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155:票房去哪了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157章 155:票房去哪了
    一九九七年十二月五日,星期五。
    黄昏时分,冬日的寒意渐浓,但遍布京城及苏省七大城市的诸多电影院、影剧院、工人文化宫乃至条件好些的俱乐部放映厅门前,却早早汇聚起一股股温热的人流。
    对于许多普通市民而言,在周末的夜晚看一场电影,尤其是近期被媒体炒得火热的“全国首部影院级贺岁电影”,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消遣。
    位于海定区新街口外大街的大华电影院,是京城老牌影院之一,拥有近1200个座位(楼上楼下合计)。
    傍晚六点这一场,能容纳八百多人的主放映厅内,上座率赫然超过了九成五。
    空气中弥漫着爆米、瓜子儿、甚至还有卤煮的香气和人们呵出的白气,嘈杂的交谈声中充满了期待。
    高媛媛穿着厚厚的羽绒服,戴着毛线帽和手套,全副武装地跟在父母和哥哥高勇身边。
    她脸上红扑扑的,不知是冻的还是兴奋的。
    旁边是同样包裹严实的范小胖和张伯芝。
    高家父母本着照顾女儿同事的想法,顺路将两人从北影厂生活区接了过来。
    范小胖叽叽喳喳,对什么都很好奇;张伯芝则略显安静,努力听着周围人快速的京片子,偶尔露出思索的表情。
    她们的位置在中间偏后,视野极佳。
    与此同时,在王府井地区的首都电影院(座位约900个),李秀秀买了一张票,独自走进了放映厅。
    她比姐姐李兵兵晚到京城一步,自己租了个房子,正努力寻找着进入圈子的机会。
    观看这部由王盛主导的电影,对她而言,带着一种复杂的、近乎“窥探敌情”的心态。
    厅内同样是黑压压一片人头,笑声在影片尚未开始时就已零星响起。
    京城作为首都和文化中心,市民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高,且《30天》的宣传极为到位,周星星的号召力加上“贺岁”、“京港合作”等噱头,吸引了大量年轻情侣、学生、年轻职工以及部分文化圈人士。
    粗略估算,京城当晚涉及《30天》黄金场次的主要影院,如大华、首都、青年宫、地质礼堂等十余家较大规模影院,总座位数约1.5万个,平均上座率超90%,加上其他区县放映单位的贡献,如1996年成立的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旗下部分放映单位,座位数相对较少,但数量多,总座位数估算约1万个,上座率约80%。
    京城地区12月5日傍晚黄金场及后续场次(截至午夜),《30天》的首日总票房粗估可达40万元以上。
    计算依据:核心影院1.5万座位* 90%上座率*平均票价20元≈ 27万元;区县及其他影院1万座位* 80%上座率*平均票价18元≈ 14.4万元。
    考虑到部分影院存在加座、站票以及不同时段场次,取整并略作保守估算。
    实际部分热门影院票价可达25元,但也有一些条件较差的影院或非黄金时段票价在15元左右。
    ……
    苏省,七路“反王”辖地,同步燃起烽火。
    这场由七家市级电影公司主导的“起义式”上映,同样取得了空前成功。
    各市利用本地媒体在前期进行了密集预告,民众在好奇与舆论引导下,购票热情高涨。
    金陵作为省会,大华电影院(约1000座)、和平影院(约800座)等几家主要影院傍晚场次几乎全部爆满。
    金陵城市人口超百万,有较强消费能力且文化需求旺盛的潜在观影人群(包括高校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工商业者等)估计至少在二三十万以上。
    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8000个)黄金场上座率普遍超过九成。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12万元。
    姑苏市,经济发达,观前街的开明大戏院(兼营电影,约900座)、人民影剧院(约700座)等人流如织。
    姑苏城区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冠绝全省,市民消费观念前沿。
    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6000个)黄金场上座率超过95%,甚至出现一票难求。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10万元。
    梁溪市,工业重镇,大众影剧院(约800座)、红星影院(约600座)等同样热闹。市民消费能力同样不俗。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5000个)黄金场上座率约九成。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8万元。
    彭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人口基数大,人民舞台(约1000座)、彭城影院(约700座)等上座率惊人。
    虽然平均消费水平可能略低于苏南,但观影热情因“稀缺性”而更高。全市主要影院(总座位数估算约5500个)黄金场上座率超九成。单场总共票房粗估约8万元。
    龙城市、静海市、广陵市,这三座城市同样经济活跃,文化氛围浓厚。
    主要影院如龙城市的红星大剧院、静海市的更俗剧院、广陵市的工人文化宫影剧院等,座位数分别在4000-5000个区间,黄金场上座率均达到八成五至九成。
    三市单场总共票房粗估各约5-6万元,合计约17万元。
    苏省七市首日总票房粗估约为55.5万元。
    理论上来讲,8地的主要影院加起来,单一场次上座率拉到90%的话,是能够达到100万以上票房的。
    整整一天都放《30天》的话。
    抛开上午、中午时间,从下午两点开始放映,一点到三点一场,三点到五点一场,五点到七点一场,七点到九点一场。
    放在周六,有这样的排片率,再算上其他时段的散票,理论上来讲,单日票房绝对能突破三百万。
    当然,这是理论。
    就比如今天是周五,许多影院,上午场和中午场根本不开。
    下午三点到五点多放一场,下午六点到晚上八点多放一场。
    就算只有两场,凭借这么高的上座率,8地首日票房加起来,也有可能突破200万元。
    然而,在一套运行多年的、带有“地方特色”的票房统计和分配体系下,这个数字很难出现到制片方的眼睛里。
    电影票售出后,款项首先汇集到各电影院、放映单位。
    按照不成文的“规矩”,这些单位会先行截留一部分作为“运营成本”和“职工福利”——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手段包括但不限于:虚报维修费用、夸大水电支出,或者更直接的,在热门场次,比如傍晚六点这场,谎称“部分座位已预留”或“票已售罄”,实际可能锁住部分好位置,用于关系户或后续加价,然后将这部分“隐形”收入纳入自家小金库。
    尤其是在苏省七市,这种操作更为普遍,毕竟此次上映是“绕过”省公司,市级公司也需要打点上下,安抚内部。
    经过影院层面的“过滤”后,剩余的票房收入上报给各市级电影公司。
    市级公司也不是省油的灯,它们需要与当地的文化口、宣传口、广电口等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分配”。
    这些部门或许不直接参与经营,但在影片引进、宣传、排片乃至维持放映秩序等方面提供了“支持”或需要“沟通”,因此也要分走一杯羹。
    这层层“雁过拔毛”之后,最后剩下的、准备与制片方进行分账的“净票房”,往往已经缩水不少。
    以苏省某市为例,假设一家影院当晚《30天》实际售票收入为5000元,影院可能先截留500-800元。
    上报给市公司4000元,市公司再与相关部门“协调”后,可能真正计入分账基数的就只有3000元左右了。
    这套流程在各地大同小异,只是截留比例和分配方式略有不同。
    因此,最终能够摆到北影厂、紫禁城影业和盛影传媒面前,作为40%分账依据的“官方认可票房”,必然不会如人愿。
    反王才不管你是这个京、那个京呢,发起狠来,连自己反。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419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