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是时候了
推荐阅读:龙头至尊、日夜游神、大明:最狠皇孙,老朱求我別杀了、守山日常:雪豹上门求接生、直播科普:开局获得响雷果实、异族犯边,刚成状元的我领兵出征、开局成杀神,陛下为何造反?、四合如意、美漫:蝙蝠侠能有什么坏心思?、我的系统狂霸又酷炫!、
第215章 是时候了
“大家一般喜欢谈诗歌集或者散文集,总是將他们分开放。当然,也有在一块的,只不过並不多。我记得以前哪个出版社就將鲁迅先生的诗歌和散文放在了一起!”
刘一民看向崔道逸:“师兄,那是鲁迅先生!”
崔道逸嘿嘿一笑:“我觉得没关係!”
“出版嘛,就是要探索更多的出版可能。我想了,散文要凑到一个散文集,实际上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非单纯的为了写散文而写,写自己的每一天感悟。
一民,你的散文,写的是你经歷过的大事儿。要真正出版散文集还很远,诗歌集也一样。但是文坛和诗坛的读者,希望你出诗歌集和散文集很久了。將诗歌和散文放在一起,成功地呼应了读者的心愿。”
李书附和著崔道逸的话,在旁边解释道。
读者要求刘一民出诗歌集確实很久了,第一次到国医学院参加他们內部的晚会,就有学生给刘一民写小纸条询问。
后来见到读者或者参加诗会,总有人问。
几首诗凑成一个诗集,別说別人了,刘一民自己都要笑掉大牙,成为诗坛的笑柄了。
刘一民想了想说道:“等再发表几篇散文再聊这个吧,老李同志,咱们往后合作的机会还多著呢!”
“那行,咱们以后再谈!”李书笑著说道。
刘一民看著天色又开始稀稀拉拉了起来,於是说道:“真是秋雨绵绵无绝期!”
李书走到房檐下看著院子里枯黄的银杏树叶子和雨水混合一起粘在了地上,建议道:“一民,
下著雨你得小心点,別让树叶进了下水道堵上了!”
崔道逸也担心地说道:“这秋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下大了!”
“行,等到时候我好好的收拾一下!我还得找人把青石板重新锻点纹路,要不然下雨院子里面滑!”
四合院的院子中间铺的是青石板,时间长了,有的地方磨的特別的光亮,一下雨就容易滑倒。
找木匠师傅用铁钎重新锻造一下,又能用几年!
“一民,我给你找一个吧,我们院里面刚好有一个老师傅,会些石匠活,退休了没事儿干,现在会做点零工,补贴一下家用!”李书说道。
“行,那老李,谢谢你了,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师兄,你们晚会儿再走,我请你们吃顿饭。当然下著雨也就不出去了,我刚学的肉丝麵,你们尝尝怎么样?”
崔道逸和李书也不愿意单独在房间里面待著,於是都跑了厨房里面,准备搭把手。
两个人也都会炒点,刘一民嘛,会的也不多。这个肉丝麵还是跟朱霖学的,崔道逸乾脆说道:“直接吃炸酱麵吧,我看你这个肉丝麵跟炸酱麵差不多。”
刘一民笑著说道:“师兄你来!”
“行!”崔道逸做炸酱麵,刘一民去整了点鸡蛋,单独炒了个鸡蛋,又炒了一盘肉。
“一民,你没肉蛋定量,你这肉从哪儿来的?”李书好奇地问道。
“加价买的,跟他们人熟了之后,买还是很容易!也有的是一些附近的生產队自己养的猪,杀了出来挣钱!总之,现在肉票,不算是稀缺票了!”
炒完菜后,院子里的雨还挺大,三个人就在厨房里面吃了。
“装了个电话挺好,遇事不瞎跑!”崔道逸羡慕地说道。
“一民装这个电话不是为自己服务的,是为咱们大家服务的。”李书笑著说道。
“中文系大三课程很少了吧?”崔道逸问道。
“是少了很多,系里面也想让大家发挥自主性,估计到了大四就没什么课了。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现在很多往各大报社跑,讲究实操。我们呢,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家要么在想著写点东西,要么就是想规划一下以后!”
李书感嘆道:“又一群宝贝疙瘩快要出炉了,到时候各大单位还不得到燕大抢破头!”
“新闻专业的很多已经被一些央媒看上了!”
吃完饭聊了聊,看雨下的小了许多,两个人告別后离开。李书走的时候说道:“一民,石匠师傅来干活的话,我提前给你打电话!”
“行,工钱你提前帮我应了就行,到时候我付给老同志!”
“没问题!”
回去的路上,崔道逸见李书兴致不高,安慰道:“老李,一民不是说了,合作的机会还多著吗?”
“喉!”
李书的效率很高,翌日上午,对方就打来了电话,说下午天晴的话会过来,要是下雨的话就不来了。
对方还带了一个徒弟,两个人把整个院子给做了总共十块钱。
刘一民上午去了一趟燕大,给几个教授送了几本《追风箏的人》的样本书。
严家炎拉著刘一民聊了聊,刘一民正准备走,教授谢冕走了进来,看到刘一民后乐呵呵地说道:“一民怎么也在这里?”
刘一民笑著將《追风箏的人》也送给了谢冕一本,谢冕笑著说道:“果真是中文系之宝树。吴组教授,刚才还在隔壁夸讚一民!”
“吴教授在隔壁吗?一会儿我去给他也送一本!”刘一民这次带的很充足。
谢冕坐了下来:“一民,你怎么看待归来派和新诗之爭?”
刘一民本身已经准备走了,又不得不坐了下来:“谢教授,您是指哪个方面?”
严家炎给两人倒了一杯水,说道:“我看一民就没怎么发表意见嘛,老谢,我觉得一民颇有大將风范!”
谢冕没有將年轻诗人称呼为朦朧,而是称呼为新诗:“其实我觉得新诗很美,大胆地融合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在形式上也进行创新,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老谢一直在为新诗奔走疾呼,在《光名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你看了吗?老谢很厉害啊!”严家炎靠在沙发上说道。
“谢教授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我看了,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上面的一些观点,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活水,不断地往前奔流,应该支持创新!”
刘一民又说道:“本质上,我的一些诗歌也是新诗嘛。我们的表达的內容变了,形式当然也在变化!”
谢冕笑道:“你的观点跟我不谋而合啊,不过我很少见你发表诗歌方面的评论。”
“精力有限嘛!”
办公室里面,谢冕继续地深入谈了谈纷爭的事情。
刘一民看向严家炎说道:“我虽然没发表评论,可人也没少评论我哈哈哈!”
听到刘一民嘴里面的不满,谢冕道:“有些同志確实有点过了!”
“谢教授,我觉得新诗和所谓的老诗之间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係,跟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爭论並不同,就算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也並不妨碍两者共存。
老诗也有可取之处,新诗也有。应该取长补短嘛,有不好的地方当然可以批评。討论可以促进进步,但偏执的攻击不行。近乎人身攻击的辱骂,谁都受不了啊!
严教授,你说我冤不冤?我没说话,一群人骂我!”
严家炎正色道:“也不是谁声音高谁就有理!”
“是啊,这群年轻人也有错的地方!”谢冕说道。
“谢教授,青春诗会上课的时候您应该也在吧?艾清同志的课堂上的稿子,您应该也看了,其实不瞒您说,艾清同志提前给我看过!”刘一民说道。
“那你当时怎么看的?”
“我当时就知道要闹出爭论来!”刘一民笑道。
谢冕:“瞎,说实话,我当时没想到那么严重!”
“作为诗坛的一份子,谁都有权利发表对诗歌的看法。我觉得新诗有好的地方,当然也有刻意追求新而出现的形式异化的现象。就像法国的先锋派作家,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但也有刻意追求形式和读者感官的衝击而造成的主次不分的。”
谢冕和严家炎思考了起来,刘一民笑著走出了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谢冕说道:“看来一民有点怒火啊!”
『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我倒是喜欢这种,有理有节!老谢啊,说实话,你跟一民聊这个事情不太合適!”严家炎说道。
谢冕:“年轻人里面的大拇指,我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的嘛!”
刘一民来到隔壁,见到几位老教授,刘一民笑著递上了自己的书。
吴组正在抽菸,看到刘一民递书过来,將烟掐灭后双手接了过去:“前几天课堂作业还让中文系的学生写评论,也不知道这几天大家的作业写的怎么样了!”
“我几个舍友正在抓耳挠腮的写,要求的严格,他们要改好几遍!”
“严格是对他们好嘛!你看看你,就不用对你严格,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很严格,一直在写作上面进行著突破!爭取下次再写几篇长的,但不要写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吴组的瞩託中,刘一民走出了办公室。
下午石匠师傅过来干活,正好天气不错,一下午院子里面就是恍鐺鐺,刘一民买了烤鸭,中间干累了,三个人就坐在院子里面吃。
三刚开始被鐺鐺的声音嚇跑了,直到过了很久才察觉没危险,开始在院子里面撒起了欢。
“怂猫儿!”
刘一民刚说完,三立马衝著刘一民毗了牙,还真是喜欢窝里横!
傍晚干完之后,刘一民又给两人加了点工钱,做好饭吃完才回去。
石匠师傅临走前,带著徒弟帮刘一民把院子里面的石末和石渣都给清扫了一下。
《追风箏的人》在市场上已经开始销售,刘一民对这篇长篇小说很重视,路过新华书店的时候,还专门坐在自行车上瞅了瞅。
看销售的不错,才正式放下心来。
刚到四合院,电话就响了起来。崔道逸告诉刘一民自己收到了陆遥的稿子,刘一民以为是陆遥的小说。
“写你的,一民,是写你的,这是一篇关於诗歌思潮的討论!”崔道逸大声地说道。
“我马上去编辑部一趟!”刘一民掛断了电话。
到了编辑部,刘一民从崔道逸的手里面接过了那篇文学评论,上面写的是诗歌討论要回到理性,並很仔细地列举了你的诗歌,写出了的自己的感受,
“这是在为你发声啊!”崔道逸笑道。
“陆遥同志远在西北,还能想著我,不容易!”刘一民说道。
一名女编辑走了过来,交给了刘一民一份报纸,笑著说道:“一民同志,你看一看,这是蒋子龙同志在津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这名女编辑叫许一,蒋子龙的编辑,曾经冒著大雨跑到医院找蒋子龙,淋成了落汤鸡,进门就鞠躬道歉。因为之前蒋子龙在《人民文艺》发表小说被批,导致后来蒋子龙不愿意再写。
因为女编辑的坚持,有了《乔厂长上任记》。
刘一民接过看了看,上面先是讲不要总是说老作家过时了,就算过时了,人家也有过时的东西,有些人连过时的东西都没有。
將刘一民称呼为诗坛“承上启下”的诗人,並指出那些骂刘一民的,写几句没人听的诗歌,就自以为有了发言的权利,讽刺的很辛辣。
许一说道,挨骂蒋子龙比你更有经验,以前津城日报十四个版面骂他,领导开会不讲主题,全程批评,直到最后十五分钟才讲主题。
他说应对这个一要心態好,二一定要反驳。
他以前被骂一次,就写一篇短篇投出去,这也算是化悲愤为力量。另外作家和诗人,都是要靠作品说话。
“《追风箏的人》的销量,我看会让这些人闭嘴的!”崔道逸说道。
“我得写封信给陆遥和蒋子龙同志,说一声谢谢!”
崔道逸道:“陆遥的这篇评论,我们会刊登的,而且是儘快,下一期!”
张广年从作协回到编辑部,看到三人在討论笑道:一民,你怎么想的?
刘一民笑著说道:“当然不能挨骂不还手了!”笑著从挎包里面掏出了几篇评论,最近他拿了不少资料做研究,有的放矢的进行反驳。
“好啊,你早有准备啊!”崔道逸说道。
“你准备什么时候发?”
“等你们下一期发表之后吧,这几篇我准备投给《燕京文艺》一篇,另外的投给《中青报》和其他的报社!”刘一民说道。
崔道逸拍了拍肩膀:“我也写一篇,发到晚报上,晚报的编辑可是一直找我约稿!”
“谢谢师兄!”
“不用客气,也是时候了!”
张广年笑著道:“你们谁要对《文艺报》有兴趣,也可以发上面,《文艺报》比《人民文艺》
更能代表作协的態度,当然投稿要过才行!”
“大家一般喜欢谈诗歌集或者散文集,总是將他们分开放。当然,也有在一块的,只不过並不多。我记得以前哪个出版社就將鲁迅先生的诗歌和散文放在了一起!”
刘一民看向崔道逸:“师兄,那是鲁迅先生!”
崔道逸嘿嘿一笑:“我觉得没关係!”
“出版嘛,就是要探索更多的出版可能。我想了,散文要凑到一个散文集,实际上並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非单纯的为了写散文而写,写自己的每一天感悟。
一民,你的散文,写的是你经歷过的大事儿。要真正出版散文集还很远,诗歌集也一样。但是文坛和诗坛的读者,希望你出诗歌集和散文集很久了。將诗歌和散文放在一起,成功地呼应了读者的心愿。”
李书附和著崔道逸的话,在旁边解释道。
读者要求刘一民出诗歌集確实很久了,第一次到国医学院参加他们內部的晚会,就有学生给刘一民写小纸条询问。
后来见到读者或者参加诗会,总有人问。
几首诗凑成一个诗集,別说別人了,刘一民自己都要笑掉大牙,成为诗坛的笑柄了。
刘一民想了想说道:“等再发表几篇散文再聊这个吧,老李同志,咱们往后合作的机会还多著呢!”
“那行,咱们以后再谈!”李书笑著说道。
刘一民看著天色又开始稀稀拉拉了起来,於是说道:“真是秋雨绵绵无绝期!”
李书走到房檐下看著院子里枯黄的银杏树叶子和雨水混合一起粘在了地上,建议道:“一民,
下著雨你得小心点,別让树叶进了下水道堵上了!”
崔道逸也担心地说道:“这秋雨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下大了!”
“行,等到时候我好好的收拾一下!我还得找人把青石板重新锻点纹路,要不然下雨院子里面滑!”
四合院的院子中间铺的是青石板,时间长了,有的地方磨的特別的光亮,一下雨就容易滑倒。
找木匠师傅用铁钎重新锻造一下,又能用几年!
“一民,我给你找一个吧,我们院里面刚好有一个老师傅,会些石匠活,退休了没事儿干,现在会做点零工,补贴一下家用!”李书说道。
“行,那老李,谢谢你了,帮了我这么大的忙。师兄,你们晚会儿再走,我请你们吃顿饭。当然下著雨也就不出去了,我刚学的肉丝麵,你们尝尝怎么样?”
崔道逸和李书也不愿意单独在房间里面待著,於是都跑了厨房里面,准备搭把手。
两个人也都会炒点,刘一民嘛,会的也不多。这个肉丝麵还是跟朱霖学的,崔道逸乾脆说道:“直接吃炸酱麵吧,我看你这个肉丝麵跟炸酱麵差不多。”
刘一民笑著说道:“师兄你来!”
“行!”崔道逸做炸酱麵,刘一民去整了点鸡蛋,单独炒了个鸡蛋,又炒了一盘肉。
“一民,你没肉蛋定量,你这肉从哪儿来的?”李书好奇地问道。
“加价买的,跟他们人熟了之后,买还是很容易!也有的是一些附近的生產队自己养的猪,杀了出来挣钱!总之,现在肉票,不算是稀缺票了!”
炒完菜后,院子里的雨还挺大,三个人就在厨房里面吃了。
“装了个电话挺好,遇事不瞎跑!”崔道逸羡慕地说道。
“一民装这个电话不是为自己服务的,是为咱们大家服务的。”李书笑著说道。
“中文系大三课程很少了吧?”崔道逸问道。
“是少了很多,系里面也想让大家发挥自主性,估计到了大四就没什么课了。中文系新闻专业的学生,现在很多往各大报社跑,讲究实操。我们呢,文学专业的学生,大家要么在想著写点东西,要么就是想规划一下以后!”
李书感嘆道:“又一群宝贝疙瘩快要出炉了,到时候各大单位还不得到燕大抢破头!”
“新闻专业的很多已经被一些央媒看上了!”
吃完饭聊了聊,看雨下的小了许多,两个人告別后离开。李书走的时候说道:“一民,石匠师傅来干活的话,我提前给你打电话!”
“行,工钱你提前帮我应了就行,到时候我付给老同志!”
“没问题!”
回去的路上,崔道逸见李书兴致不高,安慰道:“老李,一民不是说了,合作的机会还多著吗?”
“喉!”
李书的效率很高,翌日上午,对方就打来了电话,说下午天晴的话会过来,要是下雨的话就不来了。
对方还带了一个徒弟,两个人把整个院子给做了总共十块钱。
刘一民上午去了一趟燕大,给几个教授送了几本《追风箏的人》的样本书。
严家炎拉著刘一民聊了聊,刘一民正准备走,教授谢冕走了进来,看到刘一民后乐呵呵地说道:“一民怎么也在这里?”
刘一民笑著將《追风箏的人》也送给了谢冕一本,谢冕笑著说道:“果真是中文系之宝树。吴组教授,刚才还在隔壁夸讚一民!”
“吴教授在隔壁吗?一会儿我去给他也送一本!”刘一民这次带的很充足。
谢冕坐了下来:“一民,你怎么看待归来派和新诗之爭?”
刘一民本身已经准备走了,又不得不坐了下来:“谢教授,您是指哪个方面?”
严家炎给两人倒了一杯水,说道:“我看一民就没怎么发表意见嘛,老谢,我觉得一民颇有大將风范!”
谢冕没有將年轻诗人称呼为朦朧,而是称呼为新诗:“其实我觉得新诗很美,大胆地融合了西方的一些元素,在形式上也进行创新,我觉得这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老谢一直在为新诗奔走疾呼,在《光名日报》上发表的文章,你看了吗?老谢很厉害啊!”严家炎靠在沙发上说道。
“谢教授发表的《在新的崛起面前》我看了,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上面的一些观点,不管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不应该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潭活水,不断地往前奔流,应该支持创新!”
刘一民又说道:“本质上,我的一些诗歌也是新诗嘛。我们的表达的內容变了,形式当然也在变化!”
谢冕笑道:“你的观点跟我不谋而合啊,不过我很少见你发表诗歌方面的评论。”
“精力有限嘛!”
办公室里面,谢冕继续地深入谈了谈纷爭的事情。
刘一民看向严家炎说道:“我虽然没发表评论,可人也没少评论我哈哈哈!”
听到刘一民嘴里面的不满,谢冕道:“有些同志確实有点过了!”
“谢教授,我觉得新诗和所谓的老诗之间並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关係,跟文言文和白话文的爭论並不同,就算是文言文和白话文,也並不妨碍两者共存。
老诗也有可取之处,新诗也有。应该取长补短嘛,有不好的地方当然可以批评。討论可以促进进步,但偏执的攻击不行。近乎人身攻击的辱骂,谁都受不了啊!
严教授,你说我冤不冤?我没说话,一群人骂我!”
严家炎正色道:“也不是谁声音高谁就有理!”
“是啊,这群年轻人也有错的地方!”谢冕说道。
“谢教授,青春诗会上课的时候您应该也在吧?艾清同志的课堂上的稿子,您应该也看了,其实不瞒您说,艾清同志提前给我看过!”刘一民说道。
“那你当时怎么看的?”
“我当时就知道要闹出爭论来!”刘一民笑道。
谢冕:“瞎,说实话,我当时没想到那么严重!”
“作为诗坛的一份子,谁都有权利发表对诗歌的看法。我觉得新诗有好的地方,当然也有刻意追求新而出现的形式异化的现象。就像法国的先锋派作家,出现了不少的好作品,但也有刻意追求形式和读者感官的衝击而造成的主次不分的。”
谢冕和严家炎思考了起来,刘一民笑著走出了办公室。
过了一会儿,谢冕说道:“看来一民有点怒火啊!”
『泥人还有三分火气,我倒是喜欢这种,有理有节!老谢啊,说实话,你跟一民聊这个事情不太合適!”严家炎说道。
谢冕:“年轻人里面的大拇指,我是想听一听他的意见的嘛!”
刘一民来到隔壁,见到几位老教授,刘一民笑著递上了自己的书。
吴组正在抽菸,看到刘一民递书过来,將烟掐灭后双手接了过去:“前几天课堂作业还让中文系的学生写评论,也不知道这几天大家的作业写的怎么样了!”
“我几个舍友正在抓耳挠腮的写,要求的严格,他们要改好几遍!”
“严格是对他们好嘛!你看看你,就不用对你严格,你自己对自己的要求就很严格,一直在写作上面进行著突破!爭取下次再写几篇长的,但不要写成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在吴组的瞩託中,刘一民走出了办公室。
下午石匠师傅过来干活,正好天气不错,一下午院子里面就是恍鐺鐺,刘一民买了烤鸭,中间干累了,三个人就坐在院子里面吃。
三刚开始被鐺鐺的声音嚇跑了,直到过了很久才察觉没危险,开始在院子里面撒起了欢。
“怂猫儿!”
刘一民刚说完,三立马衝著刘一民毗了牙,还真是喜欢窝里横!
傍晚干完之后,刘一民又给两人加了点工钱,做好饭吃完才回去。
石匠师傅临走前,带著徒弟帮刘一民把院子里面的石末和石渣都给清扫了一下。
《追风箏的人》在市场上已经开始销售,刘一民对这篇长篇小说很重视,路过新华书店的时候,还专门坐在自行车上瞅了瞅。
看销售的不错,才正式放下心来。
刚到四合院,电话就响了起来。崔道逸告诉刘一民自己收到了陆遥的稿子,刘一民以为是陆遥的小说。
“写你的,一民,是写你的,这是一篇关於诗歌思潮的討论!”崔道逸大声地说道。
“我马上去编辑部一趟!”刘一民掛断了电话。
到了编辑部,刘一民从崔道逸的手里面接过了那篇文学评论,上面写的是诗歌討论要回到理性,並很仔细地列举了你的诗歌,写出了的自己的感受,
“这是在为你发声啊!”崔道逸笑道。
“陆遥同志远在西北,还能想著我,不容易!”刘一民说道。
一名女编辑走了过来,交给了刘一民一份报纸,笑著说道:“一民同志,你看一看,这是蒋子龙同志在津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
这名女编辑叫许一,蒋子龙的编辑,曾经冒著大雨跑到医院找蒋子龙,淋成了落汤鸡,进门就鞠躬道歉。因为之前蒋子龙在《人民文艺》发表小说被批,导致后来蒋子龙不愿意再写。
因为女编辑的坚持,有了《乔厂长上任记》。
刘一民接过看了看,上面先是讲不要总是说老作家过时了,就算过时了,人家也有过时的东西,有些人连过时的东西都没有。
將刘一民称呼为诗坛“承上启下”的诗人,並指出那些骂刘一民的,写几句没人听的诗歌,就自以为有了发言的权利,讽刺的很辛辣。
许一说道,挨骂蒋子龙比你更有经验,以前津城日报十四个版面骂他,领导开会不讲主题,全程批评,直到最后十五分钟才讲主题。
他说应对这个一要心態好,二一定要反驳。
他以前被骂一次,就写一篇短篇投出去,这也算是化悲愤为力量。另外作家和诗人,都是要靠作品说话。
“《追风箏的人》的销量,我看会让这些人闭嘴的!”崔道逸说道。
“我得写封信给陆遥和蒋子龙同志,说一声谢谢!”
崔道逸道:“陆遥的这篇评论,我们会刊登的,而且是儘快,下一期!”
张广年从作协回到编辑部,看到三人在討论笑道:一民,你怎么想的?
刘一民笑著说道:“当然不能挨骂不还手了!”笑著从挎包里面掏出了几篇评论,最近他拿了不少资料做研究,有的放矢的进行反驳。
“好啊,你早有准备啊!”崔道逸说道。
“你准备什么时候发?”
“等你们下一期发表之后吧,这几篇我准备投给《燕京文艺》一篇,另外的投给《中青报》和其他的报社!”刘一民说道。
崔道逸拍了拍肩膀:“我也写一篇,发到晚报上,晚报的编辑可是一直找我约稿!”
“谢谢师兄!”
“不用客气,也是时候了!”
张广年笑著道:“你们谁要对《文艺报》有兴趣,也可以发上面,《文艺报》比《人民文艺》
更能代表作协的態度,当然投稿要过才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2689/6388250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