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笑傲江湖(军事改制 上)
推荐阅读:四合如意、据说秦始皇是个女儿控来着、绑定慈母系统后,我摆烂了、重生后,朕和皇后在逃荒、40k:午夜之刃、选手太老六,周姐呆妹气疯了、都是兄弟,我当你姐夫怎么了?、穿越农门:医女空间燃翻天!、重生渔村:从截胡村花阿香开始、侯爷的掌心娇是朵黑心莲、
“准。凡投诚者,既往不咎。但有劫掠百姓者,立斩不赦。”
易华伟转向徐光启:“工部需在三月内造出新型海船图纸,科学院天文科协助测算海流风向……”
他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海军士卒俸银,比陆军加三成。”
武将队列中顿时响起低低的惊叹声,几位总兵互相交换眼色。而文官那边则窃窃私语,吏科给事中王元翰冒死出列进谏:
“陛下!此举恐坏祖制,且耗费靡巨,户部存银无几…”
“倭寇劫掠东南数十年,烧杀百姓何止万数?”
易华伟突然将手中奏折狠狠掷在丹墀上,惊得几名近侍混身一抖:“前年台州一役,三千百姓被掳为奴!若能剿灭倭寇,便是耗银千万又如何?”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皇帝的声音回荡。郑芝龙悄悄将袖中航海图又掖紧几分——那上面标着他多年海上生涯积累的数十处倭寇巢穴。徐光启则在心里快速盘算,泉州船厂现存的龙骨材料还能建造几艘战船。
“海军部设水师学堂。”
易华伟继续颁布旨意:
“从科学院天文科抽调教习,传授航海术;从郑总督麾下选海战高手,教授操舟之法。学成者授把总职衔。”
王承恩手持朱笔疾书记录,笔尖在黄麻纸上沙沙作响。
“再有奏者?”
易华伟扫视群臣,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
平一指犹豫片刻,终于出列:“陛下,科学院既设医理科,可否允许民间医师参与研究?臣知苏州有名医叶天士,精通伤寒杂症…”
“准。”
易华伟略作思索:“凡有真才实学者,经考核可入科学院为编外博士,待遇等同。”
朝会接近尾声,易华伟起身离座,百官跪送。当皇帝的身影消失在屏风后,殿内立刻响起嘈杂的议论声。
钱谦益与几位礼部官员聚在一处,面色阴沉;工部尚书则拉着徐光启询问科学院的具体需求;郑芝龙被一群武将围住,询问海军招募事宜。
石星站在原地未动,目光落在御案上那份被遗忘的章程文书上。王承恩正小心地将它收回檀木匣中,烫金的边缘在阳光下有些刺目。
………………
暮春时节的紫禁城,柳絮如雪,纷扬飘过文华殿的琉璃瓦顶。
殿前汉白玉栏杆上停着几只麻雀,时而啄食缝隙间的草籽,时而警觉地抬头张望。
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柱上的蟠龙纹在烛光下仿佛要腾空而起,地面铺就的苏州金砖光可鉴人,倒映着大臣们凝重的面容。
易华伟端坐在蟠龙宝座上,一袭明黄龙袍衬得他面如冠玉。指尖轻叩扶手,紫檀木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位登基仅一年的年轻帝王双目如电,扫过殿中诸臣。
兵部尚书石星垂首而立,英国公张惟贤腰板挺直如松,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杨镐额角渗着细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捧着拂尘侍立一旁,西厂提督丘成云则如幽灵般站在阴影处。
“诸位爱卿。”
易华伟开口,声音不大却震得殿内铜鹤香炉中的香烟为之一滞:“今日所议之事,关乎大明千秋基业。”
石星悄悄抬眼,正对上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心头一颤,连忙又低下头去,袖中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象牙笏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易华伟忽然起身,大步走向殿中央那方三丈见方的沙盘。
这是工部能工巧匠耗时三月制成的军事地形图,山川河流、边关要塞无不纤毫毕现。
“看这里。”
易华伟修长的手指点在辽东:“建州女真虽已暂平,但蒙古诸部仍虎视眈眈。”
指尖又滑向东南,最后停在西南:“倭寇侵扰不断,缅甸东吁王朝屡犯边境,不可不防。”
张惟贤上前半步,铠甲发出轻微的金属碰撞声,剑眉星目间透着武将特有的锐气。
“陛下明鉴,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饬九边军备。”
“整饬?”
易华伟轻笑一声,突然一掌拍在沙盘边缘,内力震得沙盘上插着的小旗簌簌抖动。
“朕要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破旧立新!”
“啊?!”
石星闻言心头一颤,忍不住抬头:“陛下,祖制不可违啊!”
“祖制?”
易华伟目光如刀:“太祖立国时的兵制已沿袭二百余年,卫所败坏,军户逃亡,这样的祖制还要守到何时?”
不等几人开口,一百万袖袍一挥:“宣孟冬!”
殿门洞开,兵部职方司郎中孟冬手捧奏本疾步入内。这位年近四旬的文官面颊凹陷,官袍下摆沾满泥点——显是刚从边镇巡察归来。
“臣孟冬,叩见陛下。”
孟冬跪伏于金砖之上,双手呈上奏本时,袖口露出冻疮未愈的紫红疤痕。
易华伟声音冷硬:“念!”
孟冬喉结滚动,展开奏本高声诵读:
臣等按《大明会典》原额,全国卫所应辖56万雄师,然去岁秋闱点阅,实到者仅半数有余。京营三大营空额达六成,十万军籍竟存纸间;九边重镇虽列34.6万戍卒,然蓟镇士卒逃亡如潮,宣府军械锈蚀成废铁,福建、湖广军户半数沦为豪强私奴。
唯募兵制新军尚有战力,蓟州浙兵1.2万精于鸳鸯阵,辽东铁骑8000善使三眼铳,福建水师6000战舰可巡海疆。
然此七万精锐,相较百万军额不过九牛一毛。西南土司兵虽众,却如双刃剑,嘉靖年间岑猛之乱殷鉴不远,实难全然倚仗……
卫所旗军月粮仅领六至八斗,马军亦不过一石五斗。更兼屯田遭侵,辽东军户亩产不及常时四分之一,军士不得不垦荒自给,何谈操练?
反观募兵待遇,浙兵月饷一两二钱,较卫所高出数倍,故能悍不畏死。然此等厚饷,仅戚家军旧部可得,九边士卒仍在饥寒中度日。
军官贪腐触目惊心,宣府镇军匠六成沦为私役,卫指挥使年贪空饷千两。万历二十五年宁夏兵变,根源即在积年欠饷。今岁朝鲜战场,竟有两万将士因粮饷不至哗变,此诚为心腹大患!
蓟镇校场点检,三成铠甲无法护体,四成弓箭不堪张弦;蔚山之战,三万卫所军遇倭即溃,唯浙兵死战不退。反观募兵,浙兵鸟铳百步穿杨,辽东铁骑三眼神铳威震敌胆,然此等精锐不过万人。
火器营看似威风,实则暗藏危机,京营火器缺额四成,红衣大炮依赖番邦匠人操持,炸膛事故频发。露梁海战虽胜,然料罗湾海战中,佛郎机炮命中率不足两成,暴露出平日训练荒废。
辽东镇虽有李家铁骑坐镇,然马匹缺额四成,夜不收半数虚设;宣大防线敌台半数空置,遇警时烽火难传。江南水师战船朽坏,水兵竟不知潜水之术,若遇倭寇突袭,恐难御敌于海上。
京营三大营看似十万之众,实则老弱充数。合格射手不足六千,半数军官不通火炮射术,此等军伍,如何拱卫京师?
戚继光所创车营、鸳鸯阵,仅蓟镇一地尚能维持,其余九边多成空文。赵士祯苦心钻研的鲁密铳、自生火铳,因工部贪腐,良品率不足六成。更有卫所军官百般阻挠改革,他们每虚报一兵,年获利四两八钱;侵占百亩军屯,可收二十两白银。万历二十五年蓟州兵变,正是欠饷导致……
倭国铁炮装备率达六成,安宅船载炮量远超福船;西班牙方阵火器占比过半,荷兰海军炮术精熟。反观我大明,火器装备率不足两成,水兵操舟之术远逊于倭,炮手射术不及红毛番邦。万历二十年朝鲜之役,若非李如松出奇兵,恐难遏制丰臣秀吉野心。”
一口气念完,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孟冬不去看杨镐几人的脸色,再次拜伏:
“臣斗胆建言:一曰罢卫所,行募兵,汰老弱十万;二曰清屯田,核军饷,断贪腐之源;三曰兴火器,办军校,育将才于庠序;四曰设水师衙门,练海上雄师。唯有大破大立,方能重现洪武永乐之军威!
臣等昧死以闻,伏候圣裁。”
“爱卿平身!…赐座!”
易华伟袖袍一挥,将孟冬凭空托起,丘成云适时端过软凳,放于孟冬身后。
“谢陛下!”
孟冬行了一礼,方小心翼翼坐下。
“你们可听见了!”
易华伟目光如电,扫过石星等人,右手一抬,将孟冬手中奏折凌空抓了过来,冷哼一声:
“全国设三百二十九卫、六十五处独立千户所,编制五十六万人。而实际在册兵员…三大营定额二十六万,实际只有十万余人,缺额高六成。
这还是京营,九边重镇、内地卫所更是触目惊心!
福建都司军户逃亡率达五成,湖广都司军田被侵占近半。”
目光扫过奏折,易华伟的脸色愈发阴沉,殿下众人心下惴惴不安,不敢直视怒气快要爆发的皇帝……暴君!
吐出胸中浊气,易华伟冷笑道:“旗军月粮一石,实际发放常折色为六成…每军户授田50亩,但实际多被军官侵占,辽东军屯亩产仅半石不到,你们告诉朕,这样的士兵有战斗力吗?……啊!!”
“臣罪该万死!”
杨镐几人齐齐跪了下去,额头触地,战战兢兢,不敢抬起。
“罪该万死!”
易华伟冷冷道:“你们是罪该万死,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易华伟越看越气,现在的明军可谓一盘散沙,一点战斗力都没有。
九边部队一年操练日数约两个月,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帮军官种地,内地卫所多数‘旬操’流于形式。
蓟镇检查的结果来看,有一半的铠甲锈蚀失效,浙江卫所弓力合格率仅百分之四十。
也难怪前年的蔚山之战,三万卫所军被两万倭寇击溃。
现在除了易华伟亲自训练的火器营,也就戚家军跟辽东李家军还有点战斗力了。
再看后勤体系,辽东军粮运输损耗达百分之四十,去年朝鲜战场饿死明军2300人…
每万人配医士1.2名(戚家军标准为10名),伤兵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
倭寇武士每日训练四个时辰,而明军只有一个时辰)
日本铁炮(火绳枪)装备率百分之六十,而明军只有百分之二十。
水军差距更加明显,日本安宅船载炮量超福船百分之三十,而日本水军操舟技术更优。
军费名义占财政收入百分之三十七,实际到位不足百分之六十。去年欠饷累计达210万两白银。
其中兵部勘合银截留了百分之三十,盔甲制作成本虚报近半!
这些王八蛋,全部抓去剥皮充草!
“大明兵制,积弊已久。卫所败坏,军户逃亡,将领吃空饷,士兵无战心——此乃亡国之兆!”
易华伟猛然拍向沙盘,内力激荡,沙盘上的旗帜簌簌颤动。
“今日,朕要破旧立新!”
殿外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易华伟半边脸庞。雷声隆隆中,他展开诏书:
“即日起,废除军户制,全面推行募兵制。全国划分六大军区——蓟辽、宣大、陕西、湖广、两广、云贵,各设总督一人,直接听命于朕。”
石星脸色煞白,笏板差点脱手,往前跪走几步,急道:
“还陛下三思!此举牵涉太广,恐生变乱啊!“
“变乱?”
易华伟眼中紫气一闪,混元一气功在经脉中流转。缓步走向石星,每走一步,脚下金砖便出现一道细微裂痕:
“石爱卿是担心朕镇不住场面?”
杨镐见状急忙出列打圆场:“陛下,石尚书所虑不无道理。募兵所需钱粮……”
“杨爱卿多虑了。”
易华伟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丢到他面前:
“这是朕让户部核算的账目。军户制下,实际可战之兵不足册籍三成,而军饷却被吃了七成空额。新制军饷每月二两白银,战时翻倍,阵亡抚恤五十两…直接从内帑拨发。”
灯光映照下,杨镐的瞳孔骤然收缩。作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皇帝要绕过兵部直接掌控军队命脉。
“具体说来。”
易华伟突然转身,龙袍带起的气流掀动了杨镐的须髯:“蓟辽都督府驻山海关,统骑兵三万、火铳手两千;宣大驻大同,统骑兵五万专防蒙古;陕西驻兰州,统步骑混编四万……”
易华伟的声音不疾不徐,却每个字都像钉子般敲进众人耳中。
“另外!”
目光扫过众人,易华伟突然提高声调,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设立军功爵位制。斩首三级授‘锐士’衔,享双饷;统兵破千授‘骁骑尉’,赐宅邸;大将立功者……”
易华伟故意停顿,目光扫过张惟贤涨红的脸:
“可封世袭伯爵,赏《紫霞神功》全本。”
(本章完)
易华伟转向徐光启:“工部需在三月内造出新型海船图纸,科学院天文科协助测算海流风向……”
他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海军士卒俸银,比陆军加三成。”
武将队列中顿时响起低低的惊叹声,几位总兵互相交换眼色。而文官那边则窃窃私语,吏科给事中王元翰冒死出列进谏:
“陛下!此举恐坏祖制,且耗费靡巨,户部存银无几…”
“倭寇劫掠东南数十年,烧杀百姓何止万数?”
易华伟突然将手中奏折狠狠掷在丹墀上,惊得几名近侍混身一抖:“前年台州一役,三千百姓被掳为奴!若能剿灭倭寇,便是耗银千万又如何?”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皇帝的声音回荡。郑芝龙悄悄将袖中航海图又掖紧几分——那上面标着他多年海上生涯积累的数十处倭寇巢穴。徐光启则在心里快速盘算,泉州船厂现存的龙骨材料还能建造几艘战船。
“海军部设水师学堂。”
易华伟继续颁布旨意:
“从科学院天文科抽调教习,传授航海术;从郑总督麾下选海战高手,教授操舟之法。学成者授把总职衔。”
王承恩手持朱笔疾书记录,笔尖在黄麻纸上沙沙作响。
“再有奏者?”
易华伟扫视群臣,目光在每个人脸上停留片刻。
平一指犹豫片刻,终于出列:“陛下,科学院既设医理科,可否允许民间医师参与研究?臣知苏州有名医叶天士,精通伤寒杂症…”
“准。”
易华伟略作思索:“凡有真才实学者,经考核可入科学院为编外博士,待遇等同。”
朝会接近尾声,易华伟起身离座,百官跪送。当皇帝的身影消失在屏风后,殿内立刻响起嘈杂的议论声。
钱谦益与几位礼部官员聚在一处,面色阴沉;工部尚书则拉着徐光启询问科学院的具体需求;郑芝龙被一群武将围住,询问海军招募事宜。
石星站在原地未动,目光落在御案上那份被遗忘的章程文书上。王承恩正小心地将它收回檀木匣中,烫金的边缘在阳光下有些刺目。
………………
暮春时节的紫禁城,柳絮如雪,纷扬飘过文华殿的琉璃瓦顶。
殿前汉白玉栏杆上停着几只麻雀,时而啄食缝隙间的草籽,时而警觉地抬头张望。
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柱上的蟠龙纹在烛光下仿佛要腾空而起,地面铺就的苏州金砖光可鉴人,倒映着大臣们凝重的面容。
易华伟端坐在蟠龙宝座上,一袭明黄龙袍衬得他面如冠玉。指尖轻叩扶手,紫檀木发出沉闷的声响。
这位登基仅一年的年轻帝王双目如电,扫过殿中诸臣。
兵部尚书石星垂首而立,英国公张惟贤腰板挺直如松,五军都督府左都督杨镐额角渗着细汗。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捧着拂尘侍立一旁,西厂提督丘成云则如幽灵般站在阴影处。
“诸位爱卿。”
易华伟开口,声音不大却震得殿内铜鹤香炉中的香烟为之一滞:“今日所议之事,关乎大明千秋基业。”
石星悄悄抬眼,正对上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心头一颤,连忙又低下头去,袖中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象牙笏板,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易华伟忽然起身,大步走向殿中央那方三丈见方的沙盘。
这是工部能工巧匠耗时三月制成的军事地形图,山川河流、边关要塞无不纤毫毕现。
“看这里。”
易华伟修长的手指点在辽东:“建州女真虽已暂平,但蒙古诸部仍虎视眈眈。”
指尖又滑向东南,最后停在西南:“倭寇侵扰不断,缅甸东吁王朝屡犯边境,不可不防。”
张惟贤上前半步,铠甲发出轻微的金属碰撞声,剑眉星目间透着武将特有的锐气。
“陛下明鉴,臣以为当务之急是整饬九边军备。”
“整饬?”
易华伟轻笑一声,突然一掌拍在沙盘边缘,内力震得沙盘上插着的小旗簌簌抖动。
“朕要的不是修修补补,而是破旧立新!”
“啊?!”
石星闻言心头一颤,忍不住抬头:“陛下,祖制不可违啊!”
“祖制?”
易华伟目光如刀:“太祖立国时的兵制已沿袭二百余年,卫所败坏,军户逃亡,这样的祖制还要守到何时?”
不等几人开口,一百万袖袍一挥:“宣孟冬!”
殿门洞开,兵部职方司郎中孟冬手捧奏本疾步入内。这位年近四旬的文官面颊凹陷,官袍下摆沾满泥点——显是刚从边镇巡察归来。
“臣孟冬,叩见陛下。”
孟冬跪伏于金砖之上,双手呈上奏本时,袖口露出冻疮未愈的紫红疤痕。
易华伟声音冷硬:“念!”
孟冬喉结滚动,展开奏本高声诵读:
臣等按《大明会典》原额,全国卫所应辖56万雄师,然去岁秋闱点阅,实到者仅半数有余。京营三大营空额达六成,十万军籍竟存纸间;九边重镇虽列34.6万戍卒,然蓟镇士卒逃亡如潮,宣府军械锈蚀成废铁,福建、湖广军户半数沦为豪强私奴。
唯募兵制新军尚有战力,蓟州浙兵1.2万精于鸳鸯阵,辽东铁骑8000善使三眼铳,福建水师6000战舰可巡海疆。
然此七万精锐,相较百万军额不过九牛一毛。西南土司兵虽众,却如双刃剑,嘉靖年间岑猛之乱殷鉴不远,实难全然倚仗……
卫所旗军月粮仅领六至八斗,马军亦不过一石五斗。更兼屯田遭侵,辽东军户亩产不及常时四分之一,军士不得不垦荒自给,何谈操练?
反观募兵待遇,浙兵月饷一两二钱,较卫所高出数倍,故能悍不畏死。然此等厚饷,仅戚家军旧部可得,九边士卒仍在饥寒中度日。
军官贪腐触目惊心,宣府镇军匠六成沦为私役,卫指挥使年贪空饷千两。万历二十五年宁夏兵变,根源即在积年欠饷。今岁朝鲜战场,竟有两万将士因粮饷不至哗变,此诚为心腹大患!
蓟镇校场点检,三成铠甲无法护体,四成弓箭不堪张弦;蔚山之战,三万卫所军遇倭即溃,唯浙兵死战不退。反观募兵,浙兵鸟铳百步穿杨,辽东铁骑三眼神铳威震敌胆,然此等精锐不过万人。
火器营看似威风,实则暗藏危机,京营火器缺额四成,红衣大炮依赖番邦匠人操持,炸膛事故频发。露梁海战虽胜,然料罗湾海战中,佛郎机炮命中率不足两成,暴露出平日训练荒废。
辽东镇虽有李家铁骑坐镇,然马匹缺额四成,夜不收半数虚设;宣大防线敌台半数空置,遇警时烽火难传。江南水师战船朽坏,水兵竟不知潜水之术,若遇倭寇突袭,恐难御敌于海上。
京营三大营看似十万之众,实则老弱充数。合格射手不足六千,半数军官不通火炮射术,此等军伍,如何拱卫京师?
戚继光所创车营、鸳鸯阵,仅蓟镇一地尚能维持,其余九边多成空文。赵士祯苦心钻研的鲁密铳、自生火铳,因工部贪腐,良品率不足六成。更有卫所军官百般阻挠改革,他们每虚报一兵,年获利四两八钱;侵占百亩军屯,可收二十两白银。万历二十五年蓟州兵变,正是欠饷导致……
倭国铁炮装备率达六成,安宅船载炮量远超福船;西班牙方阵火器占比过半,荷兰海军炮术精熟。反观我大明,火器装备率不足两成,水兵操舟之术远逊于倭,炮手射术不及红毛番邦。万历二十年朝鲜之役,若非李如松出奇兵,恐难遏制丰臣秀吉野心。”
一口气念完,长长地呼了一口气,孟冬不去看杨镐几人的脸色,再次拜伏:
“臣斗胆建言:一曰罢卫所,行募兵,汰老弱十万;二曰清屯田,核军饷,断贪腐之源;三曰兴火器,办军校,育将才于庠序;四曰设水师衙门,练海上雄师。唯有大破大立,方能重现洪武永乐之军威!
臣等昧死以闻,伏候圣裁。”
“爱卿平身!…赐座!”
易华伟袖袍一挥,将孟冬凭空托起,丘成云适时端过软凳,放于孟冬身后。
“谢陛下!”
孟冬行了一礼,方小心翼翼坐下。
“你们可听见了!”
易华伟目光如电,扫过石星等人,右手一抬,将孟冬手中奏折凌空抓了过来,冷哼一声:
“全国设三百二十九卫、六十五处独立千户所,编制五十六万人。而实际在册兵员…三大营定额二十六万,实际只有十万余人,缺额高六成。
这还是京营,九边重镇、内地卫所更是触目惊心!
福建都司军户逃亡率达五成,湖广都司军田被侵占近半。”
目光扫过奏折,易华伟的脸色愈发阴沉,殿下众人心下惴惴不安,不敢直视怒气快要爆发的皇帝……暴君!
吐出胸中浊气,易华伟冷笑道:“旗军月粮一石,实际发放常折色为六成…每军户授田50亩,但实际多被军官侵占,辽东军屯亩产仅半石不到,你们告诉朕,这样的士兵有战斗力吗?……啊!!”
“臣罪该万死!”
杨镐几人齐齐跪了下去,额头触地,战战兢兢,不敢抬起。
“罪该万死!”
易华伟冷冷道:“你们是罪该万死,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易华伟越看越气,现在的明军可谓一盘散沙,一点战斗力都没有。
九边部队一年操练日数约两个月,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帮军官种地,内地卫所多数‘旬操’流于形式。
蓟镇检查的结果来看,有一半的铠甲锈蚀失效,浙江卫所弓力合格率仅百分之四十。
也难怪前年的蔚山之战,三万卫所军被两万倭寇击溃。
现在除了易华伟亲自训练的火器营,也就戚家军跟辽东李家军还有点战斗力了。
再看后勤体系,辽东军粮运输损耗达百分之四十,去年朝鲜战场饿死明军2300人…
每万人配医士1.2名(戚家军标准为10名),伤兵死亡率达百分之六十……
倭寇武士每日训练四个时辰,而明军只有一个时辰)
日本铁炮(火绳枪)装备率百分之六十,而明军只有百分之二十。
水军差距更加明显,日本安宅船载炮量超福船百分之三十,而日本水军操舟技术更优。
军费名义占财政收入百分之三十七,实际到位不足百分之六十。去年欠饷累计达210万两白银。
其中兵部勘合银截留了百分之三十,盔甲制作成本虚报近半!
这些王八蛋,全部抓去剥皮充草!
“大明兵制,积弊已久。卫所败坏,军户逃亡,将领吃空饷,士兵无战心——此乃亡国之兆!”
易华伟猛然拍向沙盘,内力激荡,沙盘上的旗帜簌簌颤动。
“今日,朕要破旧立新!”
殿外一道闪电划过,照亮了易华伟半边脸庞。雷声隆隆中,他展开诏书:
“即日起,废除军户制,全面推行募兵制。全国划分六大军区——蓟辽、宣大、陕西、湖广、两广、云贵,各设总督一人,直接听命于朕。”
石星脸色煞白,笏板差点脱手,往前跪走几步,急道:
“还陛下三思!此举牵涉太广,恐生变乱啊!“
“变乱?”
易华伟眼中紫气一闪,混元一气功在经脉中流转。缓步走向石星,每走一步,脚下金砖便出现一道细微裂痕:
“石爱卿是担心朕镇不住场面?”
杨镐见状急忙出列打圆场:“陛下,石尚书所虑不无道理。募兵所需钱粮……”
“杨爱卿多虑了。”
易华伟从袖中取出一卷帛书丢到他面前:
“这是朕让户部核算的账目。军户制下,实际可战之兵不足册籍三成,而军饷却被吃了七成空额。新制军饷每月二两白银,战时翻倍,阵亡抚恤五十两…直接从内帑拨发。”
灯光映照下,杨镐的瞳孔骤然收缩。作为五军都督府左都督,他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皇帝要绕过兵部直接掌控军队命脉。
“具体说来。”
易华伟突然转身,龙袍带起的气流掀动了杨镐的须髯:“蓟辽都督府驻山海关,统骑兵三万、火铳手两千;宣大驻大同,统骑兵五万专防蒙古;陕西驻兰州,统步骑混编四万……”
易华伟的声音不疾不徐,却每个字都像钉子般敲进众人耳中。
“另外!”
目光扫过众人,易华伟突然提高声调,殿梁上的灰尘簌簌落下:
“设立军功爵位制。斩首三级授‘锐士’衔,享双饷;统兵破千授‘骁骑尉’,赐宅邸;大将立功者……”
易华伟故意停顿,目光扫过张惟贤涨红的脸:
“可封世袭伯爵,赏《紫霞神功》全本。”
(本章完)
本文网址:https://www.danmei4.com/book/190109/55704890.html,手机用户请浏览:https://www.danmei4.com享受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章节错误?点此举报