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君临天下(上)
推荐阅读:最佳良婿秦浩、错嫁随军,禁欲大佬宠妻上瘾、你都重生了,还要吃软饭?、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晦朔光年、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抽出修仙功法,我反手上交国家、朋友妻、政敌驯养指南 1v1 H、听掷(赌博文学、群像、NP)、
第502章 君临天下(上)
解梁盐泽之下,地宫肃穆。
长明灯连绵如星,将整座地宫映照的正好,光线恰到好处的聚拢在汉白玉高台之上,映着那道独立绝尘的身影。
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屏息跪伏,山呼万岁的声音如同潮水般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更深沉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那方象征天命的传国玺,更聚焦于执掌它的那个人身上。
萧砚的目光从玺身上那八个古老的虫鸟篆字上收回,进而旋即将其随手放入宝盒中,区区死物,便是冠上了一层天命,他也从未放在心上,能有便有,若不能有,他便是天命。
此物的价值,或许真的当得上国器一说,但与眼前的一切相比,重要性又实在小得多,君不见自古常有抱着玉玺自焚的君王,只有坐拥这一切的,是逼迫前者自焚的那一方,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他合上盒盖,转身望向台下:“平身。”
众人依言起身,垂首恭立。
“李茂贞,朱友文。”
“臣在。”二人即刻上前,躬身听令。
“此地所藏,乃先帝遗留复兴之资,亦将是未来新朝抚育万民之本。”
萧砚的目光扫过地宫中那望不到尽头的箱笼、麻袋、货架:“着你二人总责启运之事。金银铜钱,分等量批次,由殿前司精锐押送,循漕运水路,稳妥运抵汴京入库。李茂贞主理调度,朱友文率部沿途护卫督运,清靖河道,确保万无一失。夜不收会协助你们,沿途所有关隘、码头,皆需严密监控,若有宵小窥伺,立斩不赦。”
李茂贞似乎有一个惊愕的反应,但动作幅度很小,只是与深知责任重大的朱友文一并凛然抱拳:“臣等领命,必不负大王重托!”
萧砚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另一侧:“冯道。”
“臣在。”
“那些锈蚀兵甲,堆积于此,徒耗岁月,便由此运往太原,熔了它们。着你兼领工部尚书,由工部督造,尽数熔铸成犁铧、锄铲、镰刀……一切利于农耕之器。开春之后,由朝廷统一调配,分发至天下各州县,特别是战乱创伤未复、农具短缺之地,配给天下民户,促进生产。”
冯道眉毛颤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他深深一揖:“大王仁德,泽被苍生。老臣即刻着手办理,定让这些杀伐之器,尽化为哺育万民之甘霖。”
萧砚略略颔首,目光再度扫视人群:“张文蔚。”
“臣在、臣在!”老好人张文蔚猝不及防,赶忙出列。
“关于熔铸一事,户部需造册登记,明确去向,若有官吏敢从中克扣牟利,以贪墨军资论处,无论何人,为首者俱皆夷三族,余者凌迟。”
“臣遵旨!”张文蔚心下一震,却是当即俯首。
安排完这两桩最紧要的事,萧砚才对众人道:“其余布帛、粮秣、古籍等物,由夜不收、户部会同清点造册,酌情处置。霉变不可用者,就地于河东道或周边州县赈济贫民;完好的,陆续运回汴京。”
“臣等遵旨……”
命令即下,群臣却是马上各有司职。一些相关区域暂且封锁不提,萧砚又留了公羊左协助朱友文全权清查、监督运转一事,同时不忘告诉朱友文,让其随便挑选地宫中的所谓神功秘籍,挑选完成后则入库编册。
处理完这些,萧砚缓步走下高台,将盛放玉玺的宝盒亲手交给一直静立人群之前的女帝。
而女帝迎上他的目光,凤眸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光彩,轻声道:“殿下。”
一旁的述里朵看着被女帝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个宝盒,眼神难免有一瞬的痴迷,但旋即就迅速移开,重新落回萧砚身上。
地宫广阔,藏宝惊人。萧砚在夜不收的簇拥下,带着众女与重臣巡视了一遍这积累了帝国三百年财富的秘藏,纵是他,也不由为这海量的金银粮帛、古籍珍玩而暗自惊叹。
无怪乎在骄兵悍将遍地的晚唐,昭宗仍能供养起十万神策军。
离开地宫后,萧砚只在盐泽的行在停留了两日,将各项事宜的责任与细节逐一敲定,又任命冯道为解梁都转运使、李珽为太原观察使。第三日,行驾再度启程。
此行的目的地是长安。
昔日的大唐帝都,历经浩劫,虽经简单修葺,但规模已远非昔比,唯有残破的城墙与零星残存的高大殿宇基座,在苍茫天地间沉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礼部在在残存的太极殿旧址上设下祭坛,萧砚身着祭服,手持玉玺,焚香祷告上天,奠酒告慰宗庙,宣读了由韩延徽、敬翔等人草拟的《承天受命文》。
文中追溯了李唐正统,历数了昭宗蒙难、天下板荡的苦难,又阐述了萧砚作为昭宗嫡脉,如何起于微末,扫平群雄,靖安北地,威服四夷,终至朱氏心甘情愿还政于唐的天命历程。
祭坛四下,伴随着肃立的文武百官,黑压压的禁军,以及远处许多闻讯赶来、翘首以盼的长安百姓。
在当初,大部分长安百姓都被迫迁往了洛阳,但其中亦有一部分仍是长安旧民,于这些人而言,眼前的一切才当真是如同梦幻。
他们看到了一位年轻而威仪的秦王,看到了重新在太极宫祭祀天地的李唐皇室。许多老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泪水纵横,口中喃喃着模糊的词语,不知是哭诉曾经的苦难,还是祈祷未来的太平。
祭天仪式结束后,萧砚又动身巡视了一遍凤翔,召见了在凤翔赋闲的刘知俊与凤翔文武,并奖赏了一直留在凤翔的梵音天,以及娑罗天、炎摩天、自在天三个协助梵音天的圣姬后,方才踏上了返回汴京的路程。
再度踏入汴京时,时节已入深冬。
汴河的水位下降了些,流速变得平缓。城市的繁华依旧,但因秦王归来、宝藏顺利开启、传国玺重见天日等等消息,全城都显然更多了一层热烈而期盼的气氛。
而秦王既然已经归来,登基大典便自然而然的马上就提上了章程。
这日,萧砚在后苑陪过了雪儿与众女,逗弄了长子与次子后,便在书房召见了韩延徽、敬翔、杨涉、张文蔚、杜荀鹤,以及特意从太原召回的郭崇韬、卢质等人。
书房中炭火融融,暖意盎然。萧砚卸去披风,只着一身常服,坐在书案后。女帝亦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暖茶,娴静相伴。
众臣行礼入座后,萧砚便直接开门见山道:“登基大典,礼部可曾择定吉期?”
杜荀鹤早有准备,起身行礼道:“回大王,臣等已初步遴选了几个吉日。最宜者,当属来年正月朔日,元旦佳节,万象更新,正合新朝肇始,天命维新之象。且时日充裕,足以从容准备典礼仪注。”
萧砚略一思索,便直接颔首:“可,就定在元旦。大典务求庄重肃穆即可,不必过于奢靡铺张。”
“臣遵旨。”
此事既定,众人却明显迟滞了下,目光只是在韩延徽与敬翔之间微妙地流转,似有未尽之言。
最终,敬翔微微颔首,向韩延徽投去一个明确由他主陈的眼神。韩延徽遂不再迟疑,当即起身,整了整衣袍,面向萧砚一礼。
“大王,新朝肇基,年号乃昭示天命、承载期许之重器,臣等不敢不慎。近日与敬公、杨公等朝上诸公反复推敲,斟酌古今,略有愚见,已另纸陈奏,恭请大王圣裁。”
萧砚取过女帝递来的折子,依言翻至对应部分,目光扫过上面工整书写的几行墨字。
而韩延徽便道:“臣以为,大王之功,震古烁今,非止于勘定祸乱、再造山河之武勋,更在于拨乱反正、立政安民之文德,开启前所未有之新局。故年号之选,当超迈前朝,既有传承,更需鼎新。臣斗胆提议‘天寰’二字。”
他略作停顿,以便众人消化,随后才又道:“《史记》有载,‘宇内一统,诸侯宾服’,寰宇即天下。‘天寰’者,寓意大王承天受命,一统寰宇,四海八荒,莫不臣服。此号气魄雄浑,尽显大王扫平六合、混一九州之盖世武功,亦有新朝疆域广袤、包罗万象之气象。读之朗朗,听之煌煌,有君临天下,号令四海之威!”
韩延徽的话音落下,书房内众人皆露出思索神色。敬翔抚须,稍作沉吟后便开口道:
“韩公所议‘天寰’,确实气势磅礴。然臣有一虑,新朝非仅武功赫赫,更需文治昌明,立纲陈纪,开太平之基。故臣提议‘洪武’……”
萧砚遂一时失笑,抬头看向敬翔。
而见萧砚如此姿态,众人遂也目光微动,听敬翔继续:
“《尔雅》释,‘洪,大也’,喻功业浩大如洪流;武,止戈为武,《左传》云‘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洪武’二字,既彰大王赫赫军功,如洪涛席卷,涤荡寰宇;更寓含新朝立国之后,将以强大武备为基石,禁暴止戈,保境安民,开创文治盛世。刚猛雄壮,亦有深意存焉。”
女帝在一旁听着,不由微微颔首。
此时,杨涉也起身:“韩公、敬公所议,确乃气象万千。而臣谨依礼制,观乎天象人事,提议‘开皇’。”
见众人望来,他便坦然陈词道:
“《易经》有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皇者,大也,始君王天下者也。‘开皇’即开辟皇极,肇始君王之业。昔隋文帝杨坚亦用此号,开创开皇之治,然其国祚短暂,未能尽此号之全功。今大王再启‘开皇’,正合革故鼎新、重开盛世之兆,寓意新朝皇基永固,德被四方,远超前世。此号尊隆显赫,足以正位凝命。”
随后,张文蔚、杜荀鹤、郭崇韬等人亦各抒己见,或提“天启”、“显庆”,或议再用汉武帝“建元”,言“大哉乾元”云云,皆引经据典,契合时势,令人难以抉择。
其实,年号由于都多取自吉祥寓意的字词,所以难免会有重复的,而‘建元’这个年号除了汉武帝首创外,在南北朝时,前赵刘聪、前秦苻坚都用过,后世帝王用前人的年号也屡见不鲜,只是多数都会尽量避免与本朝此前的年号重复罢了。
萧砚静静听着,翻阅着奏折,倒并未立刻做出决定,只是转向身旁的女帝,温言问道:“王妃以为如何?”
女帝便放下茶盏,微微笑道:“此乃军国重事,诸公俱皆所虑周全。臣妾以为,无论最终选定何号,必是能承天意、顺民心之选。”
见她并未在臣子面前直接表态,萧砚了然,不再追问,只是将奏折缓缓合上,对众人道:“年号之事,容本王再思量一二。年末诸事繁杂,有劳诸位费心。”
众臣遂又商讨了一些年末政务,方才行礼告退。书房内便只剩下萧砚与女帝二人。
窗外天色渐暗,有细碎的雪开始飘落。
“出去走走吧。”萧砚站起身,“整日闷在屋里,也该松快一下。”
女帝温柔的点头,取过一旁挂着的大氅为他披上,自己也系了一件狐裘披风。
两人并肩走出书房,也未带随从,就这样慢步在王府偌大的庭院中。
雪下得不大,细密的雪籽落在枯枝上、假山间,发出极其轻微的沙沙声。廊庑下悬挂的灯笼次第亮起,在渐浓的暮色和飘雪中晕开一团团暖黄的光。
“朱氏一族,该如何处置?”
行出一段,女帝的声音便轻轻的响起。这个问题,方才在议事时无人提起,但谁都明白,这是新朝确立必然要面对的一道槛。
萧砚的步伐放缓了些,望着前方被雪雾模糊了的楼阁轮廓。
“杨涉昨日又上了密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了另一件事,“言辞激烈,痛陈朱温弑君之罪,祸国之深,言称不夷朱氏三族,不对朱温行五马分尸之刑,无以告慰昭宗皇帝在天之灵,无以平天下忠臣义士之愤。”
女帝轻轻嗯了一声:“杨公是昭宗旧臣,心怀激愤,亦是常情。夫君如何思量?”
萧砚背着手,徐徐前行,声音平静无波:
“除杨涉外,敬翔亦曾私下求见。他说,朱温之罪,固然罄竹难书,然朱友贞最终奉表禅位,程序上并无大错。若对朱氏赶尽杀绝,恐令梁朝旧臣人人自危,亦恐寒了天下归降者之心。故他建议,对于朱氏,止罪于朱温一身即可。朱友贞可废为庶民,或给予一个虚爵圈养,其余宗族远支,分散安置便是。”
雪落在两人的肩头、发梢,带来一丝丝的凉意。
“夫君心中已有决断?”女帝侧首望他。
萧砚停下脚步,站在一株覆了薄雪的老梅树下。“若站在一个儿子的立场,为报父仇,夷灭朱氏全族,亦不为过。”
他的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但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能只做一个儿子,只讲究一家一姓的喜恶。”
他顿了顿,继续道:“朱温必须死。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是我的杀父仇人,更是唐室倾覆的祸首。他死了,很多人的怨气才能平,唐室的债,才算初步了结。”
“至于朱友贞……”萧砚沉吟片刻,“昔年我能入仕梁朝,乃至后来兵变夺权,他亦算间接有功。此番禅位,也算恭顺配合。可留他一命,封为‘归命侯’,赐宅洛阳,派人看管,非诏不得出。也算全了最后一点体面,让天下人看到,新朝并非一味嗜杀。”
“那朱氏其他族人?”
萧砚想都不想,直接道:
“其余宗室,不再以宗室相待。查清有无劣迹恶行,有罪者依律惩处,无罪者废为庶民,发放些田产,令其自谋生路。三代之内,不得科举,不得为官。血脉蔓延,杀是杀不绝的,要紧的是断了他们复起的根基与人心。云姬以为如何?”
女帝微微颔首:“如此处置,刚柔并济,既明正典刑,亦显宽仁。臣妾觉得甚好。”
两人复又继续前行,靴子踩在薄雪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绕过一个回廊,前方是一小片湖面,冬日荷塘枯败,别有一番萧疏意境。
而行走间,萧砚便自然提及适才书房中的事:“韩延徽、敬翔他们报上的几个年号,云姬心中更属意哪一个?”
“臣妾的意见并不紧要,”女帝唇角微弯,带着几分俏皮,“紧要的是夫君属意哪一个。”
萧砚轻笑:“我可瞧见了,方才敬翔提出‘洪武’时,你可是微不可察的点了头。怎么,觉得此号不错?”
女帝心中一暖,笑意更深:“我那不过是听得入神,随意一动。最终自然还需夫君圣心独断。”
“便是它了。”萧砚做了决定,语气肯定,“洪武元年……听起来,像是个能长久的好年岁。”
“皆听夫君的。”女帝温声附和。
“还有一事,”萧砚望着湖面,“我打算效仿光武云台、太宗凌烟,在皇城内建一座‘日月楼’。”
女帝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日月楼?”
“嗯。”萧砚点头,“用以悬挂开国功臣之画像,供奉其间,配以事迹铭文。我初步思来,首批入选者,暂定十六人。如王彦章、韩延徽、冯道、敬翔,元行钦、还有‘李茂贞’……”
他看向女帝,眼中带着笑意,“你们皆在其列。具体名单,日后还可再议。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这天下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亦让如今追随左右的文武,有个功标青史的念想。”
女帝心中微暖,听出萧砚所言的此李茂贞非彼李茂贞,却道:“臣妾愧不敢当。能为夫君分忧,已是本分。”
“这是你应得的。”萧砚语气肯定,“没有你在岐国的基础,没有你牵制晋蜀,没有你坐镇后方,安定人心,我何以能如此顺利。”
女帝笑了笑,没有再争议,毕竟外人也只可能知道这个李茂贞是国舅,遂只是转而道:“立画像,铭功绩,既可激励功臣,亦可垂范后世,使将士知有功必赏,天下知君王念旧,此议甚好。”
萧砚便与她并肩而行,又走了一段,忽然道:“汴京地处中原,漕运便利,物产丰盈,自是建都的好地方。与西都洛阳互为犄角,亦可控扼四方……”
女帝听出他话中有话,静静聆听。
“只是,”萧砚话锋微转,目光略略眯着,“如今漠北归一,草原臣服,疆域向北拓展何止千里。汴京于此,未免显得有些偏南了。且漕运虽便,终究受限于河道与天气。未来的天下,海运之利,或许远超你我想象。”
女帝微微一怔,随即明眸一闪,试探着问:“夫君的意思是……想迁都?”
她脑中飞快思索,又自然而然道:“北地……莫非是幽州?”
“确有考虑过幽州。”
萧砚并不否认:“幽州乃北方重镇,扼守燕山,俯瞰草原,若经营得当,可有效震慑漠北诸部,促进胡汉融合。其东面的卢台等地,亦有发展海港的潜力。加之临近太原煤矿,若能善加利用,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新的繁华所在。河北、辽西平原广阔,若大力推行农垦,可成天下粮仓。那片天地,大有可为。”
女帝沉吟了下,她拢了拢披风,思虑起来:
“迁都乃国之大事,动辄伤筋动骨。幽州虽好,然目下基础仍显薄弱,城池、宫室、官署皆需重新营建,非一朝一夕之功。且江南未定,若骤然将中心北移,恐一统江南后,南方士民心生疏离,不利于对新朝的认同。一旦南北失衡,反生祸端。”
萧砚颔首:“我明白。所以迁都之事,急不得。我粗略设想,或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日来铺垫。眼下首要之事,仍是稳固中原,平定江南,彻底消除割据隐患。同时,可着手在旧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沟通幽汴的运河,大力发展海运,鼓励商人北上贸易,逐步提升幽州及河北地区的地位和经济。待一切水到渠成,再议迁都,方为稳妥。”
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况且,迁都之前,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做。”
“何事?”
“治黄河。”
萧砚吐出三个字,徐徐而行:“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黄河失修已久,水患愈演愈烈,多次决口,漂没田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我既在此登基,便不能视而不见。我意已决,要倾数年之力,彻底整治黄河水患。征调民夫,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此事不了,我心难安,亦无颜轻言离弃中原。”
女帝闻言,肃然起敬。
她停下脚步,转身正对萧砚,郑重道:“夫君有此决心,是天下万民之福。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臣妾定当竭尽全力,支持夫君完成此旷世伟业。”
萧砚看着她被风吹得微红的脸颊,在四目相对下显得格外柔和明丽,忽然心下一动。
他便笑了笑,停下脚步,握紧了她的手:“这两年来,辛苦你了。内外事务,让你劳心劳力。我这个夫君,做得并不称职,难免冷落了你。”
女帝被他突如其来的转变弄得一怔,随即莞尔,进而温柔道:“怎么忽然说这些?国事为重,你我之间,何来冷落之说。”
萧砚却伸出手,轻轻拂去她发间沾染的几点雪,指尖掠过她温热的脸颊:“国事永远处理不完,然春宵苦短,亏欠你的,却该尽心弥补。”
而话音未落,他就已揽住她的腰肢,带着她快步走向不远处一间平日用于赏景休憩的暖阁。
“夫君!”女帝低呼一声,脸颊瞬间飞红,下意识的看了看四周。好在廊下空旷,雪夜寂静,并无闲人。
“今日忽觉得,予你政务压力太重,而补偿太少。”萧砚推开厢房的门,里面没有生火,有些清冷,但他浑不在意,反手关上门,将寒意隔绝在外。黑暗中,他的目光灼灼,“总觉得,阿稷有个妹妹作伴,更好。”
女帝被他禁锢在门板与胸膛之间,能感受到他身上传来的热力和沉稳的心跳。她又是好笑又是好气,嗔道:“哪有这般突然……而且还是在外面……”
“王府之内,皆是家中。”萧砚低声笑道,俯身靠近,“云姬方才不是还说,要竭尽全力支持夫君?”
他的气息拂过耳畔,女帝面上红晕更甚,好在黑暗中看不真切。她知他心意已决,兼之这些时日各自忙碌,两人确实少有独处温存之时。
“迁都、治河、平南……夫君是欲揽尽千古事于一身么?”她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带着几分无奈,更多的却是纵容与宠溺,“总是说不过你……只是这里冷……”
“无妨。”萧砚低语,解开自己的大氅,将她一同裹了进去,“很快便暖了。”
细雪无声,悄然覆盖着庭院,将那偶尔逸出窗棂极轻的喘息与低吟,融化在静谧的雪夜里。
“夫君今日……专横……”
“千古事归朝堂……此刻,只属于云姬。”
(本章完)
解梁盐泽之下,地宫肃穆。
长明灯连绵如星,将整座地宫映照的正好,光线恰到好处的聚拢在汉白玉高台之上,映着那道独立绝尘的身影。
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屏息跪伏,山呼万岁的声音如同潮水般退去后,留下的是一片更深沉的寂静。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那方象征天命的传国玺,更聚焦于执掌它的那个人身上。
萧砚的目光从玺身上那八个古老的虫鸟篆字上收回,进而旋即将其随手放入宝盒中,区区死物,便是冠上了一层天命,他也从未放在心上,能有便有,若不能有,他便是天命。
此物的价值,或许真的当得上国器一说,但与眼前的一切相比,重要性又实在小得多,君不见自古常有抱着玉玺自焚的君王,只有坐拥这一切的,是逼迫前者自焚的那一方,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
他合上盒盖,转身望向台下:“平身。”
众人依言起身,垂首恭立。
“李茂贞,朱友文。”
“臣在。”二人即刻上前,躬身听令。
“此地所藏,乃先帝遗留复兴之资,亦将是未来新朝抚育万民之本。”
萧砚的目光扫过地宫中那望不到尽头的箱笼、麻袋、货架:“着你二人总责启运之事。金银铜钱,分等量批次,由殿前司精锐押送,循漕运水路,稳妥运抵汴京入库。李茂贞主理调度,朱友文率部沿途护卫督运,清靖河道,确保万无一失。夜不收会协助你们,沿途所有关隘、码头,皆需严密监控,若有宵小窥伺,立斩不赦。”
李茂贞似乎有一个惊愕的反应,但动作幅度很小,只是与深知责任重大的朱友文一并凛然抱拳:“臣等领命,必不负大王重托!”
萧砚微微颔首,目光转向另一侧:“冯道。”
“臣在。”
“那些锈蚀兵甲,堆积于此,徒耗岁月,便由此运往太原,熔了它们。着你兼领工部尚书,由工部督造,尽数熔铸成犁铧、锄铲、镰刀……一切利于农耕之器。开春之后,由朝廷统一调配,分发至天下各州县,特别是战乱创伤未复、农具短缺之地,配给天下民户,促进生产。”
冯道眉毛颤动了一下,眼中闪过一抹亮光。他深深一揖:“大王仁德,泽被苍生。老臣即刻着手办理,定让这些杀伐之器,尽化为哺育万民之甘霖。”
萧砚略略颔首,目光再度扫视人群:“张文蔚。”
“臣在、臣在!”老好人张文蔚猝不及防,赶忙出列。
“关于熔铸一事,户部需造册登记,明确去向,若有官吏敢从中克扣牟利,以贪墨军资论处,无论何人,为首者俱皆夷三族,余者凌迟。”
“臣遵旨!”张文蔚心下一震,却是当即俯首。
安排完这两桩最紧要的事,萧砚才对众人道:“其余布帛、粮秣、古籍等物,由夜不收、户部会同清点造册,酌情处置。霉变不可用者,就地于河东道或周边州县赈济贫民;完好的,陆续运回汴京。”
“臣等遵旨……”
命令即下,群臣却是马上各有司职。一些相关区域暂且封锁不提,萧砚又留了公羊左协助朱友文全权清查、监督运转一事,同时不忘告诉朱友文,让其随便挑选地宫中的所谓神功秘籍,挑选完成后则入库编册。
处理完这些,萧砚缓步走下高台,将盛放玉玺的宝盒亲手交给一直静立人群之前的女帝。
而女帝迎上他的目光,凤眸中带着难以掩饰的光彩,轻声道:“殿下。”
一旁的述里朵看着被女帝小心翼翼捧着的那个宝盒,眼神难免有一瞬的痴迷,但旋即就迅速移开,重新落回萧砚身上。
地宫广阔,藏宝惊人。萧砚在夜不收的簇拥下,带着众女与重臣巡视了一遍这积累了帝国三百年财富的秘藏,纵是他,也不由为这海量的金银粮帛、古籍珍玩而暗自惊叹。
无怪乎在骄兵悍将遍地的晚唐,昭宗仍能供养起十万神策军。
离开地宫后,萧砚只在盐泽的行在停留了两日,将各项事宜的责任与细节逐一敲定,又任命冯道为解梁都转运使、李珽为太原观察使。第三日,行驾再度启程。
此行的目的地是长安。
昔日的大唐帝都,历经浩劫,虽经简单修葺,但规模已远非昔比,唯有残破的城墙与零星残存的高大殿宇基座,在苍茫天地间沉默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礼部在在残存的太极殿旧址上设下祭坛,萧砚身着祭服,手持玉玺,焚香祷告上天,奠酒告慰宗庙,宣读了由韩延徽、敬翔等人草拟的《承天受命文》。
文中追溯了李唐正统,历数了昭宗蒙难、天下板荡的苦难,又阐述了萧砚作为昭宗嫡脉,如何起于微末,扫平群雄,靖安北地,威服四夷,终至朱氏心甘情愿还政于唐的天命历程。
祭坛四下,伴随着肃立的文武百官,黑压压的禁军,以及远处许多闻讯赶来、翘首以盼的长安百姓。
在当初,大部分长安百姓都被迫迁往了洛阳,但其中亦有一部分仍是长安旧民,于这些人而言,眼前的一切才当真是如同梦幻。
他们看到了一位年轻而威仪的秦王,看到了重新在太极宫祭祀天地的李唐皇室。许多老人忍不住跪倒在地,泪水纵横,口中喃喃着模糊的词语,不知是哭诉曾经的苦难,还是祈祷未来的太平。
祭天仪式结束后,萧砚又动身巡视了一遍凤翔,召见了在凤翔赋闲的刘知俊与凤翔文武,并奖赏了一直留在凤翔的梵音天,以及娑罗天、炎摩天、自在天三个协助梵音天的圣姬后,方才踏上了返回汴京的路程。
再度踏入汴京时,时节已入深冬。
汴河的水位下降了些,流速变得平缓。城市的繁华依旧,但因秦王归来、宝藏顺利开启、传国玺重见天日等等消息,全城都显然更多了一层热烈而期盼的气氛。
而秦王既然已经归来,登基大典便自然而然的马上就提上了章程。
这日,萧砚在后苑陪过了雪儿与众女,逗弄了长子与次子后,便在书房召见了韩延徽、敬翔、杨涉、张文蔚、杜荀鹤,以及特意从太原召回的郭崇韬、卢质等人。
书房中炭火融融,暖意盎然。萧砚卸去披风,只着一身常服,坐在书案后。女帝亦坐在一旁,手中捧着一杯暖茶,娴静相伴。
众臣行礼入座后,萧砚便直接开门见山道:“登基大典,礼部可曾择定吉期?”
杜荀鹤早有准备,起身行礼道:“回大王,臣等已初步遴选了几个吉日。最宜者,当属来年正月朔日,元旦佳节,万象更新,正合新朝肇始,天命维新之象。且时日充裕,足以从容准备典礼仪注。”
萧砚略一思索,便直接颔首:“可,就定在元旦。大典务求庄重肃穆即可,不必过于奢靡铺张。”
“臣遵旨。”
此事既定,众人却明显迟滞了下,目光只是在韩延徽与敬翔之间微妙地流转,似有未尽之言。
最终,敬翔微微颔首,向韩延徽投去一个明确由他主陈的眼神。韩延徽遂不再迟疑,当即起身,整了整衣袍,面向萧砚一礼。
“大王,新朝肇基,年号乃昭示天命、承载期许之重器,臣等不敢不慎。近日与敬公、杨公等朝上诸公反复推敲,斟酌古今,略有愚见,已另纸陈奏,恭请大王圣裁。”
萧砚取过女帝递来的折子,依言翻至对应部分,目光扫过上面工整书写的几行墨字。
而韩延徽便道:“臣以为,大王之功,震古烁今,非止于勘定祸乱、再造山河之武勋,更在于拨乱反正、立政安民之文德,开启前所未有之新局。故年号之选,当超迈前朝,既有传承,更需鼎新。臣斗胆提议‘天寰’二字。”
他略作停顿,以便众人消化,随后才又道:“《史记》有载,‘宇内一统,诸侯宾服’,寰宇即天下。‘天寰’者,寓意大王承天受命,一统寰宇,四海八荒,莫不臣服。此号气魄雄浑,尽显大王扫平六合、混一九州之盖世武功,亦有新朝疆域广袤、包罗万象之气象。读之朗朗,听之煌煌,有君临天下,号令四海之威!”
韩延徽的话音落下,书房内众人皆露出思索神色。敬翔抚须,稍作沉吟后便开口道:
“韩公所议‘天寰’,确实气势磅礴。然臣有一虑,新朝非仅武功赫赫,更需文治昌明,立纲陈纪,开太平之基。故臣提议‘洪武’……”
萧砚遂一时失笑,抬头看向敬翔。
而见萧砚如此姿态,众人遂也目光微动,听敬翔继续:
“《尔雅》释,‘洪,大也’,喻功业浩大如洪流;武,止戈为武,《左传》云‘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洪武’二字,既彰大王赫赫军功,如洪涛席卷,涤荡寰宇;更寓含新朝立国之后,将以强大武备为基石,禁暴止戈,保境安民,开创文治盛世。刚猛雄壮,亦有深意存焉。”
女帝在一旁听着,不由微微颔首。
此时,杨涉也起身:“韩公、敬公所议,确乃气象万千。而臣谨依礼制,观乎天象人事,提议‘开皇’。”
见众人望来,他便坦然陈词道:
“《易经》有云,‘首出庶物,万国咸宁’,皇者,大也,始君王天下者也。‘开皇’即开辟皇极,肇始君王之业。昔隋文帝杨坚亦用此号,开创开皇之治,然其国祚短暂,未能尽此号之全功。今大王再启‘开皇’,正合革故鼎新、重开盛世之兆,寓意新朝皇基永固,德被四方,远超前世。此号尊隆显赫,足以正位凝命。”
随后,张文蔚、杜荀鹤、郭崇韬等人亦各抒己见,或提“天启”、“显庆”,或议再用汉武帝“建元”,言“大哉乾元”云云,皆引经据典,契合时势,令人难以抉择。
其实,年号由于都多取自吉祥寓意的字词,所以难免会有重复的,而‘建元’这个年号除了汉武帝首创外,在南北朝时,前赵刘聪、前秦苻坚都用过,后世帝王用前人的年号也屡见不鲜,只是多数都会尽量避免与本朝此前的年号重复罢了。
萧砚静静听着,翻阅着奏折,倒并未立刻做出决定,只是转向身旁的女帝,温言问道:“王妃以为如何?”
女帝便放下茶盏,微微笑道:“此乃军国重事,诸公俱皆所虑周全。臣妾以为,无论最终选定何号,必是能承天意、顺民心之选。”
见她并未在臣子面前直接表态,萧砚了然,不再追问,只是将奏折缓缓合上,对众人道:“年号之事,容本王再思量一二。年末诸事繁杂,有劳诸位费心。”
众臣遂又商讨了一些年末政务,方才行礼告退。书房内便只剩下萧砚与女帝二人。
窗外天色渐暗,有细碎的雪开始飘落。
“出去走走吧。”萧砚站起身,“整日闷在屋里,也该松快一下。”
女帝温柔的点头,取过一旁挂着的大氅为他披上,自己也系了一件狐裘披风。
两人并肩走出书房,也未带随从,就这样慢步在王府偌大的庭院中。
雪下得不大,细密的雪籽落在枯枝上、假山间,发出极其轻微的沙沙声。廊庑下悬挂的灯笼次第亮起,在渐浓的暮色和飘雪中晕开一团团暖黄的光。
“朱氏一族,该如何处置?”
行出一段,女帝的声音便轻轻的响起。这个问题,方才在议事时无人提起,但谁都明白,这是新朝确立必然要面对的一道槛。
萧砚的步伐放缓了些,望着前方被雪雾模糊了的楼阁轮廓。
“杨涉昨日又上了密折。”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了另一件事,“言辞激烈,痛陈朱温弑君之罪,祸国之深,言称不夷朱氏三族,不对朱温行五马分尸之刑,无以告慰昭宗皇帝在天之灵,无以平天下忠臣义士之愤。”
女帝轻轻嗯了一声:“杨公是昭宗旧臣,心怀激愤,亦是常情。夫君如何思量?”
萧砚背着手,徐徐前行,声音平静无波:
“除杨涉外,敬翔亦曾私下求见。他说,朱温之罪,固然罄竹难书,然朱友贞最终奉表禅位,程序上并无大错。若对朱氏赶尽杀绝,恐令梁朝旧臣人人自危,亦恐寒了天下归降者之心。故他建议,对于朱氏,止罪于朱温一身即可。朱友贞可废为庶民,或给予一个虚爵圈养,其余宗族远支,分散安置便是。”
雪落在两人的肩头、发梢,带来一丝丝的凉意。
“夫君心中已有决断?”女帝侧首望他。
萧砚停下脚步,站在一株覆了薄雪的老梅树下。“若站在一个儿子的立场,为报父仇,夷灭朱氏全族,亦不为过。”
他的声音里听不出太多情绪,仿佛在陈述一个与己无关的事实,“但坐在这个位置上,不能只做一个儿子,只讲究一家一姓的喜恶。”
他顿了顿,继续道:“朱温必须死。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不仅是我的杀父仇人,更是唐室倾覆的祸首。他死了,很多人的怨气才能平,唐室的债,才算初步了结。”
“至于朱友贞……”萧砚沉吟片刻,“昔年我能入仕梁朝,乃至后来兵变夺权,他亦算间接有功。此番禅位,也算恭顺配合。可留他一命,封为‘归命侯’,赐宅洛阳,派人看管,非诏不得出。也算全了最后一点体面,让天下人看到,新朝并非一味嗜杀。”
“那朱氏其他族人?”
萧砚想都不想,直接道:
“其余宗室,不再以宗室相待。查清有无劣迹恶行,有罪者依律惩处,无罪者废为庶民,发放些田产,令其自谋生路。三代之内,不得科举,不得为官。血脉蔓延,杀是杀不绝的,要紧的是断了他们复起的根基与人心。云姬以为如何?”
女帝微微颔首:“如此处置,刚柔并济,既明正典刑,亦显宽仁。臣妾觉得甚好。”
两人复又继续前行,靴子踩在薄雪上,发出轻微的咯吱声。绕过一个回廊,前方是一小片湖面,冬日荷塘枯败,别有一番萧疏意境。
而行走间,萧砚便自然提及适才书房中的事:“韩延徽、敬翔他们报上的几个年号,云姬心中更属意哪一个?”
“臣妾的意见并不紧要,”女帝唇角微弯,带着几分俏皮,“紧要的是夫君属意哪一个。”
萧砚轻笑:“我可瞧见了,方才敬翔提出‘洪武’时,你可是微不可察的点了头。怎么,觉得此号不错?”
女帝心中一暖,笑意更深:“我那不过是听得入神,随意一动。最终自然还需夫君圣心独断。”
“便是它了。”萧砚做了决定,语气肯定,“洪武元年……听起来,像是个能长久的好年岁。”
“皆听夫君的。”女帝温声附和。
“还有一事,”萧砚望着湖面,“我打算效仿光武云台、太宗凌烟,在皇城内建一座‘日月楼’。”
女帝眼中露出感兴趣的神色:“日月楼?”
“嗯。”萧砚点头,“用以悬挂开国功臣之画像,供奉其间,配以事迹铭文。我初步思来,首批入选者,暂定十六人。如王彦章、韩延徽、冯道、敬翔,元行钦、还有‘李茂贞’……”
他看向女帝,眼中带着笑意,“你们皆在其列。具体名单,日后还可再议。要让后世子孙都知道,这天下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亦让如今追随左右的文武,有个功标青史的念想。”
女帝心中微暖,听出萧砚所言的此李茂贞非彼李茂贞,却道:“臣妾愧不敢当。能为夫君分忧,已是本分。”
“这是你应得的。”萧砚语气肯定,“没有你在岐国的基础,没有你牵制晋蜀,没有你坐镇后方,安定人心,我何以能如此顺利。”
女帝笑了笑,没有再争议,毕竟外人也只可能知道这个李茂贞是国舅,遂只是转而道:“立画像,铭功绩,既可激励功臣,亦可垂范后世,使将士知有功必赏,天下知君王念旧,此议甚好。”
萧砚便与她并肩而行,又走了一段,忽然道:“汴京地处中原,漕运便利,物产丰盈,自是建都的好地方。与西都洛阳互为犄角,亦可控扼四方……”
女帝听出他话中有话,静静聆听。
“只是,”萧砚话锋微转,目光略略眯着,“如今漠北归一,草原臣服,疆域向北拓展何止千里。汴京于此,未免显得有些偏南了。且漕运虽便,终究受限于河道与天气。未来的天下,海运之利,或许远超你我想象。”
女帝微微一怔,随即明眸一闪,试探着问:“夫君的意思是……想迁都?”
她脑中飞快思索,又自然而然道:“北地……莫非是幽州?”
“确有考虑过幽州。”
萧砚并不否认:“幽州乃北方重镇,扼守燕山,俯瞰草原,若经营得当,可有效震慑漠北诸部,促进胡汉融合。其东面的卢台等地,亦有发展海港的潜力。加之临近太原煤矿,若能善加利用,假以时日,未必不能成为新的繁华所在。河北、辽西平原广阔,若大力推行农垦,可成天下粮仓。那片天地,大有可为。”
女帝沉吟了下,她拢了拢披风,思虑起来:
“迁都乃国之大事,动辄伤筋动骨。幽州虽好,然目下基础仍显薄弱,城池、宫室、官署皆需重新营建,非一朝一夕之功。且江南未定,若骤然将中心北移,恐一统江南后,南方士民心生疏离,不利于对新朝的认同。一旦南北失衡,反生祸端。”
萧砚颔首:“我明白。所以迁都之事,急不得。我粗略设想,或许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日来铺垫。眼下首要之事,仍是稳固中原,平定江南,彻底消除割据隐患。同时,可着手在旧有的基础上重新规划沟通幽汴的运河,大力发展海运,鼓励商人北上贸易,逐步提升幽州及河北地区的地位和经济。待一切水到渠成,再议迁都,方为稳妥。”
他停顿了一下,又道:“况且,迁都之前,还有一件大事必须要做。”
“何事?”
“治黄河。”
萧砚吐出三个字,徐徐而行:“自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战乱频仍,黄河失修已久,水患愈演愈烈,多次决口,漂没田舍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我既在此登基,便不能视而不见。我意已决,要倾数年之力,彻底整治黄河水患。征调民夫,疏浚河道,加固堤防,引水灌溉。此事不了,我心难安,亦无颜轻言离弃中原。”
女帝闻言,肃然起敬。
她停下脚步,转身正对萧砚,郑重道:“夫君有此决心,是天下万民之福。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臣妾定当竭尽全力,支持夫君完成此旷世伟业。”
萧砚看着她被风吹得微红的脸颊,在四目相对下显得格外柔和明丽,忽然心下一动。
他便笑了笑,停下脚步,握紧了她的手:“这两年来,辛苦你了。内外事务,让你劳心劳力。我这个夫君,做得并不称职,难免冷落了你。”
女帝被他突如其来的转变弄得一怔,随即莞尔,进而温柔道:“怎么忽然说这些?国事为重,你我之间,何来冷落之说。”
萧砚却伸出手,轻轻拂去她发间沾染的几点雪,指尖掠过她温热的脸颊:“国事永远处理不完,然春宵苦短,亏欠你的,却该尽心弥补。”
而话音未落,他就已揽住她的腰肢,带着她快步走向不远处一间平日用于赏景休憩的暖阁。
“夫君!”女帝低呼一声,脸颊瞬间飞红,下意识的看了看四周。好在廊下空旷,雪夜寂静,并无闲人。
“今日忽觉得,予你政务压力太重,而补偿太少。”萧砚推开厢房的门,里面没有生火,有些清冷,但他浑不在意,反手关上门,将寒意隔绝在外。黑暗中,他的目光灼灼,“总觉得,阿稷有个妹妹作伴,更好。”
女帝被他禁锢在门板与胸膛之间,能感受到他身上传来的热力和沉稳的心跳。她又是好笑又是好气,嗔道:“哪有这般突然……而且还是在外面……”
“王府之内,皆是家中。”萧砚低声笑道,俯身靠近,“云姬方才不是还说,要竭尽全力支持夫君?”
他的气息拂过耳畔,女帝面上红晕更甚,好在黑暗中看不真切。她知他心意已决,兼之这些时日各自忙碌,两人确实少有独处温存之时。
“迁都、治河、平南……夫君是欲揽尽千古事于一身么?”她轻轻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带着几分无奈,更多的却是纵容与宠溺,“总是说不过你……只是这里冷……”
“无妨。”萧砚低语,解开自己的大氅,将她一同裹了进去,“很快便暖了。”
细雪无声,悄然覆盖着庭院,将那偶尔逸出窗棂极轻的喘息与低吟,融化在静谧的雪夜里。
“夫君今日……专横……”
“千古事归朝堂……此刻,只属于云姬。”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7426/63744352.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