可以自然还会往上再涨些。”
“赵老爷也知道我们蚕丝质量,是其他的蚕丝不能比的,涨了之后从中得的利自然也会涨,也就不必在意这毫厘之间。”
赵勿庸也是赞同的点着头,说道:“你们的料子着实与其他的不同,不然你也不敢定这么高的价。”
“除去丝绸之外还有珠宝。”
这时,另一位商人也站了起来,他对着赵勿庸行礼道:“先前给将珠宝给赵老爷看过了。至于具体的定价小商还未定完,不过按照利来算,一件珠宝可让赵老爷四分利,商铺额外给七两白银。等小商将价定好之后会将价谱送到府上,给赵老爷过目。”
赵勿庸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片刻后他又开口道:“大家都是做买卖的,也都知道做买卖是为了什么,无非就是那其中的一点利,几位既然把话也都说的这么明白我也不好拒绝。但有句丑话我先说在前面,现在是现在,日后卖价如何还得看行情来。”
几人闻言面面相觑,面露一丝难色,但很快又恢复如初,只见他们起身说道:“那就先谢过赵老爷。”
“事情既然谈下来了,我们也就先告辞了。”
其中一人说着,又从自己的袖口里拿了一个木盒子出来递给赵勿庸:“这里面的是一块药木,是小商四处行走时从一颗古树上折下来的,此木以三十二味良药所泡三年后而成,时常拿在手掌盘摸有养心安神之效。”
赵勿庸接过盒子看了一眼里面那颗犹如人参般的木枝笑道:“有心了。还请吃过饭再走也不迟。”
那商人明显愣了一下,他们没想到赵勿庸会留他们吃饭
午后。
赵勿庸带着杨成瀚来到后院躺在长椅上,两名婢女则坐在胡床上,在两人头边轻轻的扇着扇子。
赵勿庸闭目养神,而杨成瀚却在心中盘算着赵勿庸和那几名商人的对话,片刻后赵勿庸开始出题了。
“成瀚,叔父问你,最先与我说话的那人叫什么,武国哪里人士,多大年岁。”
杨成瀚在心中默想一会后,答道:“那丝绸商人姓顾,单名一个懿字。武国雄城人,年四十二岁。家中世代经商,不过在上元五十二年时家道败落。他和自己的夫人靠着家中最后的积蓄一直维持至今。”
“不错,不错。”
面对杨成瀚的答案,赵勿庸还是有些惊奇的,他本以为杨成瀚最多只能答出前面的问题,没想到就连顾懿家道败落的事情也说了出来。
“不过,我有些好奇你是怎么知道他的家境之事?”
杨成瀚如实答道:“先前与其在院中闲步时,几位商人问过成瀚与叔父的关系,也知道了我是来跟您学商的,而后他们也就说起了自己的往事,还说让我在您面前说说好话。”
“那你可知道他们为什么愿意跟你说这些吗?”赵勿庸知晓缘由后又问道。
杨成瀚默思一番后,答道:“应该是知道我与叔父的关系后的一种.讨好?”
讨好二字杨成瀚有些说不出口,毕竟都是商人,但从之前在大堂时的情形看说是一种讨好也不为过。
“对,但不完全对。”赵勿庸微笑道。
杨成瀚不解,问道:“叔父这是何意?”
赵勿庸看着一眼杨成瀚道:“你啊,也就只能别人学了点皮毛。”
“他们跟你说的这些其实是在跟你卖惨,说是讨好还便宜他们了。”
赵勿庸的语气里满是瞧不上他们。
“卖惨?”杨成瀚皱起眉头,随后又在心里仔细复盘,道:“叔父的意思是,他们跟我说这些是因为我是您的侄儿,是因为这层关系。而他们卖惨的原因也就是他们最后跟我说的话。”
赵勿庸笑道:“反应倒还算快。”
“如果你不是我的侄儿,他们根本不会跟你说这些。”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你跟他们说的,你是来跟我学商的,这个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赵勿庸叹了口气说道:“俗世二两染铜臭,哪个不是夺利人?”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8965/5961306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