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书吧 > 玄幻小说 > 群星 > 第25章 旅行者

第25章 旅行者

推荐阅读:迷雾求生:以异化术升格诡异之神美漫超人:从黑袍开始镇世天仙重生游戏黄金时代:我成世嘉太子龙族:路明非不想成为恋爱怪兽文娱:1990无敌后,在诸天开始找乐子霍格沃茨:苟在獾院种田成神从前有条贪吃蛇末日领主:从虫族女王开始

    “旅行者1号”从发射那天算起,到2025年,已经过了四十八年。
    如果有人在“旅行者1号”探测器上的话,他已经很难再用肉眼分辨出太阳和其他恒星的差别——其实很早之前就已经如此。
    公元1977年,“旅行者1号”启程之时,人类还远不能靠自己将飞行器加速到第三宇宙速度。换句话说,以人类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可能将飞行器送出太阳系的。
    1977年,离人类发明飞机还不到一百年;离成功发射第一枚人造卫星不到二十年;离能够发射飞行器离开地球轨道不到十年。
    但那是一个奇妙的时代。我们选择登月,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一个地球是不够的,一个太阳是不够的,我们要更多,我们要走向星空。我们幻想登月的炮弹,幻想前往金星的火箭,梦想着在火星与章鱼模样的触手怪并肩。
    一个世界对人类永远是不够的。我们站在这里,是因为梦想和贪婪。
    乔治卢卡斯是在1977年拍出《星球大战》的,那个时候人类梦想着能在无限太空中任意飞跃,拥有千百个殖民星。现实中的1977年,人类已经送十多位宇航员登上了月球。但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理解,面对无垠的宇宙,人的力量多么渺小——当时最强的火箭“大力神3号”如果前往海王星,需要三十年;而离开太阳系,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
    也许直到文明的终点,人类可能都无法离开太阳系。
    那时,人们对任何事情不满就会说:“人类都踏上月球了,怎么还没……”好像踏上月球本来应该是人类文明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后一步。在这之前,应该早就实现共产主义、人类和平,早就应该消灭疾病,甚至实现永生……
    几乎地球上所有人对宇宙的浩渺都毫无了解,以为人类离《星球大战》中的银河帝国只有一步之遥。
    但天文学家和火箭科学家都明白,自己连把一个足够大的人造体送出太阳系都做不到——而太阳在宇宙天体序列中简直渺小得不值一提。
    不过二十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似乎是被神明赐福的。1965年,轨道分析专家盖瑞弗兰德罗进行木星任务的可行性基础研究时,发现十二年之后,太阳系的几颗大行星将进入一个罕见的排列结构。
    不是世界末日的九星连珠。这个罕见排列结构对普通人毫无意义,但对行星际飞行器意义重大——太阳系一百七十六年才重现一次的超级行星引力弹弓。
    这时,人类单靠自己最强大的飞行器要离开太阳引力范围需要几百年时间。但借助这近两百年一次的引力弹弓,探测器飞行经过太阳系所有的大行星只需要九年!每经过一颗行星,飞行器就能够提升一次速度,更快地飞向下一颗行星。
    一百七十六年一遇!偏偏就发生在人类刚发射第一颗卫星之后二十年!
    1965年到1977年,十二年的准备时间,不算长,也不算太短。这个时间对科学家们精心准备来说足够长,而作为科学目标来说又足够近,机会实在太好了,令人无法拒绝。
    很难说清楚科学家是以怎样的喜悦和紧张来面对这次机会的,可能就像是荒野求生时发现了剩下的最后一根火柴。
    于是,他们做了两个备份。
    而这个时候,1961年开始的登月计划正在最紧张的关头。
    一边选择登月,一边准备将两只飞行器送出太阳系。是的,人类就是这么贪婪。没有人能保证这两个伟大计划中任何一个会成功,但他们没有选择放弃其中一个,把所有资源投入另一个。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以《星际迷航》中的旗舰之一“旅行者”命名的两只探测器接连发射。
    “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
    两只探测器踏上征途时,科学家们相信或许在一百年内,人类再也没有办法把另一只大型飞行器送离太阳这颗恒星的引力束缚了。
    于是,这成了一场漫长而忧伤的告别。
    两只飞行器都携带着一张特殊的镀金唱片《地球之音》。上面录制了有关人类的各种音像信息:六十个语种向“宇宙人”的问候语、三十五种自然界的声音、二十七首古典名曲,还有一百一十五帧照片。
    这张唱片派上用场的可能几乎为零,以这两只探测器的渺小和恒星际空间的无垠,它被别的文明播放的可能无限接近于零。
    所以这张唱片更像是飞行器对人类告别时的浪漫挥手,当它离太阳越来越远,人类会想起这张唱片,与它挥别。
    四十八年后,“旅行者1号”终于撕开包裹着太阳系的那层虚空膜。外太阳系不一样的宇宙规则破坏了它的核动力电池。已经工作了四十八年的钚元素电池因为强相互作用的改变而熔毁,瞬间超载的电流烧掉了最后仅存的几台仪器,通信设备也瞬间完全静默,只留下一副靠最后惯性飞行的躯壳,它的速度在太阳系的微弱引力下会越来越慢,直到某一天,它的旅行迎来终点。
    撕裂的虚空膜开始执行它的最后一项使命:在太阳系里回荡起特殊的信号。这个信号写在60k黑体辐射波段,保证不会被任何其他电磁信号波段干扰,也不知道准备了多久,可能在太阳诞生之初就印在了那里。
    这是飞向星空的“旅行者1号”最后的回响。
    那时候,汪海成和白泓羽刚在贵州平塘县下了车,望着山洼里fast二十五万平方米的巨大镜面,准备开始自己的朝圣之旅。
    后 记
    决定开始写这篇小说的时候还是在2016年的年中,那时我刚刚回到阔别十多年的四川,并且定居下来。这一次动笔离我上一次写小说已经过去了八年,离我最开始写小说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处女作”吧。
    自己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而那些在我最开始写小说的大学时代认识的朋友,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也都纷纷跟我一样过了三十岁。大概是自己上的大学还算凑合的缘故,虽然我研究生一毕业就果断投身更有前途的互联网行业去了,但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们依然有不少成了科学工作者——也就是当年自己写科幻小说的时候会当上主角的“科学家”们。
    小说里许多科学家都以我的朋友作为原型人物:比如汪海成的原型人物是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汪洋老师。不过买房的经历并不是他本人的,而是我另外同学的故事。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小说里出现过一位陈铧博士,他因为考虑到清华附近的房价问题而放弃了清华大学的面试。这倒是陈先生的本色出演,现在陈铧老师是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理论物理学的assistant professor,祝他早日拿到tenure。
    当身边有这样一堆年轻的科学工作者成天跟自己聊天闲扯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过去写的小说里的科学家、自己看的国内其他作者写的科幻小说里的科学家,跟这些活生生的样本全然不同。
    小说里提到一个名词:真空球形鸡。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冷笑话。如果你没听过,我很乐意讲一遍,故事是这样的:
    农场的鸡生了病。农场主着急地请来生物学家、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看看有什么办法。
    首先是最对口的生物学家,他对鸡做了一番检查,摇了摇头说:“抱歉,完全不知道怎么办。”
    然后化学家来想办法,他作了一番试验和测量,最后也没查出什么所以然。
    物理学家只是站在那儿,对着鸡看了一会儿,甚至都没去动一下那只鸡,然后就拿出笔记本开始写了起来,最后经过一番复杂的计算,物理学家说:“事情解决了!只有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问题。”
    农场主惊喜地问:“什么小问题?”
    “解决方案只适用于真空中的球形鸡。”
    真空球形鸡,这大概就是科幻小说里出现最多的科学家形象了。除了科学相关的,他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没有任何烦恼,也没有任何科学以外的欲望和需求。不光是小说,还有从小读的各种科学家传记,都反复强化着这样的形象。
    《群星》被我的朋友开玩笑叫作《关于汪老师是怎么因为买不起房而被暗恋的女生抛弃了于是决定去当一名有前途的恐怖分子的故事》。光听名字,就是一篇特别有前途的轻小说。这玩笑的名字却也说出了我写这篇小说最原始的动因:一个关于买房的故事。
    这个原因实在太不科幻了,也跟我过去想象中科学家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等到自己身边确实出现很多青年科学工作者以后,好像自己才恍然大悟:对啊,科学家也是要过日子的。
    受到这些科学工作者朋友讲来的乱七八糟的故事刺激,我开始写这么一部小说,一个科学家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惊人的秘密却偏偏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塌糊涂的故事,一篇真空球形鸡回到地面的故事。
    这还挺难的,尤其是怎么把自己搞得一塌糊涂这方面。好在我这些年的工作经历提供了类似的丰富经验。
    还是说点跟科幻有关的吧。
    《群星》的科幻设定很复杂,但是我有一个简化版:把它当成一个小鸡仔啄破蛋壳,看到蛋外面世界的故事。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关于梦想和勇气的故事。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最近这些年来,科幻小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越来越内卷,弥漫着一种“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大家都在准备抢我家鸡蛋”或是“外面有什么意思啊,让我们来好好用心地用一百万倍显微镜来发掘一下内心世界的问题吧”这样的味道。
    不能说我反感这样的科幻,但提起科幻,第一时间涌上我心头的始终是更老的小说带给我的勇气和梦想。
    首先是《群星,我的归宿》,《群星》的名字便是从这里而来。当灵魂满是窟窿的格列佛佛雷为自己找到了救赎,用生命把太空思动教授给世人时,他说:“格列佛佛雷是我名,地球是我的母星,深深的宇宙是我的居所,群星是我的归宿。”
    然后是《进入盛夏之门》。有那么多门,有的门通往冬天,有的通往水坑,通往泥潭,通往寒风,但认定总有一扇门通往温暖的盛夏,金光灿烂的盛夏。“他从未放弃寻找进入盛夏之门。”“每个门我都会走进去试试看,总想着下一个就肯定是‘进入盛夏之门’了。”
    还有《童年的终结》,人类作为种族走向终结,又作为文明拥有了恒星。
    the list can go on and on(这个名单可以一直列下去)……
    很不幸的,我很难在最近的作品里找到这样的感动了。那种不顾一切,就像“旅行者”、像“登月计划”一样,这些承载着人类的妄想、贪婪、野心,那些闪耀迷人的梦的作品几乎不再出现了,跟登月火箭一样停止发射了。
    所以我决定写一个“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的小说。
    于是在倒霉的汪海成老师对面,出现了我用尽无限宠爱和赐福的人:白泓羽。
    白泓羽身上凝聚了太多我私人的宠爱,包括本人的中二期幻想,随时随地胡思乱想的特质,并且总在关键时刻开挂发现真相。
    史铁生写过一篇《好运设计》,文章颇有些絮絮叨叨地幻想如果设计一个“完美”的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么说来,白泓羽就是我的好运设计了吧。
    小说有太多需要致谢或者致敬的人和作品。
    首先必须提的是构造体的“摩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幻想点子:物质在不同宇宙常数规则下来回振荡,像永动机一样释放能量,同时让两个不同的宇宙规则越来越接近。这点子来自阿西莫夫的《神们自己》,同样是几十年前黄金时代充满梦想光芒的老科幻。
    然后是《水晶天》。文明必须自己发展出航天器,才能从内部戳破的太阳系蛋壳,就来自大卫布林所写的这篇精妙的科幻短篇。
    吾妻阳曦女士在我开始写第一稿的时候,一边看一边说:“你说你这个小说有啥意思?”一直唠叨到第二稿删改得面目全非,除了构造体的设定以外几乎全部重写,她才说:“现在还挺好看的嘛。”
    汪洋老师和陈铧老师两位该死的物理工作者害我大改了好几次物理相关内容。最后我因为实在看不懂他们到底在说啥,决定就这么着吧。我随便引用一段以飨读者:“中性氢在靠近恒星的区域受到辐射基本都会变成电离氢(hii区,和中性氢的hi区相对应)。电离氢会有轫制辐射,是一个连续的射电谱,相当于一个本底,在和中性氢的交界区由于复合作用可以观测到复合射电谱……”
    所以,我决定,就这么着吧……
    感谢不愿透露姓名的苏无妄律师提供法律方面的专业意见,万幸她没让剧情重写。
    小说于2017年完稿,完稿一年之后,2018年看到一篇新闻《中国天眼年薪十万难觅科研人才》。年薪十万,月薪八千,fast的科研工作人员。心情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想和这个世界聊的话呢,都被我写进小说里了。就像“旅行者号”一样,发射已经完毕,吾书已成。剩下的,就是感谢有人看它了。
    最后,感谢你阅读这本书,如果你能从中收获一点科幻的快乐,我将无比荣幸。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614/63858751.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