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 一代仁君赵禎
推荐阅读:无敌万岁爷、快穿:穿成虐文主角后杀穿全世界、元仙、家奴、蜀山:灭绝、帝国王权、仗剑独行斩鬼神、洪荒从山顶洞人开始、五行劫主、六十大寿来系统,儿子被退婚了!、
就在欧阳修请求赵禎確立太子后不久,赵禎突然得病。
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正月,赵禎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
这症状,应该是突然中风。
这一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禎,见赵禎语无伦次,感觉非常奇怪。
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朝使者说是饮酒过量所致。
此后几天,赵禎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等荒唐的言语。
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人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內外大事,並组织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观进行祈祷活动。
二月,赵禎逐渐康復,开始处理政事。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赵禎於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据《宋史》记载,赵禎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於大內之前”。
赵禎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禎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衝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后,辽国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赵禎,之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戴,就在於他穷其一生,都没有发动战爭,让整个大宋处於和平年代,百姓生活富足。
他在军事方面,除了与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外,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並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自此后,宋夏关係趋於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由於国家处於长期的和平,使得大宋经济得以发展。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文化得以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家。
赵禎统治期间,史称仁宗盛治。
赵禎庙號仁宗,他也確实对得起这个帝號,因为,他就是非常仁慈的一个皇帝。
有一天,赵禎退朝回到寢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就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
太监梳头时见赵禎怀中有一份奏摺,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摺?”
赵禎说是諫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
太监听了,非常生气,因为这分明是要端子机饭碗,当下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並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
赵禎没有接口。
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採纳吗?”
赵禎说:“諫官的建议,朕当然要採纳。”
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禎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採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
赵禎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內,按名册检查,將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
事后,皇后问他说:“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將他也削减?”
赵禎说:“他劝朕拒绝諫官的忠言,朕怎能將这种人留在身边!”
諫官王素曾劝諫赵禎不要亲近女色,赵禎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
王素说:“臣今日进諫,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
赵禎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他还泪水涟涟。
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
赵禎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將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有一次,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
赵禎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当下坚决不再扩建林苑。
赵禎不光对人仁慈宽厚,他身为九五至尊,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
他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於律己的故事。
有一次,赵禎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隨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
赵禎回宫后,著急的对嬪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嬪妃觉得奇怪,问赵禎:“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隨从伺候饮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赵禎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他的生活也很检点。
最⊥新⊥小⊥说⊥在⊥⊥⊥首⊥发!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
赵楨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
赵禎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主干。
赵楨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还有一次,赵禎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朕肚子饿得很,睡不著想吃烧羊。”
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採办?”
赵禎说:“朕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
一天,赵禎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著飢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隨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赵禎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隨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愿忍一时之饿。”
赵禎去世前不久,中书门下、枢密院曾在福寧殿的西合奏事,看见赵禎所用的床帐、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
赵禎看著宰相韩琦等人说:“朕居於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隨便浪费吗!”
赵禎对下人很仁慈。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別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禎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適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確很仁慈。
赵禎对读书人就更加宽容了。
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誹谤,赵禎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於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禎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儘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別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禎却说:“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传说柳永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仁宗,在科举中被划掉,於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仁宗十三岁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出於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歷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仁宗,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輦”来歌颂他。
元脱脱在《宋史》中评价他说:“宋之庙號,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乾隆帝曾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禎。他把赵禎与康熙、李世民並列,虽然太过,但是,对赵禎也是一种肯定。
赵禎,在人品上,足以和康熙、李世民並列,但在为政上,尤其是庆历新政的没有成功,使得他不如康熙、李世民。
但也仅此於他们而已。
为帝如此,尚何憾焉!
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正月,赵禎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
这症状,应该是突然中风。
这一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禎,见赵禎语无伦次,感觉非常奇怪。
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朝使者说是饮酒过量所致。
此后几天,赵禎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等荒唐的言语。
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人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內外大事,並组织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观进行祈祷活动。
二月,赵禎逐渐康復,开始处理政事。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赵禎於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据《宋史》记载,赵禎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於大內之前”。
赵禎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禎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衝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號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託哀思。”此后,辽国歷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赵禎,之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戴,就在於他穷其一生,都没有发动战爭,让整个大宋处於和平年代,百姓生活富足。
他在军事方面,除了与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外,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並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自此后,宋夏关係趋於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由於国家处於长期的和平,使得大宋经济得以发展。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文化得以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家。
赵禎统治期间,史称仁宗盛治。
赵禎庙號仁宗,他也確实对得起这个帝號,因为,他就是非常仁慈的一个皇帝。
有一天,赵禎退朝回到寢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就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
太监梳头时见赵禎怀中有一份奏摺,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摺?”
赵禎说是諫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
太监听了,非常生气,因为这分明是要端子机饭碗,当下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並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
赵禎没有接口。
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採纳吗?”
赵禎说:“諫官的建议,朕当然要採纳。”
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禎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採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
赵禎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內,按名册检查,將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
事后,皇后问他说:“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將他也削减?”
赵禎说:“他劝朕拒绝諫官的忠言,朕怎能將这种人留在身边!”
諫官王素曾劝諫赵禎不要亲近女色,赵禎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確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
王素说:“臣今日进諫,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
赵禎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他还泪水涟涟。
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
赵禎说:“朕虽为帝王,但也和平民一样重感情。將她们留久了,会因情深而不忍送她们走的。”
有一次,百司曾奏清扩大苑林。
赵禎说:“吾奉先帝苑囿,犹以为广,何以是为?”当下坚决不再扩建林苑。
赵禎不光对人仁慈宽厚,他身为九五至尊,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
他衣食非常简朴,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於律己的故事。
有一次,赵禎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隨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
赵禎回宫后,著急的对嬪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
嬪妃觉得奇怪,问赵禎:“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隨从伺候饮水,而要忍著口渴呢。”
赵禎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著口渴回来再喝水了。”
他的生活也很检点。
最⊥新⊥小⊥说⊥在⊥⊥⊥首⊥发!
有一次,时值初秋,官员献上蛤蜊。
赵楨问从哪里弄来的,臣下答说从远道运来。
赵禎又问要多少钱,答说共二十八枚,每枚钱主干。
赵楨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省,现在吃几枚蛤蜊就得费二万八千钱,朕吃不下!”他也就没有吃。
还有一次,赵禎早晨醒来对近侍说:“昨天晚上朕肚子饿得很,睡不著想吃烧羊。”
近侍问道:“陛下为何不降旨命臣下去採办?”
赵禎说:“朕如果一开口,下面就因为这是朕的命令,去大肆扰民,所以还是不开口的好。”
一天,赵禎处理事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羊肉热汤,但他忍著飢饿没有说出来,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就劝他:“陛下日夜操劳,千万要保重身体,想吃羊肉汤,隨时吩咐御厨就好了,怎能忍飢使陛下龙体受亏呢?”
赵禎对皇后说:“宫中一时隨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朕昨夜如果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为朕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於心不忍,因此朕寧愿忍一时之饿。”
赵禎去世前不久,中书门下、枢密院曾在福寧殿的西合奏事,看见赵禎所用的床帐、垫具都质朴灰暗,许久未更换。
赵禎看著宰相韩琦等人说:“朕居於宫中,自己日常生活的享用正是如此。这也是百姓的膏血啊,可以隨便浪费吗!”
赵禎对下人很仁慈。
有一次用餐,他正吃著,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別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禎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適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確很仁慈。
赵禎对读书人就更加宽容了。
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誹谤,赵禎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於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赵禎尚德缓刑,遇到疑难案件,儘量从轻发落,即使对“煸动造反”的,也能区別对待,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別是一乾坤”。成都太守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按照歷朝歷代的律条,此人应予以严惩,赵禎却说:“这是老秀才急於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就授其为司户参军。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没几人能做到。
传说柳永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得罪了仁宗,在科举中被划掉,於是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但实际上,柳永是宋真宗一代的人,到仁宗十三岁登基时,他已经三度落榜。景祐元年(1034年),仁宗亲政,出於对老年考生的同情,特开恩科,对歷届科场沉沦之士的录取放宽尺度,柳永才得以入仕。也因此,柳永非常爱戴仁宗,作“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輦”来歌颂他。
元脱脱在《宋史》中评价他说:“宋之庙號,若仁宗之为『仁』,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
乾隆帝曾说,有三个帝王,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燁,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禎。他把赵禎与康熙、李世民並列,虽然太过,但是,对赵禎也是一种肯定。
赵禎,在人品上,足以和康熙、李世民並列,但在为政上,尤其是庆历新政的没有成功,使得他不如康熙、李世民。
但也仅此於他们而已。
为帝如此,尚何憾焉!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3118/5961164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