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198:轮流坐庄
推荐阅读: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心之怪盗!但柯南、
第200章 198:轮流坐庄
十一月的尾巴悄然滑过,日历翻到了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
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余威仍在,寒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里时常出现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的消息,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谨慎和不安的气息。
然而,与实体经济的低迷形成微妙对比的是,文化消费领域,却显露出一种“口红效应”般的韧性,甚至是一丝逆势而上的热度。
《当幸福来敲门》的宣传攻势,早在十一月末便已在“九地市场”全面铺开。
经过多家电影制片厂近一年的持续耕耘与市场培育,“九地”——这个以京津两地为核心,联合苏省七市电影公司构建起的发行放映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拥有了稳定的排片和逐渐培养起来的观众信任度。
影院门口的海报栏、地方报纸的文化娱乐版、逐渐普及的公交车身广告……《当幸福来敲门》那幅主打温情与励志的海报——葛尤饰演的陈建国穿着略显臃肿的旧袄,在风雪弥漫的街头,眼中却带着一丝不灭的希望光芒,紧紧牵着一个孩子的小手——随处可见。
宣传语也极具煽动力:“王盛继《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告别喜剧,演绎下岗工人的绝地逆袭!”、“这个冬天,让幸福敲响你的门!”。
得益于《30天》近亿票房的轰动效应,以及王盛本人“贺岁片之王”、“票房点金手”的名头,市场对这部同样定位于贺岁档的《当幸福来敲门》抱有极高的期待。
影院方面排片很积极,媒体关注度更是拉满,观众的好奇心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今年虽然有多家电影制片厂推出新片,在“九地市场”分得一杯羹,但这个贺岁档,仿佛无形中有一只大手,将这个此时中国电影人眼中最好的档期,完整地、干净地剥离出来,留给了《当幸福来敲门》。
这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纯粹的市场选择。
是其他玩家在面对“王盛+北影厂+紫禁城影业”这块金字招牌时,基于对自身影片质量和市场号召力的现实评估,做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没有人愿意和这艘配备了重火利的旗舰正面相撞。
于是,1998年的贺岁档初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近乎真空的窗口期。
所有的聚光灯、所有的市场潜力,似乎都只为等待《当幸福来敲门》的到来,等待着它去攀登,去征服。
……
十二月二日,星期三。
离电影上映还有两天。
上午九点半,位于北影厂主楼的光线传媒会议室内,暖气开得很足,与外界的寒冷形成了鲜明对比。
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导演李囯立坐在主位,正对着投影幕布。
他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来自宝岛正隆国际传播公司的两位编剧代表,以及光线传媒这边,以蔡怡浓为首,包括两位内地编剧在内的项目团队。
王盛坐在靠窗的一个位置,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姿态放松地靠在椅背上,手里拿着一份《绝代双骄》的剧本故事大纲和分集梗概,静静地听着。
会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双方编剧就《绝代双骄》的剧本改编进行深入讨论。
正隆国际带来的初稿,基本沿袭了古龙原著的主线,但也带有明显的九十年代台剧风格——节奏略显拖沓,部分情节狗血,女性角色尤其是铁心兰和苏樱的戏份,虽然比原著有所增加,但依然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男性主角的成长和恩怨,缺乏独立的人物弧光。
李囯立主导着讨论方向,他经验丰富,既尊重原著精髓,也深刻理解内地观众的审美变化。
“林志银的无缺,苏友朋的小鱼儿,气质上是符合的,这点我们认可。”
李囯立用笔点了点桌面:“但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大陆庞大的电视观众群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节奏更快、矛盾更集中、人物更鲜明的故事。”
一位内地编剧接话道:“是的,李导。我们觉得,‘双骄’的成长和恩怨是主线没错,但女性角色的塑造必须加强。
铁心兰不能只是一个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柔柔弱弱的符号。她出身武林世家,有自己的侠义和坚持,她的痛苦和抉择应该更能引起当代女性的共鸣。”
另一位内地编剧补充:“还有苏樱。这个角色非常出彩,医术高超,聪慧绝顶,性格古怪又深情。她的戏份可以更大胆一些,甚至可以设计一些让她在关键时刻推动剧情、拯救主角的桥段,而不仅仅是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工具人’。”
正隆的编剧起初还有些坚持,但在李囯立和蔡怡浓摆出的市场数据、观众分析以及合作条款(正隆力捧林苏)面前,也逐渐转变了态度。
毕竟,谁也不想跟市场过不去,跟钱过不去。
讨论的气氛从最初的略显拘谨,到后来的激烈交锋,再到逐渐达成共识,变得热烈而高效。
王盛大部分时间只是听着,偶尔在关键点上,会言简意赅地插一两句,往往能切中要害,让讨论方向更加清晰。
比如,当双方对如何表现“恶人谷”的戏份有所分歧时,王盛放下手中的材料,淡淡地说:“恶人谷的戏,要突出‘恶中的真’,而不是单纯的猎奇。那些恶人,可以可恶,但不能可厌,甚至要有一丝可悲可笑。这是古龙的底色,也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地方。”
一句话,定下了改编的基调。
会议接近尾声,主要的改编方向、人物塑造的强化、节奏的调整都已基本明确。
新的剧本将会在现有初稿基础上,由双方编剧组成联合小组,在一个月内完成修改,目标是打造一部既保留古龙武侠神韵,又符合当下观众口味,且女性角色更加丰满立体的武侠剧。
李囯立做了总结性发言,然后看向一直沉默的王盛:“王总,您看这个方向,还行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王盛身上。
王盛合上手中的文件夹,轻轻放在桌上,脸上露出一丝平淡的笑容:“嗯,还行。就按这个思路弄吧。本子尽快打磨好,立项筹备。”
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尤其是正隆国际的两位编剧,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王盛的“还行”,在他们听来,不亚于一道圣旨。
蔡怡浓立刻接过话头,雷厉风行地开始布置任务,安排编剧小组接下来的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
事情谈完,会议室内气氛轻松了不少。
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散会。
蔡怡浓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走到王盛身边,低声问道:“王总,剧本方向定了,那女一铁心兰、女二苏樱的人选……您有什么想法?”
王盛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仿佛答案早已在心中盘桓多时,随口便道:“女一,铁心兰,范小胖演。女二,苏樱,高媛媛演。”
他的声音不高,但在逐渐安静下来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蔡怡浓微微一怔。
范小胖和高媛媛都是公司旗下的练习生,条件不错,也参演了《十七岁的单车》,算是有了银幕初体验。但把《绝代双骄》这么重要的项目,女一和女二直接交给这两个尚未正式出道、名气与演技都远无法与张伯芝相比的新人……
而且,她原本以为,以张伯芝如今如日中天的人气,以及她明艳中带着几分英气的外形,无论是铁心兰还是苏樱,似乎都是极好的人选。
就算不演女一,客串一个重要角色也能为剧集增色不少。
然而,王盛却连提都没提张伯芝。
蔡怡浓的目光快速扫过王盛平静无波的脸,心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但最终,她什么也没多问,只是干脆利落地点头应道:“好的,王总。我明白了,我会尽快安排接触和合同事宜。”
(本章完)
十一月的尾巴悄然滑过,日历翻到了1998年的最后一个月。
席卷亚洲的金融风暴余威仍在,寒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里时常出现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的消息,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谨慎和不安的气息。
然而,与实体经济的低迷形成微妙对比的是,文化消费领域,却显露出一种“口红效应”般的韧性,甚至是一丝逆势而上的热度。
《当幸福来敲门》的宣传攻势,早在十一月末便已在“九地市场”全面铺开。
经过多家电影制片厂近一年的持续耕耘与市场培育,“九地”——这个以京津两地为核心,联合苏省七市电影公司构建起的发行放映网络,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拥有了稳定的排片和逐渐培养起来的观众信任度。
影院门口的海报栏、地方报纸的文化娱乐版、逐渐普及的公交车身广告……《当幸福来敲门》那幅主打温情与励志的海报——葛尤饰演的陈建国穿着略显臃肿的旧袄,在风雪弥漫的街头,眼中却带着一丝不灭的希望光芒,紧紧牵着一个孩子的小手——随处可见。
宣传语也极具煽动力:“王盛继《30天》后,再推力作!”、“葛尤告别喜剧,演绎下岗工人的绝地逆袭!”、“这个冬天,让幸福敲响你的门!”。
得益于《30天》近亿票房的轰动效应,以及王盛本人“贺岁片之王”、“票房点金手”的名头,市场对这部同样定位于贺岁档的《当幸福来敲门》抱有极高的期待。
影院方面排片很积极,媒体关注度更是拉满,观众的好奇心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今年虽然有多家电影制片厂推出新片,在“九地市场”分得一杯羹,但这个贺岁档,仿佛无形中有一只大手,将这个此时中国电影人眼中最好的档期,完整地、干净地剥离出来,留给了《当幸福来敲门》。
这不是行政命令,而是纯粹的市场选择。
是其他玩家在面对“王盛+北影厂+紫禁城影业”这块金字招牌时,基于对自身影片质量和市场号召力的现实评估,做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
没有人愿意和这艘配备了重火利的旗舰正面相撞。
于是,1998年的贺岁档初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近乎真空的窗口期。
所有的聚光灯、所有的市场潜力,似乎都只为等待《当幸福来敲门》的到来,等待着它去攀登,去征服。
……
十二月二日,星期三。
离电影上映还有两天。
上午九点半,位于北影厂主楼的光线传媒会议室内,暖气开得很足,与外界的寒冷形成了鲜明对比。
长条会议桌旁坐满了人。
导演李囯立坐在主位,正对着投影幕布。
他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来自宝岛正隆国际传播公司的两位编剧代表,以及光线传媒这边,以蔡怡浓为首,包括两位内地编剧在内的项目团队。
王盛坐在靠窗的一个位置,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姿态放松地靠在椅背上,手里拿着一份《绝代双骄》的剧本故事大纲和分集梗概,静静地听着。
会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主要是双方编剧就《绝代双骄》的剧本改编进行深入讨论。
正隆国际带来的初稿,基本沿袭了古龙原著的主线,但也带有明显的九十年代台剧风格——节奏略显拖沓,部分情节狗血,女性角色尤其是铁心兰和苏樱的戏份,虽然比原著有所增加,但依然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男性主角的成长和恩怨,缺乏独立的人物弧光。
李囯立主导着讨论方向,他经验丰富,既尊重原著精髓,也深刻理解内地观众的审美变化。
“林志银的无缺,苏友朋的小鱼儿,气质上是符合的,这点我们认可。”
李囯立用笔点了点桌面:“但是,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大陆庞大的电视观众群体。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节奏更快、矛盾更集中、人物更鲜明的故事。”
一位内地编剧接话道:“是的,李导。我们觉得,‘双骄’的成长和恩怨是主线没错,但女性角色的塑造必须加强。
铁心兰不能只是一个在两个男人之间摇摆、柔柔弱弱的符号。她出身武林世家,有自己的侠义和坚持,她的痛苦和抉择应该更能引起当代女性的共鸣。”
另一位内地编剧补充:“还有苏樱。这个角色非常出彩,医术高超,聪慧绝顶,性格古怪又深情。她的戏份可以更大胆一些,甚至可以设计一些让她在关键时刻推动剧情、拯救主角的桥段,而不仅仅是最后出来收拾残局的‘工具人’。”
正隆的编剧起初还有些坚持,但在李囯立和蔡怡浓摆出的市场数据、观众分析以及合作条款(正隆力捧林苏)面前,也逐渐转变了态度。
毕竟,谁也不想跟市场过不去,跟钱过不去。
讨论的气氛从最初的略显拘谨,到后来的激烈交锋,再到逐渐达成共识,变得热烈而高效。
王盛大部分时间只是听着,偶尔在关键点上,会言简意赅地插一两句,往往能切中要害,让讨论方向更加清晰。
比如,当双方对如何表现“恶人谷”的戏份有所分歧时,王盛放下手中的材料,淡淡地说:“恶人谷的戏,要突出‘恶中的真’,而不是单纯的猎奇。那些恶人,可以可恶,但不能可厌,甚至要有一丝可悲可笑。这是古龙的底色,也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地方。”
一句话,定下了改编的基调。
会议接近尾声,主要的改编方向、人物塑造的强化、节奏的调整都已基本明确。
新的剧本将会在现有初稿基础上,由双方编剧组成联合小组,在一个月内完成修改,目标是打造一部既保留古龙武侠神韵,又符合当下观众口味,且女性角色更加丰满立体的武侠剧。
李囯立做了总结性发言,然后看向一直沉默的王盛:“王总,您看这个方向,还行吗?”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了王盛身上。
王盛合上手中的文件夹,轻轻放在桌上,脸上露出一丝平淡的笑容:“嗯,还行。就按这个思路弄吧。本子尽快打磨好,立项筹备。”
简简单单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尤其是正隆国际的两位编剧,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
王盛的“还行”,在他们听来,不亚于一道圣旨。
蔡怡浓立刻接过话头,雷厉风行地开始布置任务,安排编剧小组接下来的工作进度和时间节点。
事情谈完,会议室内气氛轻松了不少。
大家开始收拾东西,准备散会。
蔡怡浓像是忽然想起什么,走到王盛身边,低声问道:“王总,剧本方向定了,那女一铁心兰、女二苏樱的人选……您有什么想法?”
王盛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仿佛答案早已在心中盘桓多时,随口便道:“女一,铁心兰,范小胖演。女二,苏樱,高媛媛演。”
他的声音不高,但在逐渐安静下来的会议室里,显得格外清晰。
蔡怡浓微微一怔。
范小胖和高媛媛都是公司旗下的练习生,条件不错,也参演了《十七岁的单车》,算是有了银幕初体验。但把《绝代双骄》这么重要的项目,女一和女二直接交给这两个尚未正式出道、名气与演技都远无法与张伯芝相比的新人……
而且,她原本以为,以张伯芝如今如日中天的人气,以及她明艳中带着几分英气的外形,无论是铁心兰还是苏樱,似乎都是极好的人选。
就算不演女一,客串一个重要角色也能为剧集增色不少。
然而,王盛却连提都没提张伯芝。
蔡怡浓的目光快速扫过王盛平静无波的脸,心中瞬间转过无数念头,但最终,她什么也没多问,只是干脆利落地点头应道:“好的,王总。我明白了,我会尽快安排接触和合同事宜。”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8566.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