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3章 曙光、先锋和东方红
推荐阅读:跟我睡一下怎么了?(1v1 青梅竹马 先婚后爱)、猛兽隔离区(校园1v1)、[盗墓笔记]眼前无路怎回头、松山书院绯闻事件(古言,NPH,骨科,父女)、声声慢、小狗响铃(1v1)、煦日逢雨【姐弟骨科】、当我嫁人后,剧情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玉桐【np】、c级向导的上位(np、
1959年12月25日9:09分,东风航天城卫星发射中心的寒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
天还没亮,发射场周围就亮起了密密麻麻的探照灯,把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2號甲“运载火箭照得清清楚楚。
这枚火箭有十层楼那么高,灰白色的箭体上印著鲜红的“华夏航天“四个大字,底部还凝结著一层白霜,在灯光下泛著冷冷的光。
肖镇裹紧身上的军大衣,仰著头一遍又一遍检查火箭状態。
作为总设计师,他对这枚火箭的每个细节都烂熟於心:全长32.6米,起飞推力2746千牛,相当於能同时举起280多吨的重物。
箭体里躺著三颗宝贝卫星——一號“先锋號“重720公斤,装著测绘相机和探测电离层的仪器,肖镇加了一套雷射动能主动致盲毁伤装置,只有军部高层知道;二號“曙光號“重680公斤,负责短波通信和辐射监测还有卫星电视信號转接;三號“东方红號“最小,只有400公斤,专门研究太空环境还加载了央广广播转接装置。
“小肖,来喝口薑汤暖暖身子。“秦老师端著搪瓷缸走过来,镜片上蒙著一层白雾。
肖镇的博导,从从无到有开始搞航天,此刻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担忧,“各系统最后检查都没问题吧?“
肖镇接过薑汤喝了一口,辣得直冒汗:“秦老师,地面监测网做了七轮压力测试,卫星和火箭的对接误差控制在0.03毫米,比头髮丝还细。
就是纳米比亚站的短波天线受太阳风暴影响,信號延迟比预计多了0.8秒。“
“启用备用信道!“秦老师把搪瓷缸往地上重重一放,“让华南工学院的师生们盯著,实时计算补偿参数。前阵子,隔壁邻居专家全撤走了,咱们不也照样搞出来了?“
这时,负责测控的李工跑过来,手里攥著刚收到的电报:“秦总,喀什站反馈,光学跟踪仪的镜片结霜,可能影响观测!“
肖镇立刻掏出怀表看时间:“还有50分钟,用暖风机对著镜片吹,再派两个人专门擦霜!“说完他转身要走,却被秦老师一把拉住。
“小肖,別慌。“秦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年咱们造第一枚探空实验火箭,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算盘珠子拨出来的。现在条件好多了,相信咱们的队伍。“
肖镇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想起三个月前在总装车间的惊险一幕:当时三级火箭分离装置出现0.3秒的延迟误差,老大哥专家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是他带著二十多个年轻技术员,用工作站计算机,熬了三个通宵,才重新推导出准確的分离时序公式。
“各系统注意,倒计时进入30分钟!“广播里传来总指挥的声音。发射塔架开始缓缓打开,露出火箭完整的身姿。
肖镇站在控制台前,手心全是汗。他面前的仪錶盘上,密密麻麻的指示灯不停闪烁,显示著火箭和卫星的各项参数。
“小肖,卫星供电系统电压波动0.2伏特,要不要调整?“负责电气的张工凑过来问。
“在允许范围內,保持原状。“肖镇盯著屏幕,“现在任何操作都可能节外生枝。“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10秒,整个发射场突然安静得可怕,只能听见扩音器里报数的声音:“十、九、八......“肖镇感觉自己的心跳快得要衝出胸腔,他偷偷看了眼旁边的秦老师,发现这位平时镇定自若的大手子,也紧紧攥著椅子扶手,指节发白。
“点火!“
“点火!!“
巨大的轰鸣声瞬间震得人耳膜生疼,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发射台周围腾起浓密的白烟。
肖镇死死盯著监控屏,看著火箭缓缓升起,速度越来越快。当一级火箭分离的火光闪过天际时,三號卫星的姿態控制系统突然出现0.5度的偏差。
“启动备用陀螺仪!“肖镇几乎是喊出来的。
秦老师立刻抓起对讲机:“喀什站,调整波束角度,用光学跟踪仪修正轨道!“
指挥大厅里乱成一团,各种指令声、电报机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
肖镇感觉时间过得特別慢,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终於,当二级火箭成功將卫星送入转移轨道的提示音响起时,整个大厅爆发出一阵欢呼。
但肖镇不敢放鬆,眼睛死死盯著屏幕。三枚卫星像被放飞的风箏,依次展开太阳能板。
当“先锋號“传回的第一张地球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他终於鬆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这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冷汗湿透了。
秦老师走过来,伸手想和他握手,却发现自己的手也在微微发抖。
秦老师颤抖著握住肖镇的手:“我们做到了!继苏联之后,华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箭三星!”
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世界。国內,京城大广场烟绽放,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挥舞红旗高呼;偏远山村的收音机旁,老人们红著眼眶跟著哼唱。而国际舆论场同样掀起波澜。
美国《纽约时报》以头版报导:“中国凭藉『长征2號甲』火箭实现一箭三星,打破了苏联在航天领域的长期垄断。
这不仅彰显其在火箭运载、卫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预示著一个新的航天强国正在崛起。”
《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华夏科研人员在极端条件下完成壮举,其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技术创新能力,或將重塑全球太空发展格局。”
英国《卫报》惊嘆:“华夏在短短数年內跨越了西方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此次发射的三颗卫星涵盖测绘、通信、科研等领域,標誌著华夏航天已从探索阶段迈向实用化、体系化。”
法国《费加罗报》则写道:“苏联曾以『斯普特尼克』震惊世界,如今中国以一箭三星证明,东方巨龙正在太空领域书写属於自己的传奇。”
苏联《真理报》也发表社论:“华夏航天的成就值得祝贺。
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又一重大胜利,期待未来双方在航天技术上展开更多合作。”
日本《读卖新闻》分析:“华夏的航天突破將对亚洲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產生深远影响,其在太空领域的话语权正迅速提升。”
肖镇站在寒风里,望著天空中若隱若现的三个光点,想起了写小说的夜晚。那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仅用文字记录了石油工人的奋斗,更用双手把1.8吨重的“华夏梦想“送上了太空。
“小肖,该去参加庆功会了。“秦老师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肖镇摇了摇头:“秦老师,我想再待会儿。您说,咱们下一颗卫星,能飞更远吗?“
秦老师笑了,满眼全是骄傲:“当然能!只要咱们接著干,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戈壁的寒风依旧呼啸,但肖镇的心里却热乎乎的。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华夏航天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天还没亮,发射场周围就亮起了密密麻麻的探照灯,把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2號甲“运载火箭照得清清楚楚。
这枚火箭有十层楼那么高,灰白色的箭体上印著鲜红的“华夏航天“四个大字,底部还凝结著一层白霜,在灯光下泛著冷冷的光。
肖镇裹紧身上的军大衣,仰著头一遍又一遍检查火箭状態。
作为总设计师,他对这枚火箭的每个细节都烂熟於心:全长32.6米,起飞推力2746千牛,相当於能同时举起280多吨的重物。
箭体里躺著三颗宝贝卫星——一號“先锋號“重720公斤,装著测绘相机和探测电离层的仪器,肖镇加了一套雷射动能主动致盲毁伤装置,只有军部高层知道;二號“曙光號“重680公斤,负责短波通信和辐射监测还有卫星电视信號转接;三號“东方红號“最小,只有400公斤,专门研究太空环境还加载了央广广播转接装置。
“小肖,来喝口薑汤暖暖身子。“秦老师端著搪瓷缸走过来,镜片上蒙著一层白雾。
肖镇的博导,从从无到有开始搞航天,此刻眼神里既有期待又有担忧,“各系统最后检查都没问题吧?“
肖镇接过薑汤喝了一口,辣得直冒汗:“秦老师,地面监测网做了七轮压力测试,卫星和火箭的对接误差控制在0.03毫米,比头髮丝还细。
就是纳米比亚站的短波天线受太阳风暴影响,信號延迟比预计多了0.8秒。“
“启用备用信道!“秦老师把搪瓷缸往地上重重一放,“让华南工学院的师生们盯著,实时计算补偿参数。前阵子,隔壁邻居专家全撤走了,咱们不也照样搞出来了?“
这时,负责测控的李工跑过来,手里攥著刚收到的电报:“秦总,喀什站反馈,光学跟踪仪的镜片结霜,可能影响观测!“
肖镇立刻掏出怀表看时间:“还有50分钟,用暖风机对著镜片吹,再派两个人专门擦霜!“说完他转身要走,却被秦老师一把拉住。
“小肖,別慌。“秦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去年咱们造第一枚探空实验火箭,连计算器都没有,全靠算盘珠子拨出来的。现在条件好多了,相信咱们的队伍。“
肖镇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他想起三个月前在总装车间的惊险一幕:当时三级火箭分离装置出现0.3秒的延迟误差,老大哥专家早就拍拍屁股走人了,是他带著二十多个年轻技术员,用工作站计算机,熬了三个通宵,才重新推导出准確的分离时序公式。
“各系统注意,倒计时进入30分钟!“广播里传来总指挥的声音。发射塔架开始缓缓打开,露出火箭完整的身姿。
肖镇站在控制台前,手心全是汗。他面前的仪錶盘上,密密麻麻的指示灯不停闪烁,显示著火箭和卫星的各项参数。
“小肖,卫星供电系统电压波动0.2伏特,要不要调整?“负责电气的张工凑过来问。
“在允许范围內,保持原状。“肖镇盯著屏幕,“现在任何操作都可能节外生枝。“
当倒计时进入最后10秒,整个发射场突然安静得可怕,只能听见扩音器里报数的声音:“十、九、八......“肖镇感觉自己的心跳快得要衝出胸腔,他偷偷看了眼旁边的秦老师,发现这位平时镇定自若的大手子,也紧紧攥著椅子扶手,指节发白。
“点火!“
“点火!!“
巨大的轰鸣声瞬间震得人耳膜生疼,火箭底部喷出橘红色的火焰,发射台周围腾起浓密的白烟。
肖镇死死盯著监控屏,看著火箭缓缓升起,速度越来越快。当一级火箭分离的火光闪过天际时,三號卫星的姿態控制系统突然出现0.5度的偏差。
“启动备用陀螺仪!“肖镇几乎是喊出来的。
秦老师立刻抓起对讲机:“喀什站,调整波束角度,用光学跟踪仪修正轨道!“
指挥大厅里乱成一团,各种指令声、电报机的滴答声交织在一起。
肖镇感觉时间过得特別慢,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长。
终於,当二级火箭成功將卫星送入转移轨道的提示音响起时,整个大厅爆发出一阵欢呼。
但肖镇不敢放鬆,眼睛死死盯著屏幕。三枚卫星像被放飞的风箏,依次展开太阳能板。
当“先锋號“传回的第一张地球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他终於鬆了一口气,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这才发现后背的衬衫已经被冷汗湿透了。
秦老师走过来,伸手想和他握手,却发现自己的手也在微微发抖。
秦老师颤抖著握住肖镇的手:“我们做到了!继苏联之后,华夏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箭三星!”
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世界。国內,京城大广场烟绽放,工厂车间里工人们挥舞红旗高呼;偏远山村的收音机旁,老人们红著眼眶跟著哼唱。而国际舆论场同样掀起波澜。
美国《纽约时报》以头版报导:“中国凭藉『长征2號甲』火箭实现一箭三星,打破了苏联在航天领域的长期垄断。
这不仅彰显其在火箭运载、卫星技术上的重大突破,更预示著一个新的航天强国正在崛起。”
《华盛顿邮报》评论称:“华夏科研人员在极端条件下完成壮举,其自力更生的精神与技术创新能力,或將重塑全球太空发展格局。”
英国《卫报》惊嘆:“华夏在短短数年內跨越了西方数十年的技术积累。
此次发射的三颗卫星涵盖测绘、通信、科研等领域,標誌著华夏航天已从探索阶段迈向实用化、体系化。”
法国《费加罗报》则写道:“苏联曾以『斯普特尼克』震惊世界,如今中国以一箭三星证明,东方巨龙正在太空领域书写属於自己的传奇。”
苏联《真理报》也发表社论:“华夏航天的成就值得祝贺。
这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又一重大胜利,期待未来双方在航天技术上展开更多合作。”
日本《读卖新闻》分析:“华夏的航天突破將对亚洲乃至全球战略格局產生深远影响,其在太空领域的话语权正迅速提升。”
肖镇站在寒风里,望著天空中若隱若现的三个光点,想起了写小说的夜晚。那时候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不仅用文字记录了石油工人的奋斗,更用双手把1.8吨重的“华夏梦想“送上了太空。
“小肖,该去参加庆功会了。“秦老师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肖镇摇了摇头:“秦老师,我想再待会儿。您说,咱们下一颗卫星,能飞更远吗?“
秦老师笑了,满眼全是骄傲:“当然能!只要咱们接著干,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戈壁的寒风依旧呼啸,但肖镇的心里却热乎乎的。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华夏航天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224867/63954517.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