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明码标价
推荐阅读:魂影传、哮月安然、悠然农庄、我年纪轻轻想守活寡[穿书]、乱伦豪门杨家、满级大佬只走事业线、我的味道竟如此甜美、傻夫追妻忙、人间(限)、离殇、
第111章 明码标价
谭稹真切地感受到了童宣帅的心境。
对于陈绍这个人,你以为和他关系很好,他反手就背刺你,打你的脸。
当你以为和他闹翻了之后,他又能没事人一样,来找你谈合作。
而且你还真不好拒绝他。
因为他不是拿你当傻子,他是真的跟你利益交换。
自己指挥兵马水路并进,方腊穷途末路,放火焚烧官舍、府库、民宅.之后,携带几船的宝物,与心腹亲人逃出。
然后半路被陈绍伏击。
陈绍愿意拿方腊、方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伪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换杭州的漕粮。
谭稹陷入了沉思。
陈绍不打算继续升官了,因为他没法再升了,这人实际的很,给他爵位什么的,估计他也不会在意。
绍哥儿,绍哥儿.
难道你觉得,朝廷腾出手来之后,还会放任你继续在西北割据不成?
谭稹觉得陈绍实在有些年轻了。
伐辽之后,收回幽燕,不用再给岁币。
朝廷休养生息上几年,实力将更上一层楼,到时候西北不管是西夏还是陈绍,都只是待宰羔羊。
真以为如今还是那五代时候,武人横行的时代呢。
杭州城里,六百万石的漕粮,被方腊安排人手,等城破了就烧。
可惜,他那信徒放火晚了些,救回来一大半。
这些漕粮,绝对是不能和陈绍交换的,宣帅那里伐辽还要用。
不过方腊既然已经称帝,又给他老婆孩子和手下都上了皇后、太子、皇子、宰相之类的官职,这份功劳就很诱人。
看着前来传信的没藏庞哥,谭稹说道:“此事大,请绍哥儿亲自来商议之后,再做决议。”
没藏庞哥叉手抱拳之后,退了出去。
出了杭州城,没藏庞哥这才骂骂咧咧的,“这老太监阴气好重,我每次跟他站在一块,都觉得后背发凉。”
回到陈绍营中,传达完了谭稹的话后,没藏庞哥问道:“节帅,千万不要进城,我怕是鸿门宴。”
“你还知道鸿门宴?”陈绍笑着抬头。
“咱们营寨外,聚着的那群人,新年时候唱社戏,属下去看过。”
陈绍笑道:“鸿门宴是谁请谁?”
“项羽请刘邦啊。”
陈绍哈哈大笑,说道:“备马!”
带着十几个亲兵,陈绍直奔杭州城,他不怕谭稹翻脸。
这些大宋的官员,做事讲究一个规矩,要整治陈绍可以,你得有由头。
否则的话,就成了其他党攻击你的理由。
而且要对付陈绍,你就不能只对付陈绍,你要先把他的权力解构。
如今他在,还能镇住定难军那群形形色色的人,有事情还能和他谈,甚至是利用他来江南平叛,利用他挡住西夏。
他要是没了,西北真乱起来,可就不是江南这种小儿科了。
方腊几个月就平定了,西夏可一百多年还没平。
太阳已经垂在天上,进入杭州城的时候,陈绍差点就吐了出来。
如此繁华的城池,如今充满了恶臭味道,方腊这段时间是真没惯着杭州城里的百姓。
到处都是死尸,这么久了还没处理完。
来到衙署附近,稍微好了一些,地板上早就冲刷干净。
临到门前,陈绍笑容满面,跟一群侍卫们打着招呼。
这些人全都目不斜视,装着不认识他。
陈绍也不在意,进去之后,发现堂中人不多,除了谭稹还有一个自己不认识的。
谭稹笑着介绍道:“绍哥儿,快过来,我为你介绍,这位是宇文虚中,字叔通,乃是大观三年的进士。”
“叔通,这位就是陈绍,字明远,是老种经略相公的妹婿。”
在大宋,进士这个身份还是最值钱的,官职都不说,介绍的时候先点明人家进士出身。
一般武人,这时候就自觉低人一头了,哪怕你官职比他高。
好在陈绍不一般,他笑着说道:“原来是叔通兄,久仰久仰。”
宇文虚中客气地点了点头,“节帅大名,我也是如雷贯耳。”
陈绍打量了他一眼,确实是一表人才,广额丰颐,仪表堂堂,言语得体,让人如沐春风。
陈绍不禁嘀咕,谭稹手下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一号人物。
按理说接下来商议的事,有些过于炸裂,是不太适合有其他人在场的。
这宇文虚中既然能留下来,必然是童贯亲信。
其实这纯属是陈绍对童贯这些人不太了解。
宇文虚中严格来说,算是梁师成的人,他们之间做这种欺上瞒下的事,从不互相隐瞒。
很多事都是大家一起干的,你去告一个试试.把以前那点事抖搂出来,十八代祖宗全复活了,都不够砍的。
为什么六贼能一起存在这么多年,尽管起起落落,地位权势有变化,但是却没有一个退场。
就是这奇怪而又合理的奸臣关系,让他们可以内斗,但是面对关键时候的威胁,又会无比团结。
“此番收复杭州,江南民乱实际上已经平息,接下来就是一些善后事宜。绍哥儿你可谓劳苦功高,对了,西北局势如何?”
“谭公你这问的就有些不恰当了,我奉命来此平叛,西北的事,自有国家官员负责,我哪还能一心两用。西北,永远是朝廷的西北,是陛下的西北,可不是我陈绍的藩地啊。”
“哈哈哈,绍哥儿还是这么风趣。”谭稹偷偷打量着陈绍的神色,说道:“我只是听说,夏贼又聚兵于盐州而已。”
“哦?”陈绍问道:“何时的事?”
谭稹对着面含探询之色的陈绍微微一笑,道:“就在前几日,我这也是从京中军报知道的。”
陈绍心底冷笑,轻叹一声:“人走茶凉啊,如此大事,盐州竟未有传文于我。”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间多是趋炎附势的小人,绍哥儿何必为此事郁结于心。”谭稹意味深长地看了陈绍一眼。
陈绍心底暗骂,就你这样的还想乱我心神,挑拨离间。
西北就算是有人要夺权,也根本就是油泼不进,针扎不穿。
诸羌杂胡会允许一个大宋的汉人官员去掌控大局?
还是说自己带起来的汉家将士会允许一个酋豪一人独大?
想让我回西北?我还就是不走,打仗我先来,赢了我先走?
此时天边传来了闷雷声,三人都被声音吸引,先后侧目。
“看样子要下雨。”谭稹随口道。
“一场春雨一场寒。”陈绍笑道:“谭公身为两浙制置使,也该考虑重建江南了,不然得有多少百姓冻毙街头,绍都不敢深想。”
谭稹火气越来越大,燥热地忍不住伸手拉扯了一下交领,心中暗骂此子比自己还能扯,一点也不着急,就是不主动说方腊的事。
他没有了耐心再纠缠,于是点头说道:“方腊此贼,为祸不浅,绍哥儿打算如何处置?”
“谭公才是主帅,我哪有资格处置方腊。”
谭稹道:“此贼逃出杭城之前,吩咐手下焚烧府库,将六百万石漕粮付诸一炬,实在是人神共愤!”
“唉!”陈绍叹了口气:“造孽啊!白的稻米,就这样烧了,朝廷粮饷又不到,我那些弟兄都三天吃不上饭了!”
这一点,谭稹没得说,因为陈绍率兵来平叛,确实是一粒米也没领到。
一码归一码,谭稹不是那种毫不讲理的人,今后也不是就不合作了。
即使他不点出来,谭稹也会补偿。
“军粮实在紧俏,不如这样吧,杭城被方腊所坏,百姓十不存一,府库内尚有一些‘供奉局’的字画、金银、珠宝,绍哥儿你拿去,想办法购买军粮,莫让将士们寒了心。”
“如此也好.”
陈绍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拿不到粮食的,给钱也行!
他还真没多少钱。
但他处在党项、蒙古、吐蕃、回鹘、契丹和中原之间,有钱就能变成物资。
杭州的士绅豪门、官员老爷,被方腊一顿乱杀。
被杀的那些人,再不能来追回家产,即使是有后人,这也是一笔糊涂帐,大概是要不回去的。
说破之后,两边彻底不藏着掖着了,大家都知道彼此是什么人,也不用顾虑面子。
谭稹直接拍手,把自己手下管账目的都叫了进来,这些都是陈绍的老朋友。
彼此心照不宣。
“杭州城有漕粮六百万石,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方腊放火焚烧之后.”
陈绍马上摆手,道:“这个我不管。”
谭稹脸色有点难看,挥了挥手,示意手下继续说,跳过方腊焚粮这件事。
账目官看了陈绍一眼,继续说道:“如今米价每石约2500文,六百万石,就算是一千五百万贯.”
说完,他看向陈绍,询问他同不同意。
其实大宋的粮价,也是这几年打仗太多升起来的,北宋初期(如端拱二年)因粮贱出现“斗米十文”极端低价,当今却因战乱通胀,粮价飞涨。
陈绍知道他往低报了,他自己来之前,早就算计好了,心里也有一根红线。
“都是熟人。”陈绍推了推眉心,“两千万吧。”
谭稹直接站了起来,这笔钱绝对要锱铢必较,因为朝廷如今最大的难题就是财计。
为此,甚至不惜要对禁军动手了。
这是很大的魄力,禁军的问题,历代皇帝宰相都知道,谁也不敢动。
也就赵佶和蔡京,一个是大宋开国以来君权最重的皇帝,一个是相权最重的宰相。
他俩才敢试一试。
“绍哥儿,不要狮子大开口。”
“那就一千八百万贯,我不是收钱,我自己还要买卖换算,左右都是些死人的东西,此番平叛,我可没问朝廷要一文钱!”
宇文虚中懵了
他有些疑心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两边刚开始还说些冠冕堂皇的官话,遮掩着那些小心思,暗地里拉扯。
怎么一下子就彻底放开了讨价还价了。
如此大事,在他们嘴里,就如同集市上货郎与买家争吵一般。
思来想去,他的思绪落在陈绍那句‘都是熟人’上。
陈绍是胜捷军出身,或许这就是他们胜捷军内常态吧
宇文虚中自问绝对算得上忠君爱国,他一心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但是为人并不迂腐。
什么事都追求光明正大,在他看来绝无可能,只要是对国家有益,他可以容忍一些腌臜算计。
就像这一次,若不是西北的陈绍率骑兵将乱民驱赶至杭州,一旦他们扩散开来,还不知道要耗费多少钱粮。
而且陈绍要的其实真不算多
这次打方腊,陈绍是主力,他的骑兵所向睥睨,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
当然也是欺负南人没经历过骑兵的毒打。
须知六百万石的漕粮,听上去很多,每年朝廷都要拿出两倍来,供给禁军.
说是有六十万的禁军,实际上这些钱粮,仅有极少的一点,落入禁军大头兵的嘴里。
其他的,都被各方牛鬼蛇神给瓜分了,他们就如同吸血虫一般,趴在大宋的身上猛吸。
只要陛下和蔡太师,整饬禁军财计的事能做成,每年省下的军粮,就够支持伐辽大军吃十年的。
宇文虚中尽量让自己适应一下这种局面,他暗暗提醒自己,你可不是不识变通的人,他们也是为了平叛,总比打不赢要好。
眼看气势上被陈绍压制,谭稹干脆推开了账目官,自己上阵和陈绍砍价。
两边时而言辞激烈,争锋相对;时而唉声叹气,故装可怜;还时不时畅想以往,回忆感情.
嬉笑怒骂,收放自如,让宇文虚中也有些佩服。
最后两边终于敲定在一千七百万,外加胜捷军完全撤出横山的几个堡寨;陈绍答应了对珠宝、字画、金银、药材.绝不压价,而且照单全收。
这其实也帮了谭稹的大忙、
他打这一仗,所获自然颇丰,但是运回去折现,需要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
陈绍既然能全部吃下,谭稹也乐于做出点让步,毕竟批发和零售不是一个价。
这就是权奸和藩镇的区别了。
你童贯、谭稹甚至是蔡京、梁师成,权势再大,你也是在体制内,有条条框框的规矩,有其他各种势力。
想要消化掉如此大的财物,需要各方势力扯皮、妥协、分赃.费事着呢。
而陈绍,可以直接让治内的商队,为他效力。在定难五州,没有人会跟他为难。
只需要给好处,开方便,付点酬劳即可。
于是,在百废待兴的杭州城,开来了一艘艘的商船。
他们专业且高效,估价、记账、装船、运输.
陈绍这边,也根据完成进度,一个个上缴俘虏。
方腊手下,也有一些人才,但是大多战死了。
随着他逃出来的,都是些亲戚,歪瓜裂枣。
俘虏方腊之后,他发现真实的方腊,远没有传的那么邪乎。
这人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摆脱不了洒脱仗义那一套江湖草莽气,在地方上呼风唤雨,做一方强人可以,但真揭竿造反,他欠缺的有点儿多。
首先一点,他不会打仗.
同样是草莽出身来造反,朱元璋是天生的帅才,大明开国功臣的功绩加起来,都未必有他一个人高。
但是方腊就会犯钻入杭州城这样的错误,可见其毫无战略眼光。
眼看交付的差不多了,陈绍骑在马背上,准备最后再巡查一遍军营,马上就要启程回西北。
这次出征前,陈绍还是很高兴的,他当时把方腊当做自己的一个大礼包。
是金兵南下之前,给自己补血的一个npc。
但是真的打赢之后,胜利这一天的到来,却并没有感受到那期待中的喜悦。
冰冷的空气,鼻子里闻到的血腥味儿,让他隐隐觉得…恐怖、杀戮,才刚刚开始。
而且江南的惨状,更是让他完全开心不起来,这些都是自己的同胞
自己一心阻止女真南下,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不愿意看到中原被异族践踏,血流成河么。
如今看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比异族还要凶残。
这场仗虽然规模不如西夏那边,但是百姓被席卷进来的太多了,他们毫无还手之力,被方腊、厢军、禁军轮番欺虐。
几个带着宽檐帽的士卒,押着一批俘虏过去,突然有人瞧见了陈绍之后,大声喊道:“将军饶命!”
陈绍转头望去,俘虏中有人破口大骂,有人不发一言,也有人跃跃欲试。
陈绍过去问道:“这些是?”
一个小将回答道:“节帅,这些都是俘虏,但不在那五十二人之中。”
“你叫什么名字?”
“王寅!”
陈绍肃然起敬,低头聊了聊,才知道这王寅远没有水浒中那么重要。
他就是方腊手下一员普通的武将,更不是文武双全,石匠出身,没读过书
甚至连换钱的那五十二人大名单都进不去。
“你主方腊战败,都欲为其殉亡,你为何要降?”
王寅大声道:“方腊不能成事,灭亡乃是咎由自取,我劝他切断漕运、威胁长江防线、不要进入杭州、善待百姓,他都不听!”
陈绍一听,点了点头,能说出‘不要进入杭州’,说明他确实有些才能。
“松了绑,随我回西北吧。”
王寅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多谢将军不杀之恩!”
“可有家眷?”
“孑然一身。”
“也好.”
(本章完)
谭稹真切地感受到了童宣帅的心境。
对于陈绍这个人,你以为和他关系很好,他反手就背刺你,打你的脸。
当你以为和他闹翻了之后,他又能没事人一样,来找你谈合作。
而且你还真不好拒绝他。
因为他不是拿你当傻子,他是真的跟你利益交换。
自己指挥兵马水路并进,方腊穷途末路,放火焚烧官舍、府库、民宅.之后,携带几船的宝物,与心腹亲人逃出。
然后半路被陈绍伏击。
陈绍愿意拿方腊、方腊妻子邵氏、儿子方毫、伪宰相方肥等五十二人,换杭州的漕粮。
谭稹陷入了沉思。
陈绍不打算继续升官了,因为他没法再升了,这人实际的很,给他爵位什么的,估计他也不会在意。
绍哥儿,绍哥儿.
难道你觉得,朝廷腾出手来之后,还会放任你继续在西北割据不成?
谭稹觉得陈绍实在有些年轻了。
伐辽之后,收回幽燕,不用再给岁币。
朝廷休养生息上几年,实力将更上一层楼,到时候西北不管是西夏还是陈绍,都只是待宰羔羊。
真以为如今还是那五代时候,武人横行的时代呢。
杭州城里,六百万石的漕粮,被方腊安排人手,等城破了就烧。
可惜,他那信徒放火晚了些,救回来一大半。
这些漕粮,绝对是不能和陈绍交换的,宣帅那里伐辽还要用。
不过方腊既然已经称帝,又给他老婆孩子和手下都上了皇后、太子、皇子、宰相之类的官职,这份功劳就很诱人。
看着前来传信的没藏庞哥,谭稹说道:“此事大,请绍哥儿亲自来商议之后,再做决议。”
没藏庞哥叉手抱拳之后,退了出去。
出了杭州城,没藏庞哥这才骂骂咧咧的,“这老太监阴气好重,我每次跟他站在一块,都觉得后背发凉。”
回到陈绍营中,传达完了谭稹的话后,没藏庞哥问道:“节帅,千万不要进城,我怕是鸿门宴。”
“你还知道鸿门宴?”陈绍笑着抬头。
“咱们营寨外,聚着的那群人,新年时候唱社戏,属下去看过。”
陈绍笑道:“鸿门宴是谁请谁?”
“项羽请刘邦啊。”
陈绍哈哈大笑,说道:“备马!”
带着十几个亲兵,陈绍直奔杭州城,他不怕谭稹翻脸。
这些大宋的官员,做事讲究一个规矩,要整治陈绍可以,你得有由头。
否则的话,就成了其他党攻击你的理由。
而且要对付陈绍,你就不能只对付陈绍,你要先把他的权力解构。
如今他在,还能镇住定难军那群形形色色的人,有事情还能和他谈,甚至是利用他来江南平叛,利用他挡住西夏。
他要是没了,西北真乱起来,可就不是江南这种小儿科了。
方腊几个月就平定了,西夏可一百多年还没平。
太阳已经垂在天上,进入杭州城的时候,陈绍差点就吐了出来。
如此繁华的城池,如今充满了恶臭味道,方腊这段时间是真没惯着杭州城里的百姓。
到处都是死尸,这么久了还没处理完。
来到衙署附近,稍微好了一些,地板上早就冲刷干净。
临到门前,陈绍笑容满面,跟一群侍卫们打着招呼。
这些人全都目不斜视,装着不认识他。
陈绍也不在意,进去之后,发现堂中人不多,除了谭稹还有一个自己不认识的。
谭稹笑着介绍道:“绍哥儿,快过来,我为你介绍,这位是宇文虚中,字叔通,乃是大观三年的进士。”
“叔通,这位就是陈绍,字明远,是老种经略相公的妹婿。”
在大宋,进士这个身份还是最值钱的,官职都不说,介绍的时候先点明人家进士出身。
一般武人,这时候就自觉低人一头了,哪怕你官职比他高。
好在陈绍不一般,他笑着说道:“原来是叔通兄,久仰久仰。”
宇文虚中客气地点了点头,“节帅大名,我也是如雷贯耳。”
陈绍打量了他一眼,确实是一表人才,广额丰颐,仪表堂堂,言语得体,让人如沐春风。
陈绍不禁嘀咕,谭稹手下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一号人物。
按理说接下来商议的事,有些过于炸裂,是不太适合有其他人在场的。
这宇文虚中既然能留下来,必然是童贯亲信。
其实这纯属是陈绍对童贯这些人不太了解。
宇文虚中严格来说,算是梁师成的人,他们之间做这种欺上瞒下的事,从不互相隐瞒。
很多事都是大家一起干的,你去告一个试试.把以前那点事抖搂出来,十八代祖宗全复活了,都不够砍的。
为什么六贼能一起存在这么多年,尽管起起落落,地位权势有变化,但是却没有一个退场。
就是这奇怪而又合理的奸臣关系,让他们可以内斗,但是面对关键时候的威胁,又会无比团结。
“此番收复杭州,江南民乱实际上已经平息,接下来就是一些善后事宜。绍哥儿你可谓劳苦功高,对了,西北局势如何?”
“谭公你这问的就有些不恰当了,我奉命来此平叛,西北的事,自有国家官员负责,我哪还能一心两用。西北,永远是朝廷的西北,是陛下的西北,可不是我陈绍的藩地啊。”
“哈哈哈,绍哥儿还是这么风趣。”谭稹偷偷打量着陈绍的神色,说道:“我只是听说,夏贼又聚兵于盐州而已。”
“哦?”陈绍问道:“何时的事?”
谭稹对着面含探询之色的陈绍微微一笑,道:“就在前几日,我这也是从京中军报知道的。”
陈绍心底冷笑,轻叹一声:“人走茶凉啊,如此大事,盐州竟未有传文于我。”
“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世间多是趋炎附势的小人,绍哥儿何必为此事郁结于心。”谭稹意味深长地看了陈绍一眼。
陈绍心底暗骂,就你这样的还想乱我心神,挑拨离间。
西北就算是有人要夺权,也根本就是油泼不进,针扎不穿。
诸羌杂胡会允许一个大宋的汉人官员去掌控大局?
还是说自己带起来的汉家将士会允许一个酋豪一人独大?
想让我回西北?我还就是不走,打仗我先来,赢了我先走?
此时天边传来了闷雷声,三人都被声音吸引,先后侧目。
“看样子要下雨。”谭稹随口道。
“一场春雨一场寒。”陈绍笑道:“谭公身为两浙制置使,也该考虑重建江南了,不然得有多少百姓冻毙街头,绍都不敢深想。”
谭稹火气越来越大,燥热地忍不住伸手拉扯了一下交领,心中暗骂此子比自己还能扯,一点也不着急,就是不主动说方腊的事。
他没有了耐心再纠缠,于是点头说道:“方腊此贼,为祸不浅,绍哥儿打算如何处置?”
“谭公才是主帅,我哪有资格处置方腊。”
谭稹道:“此贼逃出杭城之前,吩咐手下焚烧府库,将六百万石漕粮付诸一炬,实在是人神共愤!”
“唉!”陈绍叹了口气:“造孽啊!白的稻米,就这样烧了,朝廷粮饷又不到,我那些弟兄都三天吃不上饭了!”
这一点,谭稹没得说,因为陈绍率兵来平叛,确实是一粒米也没领到。
一码归一码,谭稹不是那种毫不讲理的人,今后也不是就不合作了。
即使他不点出来,谭稹也会补偿。
“军粮实在紧俏,不如这样吧,杭城被方腊所坏,百姓十不存一,府库内尚有一些‘供奉局’的字画、金银、珠宝,绍哥儿你拿去,想办法购买军粮,莫让将士们寒了心。”
“如此也好.”
陈绍知道,自己大概率是拿不到粮食的,给钱也行!
他还真没多少钱。
但他处在党项、蒙古、吐蕃、回鹘、契丹和中原之间,有钱就能变成物资。
杭州的士绅豪门、官员老爷,被方腊一顿乱杀。
被杀的那些人,再不能来追回家产,即使是有后人,这也是一笔糊涂帐,大概是要不回去的。
说破之后,两边彻底不藏着掖着了,大家都知道彼此是什么人,也不用顾虑面子。
谭稹直接拍手,把自己手下管账目的都叫了进来,这些都是陈绍的老朋友。
彼此心照不宣。
“杭州城有漕粮六百万石,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但是方腊放火焚烧之后.”
陈绍马上摆手,道:“这个我不管。”
谭稹脸色有点难看,挥了挥手,示意手下继续说,跳过方腊焚粮这件事。
账目官看了陈绍一眼,继续说道:“如今米价每石约2500文,六百万石,就算是一千五百万贯.”
说完,他看向陈绍,询问他同不同意。
其实大宋的粮价,也是这几年打仗太多升起来的,北宋初期(如端拱二年)因粮贱出现“斗米十文”极端低价,当今却因战乱通胀,粮价飞涨。
陈绍知道他往低报了,他自己来之前,早就算计好了,心里也有一根红线。
“都是熟人。”陈绍推了推眉心,“两千万吧。”
谭稹直接站了起来,这笔钱绝对要锱铢必较,因为朝廷如今最大的难题就是财计。
为此,甚至不惜要对禁军动手了。
这是很大的魄力,禁军的问题,历代皇帝宰相都知道,谁也不敢动。
也就赵佶和蔡京,一个是大宋开国以来君权最重的皇帝,一个是相权最重的宰相。
他俩才敢试一试。
“绍哥儿,不要狮子大开口。”
“那就一千八百万贯,我不是收钱,我自己还要买卖换算,左右都是些死人的东西,此番平叛,我可没问朝廷要一文钱!”
宇文虚中懵了
他有些疑心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这两边刚开始还说些冠冕堂皇的官话,遮掩着那些小心思,暗地里拉扯。
怎么一下子就彻底放开了讨价还价了。
如此大事,在他们嘴里,就如同集市上货郎与买家争吵一般。
思来想去,他的思绪落在陈绍那句‘都是熟人’上。
陈绍是胜捷军出身,或许这就是他们胜捷军内常态吧
宇文虚中自问绝对算得上忠君爱国,他一心为大宋江山社稷着想,但是为人并不迂腐。
什么事都追求光明正大,在他看来绝无可能,只要是对国家有益,他可以容忍一些腌臜算计。
就像这一次,若不是西北的陈绍率骑兵将乱民驱赶至杭州,一旦他们扩散开来,还不知道要耗费多少钱粮。
而且陈绍要的其实真不算多
这次打方腊,陈绍是主力,他的骑兵所向睥睨,充分发挥了骑兵的优势。
当然也是欺负南人没经历过骑兵的毒打。
须知六百万石的漕粮,听上去很多,每年朝廷都要拿出两倍来,供给禁军.
说是有六十万的禁军,实际上这些钱粮,仅有极少的一点,落入禁军大头兵的嘴里。
其他的,都被各方牛鬼蛇神给瓜分了,他们就如同吸血虫一般,趴在大宋的身上猛吸。
只要陛下和蔡太师,整饬禁军财计的事能做成,每年省下的军粮,就够支持伐辽大军吃十年的。
宇文虚中尽量让自己适应一下这种局面,他暗暗提醒自己,你可不是不识变通的人,他们也是为了平叛,总比打不赢要好。
眼看气势上被陈绍压制,谭稹干脆推开了账目官,自己上阵和陈绍砍价。
两边时而言辞激烈,争锋相对;时而唉声叹气,故装可怜;还时不时畅想以往,回忆感情.
嬉笑怒骂,收放自如,让宇文虚中也有些佩服。
最后两边终于敲定在一千七百万,外加胜捷军完全撤出横山的几个堡寨;陈绍答应了对珠宝、字画、金银、药材.绝不压价,而且照单全收。
这其实也帮了谭稹的大忙、
他打这一仗,所获自然颇丰,但是运回去折现,需要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了。
陈绍既然能全部吃下,谭稹也乐于做出点让步,毕竟批发和零售不是一个价。
这就是权奸和藩镇的区别了。
你童贯、谭稹甚至是蔡京、梁师成,权势再大,你也是在体制内,有条条框框的规矩,有其他各种势力。
想要消化掉如此大的财物,需要各方势力扯皮、妥协、分赃.费事着呢。
而陈绍,可以直接让治内的商队,为他效力。在定难五州,没有人会跟他为难。
只需要给好处,开方便,付点酬劳即可。
于是,在百废待兴的杭州城,开来了一艘艘的商船。
他们专业且高效,估价、记账、装船、运输.
陈绍这边,也根据完成进度,一个个上缴俘虏。
方腊手下,也有一些人才,但是大多战死了。
随着他逃出来的,都是些亲戚,歪瓜裂枣。
俘虏方腊之后,他发现真实的方腊,远没有传的那么邪乎。
这人有他的可取之处,但摆脱不了洒脱仗义那一套江湖草莽气,在地方上呼风唤雨,做一方强人可以,但真揭竿造反,他欠缺的有点儿多。
首先一点,他不会打仗.
同样是草莽出身来造反,朱元璋是天生的帅才,大明开国功臣的功绩加起来,都未必有他一个人高。
但是方腊就会犯钻入杭州城这样的错误,可见其毫无战略眼光。
眼看交付的差不多了,陈绍骑在马背上,准备最后再巡查一遍军营,马上就要启程回西北。
这次出征前,陈绍还是很高兴的,他当时把方腊当做自己的一个大礼包。
是金兵南下之前,给自己补血的一个npc。
但是真的打赢之后,胜利这一天的到来,却并没有感受到那期待中的喜悦。
冰冷的空气,鼻子里闻到的血腥味儿,让他隐隐觉得…恐怖、杀戮,才刚刚开始。
而且江南的惨状,更是让他完全开心不起来,这些都是自己的同胞
自己一心阻止女真南下,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不愿意看到中原被异族践踏,血流成河么。
如今看他们自己人打自己人,比异族还要凶残。
这场仗虽然规模不如西夏那边,但是百姓被席卷进来的太多了,他们毫无还手之力,被方腊、厢军、禁军轮番欺虐。
几个带着宽檐帽的士卒,押着一批俘虏过去,突然有人瞧见了陈绍之后,大声喊道:“将军饶命!”
陈绍转头望去,俘虏中有人破口大骂,有人不发一言,也有人跃跃欲试。
陈绍过去问道:“这些是?”
一个小将回答道:“节帅,这些都是俘虏,但不在那五十二人之中。”
“你叫什么名字?”
“王寅!”
陈绍肃然起敬,低头聊了聊,才知道这王寅远没有水浒中那么重要。
他就是方腊手下一员普通的武将,更不是文武双全,石匠出身,没读过书
甚至连换钱的那五十二人大名单都进不去。
“你主方腊战败,都欲为其殉亡,你为何要降?”
王寅大声道:“方腊不能成事,灭亡乃是咎由自取,我劝他切断漕运、威胁长江防线、不要进入杭州、善待百姓,他都不听!”
陈绍一听,点了点头,能说出‘不要进入杭州’,说明他确实有些才能。
“松了绑,随我回西北吧。”
王寅跪在地上磕了个头,“多谢将军不杀之恩!”
“可有家眷?”
“孑然一身。”
“也好.”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2976/59553925.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