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南京(上)
推荐阅读:顾少霸宠小医妻、华娱:从神棍到大娱乐家、迷糊萌妻拐个总裁回家养、婚途璀璨:邪魅BOSS深夜来、毒宠谋妃、霍格沃茨:別叫我制杖师、我缔造了超凡时代、年代:巨额私房钱被媳妇儿发现了、轮回乐园:人脉织梦师、修仙从十万大山开始、
永乐十八年九月,朱棣下令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
一百三十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九月,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回到了这座南京城。
论宏大繁华,此刻的南京毫无疑问的是天下第一,无论是之前的京城,还是商业发达的杭州,都不能动摇南京的地位。
但这时候的南京,乌云密布,时时可见嘈杂,行人多面带愁容,商铺也多有谢客。
南京本就有与北京一模一样的所有衙门机构……內阁是不属於外朝的,如今大量北下的官员来到南京,自然是有很多很多衝突的。
不过在这个时刻有短暂的平静,一方面是因为谁都不敢冒头。
这次丟脸算是丟大了,最丟脸的自然是仓皇南逃的嘉靖帝本人。
明十三帝中,论权谋手段,嘉靖帝能排进前三,论性情偏激,这位皇帝同样能排进前三……可能只比他孙子的孙子稍微好一点。
所以,在丟了大脸,而且渡过黄河,丟下儿子督战,自个儿逃到南京之后,嘉靖帝或许是为了发泄,或许是为了稳固权位,已经有数名官员、內宦倒霉了……不同於以前,都不下狱,直接弃市。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敢跳……之前二十九年的嘉靖帝,可以用喜怒无常来形容。
將“喜怒无常”的喜去掉,差不多就是如今嘉靖帝的状態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事,东西两头都有大战,不管是哪一头溃败,韃靼都能直入腹地。
所以,如今的南京城內,虽然消息杂乱,流言四起,但总的来说,还保持著平静。
这种状態一直到山东战报入京,才有些许改变。
南京皇宫,入了午门,右侧是文渊阁,左侧是六科廊。
朝中所有的机构中,论官员的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就是六科了,毕竟翰林院里一大把熬不出头的老翰林,而都察院里大都是外放县令之后才回朝的,年纪都不小了。
廊下的屋子內外,几十个年轻的官员聚拢在一起,聚精会神的听著一个官员念著战报。
“镇远侯可称名將,同为勛贵,不知平江伯……”
“哎,平江伯昨日已经回京了。”一个兵科官员开口说:“陛下钦点河南副使曹邦辅为辅。”
身边一个略为年长的官员拿著报捷文书的副本,笑著说:“汝修兄曾赞戚继光有將才,果不其然。”
这位兵科官员就是因为《备俺答策》为戚继光扬名的王德,笑著谦虚了几句,忍了忍没將城破当日,戚继光力劝王邦瑞勿开城门一事说出口。
“此战大败韃靼,运河上粮草当能迅捷南下,加上秋粮即將上市,粮价必降。”王德缓缓说:“短期內无粮草之忧。”
“而且运河通畅无阻。”一位吏科给事中开口说:“適才看见赵元朴,之前在天津,被堵在了运河上,今日才抵南京。”
场面一下子寂静下来,赵元朴即赵锦,三年前弹劾严嵩被下狱,今年初才起復。
最关键的是赵锦是绍兴府余姚人,而就在三日前,赵锦的同年兼同乡,绍兴府上虞县的刑部郎中徐学诗上书弹劾严嵩。
七日前,抵达南京的前礼科给事中沈束在承天门递交奏摺,尽言严嵩之误国,请上斩其首级。
“也不知道宗安兄……”一位礼科给事中长长嘆息。
半响之后,王德突然说:“不言其他,留於后世,亦是故事。”
的確,在俺答破城之际,被关押在詔狱中的沈束脱身而出,一路南下,没有回家,没有逃避,而是径直抵南京,上书弹劾严嵩,然后从容赴南京锦衣卫,自请下狱。
这样的事跡,简直就是传奇。
就算严嵩恨得咬牙切齿,不敢对沈束做什么,甚至都不敢说什么。
又是一阵儿沉默后,一个官员低低的说:“赵元朴是今日入城的吧?”
没有人说话,徐学诗和沈束都是抵达南京的当日就上书弹劾严嵩的……绍兴人算是跟严嵩卯上了。
正在被討论的赵锦正沿著秦淮河步行向西,不多时抵达一处宅院外。
“文孚兄。”
听见喊声,正准备上马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回头,意外的看到了赵锦。
赵锦是余姚人,祖籍会稽,族中与平湖陆氏两代皆有联姻,虽然陆炳出生在安陆,但也是平湖陆氏。
“今日抵京?”
“嗯,宗安兄如何?”赵锦顿了顿,补充道:“纯甫兄托我来探望。”
“沈宗安自请下狱,如何能不厚待?”陆炳嘖嘖两声,“真是收了个好学生。”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消息非常灵通,更何况沈炼还在军中呢。
陆炳急著入宫,让人將赵锦带进去。
一盏茶时间后,赵锦在一间还算不错的书房內见到了面色憔悴的沈束。
“宗安兄。”
“元朴。”沈束精神一振,但隨即道:“勿要上书。”
赵锦愣了下,沉默片刻后低声道:“陛下信之,如之奈何……”
“是啊。”沈束嘆息了声,徐学诗三日前上书,立即被下狱了。
赵锦面色沉鬱,换了个话题,强行笑著说:“锦衣如此礼遇,当消息不绝,应该知晓捷报了吧?”
“只听说山东捷报,韃靼败北。”沈束直起身子,“尚不知晓详情。”
“適才文孚说你好运气,收了个好学生。”赵锦这次露出了真挚的笑容,“宗安兄以文采称雄浙江,当年高中解元,为人称道,不料却调教出如此良將。”
听赵锦详细的將鱼台一战讲述完,沈束脸上呈现出不自然的红晕,手脚都有些蜷缩。
“镇远侯赞其勇猛,澹泉公赞其將才。”赵锦感慨道:“抵达鱼台后,我只在军中一日,但遍闻其名。”
“城破当日,不忘其师,携妇孺南下,可见其义;大战之中,马前无一合之敌,手刃过百,可见其勇。”
“乱战之中,观敌软肋,衝锋陷阵,力挽狂澜,可见其军略。”
“如今国事艰难,正需此等良將。”
沈束心里有著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但也有著强烈的愧疚……原本陈锐是不需要这么做的。
抵达南京当日,沈束犹豫许久,还是在承天门递出了那份弹劾严嵩的奏摺,而且是最为强烈的姿態……请斩严嵩首级。
而现在,沈束有些后悔了。
不是后悔递出那份奏摺,而是在陛下依旧信重严嵩的情况下,与自己,与沈炼,与周家三子关係密切的陈锐,未来的路,会很不好走。
沈束並不知道,陈锐已经做出决定,他不会走任何一条別人安排好的路。
一百三十年后的嘉靖二十九年九月,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回到了这座南京城。
论宏大繁华,此刻的南京毫无疑问的是天下第一,无论是之前的京城,还是商业发达的杭州,都不能动摇南京的地位。
但这时候的南京,乌云密布,时时可见嘈杂,行人多面带愁容,商铺也多有谢客。
南京本就有与北京一模一样的所有衙门机构……內阁是不属於外朝的,如今大量北下的官员来到南京,自然是有很多很多衝突的。
不过在这个时刻有短暂的平静,一方面是因为谁都不敢冒头。
这次丟脸算是丟大了,最丟脸的自然是仓皇南逃的嘉靖帝本人。
明十三帝中,论权谋手段,嘉靖帝能排进前三,论性情偏激,这位皇帝同样能排进前三……可能只比他孙子的孙子稍微好一点。
所以,在丟了大脸,而且渡过黄河,丟下儿子督战,自个儿逃到南京之后,嘉靖帝或许是为了发泄,或许是为了稳固权位,已经有数名官员、內宦倒霉了……不同於以前,都不下狱,直接弃市。
在这种情况下,谁都不敢跳……之前二十九年的嘉靖帝,可以用喜怒无常来形容。
將“喜怒无常”的喜去掉,差不多就是如今嘉靖帝的状態了。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战事,东西两头都有大战,不管是哪一头溃败,韃靼都能直入腹地。
所以,如今的南京城內,虽然消息杂乱,流言四起,但总的来说,还保持著平静。
这种状態一直到山东战报入京,才有些许改变。
南京皇宫,入了午门,右侧是文渊阁,左侧是六科廊。
朝中所有的机构中,论官员的平均年龄,最年轻的就是六科了,毕竟翰林院里一大把熬不出头的老翰林,而都察院里大都是外放县令之后才回朝的,年纪都不小了。
廊下的屋子內外,几十个年轻的官员聚拢在一起,聚精会神的听著一个官员念著战报。
“镇远侯可称名將,同为勛贵,不知平江伯……”
“哎,平江伯昨日已经回京了。”一个兵科官员开口说:“陛下钦点河南副使曹邦辅为辅。”
身边一个略为年长的官员拿著报捷文书的副本,笑著说:“汝修兄曾赞戚继光有將才,果不其然。”
这位兵科官员就是因为《备俺答策》为戚继光扬名的王德,笑著谦虚了几句,忍了忍没將城破当日,戚继光力劝王邦瑞勿开城门一事说出口。
“此战大败韃靼,运河上粮草当能迅捷南下,加上秋粮即將上市,粮价必降。”王德缓缓说:“短期內无粮草之忧。”
“而且运河通畅无阻。”一位吏科给事中开口说:“適才看见赵元朴,之前在天津,被堵在了运河上,今日才抵南京。”
场面一下子寂静下来,赵元朴即赵锦,三年前弹劾严嵩被下狱,今年初才起復。
最关键的是赵锦是绍兴府余姚人,而就在三日前,赵锦的同年兼同乡,绍兴府上虞县的刑部郎中徐学诗上书弹劾严嵩。
七日前,抵达南京的前礼科给事中沈束在承天门递交奏摺,尽言严嵩之误国,请上斩其首级。
“也不知道宗安兄……”一位礼科给事中长长嘆息。
半响之后,王德突然说:“不言其他,留於后世,亦是故事。”
的確,在俺答破城之际,被关押在詔狱中的沈束脱身而出,一路南下,没有回家,没有逃避,而是径直抵南京,上书弹劾严嵩,然后从容赴南京锦衣卫,自请下狱。
这样的事跡,简直就是传奇。
就算严嵩恨得咬牙切齿,不敢对沈束做什么,甚至都不敢说什么。
又是一阵儿沉默后,一个官员低低的说:“赵元朴是今日入城的吧?”
没有人说话,徐学诗和沈束都是抵达南京的当日就上书弹劾严嵩的……绍兴人算是跟严嵩卯上了。
正在被討论的赵锦正沿著秦淮河步行向西,不多时抵达一处宅院外。
“文孚兄。”
听见喊声,正准备上马的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回头,意外的看到了赵锦。
赵锦是余姚人,祖籍会稽,族中与平湖陆氏两代皆有联姻,虽然陆炳出生在安陆,但也是平湖陆氏。
“今日抵京?”
“嗯,宗安兄如何?”赵锦顿了顿,补充道:“纯甫兄托我来探望。”
“沈宗安自请下狱,如何能不厚待?”陆炳嘖嘖两声,“真是收了个好学生。”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消息非常灵通,更何况沈炼还在军中呢。
陆炳急著入宫,让人將赵锦带进去。
一盏茶时间后,赵锦在一间还算不错的书房內见到了面色憔悴的沈束。
“宗安兄。”
“元朴。”沈束精神一振,但隨即道:“勿要上书。”
赵锦愣了下,沉默片刻后低声道:“陛下信之,如之奈何……”
“是啊。”沈束嘆息了声,徐学诗三日前上书,立即被下狱了。
赵锦面色沉鬱,换了个话题,强行笑著说:“锦衣如此礼遇,当消息不绝,应该知晓捷报了吧?”
“只听说山东捷报,韃靼败北。”沈束直起身子,“尚不知晓详情。”
“適才文孚说你好运气,收了个好学生。”赵锦这次露出了真挚的笑容,“宗安兄以文采称雄浙江,当年高中解元,为人称道,不料却调教出如此良將。”
听赵锦详细的將鱼台一战讲述完,沈束脸上呈现出不自然的红晕,手脚都有些蜷缩。
“镇远侯赞其勇猛,澹泉公赞其將才。”赵锦感慨道:“抵达鱼台后,我只在军中一日,但遍闻其名。”
“城破当日,不忘其师,携妇孺南下,可见其义;大战之中,马前无一合之敌,手刃过百,可见其勇。”
“乱战之中,观敌软肋,衝锋陷阵,力挽狂澜,可见其军略。”
“如今国事艰难,正需此等良將。”
沈束心里有著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但也有著强烈的愧疚……原本陈锐是不需要这么做的。
抵达南京当日,沈束犹豫许久,还是在承天门递出了那份弹劾严嵩的奏摺,而且是最为强烈的姿態……请斩严嵩首级。
而现在,沈束有些后悔了。
不是后悔递出那份奏摺,而是在陛下依旧信重严嵩的情况下,与自己,与沈炼,与周家三子关係密切的陈锐,未来的路,会很不好走。
沈束並不知道,陈锐已经做出决定,他不会走任何一条別人安排好的路。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16365/6089515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