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5章 笑傲江湖(大朝会 下)
推荐阅读:四合如意、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绑定慈母系统后,我摆烂了、重生后,朕和皇后在逃荒、40k:午夜之刃、选手太老六,周姐呆妹气疯了、都是兄弟,我当你姐夫怎么了?、穿越农门:医女空间燃翻天!、重生渔村:从截胡村花阿香开始、侯爷的掌心娇是朵黑心莲、
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停在御案上摊开的那份名单上。
“诸位爱卿。”
易华伟一开口,便让整个广场瞬间安静下来:“自今日起,内阁扩至十三人。”
殿内骤然一静,随后爆发出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杨慎行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内阁向来只有五至七人,如今竟要翻倍?
易华伟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继续道:“除六部尚书悉数入阁,另增都察院、五军都督府、锦衣卫、东厂、西厂各一人。”
指尖在名单上轻轻一划:“此外,郑王朱载堉亦入内阁。”
“哗——”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杨慎行手指微微发抖,他原本是清流领袖,如今却要和东厂、锦衣卫同列内阁,这让他如鲠在喉。
石星面色不变,但嘴角却微不可察地翘了一下…五军都督府入阁,意味着武官地位提升,他乐见其成。
王弘诲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笏板。锦衣卫和东厂入阁,刑部的权柄必然被分走大半。
徐光启则显得平静许多,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他本就不是争权之人,只要能继续推行新政,内阁扩不扩与他无关。
高攀龙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都察院入阁本是好事,但问题是——谁去?
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两人,左都御史是他,右都御史是杨涟。杨涟刚直不阿,深得皇帝信任,若入阁,必然是他……
想到这里,高攀龙的手指掐进掌心,指节泛白。
英国公张维贤站在武官队列最前,闻言只是微微眯了眯眼。五军都督府入阁,意味着军权正式进入中枢,这是百年来未有之事。
他侧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吴惟贤,后者正努力压抑着脸上的喜色——若不出意外,入阁的必然是他这位中军都督。
丘成云站在殿柱阴影处,蟒袍上的金线飞鱼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嘴角微微上扬,但眼神却依旧阴鸷。
而站在他对面的王承恩则低垂着眼帘,仿佛对一切漠不关心。但若细看,便能发现他的手指正轻轻摩挲着袖中的密折。
骆思贤站在殿门附近,面无表情。锦衣卫入阁,意味着诏狱的审讯结果将直接影响朝政,这对锦衣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权利。
但他心里清楚——权力越大,风险越大。若有一日失势,等待他的必然是比诏狱更惨的下场。
当易华伟念到‘郑王朱载堉’时,殿内再次一静。
宗室入阁?
自永乐以来,宗室不得干政是铁律。如今皇帝竟要打破祖制?
站在宗室队列中的朱载堉本人也是一愣。他原本只是来例行朝会,没想到竟被点名。
回过神后,朱载堉上前一步,深深一揖:“皇上,臣年老体迈,怕不能担此重任……”
“郑王精通历法、算学,朕欲借重其才。”
易华伟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即日起,郑王参赞新政。”
朱载堉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最终只是深深叩首:“臣,领旨。”
环视殿下群臣,易华伟的手指轻轻抬起,又缓缓压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原本低声议论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停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身上。
“宣。”
“遵旨!”
王承恩躬身领命,随即向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道明黄绢帛。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王承恩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清晰,如同冰冷的刀锋划过每个人的耳膜。
“凡昭武二年后新生子嗣,免除该户三年丁税。”
李汝华的手指猛地一颤。丁税是国库重要收入,这一减,户部至少要少收三百万两。
“每生一子,赏永业田五亩;生一女,赏三亩。”
徐光启眉头微皱。土地是根本,如此大规模赏赐,必然要重新清丈田亩,这样一来,原本从户部暂借的人手又得调回去了。
当听到‘寡妇再嫁者,免除其前夫家赋役两年。’时,杨慎行脸色瞬间铁青。这简直是在挑战理学纲常!
“在押人犯家眷,凡有身孕者,可减刑一等。”
王弘诲无意识地敲击着笏板。这一条,怕是要让诏狱里的犯人们拼命‘努力’了。
“地方官辖区人口年增一成者,考功加一等。”
听到这里,高攀龙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这分明是在鼓励地方官强配婚姻!
“凡民间生育三子以上者,赐田五亩,免赋三年;生育五子以上者,赐田十亩,免赋五年,另赏银二十两。”
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王承恩的声音继续回荡:
“各府州县设育婴堂,收养弃婴,每活一婴,赏地方官银五两。若查出溺婴、弃婴者,父母流放三千里,邻里知情不报者,同罪。”
李汝华手指猛地掐进掌心,指节泛白。赐田、免赋、赏银,每一条都是要户部掏银子!他迅速在脑中计算着:若天下每年多生百万婴孩,光是赐田就得划出多少万亩?更别提免赋的损失……
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喉结滚动了一下,却不敢出声。
杨慎行的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育婴堂?收养弃婴?这岂不是鼓励民间私生子?
按照礼法,只有明媒正娶的子嗣才算人丁,如今皇帝连弃婴都要算政绩,这……
他的嘴唇蠕动了几下,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石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人丁多了,十年后就是兵源!
他悄悄瞥了一眼站在武官队列中的吴惟贤,后者也正看过来,两人目光一碰,心照不宣。
王弘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笏板边缘,流放三千里?这可比现行律法重多了。
按照《大诰》,弃婴不过杖一百,如今直接流放,还要连坐邻里……
他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发现易华伟正冷冷盯着他,顿时后背一凉,赶紧低头。
站在后排的苏州布政使腿肚子开始发抖,苏州溺婴成风,若真按此令执行,怕是要流放半个城的人……
他的目光偷偷扫向身旁的松江布政使,发现对方也是面如土色。
王承恩继续宣读:
“各州县每季上报人口增长,增长最优者,知府升一级,知县赏银百两;连续三年垫底者,知府降职,知县革职查办。
民间女子十六不嫁者,其父母每年罚银五两;男子二十不娶者,加倍……若阻挠寡妇再嫁者,杖八十。”
每念一条,殿内的呼吸声就沉重一分。
待王承恩念完,易华伟缓缓起身,冕冠上的玉藻纹丝不动。
“洪武年间,天下人丁六千万,如今不足四千万。”
易华伟走到丹陛边缘,俯视着群臣:“建州女真,人不过百万,却能屡犯边关;倭寇数千,可横行东南——为何?”
殿内鸦雀无声。
“因为人不够!”
易华伟突然提高音量:“没有丁口,谁来种地?谁来当兵?谁来缴税?”
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个人:
“从今日起,人口增长与粮产、赋税并列为三大考成标准。”
“王伴伴!”
易华伟手指有节奏地轻叩御案,目光扫过殿内文武百官。
王承恩闻言从身后小太监手中接过一个檀木匣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匣盖,露出半截烫金文书。
“朕欲设科学院。”
王承恩将文书呈上御案,易华伟展开卷轴,露出密密麻麻的朱批。他抬眼望向朝班:“徐光启、利玛窦,出列。”
徐光启闻言一震,迅速整理了一下青色官袍,深吸一口气跨出队列。身旁的利玛窦将胸前的银质十字架藏进袖中,这位四十三岁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发碧眼,身着儒士长衫,动作略显生涩地跟着走出。
二人站定在“正大光明”匾额下方,随着日头升高,匾额的阴影恰好笼罩住他们半张脸。徐光启感到后背渗出细汗,去年他翻译《几何原本》时曾斗胆向皇帝进言引入西学,没想到今日竟成真。他余光瞥见礼部几位官员紧绷的脸色,不由得垂下眼眸,再次整理已经一丝不苟的官服下摆。
“利玛窦献《坤舆万国全图》,助钦天监修订历法,授几何原理于太学。”
易华伟将文书推至御案边缘:“特赐二品顶戴,任科学院西洋顾问。徐光启总领其事,凡院中学人皆称‘院士’。”
石星站在武官首位,目光扫过文书,章程末尾的朱砂批注格外醒目——军械改良赏银千两且荫一子,这几乎相当于三品武官的世袭待遇。
他眉头微皱,正要开口,户部尚书李汝华已先一步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深一躬:“陛下,每年白银三十万两的经费,户部恐难筹措……”
“这点无需担心,这笔钱从内帑里拨付。”
易华伟抬手止住议论:“格物科设火器局、机械坊,着工部调拨江南熟铁十万斤;天文科建观星台于通州,钦天监旧藏星图尽数移交;农事科在直隶设试验田,各州县须报本地作物品类;医理科……”
他顿了顿:“着顺天府每月提供十具死囚尸身。”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声。王弘诲突然跪倒在地,额头触地发出沉闷声响:“陛下!此举有违人伦纲常,恐遭天下士人非议啊!”
易华伟面色不变,手指轻敲龙椅扶手:“宋慈《洗冤录》可曾违纲常?医书所载'心主神明',然利玛窦献《人体解剖图》,分明是脑主思虑。科学院之事,内阁已议三月,再有异议者,以阻挠新政论处。”
王弘诲抬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重重叩首。站在他身后的刑部侍郎悄悄拉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再争。
“科学院分设四科。”
易华伟拿起玉笏轻点案几:“格物科主研火器改良、机械制造,凡造出射程增十丈之火炮,赏银千两,荫一子入国子监;天文科修订历法、绘制海图,制成精准航海罗盘者,破格授从六品;农事科钻研粮种培育、水利器械,使亩产增三成者,赐良田百亩;医理科试行人体解剖、新药研制,攻克瘟疫良方者,封太医院同知。”
“每科设博士二人,从翰林院、钦天监、工部选调;生徒四十,于各省书院择少年颖异者。”
易华伟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臣:“研究成果三日报一次,由司礼监呈朕御览。”
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终于按捺不住,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笏板重重击地,发出清脆响声:“陛下!此等奇技淫巧之学,恐乱圣人之道!臣请陛下三思!”
站在他周围的礼部官员纷纷点头附和,低声议论。大学士温体仁捋着长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你们给朕听清楚。”
易华伟声音骤然冷下来:“科学院专研实务,不涉科举取士。朕问尔,去岁江南水患,若有利器疏导河道,何至淹死百姓三千?”
冷哼一声,易华伟转头吩咐王承恩:“将章程抄录十份,张贴于六部衙门。”
钱谦益僵在原地,脸色由红转白。他身后的杨慎行悄悄拽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退下。
就在朝堂气氛凝滞之际,易华伟突然提高声调:“另,朕决定成立海军部。”
这句话让整个朝堂瞬间凝固。自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后,大明水师日渐雕敝,沿海卫所十室九空。站在文官队列中的温体仁偷偷拭去额角冷汗,他去年刚以“靡费国帑”为由,驳回了福建巡抚增设战船的奏疏。
“郑芝龙。”
“臣在!”
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壮硕汉子从武将班列大步迈出,甲胄摩擦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此人本是纵横东南的大海盗,招安后仍保持着海盗习气,官服下的狼头刺青若隐若现。他单膝跪地时,胸口绣着的龙纹补子在阳光下金光闪烁。
“着你总督海军,节制福建、广东、浙江三镇水师。朕拨国库银五十万两,限你两年内造出十二艘福船。凡缴获敌船,三成归公,七成充作军费。”
易华伟取出鎏金牌令递给王承恩:“三日内赴泉州港,重组舟师。所需舰船,工部优先拨付;所需火器,科学院全力配合。”
郑芝龙双手接过令牌,声如洪钟:“臣请陛下恩准,招募沿海渔民为兵,沿用海盗编队之法。”
(本章完)
“诸位爱卿。”
易华伟一开口,便让整个广场瞬间安静下来:“自今日起,内阁扩至十三人。”
殿内骤然一静,随后爆发出一阵低低的吸气声。
杨慎行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错愕,内阁向来只有五至七人,如今竟要翻倍?
易华伟没有理会众人的反应,继续道:“除六部尚书悉数入阁,另增都察院、五军都督府、锦衣卫、东厂、西厂各一人。”
指尖在名单上轻轻一划:“此外,郑王朱载堉亦入内阁。”
“哗——”
朝堂上顿时炸开了锅。
杨慎行手指微微发抖,他原本是清流领袖,如今却要和东厂、锦衣卫同列内阁,这让他如鲠在喉。
石星面色不变,但嘴角却微不可察地翘了一下…五军都督府入阁,意味着武官地位提升,他乐见其成。
王弘诲眉头紧锁,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笏板。锦衣卫和东厂入阁,刑部的权柄必然被分走大半。
徐光启则显得平静许多,只是轻轻点了点头。他本就不是争权之人,只要能继续推行新政,内阁扩不扩与他无关。
高攀龙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都察院入阁本是好事,但问题是——谁去?
都察院有左右都御史两人,左都御史是他,右都御史是杨涟。杨涟刚直不阿,深得皇帝信任,若入阁,必然是他……
想到这里,高攀龙的手指掐进掌心,指节泛白。
英国公张维贤站在武官队列最前,闻言只是微微眯了眯眼。五军都督府入阁,意味着军权正式进入中枢,这是百年来未有之事。
他侧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吴惟贤,后者正努力压抑着脸上的喜色——若不出意外,入阁的必然是他这位中军都督。
丘成云站在殿柱阴影处,蟒袍上的金线飞鱼在烛光下泛着冷光。嘴角微微上扬,但眼神却依旧阴鸷。
而站在他对面的王承恩则低垂着眼帘,仿佛对一切漠不关心。但若细看,便能发现他的手指正轻轻摩挲着袖中的密折。
骆思贤站在殿门附近,面无表情。锦衣卫入阁,意味着诏狱的审讯结果将直接影响朝政,这对锦衣卫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权利。
但他心里清楚——权力越大,风险越大。若有一日失势,等待他的必然是比诏狱更惨的下场。
当易华伟念到‘郑王朱载堉’时,殿内再次一静。
宗室入阁?
自永乐以来,宗室不得干政是铁律。如今皇帝竟要打破祖制?
站在宗室队列中的朱载堉本人也是一愣。他原本只是来例行朝会,没想到竟被点名。
回过神后,朱载堉上前一步,深深一揖:“皇上,臣年老体迈,怕不能担此重任……”
“郑王精通历法、算学,朕欲借重其才。”
易华伟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即日起,郑王参赞新政。”
朱载堉的喉结滚动了一下,最终只是深深叩首:“臣,领旨。”
环视殿下群臣,易华伟的手指轻轻抬起,又缓缓压下,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原本低声议论的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停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身上。
“宣。”
“遵旨!”
王承恩躬身领命,随即向前一步,从袖中取出一道明黄绢帛。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王承恩的声音并不高亢,却字字清晰,如同冰冷的刀锋划过每个人的耳膜。
“凡昭武二年后新生子嗣,免除该户三年丁税。”
李汝华的手指猛地一颤。丁税是国库重要收入,这一减,户部至少要少收三百万两。
“每生一子,赏永业田五亩;生一女,赏三亩。”
徐光启眉头微皱。土地是根本,如此大规模赏赐,必然要重新清丈田亩,这样一来,原本从户部暂借的人手又得调回去了。
当听到‘寡妇再嫁者,免除其前夫家赋役两年。’时,杨慎行脸色瞬间铁青。这简直是在挑战理学纲常!
“在押人犯家眷,凡有身孕者,可减刑一等。”
王弘诲无意识地敲击着笏板。这一条,怕是要让诏狱里的犯人们拼命‘努力’了。
“地方官辖区人口年增一成者,考功加一等。”
听到这里,高攀龙突然剧烈咳嗽起来。这分明是在鼓励地方官强配婚姻!
“凡民间生育三子以上者,赐田五亩,免赋三年;生育五子以上者,赐田十亩,免赋五年,另赏银二十两。”
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王承恩的声音继续回荡:
“各府州县设育婴堂,收养弃婴,每活一婴,赏地方官银五两。若查出溺婴、弃婴者,父母流放三千里,邻里知情不报者,同罪。”
李汝华手指猛地掐进掌心,指节泛白。赐田、免赋、赏银,每一条都是要户部掏银子!他迅速在脑中计算着:若天下每年多生百万婴孩,光是赐田就得划出多少万亩?更别提免赋的损失……
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喉结滚动了一下,却不敢出声。
杨慎行的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育婴堂?收养弃婴?这岂不是鼓励民间私生子?
按照礼法,只有明媒正娶的子嗣才算人丁,如今皇帝连弃婴都要算政绩,这……
他的嘴唇蠕动了几下,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石星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人丁多了,十年后就是兵源!
他悄悄瞥了一眼站在武官队列中的吴惟贤,后者也正看过来,两人目光一碰,心照不宣。
王弘诲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笏板边缘,流放三千里?这可比现行律法重多了。
按照《大诰》,弃婴不过杖一百,如今直接流放,还要连坐邻里……
他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发现易华伟正冷冷盯着他,顿时后背一凉,赶紧低头。
站在后排的苏州布政使腿肚子开始发抖,苏州溺婴成风,若真按此令执行,怕是要流放半个城的人……
他的目光偷偷扫向身旁的松江布政使,发现对方也是面如土色。
王承恩继续宣读:
“各州县每季上报人口增长,增长最优者,知府升一级,知县赏银百两;连续三年垫底者,知府降职,知县革职查办。
民间女子十六不嫁者,其父母每年罚银五两;男子二十不娶者,加倍……若阻挠寡妇再嫁者,杖八十。”
每念一条,殿内的呼吸声就沉重一分。
待王承恩念完,易华伟缓缓起身,冕冠上的玉藻纹丝不动。
“洪武年间,天下人丁六千万,如今不足四千万。”
易华伟走到丹陛边缘,俯视着群臣:“建州女真,人不过百万,却能屡犯边关;倭寇数千,可横行东南——为何?”
殿内鸦雀无声。
“因为人不够!”
易华伟突然提高音量:“没有丁口,谁来种地?谁来当兵?谁来缴税?”
目光如刀般扫过每一个人:
“从今日起,人口增长与粮产、赋税并列为三大考成标准。”
“王伴伴!”
易华伟手指有节奏地轻叩御案,目光扫过殿内文武百官。
王承恩闻言从身后小太监手中接过一个檀木匣上前,小心翼翼地打开匣盖,露出半截烫金文书。
“朕欲设科学院。”
王承恩将文书呈上御案,易华伟展开卷轴,露出密密麻麻的朱批。他抬眼望向朝班:“徐光启、利玛窦,出列。”
徐光启闻言一震,迅速整理了一下青色官袍,深吸一口气跨出队列。身旁的利玛窦将胸前的银质十字架藏进袖中,这位四十三岁的意大利传教士金发碧眼,身着儒士长衫,动作略显生涩地跟着走出。
二人站定在“正大光明”匾额下方,随着日头升高,匾额的阴影恰好笼罩住他们半张脸。徐光启感到后背渗出细汗,去年他翻译《几何原本》时曾斗胆向皇帝进言引入西学,没想到今日竟成真。他余光瞥见礼部几位官员紧绷的脸色,不由得垂下眼眸,再次整理已经一丝不苟的官服下摆。
“利玛窦献《坤舆万国全图》,助钦天监修订历法,授几何原理于太学。”
易华伟将文书推至御案边缘:“特赐二品顶戴,任科学院西洋顾问。徐光启总领其事,凡院中学人皆称‘院士’。”
石星站在武官首位,目光扫过文书,章程末尾的朱砂批注格外醒目——军械改良赏银千两且荫一子,这几乎相当于三品武官的世袭待遇。
他眉头微皱,正要开口,户部尚书李汝华已先一步出列。手持象牙笏板深深一躬:“陛下,每年白银三十万两的经费,户部恐难筹措……”
“这点无需担心,这笔钱从内帑里拨付。”
易华伟抬手止住议论:“格物科设火器局、机械坊,着工部调拨江南熟铁十万斤;天文科建观星台于通州,钦天监旧藏星图尽数移交;农事科在直隶设试验田,各州县须报本地作物品类;医理科……”
他顿了顿:“着顺天府每月提供十具死囚尸身。”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倒抽冷气声。王弘诲突然跪倒在地,额头触地发出沉闷声响:“陛下!此举有违人伦纲常,恐遭天下士人非议啊!”
易华伟面色不变,手指轻敲龙椅扶手:“宋慈《洗冤录》可曾违纲常?医书所载'心主神明',然利玛窦献《人体解剖图》,分明是脑主思虑。科学院之事,内阁已议三月,再有异议者,以阻挠新政论处。”
王弘诲抬头欲言又止,最终只是重重叩首。站在他身后的刑部侍郎悄悄拉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不要再争。
“科学院分设四科。”
易华伟拿起玉笏轻点案几:“格物科主研火器改良、机械制造,凡造出射程增十丈之火炮,赏银千两,荫一子入国子监;天文科修订历法、绘制海图,制成精准航海罗盘者,破格授从六品;农事科钻研粮种培育、水利器械,使亩产增三成者,赐良田百亩;医理科试行人体解剖、新药研制,攻克瘟疫良方者,封太医院同知。”
“每科设博士二人,从翰林院、钦天监、工部选调;生徒四十,于各省书院择少年颖异者。”
易华伟顿了顿,目光扫过殿内众臣:“研究成果三日报一次,由司礼监呈朕御览。”
礼部右侍郎钱谦益终于按捺不住,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官员笏板重重击地,发出清脆响声:“陛下!此等奇技淫巧之学,恐乱圣人之道!臣请陛下三思!”
站在他周围的礼部官员纷纷点头附和,低声议论。大学士温体仁捋着长须,眼中闪过赞许之色。
“你们给朕听清楚。”
易华伟声音骤然冷下来:“科学院专研实务,不涉科举取士。朕问尔,去岁江南水患,若有利器疏导河道,何至淹死百姓三千?”
冷哼一声,易华伟转头吩咐王承恩:“将章程抄录十份,张贴于六部衙门。”
钱谦益僵在原地,脸色由红转白。他身后的杨慎行悄悄拽了下他的衣袖,示意他退下。
就在朝堂气氛凝滞之际,易华伟突然提高声调:“另,朕决定成立海军部。”
这句话让整个朝堂瞬间凝固。自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后,大明水师日渐雕敝,沿海卫所十室九空。站在文官队列中的温体仁偷偷拭去额角冷汗,他去年刚以“靡费国帑”为由,驳回了福建巡抚增设战船的奏疏。
“郑芝龙。”
“臣在!”
一个身着绯色官袍的壮硕汉子从武将班列大步迈出,甲胄摩擦声在寂静的大殿中格外刺耳。此人本是纵横东南的大海盗,招安后仍保持着海盗习气,官服下的狼头刺青若隐若现。他单膝跪地时,胸口绣着的龙纹补子在阳光下金光闪烁。
“着你总督海军,节制福建、广东、浙江三镇水师。朕拨国库银五十万两,限你两年内造出十二艘福船。凡缴获敌船,三成归公,七成充作军费。”
易华伟取出鎏金牌令递给王承恩:“三日内赴泉州港,重组舟师。所需舰船,工部优先拨付;所需火器,科学院全力配合。”
郑芝龙双手接过令牌,声如洪钟:“臣请陛下恩准,招募沿海渔民为兵,沿用海盗编队之法。”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109/55704889.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