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6 疫情的爆发
推荐阅读:没钱修什么仙?、你是我的心上情、穿书之如何在反派大佬手下求生、什么邪法?我这是正儿八经的正法、长生修仙:从福修开始、我在修仙界大器晚成、重生后我只和坏女孩谈恋爱、表妹妄求、盖世双谐、我什么都吃一点(1v1短篇合集)、
死亡的比率真是相当高!
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
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史书记载:“至一夜之內,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並死。”
“疙瘩”实际上就是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导致的,也就是说,发生的疫疾,就是鼠疫。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
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真是十室九空。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闔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见则死,
河间府景县的记载是:“崇禎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於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闔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禎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將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禎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禎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陕西的鼠疫以及旱灾,直接导致了百姓的造反,不造反,无以为生了!李自成也趁机而起!这是后话。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灾,崇禎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这样一来,南北都有鼠疫,外加水灾和旱灾,明朝政府哪里还承受得住?整个大明天下,盗匪与流民並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禎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
单单三个省,死的人就超过了千万人,加上其他省份,人数过几千万人!
这叫明朝如何承受?这叫百姓如何承受?
天下大乱,天下分崩离析,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了!
,在如此情况下,朝廷决定撤掉驛站,减少开支。
其中,有一个靠驛站为生的驛卒也被裁掉了,这个人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出生在陕西米脂河西二百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六十多里。
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誌》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於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於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
这个梦,也未必是好梦,黄衣人,未必就是皇帝,因为也可以意味著李自成很快就黄了!
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
最⊥新⊥小⊥说⊥在⊥⊥⊥首⊥发!
这个不减的原因,和辽东的兵餉有关,也就是说,明王朝之所以不能减少赋税,就是因为要长年和满清作战。
百姓们当然不会体谅朝廷,他们只觉得过不下去了,就是朝廷的错。
李家的生活,比起別人还困难,所以,李自成小时候曾被捨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並给本邑姬姓地主牧羊度日。
他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成为孤儿。
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李自成,终於应募到银川驛站当了一名驛卒,有了一份像样的工作。
哪里知道,不久后,驛站就被撤销,李自成也跟著失业了。
广平、顺德、真定等府,类似的记载相当多。
左懋第督催漕运,道中驰疏言:“臣自静海抵临清,见人民飢死者三,疫死者三,为盗者四。米石银二十四两,人死取以食。惟圣明垂念。”
这时,华北各省又疫疾大起,朝发夕死。史书记载:“至一夜之內,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七月,疫疾从河北地区传染至北.京,病名叫“疙瘩病”,“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或一家数人並死。”
“疙瘩”实际上就是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结肿大导致的,也就是说,发生的疫疾,就是鼠疫。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夏秋间,发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天转化为肺鼠疫。
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真是十室九空。
北.京郊区的疫情也很严重,在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传染,有闔家丧亡竟无收敛者”。昌平州的记载中称为“疙疽病”,而且“见则死,至有灭门者”。见则死,
河间府景县的记载是:“崇禎十六年大疫,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
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八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秋天,鼠疫南传至潞安府,“病者先於腋下股间生核,或吐淡血即死,不受药饵。虽亲友不敢问吊,有闔门死绝无人收葬者”。
山西鼠疫也向周边省份传播。崇禎七、八年间兴县人民因避疫而逃之一空,有可能將鼠疫传播到相邻的地区。从兴县过黄河,就是陕西的延安府和榆林府,崇禎九年至十六年,榆林府和延安府属县相继发生大疫,如崇禎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陕西的鼠疫以及旱灾,直接导致了百姓的造反,不造反,无以为生了!李自成也趁机而起!这是后话。
江南在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遭大水,崇禎十四年有旱蝗並灾,崇禎十五年持续发生旱灾和流行大疫。
这样一来,南北都有鼠疫,外加水灾和旱灾,明朝政府哪里还承受得住?整个大明天下,盗匪与流民並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禎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
单单三个省,死的人就超过了千万人,加上其他省份,人数过几千万人!
这叫明朝如何承受?这叫百姓如何承受?
天下大乱,天下分崩离析,已经成了大势所趋了!
,在如此情况下,朝廷决定撤掉驛站,减少开支。
其中,有一个靠驛站为生的驛卒也被裁掉了,这个人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出生在陕西米脂河西二百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峁鄢六十多里。
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誌》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於同宗同室。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来到李家站。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於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
这个梦,也未必是好梦,黄衣人,未必就是皇帝,因为也可以意味著李自成很快就黄了!
天启年间,陕北地区灾荒连年,官府粮差分文不减。
最⊥新⊥小⊥说⊥在⊥⊥⊥首⊥发!
这个不减的原因,和辽东的兵餉有关,也就是说,明王朝之所以不能减少赋税,就是因为要长年和满清作战。
百姓们当然不会体谅朝廷,他们只觉得过不下去了,就是朝廷的错。
李家的生活,比起別人还困难,所以,李自成小时候曾被捨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並给本邑姬姓地主牧羊度日。
他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又去世,成为孤儿。
二十一岁那年,无依无靠的李自成,终於应募到银川驛站当了一名驛卒,有了一份像样的工作。
哪里知道,不久后,驛站就被撤销,李自成也跟著失业了。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3118/5961190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