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君临天下(中)
推荐阅读:最佳良婿秦浩、错嫁随军,禁欲大佬宠妻上瘾、你都重生了,还要吃软饭?、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晦朔光年、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抽出修仙功法,我反手上交国家、朋友妻、政敌驯养指南 1v1 H、听掷(赌博文学、群像、NP)、
第503章 君临天下(中)
腊月的汴京,晨光来得迟些。
寒意裹挟着烟火气,在坊巷间弥漫开来。虽天色才刚透亮,但城市已然苏醒,尤其是那供应早食的铺子,更是蒸汽腾腾,人声鼎沸。
城东一家寻常的粥铺里,此刻已是座无虚席。跑堂的伙计肩搭汗巾,托着食盘在桌椅间灵活穿梭,嘴里吆喝着粥品名号,声音淹没在食客们嘈杂的交谈声里。
靠近门口的一张小桌前,对坐二人。
一位是穿着半旧蓝袍的老者,面容清癯,眼神沉静的近乎淡漠,正慢条斯理喝着碗里的小米粥。他对面是个中年文士模样的人,衣着普通,脸上带着些许旅途风尘,但眉眼间总含着三分若有若无的笑意,显得随和许多。
店内谈论的声音,十句里倒有七八句离不开即将到来的大事。
“……可曾看过报纸?殿下已敲定了年号,并特意先昭示给我们老百姓,洪武!听听,这气魄!”一个粗豪的汉子咬了口油饼,含糊不清的与同桌的食客说道。
“洪武……好!真是好兆头!”同伴点头应和,“秦王以武平定天下,如今正是要以此年号,开创万世太平!”
旁边一桌闻言,一人便掩不住兴奋小声笑道:“年号定了,登基大典的日子也就近了。看报纸上讲,就在元旦,真是万象更新啊。”
“可不是么!想想两年前,这汴京城是什么光景?再看看现在……”一位老者唏嘘道,“当年朱家皇帝河北惨败一场,登基后税就开始加重,况且玄冥教当道,街上几人能有笑脸?如今好了,秦王殿下轻徭薄赋,价钱也稳当,从去年开始,咱这小老百姓,也总算能喘口气,过个像样的年了。”
“何止是汴京?”另一人接话,“听说河东那边,日子也缓过来了。殿下分田地,兴水利,这才是真命天子该做的事。江南那边……嘿,不识天命,苦的还不是他们自己人?”
那中年文士听着,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些,他用筷子轻轻点着桌面,对对面的老者低声道:“市井之言虽质朴,却也道尽人心向背。殿下倒是豁达,任由百姓这般议论。”
老者眼皮都未抬一下,仿佛碗里的粥比外面的天下大事更有吸引力,更无回应。
中年文士也不以为意,似乎早已习惯对方的沉默。他很快吃完了自己那份早餐,看着老者也放下碗筷,便起身结了账。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粥铺,汇入清晨渐稠的人流之中。
汴京的街道宽阔,积雪被清扫到两侧,露出干净的石板路面。
虽是寒冬,但街面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旗幌招展,叫卖声不绝于耳。贩夫走卒、行商坐贾、牵着骆驼的西域胡人、穿着皮袄的漠北客商……各色人等穿梭往来,端是繁华如织,生机盎然如此。
中年文士,却是易容后的阳叔子。
比起当年在青城山上对李星云师兄妹的严肃模样,他当下却显得和蔼许多,只是背着手,显得颇有兴致,时而驻足看看路边摊贩售卖的年画剪纸,时而打量一下胡商带来的稀奇古怪的香料玩意儿。
他身前的袁天罡,却步履不停,对周遭的热闹视若无睹,只沿着长街不紧不慢的走着,阳叔子无奈,只得快走几步跟上。
行至一处交叉路口,袁天罡脚步却是突然一顿,然后径直拐入一家门面颇大的茶肆。阳叔子略感意外,也跟了进去。
却见茶肆里比起街外更是热闹,堂上一位说书先生正讲到酣处,唾沫横飞,台下茶客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列位,今日这《十国英雄传》却是终于讲至咱们秦王本纪……话说当今秦王殿下,本是昭宗皇帝嫡脉,真龙之子!为何幼年流落民间,忍辱负重二十一载?皆因那奸贼朱温,祸乱朝纲,窥伺神器!幸有忠义之士,以亲子代之,这才保下了我大唐正统血脉,以待今日!”
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声音陡然拔高。
“列位道秦王殿下只是身份尊贵?殊不知,真龙藏于渊,其芒自现!话说殿下少年之际,便已显峥嵘异象!所到之处,常人或不察觉,然则有道之士皆言,似有紫气隐随,虽不张扬,却涵容磅礴,非凡俗可比!”
老先生唾沫横飞,手势夸张,仿佛亲眼所见。
“纵是那时殿下隐姓埋名,未曾显露真实身份之万一,然其谈吐见识,气度风仪,已非常人所能及。便是不良人中那些历经风雨、慧眼如炬的志士能人,偶有机缘得见殿下者,却也无不心折!但觉此子虽年少,却如渊渟岳峙,深不可测,令人见之忘俗,心生钦服!竟有数位英雄,甘愿舍弃原有职司前程,默默追随左右,此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他稍歇一口气,吊足了听众胃口,继续渲染。
“更有甚者!列位可知,当年殿下初至曹州,彼时曹州刺史乃是那朱温义子朱汉宾。此人亦非庸碌之辈,手握一州权柄,有那朱落雁之凶名,可谓位高权重。然其初见殿下之时——”
说书人模仿着当时场景,捋须瞪眼,做震惊状。
“那朱汉宾当下便是大惊失色!私底下对其心腹言道:‘吾观此子,龙章凤姿,天日之表,非常器也!今观天下汹汹,群雄逐鹿,然天命所归,恐在此子之身!’”
醒木再响!
“你猜后来如何?那朱汉宾,竟真生出了投效之心!虽碍于时势身份,未能明言,却也在其权柄之内,对殿下多行方便,暗中助力!乃至后来,殿下能于曹州立足,逐步掌控兖州不良人,其中未必没有这朱汉宾顺水推舟,默许乃至暗中奉送部分权柄基业之故!这岂非是天命所钟,英雄自来归附?”
这番演绎,将一段可能存在的赏识,夸张成了近乎预言般的识主与投诚,听得台下茶客们如痴如醉,啧啧称奇,纷纷感叹秦王天命早定。
而台下喝彩声雷动,阳叔子也只是寻了个靠边的空位,向伙计要了两杯寻常的绿茶。
他听着说书人明显经过艺术加工,却极富感染力的讲述,微微侧头,对身旁的袁天罡低语,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殿下胸襟,确实非常人可比。这般市井演绎,近乎传奇话本,竟也由得它流传。”
邻座一位本地老茶客正好听到,便扭过头来,热情插话道:
“老兄不是中原本地人吧?咱秦王殿下不同以往那些官家,最是开明。只要不是恶意诽谤,说说这些英雄事迹,无伤大雅。朝廷办的邸报上,偶尔还刊载殿下写的诗词呢!咱都读过,‘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听听,何等气魄!”
老茶客说得兴起,压低了点声音,带着几分神秘道:“坊间都传,殿下麾下能人辈出,有些笔杆子厉害的,还会用化名写些侠义小说,就刊在那《汴京趣闻》上,与民同乐哩!都说那写得最好的《三国演义》,保不齐就是……”
其人话未说尽,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阳叔子便顺势与他攀谈起来:“哦?竟有此事?如此说来,如今这汴京生活,想必是十分安逸了。”
“安逸!怎么不安逸!”老茶客来了谈兴,“粮价稳,盐价稳,连柴禾都比往年便宜些。只要肯下力气,总能挣口饭吃。不像南边,”他压低了声音,摇了摇头,“听说那边,税赋重得吓人,当兵的到处抓丁,日子才叫难过哩……”
这时,伙计过来添水。阳叔子从袖中摸出几文钱放在桌上,示意结账。
那伙计看了看,笑道:“客官,给多了。”他熟练地找回两文钱,“眼下年景好,汴京城里物价平稳,咱这茶水管够,用不了这许多。”
伙计似乎是个健谈的,一边收拾旁边桌子上的空碗,一边又随口道:“这钱够你再去那边摊子上买两个肉炊饼了。可比不得江南那边,听说米价一天一个样,唉,都是打仗闹的……还是咱们秦王治下安稳。”
阳叔子笑着摆摆手示意不用找,而他再转头时,却发现袁天罡已然起身,正朝茶肆外走去,竟是对台上正说到高潮“秦王单骑破阵”的精彩片段毫无留恋。
“哎,客官慢走!”伙计在后面招呼了一声。
阳叔子一愣,连忙对那热心老茶客点头致意,起身追了出去。刚走到门口,却被那伙计叫住:“这位客官,你等等!茶钱给多了,说好不用找也不能多收你这些……”伙计执着地要把多出的钱塞还给他。
阳叔子一边目光追着袁天罡即将消失在街角的背影,一边推拒道:“小哥辛苦,留着吃杯酒暖暖身子吧。”
伙计却异常坚持:“不行不行,东家立的规矩,童叟无欺,账目清楚。如今这光景,咱汴京人做生意更得讲个诚信不是?”硬是将多出的铜板塞回阳叔子手里,才转身回去招呼其他客人。
阳叔子捏着那几枚尚带温热的铜钱,微微怔了一下,摇头失笑,再抬头时,袁天罡的身影已快看不见了。他赶忙挤过人群,快步跟上。
终于在一处相对宽敞的街口追上了袁天罡。阳叔子与他并肩而行,一前一后走在熙熙攘攘的御街上。
周围是摩肩接踵的人流,叫卖声、谈笑声、车马声混杂在一起,充盈于耳。人们脸上大多带着忙碌而充实的神色,准备着年货,谈论着家常,笑声不绝。
阳叔子看着这一切,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声音倒是不高,却自能清晰传入袁天罡耳中:“大帅,目睹此情此景,比之你当年所愿,如何?”
袁天罡脚步未停,面容隐在冬日的光影里,看不真切。
阳叔子继续出声,语气复杂了许多:“秦王文韬武略,戡乱世,致太平,不过数年光阴,民心所向,盛世已开。秦王之才,之能,之心胸,远超我等当年预料。星云与他相比,怕是萤火之于皓月吧。””
他轻轻叹了口气,但目光熠熠,倒无什么他色:
“当年在安乐阁,我执意揭开殿下身份,私心确是想让他……为星云挡去灾厄,将这千钧重担,移于殿下之肩。下山之前,当时只道是无奈之举,甚至心存利用之念,想着他若能挣扎求存,或能为星云争取一线生机,从未敢想他能真走到今日这一步,开创出如此局面。而到真正初见时,我便知晓,此子绝非池中之物。非但星云远远追不上,这天下……恐怕也无人能及。”
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摇了摇头:“如今看来,便是星云最为自得的医术一道……他若是得了林兄真传,星云恐怕亦是望尘莫及了。”
御街前方,人流如织,孩童举着风车欢笑跑过。
阳叔子停下脚步,对着袁天罡的背影,语气变得极为恳切:
“大帅,如今大局已定,天命昭然。往事纷扰,孰是孰非已难论清。星云……心性纯良,却绝非人主之选,留在江南,不过是权贵傀儡,迟早招致杀身之祸。过往种种,皆是我这做师父的谋划不周,执念深重所致,死之活该,只是还望大帅……念在往日情分,务必周全,让他能得个善终,保他一个安度余年的结局……如此,我全了这一局,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袁天罡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并未回头,只是伫立在原地,望着前方川流不息的人群。
他站在熙来攘往的御街中央,身前是巍峨的皇城方向,身后是烟火人间,与他所熟悉的旧日完全重合,但仔细思来,那已是百年之前的事了。
他就这样站着,沉默了许久许久。冬日的阳光照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周遭行人往来不断,如被他隔成两道人流,都褪成了模糊的背景。
阳叔子同样只是驻足等待着。
但最终,袁天罡什么也没说。他只是微微抬首,望了一眼天空,随后便重新迈开脚步,汇入那一片繁华的人潮之中。阳叔子望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快步跟了上去。
——————
秦王府,内苑。
地龙烧得暖和,寝殿内温暖如春。萧砚从沉睡中醒来,意识尚未完全清醒,鼻尖先萦绕着一股混合了女子体香与暖意的甜腻气息。
他缓缓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锦帐顶部的绣纹。略微侧头,巴戈正蜷睡在一旁,绯色的发丝铺散在枕上,眉眼间还带着几分疲倦与满足,与她平日里的凌厉截然不同。另一侧,李存忍背对着他,似乎还在熟睡,肩背线条流畅而柔韧。
昨夜荒唐的画面零星闪过脑海,然后回想起巴戈大胆鼓动性情清冷的李存忍的香艳疯狂,萧砚不自觉的失笑,露出一丝倦懒而又满意的神色。他动作极轻的坐起身,锦被滑落,露出精悍的上身。
细微的动静惊醒了浅眠的李存忍。她身体先是一绷,旋即意识到身处何地,身旁又是何人,那瞬间的警惕便化作了不易察觉的羞涩。她悄无声息的坐起,抓过一旁的中衣披上,遮住了姣好的身段,然后便欲下床侍候。
“时辰还早,再歇会儿也无妨。”萧砚倚着靠枕,低声吩咐了一句。
李存忍摇了摇头,长发披散下来,衬得她侧脸愈发冷峭,但耳根却微微泛红。她坚持起身,取过萧砚今日要穿的常服,走到床边,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无波,却透着绝对的恭顺:“妾身伺候殿下更衣。”
萧砚笑了笑,不再多言,伸展手臂,配合她的动作。李存忍垂着眼眸,动作一丝不苟,熟练的为他系好衣带,抚平袍袖的每一处褶皱。她穿着丝质的睡裙,行动间,笔直修长的双腿与饱满挺翘的臀线便在柔软的布料下勾勒出完美的轮廓。
萧砚的目光坦然欣赏着这晨起的美景,并未刻意掩饰。李存忍能感受到那目光,身体微微有些发僵,脸上却强自维持着镇定,只有那逐渐染上绯色的耳垂泄露了心事。
“今日有何安排?”萧砚任由她伺候,随口问道。
李存忍加快了些动作,将最后一件外袍为他整理妥当,然后退后一步,垂首道:“回殿下,镇南王蚩离与夫人今日午后应能抵京。另外,礼部关于大典当日卤簿仪仗的几个细节,还需殿下最后定夺。”
萧砚点了点头:“嗯。”
李存忍又看了看天色,强撑着倦意继续道:“这个时辰,早膳已备好,王妃与侧妃应也在等候了,殿下可要让人传话,一并用膳?”
萧砚嗯了一声,又看了一眼仍在熟睡的巴戈,示意李存忍不必惊醒她,然后又提醒李存忍如果疲倦大可继续歇息,便举步向外走去。李存忍犹豫了下,终究默默爬上床榻,很快就重新入睡了过去。
来到用膳的厅,果然见女帝与姬如雪已然在座。女帝身着常服,未施粉黛,正小口喝着羹汤。姬如雪产后调养得极好,面色红润,气质更添几分温婉娴静,见到萧砚进来,先是错愕了下,旋即唇角便自然弯起弧度。
“哎呀,夫君居然醒了。”女帝放下汤匙,调侃一笑。
“今日天色甚好啊……”萧砚一身坦荡,只是走到姬如雪身边坐下,一面接过侍女递上的热巾擦了擦手,一面顾左右而言他。
姬如雪浅笑了下,嗔怪的白了他一眼,然后让人给萧砚端来早膳。
很快,乳母将两个儿子抱了过来。
李明昭已能咿呀学语,正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父亲。李岱尚在襁褓,睡得正香。萧砚便接过阿稷,逗弄了一会儿,小家伙咯咯直笑,二女则只是各自温柔的看着萧砚,厅里便一时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这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几人抬头望去,便见蚩梦像只快乐的鸟儿般飞了进来。她穿着一身娆疆风格的衣裙,色彩明艳,身上的银饰亦随着她的动作叮当作响。
“小锅锅!王妃姐姐!雪儿姐姐!窝来给你们请安了!”
“吃过没有?”
“哎呀,窝在述里姐姐那里吃过了,”蚩梦有些不好意思,“我和阿姐在外面玩,正好就闻到她们院子里的香味了……”
姬如雪和女帝当即便啼笑皆非起来。
而蚩梦话音刚落,目光就落在萧砚怀里的阿稷身上,便立刻凑过去,“阿稷,今天有没有想小姨呀?”说着便伸出手指去逗弄孩子。
萧砚看着她们笑闹,突然状似不经意的开口:“对了,蚩梦你来的正好,今日有客到。”
“客?谁呀?”蚩梦头都不抬,注意力分明还在阿稷身上。
“说是从娆疆来的……”萧砚看着她的模样,只是发笑。
蚩梦的动作瞬间顿住,猛地扭过头,眼睛瞪得圆圆的,只是难以置信的盯着萧砚:“娆疆来的?难道是……是我老爸老妈?”
萧砚这才露出笑容,点了点头:“估摸着午后就该到了。”
“真的?!我老爸老妈真要来了?”蚩梦一下子跳了起来,脸上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惊喜,随即又染上懊恼,“小锅锅!你怎么不早告诉窝!窝……窝一点准备都没有!哎呀,我这头发也没梳好,衣服也是随便穿的……”
她急得在原地转了个圈,手忙脚乱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裙和发饰。
姬如雪见状,柔声笑道:“夫君是想给你个惊喜。前几日就在安排了,只是怕你早早知道,反倒盼得心焦。而且这般大事,岂会真让你毫无准备?早已吩咐下去了,你安心便是。”
女帝也含笑颔首:“镇南王他们远道而来,正好可赶上观礼。你也好久未见他们了。”
蚩梦这才稍稍安心,但脸上的兴奋和期待却掩不住,坐也坐不安稳,时不时就要朝厅外张望一眼,嘴里嘀咕着:“老爸老妈也真是的,要来也不提前说一声……”又不时嗔怪萧砚和姬如雪不早些告诉她。
一起嬉笑着用罢早膳,女帝便想起一事,刚要开口:“夫君,关于登基大典那日……”
萧砚却摆了摆手,打断了她:“今日难得清闲,天气尚可,那些琐事容后再议。传我的话,今日府内无大事者,皆可放松一日。我们一家子去城外球市子耍耍,听妙成天说梅园也开了,正好去赏赏雪景。”
蚩梦第一个欢呼起来。姬如雪也有些意动,看向女帝。女帝略一沉吟,便也笑了:“也好。就依夫君。”而这个提议传出去后,也立刻得到了降臣、述里朵她们的响应。
很快,几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从王府一侧的角门悄无声息的驶出。马车并无过多装饰,也没什么护卫,混在人流中,倒并不起眼。
萧砚与女帝、姬如雪一车,蚩梦则和阿姐还有千乌上了另一辆车,降臣带着巴戈和李存忍在后面一辆车上,述里朵与奥姑同乘一车,倒是并不拥挤。
马车碾过石板路,发出轻微的碌碌声。车厢内温暖舒适,铺着厚毯,角落里还放着小手炉。女帝与姬如雪轻声闲聊着家常,萧砚则靠着车壁,目光随意的投向窗外。
年关将近,采买年货的人流比平日更稠密了些,各色店铺生意兴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笑声不绝于耳,让人很是安心。
萧砚的目光随意地扫过窗外,掠过一间间店铺,一个个行人。当马车经过一家茶肆门口时,他的目光无意间落在靠窗的一个空位上。
那里刚刚似乎还有人坐着,此刻却只剩下一个粗瓷茶碗,碗底或许还有些残茶。说书人的声音正从里面传来,夹杂着听众一阵哄笑叫好。
他的目光在那空位上停留了一会。
身旁的女帝敏锐察觉到了他这细微的停顿,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喧闹的茶肆和那个空座,轻声问道:“夫君,在看什么?”
萧砚收回目光,转回头,对女帝和也望过来的姬如雪笑了笑,神色平淡如常,仿佛刚才只是无意识的一瞥。
“没什么,”他说道,声音温和,“许是看错了。”
他伸手替姬如雪理了理兜帽的带子,动作自然。
马车缓缓驶过茶肆,将那片喧嚣抛在身后,朝着城门方向而去。车窗外,阳光似乎明亮了些,照在积雪未化的屋檐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
(本章完)
腊月的汴京,晨光来得迟些。
寒意裹挟着烟火气,在坊巷间弥漫开来。虽天色才刚透亮,但城市已然苏醒,尤其是那供应早食的铺子,更是蒸汽腾腾,人声鼎沸。
城东一家寻常的粥铺里,此刻已是座无虚席。跑堂的伙计肩搭汗巾,托着食盘在桌椅间灵活穿梭,嘴里吆喝着粥品名号,声音淹没在食客们嘈杂的交谈声里。
靠近门口的一张小桌前,对坐二人。
一位是穿着半旧蓝袍的老者,面容清癯,眼神沉静的近乎淡漠,正慢条斯理喝着碗里的小米粥。他对面是个中年文士模样的人,衣着普通,脸上带着些许旅途风尘,但眉眼间总含着三分若有若无的笑意,显得随和许多。
店内谈论的声音,十句里倒有七八句离不开即将到来的大事。
“……可曾看过报纸?殿下已敲定了年号,并特意先昭示给我们老百姓,洪武!听听,这气魄!”一个粗豪的汉子咬了口油饼,含糊不清的与同桌的食客说道。
“洪武……好!真是好兆头!”同伴点头应和,“秦王以武平定天下,如今正是要以此年号,开创万世太平!”
旁边一桌闻言,一人便掩不住兴奋小声笑道:“年号定了,登基大典的日子也就近了。看报纸上讲,就在元旦,真是万象更新啊。”
“可不是么!想想两年前,这汴京城是什么光景?再看看现在……”一位老者唏嘘道,“当年朱家皇帝河北惨败一场,登基后税就开始加重,况且玄冥教当道,街上几人能有笑脸?如今好了,秦王殿下轻徭薄赋,价钱也稳当,从去年开始,咱这小老百姓,也总算能喘口气,过个像样的年了。”
“何止是汴京?”另一人接话,“听说河东那边,日子也缓过来了。殿下分田地,兴水利,这才是真命天子该做的事。江南那边……嘿,不识天命,苦的还不是他们自己人?”
那中年文士听着,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些,他用筷子轻轻点着桌面,对对面的老者低声道:“市井之言虽质朴,却也道尽人心向背。殿下倒是豁达,任由百姓这般议论。”
老者眼皮都未抬一下,仿佛碗里的粥比外面的天下大事更有吸引力,更无回应。
中年文士也不以为意,似乎早已习惯对方的沉默。他很快吃完了自己那份早餐,看着老者也放下碗筷,便起身结了账。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粥铺,汇入清晨渐稠的人流之中。
汴京的街道宽阔,积雪被清扫到两侧,露出干净的石板路面。
虽是寒冬,但街面两侧店铺鳞次栉比,旗幌招展,叫卖声不绝于耳。贩夫走卒、行商坐贾、牵着骆驼的西域胡人、穿着皮袄的漠北客商……各色人等穿梭往来,端是繁华如织,生机盎然如此。
中年文士,却是易容后的阳叔子。
比起当年在青城山上对李星云师兄妹的严肃模样,他当下却显得和蔼许多,只是背着手,显得颇有兴致,时而驻足看看路边摊贩售卖的年画剪纸,时而打量一下胡商带来的稀奇古怪的香料玩意儿。
他身前的袁天罡,却步履不停,对周遭的热闹视若无睹,只沿着长街不紧不慢的走着,阳叔子无奈,只得快走几步跟上。
行至一处交叉路口,袁天罡脚步却是突然一顿,然后径直拐入一家门面颇大的茶肆。阳叔子略感意外,也跟了进去。
却见茶肆里比起街外更是热闹,堂上一位说书先生正讲到酣处,唾沫横飞,台下茶客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爆发出叫好声。
“……列位,今日这《十国英雄传》却是终于讲至咱们秦王本纪……话说当今秦王殿下,本是昭宗皇帝嫡脉,真龙之子!为何幼年流落民间,忍辱负重二十一载?皆因那奸贼朱温,祸乱朝纲,窥伺神器!幸有忠义之士,以亲子代之,这才保下了我大唐正统血脉,以待今日!”
说书先生醒木一拍,声音陡然拔高。
“列位道秦王殿下只是身份尊贵?殊不知,真龙藏于渊,其芒自现!话说殿下少年之际,便已显峥嵘异象!所到之处,常人或不察觉,然则有道之士皆言,似有紫气隐随,虽不张扬,却涵容磅礴,非凡俗可比!”
老先生唾沫横飞,手势夸张,仿佛亲眼所见。
“纵是那时殿下隐姓埋名,未曾显露真实身份之万一,然其谈吐见识,气度风仪,已非常人所能及。便是不良人中那些历经风雨、慧眼如炬的志士能人,偶有机缘得见殿下者,却也无不心折!但觉此子虽年少,却如渊渟岳峙,深不可测,令人见之忘俗,心生钦服!竟有数位英雄,甘愿舍弃原有职司前程,默默追随左右,此乃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他稍歇一口气,吊足了听众胃口,继续渲染。
“更有甚者!列位可知,当年殿下初至曹州,彼时曹州刺史乃是那朱温义子朱汉宾。此人亦非庸碌之辈,手握一州权柄,有那朱落雁之凶名,可谓位高权重。然其初见殿下之时——”
说书人模仿着当时场景,捋须瞪眼,做震惊状。
“那朱汉宾当下便是大惊失色!私底下对其心腹言道:‘吾观此子,龙章凤姿,天日之表,非常器也!今观天下汹汹,群雄逐鹿,然天命所归,恐在此子之身!’”
醒木再响!
“你猜后来如何?那朱汉宾,竟真生出了投效之心!虽碍于时势身份,未能明言,却也在其权柄之内,对殿下多行方便,暗中助力!乃至后来,殿下能于曹州立足,逐步掌控兖州不良人,其中未必没有这朱汉宾顺水推舟,默许乃至暗中奉送部分权柄基业之故!这岂非是天命所钟,英雄自来归附?”
这番演绎,将一段可能存在的赏识,夸张成了近乎预言般的识主与投诚,听得台下茶客们如痴如醉,啧啧称奇,纷纷感叹秦王天命早定。
而台下喝彩声雷动,阳叔子也只是寻了个靠边的空位,向伙计要了两杯寻常的绿茶。
他听着说书人明显经过艺术加工,却极富感染力的讲述,微微侧头,对身旁的袁天罡低语,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殿下胸襟,确实非常人可比。这般市井演绎,近乎传奇话本,竟也由得它流传。”
邻座一位本地老茶客正好听到,便扭过头来,热情插话道:
“老兄不是中原本地人吧?咱秦王殿下不同以往那些官家,最是开明。只要不是恶意诽谤,说说这些英雄事迹,无伤大雅。朝廷办的邸报上,偶尔还刊载殿下写的诗词呢!咱都读过,‘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听听,何等气魄!”
老茶客说得兴起,压低了点声音,带着几分神秘道:“坊间都传,殿下麾下能人辈出,有些笔杆子厉害的,还会用化名写些侠义小说,就刊在那《汴京趣闻》上,与民同乐哩!都说那写得最好的《三国演义》,保不齐就是……”
其人话未说尽,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阳叔子便顺势与他攀谈起来:“哦?竟有此事?如此说来,如今这汴京生活,想必是十分安逸了。”
“安逸!怎么不安逸!”老茶客来了谈兴,“粮价稳,盐价稳,连柴禾都比往年便宜些。只要肯下力气,总能挣口饭吃。不像南边,”他压低了声音,摇了摇头,“听说那边,税赋重得吓人,当兵的到处抓丁,日子才叫难过哩……”
这时,伙计过来添水。阳叔子从袖中摸出几文钱放在桌上,示意结账。
那伙计看了看,笑道:“客官,给多了。”他熟练地找回两文钱,“眼下年景好,汴京城里物价平稳,咱这茶水管够,用不了这许多。”
伙计似乎是个健谈的,一边收拾旁边桌子上的空碗,一边又随口道:“这钱够你再去那边摊子上买两个肉炊饼了。可比不得江南那边,听说米价一天一个样,唉,都是打仗闹的……还是咱们秦王治下安稳。”
阳叔子笑着摆摆手示意不用找,而他再转头时,却发现袁天罡已然起身,正朝茶肆外走去,竟是对台上正说到高潮“秦王单骑破阵”的精彩片段毫无留恋。
“哎,客官慢走!”伙计在后面招呼了一声。
阳叔子一愣,连忙对那热心老茶客点头致意,起身追了出去。刚走到门口,却被那伙计叫住:“这位客官,你等等!茶钱给多了,说好不用找也不能多收你这些……”伙计执着地要把多出的钱塞还给他。
阳叔子一边目光追着袁天罡即将消失在街角的背影,一边推拒道:“小哥辛苦,留着吃杯酒暖暖身子吧。”
伙计却异常坚持:“不行不行,东家立的规矩,童叟无欺,账目清楚。如今这光景,咱汴京人做生意更得讲个诚信不是?”硬是将多出的铜板塞回阳叔子手里,才转身回去招呼其他客人。
阳叔子捏着那几枚尚带温热的铜钱,微微怔了一下,摇头失笑,再抬头时,袁天罡的身影已快看不见了。他赶忙挤过人群,快步跟上。
终于在一处相对宽敞的街口追上了袁天罡。阳叔子与他并肩而行,一前一后走在熙熙攘攘的御街上。
周围是摩肩接踵的人流,叫卖声、谈笑声、车马声混杂在一起,充盈于耳。人们脸上大多带着忙碌而充实的神色,准备着年货,谈论着家常,笑声不绝。
阳叔子看着这一切,沉默了片刻,终于开口,声音倒是不高,却自能清晰传入袁天罡耳中:“大帅,目睹此情此景,比之你当年所愿,如何?”
袁天罡脚步未停,面容隐在冬日的光影里,看不真切。
阳叔子继续出声,语气复杂了许多:“秦王文韬武略,戡乱世,致太平,不过数年光阴,民心所向,盛世已开。秦王之才,之能,之心胸,远超我等当年预料。星云与他相比,怕是萤火之于皓月吧。””
他轻轻叹了口气,但目光熠熠,倒无什么他色:
“当年在安乐阁,我执意揭开殿下身份,私心确是想让他……为星云挡去灾厄,将这千钧重担,移于殿下之肩。下山之前,当时只道是无奈之举,甚至心存利用之念,想着他若能挣扎求存,或能为星云争取一线生机,从未敢想他能真走到今日这一步,开创出如此局面。而到真正初见时,我便知晓,此子绝非池中之物。非但星云远远追不上,这天下……恐怕也无人能及。”
他顿了顿,像是想起了什么,摇了摇头:“如今看来,便是星云最为自得的医术一道……他若是得了林兄真传,星云恐怕亦是望尘莫及了。”
御街前方,人流如织,孩童举着风车欢笑跑过。
阳叔子停下脚步,对着袁天罡的背影,语气变得极为恳切:
“大帅,如今大局已定,天命昭然。往事纷扰,孰是孰非已难论清。星云……心性纯良,却绝非人主之选,留在江南,不过是权贵傀儡,迟早招致杀身之祸。过往种种,皆是我这做师父的谋划不周,执念深重所致,死之活该,只是还望大帅……念在往日情分,务必周全,让他能得个善终,保他一个安度余年的结局……如此,我全了这一局,也算是死而无憾了。”
袁天罡终于停下了脚步。他并未回头,只是伫立在原地,望着前方川流不息的人群。
他站在熙来攘往的御街中央,身前是巍峨的皇城方向,身后是烟火人间,与他所熟悉的旧日完全重合,但仔细思来,那已是百年之前的事了。
他就这样站着,沉默了许久许久。冬日的阳光照在他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周遭行人往来不断,如被他隔成两道人流,都褪成了模糊的背景。
阳叔子同样只是驻足等待着。
但最终,袁天罡什么也没说。他只是微微抬首,望了一眼天空,随后便重新迈开脚步,汇入那一片繁华的人潮之中。阳叔子望着他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快步跟了上去。
——————
秦王府,内苑。
地龙烧得暖和,寝殿内温暖如春。萧砚从沉睡中醒来,意识尚未完全清醒,鼻尖先萦绕着一股混合了女子体香与暖意的甜腻气息。
他缓缓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锦帐顶部的绣纹。略微侧头,巴戈正蜷睡在一旁,绯色的发丝铺散在枕上,眉眼间还带着几分疲倦与满足,与她平日里的凌厉截然不同。另一侧,李存忍背对着他,似乎还在熟睡,肩背线条流畅而柔韧。
昨夜荒唐的画面零星闪过脑海,然后回想起巴戈大胆鼓动性情清冷的李存忍的香艳疯狂,萧砚不自觉的失笑,露出一丝倦懒而又满意的神色。他动作极轻的坐起身,锦被滑落,露出精悍的上身。
细微的动静惊醒了浅眠的李存忍。她身体先是一绷,旋即意识到身处何地,身旁又是何人,那瞬间的警惕便化作了不易察觉的羞涩。她悄无声息的坐起,抓过一旁的中衣披上,遮住了姣好的身段,然后便欲下床侍候。
“时辰还早,再歇会儿也无妨。”萧砚倚着靠枕,低声吩咐了一句。
李存忍摇了摇头,长发披散下来,衬得她侧脸愈发冷峭,但耳根却微微泛红。她坚持起身,取过萧砚今日要穿的常服,走到床边,声音一如既往的平静无波,却透着绝对的恭顺:“妾身伺候殿下更衣。”
萧砚笑了笑,不再多言,伸展手臂,配合她的动作。李存忍垂着眼眸,动作一丝不苟,熟练的为他系好衣带,抚平袍袖的每一处褶皱。她穿着丝质的睡裙,行动间,笔直修长的双腿与饱满挺翘的臀线便在柔软的布料下勾勒出完美的轮廓。
萧砚的目光坦然欣赏着这晨起的美景,并未刻意掩饰。李存忍能感受到那目光,身体微微有些发僵,脸上却强自维持着镇定,只有那逐渐染上绯色的耳垂泄露了心事。
“今日有何安排?”萧砚任由她伺候,随口问道。
李存忍加快了些动作,将最后一件外袍为他整理妥当,然后退后一步,垂首道:“回殿下,镇南王蚩离与夫人今日午后应能抵京。另外,礼部关于大典当日卤簿仪仗的几个细节,还需殿下最后定夺。”
萧砚点了点头:“嗯。”
李存忍又看了看天色,强撑着倦意继续道:“这个时辰,早膳已备好,王妃与侧妃应也在等候了,殿下可要让人传话,一并用膳?”
萧砚嗯了一声,又看了一眼仍在熟睡的巴戈,示意李存忍不必惊醒她,然后又提醒李存忍如果疲倦大可继续歇息,便举步向外走去。李存忍犹豫了下,终究默默爬上床榻,很快就重新入睡了过去。
来到用膳的厅,果然见女帝与姬如雪已然在座。女帝身着常服,未施粉黛,正小口喝着羹汤。姬如雪产后调养得极好,面色红润,气质更添几分温婉娴静,见到萧砚进来,先是错愕了下,旋即唇角便自然弯起弧度。
“哎呀,夫君居然醒了。”女帝放下汤匙,调侃一笑。
“今日天色甚好啊……”萧砚一身坦荡,只是走到姬如雪身边坐下,一面接过侍女递上的热巾擦了擦手,一面顾左右而言他。
姬如雪浅笑了下,嗔怪的白了他一眼,然后让人给萧砚端来早膳。
很快,乳母将两个儿子抱了过来。
李明昭已能咿呀学语,正睁着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父亲。李岱尚在襁褓,睡得正香。萧砚便接过阿稷,逗弄了一会儿,小家伙咯咯直笑,二女则只是各自温柔的看着萧砚,厅里便一时充满了温馨的气氛。
这时,一阵轻快的脚步声传来,几人抬头望去,便见蚩梦像只快乐的鸟儿般飞了进来。她穿着一身娆疆风格的衣裙,色彩明艳,身上的银饰亦随着她的动作叮当作响。
“小锅锅!王妃姐姐!雪儿姐姐!窝来给你们请安了!”
“吃过没有?”
“哎呀,窝在述里姐姐那里吃过了,”蚩梦有些不好意思,“我和阿姐在外面玩,正好就闻到她们院子里的香味了……”
姬如雪和女帝当即便啼笑皆非起来。
而蚩梦话音刚落,目光就落在萧砚怀里的阿稷身上,便立刻凑过去,“阿稷,今天有没有想小姨呀?”说着便伸出手指去逗弄孩子。
萧砚看着她们笑闹,突然状似不经意的开口:“对了,蚩梦你来的正好,今日有客到。”
“客?谁呀?”蚩梦头都不抬,注意力分明还在阿稷身上。
“说是从娆疆来的……”萧砚看着她的模样,只是发笑。
蚩梦的动作瞬间顿住,猛地扭过头,眼睛瞪得圆圆的,只是难以置信的盯着萧砚:“娆疆来的?难道是……是我老爸老妈?”
萧砚这才露出笑容,点了点头:“估摸着午后就该到了。”
“真的?!我老爸老妈真要来了?”蚩梦一下子跳了起来,脸上瞬间爆发出巨大的惊喜,随即又染上懊恼,“小锅锅!你怎么不早告诉窝!窝……窝一点准备都没有!哎呀,我这头发也没梳好,衣服也是随便穿的……”
她急得在原地转了个圈,手忙脚乱地整理着自己的衣裙和发饰。
姬如雪见状,柔声笑道:“夫君是想给你个惊喜。前几日就在安排了,只是怕你早早知道,反倒盼得心焦。而且这般大事,岂会真让你毫无准备?早已吩咐下去了,你安心便是。”
女帝也含笑颔首:“镇南王他们远道而来,正好可赶上观礼。你也好久未见他们了。”
蚩梦这才稍稍安心,但脸上的兴奋和期待却掩不住,坐也坐不安稳,时不时就要朝厅外张望一眼,嘴里嘀咕着:“老爸老妈也真是的,要来也不提前说一声……”又不时嗔怪萧砚和姬如雪不早些告诉她。
一起嬉笑着用罢早膳,女帝便想起一事,刚要开口:“夫君,关于登基大典那日……”
萧砚却摆了摆手,打断了她:“今日难得清闲,天气尚可,那些琐事容后再议。传我的话,今日府内无大事者,皆可放松一日。我们一家子去城外球市子耍耍,听妙成天说梅园也开了,正好去赏赏雪景。”
蚩梦第一个欢呼起来。姬如雪也有些意动,看向女帝。女帝略一沉吟,便也笑了:“也好。就依夫君。”而这个提议传出去后,也立刻得到了降臣、述里朵她们的响应。
很快,几辆看似普通的青篷马车从王府一侧的角门悄无声息的驶出。马车并无过多装饰,也没什么护卫,混在人流中,倒并不起眼。
萧砚与女帝、姬如雪一车,蚩梦则和阿姐还有千乌上了另一辆车,降臣带着巴戈和李存忍在后面一辆车上,述里朵与奥姑同乘一车,倒是并不拥挤。
马车碾过石板路,发出轻微的碌碌声。车厢内温暖舒适,铺着厚毯,角落里还放着小手炉。女帝与姬如雪轻声闲聊着家常,萧砚则靠着车壁,目光随意的投向窗外。
年关将近,采买年货的人流比平日更稠密了些,各色店铺生意兴隆,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孩童的嬉笑声不绝于耳,让人很是安心。
萧砚的目光随意地扫过窗外,掠过一间间店铺,一个个行人。当马车经过一家茶肆门口时,他的目光无意间落在靠窗的一个空位上。
那里刚刚似乎还有人坐着,此刻却只剩下一个粗瓷茶碗,碗底或许还有些残茶。说书人的声音正从里面传来,夹杂着听众一阵哄笑叫好。
他的目光在那空位上停留了一会。
身旁的女帝敏锐察觉到了他这细微的停顿,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看到喧闹的茶肆和那个空座,轻声问道:“夫君,在看什么?”
萧砚收回目光,转回头,对女帝和也望过来的姬如雪笑了笑,神色平淡如常,仿佛刚才只是无意识的一瞥。
“没什么,”他说道,声音温和,“许是看错了。”
他伸手替姬如雪理了理兜帽的带子,动作自然。
马车缓缓驶过茶肆,将那片喧嚣抛在身后,朝着城门方向而去。车窗外,阳光似乎明亮了些,照在积雪未化的屋檐上,反射出细碎的光芒。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7426/63744353.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