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玄幻小说 > 重生2013:超级科技帝国 > 第153章 气象武器的技术可行性

第153章 气象武器的技术可行性

推荐阅读:最佳良婿秦浩错嫁随军,禁欲大佬宠妻上瘾你都重生了,还要吃软饭?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晦朔光年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抽出修仙功法,我反手上交国家朋友妻政敌驯养指南 1v1 H听掷(赌博文学、群像、NP)

    第153章 气象武器的技术可行性
    会议后,陆安亲自签字盖章批准,“星箭1号”项目正式上马,由吴光裕作为该项目总负责人。
    陆安并不参与到一线搞火箭技术研发,如今拥有星流软件工具的支持,再有这群航天界的顶级专家团队,足够了。
    完全可以当甩手掌柜,这他最喜欢的状态,只需定期跟进项目查看进度就行。
    星界动力和的前期阶段只要搞火箭技术基本不需要陆安出手,等到中期阶段开始搞可往返地球与太空的运输飞船的时候才是他发力的时候。
    中期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没法完全依靠现在的这些火箭专家们,传统化学燃料火箭会在这个阶段逐渐淘汰。
    可往返地球表面与外太空的空天飞船不再使用化学燃料,而是采用可控核聚变能源作为动力来源。
    不过从地球表面到外太空这一段距离的运力,空天飞船依然无法承担运力的主力军。
    因为空天飞船的单次运力上限也就是千吨级,搁在当下自然很夸张,但在未来人类愈发频繁的太空活动时代,这点运力肯定是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那时候,大型运力都是万吨级起步。
    而万吨级、十万吨级乃至百十万吨级的超级太空船,这种大家伙是无法登陆星球表面,只能停泊在行星轨道上,建造时也只能在太空船坞里建造。
    除非搞定了反重力技术,但这个技术是在陆安前世的人类文明也没有点亮的科技。
    运力达到万吨级以上的超级太空船,它的定位是大吞吐量、远距离跨星球航运,比如从地球到火星、地球到月球。
    单从星球表面到太空这一段距离,万吨级太空船没法登陆表面,千吨级运力的空天飞船又效率太慢成本太高。
    这段距离的核心运力,得依赖可以昼夜不间断运行的太空电梯。
    空天飞船与太空电梯两者的运力差距,就等同于当下的陆运与海运一样,海运都是完爆陆运。
    同样的,太空电梯的运力也是完爆空天飞船。
    两者有各种的核心定位,空天飞船定位客流运输,太空电梯定位物流运输。
    从星球表面到太空,旅客乘坐空天飞船最舒适,货物采用太空电梯效率快。
    ……
    接下来的日子里,星界动力航天进入高速运转,“星箭1号”项目在本月正式启动,而星流软件工具成为了驱动该项目的核心引擎,被迅速整合进全研发链条内。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重构了火箭研发范式。
    设计迭代的速度大幅飙升,让传统研制模式为之汗颜。
    以往需要数周乃至数月的气动外形优化,在星流软件工具上只需要跑几个小时甚至几十分钟就搞定。
    工程师们就如同试衣服一样,在超级计算机的虚拟世界中尝试成百上千种不同的翼型、整流罩形状、发动机布局实时看到性能变化。
    结构工程师们利用星流软件工具进行拓扑优化,在保证强度的前提,像雕刻艺术品一样去除冗余材料,达到近乎极致的轻量化。
    、在星流软件工具上模拟极端再入热流下的材料响应,优化热防护系统的布局和厚度,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校准,节省了大量昂贵的实物热试验。
    发动机这一块,“星火-1a”发动机的设计在星流软件上经历着成千上万次燃烧室流场、喷管效率、涡轮泵匹配的迭代模拟。
    传统模式需要耗费巨资、高风险的地面点火试车,现在绝大部分前期的性能验证和问题排查都在星流软件中完成。
    液氧/液态甲烷的燃烧稳定性、高效涡轮泵设计等一系列难题,在星流软件的精确模拟下被一个个攻克着。
    在软件模式的世界里,“星箭1号”正在经历成百千次不同工况、不同故障模式下的飞行模拟,包括最复杂的动力着陆过程,模拟各种风速、大气密度偏差、发动机推力偏差,甚至单发失效。
    系统整合效率也是倍增,利用星流软件构建“星箭1号”的全数字孪生体,从气动、结构、热、推进到航电,所有分系统的模拟都在这个虚拟火箭火箭上无缝隙集成运行。
    这使得接口问题、相互干扰、系统耦合效应等传统研发后期才会暴露的巨坑,在早期设计阶段就被星流软件模拟精准预测并解决。
    现在的研发路子,已经是从“摸着石头过河”变成了“按图索骥”,效率想不快都难。
    ……
    时间来到六月底。
    6月29日周三,李风庭来到了嘉宁市,他来这里自然是奔着见陆安来的。
    “第一代武装机器人长达半年的测试验收结束,所有验收环节全都通过。”李风庭看向陆安笑道:“军方已经批复,可以进行大规模采购。”
    此刻,两人正在一个会客室里面谈。
    陆安闻言旋即说:“我们这边随时可以量产交付。”
    元界智控在去年12月份交付了1500个武装机器人,现在已完成全部验收环节并通过,军方的计划是总共采购6.5万个第一代武装机器人。
    李风庭说道:“原定计划不变,6.35万个分五年采购,今年采购1.15万个,后续每年采购1.3万个。”
    陆安点头道:“没问题,下个月即可完成今年的交付任务。”
    元界制造现在的产能,武装机器人这一块的订单都不够塞牙缝的,因为现在的机器人产能,每个月可以达到3万到5万个。
    军方采购1.15万个武装机器人,加急的话,甚至一周之内就能产出,正常情况也是10天左右。
    要不是有民用市场端的小元机器人的需求支撑着,工厂一年52周得停工50周。
    李风庭摆摆手笑道:“那倒不用这么着急,年底完成交付,军方这边还要做一些调整。”
    陆安点点头:“也行。”
    这个事情很快就敲定下来,没什么好说的了,早就已经计划好的事情。
    过了一会儿,李风庭看向陆安笑道:“另一个事情你要准备了。”
    闻言,陆安好奇道:“什么事?”
    李风庭说道:“下半年11月份举办的第十一届朱海航展,你这边安排安排,准备第一代武装机器人的外贸版去航展亮相展示。这也是让你公司年底交付的原因,航展亮相之后,军方也就不用对武装机器人藏着掖着,可以光明正大的训练。”
    现在的朱海航展已经不是单纯的空战装备展览会,陆战装备也有大把的展示。
    陆安闻言,旋即询问道:“难道已经批准可以搞外贸版了?”
    李风庭点头:“没错,正式获批了,这就是我要跟你说的第二件事情。”
    军方这么快批准可以搞外贸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虑到武装人形机器人技术迭代的后续问题。
    现阶段不宜大规模列装,6.5万个已经是非常庞大的规模,妥妥的集团军级别的兵力规模。
    那么后续搞出第二代的时候,就得考虑更新换代的事情了,可已经采购的第一代武装机器人怎么办?总不能直接原地退役吧?
    这就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问题,而且这玩意也不能转民用。
    思来想去就只有一个答案可解。
    退役下来,让元界智控原厂回收,砍掉其中一些重要技术模块,变成“丐版”然后转手卖给纱特土豪之类的外国客户接盘,外贸版的价格肯定是贵好几倍,所以元界智控即便按原价回收了也不亏。
    回血的资金采购第二代武装机器人,包括以后的第三代、第四代也是这个路子。
    现在就算陆安没提搞外贸版,军方这边也得考虑搞外贸版,因为这是循环换代的一个最好的策略。
    新一代出来之后,就把已经玩腻的当成二手货卖给外边的小老弟们。
    这样循环起来基本上不用太多钱,相当于把其中的成本转嫁给了出去。
    陆安点头说道:“没问题,航展的事情我去安排。”
    这时,李风庭再次看着陆安说道:“还有最后一件事情,军方这边已经听说你前段时间攻克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物理难题。”
    陆安饶有兴致地与之对视着,并未出言。
    李风庭说道:“基于你这次带来的重大科学突破,军方想知道,能不能以此为基础开发气象武器?”
    此话一出,陆安也不由得露出了惊讶之色:“气象武器?”
    李风庭点头说道:“对,气候问题也是经典的湍流问题,从技术上控制大气是否具备可行性呢?至于具体应用层面,军方提出了四种气象应用手段。”
    闻言,陆安好奇的望向对方:“哪四种?”
    李风庭当即有条不紊地阐述军方提出的四大气象应用手段。
    精准干旱:使敌方关键区域,如后勤枢纽、农田、水源地等,在特定时间段内持续晴热无雨。表现为持续的异常高温、低湿度、无有效降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水源紧张、基础设施如沥青路面加速老化、人员行动受限。
    定点暴雨:在敌方关键区域,如交通要道、军事基地、低洼营地等,制造短时强降水甚至洪涝。引发山洪、泥石流、道路冲毁、装备浸泡、人员行动受阻甚至伤亡。
    战场迷雾/消雾:在关键区域制造浓雾掩护己方行动,影响敌方侦察、瞄准、空中行动,或驱散敌方利用的自然雾霾环境。
    台风/风暴路径偏转:使威胁己方或友军的台风/强风暴偏离其自然路径,或使其提前或滞后登陆,足以避让关键区域或使其在海上消耗能量,甚至引导至敌方控制范围。
    能够控制气象的能力,这是具备双重效果的,既可以成为武器系统,也可以造福世人。
    比如人工增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库集中区域实现高效、可预测可控的降雨,相比较传统人工降雨的效率大幅提高,水资源获取成本大幅降低,再也不需要从地面进行南水往北调,通过气象干预直接在北方降雨即可。
    洪水风险调控,在洪水集结,通过“削峰填谷”的办法来降低下游洪峰风险,平滑洪水过程线,降低峰值流量,保护下游城市和农田。
    霜冻/冰雹防御,保护农业、航空免受霜冻和冰雹灾害。
    区域气候优化,缓解长期干旱、调节局地温度。
    由此可见,技术本身是无善恶的,关键在于应用意图。
    李风庭说完便注视着陆安不再言语,等着他予以答复。
    过了一会儿,陆安回答:“能。”
    ……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092/6376793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