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王安石的结局
推荐阅读:npc脱离副本后(无限流np)、情迷1942(二战德国)、恋爱脑,但强制爱(np,男洁)、积怨(姐弟骨科)、小公主nph、公主的小娇奴(NPH,男生子)、清香木(1v1校园)、紫苏杨梅乌龙茶(姐弟骨)、合家欢【骨科姐弟】、漩涡(父女)、
赵頊去世后的第二年,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月,王安石也跟著去逝,享年六十六岁,获赠太傅,葬於江寧半山园。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諡號“文”。
这个“文”字,对王安石的一生,確实如此,他只以文行於世,不以政。
王安石的名声很大,这个和我们教科书上学他的《梅》《泊船瓜洲》有关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第二首诗,自然是千古绝调,尤其是一个绿字,堪称绝妙。
初中课本里,学他不少文章,如《读孟尝君传》、《伤仲永》,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可见他號称“唐宋八大家”之一,不是靠吹的。
初中歷史课本里,对他的变法也大加鼓吹,说他是伟大的改革家。
我想,他是改革家,不过,不伟大,顶多算是不成功的改革家。实际上,把他的地位抬得太高了。
王安石,远离政治,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文章不用说,他的诗词也是一流的。
他的词,最出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嘆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隨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他的诗,写得最好的,是《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鬢脚垂。
低徊顾影无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態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慾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欧阳修看了王安石的《明妃曲》后,拍案叫绝,也和了两首《明妃曲》,也写得非常好:
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爭驰逐。
谁將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爭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其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隨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顏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最⊥新⊥小⊥说⊥在⊥⊥⊥首⊥发!
欧阳修的诗,固然写得好,但在王安石的诗面前,还要稍微逊色。
王安石,他要是不去变法,安心做学问的话,我相信,他文学上的成就將更高!可惜,他还是一头砸在政治当中,在官场的倾轧中消耗了生命。
韩琦说他:“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可谓看人极准!
王安石適合做学问,但不適合当宰相。
拋开政治,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文人。
在变法派被排斥,保守派將得重用的时候,苏軾在黄州受苦的日子终於熬到头,他黄州移官汝州,准备顺路去拜访隱居江寧的王安石。
王安石听说苏軾將到来,当下便穿著野服,骑著毛驴,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等待苏軾。
苏軾也穿著野服见王安石,俩人一见面,苏軾便笑著说:“我苏軾今天是穿著野服见大丞相啊!”
王安石笑著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
俩人哈哈大笑。
真是“度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们之后,同游钟山时,不谈政治上的分歧和误解,只是诗酒唱和,谈禪说佛,不亦乐乎。
王安石有诗题为《池上看金沙数枝过酴醾架盛开》,此题下有两首七言绝句与一首五言绝句。
苏东坡读完后,按其韵和作《次荆公韵》,並在诗中將王安石比为晋代瀟洒出尘的王羲之,敬意备至。
王安石还曾写过一首有名的《北山》,诗言:“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灩灩时。细数落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他用这首美妙的诗,约苏軾在买田金陵,相作邻居。
苏軾十分感动,而尚属壮年的他,还想著回去朝廷后作为,当下和诗一首《次荆公韵》,委婉地拒绝了王安石的邀请。
诗曰:“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彻底和解的诚意,也体现了对王安石急流勇退的仰慕。
王安石无限的惋惜,觉得此生不能和苏軾做邻居,是他一生的遗憾。
他之所以劝告苏軾不要回朝,好好过游山玩水的生活,是因为他对官场的浮沉已经看透,希望苏軾能够领悟。
这一刻的他,才做回了真正的文人。
一年后,王安石安然而逝。
我想,他离去的时候,一定是安然的,了无遗憾的,因为,他已经看透了一切,正如他在感悟后,写下的《千秋岁引·秋景》一样:
別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颱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閒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是的,当梦阑时,酒醒之后,王安石回首一生,在思量著······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章惇执政,王安石得以配享神宗庙庭,諡號“文”。
这个“文”字,对王安石的一生,確实如此,他只以文行於世,不以政。
王安石的名声很大,这个和我们教科书上学他的《梅》《泊船瓜洲》有关係: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第二首诗,自然是千古绝调,尤其是一个绿字,堪称绝妙。
初中课本里,学他不少文章,如《读孟尝君传》、《伤仲永》,这些文章,短小精悍,可见他號称“唐宋八大家”之一,不是靠吹的。
初中歷史课本里,对他的变法也大加鼓吹,说他是伟大的改革家。
我想,他是改革家,不过,不伟大,顶多算是不成功的改革家。实际上,把他的地位抬得太高了。
王安石,远离政治,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他的文章不用说,他的诗词也是一流的。
他的词,最出名的是《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鷺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嘆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隨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他的诗,写得最好的,是《明妃曲二首》:
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鬢脚垂。
低徊顾影无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態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著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慾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欧阳修看了王安石的《明妃曲》后,拍案叫绝,也和了两首《明妃曲》,也写得非常好:
其一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爭驰逐。
谁將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顏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爭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其二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隨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於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顏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最⊥新⊥小⊥说⊥在⊥⊥⊥首⊥发!
欧阳修的诗,固然写得好,但在王安石的诗面前,还要稍微逊色。
王安石,他要是不去变法,安心做学问的话,我相信,他文学上的成就將更高!可惜,他还是一头砸在政治当中,在官场的倾轧中消耗了生命。
韩琦说他:“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
可谓看人极准!
王安石適合做学问,但不適合当宰相。
拋开政治,他是一个了不起的文人。
在变法派被排斥,保守派將得重用的时候,苏軾在黄州受苦的日子终於熬到头,他黄州移官汝州,准备顺路去拜访隱居江寧的王安石。
王安石听说苏軾將到来,当下便穿著野服,骑著毛驴,兴致勃勃地来到江边等待苏軾。
苏軾也穿著野服见王安石,俩人一见面,苏軾便笑著说:“我苏軾今天是穿著野服见大丞相啊!”
王安石笑著回答说:“礼仪难道是为我们这些人设的吗?”
俩人哈哈大笑。
真是“度尽余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他们之后,同游钟山时,不谈政治上的分歧和误解,只是诗酒唱和,谈禪说佛,不亦乐乎。
王安石有诗题为《池上看金沙数枝过酴醾架盛开》,此题下有两首七言绝句与一首五言绝句。
苏东坡读完后,按其韵和作《次荆公韵》,並在诗中將王安石比为晋代瀟洒出尘的王羲之,敬意备至。
王安石还曾写过一首有名的《北山》,诗言:“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灩灩时。细数落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他用这首美妙的诗,约苏軾在买田金陵,相作邻居。
苏軾十分感动,而尚属壮年的他,还想著回去朝廷后作为,当下和诗一首《次荆公韵》,委婉地拒绝了王安石的邀请。
诗曰:“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王安石彻底和解的诚意,也体现了对王安石急流勇退的仰慕。
王安石无限的惋惜,觉得此生不能和苏軾做邻居,是他一生的遗憾。
他之所以劝告苏軾不要回朝,好好过游山玩水的生活,是因为他对官场的浮沉已经看透,希望苏軾能够领悟。
这一刻的他,才做回了真正的文人。
一年后,王安石安然而逝。
我想,他离去的时候,一定是安然的,了无遗憾的,因为,他已经看透了一切,正如他在感悟后,写下的《千秋岁引·秋景》一样:
別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颱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閒却!
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是的,当梦阑时,酒醒之后,王安石回首一生,在思量著······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3118/596116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