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收获与发展规划安排(求月票)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玄鉴仙族、天灾第十年跟我去种田、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人在游戏王,超融合观众也融、没钱赛什么车?、重生后,我成了大先生、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一人成宗、
第201章 收获与发展规划安排……(求月票)
翌日上午,吕睿早早起了床。
他先找到管家,叮嘱等其他人起床后帮忙准备早餐,然后便驱车赶往了瑞兴影业。
彼得那边虽不至于撑不住,但近期确实忙得焦头烂额,有一大堆待办事务堆积着。
主要还是他权限不足,不少事情都没法拍板定论,所以就会导致旧工作迟迟清不了尾,新工作也难以全身心投入。
关键是,这些事情还都不是吕睿放权就能搞定的,几乎都涉及到公司未来发展。
“《灵动:鬼影实录》北美外票房已结算,报收1.37亿美元,与索尼分成后,我们能拿到3425万美元纯利润。”
吕睿刚到办公室,彼得就拿着财务报表走了进来。
这部电影的北美外发行分成,索尼只收了20%。
虽说比例仍旧不低,但相较于北美市场的常规分成,已经算的上是“友情价”了。
加上这笔收益,《鬼影实录》的纯利润如今已顺利破亿,堪称2005年瑞兴影业最丰厚的一笔收入。
吕睿一边翻看报表,一边追问:“公司目前还有哪些项目需要流动资金?”
“没有。”彼得摇头,“《斯巴达三百勇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暮光之城》的资金已全部到位。”
“那就留一部分用于继续收购小说版权,剩余的‘借贷’给布乐姆之家,支持他们发展。”
“ok。”
彼得应声记下。
公司眼下已有三个项目在推进,不适宜再开新局。
钱放着也是闲置,倒不如用来铺垫后续工作。
吕睿翻到报表最后一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也意味着,《灵动:鬼影实录》项目正式收官!
至于后续的dvd、碟片等收益,属于隐形长线收入,会并入公司年度营收中。
这也是好莱坞六大能屹立不倒的核心原因。
手握海量版权,哪怕一年不推出新项目,单靠“吃老本”也能赚得盆满钵盈。
最典型的就是迪士尼,版权收益常年稳定。
当然,也有反例,比如大狮子米高梅……
公司本就深陷财务危机,投资项目还部部亏本,偏要砸钱让吴宇拍《风语者》,纯属自寻死路。
“这是《我是传奇》的财务报表。”
收起《鬼影实录》的报表,彼得紧接着递来了另一迭文件。
“北美票房2.91亿美元,北美外票房4.53亿美元,全球总票房7.44亿美元,这是电影的最终收官成绩。
扣除全球院线分成、发行分成和宣发费用后,瑞兴影业可分得的纯利润为6320万美元;
后续碟片、线上授权、dvd等衍生收益还未结算,预计不会低于8000万美元。”
吕睿点头:“好,我知道了。”
纯利润6320万美元,加上做账时昧下来的3500万美元,这部电影给瑞兴影业带来的收益已高达9820万美元。
这还只是院线分成,后续的版权、衍生收入更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相当于瑞兴没一分钱本金,单靠这部电影就赚了将近2亿美元。
这笔买卖简直血赚!
当然,比起发行方的一本万利和院线的高额分成,他这收益算不上顶尖,只能说是比较亮眼。
跟内地发行公司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的发行费用不同,好莱坞六大最高可以获得30%的发行费。
制作方辛辛苦苦却只能占据利润的小头,就这还得看人脸色,也是够无语的。
不过这也是无奈之选。
以05年的北美票房前100名为例,除了《电锯惊魂2》《一个疯里婆子的日记》属于狮门影业,《罪恶之城》《立体小奇兵》属于帝门影业,《灵动鬼影实录》属于布乐姆之家外,其他电影都是由六大及其附属公司发行的。
这种垄断力度,让许多小公司只能选择把电影交给六大及其子公司发行。
要么就只能认命吃六大剩下的残羹剩饭,或者远离院线,在dvd和录像带市场打转。
当然,圣谷除外,他们倒是不用看六大的眼色,毕竟他们的电影也上不了院线。
其实外界所说的发行渠道被六大锁死,完全是无稽之谈。
六大从未锁死过,人家只是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发行渠道而已。
单独的北美渠道,很多中型公司都有建,比如狮门、梦工厂这些……
至于瑞兴影业和布乐姆之家的合作,根本无人在意。
事实上,谁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发行运作中去。
但前提是,得在全球范围几十个主要票仓国家注册分公司!
别的先不提,单纯只是每年高昂的公关、运营费用就能拖垮大部分电影公司,更何况还不一定有那么多优质影片给你发行,这么做纯就是亏钱!
要想有自己的全球院线发行渠道,最低要求是每年中大型制作要有5部以上的产量,要不然根本无从谈起。
当然,吕睿现在还用不着想那么多。
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路也得一步接着一步走。
有了《我是传奇》这笔收益,起码公司今年的运营、开拓等都不用担心了。
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接下来三年内不拍新片,单靠这笔钱也够养活公司了。
“这笔收益里,4000万美元已划入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制作账户,3000万美元用于《暮光之城》的后续推进……”
听着彼得的汇报,吕睿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刚到手的钱还没捂热,7000万就出去了,属实让人无奈。
但这就是做生意的常态,往往上个项目的回款刚到账,就得立刻投入下个项目,根本容不得半点“闲置”。
“剩余的3000万美元,加上两部电影后续陆续到账的收益,暂时留在账户里当流动资金。”
吕睿叮嘱了一句。
他可没打算用这笔钱享乐。
之前已经4500万美元买了豪宅,享受欲早已消散大半。
接下来要做的是更长远的投资,比如特效与视效领域。
《斯巴达三百勇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暮光之城》三部电影都离不开特效加持。
虽说可以找华纳、二十世纪福克斯合作,但与其让别人赚走这笔钱,不如自己搞个特效公司。
反正可以通过做账优化成本,说不定等三个项目完成,特效公司也能站稳脚跟了。
吕睿把这个设想简单跟彼得说了说,后者立刻反应过来:
“lv,我懂你的意思,我会尽快找一家成熟的特效公司,洽谈收购事宜,让它为我们专属服务。”
“good!”
吕睿给了他一个大拇指。
从无到有创建太费时间,直接收购现成的团队,省时又高效。
他早就在馋这块业务了。
毕竟做上游制作的电影公司,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后期制作中心?
要知道,现在全世界九成九的大制作电影,都离不开好莱坞的特效团队。
比如国内的《英雄》《无极》,就连张艺谋正在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得靠好莱坞团队支持。
国内的特效行业眼下还是一片“死海”,没人敢碰。
没办法,这业务太踏马烧钱了,没有稳定产出大制作能力的公司,根本养不起。
毕竟特效是按秒来计费的,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哪怕只有1/3需要特效,费也是天文数字!
不然好莱坞大制作也不会动辄起步就是上亿美元投资了。
倒是棒子那边在特效领域一直奋力追赶着,可和好莱坞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聊完后期制作中心的事,吕睿又跟彼得敲定了后续项目的细节:
“《斯巴达三百勇士》和《暮光之城》按2d格式推进就行,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务必同时做好2d和3d两种格式的呈现。”
彼得连连点头,全部记下。
他明白吕睿的考量。
好莱坞的3d市场相对完善,但其他国家还是以2d观影为主。
所以,只有兼顾两种格式,才能兼顾更多票房,不至于曲高和寡。
“lv,我听说你们华夏也在陆续推进3d观影模式?好像有个叫万达电影的公司,资金实力很强?”彼得忽然问道。
“对。”
吕睿点了点头,但心中却不禁浮现出了几分遗憾。
国内能支持3d播放的影院太少了,就算有,用的也大多是好莱坞淘汰的设备。
这一直是他心里的疙瘩,也让他打定主意,日后自己投资院线时,一定要大力推动3d观影设施的建设。
眼下看,这是高投资、低回报的事。
但他清楚,用不了几年,3d就会变成低投入、高回报的香饽饽!
其实关于院线布局,他早就在暗中筹备了。
2002年国内施行院线改制,要求每家电影院必须选择一条院线加盟,发行方后续直接与院线对接合作。
如今国内1300多家电影院,分属37条院线,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线,能实现跨省运营的寥寥无几。
而目前国内排名前三的院线,分别是上影旗下的魔都联合院线、北影旗下的新影联院线,以及中影旗下的中影星美院线。
不过根据官方通告,今年六月,首轮院线制签约就将到期,到时候各地影院都要重新选择加盟的院线。
吕睿瞄准的,正是这个关键节点!
他的计划很清晰。
等签约到期后,先收购一条现成的院线打底,随后要么新建电影院,要么收购旧影院进行翻新改造。
当然,所有影院的选址都有个前提:不租场地,要用自己持有的房产。
这样做虽然会让前期成本大幅增加,毕竟搞院线和做视频网站一样,都是烧钱的重投入。
但长远来看,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哪怕将来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没法继续运营院线,手里的房产也能稳稳保值,甚至大幅增值。
就像现在入手的房产,等到2025年再出手,这中间的利润空间,光是想想都让人心动!
随后,彼得又汇报了瑞兴影业近期的公司运作情况:
“我们已经正式加入了好莱坞制片人联盟,《斯巴达三百勇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暮光之城》也陆续在导演工会、演员工会、编剧工会等各大工会完成了注册与备案……”
这意味着,这三部影片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会项目”。
剧组里的演职人员,从导演、演员到场务、化妆师,都会受到对应工会的保护,薪资、工时、工作环境等都会按工会标准执行。
而未来电影上映后产生的所有收入,公司还得按比例向各大工会缴纳一笔不菲的管理费用。
其他流程吕睿都能接受,唯独“工会向资方收钱”这一点,让他这个从小在不同环境长大的华夏人觉得有些不适应。
毕竟在他的认知里,向来是资本主导产业,如今反倒要向工会“上供”,多少有些别扭。
但他也清楚,入乡就得随俗。
好莱坞的产业规则早已成型,想在这边立足,就必须遵守这套体系。
因此他没表达任何异议,只是径直点头:“我知道了,按流程走就行。”
彼得见他没有意见,又补充道:“加入联盟后,我们后续找工会体系内的演职人员会更方便,也能参与到联盟的资源对接中,对项目推进是好事。”
吕睿“嗯”了一声,心里却在盘算着:
虽然要多一笔管理费,但能换来更规范的制作环境和更便捷的资源渠道,这笔账算下来也不算亏。
毕竟在好莱坞,脱离工会体系的项目,不仅很难找到顶尖人才,还容易引发劳资纠纷,反而会耽误项目进度。
……
处理完公司的几桩事,下午,吕睿又马不停蹄地忙起了探班工作。
他先去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组,和温子仁细致聊了项目的运作安排。
大制作电影向来意味着对大场景的极致追求。
二十世纪福克斯倒是挺大方,除了资金支持,还额外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格的摄影棚,专供剧组搭建核心场景。
此刻的摄影棚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在搭建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
为了呈现“海上漂流”的真实感,剧组特意聘请专业工匠,前来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冲浪装置。
该设备能模拟出不同强度的海浪效果,让镜头里的“海洋”更具冲击力。
但这其实还不是最难的。
因为影片里汇集了电影界公认难拍的三大元素:“水、小孩、动物。”
尤其是片中与男主角近距离互动的“老虎”。
真老虎显然无法满足拍摄需求,只能靠cg技术制作,这对后期特效团队来说又是一道不小的难关。
“我的目标是打破3d技术只应用于科幻、灾难题材的传统印象,要让观众看到,3d也能呈现出更细腻、更富情感的画面效果……”
参观完摄影棚,温子仁对着吕睿说出了自己的创作野心!
吕睿侧头看他,忽然想起了后世他拍的《海王》中那震撼的水下场景。
在“水”与“3d”的融合呈现上,温子仁确实有独到的天赋和经验。
“加油,我看好你。”
吕睿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会争取让这部电影在后年登上院线的。”温子仁再度给出承诺。
吕睿心里清楚,这个进度已经很快了。
前期筹备要半年多,拍摄预计大半年,加上后期特效制作,能在08年上映已经是高效推进的结果了。
随后,他又问起了选角的事。
原著小说里,主角“少年派”是印度裔,这意味着选角工作免不了要往印度跑。
温子仁答复道:“会尽量贴合原著,等这边水槽搭建告一段落,我就同步去印度组织大规模试镜,争取找到最贴合‘少年派’气质的演员。”
吕睿补充道:“可以多增加些其他族裔的配角,少数族裔的电影消费能力不低,这样做也更利于未来的全球宣传和发行。”
温子仁立刻点头,表示自己清楚了。
这部电影投资高达2亿美元,注定不能只靠某一个国家的观众买单,全球发行才是收回成本、实现盈利的关键。
只有让不同地区的观众都能在角色里找到共鸣,才能将票房潜力最大化的激发出来。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组离开,吕睿又驱车赶往了《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拍摄基地。
这边的选角工作倒是已经告一段落,男主杰拉德·巴特勒、女主琳娜·海蒂等核心演员均已敲定。
对于这个项目,吕睿自始至终都没干涉过扎克·施耐德的任何决策,完全放手让他主导。
他相信扎克的能力,就像前世那样,能把这部充满史诗感的动作片打造成经典。
至于他自己,只需要负责把控最终的质量即可。
刚到剧组,吕睿就看到演员们正围着工作人员签署文件。
“lv,你来了。”扎克快步跑过来打着招呼。
吕睿冲他笑了笑,示意他先忙手头的事。
演员和工作人员们目前签的是保险协议。
在好莱坞,保险是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虽说这会让剧组多一笔额外开支,但吕睿却心甘情愿。
该省的地方得省,该的地方绝不能含糊。
要知道,在这边投保从来都不是什么亏本买卖,万一拍摄中出了意外,所有损失都能由保险公司承担。
电影拍摄过程中变数太多了,道具损坏、演职人员受伤、甚至拍摄场地被破坏,都有可能发生。
要是设备砸下来导致损坏,或是演员拍戏时受伤,这些赔偿责任按理来说都应该由制作方瑞兴影业承担。
但有了保险,就能全部转嫁给保险公司。
尤其是《斯巴达三百勇士》这种动作+战争题材,演员们要完成大量打斗戏份,受伤风险本就比普通电影高。
比如前世好莱坞的“拼命三郎”汤姆·克鲁斯。
拍《碟中谍4》他从哈利法塔一跃而下的镜头时,他本人全程亲自上阵,在塔上练习攀爬、跑跳,吊了整整八天!
若没有保险公司兜底,剧组根本不敢让他这么冒险,万一出意外,制作成本全拿出来都不够赔。
当然,阿汤哥这样的只是个例。
好莱坞演员虽然整体比较敬业,但这么拼的终究是少数。
可即便如此,也有演员因为风险过高,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
比如小罗伯特·唐尼,早年因吸毒多次进出戒毒所。
这也导致,1996到2001年间没任何保险公司愿意为他承保,很多剧组也不敢用他。
直到梅尔·吉布森出面担保,情况才有所改善。
还有成龙这个以“拼命”著称的动作巨星,也因拍摄时太敢冲,一度被保险公司拒绝承保。
幸好,《斯巴达三百勇士》没有那么多极端危险的场景。
演员们虽然也要拍打斗戏,但大多是可控的动作设计,无需像阿汤哥、成龙那样赌上安全。
看着演员们陆续签完保险协议,吕睿也放下心来。
这相当于给剧组加了层安全锁,后续拍摄也能更安心推进。
“lv,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杰拉德·巴特勒。”
扎克带着亲自选出的男主,来到了吕睿面前。
“你好。”
看着眼前这位未来的“好莱坞猛士代言人”,吕睿给了他一个善意的笑容。
杰拉德看见吕睿还稍稍有些紧张,毕竟此前他一直是混英国那边的,在这之前也没有主演过大制作项目。
如今一上来就是1.5亿美元投资的动作/战争/史诗级电影,难免让他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
这项目要是成功了,未来他在好莱坞也算是成功站稳了脚跟。
即便为此他每天需要锻炼不低于5个小时,他都毫无怨言。
对于吕睿这个制片人,他虽然是第一次见,但却早已久仰大名!
欧洲三大最佳导演大满贯,刚下映的超级大片《我是传奇》也是他担任的制作人与编剧。
这是一位来自华夏,却在好莱坞拥有极高声誉,且才华横溢的制作人!
他一点都不敢怠慢,时刻保持着尊敬与友好的态度。
其他人大抵也如此,过来打招呼问好时,一个个眼神十分灼热。
顶级制作人在好莱坞可是比导演地位还要高的存在,而吕睿在众人眼中,无疑正是“顶级”行列中的一员!
《我是传奇》的成功让他声名赫赫!
如果眼下这两个项目再度成功,那他在好莱坞的地位无疑将窜到天际去!
吕睿并没有过多打扰。
陆续了解完两个亿元项目的推进情况后,他便回到公司,开始进行新一轮“试镜”。
这次试镜的不是演员,而是导演。
他得给《暮光之城》找个合适的驾驭者……
(本章完)
翌日上午,吕睿早早起了床。
他先找到管家,叮嘱等其他人起床后帮忙准备早餐,然后便驱车赶往了瑞兴影业。
彼得那边虽不至于撑不住,但近期确实忙得焦头烂额,有一大堆待办事务堆积着。
主要还是他权限不足,不少事情都没法拍板定论,所以就会导致旧工作迟迟清不了尾,新工作也难以全身心投入。
关键是,这些事情还都不是吕睿放权就能搞定的,几乎都涉及到公司未来发展。
“《灵动:鬼影实录》北美外票房已结算,报收1.37亿美元,与索尼分成后,我们能拿到3425万美元纯利润。”
吕睿刚到办公室,彼得就拿着财务报表走了进来。
这部电影的北美外发行分成,索尼只收了20%。
虽说比例仍旧不低,但相较于北美市场的常规分成,已经算的上是“友情价”了。
加上这笔收益,《鬼影实录》的纯利润如今已顺利破亿,堪称2005年瑞兴影业最丰厚的一笔收入。
吕睿一边翻看报表,一边追问:“公司目前还有哪些项目需要流动资金?”
“没有。”彼得摇头,“《斯巴达三百勇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暮光之城》的资金已全部到位。”
“那就留一部分用于继续收购小说版权,剩余的‘借贷’给布乐姆之家,支持他们发展。”
“ok。”
彼得应声记下。
公司眼下已有三个项目在推进,不适宜再开新局。
钱放着也是闲置,倒不如用来铺垫后续工作。
吕睿翻到报表最后一页,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这也意味着,《灵动:鬼影实录》项目正式收官!
至于后续的dvd、碟片等收益,属于隐形长线收入,会并入公司年度营收中。
这也是好莱坞六大能屹立不倒的核心原因。
手握海量版权,哪怕一年不推出新项目,单靠“吃老本”也能赚得盆满钵盈。
最典型的就是迪士尼,版权收益常年稳定。
当然,也有反例,比如大狮子米高梅……
公司本就深陷财务危机,投资项目还部部亏本,偏要砸钱让吴宇拍《风语者》,纯属自寻死路。
“这是《我是传奇》的财务报表。”
收起《鬼影实录》的报表,彼得紧接着递来了另一迭文件。
“北美票房2.91亿美元,北美外票房4.53亿美元,全球总票房7.44亿美元,这是电影的最终收官成绩。
扣除全球院线分成、发行分成和宣发费用后,瑞兴影业可分得的纯利润为6320万美元;
后续碟片、线上授权、dvd等衍生收益还未结算,预计不会低于8000万美元。”
吕睿点头:“好,我知道了。”
纯利润6320万美元,加上做账时昧下来的3500万美元,这部电影给瑞兴影业带来的收益已高达9820万美元。
这还只是院线分成,后续的版权、衍生收入更是一笔不菲的数目。
相当于瑞兴没一分钱本金,单靠这部电影就赚了将近2亿美元。
这笔买卖简直血赚!
当然,比起发行方的一本万利和院线的高额分成,他这收益算不上顶尖,只能说是比较亮眼。
跟内地发行公司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的发行费用不同,好莱坞六大最高可以获得30%的发行费。
制作方辛辛苦苦却只能占据利润的小头,就这还得看人脸色,也是够无语的。
不过这也是无奈之选。
以05年的北美票房前100名为例,除了《电锯惊魂2》《一个疯里婆子的日记》属于狮门影业,《罪恶之城》《立体小奇兵》属于帝门影业,《灵动鬼影实录》属于布乐姆之家外,其他电影都是由六大及其附属公司发行的。
这种垄断力度,让许多小公司只能选择把电影交给六大及其子公司发行。
要么就只能认命吃六大剩下的残羹剩饭,或者远离院线,在dvd和录像带市场打转。
当然,圣谷除外,他们倒是不用看六大的眼色,毕竟他们的电影也上不了院线。
其实外界所说的发行渠道被六大锁死,完全是无稽之谈。
六大从未锁死过,人家只是建立了遍布全球的发行渠道而已。
单独的北美渠道,很多中型公司都有建,比如狮门、梦工厂这些……
至于瑞兴影业和布乐姆之家的合作,根本无人在意。
事实上,谁都可以参与到全球发行运作中去。
但前提是,得在全球范围几十个主要票仓国家注册分公司!
别的先不提,单纯只是每年高昂的公关、运营费用就能拖垮大部分电影公司,更何况还不一定有那么多优质影片给你发行,这么做纯就是亏钱!
要想有自己的全球院线发行渠道,最低要求是每年中大型制作要有5部以上的产量,要不然根本无从谈起。
当然,吕睿现在还用不着想那么多。
饭得一口一口的吃、路也得一步接着一步走。
有了《我是传奇》这笔收益,起码公司今年的运营、开拓等都不用担心了。
毫不夸张地说,就算接下来三年内不拍新片,单靠这笔钱也够养活公司了。
“这笔收益里,4000万美元已划入到《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制作账户,3000万美元用于《暮光之城》的后续推进……”
听着彼得的汇报,吕睿嘴角不由得抽了抽。
刚到手的钱还没捂热,7000万就出去了,属实让人无奈。
但这就是做生意的常态,往往上个项目的回款刚到账,就得立刻投入下个项目,根本容不得半点“闲置”。
“剩余的3000万美元,加上两部电影后续陆续到账的收益,暂时留在账户里当流动资金。”
吕睿叮嘱了一句。
他可没打算用这笔钱享乐。
之前已经4500万美元买了豪宅,享受欲早已消散大半。
接下来要做的是更长远的投资,比如特效与视效领域。
《斯巴达三百勇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暮光之城》三部电影都离不开特效加持。
虽说可以找华纳、二十世纪福克斯合作,但与其让别人赚走这笔钱,不如自己搞个特效公司。
反正可以通过做账优化成本,说不定等三个项目完成,特效公司也能站稳脚跟了。
吕睿把这个设想简单跟彼得说了说,后者立刻反应过来:
“lv,我懂你的意思,我会尽快找一家成熟的特效公司,洽谈收购事宜,让它为我们专属服务。”
“good!”
吕睿给了他一个大拇指。
从无到有创建太费时间,直接收购现成的团队,省时又高效。
他早就在馋这块业务了。
毕竟做上游制作的电影公司,怎么能没有自己的后期制作中心?
要知道,现在全世界九成九的大制作电影,都离不开好莱坞的特效团队。
比如国内的《英雄》《无极》,就连张艺谋正在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都得靠好莱坞团队支持。
国内的特效行业眼下还是一片“死海”,没人敢碰。
没办法,这业务太踏马烧钱了,没有稳定产出大制作能力的公司,根本养不起。
毕竟特效是按秒来计费的,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哪怕只有1/3需要特效,费也是天文数字!
不然好莱坞大制作也不会动辄起步就是上亿美元投资了。
倒是棒子那边在特效领域一直奋力追赶着,可和好莱坞比起来,还是差了一大截。
聊完后期制作中心的事,吕睿又跟彼得敲定了后续项目的细节:
“《斯巴达三百勇士》和《暮光之城》按2d格式推进就行,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务必同时做好2d和3d两种格式的呈现。”
彼得连连点头,全部记下。
他明白吕睿的考量。
好莱坞的3d市场相对完善,但其他国家还是以2d观影为主。
所以,只有兼顾两种格式,才能兼顾更多票房,不至于曲高和寡。
“lv,我听说你们华夏也在陆续推进3d观影模式?好像有个叫万达电影的公司,资金实力很强?”彼得忽然问道。
“对。”
吕睿点了点头,但心中却不禁浮现出了几分遗憾。
国内能支持3d播放的影院太少了,就算有,用的也大多是好莱坞淘汰的设备。
这一直是他心里的疙瘩,也让他打定主意,日后自己投资院线时,一定要大力推动3d观影设施的建设。
眼下看,这是高投资、低回报的事。
但他清楚,用不了几年,3d就会变成低投入、高回报的香饽饽!
其实关于院线布局,他早就在暗中筹备了。
2002年国内施行院线改制,要求每家电影院必须选择一条院线加盟,发行方后续直接与院线对接合作。
如今国内1300多家电影院,分属37条院线,其中大部分是地方院线,能实现跨省运营的寥寥无几。
而目前国内排名前三的院线,分别是上影旗下的魔都联合院线、北影旗下的新影联院线,以及中影旗下的中影星美院线。
不过根据官方通告,今年六月,首轮院线制签约就将到期,到时候各地影院都要重新选择加盟的院线。
吕睿瞄准的,正是这个关键节点!
他的计划很清晰。
等签约到期后,先收购一条现成的院线打底,随后要么新建电影院,要么收购旧影院进行翻新改造。
当然,所有影院的选址都有个前提:不租场地,要用自己持有的房产。
这样做虽然会让前期成本大幅增加,毕竟搞院线和做视频网站一样,都是烧钱的重投入。
但长远来看,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哪怕将来真因为某些特殊原因没法继续运营院线,手里的房产也能稳稳保值,甚至大幅增值。
就像现在入手的房产,等到2025年再出手,这中间的利润空间,光是想想都让人心动!
随后,彼得又汇报了瑞兴影业近期的公司运作情况:
“我们已经正式加入了好莱坞制片人联盟,《斯巴达三百勇士》《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暮光之城》也陆续在导演工会、演员工会、编剧工会等各大工会完成了注册与备案……”
这意味着,这三部影片从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会项目”。
剧组里的演职人员,从导演、演员到场务、化妆师,都会受到对应工会的保护,薪资、工时、工作环境等都会按工会标准执行。
而未来电影上映后产生的所有收入,公司还得按比例向各大工会缴纳一笔不菲的管理费用。
其他流程吕睿都能接受,唯独“工会向资方收钱”这一点,让他这个从小在不同环境长大的华夏人觉得有些不适应。
毕竟在他的认知里,向来是资本主导产业,如今反倒要向工会“上供”,多少有些别扭。
但他也清楚,入乡就得随俗。
好莱坞的产业规则早已成型,想在这边立足,就必须遵守这套体系。
因此他没表达任何异议,只是径直点头:“我知道了,按流程走就行。”
彼得见他没有意见,又补充道:“加入联盟后,我们后续找工会体系内的演职人员会更方便,也能参与到联盟的资源对接中,对项目推进是好事。”
吕睿“嗯”了一声,心里却在盘算着:
虽然要多一笔管理费,但能换来更规范的制作环境和更便捷的资源渠道,这笔账算下来也不算亏。
毕竟在好莱坞,脱离工会体系的项目,不仅很难找到顶尖人才,还容易引发劳资纠纷,反而会耽误项目进度。
……
处理完公司的几桩事,下午,吕睿又马不停蹄地忙起了探班工作。
他先去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组,和温子仁细致聊了项目的运作安排。
大制作电影向来意味着对大场景的极致追求。
二十世纪福克斯倒是挺大方,除了资金支持,还额外提供了一个超大规格的摄影棚,专供剧组搭建核心场景。
此刻的摄影棚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在搭建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
为了呈现“海上漂流”的真实感,剧组特意聘请专业工匠,前来打造了全世界最大的冲浪装置。
该设备能模拟出不同强度的海浪效果,让镜头里的“海洋”更具冲击力。
但这其实还不是最难的。
因为影片里汇集了电影界公认难拍的三大元素:“水、小孩、动物。”
尤其是片中与男主角近距离互动的“老虎”。
真老虎显然无法满足拍摄需求,只能靠cg技术制作,这对后期特效团队来说又是一道不小的难关。
“我的目标是打破3d技术只应用于科幻、灾难题材的传统印象,要让观众看到,3d也能呈现出更细腻、更富情感的画面效果……”
参观完摄影棚,温子仁对着吕睿说出了自己的创作野心!
吕睿侧头看他,忽然想起了后世他拍的《海王》中那震撼的水下场景。
在“水”与“3d”的融合呈现上,温子仁确实有独到的天赋和经验。
“加油,我看好你。”
吕睿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我会争取让这部电影在后年登上院线的。”温子仁再度给出承诺。
吕睿心里清楚,这个进度已经很快了。
前期筹备要半年多,拍摄预计大半年,加上后期特效制作,能在08年上映已经是高效推进的结果了。
随后,他又问起了选角的事。
原著小说里,主角“少年派”是印度裔,这意味着选角工作免不了要往印度跑。
温子仁答复道:“会尽量贴合原著,等这边水槽搭建告一段落,我就同步去印度组织大规模试镜,争取找到最贴合‘少年派’气质的演员。”
吕睿补充道:“可以多增加些其他族裔的配角,少数族裔的电影消费能力不低,这样做也更利于未来的全球宣传和发行。”
温子仁立刻点头,表示自己清楚了。
这部电影投资高达2亿美元,注定不能只靠某一个国家的观众买单,全球发行才是收回成本、实现盈利的关键。
只有让不同地区的观众都能在角色里找到共鸣,才能将票房潜力最大化的激发出来。
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剧组离开,吕睿又驱车赶往了《斯巴达三百勇士》的拍摄基地。
这边的选角工作倒是已经告一段落,男主杰拉德·巴特勒、女主琳娜·海蒂等核心演员均已敲定。
对于这个项目,吕睿自始至终都没干涉过扎克·施耐德的任何决策,完全放手让他主导。
他相信扎克的能力,就像前世那样,能把这部充满史诗感的动作片打造成经典。
至于他自己,只需要负责把控最终的质量即可。
刚到剧组,吕睿就看到演员们正围着工作人员签署文件。
“lv,你来了。”扎克快步跑过来打着招呼。
吕睿冲他笑了笑,示意他先忙手头的事。
演员和工作人员们目前签的是保险协议。
在好莱坞,保险是电影制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虽说这会让剧组多一笔额外开支,但吕睿却心甘情愿。
该省的地方得省,该的地方绝不能含糊。
要知道,在这边投保从来都不是什么亏本买卖,万一拍摄中出了意外,所有损失都能由保险公司承担。
电影拍摄过程中变数太多了,道具损坏、演职人员受伤、甚至拍摄场地被破坏,都有可能发生。
要是设备砸下来导致损坏,或是演员拍戏时受伤,这些赔偿责任按理来说都应该由制作方瑞兴影业承担。
但有了保险,就能全部转嫁给保险公司。
尤其是《斯巴达三百勇士》这种动作+战争题材,演员们要完成大量打斗戏份,受伤风险本就比普通电影高。
比如前世好莱坞的“拼命三郎”汤姆·克鲁斯。
拍《碟中谍4》他从哈利法塔一跃而下的镜头时,他本人全程亲自上阵,在塔上练习攀爬、跑跳,吊了整整八天!
若没有保险公司兜底,剧组根本不敢让他这么冒险,万一出意外,制作成本全拿出来都不够赔。
当然,阿汤哥这样的只是个例。
好莱坞演员虽然整体比较敬业,但这么拼的终究是少数。
可即便如此,也有演员因为风险过高,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
比如小罗伯特·唐尼,早年因吸毒多次进出戒毒所。
这也导致,1996到2001年间没任何保险公司愿意为他承保,很多剧组也不敢用他。
直到梅尔·吉布森出面担保,情况才有所改善。
还有成龙这个以“拼命”著称的动作巨星,也因拍摄时太敢冲,一度被保险公司拒绝承保。
幸好,《斯巴达三百勇士》没有那么多极端危险的场景。
演员们虽然也要拍打斗戏,但大多是可控的动作设计,无需像阿汤哥、成龙那样赌上安全。
看着演员们陆续签完保险协议,吕睿也放下心来。
这相当于给剧组加了层安全锁,后续拍摄也能更安心推进。
“lv,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杰拉德·巴特勒。”
扎克带着亲自选出的男主,来到了吕睿面前。
“你好。”
看着眼前这位未来的“好莱坞猛士代言人”,吕睿给了他一个善意的笑容。
杰拉德看见吕睿还稍稍有些紧张,毕竟此前他一直是混英国那边的,在这之前也没有主演过大制作项目。
如今一上来就是1.5亿美元投资的动作/战争/史诗级电影,难免让他感觉压力山大。
不过,压力同时也是一种动力。
这项目要是成功了,未来他在好莱坞也算是成功站稳了脚跟。
即便为此他每天需要锻炼不低于5个小时,他都毫无怨言。
对于吕睿这个制片人,他虽然是第一次见,但却早已久仰大名!
欧洲三大最佳导演大满贯,刚下映的超级大片《我是传奇》也是他担任的制作人与编剧。
这是一位来自华夏,却在好莱坞拥有极高声誉,且才华横溢的制作人!
他一点都不敢怠慢,时刻保持着尊敬与友好的态度。
其他人大抵也如此,过来打招呼问好时,一个个眼神十分灼热。
顶级制作人在好莱坞可是比导演地位还要高的存在,而吕睿在众人眼中,无疑正是“顶级”行列中的一员!
《我是传奇》的成功让他声名赫赫!
如果眼下这两个项目再度成功,那他在好莱坞的地位无疑将窜到天际去!
吕睿并没有过多打扰。
陆续了解完两个亿元项目的推进情况后,他便回到公司,开始进行新一轮“试镜”。
这次试镜的不是演员,而是导演。
他得给《暮光之城》找个合适的驾驭者……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07492/6389583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