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严惩,往死里整!
推荐阅读:医疗系学霸、斗破,但是女主剧本、魅力点满,继承游戏资产、九十年代拆迁户、八零大院漂亮美人、从异界开始的300直播系统、海贼:从洛克斯时代开始种田、娱乐:从1990年开始、秦时:我只工作八小时、离婚夜,她怀了大佬的小祖宗、
第209章 严惩,往死里整!
“好啊!”
“暗结朋党的都自己站出来了。”
“朕就说,他谢济世一个浙江道御史怎么就敢无视朕的旨意,继续闹事,继续攻讦田文镜?”
“原来,他背后还有你们这些为他撑腰的八旗重臣!”
“还有谁要为他们说话?”
弘历看出来的端倪,雍正自然也能看出来,甚至表现的很气愤。
整张脸已铁青如压在天际的黑云。
雍正还在这时问起满朝大臣来,且喝道:“都站出来!”
谁知。
弘历的十三叔允祥这时站了出来,在雍正面前说道:
“四哥!”
“臣弟也为谢济世、李绂求情,两人虽狂悖,但臣弟闻两人素来清直,若因弹劾田文镜而杀这两人,那将来谁还敢为您揭露权臣罪过?”
“诛戮言官也恐寒天下士子之心!”
允祥继续补充了一句。
很多大臣都不禁瞪大了眼。
允祥的出列让他们很意外。
但弘历却是明了,而暗笑不已。
他知道十三叔和雍正是在唱双簧。
因为,雍正和允祥不是真的打算要跟官僚集团彻底决裂。
毕竟,新政也还需要通过官僚集团去执行和实现。
再加上,田文镜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本就属于过于激进的政策,是把士绅的特权彻底削去的策略。
雍正也没想过要在全国推广,只是想在河南推行,而让天下官绅们知道,在遇大灾大难时,如果过于自私,就等着被取消所有特权。
所以,不能皇帝雍正在宁肯跟整个官僚集团对抗,也要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时,允祥这位首席议政王大臣也跟着对抗。
那样就属于乱来了。
但雍正这里,依旧盛怒不已,但口气已经好许多:“他李绂一沽名钓誉之人,自我标榜清直而已,你们居然也当真?”
“万岁爷容禀,士大夫重名节乃本分,谈不上沽名钓誉。”
阿克敦这时又回了一句。
雍正伸手怒指阿克敦:“你!”
允祥这里也继续扮演着理中客劝雍正:“四哥,谢济世是御史,李绂是清流,他们真不能杀,杀了谁还敢监督督抚?也会让田文镜之辈真的猖狂无忌起来!”
雍正看向允祥:“老十三,你难道还看不出来,他们这是朋党吗,前明怎么亡的,忘了?”
而谢济世倒在这时也反驳说:“圣上既说臣等结党,那马齐、张廷玉他们一起在《京师新报》,大肆为田文镜说好话,难道不也是结党吗?!”
李绂在听到谢济世提到《京师新报》时,也抬起了头。
一想到《京师新报》,他也是一肚子气。
因为,本来河南籍的在京士绅打算广发帖子,大肆痛批田文镜恶行的,尤其是让士绅范固等如同牛马一样在河堤上拉土运石,乃至累死的事。
要知道……
京师地区有许多文官士子。
什么翰林院、国子监……
另外,识字的下级官吏也不少,诸如笔帖式、书手这些;
再有,宗室和八旗子弟中受八旗官学、义学、觉罗学、宫学教育的人也不少。
所以,京师人口识字率挺高。
只要在京师广泛宣传田文镜的恶行,就能形成一边倒的舆论,使得作为大清基本盘的八旗集团也都普遍反感田文镜。
这样,就能让皇帝最终也不得不妥协。
但《京师新报》已经先在京师宣传开,用数字和图画再加上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了田文镜为何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为什么摊丁入亩后,还要逼着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以及这里面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
这一下子……
很多京师中下层八旗子弟和汉人士大夫,开始理解和支持田文镜,而且人还不少。
所以,李绂也对《京师新报》抢占了舆论制高点的现象也很不满,知道这是在夺官绅的话语权。
允祉对《京师新报》由雍正控制的事也不满。
他见老十三都出面为李绂和谢济世说话,也出列言道:“皇上,正如谢济世所言,如果他们也算结党,允禧和马齐、张廷玉他们岂不也在结党?”
允祉说到这里就挑衅地看了马齐等人一眼。
他自认为可算是逮到了借机报复马齐、张廷玉等的机会。
弘历对此微微叹气,心想这老三允祉是真的给宗室丢人,小肚鸡肠不说,居然政治智商这么低,居然会觉得这个时候跟着老十三一起站出来,顺便对马齐、张廷玉指桑骂槐一番是一件很正确的事。
他却不清楚,他虽然是雍正三哥,却是不能和雍正的十三弟比的。
雍正没有理会老三,只对老三露出了厌恶之色。
同时!
雍正看向弘历:“弘历,你说,允禧和马齐、张廷玉他们是不是结党?”
弘历就知道雍正要问他,且摆明了今日让他来,就是让他也跟着唱双簧的,同时也考验他的政治能力的。
“自然不是。”
弘历也就立即答出了雍正想要听到的答案。
雍正问道:“为何不是?”
“二十一叔只是奉旨给马齐、张廷玉他们提供一个解析朝政于天下人的机会而已。”
“这些文稿都经过了汗阿玛允许。”
“自然算不上是结党。”
弘历回道。
雍正点头:“说的没错!”
谢济世这里只得闭眼一叹,看向弘历,诘问:“四爷,《京师新报》只肯为田文镜说好话,难道不也是一种党见吗,在上面擅议朝政的官员虽是圣意准允,但也不能不说是在结党啊!”
弘历没有回应谢济世,只在心里对谢济世感到愤怒。
因为谢济世居然敢诘问他!
这明显是,见他刚才表现出畏惧雍正的样子,而以为自己怯懦可欺,才敢这么质问自己。
这让弘历知道,谢济世是半点敬畏之心和忠于自己的心思都没有。
对于弘历而言,这种不尊重自己的人,就没有留着的必要。
但弘历没有回应谢济世。
因为他只要回应就是自证,向谢济世自证,丢份不说,也会陷入谢济世的陷阱,进而让雍正难堪。
谢济世见弘历没有回应,涨红了脸,若非考虑到现在大清不是大明,他恨不能冲上前去,扯住弘历的衣袍,逼弘历表态。
雍正这里见弘历没有回应谢济世,也跟着问弘历:“你觉得李绂、谢济世当如何处置?”
弘历则直接伏首道:“禀汗阿玛,李绂、谢济世虽结党营私,但实无谋逆之心,故儿臣恳请汗阿玛从宽处置,留其性命。”
弘历把头埋得很低,故意做出了不敢直面雍正的样子。
他虽然对谢济世轻视他的行为不能容忍,但该表演的时候,他还是会好好表演的。
“朕又岂肯轻杀一人,但两人结党不说,还欲致朝臣田文镜于死地,其恶不惩不行!”
雍正对弘历的回答明显很满意,但明面上还是故作无奈地说了起来。
弘历再次叩首:“还请汗阿玛从宽,而彰仁德,改议流放重遣!”
他知道,他现在还没成为皇帝,雍正也还没给他将来的皇权巅峰彻底铺好路,军机处还没设立,旗权还没收拢,他现在也就还得给官僚们希望,让他们知道他这位四阿哥将来会是一位仁主。
雍正现在也是在给他机会在表演。
所以,弘历也就表现出了不愿意得罪官僚集团的样子来,而建议不杀,改为流放。
但弘历心里则是恨不能李绂、谢济世这两人死的,尤其是谢济世,敢直接责问他,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
可他现在还不能直接表明想让谢济世死的态度。
他决定在谢济世在流放时,再好好整整谢济世,比如学北宋文官们整死政敌的例子,让谢济世一直在流放的途中,而得不到片刻的歇息,最终活活被折腾死,然后他再假惺惺为其叹息一场,说苍天为何不肯宽大一次。
雍正这时也看向老十三允祥:“怡亲王,你议如何?”
“当如宝亲王所言。”
允祥回道。
雍正叹了一口气:“也罢,便依你们二人所言,改议流放重遣。”
“圣上英明!”
众臣行起大礼来。
虽说,李绂、谢济世还是要被流放,但即便是同情乃至和李绂、谢济世属于同党的王公大臣们,现在心情都还不错,都觉得这次朝会很有收获。
因为,他们现在发现,弘历这位四阿哥不但遇强权不敢伸张,也不敢真的得罪官绅们,在许多重臣都反对皇帝杀代表自己官绅利益的官员时,是知道向着自己这些官绅们说话的,无疑在将来真会是一位怯弱又宽仁的主。
这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太好了!
毕竟,他们一直都期盼着再次出现一位愿意跟官绅和光同尘的皇帝。
要知道,他们一直都很怀念康熙晚年的宽仁之治。
所以,他们也愿意跟着配合弘历,表现出支持弘历的建议,而同意流放两人。
对他们而言,让弘历知道他这样做会让他们很支持很拥护比李绂、谢济世二人被不被流放更重要。
他们需要给弘历鼓励,让弘历知道迎合,自己这些官绅的主流意见是明智的。
但弘历在朝会结束,于私底下与雍正相处时,则没再表现出迎合官僚们的态度,而是真的和雍正一样,表现出集权帝王该有的气愤样子来:
“阿玛,这次谢济世的事,是对皇权的一次挑衅,不能就这么算了。”
(本章完)
“好啊!”
“暗结朋党的都自己站出来了。”
“朕就说,他谢济世一个浙江道御史怎么就敢无视朕的旨意,继续闹事,继续攻讦田文镜?”
“原来,他背后还有你们这些为他撑腰的八旗重臣!”
“还有谁要为他们说话?”
弘历看出来的端倪,雍正自然也能看出来,甚至表现的很气愤。
整张脸已铁青如压在天际的黑云。
雍正还在这时问起满朝大臣来,且喝道:“都站出来!”
谁知。
弘历的十三叔允祥这时站了出来,在雍正面前说道:
“四哥!”
“臣弟也为谢济世、李绂求情,两人虽狂悖,但臣弟闻两人素来清直,若因弹劾田文镜而杀这两人,那将来谁还敢为您揭露权臣罪过?”
“诛戮言官也恐寒天下士子之心!”
允祥继续补充了一句。
很多大臣都不禁瞪大了眼。
允祥的出列让他们很意外。
但弘历却是明了,而暗笑不已。
他知道十三叔和雍正是在唱双簧。
因为,雍正和允祥不是真的打算要跟官僚集团彻底决裂。
毕竟,新政也还需要通过官僚集团去执行和实现。
再加上,田文镜的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本就属于过于激进的政策,是把士绅的特权彻底削去的策略。
雍正也没想过要在全国推广,只是想在河南推行,而让天下官绅们知道,在遇大灾大难时,如果过于自私,就等着被取消所有特权。
所以,不能皇帝雍正在宁肯跟整个官僚集团对抗,也要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时,允祥这位首席议政王大臣也跟着对抗。
那样就属于乱来了。
但雍正这里,依旧盛怒不已,但口气已经好许多:“他李绂一沽名钓誉之人,自我标榜清直而已,你们居然也当真?”
“万岁爷容禀,士大夫重名节乃本分,谈不上沽名钓誉。”
阿克敦这时又回了一句。
雍正伸手怒指阿克敦:“你!”
允祥这里也继续扮演着理中客劝雍正:“四哥,谢济世是御史,李绂是清流,他们真不能杀,杀了谁还敢监督督抚?也会让田文镜之辈真的猖狂无忌起来!”
雍正看向允祥:“老十三,你难道还看不出来,他们这是朋党吗,前明怎么亡的,忘了?”
而谢济世倒在这时也反驳说:“圣上既说臣等结党,那马齐、张廷玉他们一起在《京师新报》,大肆为田文镜说好话,难道不也是结党吗?!”
李绂在听到谢济世提到《京师新报》时,也抬起了头。
一想到《京师新报》,他也是一肚子气。
因为,本来河南籍的在京士绅打算广发帖子,大肆痛批田文镜恶行的,尤其是让士绅范固等如同牛马一样在河堤上拉土运石,乃至累死的事。
要知道……
京师地区有许多文官士子。
什么翰林院、国子监……
另外,识字的下级官吏也不少,诸如笔帖式、书手这些;
再有,宗室和八旗子弟中受八旗官学、义学、觉罗学、宫学教育的人也不少。
所以,京师人口识字率挺高。
只要在京师广泛宣传田文镜的恶行,就能形成一边倒的舆论,使得作为大清基本盘的八旗集团也都普遍反感田文镜。
这样,就能让皇帝最终也不得不妥协。
但《京师新报》已经先在京师宣传开,用数字和图画再加上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了田文镜为何在河南推行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为什么摊丁入亩后,还要逼着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以及这里面存在的土地兼并问题。
这一下子……
很多京师中下层八旗子弟和汉人士大夫,开始理解和支持田文镜,而且人还不少。
所以,李绂也对《京师新报》抢占了舆论制高点的现象也很不满,知道这是在夺官绅的话语权。
允祉对《京师新报》由雍正控制的事也不满。
他见老十三都出面为李绂和谢济世说话,也出列言道:“皇上,正如谢济世所言,如果他们也算结党,允禧和马齐、张廷玉他们岂不也在结党?”
允祉说到这里就挑衅地看了马齐等人一眼。
他自认为可算是逮到了借机报复马齐、张廷玉等的机会。
弘历对此微微叹气,心想这老三允祉是真的给宗室丢人,小肚鸡肠不说,居然政治智商这么低,居然会觉得这个时候跟着老十三一起站出来,顺便对马齐、张廷玉指桑骂槐一番是一件很正确的事。
他却不清楚,他虽然是雍正三哥,却是不能和雍正的十三弟比的。
雍正没有理会老三,只对老三露出了厌恶之色。
同时!
雍正看向弘历:“弘历,你说,允禧和马齐、张廷玉他们是不是结党?”
弘历就知道雍正要问他,且摆明了今日让他来,就是让他也跟着唱双簧的,同时也考验他的政治能力的。
“自然不是。”
弘历也就立即答出了雍正想要听到的答案。
雍正问道:“为何不是?”
“二十一叔只是奉旨给马齐、张廷玉他们提供一个解析朝政于天下人的机会而已。”
“这些文稿都经过了汗阿玛允许。”
“自然算不上是结党。”
弘历回道。
雍正点头:“说的没错!”
谢济世这里只得闭眼一叹,看向弘历,诘问:“四爷,《京师新报》只肯为田文镜说好话,难道不也是一种党见吗,在上面擅议朝政的官员虽是圣意准允,但也不能不说是在结党啊!”
弘历没有回应谢济世,只在心里对谢济世感到愤怒。
因为谢济世居然敢诘问他!
这明显是,见他刚才表现出畏惧雍正的样子,而以为自己怯懦可欺,才敢这么质问自己。
这让弘历知道,谢济世是半点敬畏之心和忠于自己的心思都没有。
对于弘历而言,这种不尊重自己的人,就没有留着的必要。
但弘历没有回应谢济世。
因为他只要回应就是自证,向谢济世自证,丢份不说,也会陷入谢济世的陷阱,进而让雍正难堪。
谢济世见弘历没有回应,涨红了脸,若非考虑到现在大清不是大明,他恨不能冲上前去,扯住弘历的衣袍,逼弘历表态。
雍正这里见弘历没有回应谢济世,也跟着问弘历:“你觉得李绂、谢济世当如何处置?”
弘历则直接伏首道:“禀汗阿玛,李绂、谢济世虽结党营私,但实无谋逆之心,故儿臣恳请汗阿玛从宽处置,留其性命。”
弘历把头埋得很低,故意做出了不敢直面雍正的样子。
他虽然对谢济世轻视他的行为不能容忍,但该表演的时候,他还是会好好表演的。
“朕又岂肯轻杀一人,但两人结党不说,还欲致朝臣田文镜于死地,其恶不惩不行!”
雍正对弘历的回答明显很满意,但明面上还是故作无奈地说了起来。
弘历再次叩首:“还请汗阿玛从宽,而彰仁德,改议流放重遣!”
他知道,他现在还没成为皇帝,雍正也还没给他将来的皇权巅峰彻底铺好路,军机处还没设立,旗权还没收拢,他现在也就还得给官僚们希望,让他们知道他这位四阿哥将来会是一位仁主。
雍正现在也是在给他机会在表演。
所以,弘历也就表现出了不愿意得罪官僚集团的样子来,而建议不杀,改为流放。
但弘历心里则是恨不能李绂、谢济世这两人死的,尤其是谢济世,敢直接责问他,丝毫不把他放在眼里。
可他现在还不能直接表明想让谢济世死的态度。
他决定在谢济世在流放时,再好好整整谢济世,比如学北宋文官们整死政敌的例子,让谢济世一直在流放的途中,而得不到片刻的歇息,最终活活被折腾死,然后他再假惺惺为其叹息一场,说苍天为何不肯宽大一次。
雍正这时也看向老十三允祥:“怡亲王,你议如何?”
“当如宝亲王所言。”
允祥回道。
雍正叹了一口气:“也罢,便依你们二人所言,改议流放重遣。”
“圣上英明!”
众臣行起大礼来。
虽说,李绂、谢济世还是要被流放,但即便是同情乃至和李绂、谢济世属于同党的王公大臣们,现在心情都还不错,都觉得这次朝会很有收获。
因为,他们现在发现,弘历这位四阿哥不但遇强权不敢伸张,也不敢真的得罪官绅们,在许多重臣都反对皇帝杀代表自己官绅利益的官员时,是知道向着自己这些官绅们说话的,无疑在将来真会是一位怯弱又宽仁的主。
这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太好了!
毕竟,他们一直都期盼着再次出现一位愿意跟官绅和光同尘的皇帝。
要知道,他们一直都很怀念康熙晚年的宽仁之治。
所以,他们也愿意跟着配合弘历,表现出支持弘历的建议,而同意流放两人。
对他们而言,让弘历知道他这样做会让他们很支持很拥护比李绂、谢济世二人被不被流放更重要。
他们需要给弘历鼓励,让弘历知道迎合,自己这些官绅的主流意见是明智的。
但弘历在朝会结束,于私底下与雍正相处时,则没再表现出迎合官僚们的态度,而是真的和雍正一样,表现出集权帝王该有的气愤样子来:
“阿玛,这次谢济世的事,是对皇权的一次挑衅,不能就这么算了。”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9880/5961549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