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210:新年新气象
推荐阅读:人生三十、疯癫1960:街溜子带偏四合院、996的福报从每天100万开始、我不是戏疯子,我是真能穿剧本、中医:直播看病观众都慌了、御兽修仙:我获得了灵宠天赋、一人成宗、从上海滩大亨到港岛豪门、诡秘:当愚者碰上假面愚者、从庆余年开始倒反天罡、
第212章 210:新年新气象
次日,大年初二。
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走亲访友、阖家团圆的春节氛围中时,京信大厦楼下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数辆厢式货车停靠在路边,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的员工们,以及特意高薪聘请的专业搬家队伍,开始将打包好的办公设备、文件资料从北影厂那边陆续运抵此地。
王盛穿着一件黑色的羽绒服,亲自在现场协调。
李婷婷拿着清单,一项项核对,指挥着人员将物品搬往对应的楼层。
“九楼是盛影传媒,婚礼录像业务调度中心、财务、人事、剧本开发部、‘电视电影’事业部、‘影院级电影’项目部、艺人经纪部……都在这一层!”
“十楼是光线传媒,电视节目制作部、艺人经纪部、电视剧制作部、广告商务部!”
“小心点!那箱是剪辑设备的备用零件!”
“办公桌先按区域摆放,等线路布好再固定!”
尽管部分区域的装修还在收尾,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涂料气味,但整体的办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崭新的办公隔断,正在安装的电脑和电话线路,无不预示着一段全新征程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搬迁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王盛开出的加班工资发挥了巨大效力,员工们干劲十足。
……
大年初七,公历2月22日。
除了少数特殊功能区域,如高级剪辑室、录音棚还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外,盛影传媒与光线传媒基本完成了整体搬迁,正式在京信大厦九、十两层挂牌办公。
也就在这一天,公司的正式职工,以及由盛影传媒负责管理、来自全国三十家电影厂的近万名派遣职工(包括技术工人、编剧等),结束了短暂的春节假期,相继返京,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
庞大的人员基数,如同精密的齿轮被注入了动力,开始按照既定的轨道高速运转:
由于咚总负责、陈良作为核心副手的“私人订制”婚庆电影团队,率先动身,奔赴全国各地。
他们的目标客户是那些追求极致体验、不计成本的富豪阶层,需要频繁出差,深入沟通,量身打造。
由猴子领衔的“金禧典藏”业务组,则专注于京城及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中高端市场。
他们利用北影厂优质的设备和技术背书,提供电影质感的婚礼记录服务,客户多为城市新兴精英。
大刘、小兵、陈猛管理的“影像记忆”项目,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价格亲民,覆盖京城、津门及冀省主要城市。
这支队伍吸纳了大量的电影厂待业子弟,他们在培训后持证上岗,用相对标准的流程,记录下千家万户的幸福时刻。
原“联盟制片中心”的核心班子,现在成为了盛影传媒“电视电影事业部”的中坚力量。
他们轻车熟路,迅速投入到新的电视电影项目中。
按照新的分账协议,发行方支付的款项将先进入盛影传媒账户,再由盛影传媒根据项目合作合同,与北影制片公司(即原北影厂)进行利润分成。
由蔡怡浓和李囯立执掌的“电视剧长剧”部门,在《京港爱情线》、《四大名捕》成功的鼓舞下,士气高昂。
《绝代双骄》项目已进入前期筹备,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长篇电视剧剧本。
王盛亲自挂帅的“影院级电影”业务,无疑是公司的战略重心。
在《30天》、《当幸福来敲门》连续成功之后,这块业务承载着公司在主流电影市场开疆拓土、树立品牌的期望。
新的项目正在酝酿和论证中。
庞大的编剧团队被重新整合,按照题材类型和历史、现代、武侠、都市情感等方向,划分成了若干个编剧组。
他们如同公司的“弹药库”,为电视电影、电视剧、影院电影三大内容板块持续提供剧本支持,王盛掌握着最终的项目决策权和方向把控。
由王长钿带领的电视节目制作团队,迅速策划了几个新节目方案。
包括一档聚焦年轻人生活、情感、潮流的话题讨论类节目《青春现场》,一档挖掘民间美食、带有竞技色彩的《食神争霸》,以及一档引进海外模式、准备本土化改造的娱乐资讯节目《星光快线》。
这些节目旨在与各地方台合作,抢占日益重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段。
……
大年初七,下午两点。
京信大厦九楼,刚刚布置好的大会议室内,暖气开得很足。
王盛坐在主位,左右两边是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的各业务线负责人,陈良和于咚不在。
会议室里还残留着一丝新装修的气味,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丝毫懈怠,反而充满了新年伊始的锐气与干劲。
王盛没有过多的寒暄,开门见山道:“人都到齐了。新年新地址,今天这个会,算是我们独立运营后的第一次全体负责人会议。”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语气沉稳而有力:“过去一个多月,大家辛苦了。搬家、理顺关系、重新签约,事情千头万绪,但我们扛过来了,而且做得不错。”
“韩总高升,北影厂改制并入中影集团,成了北影制片公司。但这不代表我们和北影厂的关系就断了,更不意味着我们的靠山没了。”
王盛刻意顿了顿,强调道:“恰恰相反,韩总是升职,不是撤职!北影制片公司依然是相对独立的制片机构,而且整合了儿影厂,实力比之前只强不弱!我们之间的合作,从‘内部协作’变成了‘商业合作’,模式变了,但香火情和共同利益没变,未来在项目上的合作只会更深入,更规范。”
他这番话,既是对外界可能存在的观望和疑虑的回应,也是给内部核心团队吃下一颗定心丸。
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对此已有共识。
“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四个字——”王盛提高了声调:“维持住局面,并且要做得更好!”
他随即开始点名,听取各业务线的简要汇报和近期计划,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做出指示。
婚礼录像这块业务照旧。
电视电影事业部负责人苏阳汇报了开年三十部电视电影的筹备进度,确保“周末影院”栏目的稳定供应。
苏阳原来是北影厂艺办副主任,目前已经辞职。
蔡怡浓和李囯立重点谈了《绝代双骄》的选角、服化道和拍摄计划。
王长钿展示了几个新电视节目的策划案和与地方台的接洽情况。
剧本开发总负责人则汇报了各编辑组的人员分配和重点选题方向,表示将全力配合各内容部门的需求。
王盛仔细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
最后,他总结道:“很好。各条线思路清晰,计划也切实可行。我要强调几点:”
“第一,质量是生命线。无论是婚礼录像还是电视电影、影院电影,甚至是电视节目,都必须守住质量底线。‘盛影出品’、‘光线制作’这块牌子,不能砸在我们自己手里。”
“第二,效率是关键。我们独立运营,成本压力更大,市场变化更快。必须优化流程,加快反应速度。”
“第三,创新是动力。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剧本要创新,形式要创新,营销也要创新。”
“具体业务,各位都是行家里手,我就不多干涉。我只看结果,过程你们自己把握。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或者需要跨部门协调的资源,直接找李婷婷汇总,或者来找我。”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充满了信任与放权,同时也明确了权责。
“散会!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努力!”
(本章完)
次日,大年初二。
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走亲访友、阖家团圆的春节氛围中时,京信大厦楼下已是一片繁忙景象。
数辆厢式货车停靠在路边,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的员工们,以及特意高薪聘请的专业搬家队伍,开始将打包好的办公设备、文件资料从北影厂那边陆续运抵此地。
王盛穿着一件黑色的羽绒服,亲自在现场协调。
李婷婷拿着清单,一项项核对,指挥着人员将物品搬往对应的楼层。
“九楼是盛影传媒,婚礼录像业务调度中心、财务、人事、剧本开发部、‘电视电影’事业部、‘影院级电影’项目部、艺人经纪部……都在这一层!”
“十楼是光线传媒,电视节目制作部、艺人经纪部、电视剧制作部、广告商务部!”
“小心点!那箱是剪辑设备的备用零件!”
“办公桌先按区域摆放,等线路布好再固定!”
尽管部分区域的装修还在收尾,空气中还弥漫着淡淡的涂料气味,但整体的办公框架已经搭建起来。
崭新的办公隔断,正在安装的电脑和电话线路,无不预示着一段全新征程的开始。
接下来的几天,搬迁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
王盛开出的加班工资发挥了巨大效力,员工们干劲十足。
……
大年初七,公历2月22日。
除了少数特殊功能区域,如高级剪辑室、录音棚还在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外,盛影传媒与光线传媒基本完成了整体搬迁,正式在京信大厦九、十两层挂牌办公。
也就在这一天,公司的正式职工,以及由盛影传媒负责管理、来自全国三十家电影厂的近万名派遣职工(包括技术工人、编剧等),结束了短暂的春节假期,相继返京,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
庞大的人员基数,如同精密的齿轮被注入了动力,开始按照既定的轨道高速运转:
由于咚总负责、陈良作为核心副手的“私人订制”婚庆电影团队,率先动身,奔赴全国各地。
他们的目标客户是那些追求极致体验、不计成本的富豪阶层,需要频繁出差,深入沟通,量身打造。
由猴子领衔的“金禧典藏”业务组,则专注于京城及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中高端市场。
他们利用北影厂优质的设备和技术背书,提供电影质感的婚礼记录服务,客户多为城市新兴精英。
大刘、小兵、陈猛管理的“影像记忆”项目,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消费者,价格亲民,覆盖京城、津门及冀省主要城市。
这支队伍吸纳了大量的电影厂待业子弟,他们在培训后持证上岗,用相对标准的流程,记录下千家万户的幸福时刻。
原“联盟制片中心”的核心班子,现在成为了盛影传媒“电视电影事业部”的中坚力量。
他们轻车熟路,迅速投入到新的电视电影项目中。
按照新的分账协议,发行方支付的款项将先进入盛影传媒账户,再由盛影传媒根据项目合作合同,与北影制片公司(即原北影厂)进行利润分成。
由蔡怡浓和李囯立执掌的“电视剧长剧”部门,在《京港爱情线》、《四大名捕》成功的鼓舞下,士气高昂。
《绝代双骄》项目已进入前期筹备,同时他们也在积极寻找和开发新的长篇电视剧剧本。
王盛亲自挂帅的“影院级电影”业务,无疑是公司的战略重心。
在《30天》、《当幸福来敲门》连续成功之后,这块业务承载着公司在主流电影市场开疆拓土、树立品牌的期望。
新的项目正在酝酿和论证中。
庞大的编剧团队被重新整合,按照题材类型和历史、现代、武侠、都市情感等方向,划分成了若干个编剧组。
他们如同公司的“弹药库”,为电视电影、电视剧、影院电影三大内容板块持续提供剧本支持,王盛掌握着最终的项目决策权和方向把控。
由王长钿带领的电视节目制作团队,迅速策划了几个新节目方案。
包括一档聚焦年轻人生活、情感、潮流的话题讨论类节目《青春现场》,一档挖掘民间美食、带有竞技色彩的《食神争霸》,以及一档引进海外模式、准备本土化改造的娱乐资讯节目《星光快线》。
这些节目旨在与各地方台合作,抢占日益重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段。
……
大年初七,下午两点。
京信大厦九楼,刚刚布置好的大会议室内,暖气开得很足。
王盛坐在主位,左右两边是盛影传媒和光线传媒的各业务线负责人,陈良和于咚不在。
会议室里还残留着一丝新装修的气味,但每个人的脸上都看不到丝毫懈怠,反而充满了新年伊始的锐气与干劲。
王盛没有过多的寒暄,开门见山道:“人都到齐了。新年新地址,今天这个会,算是我们独立运营后的第一次全体负责人会议。”
他的目光扫过在场每一张面孔,语气沉稳而有力:“过去一个多月,大家辛苦了。搬家、理顺关系、重新签约,事情千头万绪,但我们扛过来了,而且做得不错。”
“韩总高升,北影厂改制并入中影集团,成了北影制片公司。但这不代表我们和北影厂的关系就断了,更不意味着我们的靠山没了。”
王盛刻意顿了顿,强调道:“恰恰相反,韩总是升职,不是撤职!北影制片公司依然是相对独立的制片机构,而且整合了儿影厂,实力比之前只强不弱!我们之间的合作,从‘内部协作’变成了‘商业合作’,模式变了,但香火情和共同利益没变,未来在项目上的合作只会更深入,更规范。”
他这番话,既是对外界可能存在的观望和疑虑的回应,也是给内部核心团队吃下一颗定心丸。
众人纷纷点头,显然对此已有共识。
“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很简单,就四个字——”王盛提高了声调:“维持住局面,并且要做得更好!”
他随即开始点名,听取各业务线的简要汇报和近期计划,并不时插话询问细节,做出指示。
婚礼录像这块业务照旧。
电视电影事业部负责人苏阳汇报了开年三十部电视电影的筹备进度,确保“周末影院”栏目的稳定供应。
苏阳原来是北影厂艺办副主任,目前已经辞职。
蔡怡浓和李囯立重点谈了《绝代双骄》的选角、服化道和拍摄计划。
王长钿展示了几个新电视节目的策划案和与地方台的接洽情况。
剧本开发总负责人则汇报了各编辑组的人员分配和重点选题方向,表示将全力配合各内容部门的需求。
王盛仔细听着,偶尔在笔记本上记录几句。
最后,他总结道:“很好。各条线思路清晰,计划也切实可行。我要强调几点:”
“第一,质量是生命线。无论是婚礼录像还是电视电影、影院电影,甚至是电视节目,都必须守住质量底线。‘盛影出品’、‘光线制作’这块牌子,不能砸在我们自己手里。”
“第二,效率是关键。我们独立运营,成本压力更大,市场变化更快。必须优化流程,加快反应速度。”
“第三,创新是动力。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剧本要创新,形式要创新,营销也要创新。”
“具体业务,各位都是行家里手,我就不多干涉。我只看结果,过程你们自己把握。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或者需要跨部门协调的资源,直接找李婷婷汇总,或者来找我。”
他的话语简洁明了,充满了信任与放权,同时也明确了权责。
“散会!新的一年,大家一起努力!”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719/63898578.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