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他要许明月装炒黄豆的……
推荐阅读:我的高冷总裁老婆、重生八零毒妻不好惹、重生蜜宠,厉少的甜心小娇妻、不当大哥好多年[快穿]、总裁夫人不二嫁、我是大娱乐家、战国第一霸主、假驸马,真皇后、奉子相夫、我真没想赚大钱、
他要许明月装炒黄豆的布袋, 一是看到麻布袋很干净,二是装着盐炒黄豆的麻布上,肯定也占着盐味, 等家里没盐的时候,将麻布袋往水里涮涮, 还能涮出几回盐水来, 总好过在山里没有盐吃, 没有力气。
许明月知道旱灾年间山里艰难,正好家里粮食也有富余,便点头说:“我下回再带些红薯和干黄豆来, 这些炒黄豆就当做定金如何?”
两人都没说具体多少钱,对高顺来说,多少钱都不重要, 他曾是船厂的少东家,哪怕家里被当土豪给打了, 可那么多年积蓄,哪怕一件普通的袍子卖出去, 都够普通人家一年嚼用,他现在苦的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买不到盐。
他得有足够的粮食能他和他的家人撑到开春, 撑到野菜都长出来。
手里的五斤黄豆也撑不了多少天, 他只激动又期盼的看着许明月:“能快点送来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有粮食, 没有盐, 我现在连刨木头的力气都没有。”
造船这事也不是他一个在做,他阿爹是一起的。
许明月也没有为难他,点头同意。
说好了这些事,高顺便带徐明月进去定船型, 首先得了解她们买船的用途,当知道许明月是蒲河口农场的干部,高顺不由对许明月更加敬畏了,当年打地主打土豪,除了在这项长达多年的运动中死去的人,剩下一大半不是打回了老家,就是送到了劳改农场里当劳改犯去了。
现在听说她是劳改农场的干部,高顺生怕她把他们一家再抓到劳改农场里劳动改造,对许明月更添了几分小心,知道她买船是为了方便每天上下班,偶尔也可以用船装载一下货物,高顺就回房间,重新拿了一个乌篷船的模型来。
由于大河以南老百姓财力的有限,外面摆放的乌篷船模型都是极小,乌棚也非常低矮,只勉强可以在乌棚中遮雨的那种,适用于一般的渔夫或者渡口的渡船。
但许明月是干部,她的船不是用来打鱼的,也不是用来承载客人的,就不适合这样小的乌棚,高顺便给她推荐了五米二的船型,船上的乌棚高一米八多,人站在乌棚下,不需要弯腰弓背,船舱不仅宽敞,还有遮雨帘和遮光帘,船身动力也有脚踏和手划桨两种,即使是下雨天,也可以用脚踏式船桨作为行船的动力,不至于在雨中淋的满身雨水。
可以说,高顺是方方面面想到了许明月的需求。
许明月虽然从小在水边长大,家里也有渔船,但还没有过这种乌篷船,被高顺介绍了之后顿时大喜,问他:“我看你这还少了盐,你要盐不要?我这还有些盐票,你要是不方便出去买盐,下次我买了盐,让二姐什么时候有空给你送来!”
高顺万万没想到,他只是尽心尽力为许明月推荐适合她的船型,生怕她哪里不满意,找他一家人的麻烦,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收获,当下大喜说:“多谢许干部,多谢许干部!许干部买的盐我都要,都抵在船资里面,今后每年船的保养你只管叫我,再不叫许干部费一点神!”
他也不敢问她送他多少盐,她给多少他都是千恩万谢的,只要能买到盐!
他对吴二姐也是万分感激,要不是吴二姐,他哪能在这样缺粮的时候,能用造船的船资换到粮食,还有盐。
他不由感激的看着吴二姐,“到时候还要劳累二姐跑一趟了。”
他大约是赤诚的性子,看着吴二姐时的眼神热烈的让吴二姐心头一慌,说话声音都不由放轻放柔了些,笑道:“这么点路,劳累什么?”
吴二姐家是大河以南这边难得的不那么重男轻女的家庭出生,她大约是长姐的缘故,又天生力大,自小能干,在家里极有地位,父母兄长疼爱,下面的弟弟妹妹对她也十分尊敬,故而她对家人的感情极深。
前世她全家人在三年旱灾中全家人死的只剩下她和幼弟两人,前世她的外祖家没有她们家的帮衬,自然也是死的一个不剩,就连这高家,也没在那三年灾害中熬过去。
这对她的打击极大,一辈子都缓不过来,临死前想的都不是儿子女儿,而是唯一的弟弟赶到了后,才放心的闭了眼。
许明月从未在奶奶脸上看到过这样温柔的神情,记忆中的奶奶永远都是大嗓门,霸道的说她妈妈:“我就在地上画个圈,我让她站在圈里她都不敢站在圈外!”
这句话被她妈妈记了一辈子!
她看看少女版奶奶,又看看造船的船工,一时间没有说话。
之后定好款式,又开始说木料。
一般来说,他们这里的船都是由多年生的老杉木造的,老杉木一般只有深山里才有,价格不菲,这种木材不光是材质好、韧性强,造出来的船还兼具浮力大、能载重,坚固灵敏、轻巧耐用的特性。
除此外,还有榉木、松木、橡木等木材,许明月制作的乌篷船属于小型船,用老龄杉木就足够。
高顺介绍了一大堆,许明月并不懂这些,但她也认真的听着,听完他介绍的各种木材的特性后,觉得确实是杉木的木材特性最符合她的需求。
只一点,轻巧耐用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她了。
她可是去哪儿都习惯扛着船跑的女人!
定好了款式、木料,许明月也没急着走,而是在院子的草棚下款看正在造的两条新船,还有一个个可爱的小船模型,问高顺,能不能做出来可以拼装起来的小船模型。
她准备给阿锦带个玩具回去。
高顺没有做过这种,见许明月喜欢这些小船模型,当场就送了她两只小型的乌篷船,并表示,会帮她做一个她说的那种可以自由拼装的乌篷船模型。
这样的小船模型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只要许明月喜欢,哪怕他全部送出去都没事,只要她不来找他一家的麻烦。
许明月本来还想和孟福生两人自己看看,可高顺生怕怠慢了她,一直小心翼翼的跟在她身边,吴二姐就沉默的站在一边。
过了一会儿,许明月觉得也没什么好看的了,带着高顺送她的两条小船模型返回。
许明月和孟福生走在前面,先出了院子,院子里高顺又是对吴二姐很是感谢了一番,出来的时候吴二姐脸上还带着笑。
许明月当时没说话,到了船上的时候,许明月才状作无意的问了一句:“那个大顺师傅成家了吗?怎么没看到他的家属?”
吴二姐当下就警惕地望着她:“你问这个干嘛?你想帮他说亲?”
许明月一只手被孟福生十指紧扣,一只手撑在孟福生腿上,单手托腮,身体往吴二姐那边前倾说:“好奇罢了,我只一个妹妹早定亲了,我帮他说亲干啥?我和他又不熟?就是看他也二十好几了,很少有他这么大还没成亲的吧?”
吴二姐这才垂了眸子,说:“有甚奇怪的?山里人娶亲本就难。”
何况高顺家那种情况,就更没有人敢把女儿往他家嫁了。
高顺所在的村子都还不算深山里,离河岸不过半个小时的距离,但山就是山,在山上住着,就意味着田少,没田自然就没粮食,肚子都吃不饱,谁家有女儿愿意往山里嫁?除非是想要高彩礼,卖女儿的家庭,比如王根生他二姐就是这么被卖进去的。
高顺一家能在山里活下来,还真多亏了他们一家还有一手造船的好手艺,哪怕平时不卖船,帮人家保养和修补船只,也能艰难的活下来。
之所以说帮人修补船只也是艰难求活,是因为修补船只的费用极低,很多都是认识的人,修完船能给个两条鱼,都是客气的了。
吴二姐不多说,许明月也就不多问,把吴二姐送回到吴家村后,她又带着孟福生去了趟蒲河口农场。
蒲河口农场挑堤坝的任务刚一化冻,许主任就带人干了起来,许明月还没上岸,远远就看到了河边已经全部是人,挑土的、抬石头的、挖土的,干的热火朝天。
许明月直接划了船,去劳改监狱后面的那条被挖的有两百米宽的大河道,从河道远远望去,蒲河口劳改大牢宛如一座坚固的坞堡,四座高高的瞭望塔,将周围数里内的情况都看得一清二楚。
许明月直接就从这条河道上岸,到达这座坞堡型监狱的外门。
守门的人是许主任从许家村带过去的人,认识许明月,也没验核身份就放了两人进去,只是眼睛一个劲的瞅许明月和孟福生两人牵着的手。
等两人一进去,就立刻朝门卫处里面的另一个人喊:“水生!水生!快来看,许主任和孟技术员好上了!”
原本名叫水生的人在门卫室里面的屋子里睡觉呢,他们两人一个守白天,一个守晚上,水生昨晚熬了一夜,此刻呼噜震天响,听到此人的喊声,呼噜声立刻一顿,揉着眼睛头疼地起床走出来:“哪儿呢?”
伸着脑袋往进去的两人背影一看,气的一拳捶在了墙上:“淦!”
许明月知道旱灾年间山里艰难,正好家里粮食也有富余,便点头说:“我下回再带些红薯和干黄豆来, 这些炒黄豆就当做定金如何?”
两人都没说具体多少钱,对高顺来说,多少钱都不重要, 他曾是船厂的少东家,哪怕家里被当土豪给打了, 可那么多年积蓄,哪怕一件普通的袍子卖出去, 都够普通人家一年嚼用,他现在苦的是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买不到盐。
他得有足够的粮食能他和他的家人撑到开春, 撑到野菜都长出来。
手里的五斤黄豆也撑不了多少天, 他只激动又期盼的看着许明月:“能快点送来吗?”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没有粮食, 没有盐, 我现在连刨木头的力气都没有。”
造船这事也不是他一个在做,他阿爹是一起的。
许明月也没有为难他,点头同意。
说好了这些事,高顺便带徐明月进去定船型, 首先得了解她们买船的用途,当知道许明月是蒲河口农场的干部,高顺不由对许明月更加敬畏了,当年打地主打土豪,除了在这项长达多年的运动中死去的人,剩下一大半不是打回了老家,就是送到了劳改农场里当劳改犯去了。
现在听说她是劳改农场的干部,高顺生怕她把他们一家再抓到劳改农场里劳动改造,对许明月更添了几分小心,知道她买船是为了方便每天上下班,偶尔也可以用船装载一下货物,高顺就回房间,重新拿了一个乌篷船的模型来。
由于大河以南老百姓财力的有限,外面摆放的乌篷船模型都是极小,乌棚也非常低矮,只勉强可以在乌棚中遮雨的那种,适用于一般的渔夫或者渡口的渡船。
但许明月是干部,她的船不是用来打鱼的,也不是用来承载客人的,就不适合这样小的乌棚,高顺便给她推荐了五米二的船型,船上的乌棚高一米八多,人站在乌棚下,不需要弯腰弓背,船舱不仅宽敞,还有遮雨帘和遮光帘,船身动力也有脚踏和手划桨两种,即使是下雨天,也可以用脚踏式船桨作为行船的动力,不至于在雨中淋的满身雨水。
可以说,高顺是方方面面想到了许明月的需求。
许明月虽然从小在水边长大,家里也有渔船,但还没有过这种乌篷船,被高顺介绍了之后顿时大喜,问他:“我看你这还少了盐,你要盐不要?我这还有些盐票,你要是不方便出去买盐,下次我买了盐,让二姐什么时候有空给你送来!”
高顺万万没想到,他只是尽心尽力为许明月推荐适合她的船型,生怕她哪里不满意,找他一家人的麻烦,没想到还有这样的收获,当下大喜说:“多谢许干部,多谢许干部!许干部买的盐我都要,都抵在船资里面,今后每年船的保养你只管叫我,再不叫许干部费一点神!”
他也不敢问她送他多少盐,她给多少他都是千恩万谢的,只要能买到盐!
他对吴二姐也是万分感激,要不是吴二姐,他哪能在这样缺粮的时候,能用造船的船资换到粮食,还有盐。
他不由感激的看着吴二姐,“到时候还要劳累二姐跑一趟了。”
他大约是赤诚的性子,看着吴二姐时的眼神热烈的让吴二姐心头一慌,说话声音都不由放轻放柔了些,笑道:“这么点路,劳累什么?”
吴二姐家是大河以南这边难得的不那么重男轻女的家庭出生,她大约是长姐的缘故,又天生力大,自小能干,在家里极有地位,父母兄长疼爱,下面的弟弟妹妹对她也十分尊敬,故而她对家人的感情极深。
前世她全家人在三年旱灾中全家人死的只剩下她和幼弟两人,前世她的外祖家没有她们家的帮衬,自然也是死的一个不剩,就连这高家,也没在那三年灾害中熬过去。
这对她的打击极大,一辈子都缓不过来,临死前想的都不是儿子女儿,而是唯一的弟弟赶到了后,才放心的闭了眼。
许明月从未在奶奶脸上看到过这样温柔的神情,记忆中的奶奶永远都是大嗓门,霸道的说她妈妈:“我就在地上画个圈,我让她站在圈里她都不敢站在圈外!”
这句话被她妈妈记了一辈子!
她看看少女版奶奶,又看看造船的船工,一时间没有说话。
之后定好款式,又开始说木料。
一般来说,他们这里的船都是由多年生的老杉木造的,老杉木一般只有深山里才有,价格不菲,这种木材不光是材质好、韧性强,造出来的船还兼具浮力大、能载重,坚固灵敏、轻巧耐用的特性。
除此外,还有榉木、松木、橡木等木材,许明月制作的乌篷船属于小型船,用老龄杉木就足够。
高顺介绍了一大堆,许明月并不懂这些,但她也认真的听着,听完他介绍的各种木材的特性后,觉得确实是杉木的木材特性最符合她的需求。
只一点,轻巧耐用这一点,就足够吸引她了。
她可是去哪儿都习惯扛着船跑的女人!
定好了款式、木料,许明月也没急着走,而是在院子的草棚下款看正在造的两条新船,还有一个个可爱的小船模型,问高顺,能不能做出来可以拼装起来的小船模型。
她准备给阿锦带个玩具回去。
高顺没有做过这种,见许明月喜欢这些小船模型,当场就送了她两只小型的乌篷船,并表示,会帮她做一个她说的那种可以自由拼装的乌篷船模型。
这样的小船模型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只要许明月喜欢,哪怕他全部送出去都没事,只要她不来找他一家的麻烦。
许明月本来还想和孟福生两人自己看看,可高顺生怕怠慢了她,一直小心翼翼的跟在她身边,吴二姐就沉默的站在一边。
过了一会儿,许明月觉得也没什么好看的了,带着高顺送她的两条小船模型返回。
许明月和孟福生走在前面,先出了院子,院子里高顺又是对吴二姐很是感谢了一番,出来的时候吴二姐脸上还带着笑。
许明月当时没说话,到了船上的时候,许明月才状作无意的问了一句:“那个大顺师傅成家了吗?怎么没看到他的家属?”
吴二姐当下就警惕地望着她:“你问这个干嘛?你想帮他说亲?”
许明月一只手被孟福生十指紧扣,一只手撑在孟福生腿上,单手托腮,身体往吴二姐那边前倾说:“好奇罢了,我只一个妹妹早定亲了,我帮他说亲干啥?我和他又不熟?就是看他也二十好几了,很少有他这么大还没成亲的吧?”
吴二姐这才垂了眸子,说:“有甚奇怪的?山里人娶亲本就难。”
何况高顺家那种情况,就更没有人敢把女儿往他家嫁了。
高顺所在的村子都还不算深山里,离河岸不过半个小时的距离,但山就是山,在山上住着,就意味着田少,没田自然就没粮食,肚子都吃不饱,谁家有女儿愿意往山里嫁?除非是想要高彩礼,卖女儿的家庭,比如王根生他二姐就是这么被卖进去的。
高顺一家能在山里活下来,还真多亏了他们一家还有一手造船的好手艺,哪怕平时不卖船,帮人家保养和修补船只,也能艰难的活下来。
之所以说帮人修补船只也是艰难求活,是因为修补船只的费用极低,很多都是认识的人,修完船能给个两条鱼,都是客气的了。
吴二姐不多说,许明月也就不多问,把吴二姐送回到吴家村后,她又带着孟福生去了趟蒲河口农场。
蒲河口农场挑堤坝的任务刚一化冻,许主任就带人干了起来,许明月还没上岸,远远就看到了河边已经全部是人,挑土的、抬石头的、挖土的,干的热火朝天。
许明月直接划了船,去劳改监狱后面的那条被挖的有两百米宽的大河道,从河道远远望去,蒲河口劳改大牢宛如一座坚固的坞堡,四座高高的瞭望塔,将周围数里内的情况都看得一清二楚。
许明月直接就从这条河道上岸,到达这座坞堡型监狱的外门。
守门的人是许主任从许家村带过去的人,认识许明月,也没验核身份就放了两人进去,只是眼睛一个劲的瞅许明月和孟福生两人牵着的手。
等两人一进去,就立刻朝门卫处里面的另一个人喊:“水生!水生!快来看,许主任和孟技术员好上了!”
原本名叫水生的人在门卫室里面的屋子里睡觉呢,他们两人一个守白天,一个守晚上,水生昨晚熬了一夜,此刻呼噜震天响,听到此人的喊声,呼噜声立刻一顿,揉着眼睛头疼地起床走出来:“哪儿呢?”
伸着脑袋往进去的两人背影一看,气的一拳捶在了墙上:“淦!”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5928/6068038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