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君临天下(下)
推荐阅读:最佳良婿秦浩、错嫁随军,禁欲大佬宠妻上瘾、你都重生了,还要吃软饭?、卧底?不可能!老六他没毛病、晦朔光年、被内娱封杀后,我成了好莱坞大导、抽出修仙功法,我反手上交国家、朋友妻、政敌驯养指南 1v1 H、听掷(赌博文学、群像、NP)、
第504章 君临天下(下)
腊月尽,年关至。
汴梁城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覆着一层薄薄的素白,檐角滴落着融化的雪水,敲打在青石板上。
寒意仍浓,却压不住整座城市勃发的、近乎沸腾的热气。街巷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起新桃符,因朝廷提倡俭朴,禁止奢靡之风,故春节前后,全城都并未显得太张扬,但那焕然一新的气象,仍比任何彩绸装饰都更能透出人心里的盼头。
御街提前半月便开始净街洒扫,黄土垫道。直到今日,坊门也直接较平日早开了半个时辰,百姓们便呵着白气,裹着厚袄,自发聚集在允许瞻仰的御道两侧,翘首以盼。
一列列甲胄鲜明的禁军持戟而出,肃立在从南熏门直至宣德楼长达八里的御街两侧,隔开了汹涌的人潮。
今日,是元月初一。
是秦王登基的日子。
秦王府。
萧砚很早就已起身,着一身素白中衣,立于轩窗之前,望着院中那株覆着残雪的老梅,目光沉静,看不出多少波澜。
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喧哗,似乎离他很近,又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极远。
轻微的脚步声自身后响起,一件温暖的大氅披上了他的肩头。女帝上前,为他仔细拢好领口,系好丝绦,动作轻柔而专注。
“风大,莫要着凉。”她的声音平和,带着几分欣慰又或者是喟叹,“今日之后,这般清静时光,怕是难得了。”
萧砚笑笑,握住她的手。
女帝今日着了皇后品级的祎衣,深青色的织锦上翚翟纹样庄重,头戴九龙四凤钗冠,珠翠环绕,雍容华贵之中,更显面容皎洁,凤眸流转间,自有一股母仪天下的威仪,此刻却只仰首望着眼前人,眸中水光微漾。
“清静在心,不在境。这些年,风雨颠簸,内外交困,你与雪儿伴我左右,从未有一刻清静。往后,或许仍是劳碌命。”
女帝抬眼看他,眸中漾开浅浅笑意:“与你一同劳碌,便不算劳碌。”她仔细替他理了理中衣的襟口,“诸事皆备,只等吉时了,夫君……”
萧砚握着她的手,觉出几分凉意,便合掌拢在掌心暖着。“雪儿和孩子们可安置好了?”
“雪儿带着阿稷与岱儿在后殿歇息,有妙成天她们守着,夫君放心。”女帝轻声道,“这衣服用的是蜀中的料子,内衬加了丝,今日天寒,夫君穿着可还暖和?”
这样家常的闲话,在此刻说来却别有一种缱绻。萧砚知她是心中难免有几分波澜,便也顺着答了:“嗯,很暖和,你有心了。”
殿外传来更鼓声,寅时正了。
几名侍女捧着十二章纹衮服、十二旒冕冠,以及玉带、蔽膝、赤舄等一应物事进入此此间,悄无声息的侍立一旁。
女帝亲自接过,一件一件,极为郑重的为萧砚穿戴起来。
玄色上衣,象征未明之天;纁色下裳,喻指黄昏之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纹错落有致,华彩内蕴,极尽威严。
最后,她双手捧起那顶缀满白玉珠的冕冠,稳稳为他戴上。
旒珠轻轻晃动,在他眼前垂下一道细微的珠帘,半掩其后那双眼眸。
女帝退后两步,仔细端详。眼前的男子,身姿挺拔如岳,在那极致威严的冕服衬托下,平日收敛的气势便毫无保留的尽数散发开来,仿佛生来就该立于万人之上,接受四方朝拜。
她看得有些出神,片刻后才轻声道:“很合身。”
殿外,礼部尚书杜荀鹤与几位侍郎、司郎中最后一遍低声核对着冗长繁复的仪注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次唱喏的声调高低,都需确保万无一失。
核对完毕,几人躬身退至一旁静候。他们同样身着隆重的朝服,额角却隐隐见汗,今日之事,关乎国本,维系天下人心,不容半分差池。
“时辰将至了……”女帝轻声道。
萧砚微微颔首,目光掠过庭院中那株覆雪的老梅,并未多言。他抬手,正了正并不需要整理的玉圭,全无半分急躁。侍立在屏风外的鱼幼姝便屏息上前,最后检查了一遍冕服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尽善尽美。
卯时正,皇城钟鼓楼上那口巨钟被奋力撞响,宏大清越的钟声猛然撞破清晨最后的寂静,一声接着一声,连绵不息,声波浩荡,传遍全城。
汴梁内外,所有闻听此声者皆知其意。
杜荀鹤深吸一口气,持节立于殿门外,运足中气,高声唱喏:“吉时已至——请殿下启驾——”
萧砚最后看一眼镜中身影,看见了镜中那双黑瞋瞋的眸子,同样隔着一道晃动的旒珠看着他,此去一眼,仿佛就已承载了千年光阴。
他对着镜中人几不可察的微微颔首,旋即毅然转身,向外行去。
王府中门洞开,皇帝玉辂缓缓驶出。萧砚端坐辂中,衮冕俨然,天日之表。
皇帝仪仗前后绵延里许,龙旂、仪锽、班剑、响节、羽葆……手持金瓜、斧钺的夜不收力士步伐统一,面容肃杀。
殿前司精锐骑兵控着缰绳,战马喷着浓白的响鼻,披挂华丽马铠,蹄铁敲击在清扫得干干净净的御街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富有压迫力的嗒嗒声,声震人心。
队伍并未直驱皇城,而是依循古制,先行绕城巡游主要御道,昭告万民。
汴京百姓早已闻讯,几乎倾城而出,簇拥在御道两旁预留出的区域之外,万人空巷。尽管寒风凛冽刺骨,人们依旧奋力踮足翘首,无数道目光灼灼,聚焦于那乘缓缓行来的玉辂。
当玉辂仪仗出现在视线尽头时,御道两侧压抑已久的低语声、期盼声便骤然拔高,化作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浪潮。
“万岁!”
“陛下万岁!”
“天降圣人!”
“让老朽上前拜一拜……活了七十八年,历经四朝,总算等到真龙天子了……”
许多白发老叟老妪激动得热泪盈眶,颤巍巍的跪倒在雪地里,不断叩头。他们经历过黄巢之乱,藩镇攻伐,朱温篡唐……
易子而食的惨剧仿佛还在昨日,当下目睹新帝的仪仗,那声声万岁便喊得发自肺腑。更多的民众跟着跪拜,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尽头。
萧砚坐于玉辂之中,透过微微晃动的玉旒,扫过道旁激动的百姓,那些布满风霜的脸上此刻绽放着近乎虔诚的光彩。
他面色沉静,无喜无怒,只是放在膝上的手轻轻收拢了一下。
这万里锦绣山河,兆亿黎民生灵,自此刻起,便其重无比,又极为真实的压上他的肩头了。
銮驾巡城一周,最终自南薰门驶入皇城。
宣德楼内,百官队列早已肃立等候。依照品阶,文东武西,袍服色彩分明。他们低垂着眼,或默诵贺表,或凝神静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灼与郑重。
更远处,是各方使节的队伍,蚩离、鲜参、耶律尧光、渤海、半岛三国的使者、定难、朔方二镇的代表等……服饰各异,神情复杂,或欣慰、或敬畏,或审慎,皆沉默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几日前被萧砚亲自接入汴京的蚩离不时整理着衣袍,显得有些紧张,鲜参便轻轻按住他的手,摇了摇头。
人群之中,偶尔有极低的话语交换。
“真是……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般景象……”张文蔚望着宣德门,喃喃自语,声音含混不清,眼角似有湿意。
一旁的杨涉不动声色的轻轻碰了他一下,示意他噤声,目光却同样流露出无尽的感慨与激动。
武官队列中,自太原回京的王彦章身披甲胄外罩朝服,站得笔直,目光平视前方宫门,面色沉毅。李思安等一众大将个个神情肃穆,胸膛却不自觉的微微挺起,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突然间,皇城钟鼓楼的大钟被撞响,洪亮悠扬的钟声伴随着节奏分明的鼓点,一声接着一声,震荡着整个汴京城。
“吉时到——!”内侍监丁昭浦尖亮的拖长声音,穿透钟鼓,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宣德门那扇巨大的朱漆宫门,在吱呀声中,被左右两列夜不收力士缓缓推开,露出其后深邃的门洞和远处巍峨的宫殿。
卤簿仪仗率先而出,旌旗、伞盖、扇、麾、幢、节钺……琳琅满目,在冬日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牢牢吸引,人群出现一阵轻微的骚动,又迅速被无形的纪律与期待压下,化为更深的寂静。
随后,是三十六名身着绛衣的宫廷乐工,奏着庄严雅正的《太和》之乐,引导前行。
再之后,才是最为威严夺目的玉辂,在万千注视中缓缓驶出,停稳。
乐声恰到好处的暂歇。
万籁俱寂中,萧砚在礼官的唱喏声中步下玉辂。他抬手,淡然挥退了欲上前搀扶的礼官与内侍,独立于车驾之前,修长的手指轻轻按了按腰带上的玉带钩。
随后,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前方黑压压垂首恭立的文武百官、四方使节、宫人内侍,投向那高耸于丹陛之上的巍峨殿宇。
这一刻,他仅仅是站在这里,便已成为天地唯一的中心。
接着,他踏着铺陈的朱红御毯,缓步走向那汉白玉雕琢的漫长丹陛。编钟与鼓声重新响起,有节奏的在宫阙间回荡,成为这片寂静天地里唯一的背景。成千上万人之中,唯有他一人在这条通往至高权位的道路上沉稳前行。
丹陛之下的文武百官皆手持玉笏,随着萧砚向前向上的身影,缓缓躬腰、偏转身体,目光始终保持谦卑的低垂,以此表达着绝对的敬畏与追随。
女帝、姬如雪、降臣、蚩梦、述里朵、千乌、巴戈、李存忍等妻妾已先行至殿侧观礼阁安坐,蚩梦第一次见到如此场面,忍不住抓紧了身旁姬如雪的手,小嘴微张,却不敢发出丝毫声音。
姬如雪感受到她的紧张与兴奋,反手轻轻回握了她一下,清丽的面容上神色专注,目光只是始终追随着萧砚,看他一步步走上丹陛,走向那至高之位。
女帝端坐于最前方,凤眸落在那个天地间唯一的身影上,双手优雅的交迭于膝上,指节却因内心激荡而微微用力,透露出平静外表下并不平静的心绪。
降臣把玩着一缕发丝,看着下方庄严无比的场面,眼神却有些飘忽,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偶尔笑一笑。
萧砚登上丹陛最高处,行至殿前早已设好的祭坛。坛上香案祭品陈列整齐,烟气袅袅。礼官正步上前,躬身奉上早已点燃的粗大香束。萧砚接过,面向北方昊天,肃穆三揖,随后将香稳稳插入硕大的青铜香炉之中。
韩延徽上前一步,展开手中祭文,朗声诵读:
“维天佑九年,岁在壬申,正月癸酉朔,嗣天子臣祚,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上帝、厚土神祗:臣祚承天命,嗣守鸿业,惟德菲薄,惧不克堪。然自前朝失御,天下板荡,群雄并起,生民涂炭。臣祚不揣愚昧,奋起微末,仗剑扫荡,誓清寰宇……”
祭文无非便是追述李唐旧业,痛陈昭宗蒙难、天下分崩之痛,自述起于忧患,承父皇遗志,扫除凶逆,平定中原,威服漠北娆疆,终得梁帝禅让还政。然后言及百姓困苦,山河疮痍;言及拨乱反正,志在太平。最后,祷告上天,祇承大统,延续唐祚,乞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谨以制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禋燎,祇荐洁诚。昭告于皇天上帝。伏惟歆享!”
祭文诵毕,燔柴点燃,牺牲玉帛置于火上,青烟袅袅,直上湛蓝苍穹,象征告达天听。
萧砚率广场上万众,行三跪九叩。
礼毕,钟鼓再鸣。萧砚转身,缓步走向丹陛之上,居于正中的那张盘龙御座。
敬翔手捧紫檀木匣,躬身趋步奉上。
“请陛下受玺——”敬翔声音难得带着几分难以抑制的微颤,显是激动不已。
萧砚伸手,将玉玺稳稳托起,然后面向阶下百官,将玉玺高举过顶,示于百官万民,进而郑重安放于御案之上,最后,他双袖一展,从容落座于那龙椅之上。
“跪——”礼官当即竭尽全力的拖长声音。
丹陛之下,黑压压的人群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跪伏下去,额头触地。禁军将士亦是以戟顿地,甲胄铿然,齐齐半跪如山。
举天之下,千万人俯首。
“山呼——”
“万岁!”
“山呼——”
“万岁!”
“再山呼!”
“万万岁——!”
声浪如雷,滚滚而来,冲击着殿宇的梁柱,仿佛连整座焦兰殿都在这至高的尊崇前微微震颤。
萧砚端坐于御座之上,接受着这排山倒海般的朝拜。冕旒微微晃动,他的面容在珠玉的遮掩和天空光影的交错下,显得模糊而遥远,让所有人都再也看不真切。
而御座居高临下,却可俯瞰殿前所有臣民。萧砚的目光掠过韩延徽、敬翔,掠过王彦章、李思安,掠过蚩离、耶律尧光,最后望向远处皇城外依稀可见的汴京街巷。
杜荀鹤又躬身上前,奉上即位诏书,展开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自唐室失御,四海鼎沸,朱梁篡逆,祸乱相寻,生民陷于涂炭,宗庙几致丘墟。朕以昭宗皇帝九子,隐忍民间廿一载,承祖宗之余烈,荷天地之洪恩。痛社稷之倾覆,哀生灵之困苦,遂奋起于忧患之中,仗剑于兖曹之地。
赖文武之效忠,凭将士之用命,内平梁祚,外扫群凶。定河北而收幽燕,逐漠北而慑草原;服岐蜀而安巴蜀,降娆疆而靖南陲。凡此数载,栉风沐雨,岂惮艰危?惟欲雪国家之耻,拯生民于水火耳。
今者,僭伪削平,区宇宁谧。梁帝知命,虔奉玺绶。华夷兆庶,推戴朕躬。天命可知,人心难拒。爰卜吉日,祗告天地宗庙,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唐’,建元洪武!
丕承大统,谨当夙夜祗惧,永惟励精图治之图;躬行节俭,思尽安养元元之道。布维新之政,革姑息之弊。可大赦天下,与民更始。自洪武元年正月癸酉朔以前,天下罪人,除十恶不赦者,皆赦除之。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读诏毕,百官再拜,山呼万岁。
随后,萧砚唤百官平身。杜荀鹤再奉上第二道诏书。
观礼阁内,除却尚不完全明了其中分量的蚩梦和淡然的姬如雪外,诸女的目光俱是微微一凝,神色各异,悄然屏息。
而杜荀鹤展开后,遂又开始朗声长念:
“朕闻治内治外,王道之常经;立嫡立庶,国家之大本。咨尔李云姬,毓自名门,归于王室,德配坤元,功参创业,册为皇后,号曰圣懿。尔姬如雪,性秉柔嘉,行符律度,册为贵妃。降臣淑慎性成,蚩梦端庄持重,述里朵恪恭久著,各册为淑妃、德妃、贤妃。千乌、巴戈、李存忍,册为昭仪、昭容、修仪……”
其后,鱼幼姝、妙成天、钟小葵、广目天、阳炎天等皆授以相应内官职司,如尚宫、尚仪、宫正、尚服等。
通合天道曰圣;穷理尽性曰圣;声入心通曰圣。
温柔贤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体和居中曰懿。
女帝闻听自身尊号,竟是微微一怔,不由自主的攥紧了膝上袍服,眸光剧烈闪动,倏然望向御座之上的身影,胸脯微微起伏,显然并未想到萧砚会予她如此至高无上的尊号,其中深意,重逾千钧。
至于贵妃位同副后,淑妃、贤妃、德妃与贵妃同列正一品四妃,地位尊贵无比,诸女除却心思相对单纯的蚩梦外,各自心潮起伏,表情微妙,自不必多言。
而杜荀鹤声音未停,继续宣诏:
“皇子明昭,日表英奇,天资粹美,载稽典册,俯顺舆情,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系心百姓,以系四海之望。”
“盖闻王者膺图御宇,必懋建亲藩,以固邦本;哲后经世纬民,恒敦叙懿亲,以弼成雍熙之治。皇子李岱,禀乾坤之淑气,蕴日月之精辉。授以册宝,封为楚王,钦此——”
群臣再次依礼制,长拜俯首,恭贺国本已定。
紧接着,杜荀鹤又请出第三份诏书,展开长念,声音已略带沙哑,却依旧努力保持着清晰:
“诏曰:盖开国之功,必载于册;辅弼之贤,当表于斯。今敕建‘日月楼’,绘功臣形貌,记其伟迹。既树丰碑,更颁爵赏,今依功绩,定勋封赏,昭示天下,垂范后世:
王彦章,破燕伐晋,军中砥柱,战功赫赫,封鲁国公,授枢密使,领殿前马军司都指挥使;
韩延徽,运筹帷幄,定策安邦,算无遗策,封赵国公,授中书令;
冯道,抚镇河北,调度粮秣,萧何之功,封燕国公,授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
李茂贞,首倡大义,举岐归化,功在社稷,封卫国公,授司徒;
敬翔,襄赞机务,稳定旧梁,老成谋国,封郑国公,授门下侍中;
李珽,锐意新政,整肃吏治,刚正不阿,封魏国公,授御史大夫;
元行钦,镇戍北疆,威震草原,封汝阳郡公,授右卫大将军;
余仲,统军有方,屡立战功,封谯郡公,授殿前步军司都指挥使、右威卫大将军;
田道成,救驾有功,忠勇可嘉,封钜鹿郡公,授左威卫大将军;
朱友文,执掌禁卫,侦缉四方,恪尽职守,封陈留县公,授殿前都指挥使兼锦衣卫指挥使;
李思安,定乱灭蜀,战功卓著,封邢县公,授左武卫大将军;
史弘肇,统领水师,经略巴蜀,封汝南县侯,授水军都指挥使;
张全义,献洛阳,治河南,归顺表率,封汲县侯,授司农卿;
杨涉,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封弘农县侯,授司空;
段成天,天子亲卫,勋劳卓著,封清河县侯,授锦衣卫都指挥同知;
付暗,侦缉漠北,功在边陲,封博陵县侯,授锦衣卫指挥使,领北镇抚司。
朕惟褒德酬功,帝王之大道;崇爵厚禄,国家之常典。兹者扫荡群氛,肇膺历数,凡我臣工,宜加宠锡——”
一个个名字念出,每一个都伴随着相应功绩的简述。王彦章、李茂贞、元行钦、余仲、田道成等十六人首批入祀日月楼,配享殊荣。
而诏书逐一念毕,但凡今日在场观礼,且被唱到名字的功臣俱皆出班叩谢天恩。每人脸上表情各异,或激动,或沉稳,或感怀,但明显难掩荣光。
作为元从第一将,随萧砚八百骑定河北的王彦章,也是当之无愧的列为第一,他多年来性子虽已被岁月和地位磨砺得沉稳了许多,此刻虎目中亦是精光暴涨,颇有得色,好在深吸一口气后,迅速就将澎湃的心潮压制了下去。
其余文武,如谢彦章、赵思温、李继崇、王景仁、公羊左、贺瑰等,皆按功封赏。温韬与上官云阙亦封为乡侯。
此外,萧父被追封为忠烈王,林神医被追封为忠勇公。
旧梁、旧蜀、旧岐、旧晋降将,如张文蔚、杜荀鹤、寇彦卿、王檀、王宗侃、周庠、张格、郭崇韬、周德威、符存审、李存礼、李存孝等,也各有封赏安置。
外藩首领中,耶律尧光削“漠北王”号,改封“归义公”;蚩离削“镇南王”号,改封“黔国公”,世镇云南,但行“土流并治”。
最后一道重要的诏书,由新任中书令韩延徽亲自出列宣读:
“朕惟机务之重,耳目之司,不可不革弊维新。今改‘夜不收’为‘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刺探情报,专司诏狱。授朱友文锦衣卫指挥使,段成天指挥同知,付暗、公羊左指挥佥事。李莽、温韬授镇抚使。侯卿、莹勾、旱魃授‘护国将军’尊号,秩同正三品。”
之后,诏书又概略新朝朝廷架构,也便是废除天策府,权归三省六部与枢密院。明确了以韩延徽、敬翔、冯道为首的中书门下,以王彦章为首的枢密院,以及李珽执掌的御史台为核心的新权力体系。
这一连串的仪式和诏令,耗时良久。日头渐高,虽有寒意,但许多年迈或心情激荡的大臣额角竟也微微见汗,却无一人敢有丝毫懈怠失仪。
午后,銮驾再次起动,移驾南郊圜丘,举行更为隆重、更为正式的祭天典礼。燔柴的烟火更为旺盛,乐舞更为宏大,流程更为繁复庄严。
萧砚于圜丘之上,再次祷告天地,正式向昊天上帝宣告新朝建立,国号大唐,建元洪武。
待一切礼仪最终完毕,銮驾返回皇城时,已是日影西斜,漫天霞光将宫殿楼宇染上一层瑰丽的色彩。
一座空前绝后的新王朝,便在此日的落日余晖与明日将升的曙光之中,撞破了历史的洪流,这般冉冉升起,势不可挡。
(本章完)
腊月尽,年关至。
汴梁城的轮廓在晨曦中渐渐清晰,覆着一层薄薄的素白,檐角滴落着融化的雪水,敲打在青石板上。
寒意仍浓,却压不住整座城市勃发的、近乎沸腾的热气。街巷被清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门前悬挂起新桃符,因朝廷提倡俭朴,禁止奢靡之风,故春节前后,全城都并未显得太张扬,但那焕然一新的气象,仍比任何彩绸装饰都更能透出人心里的盼头。
御街提前半月便开始净街洒扫,黄土垫道。直到今日,坊门也直接较平日早开了半个时辰,百姓们便呵着白气,裹着厚袄,自发聚集在允许瞻仰的御道两侧,翘首以盼。
一列列甲胄鲜明的禁军持戟而出,肃立在从南熏门直至宣德楼长达八里的御街两侧,隔开了汹涌的人潮。
今日,是元月初一。
是秦王登基的日子。
秦王府。
萧砚很早就已起身,着一身素白中衣,立于轩窗之前,望着院中那株覆着残雪的老梅,目光沉静,看不出多少波澜。
窗外隐约传来的市井喧哗,似乎离他很近,又仿佛隔着一层无形的屏障,极远。
轻微的脚步声自身后响起,一件温暖的大氅披上了他的肩头。女帝上前,为他仔细拢好领口,系好丝绦,动作轻柔而专注。
“风大,莫要着凉。”她的声音平和,带着几分欣慰又或者是喟叹,“今日之后,这般清静时光,怕是难得了。”
萧砚笑笑,握住她的手。
女帝今日着了皇后品级的祎衣,深青色的织锦上翚翟纹样庄重,头戴九龙四凤钗冠,珠翠环绕,雍容华贵之中,更显面容皎洁,凤眸流转间,自有一股母仪天下的威仪,此刻却只仰首望着眼前人,眸中水光微漾。
“清静在心,不在境。这些年,风雨颠簸,内外交困,你与雪儿伴我左右,从未有一刻清静。往后,或许仍是劳碌命。”
女帝抬眼看他,眸中漾开浅浅笑意:“与你一同劳碌,便不算劳碌。”她仔细替他理了理中衣的襟口,“诸事皆备,只等吉时了,夫君……”
萧砚握着她的手,觉出几分凉意,便合掌拢在掌心暖着。“雪儿和孩子们可安置好了?”
“雪儿带着阿稷与岱儿在后殿歇息,有妙成天她们守着,夫君放心。”女帝轻声道,“这衣服用的是蜀中的料子,内衬加了丝,今日天寒,夫君穿着可还暖和?”
这样家常的闲话,在此刻说来却别有一种缱绻。萧砚知她是心中难免有几分波澜,便也顺着答了:“嗯,很暖和,你有心了。”
殿外传来更鼓声,寅时正了。
几名侍女捧着十二章纹衮服、十二旒冕冠,以及玉带、蔽膝、赤舄等一应物事进入此此间,悄无声息的侍立一旁。
女帝亲自接过,一件一件,极为郑重的为萧砚穿戴起来。
玄色上衣,象征未明之天;纁色下裳,喻指黄昏之地。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绘之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之于裳,所谓十二章纹错落有致,华彩内蕴,极尽威严。
最后,她双手捧起那顶缀满白玉珠的冕冠,稳稳为他戴上。
旒珠轻轻晃动,在他眼前垂下一道细微的珠帘,半掩其后那双眼眸。
女帝退后两步,仔细端详。眼前的男子,身姿挺拔如岳,在那极致威严的冕服衬托下,平日收敛的气势便毫无保留的尽数散发开来,仿佛生来就该立于万人之上,接受四方朝拜。
她看得有些出神,片刻后才轻声道:“很合身。”
殿外,礼部尚书杜荀鹤与几位侍郎、司郎中最后一遍低声核对着冗长繁复的仪注流程,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次唱喏的声调高低,都需确保万无一失。
核对完毕,几人躬身退至一旁静候。他们同样身着隆重的朝服,额角却隐隐见汗,今日之事,关乎国本,维系天下人心,不容半分差池。
“时辰将至了……”女帝轻声道。
萧砚微微颔首,目光掠过庭院中那株覆雪的老梅,并未多言。他抬手,正了正并不需要整理的玉圭,全无半分急躁。侍立在屏风外的鱼幼姝便屏息上前,最后检查了一遍冕服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尽善尽美。
卯时正,皇城钟鼓楼上那口巨钟被奋力撞响,宏大清越的钟声猛然撞破清晨最后的寂静,一声接着一声,连绵不息,声波浩荡,传遍全城。
汴梁内外,所有闻听此声者皆知其意。
杜荀鹤深吸一口气,持节立于殿门外,运足中气,高声唱喏:“吉时已至——请殿下启驾——”
萧砚最后看一眼镜中身影,看见了镜中那双黑瞋瞋的眸子,同样隔着一道晃动的旒珠看着他,此去一眼,仿佛就已承载了千年光阴。
他对着镜中人几不可察的微微颔首,旋即毅然转身,向外行去。
王府中门洞开,皇帝玉辂缓缓驶出。萧砚端坐辂中,衮冕俨然,天日之表。
皇帝仪仗前后绵延里许,龙旂、仪锽、班剑、响节、羽葆……手持金瓜、斧钺的夜不收力士步伐统一,面容肃杀。
殿前司精锐骑兵控着缰绳,战马喷着浓白的响鼻,披挂华丽马铠,蹄铁敲击在清扫得干干净净的御街石板上,发出清脆而富有压迫力的嗒嗒声,声震人心。
队伍并未直驱皇城,而是依循古制,先行绕城巡游主要御道,昭告万民。
汴京百姓早已闻讯,几乎倾城而出,簇拥在御道两旁预留出的区域之外,万人空巷。尽管寒风凛冽刺骨,人们依旧奋力踮足翘首,无数道目光灼灼,聚焦于那乘缓缓行来的玉辂。
当玉辂仪仗出现在视线尽头时,御道两侧压抑已久的低语声、期盼声便骤然拔高,化作山呼海啸般的欢呼浪潮。
“万岁!”
“陛下万岁!”
“天降圣人!”
“让老朽上前拜一拜……活了七十八年,历经四朝,总算等到真龙天子了……”
许多白发老叟老妪激动得热泪盈眶,颤巍巍的跪倒在雪地里,不断叩头。他们经历过黄巢之乱,藩镇攻伐,朱温篡唐……
易子而食的惨剧仿佛还在昨日,当下目睹新帝的仪仗,那声声万岁便喊得发自肺腑。更多的民众跟着跪拜,黑压压一片,望不到尽头。
萧砚坐于玉辂之中,透过微微晃动的玉旒,扫过道旁激动的百姓,那些布满风霜的脸上此刻绽放着近乎虔诚的光彩。
他面色沉静,无喜无怒,只是放在膝上的手轻轻收拢了一下。
这万里锦绣山河,兆亿黎民生灵,自此刻起,便其重无比,又极为真实的压上他的肩头了。
銮驾巡城一周,最终自南薰门驶入皇城。
宣德楼内,百官队列早已肃立等候。依照品阶,文东武西,袍服色彩分明。他们低垂着眼,或默诵贺表,或凝神静气,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声的焦灼与郑重。
更远处,是各方使节的队伍,蚩离、鲜参、耶律尧光、渤海、半岛三国的使者、定难、朔方二镇的代表等……服饰各异,神情复杂,或欣慰、或敬畏,或审慎,皆沉默等待着那一刻的到来。
几日前被萧砚亲自接入汴京的蚩离不时整理着衣袍,显得有些紧张,鲜参便轻轻按住他的手,摇了摇头。
人群之中,偶尔有极低的话语交换。
“真是……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般景象……”张文蔚望着宣德门,喃喃自语,声音含混不清,眼角似有湿意。
一旁的杨涉不动声色的轻轻碰了他一下,示意他噤声,目光却同样流露出无尽的感慨与激动。
武官队列中,自太原回京的王彦章身披甲胄外罩朝服,站得笔直,目光平视前方宫门,面色沉毅。李思安等一众大将个个神情肃穆,胸膛却不自觉的微微挺起,像是在期待着什么。
突然间,皇城钟鼓楼的大钟被撞响,洪亮悠扬的钟声伴随着节奏分明的鼓点,一声接着一声,震荡着整个汴京城。
“吉时到——!”内侍监丁昭浦尖亮的拖长声音,穿透钟鼓,传入每一个人耳中。
宣德门那扇巨大的朱漆宫门,在吱呀声中,被左右两列夜不收力士缓缓推开,露出其后深邃的门洞和远处巍峨的宫殿。
卤簿仪仗率先而出,旌旗、伞盖、扇、麾、幢、节钺……琳琅满目,在冬日阳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彩。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被牢牢吸引,人群出现一阵轻微的骚动,又迅速被无形的纪律与期待压下,化为更深的寂静。
随后,是三十六名身着绛衣的宫廷乐工,奏着庄严雅正的《太和》之乐,引导前行。
再之后,才是最为威严夺目的玉辂,在万千注视中缓缓驶出,停稳。
乐声恰到好处的暂歇。
万籁俱寂中,萧砚在礼官的唱喏声中步下玉辂。他抬手,淡然挥退了欲上前搀扶的礼官与内侍,独立于车驾之前,修长的手指轻轻按了按腰带上的玉带钩。
随后,他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前方黑压压垂首恭立的文武百官、四方使节、宫人内侍,投向那高耸于丹陛之上的巍峨殿宇。
这一刻,他仅仅是站在这里,便已成为天地唯一的中心。
接着,他踏着铺陈的朱红御毯,缓步走向那汉白玉雕琢的漫长丹陛。编钟与鼓声重新响起,有节奏的在宫阙间回荡,成为这片寂静天地里唯一的背景。成千上万人之中,唯有他一人在这条通往至高权位的道路上沉稳前行。
丹陛之下的文武百官皆手持玉笏,随着萧砚向前向上的身影,缓缓躬腰、偏转身体,目光始终保持谦卑的低垂,以此表达着绝对的敬畏与追随。
女帝、姬如雪、降臣、蚩梦、述里朵、千乌、巴戈、李存忍等妻妾已先行至殿侧观礼阁安坐,蚩梦第一次见到如此场面,忍不住抓紧了身旁姬如雪的手,小嘴微张,却不敢发出丝毫声音。
姬如雪感受到她的紧张与兴奋,反手轻轻回握了她一下,清丽的面容上神色专注,目光只是始终追随着萧砚,看他一步步走上丹陛,走向那至高之位。
女帝端坐于最前方,凤眸落在那个天地间唯一的身影上,双手优雅的交迭于膝上,指节却因内心激荡而微微用力,透露出平静外表下并不平静的心绪。
降臣把玩着一缕发丝,看着下方庄严无比的场面,眼神却有些飘忽,似乎在回忆着什么,偶尔笑一笑。
萧砚登上丹陛最高处,行至殿前早已设好的祭坛。坛上香案祭品陈列整齐,烟气袅袅。礼官正步上前,躬身奉上早已点燃的粗大香束。萧砚接过,面向北方昊天,肃穆三揖,随后将香稳稳插入硕大的青铜香炉之中。
韩延徽上前一步,展开手中祭文,朗声诵读:
“维天佑九年,岁在壬申,正月癸酉朔,嗣天子臣祚,敢用玄牡,昭告于皇天上帝、厚土神祗:臣祚承天命,嗣守鸿业,惟德菲薄,惧不克堪。然自前朝失御,天下板荡,群雄并起,生民涂炭。臣祚不揣愚昧,奋起微末,仗剑扫荡,誓清寰宇……”
祭文无非便是追述李唐旧业,痛陈昭宗蒙难、天下分崩之痛,自述起于忧患,承父皇遗志,扫除凶逆,平定中原,威服漠北娆疆,终得梁帝禅让还政。然后言及百姓困苦,山河疮痍;言及拨乱反正,志在太平。最后,祷告上天,祇承大统,延续唐祚,乞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谨以制帛牺齐,粢盛庶品,备兹禋燎,祇荐洁诚。昭告于皇天上帝。伏惟歆享!”
祭文诵毕,燔柴点燃,牺牲玉帛置于火上,青烟袅袅,直上湛蓝苍穹,象征告达天听。
萧砚率广场上万众,行三跪九叩。
礼毕,钟鼓再鸣。萧砚转身,缓步走向丹陛之上,居于正中的那张盘龙御座。
敬翔手捧紫檀木匣,躬身趋步奉上。
“请陛下受玺——”敬翔声音难得带着几分难以抑制的微颤,显是激动不已。
萧砚伸手,将玉玺稳稳托起,然后面向阶下百官,将玉玺高举过顶,示于百官万民,进而郑重安放于御案之上,最后,他双袖一展,从容落座于那龙椅之上。
“跪——”礼官当即竭尽全力的拖长声音。
丹陛之下,黑压压的人群如同被风吹倒的麦浪,齐刷刷跪伏下去,额头触地。禁军将士亦是以戟顿地,甲胄铿然,齐齐半跪如山。
举天之下,千万人俯首。
“山呼——”
“万岁!”
“山呼——”
“万岁!”
“再山呼!”
“万万岁——!”
声浪如雷,滚滚而来,冲击着殿宇的梁柱,仿佛连整座焦兰殿都在这至高的尊崇前微微震颤。
萧砚端坐于御座之上,接受着这排山倒海般的朝拜。冕旒微微晃动,他的面容在珠玉的遮掩和天空光影的交错下,显得模糊而遥远,让所有人都再也看不真切。
而御座居高临下,却可俯瞰殿前所有臣民。萧砚的目光掠过韩延徽、敬翔,掠过王彦章、李思安,掠过蚩离、耶律尧光,最后望向远处皇城外依稀可见的汴京街巷。
杜荀鹤又躬身上前,奉上即位诏书,展开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闻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自唐室失御,四海鼎沸,朱梁篡逆,祸乱相寻,生民陷于涂炭,宗庙几致丘墟。朕以昭宗皇帝九子,隐忍民间廿一载,承祖宗之余烈,荷天地之洪恩。痛社稷之倾覆,哀生灵之困苦,遂奋起于忧患之中,仗剑于兖曹之地。
赖文武之效忠,凭将士之用命,内平梁祚,外扫群凶。定河北而收幽燕,逐漠北而慑草原;服岐蜀而安巴蜀,降娆疆而靖南陲。凡此数载,栉风沐雨,岂惮艰危?惟欲雪国家之耻,拯生民于水火耳。
今者,僭伪削平,区宇宁谧。梁帝知命,虔奉玺绶。华夷兆庶,推戴朕躬。天命可知,人心难拒。爰卜吉日,祗告天地宗庙,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唐’,建元洪武!
丕承大统,谨当夙夜祗惧,永惟励精图治之图;躬行节俭,思尽安养元元之道。布维新之政,革姑息之弊。可大赦天下,与民更始。自洪武元年正月癸酉朔以前,天下罪人,除十恶不赦者,皆赦除之。布告遐迩,咸使闻知——”
读诏毕,百官再拜,山呼万岁。
随后,萧砚唤百官平身。杜荀鹤再奉上第二道诏书。
观礼阁内,除却尚不完全明了其中分量的蚩梦和淡然的姬如雪外,诸女的目光俱是微微一凝,神色各异,悄然屏息。
而杜荀鹤展开后,遂又开始朗声长念:
“朕闻治内治外,王道之常经;立嫡立庶,国家之大本。咨尔李云姬,毓自名门,归于王室,德配坤元,功参创业,册为皇后,号曰圣懿。尔姬如雪,性秉柔嘉,行符律度,册为贵妃。降臣淑慎性成,蚩梦端庄持重,述里朵恪恭久著,各册为淑妃、德妃、贤妃。千乌、巴戈、李存忍,册为昭仪、昭容、修仪……”
其后,鱼幼姝、妙成天、钟小葵、广目天、阳炎天等皆授以相应内官职司,如尚宫、尚仪、宫正、尚服等。
通合天道曰圣;穷理尽性曰圣;声入心通曰圣。
温柔贤善曰懿;柔克有光曰懿;体和居中曰懿。
女帝闻听自身尊号,竟是微微一怔,不由自主的攥紧了膝上袍服,眸光剧烈闪动,倏然望向御座之上的身影,胸脯微微起伏,显然并未想到萧砚会予她如此至高无上的尊号,其中深意,重逾千钧。
至于贵妃位同副后,淑妃、贤妃、德妃与贵妃同列正一品四妃,地位尊贵无比,诸女除却心思相对单纯的蚩梦外,各自心潮起伏,表情微妙,自不必多言。
而杜荀鹤声音未停,继续宣诏:
“皇子明昭,日表英奇,天资粹美,载稽典册,俯顺舆情,授以册宝,立为皇太子。正位东宫,以重万年之统;系心百姓,以系四海之望。”
“盖闻王者膺图御宇,必懋建亲藩,以固邦本;哲后经世纬民,恒敦叙懿亲,以弼成雍熙之治。皇子李岱,禀乾坤之淑气,蕴日月之精辉。授以册宝,封为楚王,钦此——”
群臣再次依礼制,长拜俯首,恭贺国本已定。
紧接着,杜荀鹤又请出第三份诏书,展开长念,声音已略带沙哑,却依旧努力保持着清晰:
“诏曰:盖开国之功,必载于册;辅弼之贤,当表于斯。今敕建‘日月楼’,绘功臣形貌,记其伟迹。既树丰碑,更颁爵赏,今依功绩,定勋封赏,昭示天下,垂范后世:
王彦章,破燕伐晋,军中砥柱,战功赫赫,封鲁国公,授枢密使,领殿前马军司都指挥使;
韩延徽,运筹帷幄,定策安邦,算无遗策,封赵国公,授中书令;
冯道,抚镇河北,调度粮秣,萧何之功,封燕国公,授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
李茂贞,首倡大义,举岐归化,功在社稷,封卫国公,授司徒;
敬翔,襄赞机务,稳定旧梁,老成谋国,封郑国公,授门下侍中;
李珽,锐意新政,整肃吏治,刚正不阿,封魏国公,授御史大夫;
元行钦,镇戍北疆,威震草原,封汝阳郡公,授右卫大将军;
余仲,统军有方,屡立战功,封谯郡公,授殿前步军司都指挥使、右威卫大将军;
田道成,救驾有功,忠勇可嘉,封钜鹿郡公,授左威卫大将军;
朱友文,执掌禁卫,侦缉四方,恪尽职守,封陈留县公,授殿前都指挥使兼锦衣卫指挥使;
李思安,定乱灭蜀,战功卓著,封邢县公,授左武卫大将军;
史弘肇,统领水师,经略巴蜀,封汝南县侯,授水军都指挥使;
张全义,献洛阳,治河南,归顺表率,封汲县侯,授司农卿;
杨涉,三朝老臣,德高望重,封弘农县侯,授司空;
段成天,天子亲卫,勋劳卓著,封清河县侯,授锦衣卫都指挥同知;
付暗,侦缉漠北,功在边陲,封博陵县侯,授锦衣卫指挥使,领北镇抚司。
朕惟褒德酬功,帝王之大道;崇爵厚禄,国家之常典。兹者扫荡群氛,肇膺历数,凡我臣工,宜加宠锡——”
一个个名字念出,每一个都伴随着相应功绩的简述。王彦章、李茂贞、元行钦、余仲、田道成等十六人首批入祀日月楼,配享殊荣。
而诏书逐一念毕,但凡今日在场观礼,且被唱到名字的功臣俱皆出班叩谢天恩。每人脸上表情各异,或激动,或沉稳,或感怀,但明显难掩荣光。
作为元从第一将,随萧砚八百骑定河北的王彦章,也是当之无愧的列为第一,他多年来性子虽已被岁月和地位磨砺得沉稳了许多,此刻虎目中亦是精光暴涨,颇有得色,好在深吸一口气后,迅速就将澎湃的心潮压制了下去。
其余文武,如谢彦章、赵思温、李继崇、王景仁、公羊左、贺瑰等,皆按功封赏。温韬与上官云阙亦封为乡侯。
此外,萧父被追封为忠烈王,林神医被追封为忠勇公。
旧梁、旧蜀、旧岐、旧晋降将,如张文蔚、杜荀鹤、寇彦卿、王檀、王宗侃、周庠、张格、郭崇韬、周德威、符存审、李存礼、李存孝等,也各有封赏安置。
外藩首领中,耶律尧光削“漠北王”号,改封“归义公”;蚩离削“镇南王”号,改封“黔国公”,世镇云南,但行“土流并治”。
最后一道重要的诏书,由新任中书令韩延徽亲自出列宣读:
“朕惟机务之重,耳目之司,不可不革弊维新。今改‘夜不收’为‘锦衣卫’,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刺探情报,专司诏狱。授朱友文锦衣卫指挥使,段成天指挥同知,付暗、公羊左指挥佥事。李莽、温韬授镇抚使。侯卿、莹勾、旱魃授‘护国将军’尊号,秩同正三品。”
之后,诏书又概略新朝朝廷架构,也便是废除天策府,权归三省六部与枢密院。明确了以韩延徽、敬翔、冯道为首的中书门下,以王彦章为首的枢密院,以及李珽执掌的御史台为核心的新权力体系。
这一连串的仪式和诏令,耗时良久。日头渐高,虽有寒意,但许多年迈或心情激荡的大臣额角竟也微微见汗,却无一人敢有丝毫懈怠失仪。
午后,銮驾再次起动,移驾南郊圜丘,举行更为隆重、更为正式的祭天典礼。燔柴的烟火更为旺盛,乐舞更为宏大,流程更为繁复庄严。
萧砚于圜丘之上,再次祷告天地,正式向昊天上帝宣告新朝建立,国号大唐,建元洪武。
待一切礼仪最终完毕,銮驾返回皇城时,已是日影西斜,漫天霞光将宫殿楼宇染上一层瑰丽的色彩。
一座空前绝后的新王朝,便在此日的落日余晖与明日将升的曙光之中,撞破了历史的洪流,这般冉冉升起,势不可挡。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87426/63744354.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